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4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否则大周一旦有所图谋,整个九州都要被他们夺去啊!
可是他的一片忠心,换来的只是藤原家隆的严厉呵斥!
年迈的白河院只希望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太平如意,不想再招惹什么是非了。
而且东北和渤海人、虾夷人的战争还没完没了进行着,朝廷需要从大周进口武器和马匹。也就只能对西面平户岛上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了。
可问题是,大周共和国的动作越来越大了。
今天更是来了一艘大的不像话的巨型炮舰!
这是想干什么?终于忍不住,要多日本国下毒手了吗?
朝廷啊,朝廷,日本国是你们的,你们正就不管了,不要了?
难道日本国也必须和“大唐”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武家大革命吗?
……
惟宗能言想到这里的时候,就看见“东洋”号的跳板已经放了下来。武义勇和陈天理当下就一先一后的走下船去。岸上的驻平户的周国官员全部上前行抬手礼。然后平户总督花景阳(花满山的儿子)就抱拳拱手,笑道:“二位上将,远来辛苦。”
武义勇和陈天理也都抱拳回礼。花景阳又笑道:“一路风涛辛苦,下官已经在城堡替二位安排好了住处。海军都军机司和礼部的信函早就到了!总督府已经派人去和太宰府交涉了,二位不日即可出发前往京都……”
武义勇和陈天理这次是以大周使臣的名义来日本国的。说是要了解一下发生日本国东北的战争——日本国和渤海人的战争打得那是难解难分啊!
渤海人的武装更先进,军队的组织也更严密。但是无奈人数太少,占据不了太多的地盘,所以在占据了陆奥国北部的几个郡后,就有点后劲不足,再也无力向南推进。
而日本国方面虽然派出了源义光率领坂东武士去陆奥国支援陆奥押领使藤原清衡。
但是渤海人的“铁骑兵”过于强大,打得坂东武士和奥州武士鼻青脸肿。根本无力将渤海人驱逐出陆奥国。于是只好在险要处筑城防守,将东北战争拖入了僵持。
而在这场史称“渤海——虾夷之乱”的战争中,日本朝廷其实还是采取了一些增强国力的举措。
比如委任武藤亲一为佐渡守,负责开采佐渡岛上的金银。又任命原本的藤原家的家司藤原家隆为太宰少贰,负责“平户交涉”和“兵器马匹采买”,又积极向周、宋两国派遣使者,希望可以从周宋矛盾中取利。
此外,白河院法皇还重用了来自大宋的高僧相国寺临政为顾问,在平安京开设了宋学馆。由临政出面聘请宋国的学者附日讲学,不仅讲传统儒学,而且还教授新学。
可是这种种努力终究赶不上时代的变化。随着“中原大战”的落幕,中国国内三分天下的局势暂时无法改变。
因此诸夏三国,都不约而同的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远方。
日本国,已经成为了大周共和国眼中的猎物。
……
平安京,白河院。
西元1053年即位的白河天皇贞仁今年已经73岁高龄,虽然依旧依靠北面武士,通过院宣和院司下文牢牢掌控着日本国的权力。
但是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双重压力,还是让他产生了严重的无力感。
日本国依旧在手,但是天下却不是只有日本了……
从中华的唐朝末年开始的日本版闭关锁国,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了。
东方突然冒出来的渤海贼和虾夷人合流,从陆奥国登陆,已经和日本往来攻伐了许多年了。虽然北面武士众和陆奥藤原家努力征战,但依旧不能取胜。
而巨大的,装着称为火炮的可怕武器的华夏战船,时时刻刻都在日本国四周出没。还强迫日本开国,强行租借了平户岛。
比起东方的强盗,他们才是更加危险的敌人啊!
白河法皇知道,和日本国隔海相望的高丽国,就是被周国给推平的!
高丽亡国的教训历历在目,日本很有可能就是暴周的下一个目标。
可是日本国又有什么力量抵抗周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呢?
端坐在佛堂之中,听着相国寺临政用好听的嗓音在念经的法皇忽然叹了一声。
正在念经的和尚也停住了,这和尚是武好古少年时代的朋友,却自有机缘,在日本国得到了富贵荣华。看着给了自己富贵的老法皇,临政也有点想不通。
武好古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业?
而且,好好的大宋,怎么就变成现在这副样子了?
三分天下不算,而且还强大得不像话。
不仅赶走了党项、契丹,而且还吞并了高丽、交趾,听说大宋的藩臣西凉、西夏还在雪域高原和佛陀诞生的天竺各有事业。
而大周共和国更是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了日本国……
佛堂外面忽然响起了院近臣藤原显隆的声音:“法皇陛下,太宰府上奏,大周国海军上将陈天理,陆军上将武义勇到访,想来京都觐见,并了解东北之战况。”
“哼!”白河法皇冷哼了一声,“让他们在平户等候,不必来京都了,朕派平忠盛去和他们交涉。”
平忠盛是白河法皇最宠幸的北面武士,官拜越前守,检非违使,还曾经奉命出阵东北,和渤海人的铁骑兵交过手。
“可是……”门外传来的声音有点无奈,“可是他们已经启程前来了……据说还乘坐着一艘硕大无比的战船!”
“什么?硕大无比的战船?”白河院法皇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怒吼道,“他们想干什么?想要直捣平安京吗?不能让他们过来……”
“法皇。”临政和尚这时插话道,“贫僧可以和越前一起去难波会见武义勇、陈天理,一定可以劝说他们止步于难波。”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一定要解放日本
大周共和国,南直隶,徐州。共和十二年正月初十日。
因为去年冬天到来时,共和国元老院和执政府的南来,使得这座气势恢宏的堡垒型城市的活力有所恢复。
徐州的街道,已经变得和大水来临前一样的熙熙攘攘。从开封府或是天津市迁来的商民,在街头上摩肩接踵的涌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没到,现在理论上还算年节。所以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都穿着体面的衣服,脸上多多少少挂着节日才有的喜庆。
街头上偶尔有马队通过,马队上面的骑士背上都插着红色的认旗,趾高气昂。马匹脖子上挂着铃铛,走动的时候叮当作响,引人注目。谁都知道,这是大周都军机司的急脚递,往来传递重要消息的。骑在马背上的,都是服役的骑士,家里都有庄园的!
这几匹健马是从海州京都商市一路奔来的,带来的都是来自海路的消息。
这也是共和国元老院和执政府在冬天南下徐州的原因。天津市外的海面会在冬季冰封。居住在天津的大周共和国首脑机关,就会有一个多月无法得到来自海外的及时信息。对于一个正在崛起,并且在策划一场对日战争的世界帝国而言,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所以再三权衡之后,武义久和武好古做出决定,将在每年冬季启用徐州这个第二首都——徐海一带被划为南直隶,自然是南方首都的意思!
虽然这片土地因为大水被淹,暂时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是振兴徐海,依旧是大周共和国不动摇的国策。
因为徐海一带在大周共和国来说,仍然是最理想的工商业之都。
地域开阔,水运交通发达,临近中原,有拥有丰富的煤铁盐资源。特别是徐州的煤矿、铁矿几乎挨在一起,可以用运河相连,而且开采的成本不高。
一旦工业化的时代到来,徐州就是堪比鲁尔区的存在!
所以大周共和国现在要将徐州变成冬都,以这种方式让全天下豪商巨贾都知道他们振兴徐海的决心。
至于共和国元老院和执政府南下的成本,也不是很高。共和国毕竟没有帝国那样的排场。而且天津至徐州间还有海运水路可通。大宗的物资可以用水路运输。由陆路而行的不过是车队马队,差不多1000里的路程,七八天就走完了。
如果将来天津——徐州间的“石造公路”一旦竣工,四轮马车日行个二百多里不是问题,1000里路走上四天就能到达了。
与此同时,一条由徐州北上至郓州,再由郓州过黄河,然后一路北上天津的水运河道,也在整修之中。
其中徐州——郓州一段,将会借用南流黄河的河道。而郓州的梁山泊附近则会建设一个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治理黄河、运河的总阀。
同时,黄河中游的河道也会进行全面的整理。由濮阳拐弯北上大名府的河道将会被放弃,转而启用原本东流的故道,东流故道会从梁山泊旁的水利大枢纽经过,每年汛期可以视情况启用梁山泊和通济河道(通济水)行洪。理论上足以确保徐海淮一带不发生重大的水患!
而如此庞大的治水工程,也只有大周和东宋这两个已经跨入资本主义门槛的国家联手才能施行。
历史上的宋元明清,那是想都不用去想的……
而执政府和元老院每年冬季南下,也有利于就近和东宋就黄、淮、运治理工程展开谈判。
不过今天由都军机司急脚递送来的,却是来自日本国的消息。
“大人,大哥没有能进入京都,不过他找到攻占日本国的办法了!”
徐州城内,一所属于元老院的大楼当中,武义久将一份军报递给了父亲武好古。
武好古现在是元老院军事和外交分会的会长,是有权获悉机密级军报的。
他接过儿子递过来的军报,低头看了起来。
武义勇在军报中报告了访日的情况,他没有能进入京都,不过却在难波见到了白河法皇的代表临政和尚和平忠盛。
在会谈中,平忠盛也拒绝武义勇率团去东北前线观察的请求。
而理由是大雪封路!
日本的东北、北陆一带冬季气候寒冷,而且还多有豪雪。积雪往往可以达到数丈,连低矮的房屋都能淹埋了,根本不可能通行。
而在日本东北寒冷的地方,雪季和之后的融雪季往往会持续几个月。如果武义勇想去东北,必须等到来年的夏季(共和12年夏)。
平忠盛和临政对于日本东北部气候的描述,却让武义勇发现了攻略日本国的机会!
稍后,他又命人向难波的商人打听了进入坂东平原的中山道、北陆道和东海道的情况。随后发现,在冬季降雪期间,不仅由北陆南下的北陆道完全不能通行,连从美浓、信浓、甲州通过的中山道,也会因为降雪而被封锁。只有东海道一处可以通行!
所以武义勇的攻日计划,就是先将日本国内战斗力较强的东国武士团吸引到平安京附近或者更加遥远的九州岛。
然后再以舰队运输2个师的步兵,在冬季绕到关东沿海登陆。然后迅速封锁东海道。而冬季的积雪则会阻挡东国武士团的主力从北陆道、中山道回援关东。
这样入侵的周国军队就有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差可以运用,能够一边压制拉拢留存在关东的土豪武士,一边加强封锁北陆、甲信、东海通往关东的道路。
而在成功阻断了从西国通往关东的通道之后,入侵日本的周军就有时间从容的收拾留在关东的武士团体。或是消灭,或是拉拢使之变成周国在日本国的府兵、骑士体系的一部分!
引用武义勇在报告中的原话,就是要首先在日本国东部实现武家革命和武家共和!
所以在平定关东之后,武义勇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并不是随时可以从海上进攻并且夺取日本京畿地区,而是正遭到渤海人攻击的东北地区。
至于原因,武义勇也在军报中说明了。因为他认为现在统治日本的院厅和公卿根本就一群废物,干啥啥不行,也没有能力领导一场和大周共和国的战争。
所以暂时留着他们去瞎指挥日本的西国武士比将他们立即消灭更加有利!
另外,武义勇还建议对平安京的日本朝廷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以册封日本国王为饵,同平安京的朝廷展开谈判。
用谈判瓦解日本国朝廷的斗志。一旦日本国朝廷愿意用放弃东国为代价,换取大周共和国的“保护”,那么大周共和国就能在日本本州岛东部获得一个长久的立足之地。完全吞并日本,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即便日本朝廷识破了大周的阴谋,他们也无力反攻东国。毕竟日本国的京畿地区和西部的九州岛,都在平户岛周国驻军的威慑之下。
所以征日军团依旧可以从容不迫的以“日本朝廷”为对手,一边蚕食日本国残余领土,一边向日本的东国地区进行军事殖民。同时再设法将归附的日本低级武士转化为大周的骑士和府兵。
耐心搞个五年六年的,日本国也差不多变成大周共和国自古以来的一部分了……
“五到六年……军费开支能应付吗?”武好古仔细看完了武义勇的军报,然后看着武义久问,“如果要平定全日本,两个师是不够的,怎么都要预备七八个师吧?”
七到八个师,大约十万之众,攻战五年……哪怕所募集的士兵都可以用关东的田庄抵偿军饷,军粮也可以在关东地区征集。
但是装备、赏赐、抚恤、军官的俸禄,以及收买日本武士的开销加在一起,依旧会开支不菲。
这几年大周共和国执政府的手头可不宽裕……
“能应付的!”武义久笑道,“无非就是多发点债票……而且这场战争不打也不行啊!中原一战,让不少黄河两岸的好男儿没了土地家业。咱们这里又没科举考试,要想翻身就得打仗!若是不打一仗,这些不安分之人就得和咱们闹。与其花力气在内部压制,不如对外用兵。在中原招募十万儿郎去东征日本,如是赢了下来。十万府兵总能安置的,中原这边又能太平不少了。”
这就是没有科举制度又抑制兼并的缺点的……下面的人没有一个安安稳稳的上升通道,就会各种闹腾。而国家就得用军功去安抚民间的勇武强壮之士。
说句不中听,真是打死除内患,打赢除外敌。
所以没有科举,或者科举成分极低的时候,中原王朝总不会安稳,不是外战就是内斗。
现在的大周共和国虽然不是王朝,但也一样要给四千多万国民中的勇武之士找出路。
从这个角度而言,攻打日本国的花费根本不是个事儿。
至于日本人民的抗周意志云云的……也不是问题!反正中原这边有的是想要往上爬的文武精英准备为日本人民的解放奉献整个生命!
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东宋南进!
一艘看起来有些破旧的福建运木船抵达了河口城的码头,这里正是一年之中天气最好的时候。云水蔚蓝,海风凉爽。虽然地处热带,但是在每年的正月间,气温对于北方的来客们,还算是可以忍受的。
河口城位于后世的泰国,靠近曼谷,在湄南河的入海口处,因此得名为河口城。
此地的主权属于吴哥王朝,是由大宋的海路市舶司出面,向吴哥王朝租下地皮,兴建了这个以木材交易为主营的商市。
之所以是老老实实的租借,而不是发兵抢夺,主要是因为眼下的吴哥王朝也正处于鼎盛时期。
现在统治吴哥的是出身马来亚王族的苏耶跋摩二世,他的国土东到大海,西按蒲甘,南抵加罗西(马来半岛北部),拥有战象20万头。
如此强国,对于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原的大宋而言,自然是“不征之国”。而大周共和国倒是和吴哥一直存在冲突。
冲突的原因是周属的安南行省这些年一直在向占城扩张,目前已经在占城北部的卢容(顺化)和岘港建立了大据点。而且安南行省的军队还几度从岘港南下,侵夺占城的土地。
而占城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二世屡战屡败,不得已只能向吴哥求援。吴哥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则觊觎占城的土地,于是就出兵援助占城。因此和周属的安南行省开战。
战争的结果自不用说,吴哥的战象怎么打得过装备了“骆驼炮”和轻型野战炮的安南行省军?
所以大半个占城,就在一次次的交战过后,被安南行省给蚕食了。
不过吴哥虽然屡战屡败,但是毕竟是个底子很厚的泱泱大国,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垮了。
而且吴哥属地大多是瘴痢之地,气候炎热,传染病又多,不大适合北方汉人生活。
所以国民以北人为主的大周共和国对灭亡吴哥的兴趣并不高,只是迫使吴哥签了几个赔钱的条约,敲了吴哥王朝两三百万缗。
而吴哥王朝在占城战场上的失败,也让另一个觊觎吴哥的富庶和辽阔的中华大国看到了扩张的机遇。
这个国家,就是诞生于中原大战硝烟中的东宋合众之国。
今年,也就是大周的共和十二年,西宋的靖康二年,对于东宋而言,则是合众元年。
随着东宋在原属大宋的两淮、江南两路、两浙、福建、广南两路等地的统治得已确立。东宋合众政府终于有余力将目光投向大宋的海外资产了。
因为西宋是没有海岸线的,自然也顾及不到原本属于大宋的庞大的海外利益了。而能够继承它们的,自然是建都江宁的东宋。
而在大宋庞大的海外资产当中,第一个引起东宋二圣之一的武美娘注意的,居然不是交趾和星州,而是不怎么起眼的河口城。
至少武皇后在召见新任的知河口州事、兵马总管兼营田使赵棠的时候,就是这个意思。
在一艘福建运木船上晕了快二十天的赵棠,在亲随的搀扶下,摇摇晃晃下船的时候,他还记得武美娘是这么说的。
“……赵棠,现在中原三分,周国最强,关陇(指西宋)次之,最弱的就是我们江南了。只有两淮、两江、福建、两广之地。东吴的三分天下都比咱们多一个荆楚。
而自古偏安江南的小朝廷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我们如果不想变成史书上的乱臣贼子,唯一的办法就是闯出去!
咱们比起东吴,比起南陈,好歹多了南下一条出路。咱们的海上力量强大,能够建造上万料的炮船!
可是制造炮船要好木料。江南这边没有什么好木头,只能从南洋的真腊国购买。可是买人家的木头总是被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真腊国就不卖给咱们了!
所以我和陛下就想把出产好木头的那个湄南河流域的地盘弄到手,攥在自己手心里,才叫人放心不是?
再说湄南河流域都是平地,而且非常广阔,不亚于江南啊!如果把树砍了,不就是一片出产稻米的沃土?其大小,恐怕也足够比得上江南一路吧?
赵棠,你明白自己这趟差遣有多要紧了吗?湄南河流域的得失,可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你是陛下在青城宫的老师,又是文武双全,还是明臣之后,河口城的重担,想来也只有你才能肩负了。所以请你不要嫌河口路遥……”
武美娘的话说的诚恳,也让赵棠明白自己的责任有多重大。
江南王业偏安,西进北上都是没有出路的,出路只有南下!
而南下的关键是船,造船的关键又是木头。
所以湄南河流域上好的柚木,就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了。
而且湄南河流域本身,也是一大片不错的平原!距离真腊王国的都城吴哥又远。而湄南河当地的土著豪强,据说一直都不怎么服从吴哥。
这对东宋而言,就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如果能在湄南河流域开拓出一个海外路,将来有什么万一,也能当成个退路啊……
……
“纪卿,你虽然是纪文忠的长子,但是现在国家多事,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不得不让你夺情。”
江宁府皇城,紫宸殿内,纪文忠,也就是纪忆的儿子纪浚,正在面见二圣。
纪忆有两个谥号,一个是缪丑,是赵桓给他上的。还有一个是文忠,是赵楷送给他的。
江宁是赵楷的地盘,所以纪忆就是纪文忠公,大大的忠良啊!
纪大忠良的儿子纪浚前一阵子出了趟远门,把亡父的尸首从开封府迎回,葬在了上海的纪家园墓地。
那可是风光大葬啊!整个上海市都为这位“上海之父”流泪哭泣。
而赵楷和武美娘则大方的给了最高等级的“文忠”谥号,还追赠尚书令和申王(申王就是上海王)。
纪浚作为纪忆的长子,又是赵楷的开国功臣,当然要加官晋爵的,阶官直接提拔到了承宣使,爵位加到了开国郡公,还给了1500户的“实封”——其实也不是实的,就是多领一点钱。
不过职官暂时没有给,因为纪浚要回家当几天孝子,这个叫丁忧。
现在的大周共和国是没有丁忧的,大周共和国讲究的是主权在民,是民治天下,当孝子可没有为人民服务要紧!
所以做官的不能死爸爸歇三年,死妈妈再三年……丧假最多给三个月!
而东西两宋都打着“孝子”的招牌,既然是孝子,当然得有丁忧。
不过纪浚也没机会挨家休息三年,呆了几个月就夺情了。
因为东宋的南下政策需要纪大孝子出力了。
武美娘放沉声音道:“纪卿,交趾王赵棫至今不曾向陛下上表效忠,其心叵测!”
赵棫是赵佶的第八子,封交趾王,几年前已经就国。现在居住在交趾国的升龙府。
在两宋纷争当中,交趾王赵棫采取了骑墙政策,既没有向长安上表效忠,也没有向江宁上表效忠。隐约有闹独立的意思……
长安那边拿他没辙,反正也够不着。
可是江南是有海军的,怎么能容交趾独立?
历史上交趾之所以可以脱离中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宋朝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可是现在的东宋可是个海上强国!
“不过陛下仁厚!”武美娘扫了一眼和自己并排的赵楷,又道,“不忍心讨伐兄弟。所以就想临之以威,迫其归顺!现在海军已经准备就绪,将以炮舰100余艘南下。只是还缺少一位交趾相。所以想让纪卿走一趟升龙府。纪卿可有把握?”
“臣有把握。”
纪浚现在继承了父亲纪忆大部分政治遗产,在交趾也就拥有了影响力——交趾国的许多贵族和将领,都是纪忆的故旧。
武美娘点点头,“出任交趾相只不过是个开始……随后还有征讨真腊的重任,你能承担吗?”
什么?纪浚一愣,过了一会儿才道:“陛下,娘娘,真腊是大国,拥兵数十万,国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炎热,不适合中原大兵征讨……”
真腊的象兵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这个天气和瘴痢却是个麻烦。
“所以才要从交趾出兵!用交趾兵和我大宋的武官去讨伐真腊国!”武美娘道,“刚刚得到消息,北周正在大举增兵日本平户岛,似乎有对日本国用兵的企图。对于我国,这倒是个向南用兵的机会!而真腊又是南方大国,自然是用兵的首选之地。即使不能一举灭亡,也应该将湄南河流域直到星州以北之地完全占有之。未来将会在那里设立一国,以皇子镇守!”
武美娘不是武媚娘,她可是百分百的贤妻良母。从来没有篡位当女皇的想法,只是想和赵楷生一窝小国王……东宋毕竟是偏安的!从长远来看,前途渺茫。
渺茫怎么办?那就得多生孩子往南洋、西洋方向分封了!
如果能生一个皇帝十个国王,将来就算江南保不住了,子孙也有地方可以逃跑啊!
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金帐汗国
时局的飞速变迁,真是让人有点目不暇接,一个转折接着另一个转折,让身处时局之中的人们紧张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失去中原,迁都长安后的西宋,本来在这场“三国杀”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可是转眼之间,就因为锐意改革,一下子扫清了大宋开国一百多年来的那种沉郁之气。
到了靖康二年春天的时候,不仅关中平原完成了清田土改,陕西沿边几路的土地整理也全部完成,汉中盆地也同样完成了土改。光是在长安的朝廷直辖的陕西、四川,就出现了多达25万的骑士、府兵户!
另外,一度有分离倾向的荆楚地盘,也因为赵楷在江宁称帝,而不得不倒向了赵桓。
这下长安方面可以支配的军户,一下子增加到了33万户!
这个数目虽然只有周国的一半左右,但是也足以碾压东宋、西凉和金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安的枢密院和兵部并没有选择东进攻打东宋,因为那样会打破三国均势,搞不好再次引发一场中原大战。
所以长安的枢密院和兵部依旧将北进攻打金国当成了阶段性目标。
虽然金国现在的地盘并不大,也谈不上富庶。但是对刚刚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西宋而言,无疑是一把不错的磨刀石。
只有把刀子磨好了,才能去试探一下中原的风向。
而磨刀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拿金国练练手,看看完成授田的军户兵到底有多强的战斗力?
另一个目的,当然就是以一场外战来整合内部。也就是将荆楚军、关中军和陕西边军三股力量拧成一团。
为此,西宋兵部在过去几个月中,一直在和荆楚军团方面进行交涉——荆楚、关中和陕西边军之间的关系真的有点复杂。并不是三个独立的军阀集团。因为他们的中坚力量都来自开封的武学学宫。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他们又不是完全一体的。
至少目前还不是一体的!
所以西宋兵部和枢密院就想通过一场战争,将三方面完全团结起来。
底下的各方面的交涉,到了靖康二年正月的时候,基本上就达成了一致。
陕西边军和关中军基本融合,而荆楚军则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以拥有自己的荆楚军经略安抚制置司,帅司由襄阳王出任。
此外,荆楚军还会自设荆楚营田司,负责管理荆楚地区的军户田庄事宜。
不过荆楚军不会设立独立的军校,而是会同关中军、陕西边军共用一个华山讲武堂——武学学宫迁入关中后改名讲武堂,并且将校址设立在华山脚下,史称“华山讲武堂”。
关中军户、陕西边军军户和荆楚军户的子弟,都可以投考华山讲武堂。毕业后则会“就近任职”,也就是说会从各种所属的系统开始做军官。一步步晋升。
而兵部、枢密院和讲武堂的军官,则会从三大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抽调。
另外,每次国战,都必须由三方面的军队同时参加。但是战场距离谁近,谁就出主力。
原则上,陕西边军(包括朔方军)负责北线、西线。荆楚军打东线、南线。关中军负责中原战场。
这一次北进,就是三大系统的第一次协同。
为了确保北进必胜,枢密院和兵部总共从三大系统中抽调了7个师的兵力。其中荆楚军提供了1个师(师帅岳飞)、关中军提供了2个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