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4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宋国的太子什么时候能登基呢?”
……
“胡闹!完全是胡闹!你这是杀鸡取卵啊!”
“忆之,我这也是为了咱纪家着想……”
“想个屁!自古富可敌国的商人有谁落得好下场了?咱家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武好古的下场看起来不错……”
“你!你想叫我学武好古吗?”
“忆之啊,你要学,我们都是支持的,多了不说,两三千万缗,咱银行随时可以拿出来!”
“哗啦啦……”
一个汝窑的茶盏给纪忆摔在了青石地面上,砸得粉碎。
拼了命赶路的纪忆,这时已经抵达了京东商市,在京东银行的总店大楼里面,见到了自己的堂兄纪奎。
纪奎得意洋洋的向他报喜——京东银行这下赚翻了,真正的富可敌国啊!
可是纪忆却翻了脸,还把纪奎训斥了一顿。
而纪奎接下去的反应更让纪忆感到惊心——这厮居然劝纪忆学武好古!
这下可把纪忆给吓坏了,现在的商人怎么那么大胆子?怎么就敢想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忆之。”纪奎低声说,“其实京东商市这边,对朝廷不满者大有人在!这个朝廷有什么好的?就知道跟咱们收税,收了钱也不好好办事,用得都是什么官啊?一窍不通!咱们格致书院、云台学宫、上海文理的学生,都是文武双全的,却只能求个幕职官。而且升迁越来越难,甚至还要受一帮老吏的气。再看看周国多好?咱们商人可以选元老院,咱的子侄族人可以考官吏考海军……不受帮士大夫的气!”
纪忆听了这话,脸色铁青似黑。现在东南沿海的商市,也开始尾大不掉了!
用后世的话说,一个庞大的工商利益集团正在成形。
这个集团不仅包括大商、大工,还包括沿海制置司的海军,还包括格致书院、郁州岛云台学宫、上海文理书院毕业的新生大学生,当然还有儒学理性派的学者。
而他们的对手,则是大宋王朝的支柱,传统的儒家士大夫!
在这些新兴的工商巨头和新式知识分子看来,骑在他们头上的那帮士大夫根本一窍不通,就是一群糊涂蛋,也不能打,也没多少钱,凭什么主宰天下?
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撕裂大宋的利益集团(二)
“忆之,你可知道康先生?”
纪奎接着又提及了康梁。
“康先生……康梁?”纪忆还真听说过,他在交趾的时候还在报纸上看过康梁的文章,“那个天天嚷嚷要废科举,兴学堂的狂生?”
“对,就是他!”纪奎压低声音道,“现在京东商市这边的新学士,都推崇康梁!如果朝廷肯用康梁的办法,那么大家还愿意拥护朝廷。要不然……学周国也挺好的!”
纪忆翻了翻眼皮,顿时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不是感觉,而是现在真的是有点山雨欲来了!
今年已经是政和七年,西元1117年了。云台学宫可是十八年前开张的。十八年啊,至少有十四届毕业生走上了历史舞台。而且纪忆自己又开办了格致书院和上海文理书院,赵佶又办了青城书院和武学学堂,在纪忆接管海路市舶制置司的时候又拿到半个海军学堂,开了一个海州船政学堂,还和武好古合办了一个海州冶金学堂。
在京东商市、上海商市、泉州商市、明州商市、广州商市和南洋星州还陆续开办了许多新式书院(小学)。
另外,纪忆一下西洋的时候还带回许多西方哲学书籍,还带来了一批西方学者。在这些书籍和学者的帮助下,更是诞生了一个可以和实证派、天理派、理学等儒家派别分庭抗礼的儒家理性派。
这一切因素叠加在一起,所起到的作用几乎赶得上历史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了。
而宋朝又是一个在思想上比较宽松的时代,根本没有类似异端裁判所这样的强力机关来保证人们的思想正确。
所以在东南沿海商市之中,人心已经发生了变化!
如果没有纪奎搞出来的“钱引危机”,这批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可以在工商业中赚到大钱,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可偏偏一场大萧条突然降临!
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钱的,甚至家里面的买卖破了产的新学学士就开始闹别扭了。他们看见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高高在上,掌握国家,心里面就特别不痛快。
好像他们现在的不如意,都是叫这帮科举出身的进士官给害得……
所以这几个月,新学学士最集中的京东商市就开始不稳了!
报纸上面经常出现呼应康梁的文章,观点非常激进,在一些私下的集会中,甚至有人喊出了“以周为师,东南为公”的口号。
“这是造反啊!”
纪忆听了堂兄的话,额头上冷汗都出来了。
“不,不,不是造反。”纪奎用力摇晃着脑袋,“这是革命!革命知道吗?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那还不是造反!”纪忆挥了挥手,咬着牙道,“要杀头的!”
“不怕!”纪奎一摆手,“海军军港里面的舰队水军都是咱们的人。云台学宫、格致书院、船政学堂、冶金学堂中的学生都有两下子。京东铁坊里面还存着不少兵器……实在不行,咱还可以向周国求援,就不信武好古会不要京东商市!”
“胡闹!胡闹!别说了……”纪忆都快被自己这个堂兄的话吓死了。
太胡来了,造反这种事情是商人干得了的?武好古能成事是因为他手下不仅有商人,还有一批授田骑士和骑士学院的军官……不对,京东商市这里也有船政学堂的水军军官啊!
船政学堂出身的水军军官几乎都是东南诸商市的海商家族出身,而且都把家安在京东、上海等商市中。对于大宋朝廷的感情是非常淡薄的——这种情况的背后,其实就是古代中国在发展方向上的两难。定都中原或者关中的王朝必定会忽视海军,如果他们积极发展海军,则会形成一个和中央王朝离心离德的军事集团。
反之,在江宁、杭州等沿海城市定都的王朝,则难免偏安。通常会面对来自中原的巨大压力,一样无力向大海扩张。
唯一的例外就是历史上的明初,所以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官方海洋活动,就发生在那时。
而武好古缔造的大周共和国则有点特殊,这是一个建都于天津海口的北方割据政权。北方政权相对中原拥有天然的武力优势!而且周国国土包括了辽东、朝鲜半岛,也就不得不依赖渤海、东海(黄海)的海运维持国家各部分的联络。
另外,大周共和国又以工商为立国的经济基础,而工商业又必须依赖低成本的运输。由于内河运输的通道被宋朝掌握,周国工商业也就不得不依赖海洋同大宋沿海地区、日本、南洋进行贸易了。
可是在大周共和国的刺激下走向海洋的大宋王朝,却没有办法和大周一样,做到海陆完美融合——其实大周的融合也是有代价的,就是放弃了迅速统一中国这个诱人的目标。
而在大宋,东南沿海的工商资本——海军集团,已经和中原、西北的士大夫集团离心离德了。
纪忆恶狠狠瞪了自己的堂兄一眼:“不许再想这些了,我这次入朝,十有七八要宣麻。到时候自然会实行新政,重振朝纲。新学士子都能有机会报效朝廷!”
在到达京东商市前,纪忆对未来的路线并不确定。
但是现在他已经知道,自己必须要强力推动新政了。
否则,东南诸商市的形势会越来越乱!搞不好真的闹起革命……
“真的能宣麻?”纪奎问着话,眉头却皱了起来,“只是如今的相公不好当啊!”
“总会有办法的!”纪忆说,“对了,周国的银行券是怎么回事?和我说说。”
要搞新政当然离不开钱了!而要弥合中原和沿海的裂痕,自然也得靠撒钱。
“有个章程,现在已经拿到了。”纪奎说着,就去书架上取来了一叠公文,双手递给纪忆。
纪忆接过来后也不看,而是问纪奎道:“说说重点。”
“哦,就是账目经过大周银行审核,并一次向大周银行性缴纳100万银两币或等值金银的保证金,就可以一次性无息从大周银行贷出500万两币面值的银行券。这500万两银行券是由大周银行负责印刷,以商办银行的名义对外发行的。所以不必向大周银行付息,但只能用于放贷、购买债券和换取金银铜钱。并且该商办银行还有义务履行本行所发出之银行券的兑付责任,因此须自行备足兑付保证金。只有在发生挤兑的情况下,大周银行才会进行干预……”
这个银行券发行办法,是大周银行和执政府、元老院反复讨论研究后才完成制定的。而武好古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根据这个办法,银行券实际上拥有双重信用担保,一重来源于商办银行;另一重则来源于大周银行。
银行券既是商办银行所发行的可兑付纸币,又是大周银行存入(借给)商办银行的货币。如果商办银行无力承担兑付义务,大周银行还可以进行接管。
另外,大周银行还会监督商办银行的资金流向,以确保它们不会将这批纸币用于高风险的自营投资项目之上。
而这笔纸币真正的作用,除了方便市场流通,就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即便考虑到商办银行的自备兑付保证金,这批纸币也将商办银行的资金扩大了大约两倍。这可是基础货币!如果乘数效应大于一,市场的流动性将会更加充裕。
“忆之,如果东南可以自成一国,咱们的京东银行也有足够的资本发行银行券,到时候就……”纪奎说完银行券的事儿,话锋一转,又扯上分裂国家的事儿了。
因为在钱引风波和开封府的地产生意中获取了巨额利润,现在的平江纪家已经有点美第奇家族的意思了——实际上他们比美第奇家族鼎盛时期更加富有。京东银行的总资本已经高达数千万缗!如果能够发行银行券,那就足够支撑起两亿的信用货币,再加上乘数效应,简直可以敌国了。
在纪奎看来,如此巨大的财富,已经足够让纪家成为东南诸商市的支配者。
而且纪家不是普通奸商家族,而是个海盗商人家族,又拥有摩尼教,在宋朝的海军中势力很大。完全可以割据一方!
另外,也只有建立一个纪家的共和国,才能把京东银行拥有的资本力量解放出来。
否则,没有国家和军队支持的京东银行,是无论如何竞争不过拥有国家和军队的大周银行、天津银行的。
哦,这个问题不仅是京东银行的问题,还是整个东南工商利益集团面临的问题。
他们的钱绝对不比天津豪商少,在手工业和海外贸易上也不比天津工商业弱小。甚至充斥东南海商子弟的宋朝海军的力量也不比大周海军弱到哪里去。
可是天津豪商是大周共和国的股东,有很大的话语权,可以影响大周的国策,可以让大周的军事力量为资本开疆辟土。
而宋朝东南的工商业只是开封的奴仆,是一头头随时可以宰杀的肥猪——只是这群肥猪现在拥有了资本的力量和海洋的力量,又有了周国这个榜样,有点不甘心当猪了。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撕裂大宋的利益集团(三)
离开了京东商市的纪忆,沿着运河一路西上,当他乘坐的官船离开了工商业发达的徐州境内,进入应天府境内的时候,一股萧瑟悲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
昔日大宋帝国的南京应天府,竟然和临近的徐州有了天壤相别的感觉。
徐州虽然也遭受了钱引危机的冲击,但是经济的活力只是暂时受到了抑制,并没有失去。此时的徐州是中国第二大手工业中心,仅次于大周共和国的首都天津,超过了临近的海州。
而支撑徐州手工业的三大支柱,则分别是石炭、冶铁和瓷器。
其中石炭,也就煤炭开采业,徐州排名全国(包括周国)第一!徐州石炭通过运河和京东海运,行销中原和东南。
徐州利国监的冶铁业则在海州冶金学堂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无论产品的质量还是产量,都可以和周国宣德府的冶金业一较高下。
借助运河和海运便利,利国监的铁器,同样行销天下!
徐州附近的瓷器业本就非常发达,因为徐州有石炭资源,而且又靠近运河、淮河和海州口岸,方便出口。
所以就逐渐发展出了面向国际市场和东南市场的瓷器产业。
这三个支柱产业中,铁器特别是军用级的铁器根本不愁销路,所以利国监的冶场永远烟雾升腾。石炭是必需品,现在正是小冰河期,没有石炭取暖的冬天可是非常难熬的。至于瓷器主要是外销或销往南方的。中原的金融危机对海外市场没多大影响,对江南、闵粤市场的影响也不太厉害。
所以纪忆看到的徐州和海州的市面还算过得去,但是应天府却是萧条得有点不像话了。
运河沿岸的榷场、草市,无一例外都处于极度萎靡的状态当中。街市上冷冷清清,绝大部分的商铺都上了门板,无人经营。
原本拥有二三十万居民的应天府城,现在也变得非常清冷。大街小巷上行人稀少,店铺纷纷倒闭,只有靠近应天府衙门和馆驿附近,还有那么一点人气。
在应天府城的馆驿之中,纪忆遇到了新任的京东路安抚副使兼兵马都总管,判徐州事,平海军节度使潘孝庵。
今年五十多岁的潘孝庵已经从昔日的禁军资本家变成了一位土木工程专家,先后负责营建了琼林宫、开封新西城、南京襄阳府城。这回又受命去营建徐州城。
根据潘孝庵的方案(当然不是他自己做的,潘孝庵养了一大群营造业的都料匠和大匠),徐州州治所在的彭城,将会被扩建成一座拥有24个棱形出堡的阶梯式棱堡。
作为棱堡核心的是在徐州旧城外围修建的12面堡,12面堡的12个角会延伸出12座棱形出堡。同时12个面的外侧,还会修建12座用飞桥联络12面城墙的棱形出堡。
24个出堡会将徐州城团团包裹,布署在出堡上的火炮可以互相支援,形成绵密的交叉火力!
除了这座24角棱堡,潘孝庵还计划在利国监、沛县、萧县和淮阳军的治所下邳修建四座八面八角的棱堡。
另外,潘孝庵还会下大力气整治徐州、淮阳军境内的运河水道体系,以强化徐州的中心地位,同时防止洪水泛滥。
“官家欲以徐州为东都吗?”
在馆驿中的一间净室内,听潘孝庵亲口说完了“大徐州计划”后,纪忆感到非常吃惊。
现在朝廷的财政怎么都不会宽裕,还拨出巨款营建徐州,怎么不叫人怀疑?
一个南京襄阳还不够,再要搞个东京徐州吗?
不过话说回来,徐州倒的确比开封府更合适成为如今这个正处于分裂边缘的大宋帝国的首都。
以石炭、瓷器和冶铁中心徐州为都,朝廷至少可以保证东南的商业重镇不会脱离掌控——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掌控,而且还是经济上的掌控。
至少京东商市是离不开徐州的石炭、瓷器和铁器的!
徐州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民风也较为尚武。还可以从临近的山东、淮南募兵,能够募集到质量不错的兵募。
如果再有棱堡坚城作为根本,徐州在东南经济崛起的情况下,也的确可以建都。
当然了,徐州相对开封也有不足,便是不处于中原腹地。距离陕西、河东、河北太远,以徐州为都城的宋朝,会很难控制陕西、河东、河北等地。
另外,建都徐州还有个麻烦,就是徐州是个真正的工商之都,附近的京东商市又是同天津不相上下的海港和金融中心。
以徐州为都的大宋朝廷,就难免被新兴的工商业资本所控制。大宋也会逐渐变成大周第二……不,甚至还不如大周。
因为大周共和国是军事公民和商业公民共和的国家。
而大宋的军事地主阶级非常弱小,又集中于陕西、朔方、河北,如果迁都徐州,那么朝廷的支柱就是工商资产阶级了。
这样的朝廷有什么力量统御西北、河北、河南和西南的广阔疆土?
“官家并没有这个意思啊。”潘孝庵摇摇头,“官家只是想要分封郓王为东海郡王,以徐州为防御东海方向来敌的本据之地。”
“这个……”纪忆听得一头雾水,“分封的意思是什么?”
潘孝庵笑道:“就是割取小半个海州为东海国,以郓王为东海国君,镇守东海。再以徐州为东海国的后盾,这样就能确保国家的东方门户无虞了。”
“这……”纪忆想了想,似乎有点道理,可又有几分不妥。“以东海王镇守东南沿海倒是个办法,可万一东海王不靖,该如之奈何?”
“不会的。”潘孝庵笑着摆摆手,“郓王虽才高八斗,但并无君王气度,且醉心学问,绝不会有在东南割据的野心。”
“东海王没有野心,就怕他身边的人啊……”
“那就更不会了。”潘孝庵笑道,“东海王将会迎娶本官的外甥女美娘为妃,美娘乃是大儒之女,知书达理,一定会劝说东海王近君子远小人的。”
“你的外甥女?大儒之女?”纪忆一下子没明白,潘孝庵只有潘巧莲一个嫡亲妹妹,但是潘氏一门的妹子却有一大堆。不过纪忆记不起来那位潘妹妹嫁给大儒。
“就是大周元首武崇道的长女武美娘啊!”
“啊……”纪忆翻了翻眼皮子,心说:这下可好,就算赵楷没这个心思,有武美娘天天吹枕边风,东南不乱都难啊!
潘孝庵看见纪忆吃惊的模样,只是嗤地一笑,道:“忆之,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又好,再当三十年天子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到时候你我还在不在世都两说……只要天子在世时东南不乱,你我便为大宋尽责了。置于天子龙驭宾天之后如何,你我是管不着的,让后人去操心吧!再说东南如今已隐约有周国第二的苗头,再过三十年如何,我是不敢想的。我知道东海王毕竟姓赵……这还不够吗?”
纪忆皱眉:“不至于如此,不至于如此……天子招我入京该是宣麻,到时候一定会有办法的。”
“办法也不是没有……”潘孝庵捋着花白的胡子,欲言而又止。
纪忆看着他说:“岘山居士(潘孝庵号岘山居士)有话就说嘛。”
“说就说!”潘孝庵道,“如今大宋天下并不是弱,而是有了崩解之势。四方皆困于东南,士大夫皆困于工商。欲解天下之危,唯有二途,或抑制工商,或者依靠工商。而欲抑制工商,则必须迁都襄阳,以便收取荆湖之米,巴蜀之锦,陕西、淮西之勇武,关洛、四川、京湖之风流。而欲依靠工商,则当迁都徐州,控扼东海,遥制江南。以东南工商贸易之财,养山东、淮西之勇。”
在潘孝庵看来,如今的大宋已经分化成了士大夫和工商资本家两大利益集团。
而且由于东南的工商集团依靠丝绸、海盐、铁器、瓷器、石炭以及金融资本的力量对内陆三百余州府军进行剥削,使得双方的矛盾尖锐到了难以调和。
想要两头讨好,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
纪忆听了潘孝庵的话,只是深深皱眉,不置可否。
他虽然一直都是朝廷的高官,但是却长期在地方任职,特别是在东南和交趾多年,对中原和开封府的情况已经不是很了解了。所以根本不能想象大宋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需要用迁都来压制的地步。
可是迁都是动摇国本的事情,那能随随便便就进行的?而且大宋到底应该依靠工商还是依靠士大夫呢?
工商的力量看似强大,但是在全国来说,真正能确保占据优势的州府也不过是徐州、海州、泉州、广州、苏州、杭州、秀州、明州、越州等区区九个州,也许还有几个或十来个工商势力同士大夫均衡的州府军。以不到二十个州府军为根本,大宋能够统御全国的四百余州军吗?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维新变法裱糊(一)
八月的汴水两岸,已然有了几分肃杀,岸边柳树的叶儿慢慢变黄,继而掉落,让人感到了几分悲凉。
河上的行船比起春季、夏季稍微多了一些,但是和往年的秋季相比,还是显得萧条清冷。钱引危机引发的萧条还在继续,而大批开封宗室子弟的外迁又加剧了萧条。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开封府城中的商铺、摊贩至少倒了三成!伴随着倒闭潮,开封府的失业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城内到处都是衣食无着的贫民。而与此同时,城内的质库、当铺、高利贷还有人口买卖,都迎来了多年不见的繁荣期。
在钱引泛滥的岁月中,利率被压得很低,而且因为通货一直在慢慢膨胀,所以平民百姓欠下的债务还比较容易归还。
可是在钱引危机之后,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倒闭,大银行也收紧银根。市场利率也因为钱引基本退出流通而暴涨,质押借贷的年利率至少达到20%以上!
这是至少啊!是大商人、大地主之间的借贷利率。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借得到的……
那些需要靠借贷度日的小民,在这个时候,可真是艰难困苦到了极点。
其中有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也只好卖儿卖女卖自己了……哦,对了,开封府周围人类的价格居然没有因为供应的大幅增加而下跌。而是保持平稳,而且需求旺盛。
无论是奴婢还是契约奴(契约奴就是契约劳工,并不算奴婢),还是壮工、女奴、小孩,价格都在节节走高。而这些奴婢、契约奴的去向,不必说,当然是大周共和国和南洋都护府的辖区了。
周国的工商业现在也比较低迷,并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可是周国数量众多的骑士庄园、府兵田庄却需要补充劳动力——因为周国对高丽的征服,使得大量的农村壮劳力获得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不是通过当兵立功获得了田庄,就是成为十万户移民计划(每户给50亩田,两免三减半)的受益者。
失去了客户的骑士、府兵们,就只好去买人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宋国的中原地区又出现了大萧条,不少流民自己去了周国谋生,还有一些则作为商品被人贩子卖去了周国。
人口买卖当然是需要严厉批判的!
不过这种罪恶的贸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原的阶级矛盾,也让周国的汉人人口增幅大大高于其他民族,同时也让周国的农业生产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匮乏而出现衰退。
至于往南洋都护府的领土上贩卖人口的罪恶贸易,那毫无疑问就是臭名昭著的大殖民者纪忆的过错了。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南洋都护府的主导权就在纪忆手中捏着。
在他的主导下,南洋都护府一方面巩固了在三佛齐海峡的统治。利用战争和各种阴谋手段将三佛齐王国逐步瓦解,变成南洋都护府的直辖领地。
另一方面,南洋都护府还展开了对爪哇岛的军事征服。
经过了漫长而且残酷的征战后,终于将这个肥沃而平坦的岛屿纳入了掌控。
有了肥沃的地盘当然要开发了!爪哇本地的人口在战争中损失巨大——坏事都是纪忆和方腊干的,武好古是不知道的——剩下的也不是理想的农业劳动力。所以南洋都护府当局就想到了花钱买地主的路数。
对,花钱买到南洋去的都是地主!所以得一户一户的买,到了爪哇就给一百亩水田和耕牛、农具、种子、口粮、兵器(和土著作战用的),然后就是两免三减半。
看着不错,但实际上也是一部血泪史!海上翻船淹死的,水土不服病死的,在爪哇岛得疟疾死的,和土著械斗打死的,那可真是一群一群的!
这还不算,领了土地、耕牛、农具、种子、口粮、兵器的中原农民还有当兵的义务。
他们是南洋都护府的府兵(通常是海军桨手和甲板肉搏兵)!不过和在中原、周国当府兵不同,富得流油的南洋都护府会给他们支薪。而且军俸很高,参与抢劫的机会也很多……总之就是生生落进了一个冒险家的乐园!
纪忆的官船靠上码头的时候,正有一群未来的南洋大地主大恶霸哭着被凶恶的人贩子押上纲船。
人贩子的头目是两个黑厮,一个魁梧高大,满脸钢针似的胡须,手里拎着根棍子,看见谁不肯往船上去就上去敲两下。
一个是五短身材,满脸和善的在规劝:“莫哭了,莫哭了,去南洋,又不是去充军……南洋好啊,去了就不挨饿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都有上好的水田可以耕种,没有婆娘的还能得个土著娘子。俺宋江要不是年纪大了,都想去南洋了。”
纪忆听着这黑厮的话,只是苦苦一笑。
南洋好是好,保证不挨饿,更不会挨冻,而且土地肥沃,最要紧的还可以免费领取,土著的娘子也可以免费领(每次侵略战争打完都摊派,不要都不行啊),发横财的机会又多……就一点不好,太容易死掉了!
被这俩黑奸商驱赶上船的人,三年内得上死三成……也许更多!
贩人去南洋的营生,还真是大损阴德啊!
纪忆心里面稍微有点内疚的时候,已经有人发现他这位从交趾而来的重臣了。
纪忆的排场很大,随行人员有一大堆,多数都有着一副晒得黝黑的皮肤。而且还有好多仆役明显是岭南、交趾一带的相貌,显然是从南方进京的官员。这样的排场肯定不是小官,而最近从岭南、交趾北上的高官,也只有一个纪忆了。
“可是交趾相纪忆之纪学士吗?”
纪忆忽听见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扭头看去,只见一个三十岁上下,容貌堂堂的儒生正向自己走来,然后就是躬身一礼:“晚生太学陈东,见过纪学士。”
“陈东?”纪忆想了起来,连忙还了一礼,“你是丹阳陈少阳啊,久仰了。”
光复党陈东的名声可不在狂生康梁之下!纪忆虽然是高官,但是见到这等太学领袖,还是得客气一些的。
要不然以后他就算拜了相,也会有许多麻烦。
如果有可能,他还打算把陈东、张浚这两个刺头收入帐下。虽然纪忆麾下能办事的幕僚一堆堆的,但是却没有能称得上士林领袖的人物。
如果接下去能找到狂生康梁来相助,那可就更好了!
……
“元首,米相公从开封送来的书信。”
苏籥将刚刚收到的书信交给了正坐在天津市元首宫内厅里面的武好古。
武好古在承德的“避暑”早就结束了,六月下旬就回到了天津市,然后就又一次陷入了繁忙的公务当中去了。
“什么事儿?”武好古知道苏籥已经看过信了,于是就问了一句。
“纪忆之回到开封府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