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4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黼道:“怪不得周国这段时间在点兵……十万大军一出,只怕周国无暇东顾了吧?”
“没错。”大公鼎笑着,“这不就是咱们东辽全力一搏的机会?”
“你们东辽有多少兵马?”
“有三个骑兵师,正兵加上辅兵,一共有60000之众!”大公鼎道,“我东辽60000大军首先出动,出科尔沁草原,攻打临潢府,吸引金兵东进。随后,西辽、凉国的90000联军将会分两路扑击西京大同府。如果贵国愿意加入,则可以数万众越雁门北进大同府。如此,金国必亡,草原必定,我大辽也必可复兴。”
王黼、何棠、何榘三个人互相看看,都有点捡到一桩大功劳的意思。
虽然周国不会出兵了,可是东辽出兵六万攻打临潢府所起到的效果,仿佛和大周出兵差不多啊。
如果真的能把金兵从大同府引开,北伐云中胜利的可能,仿佛很大啊!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复古党人(四)科举能废吗?
“复古法,抑兼并,均田地,养战士……哈哈哈,我只道何栗会想到维新,没想到他居然能看到复古。不错,不错,是个大才。”
“元首,这个何栗乃是蜀人,一门三兄弟,一起上京应科举,而且全部高中。”
“一门三进士啊!还真聪明……”
“只是可惜这样的人才不能为我大周所用。”
“真正可惜的是,他能看到复古又能怎样?看到,做不到啊!”
元首宫内厅。武好古正在和林冲、刘泽二人见面谈话。
何栗和刘锜的谈话内容,已经由林冲报告给了武好古。
而武好古也对何栗有了那么几分欣赏。宋儒还是有人才的,但是大宋的封建君主制度,决定了何栗的大才终究不得施展。
武好古笑着:“何栗并没有完全看透,其实我大周不仅有抑兼并,均田地,还有一条乃是宋国无论如何都无法实行的。”
“元首,是什么呀?”
武好古一笑:“废科举!科举不废,乡间多田之士,便会以考试为进途,以从军为末业。纵然能抑制兼并,也无太大用处。而且现在的大地主多是进士出身的官员,所以科举不废,田是限不住的。苏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武好古的机宜长苏籥也参加了今天的会面,听到武好古的发问,便笑着应道:“元首所言极是,科举之士,十之八九都是广有良田者。科举不废,田土如何限得住?而且在宋国行限田、均田,乃是要行掠夺民田之事。动辄就会激起民变,到时候还不是天下大乱?以学生看,与其限田、均田,不如废科举,以军功为进途。这样民间多田之士,自会习武从军的。”
武好古点点头,问:“苏籥,你觉得在宋国行限田、均田之事有成功的路线吗?”
“有啊!”苏籥笑着吐出四个字,“暴政,诛杀!”
大周的限田、均田能行得通,其实也建立在杀戮的基础上。燕地、辽东、辽西,哪块土地不是尸山血海打过来的?接下去要出兵高丽还得继续杀人。
可问题是宋朝能这样杀吗?根本不可能……一个是杀敌人,一个杀自己人,难度完全不一样啊。满朝文武都是大地主,谁能把他们都杀光?根本做不到。
所以还是武好古给大宋开出的药方——废科举的可行性还高一些。
至少历史上的大清朝成功废除了科举制度……唔,然后就共和了。
武好古笑着:“苏籥,你回头准备几篇抨击科举制度的雄文交给我。”
“喏。”
这几篇雄文,当然是要刊登在宋国的报纸上,去向宋朝的旧制度宣战的!
大宋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现在才刚刚开始,得多加几把柴才好啊。
想到这里,武好古又对刘泽道:“刘二哥,麻烦你走一趟开封府,去给陈东、张浚、何栗他们当个金主。如果有机会,就促成复古党的成立。”
刘泽连忙起身,拱手一礼:“属下必不辱命!”
……
“东辽和咱们联络上了?可是真的?”
“真的!当然是真的,昨日咱们几个都见了东辽相公大公鼎了。东辽愿意首先出兵六万突袭临潢府,以调动金兵主力东进。然后咱们大宋加上西辽、凉国的十数万步骑会攻大同即可。这下四国灭金策可以成功了!”
王黼眉飞色舞的说着,说到兴奋之处,便从椅子上起身,在屋子里面走来走去,还不时舞动胳膊。
不久之前还主持购买天价牛羊马匹的王黼,这会儿已经变成了个主战派。
何栗问:“王待制,那咱们还要花费90万缗去买牛羊马匹吗?”
“当然要买啊!”王黼道,“这就是出奇制胜,咱们花了这90万,金人就不会防备了。大同之战,便是必胜!”
何氏三杰听了王黼的分析,全都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其实王黼的分析有一定道理,花了这90万的确可以忽悠一下金人。不过真的要达成战略欺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光是这90万是完全不够的。
另外,大宋国自己的朝廷就是个特大号的筛子,什么消息都会漏出去的。数万大军的行动,又怎么可能保密?
不过王黼、何栗、何棠、何榘四人,现在还是很有保密意识的,不仅上了密折,而且还由状元公何栗亲自带着奏章,日夜兼程赶赴天子行在襄阳府。把东辽参加四国伐金以及周国即将灭亡高丽的消息呈报给大宋官家赵佶。
……
襄阳在历史上就是一座雄城,号称铁打的襄阳。在南宋后期,更是成为国家存亡的关键点。
历时将近五年的襄阳围城战的失败,几乎宣告了神州陆沉,汉人亡天下!
以一城之力,对抗蒙元举国之兵(至少是忽必烈的举国之兵)长达五年,也充分说明了襄阳城的坚固。
不过历史上的忽必烈如果看到现在这座由北宋知襄阳府事潘孝庵耗时数年,不惜工本,精心打造而成的襄阳雄城,他一定会放弃灭亡南宋的打算。
因为这座襄阳雄城坚固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这可不是国力被连年战乱严重削弱的南宋朝廷打造的襄阳城,而是丰亨豫大的道宗朝不惜工本建造的雄城。而且潘孝庵还雇佣了大批青城学宫、格致书院的营造院出身的大匠,还使用了坚固且廉价的红砖和泥灰。
因为有了廉价的红砖,襄阳城墙不再是大量的夯土包上一层薄砖,而是用厚达一丈的红砖包裹夯土。红砖之间全部用天津泥灰(并不是产自天津,而是在襄阳城附近建窑烧造)粘合,异常坚固。
不仅是汉水南岸的襄阳城使用了这种红砖包土加泥灰粘合的技术。同襄阳城隔水而望,被称为“纸糊的”樊城,也用上了相同的技术!
而且进步的不仅是营造工艺,还有城堡的设计。几年前刚刚出现在战场上的火炮和弩炮,在第一时间就影响到了襄阳和樊城的设计。
这两座城堡不再是传统的四方形结构,而是八边形的结构。八个夹角处都有一个突出的三角形马面(这种三角形马面的设计是从周国抄来的,这种初级的棱堡正在周国北部同金国接壤的地区大量兴建)。布署在两个三角形马面上的火炮、弩炮和神臂弩,可以形成交叉火力。
而且有了突出的三角形马面后,守军就不必在绵延的城墙上布署兵力。只需要在八个三角形马面上布署少量的装备了神臂弩和火炮的部队,就可以抵挡住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
可别小看这种大量节省兵力的设计。因为守军兵力的节省,就意味着粮食消耗的减少。历史上的襄阳在被围近五年后投降的原因,其实也是补给线中断所致。
如果历史上面对蒙古大军的襄、樊二城是两座装备了火炮的棱堡,忽必烈的大军恐怕得在襄樊城下一直待到元朝灭亡了……
除了两座砖石筑起的初级棱堡,潘孝庵还在襄阳棱堡城外,沿着汉水修建了一道24里的外城。也是红砖包土的结构,虽然没有三角马面,但是却在城墙沿线修建了24个半圆形的马面。并且在半圆形的马面上布署了炮台,可以安放弩炮、火炮或配重式发石机。这24个炮台是用来封锁汉水江面的!
如果宋军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大炮布设在24个炮台之上,那就不会有任何敌方的船只可以在这一段汉水江面上航行!
而在这道24里长的外城的尽头,则是依托虎头山修建长达10里的山城防线,直接连接襄阳城的南侧,而且还在虎头山的主峰修建了坚固的虎头山要塞,作为整个防线的核心。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襄阳外城防御体系。
在襄阳外城和内城之间,则是多达两万亩的肥沃水田!
如果得到充分的开发,每年可以收获六七万石稻米,足够养活一万到一万五千名守军。
这个数目的守军,已经足够守住两座棱堡、一座山城和沿江外城的24个马面炮台——如果大宋朝廷能为守军配备足够的火炮、火药和神臂弓以及甲胄。
换句话说,这座襄阳府坚城在面对敌人围攻时所能坚城的极限时间,将是以世纪,而非以年为单位的!
在视察了襄阳府城(包括襄阳城、樊城、沿江外城、虎头山城)各处之后,大宋道宗皇帝赵佶自是龙颜大悦。
立即就下诏设立了襄阳宗正寺和宗正寺军,将所有跟随他南下的宗子全部归入襄阳宗正寺管辖,并且从中选出丁壮编入宗正寺军,作为未来襄阳守军的核心。
同时赵佶还从封桩库中拔出上千万缗,用于在襄樊两城中建造房屋和在城外购置土地,以安置南迁宗子。
而且赵佶还亲自滞留襄阳,监督南宗正寺和宗正寺军的设立。
就在赵佶滞留襄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北返的时候,状元公何栗亲自带着奏章,终于赶到了已经变成天下第一雄城的襄阳府城。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复古党人(五)疯状元
大宋南京襄阳府。
状元公何栗跟着一名小黄门,行走在红色的城池之中。因为大量使用了红砖,襄阳城内外的建筑,几乎都是红色的。城内的建筑,也都比较高大,动辄都是三层的“高楼大厦”。街道则是宽阔笔直,地面上铺着条石。
行走在没有什么居民,不少地方还在施工的襄阳城内,何栗就忍不住想起了天津。这两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真的很接近。只是天津市区面积更大,工商业非常繁荣,也就显得有些杂乱了。
而襄阳内城面积比较小,一切都井然有序。虽然小,但也处处透着雄浑的气息,自有一种天子居停的威严气度。
何栗虽然不大懂军事,但是也能感觉到这座红色城池的坚固。高大坚固的城墙,仿佛锋矢一样的三角马面,宽阔得不像话的护城河,还有沿江筑起的外城。无一处不显示这座城池会让所有的敌人望而却步。
和襄阳府城的防御相比,开封府城简直就是个不设防的城市。攻占开封府城的方法,多的可以写一整本《攻城兵法》了。
而这座襄阳雄城,至少在何栗这个只在嵩阳书院中看过几本新式兵法的状元公看来,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看来天子欲以襄阳为家,也还是有点道理的……
“立……正,向前……看!”
忽然响起的嘹亮口令声音,打断了何状元的思绪。他扭头循声看去,只见在襄阳宫城外的一片空地上,赫然就是一大片穿着红色战袄的士卒,正在军官的口令声中进行队列操练,看上去非常整齐。
“大官,这些人是……”何栗低声问走在自己身前的小黄门。
“他们都是宗子。”小黄门回答道,“原本以为跟着官家南下襄阳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却被揪住操练,真是苦了。”
把宗子当成军将操练?何栗有点不敢置信了。
“他们也肯?”
那小黄门笑了一声,用幸灾乐祸的口吻说:“不好好训练是要杀头的!您到襄阳府前的几日就杀了几个……”
“杀头!?”何栗抖了一下,“他们是宗子啊!”
“宗子又如何?”小黄门道,“官家让杀,还有杀不了的?”
说着话,小黄门就向着襄阳宫城的宣德楼上望了一眼,“官家现在就在宣德楼上瞧着,哪个不好好练,就算不杀头,一顿军棍可跑不了……那可是真打,棍棍见血啊!”
原来赵佶亲自在督练宗子军啊!
何栗心想:谁道官家昏庸?筑襄阳雄城,练宗子精兵,分明是一代雄主啊!
雄主本人这个时候正眉头紧皱,立在宣德门城楼上,看着下面的几千宗子军操练——个个都有气无力,比起当年的御前猛士差远了,将来怎么保卫大宋江山?看来还得严加训练啊!
真心说,赵大雄主也是被逼无奈。上回耶律延禧差一点就打进开封府了,不把襄阳府建好,将来也许就没地方躲了!
而练宗子军也是被逼的……禁军靠不住,新军也靠不住,完全依靠昭义军也不行。赵佶想来想去,也只有依靠宗子了。
都是赵宋一脉,与国同休的兄弟。总归可靠了吧?赵佶当然也没想过让宗正军去野战,只要他们能充当襄阳守军就行了。
有个一万几千宗子军,再加上同样数量的淮西、关中兵募,用新式军官来练,应该能保住襄阳坚城的……
“陛下。”梁师成的声音在赵佶耳边响起,“承务郎、鸿胪寺主簿何栗请见。”
“哦,宣。”赵佶眉头一皱,“朕就在宣德楼上召见他!”
“喏。”
梁师成行了一礼,转身而去,一路往宣德楼下而去。
赵佶其实是很讨厌何栗的,就等着何栗土头灰脸从天津回来后治罪。杀头是不可以的,不过逮进御史台狱喝鸡汤却是不违反祖制的……
可是谁能想到,御史台狱的鸡汤居然用不上了!
何栗虽然没有说动武好古,但是却和依附周国的东辽国搭上了。还和东辽宰相大公鼎定了约,由东辽首先出兵六万攻打临潢府,大宋和西辽、凉国在金兵主力离开大同后,再出兵攻打大同。
这个方案怎么看都对大宋有利,而且成功的把握颇大。所以赵佶也就没有理由送何栗去御史台狱喝汤了……不仅不能让他去御史台喝汤,还得给他升官。
而且这厮因为是状元,所以起步价就高,一开始就给了选人四阶中的儒林郎。上回上书有功,又转了京官中的承务郎。现在又得升从八品上的承奉郎了……接下去就算混资历,没几年也能到朝官!
用屁股对着何栗的赵佶听完这位状元郎的话,脸色看上去是相当吓人啊!
就在赵佶琢磨着要给何栗派个容易犯事儿的差遣的时候,何栗又掏出个奏本,高高举过头顶:“陛下,承务郎、鸿胪寺主簿臣何栗,有本上奏。”
还有本?
“拿来。”赵佶道。
梁师臣取过何栗的奏本,双手递给了赵佶。
赵佶接过奏本,展开一看题目,脸色就是一变。
因为这本奏章的题目是《乞抑兼并行均田疏》!
这事儿闹得……赵佶心说:自己那么英明的皇帝,怎么就一时走眼,点了个疯子当状元呢?
抑兼并、行均田啊!这种事情不是文章写得好就能办到的。一个丈量土地,清查隐田的方田均税法就曾经三试三罢,连拗相公王安石都推不动!何况是均田?
赵佶已经给何栗气乐了,转过身看着一脸正色的何栗,“何卿,你可知道《方田均税条约》吗?”
“臣知道。”何栗回答,“这是王舒王在熙宁五年所制定的新法。”
“你的《乞抑兼并行均田疏》比《方田均税条约》如何?”
“不可比。”何栗道,“《方田均税条约》乃是为了聚敛民财,多收税赋。而抑兼并,行均田并非为了多收田赋,而是为了寓兵于民,实行府兵之制。”
赵佶哭笑不得,“方田均税都不成,抑兼并行均田岂不是更难?”
“陛下,方田均税并无成功的先例,而抑兼并行均田之法,却是有例可循。不仅前朝多有先例,便是当今之世,也有成功的例子。”
“哦?什么地方成功了?”
“北周、东辽、西凉者,皆可抑兼并、行均田,我大宋如何不能?”
啊?
赵佶一愣,北周、东辽、西凉三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一国之地都分给了武夫,寻常小农半亩土地都捞不找……
“陛下。”何栗道,“北周、东辽、西凉三国所行土地之法,皆出同源,乃是土地国有,授田从军,以举国之田的八成九成养兵。虽然不是计口授田,但也算是均田之法,对于土地兼并,则是严格禁止,使之几无可能。此等均田之法虽有不公之处,但也在北周、东辽、西凉国中成功推行,并没有听说激起变乱。”
没有激起变乱?赵佶心说:变乱大着呢!只是你这个疯状元不知道而已!
周国遇上了渤海大元国之乱,西凉国则是天理教、佛教、天方教的多年混战。至于东辽,这两年也发生了多次佛徒之乱!
这些变乱虽然打着各种不同的招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争夺土地。
只是这三国的骑士、府兵太能打,各种不服都给镇压下去了……
而且周国、东辽、西凉的骑士和府兵,同作乱反抗的力量基本不属于一个派别,只有东辽作乱的佛徒稍有例外。但是东辽萧太后有武好古的强力支持,几个和尚根本不是对手。
而大宋要行均田的话,强烈反对的地主都在朝堂上站着!均田怎么执行得下去?
而且周国、东辽、西凉三国人口都比较少。东辽、西凉都是人稀地广。
人口最多的周国(不计算附属的东辽),也就是参差百万户,七八百万口。而且周国工商业发达,光是一个天津市就有不下十万户,将近五十万口了。真正需要土地的农人顶天就六百多万。而举国的耕地则多达9000余万亩,人均有十多亩。
而大宋这边,人口过亿,包括隐田(估算)在内的耕地,最多就是五亿余亩。人均的耕地差不多是周国的三分之一……田要怎么均?
赵佶虽然认为均田之事在大宋不可行,但是也没有马上否了何栗的上疏,而是温言道:“均田之事,兹事体大,朕在外,一时难以决断,可先交开封两府集议。待朕返京后,再视两府集议结果定论。尔转一官,任司农寺主簿,先回开封列席两府集议,以备咨询。另外,两府集议对金战和之时,尔也列席其中。”
赵佶这是给何栗挖了个坑啊!让他去和两府宰执讨论均田——两府宰执都什么人啊?人人都是大地主啊!
去和一帮大地主讨论均田,那和与虎谋皮有什么区别?
你这疯状元就等着被御史言官咬死吧!看来用不了太久,你就该去御史台狱里面喝汤了……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复古党人(六)康梁
青城学宫,何栗所居住的小院之内,不时传出议论之声。屋子里面坐着七八个儒服书生。其中一个就是领导五月初四上书事件的张浚,坐在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显然是个中心人物。他身边还坐着个国字脸的白面书生,三十许岁,气度俨然,坐在那里一看就知是个人物。此人就是和张浚齐名的太学领袖,陈东陈少阳。
屋内的光线虽然昏暗,但气氛却热烈得很,都在议论着四国伐金、《乞抑兼并行均田疏》和最近开始在开封府热起来的“废科举、兴学堂”之论。
何栗显得有点疲惫,眼睛熬得红红的,正在一字一字看着一份《士林新报》,这是一份新党支持的报纸,就在七天之前,这份报纸上刊登出了一片署名“康梁”的文章,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而且还将宋朝的兵弱归咎于科举取士。并且提出了学堂取士和军功进途相结合的方法,以取代原有的科举制度。
文章一出,自是都门哗然。也不是一片喊打,因为现在开封府的官场士林中也有一批学堂出身的官员,虽然不及科举出身的进士官尊贵,但也有一定的力量。
新军的枪杆子,可都在这些学堂官手中掌握着!
另外,辟雍学宫(太学)还是诸学堂之首!学堂取士对于太学生而言,可是个特大利好啊!
而今天聚集到何栗这里的几位都是太学生,所以大家主要讨论的就是“废科举、兴学堂”的事儿了。状元出身的何栗则一心二用,一边看报,一边和太学生们说上几句。
“废科举以兴军功之议或有可取,但是兹事体大,不可盲动。”
“周国并非都是学堂取士,还有以考试取吏。周国之官分事务、政务两途,事务之官或出学校,或以考试取之。初取之事务官皆吏员也,而后以军功、事功、年功渐渐升迁……”
“若单废科举,而不行均田,那小民焉有进途?入学堂者,非富即贵,乡间贤士也极少有啊!长此以往,国家为富家豪门所掌握,怕是要重复两晋的覆辙。”
“是啊,现在学堂太少,贫富悬殊,寒门晋升之路唯有科举,焉能轻废?”
“欲废科举,必先均田,再广设学堂,使寒门子弟皆可入学……”
“周之均田并非良法,因为一国田土皆授予二十几万骑士、府兵之户,其余生民,多无寸土可依,或操工商末业,或沦为客户。此非久安之法……”
“久安之法,乃是计口授田,同时另设授田军户,寻常小民授予落干田亩,军户可多授田亩。军户授田当兵,小民授田纳租……”
“授田之土从何而来?此事易尔,可遂行检地搜田之法。总括天下隐没之田,当不下一万万两千万亩。取半数计口授田,半数授予军户。按照每个军户授田30亩计,六千余万亩可授二百余万军户,分为四番,每番有五十万人!还不够平金御周吗?”
何栗果然是深思熟虑过的,还真寻到了一个貌似可行的均田之法。对于登记在册的私田先不去触及,而是通过检地清田把民间的隐田都挖出来。
挖出的隐田统统都算官产,属于可授之田。其中半数授予无田、少田的农户。半数授予原因当兵打仗的军户——根据何栗自己的估计,一个军户有30亩田应该够了,如周国那样动辄100亩、150亩其实是过厚了,根本用不着。因为据何栗观察,周国的农田都是草田轮作,而且通常只种一季。
种一季是因为劳动力不足,种植两季作物必须抢种抢收,人手不足就会误农时,一季作物就省力多了,可以慢慢收割和播种。
所以周国的9000万亩耕地利用率不高,之所以能有不错的粮食产量,主要是因为这9000万亩中有6000万亩是辽东的黑土地。一亩黑土地的收获抵得上中原几亩。哪怕每年只有3000万黑土地亩播种一季,哪怕不那么风调雨顺,也足够产出上亿石的小麦。
对于不足1000万人口的周国,根本吃不完那么多麦子,还有足够的余力出口和建立战略储备。
所以在周国的9000余万亩耕地中,每年播种粮食的也就3000万亩黑土地,可能还没那么多。辽东之外的土地,大部分都种经济作物,也是草田轮作。
而种草的一半土地,还有属于东辽的两个大草原,每年还可以提供数以千万头的大牲畜和不计其数的奶制品。可以为周国人民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
所以何栗在周国的土地上基本看不到吃不饱饭的人,哪怕是佃户、奴仆,也能填饱肚皮。
而宋国肯定不能这么浪费土地,宋国有一亿人口,扣除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土地,能有4。5亿亩用于生产粮食就不错了。而且水灾、旱灾轮番上演,大部分的土地都不怎么肥沃,根本不能和辽东的黑土相比。如果也采取轮作和只种一季的办法,恐怕得饿死不少人了。
而要充分利用土地,那么一家一户耕种30亩就很不错了。周国那边的府兵、骑士种地都用马拉犁耕田的!宋国哪有这条件?一匹马的胃口抵得上几个人,不是草田轮作,怎么可能喂饱拉犁的马?
所以在何栗看来,一户30亩授田,就可以支撑起一家府兵。
有6000万亩土地,就能养出200万军户。有200万军户,就可以支撑50万人的军队。
另外,再有6000万亩土地,就能让上千万户无田之民得到土地——一户给个五亩、六亩的,也能让这部分穷苦人安稳下来。
“文缜兄。”出身名门的张浚有些不解,问何栗道,“军户授田即可,何须再惠及贫户?”
何栗道:“吾在天津府时,常见中原流民,或沦为客户,或从事工商。近日武好古欲图高丽,又在大肆招诱中原无田贫户前往高丽落籍。开出的条件就是计口授田,一人授十亩,五口之家便授五十亩高丽国良田。而且授田后两年免税,三年减半,高丽农民银行还会提供低息贷款……吾国若不体恤贫户,只怕两年之内就会十万户中原之民往迁高丽了!”
北高丽大约有800万亩可授耕地,另外马植统治的延边府还拥有200多万亩可授耕地。两者相加超过1000万亩(马植在得到南高丽地盘后会交出延边府,他的军队也会迁往南高丽,土地自然上交)。武好古打算拿出一半土地授予新的骑士、府兵,剩下一半用来招募中原移民。差不多能招诱十万户,五十万口。
有了这五十万移民,再加上授在高丽半岛的府兵、军户,以及还自认为汉人的半岛居民。高丽半岛上很快就会有100万以上的汉人……这块地盘可就不难消化了。
在消化了高丽之后,周国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了!不仅土地增加了两三千里,人口也多了几百万。而且还从海上形成了多宋国东部的包抄!
何栗眉头深皱着言道:“如今中原民生艰难,离乡背井,四处奔走的流民渐多,如果朝廷不安置他们,便是不出乱子,也会流入周国,为武好古所得啊!”
中原地区的自然经济正在遭受周国和东南沿海的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产生了不少破产丧家的流民。
而且现在朝廷也不招流民入伍当兵,所以许多流民没有生路,就很容易被周国划拉过去了。
毕竟周国人少地多,工商业也发达,谋生真是容易太多了。
所以这几年,每年都有至少十几万中原百姓流入周国!
现在武好古开出了授田的诱饵,很显然是想加大吸引中原流民的力度。
陈东摸着胡须,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文缜兄言之有理!以往朝廷可以不抑兼并,因为天下并无二家。可如今情况不同。天下流民确实有了个安乐去处了!”
张浚也道:“周国得民越多,其国力就愈强。对于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大!文缜兄,少阳兄,咱们都是读书人,可不能坐视天下陷入纷乱啊!”
“对!咱们不如再上一疏于天听吧!”这次提出再进行上疏的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太学生,名叫欧阳澈,是来自江西的才子。和张浚同一年入太学。在上书言事这方面,也颇为积极。
“不妥,不妥。”何栗摇摇头道,“此事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