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河东士大夫都深受大宋厚恩,绝不会被些许小利所诱惑的。”少宰苏迟奏道,“而且东贼毕竟是工商暴民之国,即便行了科举,也不会真心与士大夫治国的。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罢了。”
  这话……政治正确!
  不过纪奸相却知道河东士大夫一定会上当的!士大夫最喜欢的不就是科举和逃税吗?现在两者都有了,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陛下。”知枢密院事张叔夜奏道,“东贼以诡计诱惑河东士子,恐怕会有人心动摇!河东必有一番苦战。臣不才,愿意出镇河朔。”
  出镇河朔的意思就是去当河东、朔方宣抚……宣抚司驻地当然不在太原,而是该摆在靠近朔方的某地,或者干脆摆在朔方路的银州。
  老狐狸!
  纪忆在心里骂了一句,马上也建议道:“陛下,现在河东官军人少,新军不过一个将,勉强维持尚且不足,难以击退东贼。臣建议让张孝纯转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招募陕西新军以抗东贼。另外,徐州、东海国也要加强防御,以防东贼从海路进犯。”
  “让张孝纯去京兆府?”赵佶皱眉道,“那太原府怎么办?”
  “可以由刘光世兼任知府事。”张叔夜道,“刘光世是武官,又是将门良材,一定可以守住太原。”
  “那张卿准备去哪里设立宣抚司?”
  “臣想去府州坐镇。”张叔夜道,“合府麟、朔方、灵州、女真之兵攻敌侧后。”
  “好好!”赵佶连连点头,“如此甚好!那么谁可继任知枢密院事?”
  “臣推荐蔡攸继任知枢密院事。”纪忆立即推荐了蔡京的儿子蔡攸。
  因为现在能够替代纪忆这个太宰的人选中就有上了年纪的蔡京。
  而让蔡攸主持枢府就可以堵住蔡京重返政事堂的路——因为赵佶不可能让儿子主军,爸爸主政。
  “另外。”纪忆又道,“臣建议由蔡京判襄阳府事。”
  蔡京虽然出京多年,但毕竟还是赵佶的心腹。
  现在这个时候能去襄阳府替赵佶看守后路的,也只有他了。
  “好!如此甚好。”赵佶明白纪忆的心思,随后又瞅了眼同知枢密院事童贯。
  童贯也明白主子的意思,马上出班奏道:“陛下,奴婢请镇京东。”
  他说的“京东”当然不是指京东商市,而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那就在徐州设立京东宣抚司!”赵佶道,“由童卿出任京东宣抚兼知徐州事,原知徐州事潘孝庵改知江宁府。”
  这个人事调整也是有心意的。潘孝庵毕竟是武义久的舅舅,继续当知徐州事是不合适的。
  不过赵佶依旧信任潘孝庵,所以也没把他免职,而是打发去江宁替代蔡京了。
  江宁也是个要紧地方啊!如果赵佶要迁都襄阳,那么就必须牢牢控制长江。长江中游、上游好办,难办的是下游。下游距离襄阳府太远,所以必须设立陪都一级的重镇加以掌握。
  而江宁府无疑下游第一重镇的所在了!
  ……
  太子东宫。
  琼林宫中的议政内容,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太子赵桓的耳中。
  这位一度监国,然后又退居东宫多年的储君轻轻挥手,打发走了向他报信的小黄门,然后看着正和自己对弈的一位五十多岁的白胖文官,低声道:“官家还是想走啊……”
  白胖文官就是赵桓的老师,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耿南仲。
  听到太子的话,只是微微一笑:“殿下想走吗?”
  赵桓想了想,“能不走吗?”
  耿南仲道:“可以一试……河北尚有数十万精锐!若能有一半撤到京畿,殿下就能在中原坚持了。即便开封府难守,退去颍昌府也可。”
  “颍昌府?”赵桓问,“颍昌府能守住?”
  “守不住,但是可以西走。”耿南仲道,“关中自古帝王家啊!现在又有西军、朔方军、灵州军几支大兵可以依靠!”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必须立足耕战了
  听老师说了“关中自古帝王家”,赵桓却是叹息一声:“好一个帝王家,强汉盛唐都定都关中,只是如今关中土地贫瘠,民生凋敝,如何供养帝都百万生灵?”
  他面两人的这番话说的有点过头了。什么叫“帝都百万生灵”,什么叫“关中自古帝王家”,赵桓现在只是个太子,太子居城能算帝都?这话要让人报告给官家,说不定太子就要换人了……
  耿南仲目光左右一扫,净室之中,别无他人,才摇摇头,继续说:“殿下差矣,帝王之家并不需要百万人口。如今已是乱世战国,一切都当立足于耕战。宫中用度应该尽可能减省,百官设置也当以简便高效为上。都中人口更不宜太多,人多城大则难守。肴函虽固,但长安城防才是国家最后的倚仗啊!至于守护帝都的将士,也不必都用长征之兵,应该以关中之田养关中之士。如果可以认真清点,关中之田当不下二十万顷,以两顷田置一军户,可得府兵十万户。有十万兵户,当足以守备关河,护卫帝都了。如果再加上陕西其余各路和朔方、灵州的田地,可置的府兵军户数量,当不下三十万户!”
  耿南仲说的都是复古党的观点。复古党的观点当然是复古的!他们认为天下大乱时就应该效法强秦,耕战立国。虽然强秦在宋朝儒生中的形象很差,但是人家是战国乱世中的赢家!
  赢,总比输好!
  所以复古党最新的主张就是以土养兵,以兵卫国。
  当然了,复古党人并不打算在全国实行耕战政策。否则大宋就要国将不国了!而且阻力也太大,全天下的士大夫还不和大宋决裂?
  所以复古党人就想出了一个折衷的路线,就是“关陇为本”,在陕西和朔方广置军府,施行均田和府兵。在别的地方还是老办法,继续兼并收租放高利贷考科举。
  但是在关陇这块,必须得搞授田当兵或者地主当兵(不一定要授田,拥有土地的地主也可以转为府兵户),要做官就得立军功。科举当然也不考了——有二百亩田足够负担读书上进的费用了!
  要是军户都去考科举了,谁还当兵?即便朝廷做出硬性规定,也难保下面的府兵户让客户来凑数。没有经济实力的府兵,是不可能履行军事义务的。
  因此必须将当兵和做官挂钩!只有这样,拥有二百亩土地的中等地主,才能将从军当成提高门第,保住家业的唯一路径。
  至于关陇的书香门第,那就只能对不住了……给点钱买了他们的地,让他们迁去汉中、四川继续读书吧,大不了再给些免解的名额安抚一下。
  “若有三十万军户,何愁天下不平?”赵桓叹了一声,“可惜先帝祖宗怎就没有想到这个法子?”
  哪里是想不到?分明是算盘打得太精细了。府兵军户可以平天下,也可以威胁朝廷,制造变乱。特别是拱卫京师左近的三辅府兵,再没有一个科举制度拘束着,那可就是随时会爆发的火山……
  自己就是开封将门出生地耿南仲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只是苦苦一笑,没有回答赵桓的问题。
  ……
  太原府河东宣抚司都统制衙门。
  在开封府内的人们已经在安排着各自退路的时候,这里的景象就可想而知了。
  院子内外,都是脚步荒乱的人们,中进进出出。大股大股的给烟在院子中间升起,一份份的文书账册都开始焚烧。站岗的河东军的甲士虽然动也不敢动的站得笔直。但是目光之中,都是惊慌的神色。
  刘光世已经换好了行装,就站在廊前看着他的亲兵卫队在烧东西。神色有点木然,满院子的嘈杂,似乎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个亲兵军官大步走到刘光世跟前,拱手一礼:“太尉,车马行李都已经准备好了,护卫的亲兵也在辕门外待命,总共有900余人,都是保安军的子弟。”
  刘光世是陕西将门出身,老家在保安军,所用的亲兵当然都是保安军的老乡。清一色的都是骑兵,配了河西买来的龙种良马,一人双马,绝对可以护着刘大都统制一日数百里的逃跑。
  历史上的长腿将军,还是有两下子的。
  不过他的本事,却不在带兵打仗之上。哪怕在这个时空他正儿八经在武学宫中学过新式军学,还被视为良将种子,大加栽培,也仍然不是打硬仗的料。
  在萧干叛宋的消息传来后,他就奉了张孝纯的命令去赤塘关布防。手中的兵力也不少,新军有5000多,河东的乡兵有10000多,还有府州派来的2000折家军。照理说依托赤塘关险要守上十天八天没啥问题。
  可结果呢?被东贼的一万多人(第一师)攻打了几个时辰就全军崩溃,退到了百井寨。敌军随后追到了寨下,又是一番攻打,没费什么劲儿就再下一城。
  经此两战,作为河东军都统制的刘光世完全胆落!
  他本来以为自己用心训练出来的河东新军还算不错,只要赏赐到位,还是可以和东贼一战的——至少在东贼的重炮运上来之前,是能够守住的。
  但是在交战中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东贼的士兵可以冒着箭雨和炮弹,一往无前的列队冲击,而他们的火力也使用得法,“步铳”和“手炮”配合运用,威力极强!
  最可怕的居然是最后的白刃冲击,更仿佛人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选锋之士。
  在弓箭、火炮、步铳的对射中,刘光世的新军还可以坚持,但是白刃一交,却是立即崩溃!
  哪怕坚守着三交口堡垒和东山四大堡垒这样的险要,哪怕有宣抚使张孝纯亲自督战,仍然抵达不住对方一师之兵的仰攻。
  河东的局势,已经崩溃了!
  不仅是河东,恐怕天下的局势,也快要崩溃了!
  在这个时候,坚守河东已经没有意义了,尽快回到保安军老家,仗着自家几代将门的根基,拉出一支刘家军才是最要紧的。
  乱世之中,只要有兵,就不怕没有富贵!
  正在他准备发扬长腿特技,弃城而逃的时候,就看见一名心腹部下大步走了进来,神色不安的行了一礼:“太尉……有金牌令旨到了,张宣帅要您赶紧去河西的城堡接旨。”
  “金牌令旨?”刘光世露出恐惧的神色。
  他已经有点耳闻,知道张孝纯只在图谋调任。这厮一走,太原知府怕是要落到自家身上了。
  知府守土有责!当上了可就不容易跑路了……
  “东贼可有攻城的迹象?”刘光世大声发问。
  “尚无攻城迹象。”一名河东军的机宜回答,“太原城墙高大,东贼需要打造器械。另外,他们似乎也没携带攻城的重炮。”
  周国的河东军团七天前就拿下了东山,之后并没有马上进攻太原城,而是将太原三面包围,同时分兵攻打汾河以东的城池。现在已经拿下了永利监、榆次、徐沟镇和太谷县城。
  同时还展开了政治攻势,到处张贴告示,宣布“开科取士和不抑兼并”的政策。还用驱赶难民入城的办法,把传单送进了太原府城。
  与此同时,周军还在等待后续主力、重炮和粮草抵达——之前把刘光世打得走投无路的,不过是周军第一师的一万多人,他们的主力,还在赶来的途中呢!
  “快去禀报。”刘光世咬咬牙,“就说东贼马上就要攻城了,本官走不开!一切等打退了东贼再说。传某的将令,限各营午时前集结完毕!午时开拔出城,出西门去和东贼决一死战!”
  一旁的军机一愣,“太尉,怎是出西城?西城外是汾河啊……”
  “过河!”刘光世跺了跺脚,“去报之张宣帅,就说贼兵已偷过汾河,本官要率部将之歼灭!”
  刘光世的亲兵把这消息“东贼过河”的消息报给了张孝纯,当下就把张大宣帅吓得够呛。
  倒不是张孝纯怕打仗,他的胆子比刘光世可大多了,历史上他可是跟着王禀坚守太原,直到城破,最后还当了伪齐的相公和金国的汴京行台左丞相的……
  而是张孝纯之前受奸相纪忆的指使,谎报胜利,现在转手就丢了太原府,这可怎么交代?
  不行,怎么都得把太原知府一职交出去!
  只要到了京兆府,再募集一点兵力,就不怕什么了。如果开封府真的不保,还有谁会追究太原失陷的罪过?
  想明白了其中关键,他马上对传旨的一个李姓宦官道:“李大官,兵凶战危,汾河东岸是不能去了。本官派人把令旨送去太原城就行了……反正也不是宣麻大诏。”
  “那就有劳了……”李姓的宦官当然不想去和可怕的东贼见面,自然没有异议。
  张孝纯又道:“既然交割了太原府,那么本官马上就要去京兆府了……李大官不如和本官一起上路吧。有本官的亲兵,总能护着大官安然脱险的。”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太原人民喜迎共和军
  共和九年二月初十,天色蒙蒙放亮的时候,喧闹了一个晚上太原府城的北门拱极门忽然大开。把贴近太原城墙侦察的共和军骑兵吓了一跳,还以为宋军要出城决战了,连忙集结队伍,拦了上去。
  走近一看,才发现不对,因为出门来的不是大宋兵将,而是一群赶着牛羊,挑着竹箪,捧着瓦壶的老百姓。
  这是什么意思?要逃难吗?逃难往西边去啊!北面和东面都是战场,随时要开战的,你们一群老百姓溜达过来干什么?被误杀了算谁的?
  一队隶属于第一步兵师的斥候骑兵(名为斥候骑兵,实际上也能干重骑兵的活儿)就在“二代骑士”张高中尉的带领下,一字排开,把这群疑似太原父老的人给堵住了。
  “尔等何人?因何出太原北门?意欲何往?”一个大嗓门的周军骑兵也不等人家靠近,就大声嚷嚷着发问。
  与此同时,其余的骑兵都在张高的指挥下摆开了冲击队形。身穿半甲的骑士,人人马矟在手,杀气腾腾,一看就是不得了的精锐啊!把一群太原老百姓吓了个够呛。
  不过这群老百姓也没逃跑,而是推出一个白胡子老头,总有七八十岁,看着像有钱人。老头不是步行的,而是骑着匹驴,身边俩仆人扶着,还穿着一身做工考究,用上等的天津布缝制的儒服,头上还戴着一顶东坡巾。
  这老头在两个仆人搀扶下,骑着驴,摇摇晃晃的向大周国的骑兵而去,看着也不像是要交战。
  “各位太尉。”也没靠那帮凶神恶煞般的周国骑兵太近,就在驴背上抱拳拱手道,“老夫是太原府阳曲县教谕王守礼,这厢有礼了。”
  一县教谕是个不值钱的芝麻官,一般授予特奏名进士。也就是那种考了许多次礼部试都落榜的举人。这老头显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不过他不是措大,因为他家祖辈出过两个进士,在太原城又是一等一的名门。翻翻族谱可是出自太原王氏!
  大大的地主啊!
  “王教谕。”张高张中尉也拱拱手,“您老人家要到哪里去啊?这里是战场,马上就要打仗了,您老人家要逃难往西走吧。”
  看着张高彬彬有礼的模样,王老教谕一张绷着的老脸儿也松下来了,又笑着道:“这位太尉,不必打仗了,老夫就是受太原府阖城士绅所托,出城迎接王师的。”
  迎接王师?不会是说我们共和军吧?张高愣了愣,又瞧了眼那群跟着王老教谕出城的老百姓,都拿着竹箪和瓦壶。这大概就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
  “你们太原城要投降?”张高不确定地问。
  “不是投降。”王老教谕摇摇头,笑着道,“我们是来欢迎王师进城的!和大周天兵交战的是弱宋的贼兵,不是我们太原阖城士绅百姓。昨晚上弱宋的贼兵就跑了,还洗了遍城,现在已经逃之夭夭了……所以太原阖城的士绅商量了一下,就推老夫出城迎接王师了。”
  什么?这就跑了?也太快了吧?连追击的机会都不给咱!
  包括张高在内,所有的周国骑兵都是好一阵失望。
  因为现在的太原是“双城计”了,汾河西岸还有一座西城,东西二城用浮桥连接。而太原附近的汾河上面又没有第二座浮桥可用,也不可能涉渡,渡船、渔船也被宋军清理干净。所以当太原东城内的宋军通过浮桥撤走的时候,城外的周军是无法追击的。
  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发现宋军撤退。因为太原东城的西门和浮桥之间有夯土墙壁构成的甬道,而浮桥上也有木板遮拦,所以无法用目视观察到宋军撤离。
  而且宋军撤离的时间是晚上,能见度也不够啊。
  ……
  “什么?跑了?”
  “太原可是坚城啊,他们怎么就不守一守?”
  见到王老教谕还有一群太原父老的李孝忠、武义勇二位也有点吃惊。
  他们其实都在为攻打太原城的事情头疼呢!
  太原距离河东军团出发的易州有750里,中间又有大段路况不良的山路。所以攻城的重炮运输落后于计划,装备了12斤和18斤大跑的两个攻城炮兵营,现在刚进瓶形关,没有一个月根本到不了太原城。
  实际上,不仅12斤和18斤大炮没有运到,连共和军步兵师标配的6斤野战炮也没拉到太原前线呢。只有属于第三骑兵师的4斤骑兵炮刚刚抵达。
  而太原的城墙又高又厚,靠已经运上来的4斤骑兵炮恐怕很难轰塌城墙。
  而且太原不仅有东城,还有一个位于汾河对岸的西城呢!
  如果光靠4斤炮、6斤炮和简单的攻城器械,只怕个把月都打不下来。
  所以李孝忠和武义勇都认为暂时打不下太原,都准备要绕城而过了,结果人家牛啊羊啊欢迎共和军来了……
  “回两位太尉的话。”已经被当成座上宾,请到东山上一座堡垒里面的,听见两位大周天兵的将军发问,连忙摸着白胡子回答,“弱宋的贼兵早就被大周天兵吓破了胆,如何敢战?况且太原民心素来不属弱宋,自大周立国北疆以来,就北望王师,如今终于得见,自是万众归附。若王师攻城,百姓必应于内。弱宋贼兵不走,也必会内外交困,全军覆没。”
  还有这种事情?
  李孝忠和武义勇互相看看,都有点不敢相信。
  “两位太尉。”王老教谕这时又开口道,“老夫有一事不是很明,能否一问乎?”
  “请问。”武义勇道。
  “我大周天朝是不是要开科取士,并且不抑兼并了?”王老头问。
  这才是最要紧的问题啊!河东的士大夫才不管谁当皇上,他们只关心有没有科举可以考,能不能继续占有土地收租子……
  “哦。”武义勇点点头,“我国执政府决定在河东路开科举,将于年内举行发解试,中举者可在共和十年,也就去明年去天津市参加礼部试。”
  一听说有科举可以考,在座的几个儒生打扮的太原士大夫都有点小激动了。
  宋朝的太原可不比唐朝的太原了,各方面都衰退得厉害,文风更是不盛。进士数量在大宋的十几个府中也是倒数的。
  所以太原举人在历年科举大比的成绩中都惨兮兮的,甚至比不过江南的许多县。
  一个正奏名的进士搁在太原,那可是天人一般的存在啊!
  而这回大周天朝开科举,毫无疑问就是太原才子们的机会了。
  大周天朝一时半会儿还打不到江南吧?也就是说明年天津的礼部试不会有江南举子参加,说不定连河南举子都没有,顶多就是河北、河东的举子比文采。
  这下太原府怎么都该出一批进士了吧?
  武义勇又道:“至于土地兼并之事,我国本就没有抑制啊。私人田地,向来是可以自由买卖的。”
  授予骑士、府兵的田庄是国有土地,骑士、府兵只有使用权。而且他们是以当兵的义务换取使用权的,为了确保兵源的数量和质量,国家当然要规定田庄使用权不得转让,不得析产继承了。
  而私人土地在周国,一向是拥有自由处置之权的。
  所谓抑制兼并,主要是通过国有土地占绝大多数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禁止私田转让实现。
  武义勇又道:“至于太原府的土地问题,本官和李上将军是军官,不会过问,稍后自会有共和执政府委派的地方官前来处置。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他们。不过本官知道,我国执政府在并代路是承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益的。”
  李孝忠又言道:“老先生,我们现在可以派兵进太原城了吗?”
  “可以,可以……太原百姓,早就准备夹道相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
  太原城的易主,在大周共和国的军报中是看不见什么刀光剑影,只是太原百姓欢欣鼓舞迎王师的和谐场面。
  而在河东宣抚司都统制刘光世上呈的奏章之中,却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
  是役,周军使用了重达万斤的巨炮,打出的弹丸重达30斤!而且还用上了内装火药,会炸裂开来的巨型开花弹!那可真是一炮糜烂十数里啊!
  大炮轰击之下,太原城墙崩塌,城内房屋被毁无数,官兵百姓死伤枕藉,爆炸的开花弹又引发大火,连炸带烧,将半个太原城烧成了白地,城中守军的粮食和火药储备系数被烧。不得已只能用肉搏抵挡十万东贼的轮番猛攻,最后死伤殆尽,不得不突围而走……现在河东宣抚司都统制刘光世已经率部退过了黄河,进入陕西休整,准备募兵补充之后,再杀回河东,无论如何都要和东贼拼个鱼死网破!
  所以刘光世的决心可嘉,河东军将士看上去也蛮勇敢的,但是这都改变不了这样一个现实——河东路很快就要被东贼打穿了!
  东贼很快就要兵临黄河,大宋的西京洛阳和巩义的皇陵,都有可能被东贼的兵锋所破了!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宣和复古(一)最是无情帝王家
  轰隆一声,琼林宫崇政殿内的御案倒在了地上。吓得周围低头侍立的小黄门全都哆嗦了一下。
  几个宰执重臣,也都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一副国难临头的模样。
  国难就是太原沦陷了!而让赵佶勃然大怒到要掀桌子的原因,除了太原沦陷,就是刘光世谎报军情,临阵脱逃了!
  刘光世在奏章上吹露馅了!什么万斤巨炮,什么30斤的开花弹,什么一炮糜烂十数里,什么开花弹引起大火烧掉了半个太原城……他忘记赵佶是什么人了?
  这位爷可是除了不会当皇帝,什么都会的主儿。在原来的历史中他玩琴棋书画,玩道教。现在有了新学,有了自然,有了数学,以他130以上的高智商当然都玩到100分了。
  现在赵佶可是理性派的大学者,青城学宫的创始人,精通算学、自然学、工程学和军事学的大能!
  大宋武学宫的炮兵科教材都是他参与编写的!大宋军用火药的配方,也是在赵佶的亲自试验下才确定的!
  赵佶会相信一炮糜烂十数里?会相信什么开花弹毁掉半个太原城?他又不是没见过开花弹……现在青城学宫里面也有兵工专家在研发炮弹、大炮。
  开花弹这玩意儿有什么威力,赵佶会不知道?炸毁半个城市?起码得几百万斤黑火药才够!
  刘光世满纸胡说八道,显然是在谎报军情。而且他这次丢失太原府东西二城的速度也太快了!
  太原城防可不是赤塘关、百井寨这种小关小城可比的。而且太原有东西二城!东城守不住还有西城!西城在汾河西岸,可以依托汾河进行防御,怎么可能那么快就丢了?
  很显然,刘光世是临阵脱逃了!
  而且这厮一口气都跑到陕西境内去了……这腿也太长了!
  才推倒了自己御案的赵佶呆呆的站在那里,就听见太宰纪忆大声道:“陛下,陛下息怒……刘光世弃城而逃,罪该万死,理应从重严惩。只要杀一儆百,一定可以振奋人心,战局还大有可为!”
  “刘光世自然要严惩!”赵佶怒喝道,“可是接下去要如何大有可为呢?”
  “陛下可以御驾亲征!”
  纪忆咬牙道:“东贼既然已经夺取了太原,那么接下去一定会南下威胜军、隆德府、泽州、怀州……攻破怀州后,东贼就要兵临黄河!西京洛阳和巩义皇陵都会处于东贼兵锋之下。陛下可以御驾亲征,屯兵河南府!”
  “不可!”大声提出反对的是同知枢密院事宗泽,他之前在京东东路督军,后又被童贯替代,回任枢密院了,“纪忆不知军事,满口胡言!东贼若攻破怀州就和郑州隔黄河而望了。此时陛下怎能亲征去河南府?东贼如过河攻下郑州,陛下如何返回开封府?”
  还要返回开封府?
  赵佶看着宗泽老爷子真有点无语了。
  纪忆提出的亲征,实际上是给赵佶逃跑找借口。
  对于赵佶这个皇帝而言,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出京。
  只要能出去,那就是天大地大了。
  即便老老实实去河南府也没什么。纪忆只说亲征河南府不说亲征洛阳,就是给赵佶开了后门。
  洛阳是河南的治所,可亲征河南府不一定要进入洛阳城啊!在洛阳盆地以南的群山南面,也有不少地盘属于河南府。赵佶完全可以在伊水之畔驻跸,看到苗头不对马上往南阳盆地跑——只要翻过熊耳山就能进入南阳盆地了。而后襄阳府也在咫尺,入了襄阳,赵佶可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周军再牛逼,也不可能攻破襄阳府的防御……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他们没有这样的实力。
  “宗泽所言有误!”纪忆看到自己的图谋被人说破,马上大声辩驳,“陛下,东贼的目标必是西京洛阳。天下强兵,皆出秦晋燕赵。如今东贼全据燕地,半据晋赵,若取威胜军、隆德府、泽州、怀州,再渡河取洛阳。则可切断朝廷和秦晋之地的联络。朝廷将再难得的秦晋之地的支援,秦晋之地也会很快为东贼所得。而河北诸军也会因为侧后收到威胁而弃地退兵。如此秦晋燕赵之地皆为贼有!失却秦晋燕赵,大梁焉能独存?朝廷焉能在中原立足?”
  这理由找得也不错!
  秦晋燕赵一代自古出强兵,历史上谁要是全有了秦晋燕赵,一统天下基本不是问题——当然了,元朝以后另说。但是在宋朝以前,秦晋燕赵是绝对的用武之地。
  一旦被周国夺取,大宋也就失去中原了。
  失去中原的大宋,也就只剩下偏安一隅和苟且度日了。
  纪忆接着说:“现在河北已经守不住了!威胜军、隆德府、泽州、怀州根本没兵!怎么抵挡十万东贼?东贼如果到了怀州,即便不过黄河,也能沿着黄河东进,以威胁河北诸军的侧后。河北既然必失,那么关陇之地就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了!失去关陇,朝廷有钱也没地方募集精兵了!”
  其实在战时放弃开封府,退守襄阳府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襄阳府一边通过江汉水路连着江南、四川两个钱袋子,一边则通过秦岭山区连接关陇兵源之地。
  所以只要掌握了襄阳,宋朝就可以将四川、江南的财富运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