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由第四代天理子章昭率领的五万步骑,则非常轻易的就被拖雷率领的一万蒙古骑兵引到了忽章河以南,从而失去了阻拦铁木真主力东进的时机——拖雷率领的骑兵虽然只有一万人,但是却拥有很强的遮蔽能力让章昭的五万大军无法弄清蒙古人的主力到底在哪儿?所以才会跟着拖雷过了忽章河,一头扎到沙漠里面去了。
  等章昭的五万大军尾随拖雷的一万人,转悠了好几天,筋疲力尽的从沙漠里面出来后,蒙古大军包围布哈拉的坏消息就紧接着传来了。
  经验不足的章昭被这个坏消息吓昏了头,不顾部队筋疲力尽,就直奔布哈拉而去,而拖雷则趁机率部尾随。最后章昭的大军在布哈拉城以西的开阔平原上,遭到了铁木真和拖雷率领的四万大军的前后夹击。
  虽然人数上稍占优势,但是疲惫不堪的西凉军还是遭遇了惨败,包括天理子章昭在内,一共有3万人被杀,还有万余人被俘。余下的残部则退位撒马尔干,和驻守撒马尔干的西凉军会师,然后一起逃向了天门关,抢在抵近天门关的蒙古人完成封锁前冲入了关隘(实际上也是一个棱堡型的防御体系)。蒙古大军则在稍后完成了对天门关的封锁。将西凉国的主力,完全封锁在了被高山环绕的盆地当中。
  坚固的棱堡防线并不那么容易被攻破,但是失去了费尔干纳盆地内西凉王廷的指挥和援兵的撒马尔干、察赤、讹答剌等城市,还是很快落入了蒙古人之手。
  而得知了撒马尔干、察赤、讹答剌被蒙古人占据,费尔干纳的王廷情况不妙的碎叶总管府立即向万里之外的长安求援。
  现在西凉就只能指望西宋这个宗主救援了,而铁木真最担心的也正是西宋的大举干预——不过他在进攻西凉前已经分析过局势,觉得西宋刚刚经历了一场中原大战的失败,和大周、东宋关系紧张,应该不会大举西征吧?
  ……
  “西凉败了?怎么可能?”
  现在统治西宋的皇帝是赵佶的重孙子赵忻,日后的庙号是宋光宗。
  庙号倒是挺光鲜的,可是他统治下的国家,却仍然很难看到什么光明的前景。
  他是在第二次中原大战后接手国家的,接手的完全是一个烂摊子。他的国家在第二次中原大战中遭受了可怕的失败。无论是新周还是东宋,都在那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可怕的实力。
  那可是两个真正的世界帝国!
  其中大周拥有大部分北美洲(分为附属大周的合众国和直属大周的自治领),大部分的南美洲海岸地区、部分非洲海岸地区、部分南洋岛屿、日本(行省)、南岛省(夏威夷)、殷州、滨海府、北极府(东西伯利亚)、奚国(蒙古高原),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岛屿。整个国家拥有的陆地面积超过了3300万平方公里!
  东宋拥有的陆地面积比新周要小一点,但也非常惊人。这个国家的海外领地包括新宋(澳大利亚)、新东瀛、部分南美海岸地区、部分非洲海岸地区、部分南洋岛屿以及半岛、暹罗、交趾、锡兰岛,还有其他一些岛屿。杂七杂八的领土加在一块儿,也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
  除了拥有的土地众多,新周和东宋的总人口,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急速增长。两国的全境人口全都超过了8000万!
  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两国还垄断了这颗星球上大部分的金属。无论是金、银、铜、铁、锡、铅,两国的产量和保有量,都可以达到总量的90%左右!
  而土地、人口、资源的优势,以及海洋运输和便利性,也极大的促进了东宋和新周的工场手工业。
  虽然工业革命的时代仍然没有到来,但是江南、徐海、燕津三大手工业中心的规模之大,工艺之优,也足以让东宋、新周两国牢牢占据世界手工业生产的前两把交椅,而且根本没有谁可以颠覆他们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西宋选择同时和新周、东宋开战,无异于自杀!
  可是自杀的西宋又一时半会儿死不了。一是棱堡的防御优势并没有完全被打破。虽然棱堡的防御加成比几十年前大大减少了,但是还没有被完全破除。所以西宋在东宋、新周的棱堡防线前碰了个头破血流。而反攻过来的东宋、新周,也一样被西宋的棱堡给堵住了去路。
  二是三分的局面犹在,无论东宋还是新周,都不敢全力攻打西宋。生怕被另一方抄了老家!
  在这种情况下,实力不济的西宋还是得以死里逃生,继续维持着和东宋、新周抗衡的局面。
  而宋光宗赵忻则辛辛苦苦的维持着国家的半死不活。不甘心就此沉沦的赵忻在稳定了东方的局面后,就急急忙忙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希望可以依靠铁木真的崛起打击西辽、金帐,而后获得西进夺取出海口的机会。
  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铁木真居然变成了一条噬主的恶犬,而且一出手就让人措手不及。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向东不行,那就向西试试看吧!
  “陛下,”左相韩佗胄对赵忻道,“西凉的新凉府(费尔干纳盆地)被围,碎叶府告急,钦察草原和七河大部都被蒙古控制。如果朝廷不发大兵支援,只怕要坐失西凉藩属之国了!”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百年战争
  韩佗胄是韩琦的重孙子,和韩肖胄是兄弟辈儿。不过两人的年纪却差了75岁!韩肖胄过世的时候,韩佗胄还没有出生呢!
  虽然和韩肖胄的堂兄弟,但是韩佗胄却不是荆楚系统的人物,而是长安勋贵的一员。并不是文资出身,而是保送华山讲武堂的武官。讲武堂毕业后就成了孝宗皇帝的御带亲卫。后来又转了文资,一步步当上宰执。
  第二次中原大战的发起就和他的错误决定脱不开干系!不过他在这个时空的命比历史上要好。东宋、新周都是文明开化的国家,不会要他的脑袋……要去干什么用?
  所以承担战争责任的韩佗胄不过是下台贬官,低迷了几年后又回炉当了宰相——他发动战争是符合西宋军官们的利益的。哪怕没有打赢,军人们还是念着他的好。所以由他当左相比较有利于控制军队。
  而且上一次战争的失败,让西宋朝廷的统治有点动摇了!
  因为一部分军官将战败归咎于西宋的“君主独裁”,希望国家效仿东宋或新周进行改革。
  这让宋光宗赵忻非常恐惧,所以就选择让韩佗胄这个在军方很有人缘的宰相回炉。
  对于胆敢挑战大宋在西域威权的蒙古人,韩佗胄的建议只有一个——打!要是不打,西凉一丢,军中的革命分子又要发难了!
  “可是东征之役新败不久,国家元气未复……”
  赵忻有点犹豫。在上一场战争中,西宋累计损失了十四万军队!而且还耗费了数以千万缗的军费。国家多年的积蓄全部耗尽,而且还向富有的西夏王借了一笔款子,真的丢人啊!
  现在韩佗胄又想在万里之外的西方开战,这成本恐怕不会太低啊!
  “陛下,我们如果不救西凉,暴周就有可能会插手了。”
  现在西宋不再用“东贼”称呼周国了。因为在第二次中原大战结束后,西宋和周国正式签订了和约。
  也就是说,西宋承认了周国的主权——人家有好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你不承认,它也在那儿啊!
  “暴周会插手?”赵忻一愣,“他们的手能伸那么长?”
  “陛下难道忘记了,蒙古人是从哪儿迁出来的?”
  “蒙古人……”赵忻想了想,“哦,是从大奚草原迁出来的!”
  这个时空的蒙古人去了富得流油的钦察草原和东欧大草原的东部(真的流油啊!后世的里海油田、乌拉尔油田和西伯利亚油田现在都是铁木真的财产),蒙古高原的名号自然不存在了,现在这块地盘的地理学名称叫“大奚草原”。在政治上,这块土地由依附于大周共和国的奚王国统治。
  奚王国的性质和北美合众国差不多,都是大周共和国下属的自治藩国。虽然有国的名号,但并没有独立主权。在军事和外交上都依靠大周共和国。
  之所以设立“国号”,则是为了方便治理。现在大周世界帝国的陆地面积达到了数千万平方公里之多!完全超出了现有通讯条件下,一个中央政府可以有效治理的极限。
  所以设立自治藩国就不可避免了。
  而利用自治藩国治理边远地区的不仅仅是大周共和国,东西两宋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东宋下面有新宋、暹罗、交趾、新东瀛、锡兰等五个自治藩国。
  而西宋也不算小,所以也拥有一个西凉藩国,此外还拥有荆楚王府、大理王府、吐蕃王府、高昌王府、疏勒王府、于阗王府、青唐王府等七大藩王。
  至于迁移到天竺已经一百多年的西夏国,则在第二次中原大战后,用大量进贡金银给西宋的朝廷的办法解除了附属关系,成为了独立国家。
  不过西夏的独立并不是李纯佑为首的西夏统治者的意愿,而是在第二次中原大战期间,东宋和新周的小西洋舰队一再攻击西夏的海口城(位于信度河入海口)。给西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且东宋、新周两国还向西夏国下达了最后通牒。
  如果不和西宋划清界限,就会遭到他们的联合入侵!
  所以李纯佑才不得不中止了和西宋的君臣关系,但是仍然会和波罗王国一起,每年以购买公债的形式,给长安上贡。
  “正是,”韩佗胄道:“当年迁移蒙古人的时候,周国还借机在奚国草原(蒙古草原)和钦察草原上修建了6座买卖堡。其中距离碎叶城最近的一座买卖堡就在也迷离河畔,名叫也迷离堡。目前由奚国的也迷离侯爷萧乾掌管,这个萧乾其实是武好古的曾孙。和眼下的大周元首武国诚是族兄弟。如果我朝不救碎叶,那么碎叶府就有可能向这个萧乾求助,把周国的势力拉进去。至于军费开销,可以向西夏、波罗举债!”
  西宋帝国反正是有债不偿的主儿,也就不在乎多借一点了。
  “看来是不得不救了……中书舍人,拟诏讨伐蒙古吧!”赵忻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决定,将会让西宋卷入一场百年战争。
  而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最终也将耗尽西宋的国力。为公元14世纪的华夏本土统一打下了基础。
  ……
  鞭炮齐鸣,鼓乐大作。天津造船厂一号船台上的“共和”级风帆战列舰,正沿着铺设好的滑道缓缓滑入海水之中。
  这是一艘排水量达到20000石的“巨型”风帆战列舰。
  排水量这个概念,也是武好古早年提出的。不过并没有马上替代“料”,也就是造船所消耗的木料数量,成为计算船舶大小的标准。直到最近二三十年,关于舰船浮力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为表示船舶大小的标准。
  而20000石相当于后世的1200吨左右。在后世来说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纪,排水量1200吨的风帆战列舰绝对是国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达到两万石,装备有60门大炮,可以在无需补给的情况下在海洋上连续航行6个月,而且还可承受住较大的风浪,最高航速可以超过20节(指一个时辰航行60华里,相当于后世的8节多一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建造难度,也是相当之高的!
  对于中世纪的生产力水平而言,这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大周共和国和东宋的造船工业,研究没有将风帆战列舰的建造工艺掌握到极致。这项工作从选择木材和伐木的时机开始,到木材的防虫、防潮,龙骨的铺设,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撑,船壳外皮和外层甲板的铺设,船壳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铁钉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门门的学问!需要长期的研究的实践,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制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风帆战列舰需要很长的周期。通常是两到三年,急造也要几个月,还不包括砍伐树木和阴干木材需要的时间。
  所以造船的技术进步,也只能循着造船的周期,循序渐进的推进,很难用金手指拔苗助长。所以在共和百年到来的时候,传说中的“飞剪船”依旧没有出现。虽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经提出过“飞剪船”的设想——将船只的水下形状设计成最小阻力状,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状”应该小到什么程度?船只的稳定性怎么解决?船体有没有足够的强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风帆的强度够不够?
  这些问题都需要反反复复的研究和积累,才能一一得到解决。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级这样的两万石风帆战列舰,就是大周造船业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随着“共和”级的首舰共和号缓缓滑入水中,前来观礼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阵喝彩声音。
  “好一条巨舰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们还得多造几条共和级!”
  大周共和国的元首武国诚满脸堆笑,常年的海上生活让他的肤色黑里透红,看上去非常的健康。他并不是武氏嫡流出身,而是武铁心的后代。算是海军世家,今年已经55岁的他,在大周共和国的海军中服役长达25年。几乎半生都在海上度过。最后以海军上将的军衔退役,转入了政界。
  而当步入政坛的时候,武氏嫡流在政治上已经没落了。武义久的孙子辈不是花花公子,就是对政治不大上心的资本家——义久派太多钱了!而且子嗣也不多,所以没有谁愿意去政坛和军界打拼。
  舒舒服服的当个大资本家多好啊?
  武义勇的后人倒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建树颇多,在陆军中有“一门五上将”,在政坛上则长期把持日本行省和渤海行省,也有几个元老。
  但是“义勇派”始终有强烈的君主制倾向,让大部分的元老非常担心。所以武义勇的子孙从没有问鼎元首的机会。
  至于武义信的后裔,则在北美合众国深耕。几十年间出了三个大统领和十几个议员。但是在大周共和国的政坛上,基本没有“义信派”的存在。
  而且北美洲这个天选之国在大周共和国的大部分公民看来,都是落后蛮荒的代名词。只有在大周和东宋混不下去的失败者,才会飘洋过海去北美混饭吃。
  所以在北美合众国混日子的“义信派”也不可能出任共和国的元首。
  在嫡流“没落”的同时,武家的庶流倒是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所以连着几任元首,不是出自武家庶流,就是和武家的女婿或外孙。
  而武国诚也借着武家庶流崛起的东风,在两年前的选举中获胜,成为了大周共和国的第二十届元首。
  满脸堆笑,看上去非常得意的武国诚,此刻的心情却有那么一点郁闷。
  因为让人不安的消息,正从西方传来!
  几十年前被大周共和国迁去西方钦察草原的蒙兀诸部,居然奇迹一般的崛起了。本来四分五裂,靠着给大石帝国、金帐王国当雇佣兵赚点小钱的蒙兀人,现在有了一位天骄般的首领,名叫铁木真。在将原本四分五裂的蒙兀人聚拢在了一起,成立了大蒙古国,而且还重创了大石帝国和金帐国。在不久前,铁木真还率领大军攻入了西凉国,打得那帮天理骑士抱头鼠窜,缩回天门关内死守了……
  虽然大蒙古国暂时还够不着大周本土,但是铁木真对西辽和金帐两国的摧残,也让西方市场出现了萎缩,销往西方的大周棉布和瓷器急剧减少。
  与此同时,依附大周的奚王国的西部正处于蒙古人的威胁之下。作为宗主,大周有义务保护奚王国的领土完整。
  而且现在统治着奚国和蒙古国边境一带的几个城主,还是武好古和萧瑟瑟还有次奥野的后代。
  于私于公,武国诚都不能坐视不理啊。
  可问题是……大蒙古国的地盘距离大周实在太远。
  而且还不怎么靠海,距离最近的海岸线,还黑海……大周共和国的舰队要去黑海得走上60000多里!
  如果考虑到等待合适风向的因素,一两年都未必能抵达。
  另外,西方的那些国家,多半也不会欢迎大周共和国的远征军直接进入地中海和黑海吧?
  这可真是让人为难啊!
  “元首,长安的急递!”
  刚刚出席完“共和”号下水仪式的武国诚才一回到自己的马车上,他的一个机宜官就给他递过去一份信件。
  是大周共和国驻长安公使辛弃疾的亲笔信——辛弃疾是大周共和国的陆军上将,在第二次中原大战中担任过河南军团督军,打败了西宋名将岳珂。在战争结束后,辛弃疾退出现役,被武国诚委派为驻长安的特命全权公使。
  武国诚展开书信看了看,原本有点阴郁的黑脸膛上就展露出笑容了,对他的这位机宜,今年只有24岁的元好问道:“裕之,马上派人去请孟尚书,武都机宜,还有两位相公,都到元首府议事。”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华夏优先
  武国诚所指的“孟尚书”是兵部尚书孟宗政,武都机宜则是都军机武国忠。两位相公则是左相慕容瑞,右相章丘。
  其中孟宗政和辛弃疾一样,都在第二次中原大战中立下大功,当时是河东军团督军,攻破了晋西北的多个棱堡,将晋西北一带宋周分界线推到了黄河一线。
  在战后,他也以上将衔退役,转入政坛,当选了元老,因此入阁成为了武国诚政府的兵部尚书。
  武国忠则是武国诚的堂弟,义勇派的子孙,出生在镰仓,在镰仓的大周陆军小学度过了少年时代,后来进入天津骑士学院求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大周共和军陆军中任职。也参加过第二次中原大战,当时官拜旅长、师长,多次率部在前线和宋军激战。
  在战争结束后,武国忠也升到了上将。不过因为他年纪比较轻,才四十多岁,没有到退役的年龄线,所以就担任了都军机。
  慕容瑞是慕容鹉的后人,也是陆军将领出身,年纪比武国诚还大,已经有65岁了。在上一次中原大战爆发时,他就是兵部尚书。现在又担任了武国诚政府的左相,相当于后世的总理。
  现在大周共和国的政府实行的是元首制,也就是以元首为政府首脑,但是会在元首之下任命左、右相为内阁的首长。
  而担任右相的章丘也是有来头的,他是章之凤的后人,妻子则来自武家嫡流的义久派。
  也就是说,在武国诚今天要见的四个高层人物中,只有孟宗政一人不是军政豪门出身——他的父亲孟林也不是平民,而是一个贵族公民,曾经在北美军和大周共和军陆军中担任过旅长。以少将军衔退役,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位于北美洲,但不属于北美合众国,是共和国的海外省)拥有庄园。
  现在大周共和国有点贵族共和的意思,被后世称为“阶级固化”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周共和国初期的制度安排,就是棱堡造成的战争成本提升和新大陆的发现。
  因为棱堡时代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因此在遍布棱堡的中原地区夺取一块土地的成本往往高于土地本身的价值。
  所以在中原开战就成了一件绝对亏本的买卖!
  与此同时,新大陆那边又有几乎无限的肥沃土地可以放领。
  对于共和国的执政者而言,他们根本不需要去发动一场场损失惨重的战争,以夺取有限的土地去安抚下面的军事公民。
  他们完全可以用放领美洲土地的办法收买人心——通过几个法案,下几道命令,给海军找点事儿干,然后就皆大欢喜了。没有风险,也花不了几个钱。
  当然了,现在北美洲土地的价值远远比不上大周本土的土地。但是放领美洲土地的尺度是很宽的!凡是公民家庭出身,年满21岁,只要是非继承人(继承人不能去,他们得当兵服役),并且愿意承担北美合众国兵役,就能免费从北美合众国政府那里领到500亩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居住并且耕种满5年,就可以获得土地所以权证。是所有权!是私有的土地,不是军户田庄那样的国有职田。
  并且由大周共和国和北美合众国政府一起出钱,把他们运往新大陆!
  至于非公民出生的周人,年满21岁后,只要能拿得出路费,并且再向北美合众国政府缴纳5枚一两银币,就能领到500亩土地……其他的条件和公民子弟是一样的。
  哦,5枚一两银币在新大陆不算什么大钱,他们那里盛产金银铜嘛。去挖个金子、银子、黄铜,或者和殷人土著打几仗,或者在城里面打工也行。反正很容易就有了,所以那500亩地也和白送差不多。
  除了土地白送,公民权也白送!
  北美合众国的公民权不用立功,也不需要纳多少税,只要踏上北美合众国的土地,并且向合众国宣誓效忠,立即就是公民了。
  而且北美公民不分等级,人人平等,只是在行使投票权时需要纳税证明。
  当然了,白送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因为有了“白送”之后,中下层的公民、平民就会丧失斗争的动力。
  现在去新大陆的航行已经变得非常安全了,死亡率从最初的20%以上,降到了不足1%——东大洋航线跑了八十年了,都跑成精了,死亡率和成本当然降低了许多!
  无论上战场还是闹革命,死亡率肯定都不止1%啊!
  而且革命胜利了也不可能一人500亩这样分配土地啊,没有那么多啊!
  另外,新大陆除了土地还有黄金、白银和黄铜可以挖,发洋财的机会太多了。
  那种在新大陆挖到金子,然后衣锦还乡,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几十年来就不断在大家的身边发生。
  在这种财富效应的鼓励下,大周共和国社会的不安分因素,也就消失得差不多了。
  既然下面的人都有地方发财了,那么上面的贵族和资本家,也就能舒舒服服的搞垄断,搞剥削了。
  下面不闹,上面不动,整个大周共和国的社会,也就渐渐变成了一潭难以流动的死水……
  当然了,也不是到处都是死水一潭,燕津、徐海这两个工商业中心,目前看来还是充满活力的。
  无论在经济活动、科学研究,还是思想政治方面,都显得相当活跃——大周共和国毕竟是一个没有君父的“为公之国”,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还是相当到位的。公民所拥有的自由也较大,思想上的束缚也比较少。
  在这种比较自由的环境中,就难免会诞生出一些能够推动历史车轮快速滚动的思想和学说了。
  而在将近90年的天下三分,特别是伤亡惨重的第二次中原大战之后,一种追求华夏至上和终极统一的思想,开始在燕津、徐海的学术圈流行起来,渐渐的也开始影响到了民众。
  这种思想常常被简单概括为“华夏优先”,意思大周共和国作为诸夏之首(有点自以为是),负有领导诸夏和统一华夏本土的使命。而为了实现这一使命,大周共和国应该毫不动摇的坚持并且推广“华夏优先”的理念。
  而坚持并且推广“华夏优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全天下华夏种族的认同。在取得认同的情况下,再通过战争或者输出共和革命的手段实现终极统一。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东西两宋的民众认同了“华夏优先”,自然会欢迎大周共和国的统一。
  那么未来的统一,就会变得非常顺利……
  基于这种思想,大周共和国的瑰宝——北美殖民地从共和100年,也就是今年开始,会向所有的华夏族人开放!
  所有的华夏族人,无论出生在何地,只要能说汉语、识汉字、信天理,长得也像汉人,即可在移民美洲的问题上享受大周共和国平民的待遇。
  这其实是一种“泛华夏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了!
  当然了,考虑到美洲殖民地的面积和不到2亿的诸夏总人口,这项“共享美洲”的政策对大周共和国来说,绝对只赚不赔。
  “元首,现在华夏优先正深入人心,咱们可不能在华夷之辨的问题上站错队!”
  元首宫的会议室内。大周共和国的兵部尚书孟宗政一开始就提到了“华夏优先”。
  “我们难道要支持西宋?”武国诚问。
  “至上要在表面上支持!”
  武国诚皱了皱眉,他在去年的竞选中,就一路高喊“华夏优先”,开发北美殖民地的法案也是他力推的。
  现在也不大好自己打脸玩吧?
  可是支持西宋不等于让处于危机中的西宋获得了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吗?
  “元首,”都军机武国忠说,“都军机司研究过这个铁木真以往的经历和战绩,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而蒙古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充当西辽和金帐汗国的打手,也养成了非常优秀的军事素质。所以……西凉之战很可能会旷日持久!而且也不能保证西宋、西凉必然获胜。”
  “如果我们加入呢?”右相章丘插话。
  “那还用问?”左相慕容瑞笑道,“我大周天兵,战无不胜!”
  周军在过去的100年间的确鲜有败绩,不敢说“无不胜”,至少也打胜了所有的战役级冲突。只是胜多少而已……当然,这样的战绩也和都军机司一直奉行“不打无把握之仗”有关。
  没有把握取胜的战争,周国是不打的。
  “如果我们参战……”武国诚问,“有把握吗?”
  武国忠思索了一下,“元首,我大周如果要兴师动众,自然是可以打败铁木真的。但是这场战争毕竟是属于西宋和西凉的,我大周也不好越俎代庖吧?当然了,明犯华夏者,虽远必诛!所以我们一定是反对铁木真的。如果西宋真的弃西凉于不顾,我们就应该坚决出兵!”
  “明犯华夏者,虽远必诛……”武国诚那张看着忠厚的黑脸微微一笑,“好!就这么说!”
  “这么说”,并不是“这么做”。反正现在天津、徐州的政治气氛就是“华夏优先”,作为元首不能逆着来啊。
  所以武国诚一定得把口号喊得响响的。
  至于打不打,怎么打,那是可以慢慢研究的。
  “我们距离碎叶最近的据点在那里?”武国诚接着问。
  “在也迷离河畔。”武国忠道,“距离碎叶1700里。然后在龙骨河畔还有一个堡垒,是附属于也迷离堡垒的,距离也迷离堡垒有600里。两个堡垒的主人都是奚王派的子孙。”
  奚王派就是武好古和萧瑟瑟所生的萧义的子孙。萧义的嫡流世袭奚王之位,当今的奚王名叫萧武,是萧义的孙子。继承奚王之位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在位期间营建了奚国的新都和宁,在森林繁茂,水草丰美的额尔浑河上游右岸附近,建起了一座由土堆棱堡保护的周式城池。作为大奚草原的中心和奚国唯一的首都。
  “和宁方面能出多少兵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