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还是很尊重潘巧莲的,不能先纳妾后娶妻,也不能不经过潘巧莲的同意就纳妾……如果潘巧莲不同意,那就只能置几房外室了。
  所以迎娶潘巧莲是以后美好生活的开始!
  “这个你说多少就多少吧。”武诚之也是一副无所谓的姿态,因为他知道潘孝庵和潘巧莲兄妹情深,怎么都不会亏待妹妹的。
  潘孝庵道:“那我就说个数吧,就给三十万缗吧!”
  这个数字一出口,在坐的人除了武好古,都不由得吸了口气儿。这潘大官人还真有钱啊,嫁个妹子就给恁般多的陪嫁。
  潘大官人扫了武好古一眼,又道:“十八还有些私房,那是不计算在这三十万里面的……这三十万缗也不都是现钱。有房产,有土地。上回十八和我说过,你想和她在海州长住,所以我在海州的那个庄子和一万多亩土地就算在陪嫁里面了。开封府城西还有一个庄子,就在琼林苑边上,不算大,连宅子带周围的土地就是五百亩,也算在陪嫁里面了。”
  他说的两处地产都是极好的,不是那种破败不堪的宅子,而是维护得很好的房产。两处加在一起,大约值个七八万缗的样子。
  “另外,开封府城内还有我的十几处宅子和店铺,除了小潘园之外,还可以选一处十万左右的给十八做陪嫁。这样十七八万缗就差不多了,余下的就给现钱吧。”
  三十万缗的巨资,在潘孝庵说来简直轻描淡写,在武好古听来也没太过激动。一个是十一世纪的“银行家”,一个是宋朝的“互联网巨头”,都是那种不在乎钱的主儿,三十万缗对他们俩来说,也就是中等意思吧。
  这两家,说起来还真是门当户对啊!
  “十一哥,我能要城北厢的封丘门大街上的那处大库房吗?”
  武好古这个时候突然插了句话,提出想要城北厢的一处地产。
  “大库房?”潘孝庵想了想,“封丘门内的那个旧米仓?”
  武好古想要的地方原是个米仓,并不是潘孝庵私人的产业,而是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的产业——是抵债资产,原本属于一家纲商(就是跑运输的商户),因为经营不善破了产,就把这处库房抵给潘家铺子了。
  不过开封府的城北厢地段并不太好,特别是靠近封丘门的地段,那里不是兵营就是库房,商业不大繁荣,也没有豪宅市场。恁般大的一个米仓想要出手也不容易,于是就被出租给了几个米商,其实也收不到几个租金,因为现在很多商人都在开封府城外沿河的地方买了土地建了库房和手工工场。
  “对,就是那个旧米仓。”武好古笑道,“能给十八做陪嫁吗?”
  “能啊。”潘孝庵问,“大郎,你是不是想在那里搞个刻印工场?”
  现在《花魁》画册的印刷和装订都是外包的,不过那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画册发行规模的增大,佳士得行必须要有自己的刻印工场了。
  “刻印工场已经选好地盘了。”武好古笑着对潘孝庵说,“预备建在开封府城东南的陈留县。”
  陈留县是开封府下下的五州四十二县之一,是个大县,位于汴河(运河)之畔,交通非常方便,人口也很多。距离开封府也不远,地价也比开封府便宜太多了。有几千缗到一万缗的投资,就能在那里建成一个很大的手工工场了。
  除了陈留的工场,武好古还计划在海州建立一个“分场”,用来印刷发行连环画、年画和佛道画像以及各种书籍。
  “不是办工场,那个米仓还有甚用处?”潘孝庵有些糊涂了。
  武好古笑道:“可以搞房产生意啊。”
  “房……房产?”潘孝庵皱着眉头问,“封丘门内的房产要卖多少钱?有钱人也不住那儿啊?”
  开封府的有钱人都住在城西,城北原来都是兵营,现在也不怎么繁华。也不是说没有地产需求,而是购买力不足。独门独栋的小楼他们买不起,而公寓式的住宅在宋朝又不存在。
  “可以试试看。”武好古思索着说,“我想建造一种新式的住房,这是一种可以分套出售的楼房。”
  新式住房当然就是一梯两户的三层小楼,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排水设施,不过没有设计自来水,只能用公共水井和水槽供水。住在三层的居民得受点儿累,上上下下的打水。
  不过在武好古看来,像林教头这样有点钱,但是又不太多的开封府单身汉们,应该不会对自己的住房提出太高的要求,有个能让他们买得起的房子就很不错了!


第二百三十章 武嘉诚
  佳士得行的大书房里面现在摆出了几个木质的建筑模型,就摆在大书房中央几张拼起来的大画案上面。
  木质的建筑模型是将作监跳槽过来的都料匠黄植生打造的,黄植生行四,人称都料黄四郎,别看他年纪不大,但是在建筑行内已经小有名气。
  而他的拿手绝活就是“建模”,所“建模”就是制作建筑的木头模型。他做的木模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后,就和实际建成的建筑一模一样,而且模型制作的非常精巧,可以拆卸和组装。所以主顾在房子建成前,就能通过黄四郎的模型了解建筑内部的情况。
  他的这门手艺,在佳士得行可算是派上大用场了。元符二年的元日过后,武好古领衔设计的“三层民居楼”、“画仙观”和“佳士得会馆”的图纸,以及建成以后的想象图,就陆续交到了黄四郎手中。
  拿到图纸后,黄四郎先是改图——那些图纸都是武好古、米友仁和赵佶画出来的,他们都是艺术家,不是建筑家。完全照他们画的东西来盖,房子是有可能会倒塌的。
  和武好古商量着改完了图以后,黄四郎就找了几个木工,一块儿动手建模。前前后后花了十天时间,终于在二月中旬把三组建筑模型都弄好了,呈现在了武好古、赵佶、米友仁和潘孝庵跟前了。
  潘孝庵和武好古之间的矛盾已经完全化解,在敲定了潘巧莲和武好古的婚姻大事后,也被拉入了武好古的商业活动中来了。
  佳士得行和唱卖和画册业务当然没他的份儿,而且他一“银行家”也看不上那些“小买卖”。不过开封府的房地产买卖却是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生意,不由得他不动心。
  而当他参与到武好古的地产生意中后,又发现端王赵佶不知怎么的,也饶有兴趣的加入了武好古的“建筑事业”中。那种“三层民居楼”也许没有端王参与设计,不过佳士得会馆和画仙观的设计绝对有端王赵佶的参与。
  既然端王殿下经常会出现在佳士得行总店的大书房内,那潘大官人自然也要腿勤一点,常往那里走动了。
  现在国舅爷泡汤了,可是赵佶的马屁还得好好拍啊!
  今天不是潘孝庵去军营当值的日子,所以在自家的金银绢帛交引铺里面处理了一下生意上的事务之后,就和在佳士得行兼职的李唐一起去了佳士得行总店,想看看端王赵佶在不在?
  到了佳士得行总店的大厅里面,就看见高俅正和墨娘子隔着柜台在扯闲篇儿,就知道赵佶一定在楼上的大书房里面了。
  和高俅还有墨娘子招呼了一声,潘孝庵就大摇大摆上了二楼,大书房门口站着个青衣扈从,是端王府的人,早就被潘孝庵喂饱了。看见他走来,就朗声通报道:“潘供奉到了。”
  “请他进来。”
  端王赵佶的声音传来。
  那名青衣扈从马上推开了房门,潘孝庵快步走了进去,发现大书房里面可不少人呢。不仅端王赵佶在里面,武好古、米友仁、郭京、刘无忌都在,还有潘大官人的妹子潘巧莲,还有赵佶的老相好李师师也都在大书房里面。
  除了赵佶,所有的男人都朝潘孝庵拱了拱手,两个女人则行了福礼。潘孝庵则走到了赵佶跟前,恭恭敬敬行了揖拜之礼。
  赵佶半转过身,对潘孝庵笑了笑,然后指着大画案上的模型笑道:“你来看看,这是黄四郎刚刚做好的房样子。”
  “房样子”有很多,靠左边是一堆房子,大大小小的挤在一块儿,潘孝庵瞅了瞅,仿佛是座庙,应该就是“画仙观”了。对这个他没什么兴趣,于是又将目光投向了中间的房子。中间的房子很奇怪,是个长房型的大楼房,有四层楼高,十二个开间儿,砖木结构,顶部有双层的重檐歇山顶。
  “这是甚房子?怎恁般高大?”
  武好古接过问题回答道:“十一哥,这是佳士得会馆的一号楼,建在城外和画仙观在一块儿。等建成以后,佳士得行的唱卖都会在那边进行。”
  现在佳士得行的唱卖都租用丰乐楼的地方,租金不菲,也不方便,而且还不利于保密。丰乐楼毕竟是人家的地盘,佳士得行的保密措施是不大好弄的。
  另外还有个安全问题,丰乐楼进进出出的口子太多,进出的闲杂人等更多,很容易发生劫案或窃案。
  所以武好古一开始就准备自建拍卖会馆,而这拍卖会馆怎么造,也颇费了武大郎一番心思。
  他要造一个独一无二,让人见了以后就终身难以忘怀的建筑。可是他也不是学建筑的,不大懂行啊!
  结果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现自己的记忆中还真有一座“中式大楼”,其实也不是真的大楼,而是北京正阳门箭楼。他在北京上学的时候画过这座箭楼。所以就以这个箭楼为基础,画了一座四层的中式大楼出来。
  当然了,箭楼下面的城墙是没有的,也没正阳门箭楼那么高,只有四层。而且楼房的底层也画上了进出的大门,而且所有的窗户都改成了半月形。
  另外,建筑的内部也进行了一番设计。画上了底层大厅、二层拍卖大厅、顶层拍卖大厅、顶层大餐厅、底层大餐厅、大库房、大书房等等一系列的房间,而且还设计了排水和水塔供水系统。
  不过潘孝庵现在看到的建筑模型并不是完全按照武好古的设计做出来的,而是由黄植生黄四郎进行了好一番改动之后,才勉强做出来的。
  之所以是勉强,是因为黄四郎没有把握可以建成这栋四层高的“摩天大楼”。他需要先建成一栋较小的,三层高的民居楼,然后才有把握开始建造四层大楼。
  而三层民居楼的模型也做好了,就放在四层“摩天大楼”旁边。因为层高矮了不少,也没有那么宽大,开间也只有区区八间,因而看上去小了很多。
  “十一哥,你瞧这个。”武好古指着“三层民居楼”的模型说,“这是佳士得行马上要开始建的楼房,先在画仙观旁开建一栋,作为佳士得行的宿舍楼。”
  这都宿舍楼是一梯两户,有二十个套间。结构和后世的居民楼有点类似。每个套间都是两居一厅一厨房一浴室的布局,有供水有排水……煤气、电和网络当然是没有的!
  建好以后也不会出售,而是作为员工宿舍分配给在开封府没有房子的佳士得行雇员免费居住——这其实也不完全是福利,他们也是实验对象。这房子可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排水、供水系统(都是用竹管的宋朝技术)好不好用?会不会渗漏?隔音效果好不好?炒菜的油烟能不能忍受?
  等等一大堆的问题,都得真人住在里面才能知道。
  另外,还有产权问题需要解决。因为这种楼房是共用土地的,地契和房契怎么办理也是个问题。
  当然了,等到赵佶当了皇上后,政策上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等到各种问题都解决了,武好古就准备在开封府城内找地方进行开发建设了。
  “十一哥。”武好古对潘孝庵说,“我们在封丘门内的那块地(就是那个旧米仓)有十亩,至少可以盖五栋八开间的三层民居和一排两层的商铺,一共可以建一百二十个套间和二十个铺位。一个套间哪怕只能卖出两千缗,也能收入二十四万缗,二十个铺位按照一个三千缗,也能卖出六万缗。总共能卖出三十万缗……”
  房地产虽然是能赚到几个小目标的大买卖,不过武好古起步还是非常谨慎的,先从最便宜,当然也是最好卖的楼盘开始——两千缗的房产在开封府城内那是“绝种盘”,卖不出去是不可能的。
  等到做好了这个盘,积累了建筑和销售的经验,武好古才会进一步大展拳脚,向一个小小的目标发起冲击。
  不过在这之前,佳士得行还会先进入房地产销售领域。
  房地产是可以拍卖的!
  特别是开封府的房地产交易金额都很大,通常都在一万缗以上。这么大的交易完全可以走拍卖的渠道。
  另外,《花魁》画册的局面打开后,武好古就有了一个投放房产广告的窗口了。这年头狎妓是士大夫和富豪们很日常的娱乐,追捧花魁和购买《花魁》画册的也是这个层次的人。同时,这些人也是开封府房地产的主要买家和卖家。
  在《花魁》画册上投放房地产广告,可以说是找对了地方。所以在加印的《花魁》画册创刊号上,武好古就加上了一页房产广告。不是卖房子,而是征集房源,由佳士得行公开唱卖。
  武好古正滔滔不绝的和潘孝庵还有端王赵佶说着自己的商业创意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墨娘子的声音:“东翁,纪大官人来了,说有公务寻你。”


第二百三十一章 武好古变了
  纪忆来了,还是为了公务?
  武好古一怔,马上就明白出了什么事儿了。
  他对端王赵佶还有潘孝庵一拱手:“失陪片刻了。”
  说完就大步流星出了大书房,墨娘子站在门外,看到他出来便说:“东翁,请跟奴来。”
  纪忆不在佳士得行总店的大厅里,而是在二楼的掌柜房里和苏大郎面对面坐着。
  武好古一进去,纪忆马上就站了起来:“刚刚收到泾原路的急脚递,西夏小梁太后率梁氏一族万余人来归,已经到达天都山了。”
  什么?
  武好古一愣。
  梁氏来归?她不是应该被毒死的吗?怎么变成来归了?难道是自己不小心改变了历史?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女人应该好好感谢自己啊,自己可是她的救命恩人……
  纪忆笑道:“崇道,蔡学士叫我来和你说,使团最快后天就要出发,你得准备上路了。”
  准备早就在做了。佳士得行开了专门的股东会,决定在武好古离开期间,由潘巧莲、苏大郎、米友仁共同执掌佳士得行,而潘巧莲则代行武好古的股东会投票权——武好古的父亲武诚之几日前已经出发去洛阳了,武好文又在太学苦读,现在也只有潘巧莲能掌这个权了。
  同时,武好古还部署了自己不在开封期间,佳士得行的工作重点。
  第一是完成几次“花魁唱卖”,模式就和第一次丰乐楼唱卖一样。还拿武好古和赵佶所绘的花魁图压轴,同时还要试探着在“花魁唱卖”活动中加入地产项目。
  第二是一个月发行一期《花魁》画册,就是纪忆出钱举办的花魁大比比出来的那些花魁,个个都是红行首。武好古亲自出手,给她们每个人都画了三十几张铅笔素描,再由米友仁和杜文玉照着铅笔素描画出白描,最后由魏四海找了雕版师傅刻了版子还联络了坊刻行。
  第三是建成陈留的佳士得印刷工场。这个项目是由原来的伎术房管事谢尚宾(在米友仁找到了屈华杰接自己人事房管事的班后,伎术房就暂时由米友仁亲自负责了)负责的,总投资五千缗!
  相当大的手笔,计划建成达产后可以每天完成七万五千页纸的印刷和装订。也就是日产两千本《花魁》画册或是别的什么画册。
  这可是产业化的手工工场啊!往大了说,就是资本主义了……佳士得行的艺术品拍卖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但是大量雇佣工人和大规模生产的印刷厂,绝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大有前途啊!
  第四个项目则是画仙观和佳士得行宿舍工程,这是佳士得行向房地产和建筑业进军的开端——武好古搞这两个行业也不全为了钱,他其实是不在乎钱的,他主要是为了锻炼队伍,锻炼一只工程和开发队伍。
  这支队伍,将来肯定是能派大用场的!
  这个项目,主要由花满山和黄四郎两人共同负责,为此还成立了一个由黄四郎主管的建筑房。
  第五个项目,当然就是继续编修“大学教材”了。这是由米友仁负责的,赵佶、赵明诚、李清照,还有《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他是米友仁拉进来的),也都参与其中。
  有了大宋徽宗陛下无偿提供的冠名权,这些“大学教材”编写出来后,至少……不会让人当成禁书给毁了。
  另外,陪武好古北上的人选也早定好了。就是西门青、张择端还有林冲……其中林冲是公职,武好古给童贯打了招呼,把他要到使团当护卫,兴许可以立点功劳,转上几个官。
  “崇道。”纪忆接着又言道,“和北朝的交涉素来由枢密院负责,所以你明日午后就到枢密院来……你的官告还没拿到吧?出示黄牒即可。”
  黄牒和官告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发给没有官身的吏人的“工作证”,武好古之前已经是翰林图画院待诏直长了,自然是有黄牒的。
  “好的。”武好古点点头,“我一定准时到枢密院。”
  纪忆笑问道:“端王是不是在这里?”
  “在啊。”武好古说,“你可要去相见?”
  “不方便。”纪忆笑着说,“实不相瞒,愚兄日前和章家的十五姐定了婚姻。”
  章家当然是章惇他们家了!纪忆和章家定了亲,就不方便再和端王赵佶亲近了。否则会被人说成宰相勾结亲王,这可是宋朝的大忌。
  而章家的十五姐也不知是不是章惇的孙女?若是的话,这纪忆……能逃过被章惇连累的命运吗?
  武好古心里怎么琢磨,面子上还是拱拱手道:“恭喜了,忆之兄今年得了佳缘,明年就该金榜题名了。”
  纪忆笑道:“便借吉言了。”
  ……
  辞别了纪忆之后,武好古又将自己很快就要离京北上的消息告诉了赵佶、潘孝庵等人。
  今天在佳士得总店的聚会也只能提前结束了,送别了赵佶、米友仁、高俅等人之后,武好古又亲自送潘孝庵和潘巧莲兄妹回家。
  三个人骑着马,潘影儿和金瓶儿则骑着毛驴跟着,不过潘孝庵也是个识趣儿的人,才走出没多远就寻了借口离开了。于是就成了武好古和潘巧莲并辔而行了。
  “大武哥哥,这一次……”潘巧莲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话到嘴边,却又不知该如何出口了。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对于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武好古,她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陌生感。
  武好古在变!
  变得她都有点不认识了。
  首先是武好古的才华变得只能用横溢来形容了。
  之前的武好古只不过是个寻常的画师,肯定不能画出什么传世之作。而现在的武好古……画中第一人!不仅是当代第一,而且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
  这份才华,几乎只能用画仙附体来形容了——这也是大家在背后对武好古画技的看法。
  他的画,根本不是人能画出来的,只有仙才有这样的本领。
  而且,武好古的才华还不仅仅体现在绘画之上。他的商业才华也突然来了个大爆发!
  之前的武好古虽然是画斋少东家,可却不是很会做生意的。而现在的武好古,脑袋里面一定装满了赚钱的点子。而且还都是赚大钱的点子,仿佛又是财神爷下凡了。
  而随着武好古才华的突然爆发,他的野心也变得勃然起来。
  之前的武好古是个小富即安的人,如果能让他一下赚到了几十万,又能和潘巧莲双宿双飞,哪里还会想别的?
  可是现在的武好古,野心勃勃的,什么都想要!
  不仅在商场上大显身手,而且还在折腾修书,还想拉出半个武家宗族,还想要办什么六艺书院,在官场上仿佛也想大显身手!巴结上了新党大佬蔡京,还想参加科举考试搏个进士……他到底想干什么?
  另外,武好古对女人的兴趣也和以往大不相同了!
  以往的武好古眼睛里只有一个潘巧莲,可是现在……墨娘子、杜文玉、潘影儿仿佛都是他想要的。
  而更让潘巧莲感到意外的是,金瓶儿还像她报告说武好古很可能对男人也有兴趣!
  他和西门青之间的关系很不对头……其实不仅是小瓶儿,就是潘巧莲自己也发现武好古和西门青之间总有点什么了?
  虽然养娈童,养男宠这种事情,在北宋并不罕见。但是之前的武好古的确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啊。
  现在怎么就突然好上这一口了呢?
  这样下去,他那个小身板受得了吗?
  武好古看着潘巧莲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也有点奇怪,“怎么了?十八姐,你想说甚?”
  “哦。”潘巧莲笑了笑,“这一次你要和西门小乙一起北上?”
  “是啊。”武好古心虚地笑了笑,“他要去燕云进货,跟着使团方便一些。”
  潘巧莲点了点头,还是有些不放心。说实在的,她宁愿让墨娘子或潘影儿陪着武好古,也不想让西门青……两个大男人怎么可以那样?
  不过她也没证据,就是小瓶儿也只是发现两人眉来眼去,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十八。”武好古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有些事情不方便和你说,西门此人不简单,马植更不简单……我此番北去,也是有重任的。”
  听着更叫人担心了!
  武好古接着说:“不过此番北去,我一定可以立下大功,回来后就可以风风光光把你娶过门了。”
  “嗯。”潘巧莲点点头,虽然武好古变了,变得有点让人担心,但是潘巧莲还是喜欢武好古的。
  她现在想到的,只是早点和武好古成家,然后管着点这个心越来越野的男人。
  至于他想纳妾蓄家伎的事情,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只要武好古别老干些让人看不透,摸不清的大事儿就好。
  看到潘巧莲乖巧的点头,武好古也开心的笑了起来。潘巧莲是第一个,然后是西门青,再是墨娘子,再下面潘影儿和杜文玉,真是好大一家子人呢!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一路有你相伴
  枢密院的衙门,就位于宫城内,和政事堂相对而立,所以才有东府和西府之称。武好古是翰林图画院的待诏直长,对于宫城外朝部分,自然是熟门熟路的。从右掖门查验了身份后进入宫城。再从右长庆门进去,左边就是存放御书御画的殿阁。就是宝文阁、天章阁、龙图阁什么的。宋朝的每一任皇帝都有这么一处殿阁,用来存放自己的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还会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人员。不过这些大多都是一个名分,以表明地位尊贵和恩宠,称为“馆职”或“贴职”。
  因为武好古是翰林图画院待诏直,是负责宫廷绘画的伎术官,所以他也是可以进入这些殿阁去观看或临摹御画的。
  顺便提一下,武好古还专门去了一次收藏赵光义御画的龙图阁,查阅了藏画名录,确定没有发现那幅著名的春宫图《熙陵幸小周后图》……不管这事儿有没有,那幅画肯定是不存在于北宋宫廷中的。
  不过今天武好古不是去那些殿阁看画的,所以进了右长庆门后,他就向右拐弯,从举行大朝会的文德殿前通过,然后再往西走就是大宋的政治军事中枢——就是别称为政事堂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它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因此又被称为东西二府。
  枢密院之下设了十二个房,分别是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和小吏房,另外还有一个负责编写兵书、战册、阵图和地图的编修司。
  这样一个衙门,如果要和后世的机构相比,大约就是总参谋部或是国防部之类的机关了。而且还不是一般国家的总参或国防部,因为枢密院是和中书门下分掌军政之事的。所以北宋的枢密院大约相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总参谋部这样的强势总参谋部,就制度而言,其实还是蛮先进的。
  只是在枢密院这个“大总参谋部”里面任职的官员,清一色的都是文官!不仅枢密使、枢密副使、枢密都承旨、枢密副都承旨这些大员是文官,下面办事的枢密检详官、枢密计议官、枢密编修官和各房主事,统统都是文官。而且大部分都是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汉……
  而宋朝的文进士都是什么人呢?考诗赋出身的当然都是诗人了,考经义的姑且算是哲人,虽然也有个把文武双全的,但是也够不上总参精英啊!
  如章惇他侄子章援这样善射箭的状元,最多也就是诗人和运动员,够不上军事家啊。
  后世的总参参谋人员一般都经过军校、基层部队、参谋学院这一套实践加上理论培养的程序训练出来的职业军官。要不然即便熟读兵书还会骑马射箭,没有部队的实际经验,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一样会错误百出的。
  而大宋的总参谋部——枢密院,就是一堆从来没有当过兵下过部队的诗人、哲人在瞎参谋。难得有一个前线将领出身的枢密副使狄青进来,也给排挤的惶惶不可终日。
  有这样的“总参谋部”,宋朝的军队不大能打也是很正常的。别说是宋军了,就后世称霸世界的美国,如果把五角大楼里面穿军装的都换成诗人和艺术家,肯定也要出洋相的。
  至于大宋的兵部,大约相当于国防部吧,情况也是一样的。里面做官的也都是诗人和哲人,基本上是没有军人的。
  武好古现在已经注了官身,官告虽然没有拿到,但是官服已经做好了。所以今天就穿了九品官人的绿袍,头上戴了幞头,腰间束了革带,脚上登了官靴,大摇大摆的就来到了枢密院门外。
  守门的小吏早就得到了通知,在验看了武好古的黄牒后,就将他领进了衙门。不过武好古没有被带进主厅,而是转了几转,到了一间偏厅中。
  厅内已经有三个人在那里了,其中两个是大貂珰,分别是童贯和李忠,另外一个是文官,正是枢密院编修官纪忆。
  “李大官,童大官,纪编修。”
  武好古向三人行了礼,三人也起身还礼。
  “好啊,已经是官了。”翰林图画院的勾当官李忠笑道,“崇道,在我们翰林图院,比你得官更快的待诏过去没有,将来大概也不会有了吧。”
  “还不是各位上官提携照应。”武好古满脸堆笑着道。
  童贯笑着冲武好古招了招手:“崇道坐下说话吧。”
  武好古看见童贯身旁的一把玫瑰椅子空着,于是就走过去坐下。童贯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取出了一份官告递给了武好古。
  “崇道,这是给你的。”
  武好古接过官告,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右班殿直,閤门袛候潘孝义。
  “崇道,这是使辽用的身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