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耶律大石抵达草原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金西京大同府,传到了完颜阿骨打的耳朵里。
在可敦城附近游牧的鞑靼九部之中,已经有不少人投靠了阿骨打。所以耶律大石率领大批部众和3000铁甲骑兵抵达的消息,很快就被阿骨打得知了。
“都勃极烈,咱可不能让这个劳什子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做大啊!”闻讯赶来的完颜吴乞买立即对阿骨打道,“让我去吧,给我5000精兵,保管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阿骨打一挥手,“吴乞买,你急什么?耶律大石来晚了,大辽的大势已去,他在可敦城做不成什么,最多就是收揽契丹的余烬西去罢了。”
“都勃极烈,草原上还有许多部落,如果被耶律大石拉拢,可就有麻烦了。”
阿骨打笑了笑:“草原上的部落要的是财物和温暖的草场,大石能给?就算他能给,也得去西域才有。现在要紧的是,让跟随咱们的草原部落再多得一点好处。只要名声出来了,就会有更多的人跟随了!至于耶律大石,先留着他!”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国崩之危(一)
阿骨打一直以来都是极度仇视辽国的,之前因为武好古庇护东辽,他就没少放狠话。说什么要直捣天津踏平周国,听得一帮女真新贵个个心惊肉跳。
大辽实际上是被武好古的共和军打垮的!生女真只是捡了个便宜才有今天的局面。现在去和暴周开战,会不会赔光一切?
还好,此时的女真决策机制还是比较民主的。在大家的劝说下,阿骨打终于放弃了和暴周开战的念头,转而和周国、东辽缔结和约。
可是这份和约管不着西辽啊。大金国害怕大周国也就罢了,现在为什么连耶律大石都不去打?
看着一脸迷惑的吴乞买,阿骨打只是笑了笑,低声说:“之前袭破大同府时,萌古、阻卜等部英雄多有斩获,也与契丹结了死仇。如今大石起于镇州,萌古、阻卜必然惊惧。正好为我所用。至于西辽,虽据镇州,但不足为患。镇州所处之地乃漠北苦寒之处,阻卜、萌古、鞑靼等野人尤可居住。契丹亲贵,膏粱子弟,岂能长久忍耐艰苦?据鞑靼所奏,契丹亲贵在镇州花费巨大,又不事生产,只是坐吃山空。时间一久,家财耗尽,自然呆不下去。到时候要么南下寻死,要么西去求生,总之不可能长居漠北的。我等何必劳师动众去打一群没油水的穷寇?万一不胜,后果不堪!”
吴乞买也稍稍送了口气。他刚才向阿骨打请战只是态度问题。作为大金国皇位的继承人,他不能对契丹人表现的太过软弱。
“都勃极烈,咱不打契丹,该打谁呢?”吴乞买问。不打大石,也该找个别人下手。安享富贵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大金国根本不富,没有富贵可享。
和历史上的情况不同,大辽最富裕的地盘,包括燕地、辽西、辽东都被武好古夺取了。而辽国朝廷的财富,则被萧太后带去了大宁府。
后来阿骨打联合萌古、阻卜突袭西京时,又把大同府周边交给萌古、阻卜抢劫。金国只得到了土地和人口,并没有拿到多少真金白银。而且由于萌古、阻卜抢掠的太凶,到了收国二年(1115年,这个时空阿骨打在立国之初使用了宋朝的年号,去年才改元收国)春季,金国的西京大同府附近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为了避免饥民(主要是西京道的汉人)外逃,阿骨打不得不拿出国库中仅有的积蓄,向周国购买粮食赈灾——不赈不行啊,不赈灾人不跑光也都饿死了……人都没了,大金朝以后去剥削谁啊?
而购买粮食赈灾又花光了不多的积蓄,现在大金国的国库里面空得都可以跑马了!
而要解决没钱的难题,当然就得发动战争去抢钱了!
“不,咱不打。”阿骨打的回答出乎吴乞买的预料。
“不打?不打没钱啊!杨朴、高庆裔(两人都是投靠女真的渤海右姓)向我奏报说国库空虚,迁移到西京道(金国此时实行两京制,国家分为东京道和西京道两个道)的猛安谋克都没有钱使,甚至衣食都成问题啊!”
阿骨打笑道:“咱不打,萌古、阻卜、乌古、敌烈、鞑靼等部可以去打啊!”
“都勃极烈的意思是……”
“草原上都是生活艰难的强盗,如果没有咱大金国约束,南边的宋国会有好日子过?咱们其实是替他们圈住一群强盗的,他们就该给咱们岁币。现在宋国不给钱,那咱们还客气什么?放强盗们南下去抢就对了!抢得他们受不了了,自然会给岁币的!”
“就抢宋国?”
“周国不能去抢。”阿骨打道,“一来咱刚刚和他们会盟,大丈夫得讲信用,要不然天理不佑;二来东京道所获取的毛皮、东珠、人参都得通过周国出手,而且咱们还得买周国的粮食和铁器……宋国的昭义军也别碰,昭义军是阻挡周国南下的屏障。咱如果把昭义军打垮了,韩肖胄很有可能会投靠武好古。到那时周国就太强了,或许会囊括整个河北!至于凉国、朔方军、并代军、府麟军等等,都可以下手!咱们还可以把河套草原分给阻卜,把漠南草原分给萌古,让他们各自分一部分族人南下放牧,好就近掠夺财物。”
“将萌古和阻卜的部众分开?”吴乞买愣了愣,“他们能答应?”
阿骨打笑了笑:“不愿分开,全伙南下也行啊。如果还不愿意,咱就要去找别的部落了。”
……
阿骨打在谋划南下敲诈勒索的时候,大宋开封府这边,则在面对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
纪忆被千里迢迢招到了开封府,此时正在琼林宫的政事堂列席两府集议。
两府宰执现在有很多问题要问这个几乎变成“南洋大臣”的人物,不仅仅是交趾灭国的事儿。
现在让两府宰执,特别是蔡京、何执中、余深这些“旧党人物”感到头疼的,除了新式军官难以驾驭之外,就是东南地区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失控!
工商业正在国家的东南沿海地区野蛮生长,传统的小农经济,正在渐渐崩解!
其实北宋末年的工商业本就异常繁荣,说是站在资本主义门槛上也不为过。被后世当成资本主义萌芽象征的大规模雇佣生产,在北宋末年早就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利国监的冶铁业,定州、磁州以及徐州附近的陶瓷业,河北、京东(徐州)一带的采煤业,开封府的印刷业,福建的造船业,都存在大规模雇佣生产。便是朝廷的官营手工业,也是以雇佣,而非劳役、奴役的方式获得工匠。
但是儒学缺乏“工具”的问题,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于生产规模的发展。也就是说,宋朝的工商业在规模上,完全达到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要求。可是在生产力上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这个瓶颈,随着实证派、理性派的崛起,已经完全被突破了!
第二个限制宋朝的工商业进入资本主义门槛的则是金融——宋朝的金银不足,铜钱也不足,纸币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非常初级。这个限制,随着海路市舶制置司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以及蔡京的钱引改革和天津银行、京东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的出现,也得到了解决。
第三个限制则是国家对私人工商业的保护不够。这其实是和中国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有关的,农为本,商为末,自然要重农抑商了。不过宋朝因为行政比较温和,所以商人的处境相对其他时代还要好一些。而海路市舶制置司和实证派、理性派的出现,则极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前者让宋朝从海外贸易中获取了巨额收入,同时也壮大了武装海商的力量。有了武力,腰杆子自然就硬了。
后者则以高成本的精英教育,将人才和金钱挂钩,使得商人子弟充斥大学校园,而耕读传家的传统儒生,则因为负担不起小学(中学)、大学(学宫)的费用,渐渐失去了文化上的优势。
第四个限制大宋迈入资本主义门槛的因素,则是大宋的体量太大了!
而历史上,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没有一亿人口的,连一千万人口都不见得有,顶多就是几百万。
这个限制,现在仍然存在!
但四个限制因素中的三个不存在了。而且,由于蔡京的钱引改革极大削弱了地方转运使的经济权限,使得一个全国性的大市场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所以大宋这个庞大到不适合搞资本主义的大国,现在正在被它的几个部分,比如徐海、江南、福建沿海和广州,也许还有开封府和昭义军的定州、磁州,当然还有在经济上仍然和大宋一体的大周共和国,一块儿拖拽着往资本主义的门槛碾压而去。
但是对于少数几个在经济结构上已经完成升级,真正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地区,大宋绝大部分的府州军县,都成为了这场资本主义萌芽运动的受害者。
人才和资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大宋各处流向几个“热门地区”。那里有最多的机会,最好的学校,最繁荣的工商业……而各种使用了水利机械和分工协作以及大规模生产的办法制造出来的手工业品,又如同潮水一般,流向各地,严重摧残着原有的经济结构。
更加糟糕的是,在交趾战争和辽东之战后,一南一北,两个沿海大粮仓也加入到了大宋(或是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中。
现在产出手工业品的地区可以不再种植粮食,而是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手工业品的原材料),同时再通过海运获得低成本的粮食。
而大宋绝大部分地区,则只能用有限的贵金属去交换手工业产品……
所以从政和年间开始,宋朝大部分的转运使路,都无法完成税收指标。而且大部分的府州军县,都出现了人户减少的情况。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国崩之危(二)
“几位相公,枢相,天下各处的绢、布、酒、盐、铁、纸、茶、油、船只等利,皆归东南诸商市事,下官亦有耳闻。然此事非下官之过,而是下官之功。下官受命为海路市舶制置使兼知秀州事,总管各处商市、口岸。管好商市口岸,乃下官份内。下官在位数年,何处商市不是户口大增,税赋翻倍,百姓安居,商民乐业,流民来归,教化有成?至于商市财源广进,货达四方,所出绢、布、酒、盐、铁、纸、茶、油、船只等物皆价廉物美,为天下人所喜,亦是下官及商市官吏的功劳啊!别处的官员如果治下户口激增,工商繁盛,物产丰饶,难道不是有功而是有过吗?请诸位相公、枢相明言!”
大宋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纪忆在政事堂里面一通高谈阔论,说得那是头头是道,也让本来打算问责的蔡京、何执中哑口无言。
现在东南商市所出的绢、布、酒、盐、铁、纸、茶、油、船只等等商品行销四百州军,的确不是纪忆的过错啊。东南商市在纪忆纪大官人领导下,商品制造的价廉物美,竞争力空前强大,难道是错的?
要按照这个标准,以后地方上人口增加,税赋增长,农产品丰收都是官员的过失?搞得民不聊生反而有功?
不能这样吧?
“可是天下有四百军州,怎么能都是东南诸商市独得其利呢?”中书侍郎余深皱眉问。
“其实也不是东南诸商市独得其利。”纪忆道,“余相公该知道燕山铁、天津布、长芦盐、界河船、酒中仙之说吧?”
纪忆说的都是大周共和国外贸的拳头产品,同样行销大宋四百州军!
其中燕山铁产自宣化铁山,将精选铁矿石和燕山木炭,用特制的耐火高炉进行冶炼,再用炒钢或坩埚工艺进行二次冶炼,得到质量上乘的熟铁或坩埚钢。只有使用了类似技术的京东商市的铁厂(采用了上等的利国铁矿和高丽木炭)能与之相比。但是京东铁的成本比燕山铁要高,价格也贵一些。
天津布则是棉布,在米友仁主政海路市舶制置司的时候开始在沧州引入棉花。发展到现在,棉花已经变成了燕地主要农作物之一。
而天津云台学宫的农学院、器械学院,也将纺机和轧花机的设计改良(包括抄袭)作为了重要课题,还发布了高额的奖金。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众多的家庭纺纱工坊和家庭织布工坊,也在新兴的天津东市地区大量出现。所生产的天津棉布不但产量很高,而且质量也非常不错。当然了,天津的纺织业距离工业革命的水准还差不少呢,估计没有个一二百年的发展,是不会有工业革命的……
长芦盐则是大规模晒制的海盐!在武好古割据燕地前,属于沧州管辖的芦台盐场就是个生产海盐的地方。不过当时使用的是煮盐的法子,成本很高,产出的食盐质量也差。所以在武好古接管盐场后,就提出了“晒盐法”,并且让云台学宫自然学院立项研究。四年前终于有了突破,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长芦盐”,足以和青盐、解盐这些盐矿出产的上等盐(比较干净)竞争。
当然了,京东商市的盐商(海州也是产盐地区)很快就抄袭了晒盐法。产出的海州盐足以和长芦盐竞争。在蔡京推行钱引法后,长芦盐和海州盐一块儿横行大宋,把别处的井盐、池盐、海盐都打得溃不成军!
至于界河船那就不用说了,绝对是最高水平!只有吸收了大食、波斯造船工艺的泉州造船业可以与之竞争。
而天津市的酿酒业也极其发达,除了高纯度的蒸馏酒,普通的烧酒(指可以加热饮用的低度酒)、果酒也发展的非常不错。
当然,在钱引改革后,京东商市也出现了大量的酒厂(原本宋朝实行酒曲和酿酒管制,在钱引改革后,只需要用钱引购曲即可),酿造的美酒同样行销天下。
顺便说明一下,现在东亚、东南亚这块的制造业也不是大周共和国一枝独秀的。一枝独秀也长久不了,有竞争才能不断进步!
而对以天津市为核心的大周制造业构成竞争的,则是以京东商市、上海商市、明州商市、泉州商市和广州商市为核心的大宋东南制造业。
中国东南地区的制造业其实一直是牛逼的,从宋朝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武好古一手打造的天津市,当然不可能把它们一网打尽。
而且天津市工商业的崛起,对东南诸商市构成的其实是良性竞争。东南诸商市同时又是天津市的模仿者,它们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吸收了天津市的经验和技术,又拥有“理性派”大学的加持,还从提前到来的大航海时代中获益匪浅。
另外,天津市还是东南诸商市事实上的保护伞……
纪忆把天津市抬出来,在场的宰执枢密们都哑口无言。
如果他们不让东南诸商市赚钱,岂不是让天津独得大利?
至于将周国排除出大宋市场……那肯定会引发大周共和军南下!
“要不给东南诸商市多加点税吧!”何执中说,“将四百州军所失,加在东南诸商市上。”
由于东南诸商市和天津市的手工业品,特别是盐、铁、布、绢、酒等重点商品冲击,造成大宋内地相关产品生产的萎靡,也就影响到了相关的税收。受影响的不仅是各地的商税,还有以钱计的夏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免役钱等等,都因为农户的收入减少,而出现了征收困难。
而农户收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南和燕地纺织业发展太猛,冲击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现在东南和燕地,一个出现了大面积的改稻为桑,一个则是改麦为棉。
两边都是上规模的农场加上初步形成产业的纺织工业(虽然是家庭工坊为主,但是织户的竞争力比起男耕女织还是强了许多),还有高水平的印染业,完全压倒了农村的土布生产。
所以大宋各地农妇们生产的土布土绢,只能自家使用或低价贩卖,农家收入大受影响。自然无法承担收钱为主的夏税了。
“东南诸商市自是该加税的!”纪忆笑着,“但也不能竭泽而渔啊!因为东南的税咱们可以加,可周国的税呢?咱们的商税要收多了,商人都跑去周国,朝廷该找谁去收钱?”
又把周国抬出来了……
“要不就加东南的田税吧!”童贯插话道,“不是说东南有几百万亩改稻为桑吗?桑田收入可比稻田高,田税也该多收一点。”
宋朝的田税本来就和所种植的农作物挂钩,桑田的收入是稻田的几倍,当然得多加税了。
但是……童贯是个市民出身的宦官,不大知道东南乡村的情况。
纪忆只是笑了笑:“呵呵……”
其余的几个宰执枢臣都不言语。最后还是蔡京摇摇头:“还是算了吧……改稻为桑的都是大户,寻常小农谁敢不种粮食?百种粮食,饿死了怎么办?朝廷若是给东南加赋,只怕最后多缴税的还是寻常小农啊!”
这事儿根本不可能!朝廷一提出来,下面的言官谏臣就该吵翻天了——大宋的东南沿海可是盛产进士的!
而且东南的田赋本来就高,比大宋其他地方都高。再要加赋也说不过去……
“此事容后再议。”蔡京顿了顿,“忆之,官家准备在交趾行封建,由八皇子出任交趾国王,你做国相,代行王政,并兼管南洋都护府事……你觉得怎样?”
还能怎样?纪忆苦笑,不去交趾,只怕连南洋大都护也得丢了……
“交趾之事,下官定当尽心竭力。”纪忆道,“只是海路市舶制置司也是万般紧要,若是择人不当,使东南商民皆归心周国,必有国崩之危!”
蔡京笑了笑:“犬子蔡攸会去海州接任海路转运司。另外朝廷还会设立沿海制置司,专管海上兵马事。”
海路市舶制置司这个“超级衙门”,现在也到了要解体的时候了。
根据蔡京和苏迟达成的协议,海路之事将分“转运”和“制置”两路,前者理财,后者治军。
两个衙门都会将治所摆在海州,其中海路制置使还会兼知海州。
“蔡安居去接手海路转运之事倒是万无一失。”纪忆接着道,“不过海路防务也不可掉以轻心……不知两府意属何人?”
苏迟道:“张嵇仲会去海州接任。”
张叔夜将会出任第一任海路制置使,不用说,让他接管海路防务,自是针对周国海军的。
纪忆心道:蔡京和苏迟一定以为我对周国海军太过忍让……看来是得吃点苦头才知道厉害啊!
他刚想进一步询问南洋都护府的权限时,一个枢密院的孔目官快步走了进来,在苏迟耳边嘀咕了几句,又奉上文书,然后才快步离去。
苏迟眉头已经皱了起来,低声道:“北国有警!”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就怕兵怨沸腾
“难道,难道是金兵要南下吗?”
玉清道德宫内,一身道袍的道君皇帝问话的声音都发颤了。
金兵啊!
多可怕!
上回耶律延禧南下的时候就把赵佶小心肝儿吓坏了,现在换成了更加强大的金兵……难道现在就要去襄阳府暂避了?
“陛下勿忧。”说话的是童贯。因为刚刚得到了朔方路、府麟路和并代路的警报,所以现在两府的十个宰执全到了玉清道德宫,可以开个御前会议了。
童贯道:“朔方、府麟、并代三路并未言及有金兵南下,只是边地遭到了不知何处来的蛮夷部落的侵犯,府麟路损失不大,并代路有几个城寨被打破,朔方路则有一个马场被劫,丢了几千匹马……另外,朔方路还报告说最近有大股的阻卜牧民迁移到了金国境内的河套草原。好像还和依附凉国的汪古部发生了冲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赵佶听得糊涂。之前因为辽国圈住了草原诸部,使得宋朝北方边境上没有这么发生草原部落抢劫的事件,所以道君皇帝才感到奇怪。
“这些人都是金国派来的?”赵佶问。
“不大好说。”童贯回答,“原属于辽国的河道、漠南草场在辽亡金兴后都换了主人。原本比较温和的部落都换成了漠北来的凶蛮部落……这些部落在漠北时就打打杀杀,早就习惯抢劫了。”
习惯抢劫?赵佶听得额头冒汗,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野蛮的人?哦,也不能这么说,自己好像刚刚抢了交趾人……这难道就是报应吗?
“准备如何应付?”赵佶问。
“必须加强边备。”苏迟皱眉道,“现在朔方、陕西的新军大多在河北布署,防备周国。应该让他们返回陕西、朔方,以防备边患。另外,府麟、并代两路也不可不问。因为朝廷收回太原府等地,两路已经有点怨言。现在他们又收到北虏侵袭,防务压力极大,急需朝廷援助。”
赵佶又看了看蔡京,蔡京道:“陛下,陕西授田府兵有十多万户,现在只有十将兵丁在役,不过44000人。完全可以再征召十个将摆在朔方和府麟。至于并代路,还需从长计议。”
宋朝新军的编制基本抄大周。他们的将相当于大周的旅,兵力都是4400人。
“陛下。”童贯提出异议道,“西军新军是四时在营,连续服役五年,并不是轮流上番。而且西北苦瘠,纵有200亩田土也比不了中原数十亩中田的收入。若役使太过,只怕兵怨沸腾啊。”
何执中道:“若是感到困难,交还田土便可。有200亩田,还怕招不到兵吗?”
苏迟看了眼即将外任的张叔夜,张叔夜只是皱眉不语。
陕西、朔方的府兵制其实已经开始败坏了!陕西、朔方的府兵可不是周国的公民府兵,后者属于周国的统治阶级!不仅有授田的待遇,而且还有接受免费教育的待遇。
凡府兵子弟,都可以免费入读蒙学,并且可以在考试通过免费读小学、大学。当然,府兵子弟考入小学、大学的几率不是很高。但是周国所有的小学、大学,都会为他们保留入学名额。
这就保证了府兵这个阶层(大部分是候补公民、临时公民,但是元从府兵都是终身公民)在政治上拥有足够的代言人和上升途径。
但是宋国的授田府兵完全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而且宋国的行政管理水平也不能和周国相比。陕西、朔方更是粗疏,对于将门侵占府兵、骑士职田的事情,基本没有人过问!
另外,陕西、朔方府兵户、骑士户也不实行长子继承制——他们的土地名义上是职田,实际上则是可以拆分和买卖的私田。
所以在授田十几年后,陕西、朔方的府兵户和骑士户户均拥有土地的已经下降了近30%。剩下的土地,已经不足以支撑府兵、骑士长期服役了……
不过这个盖子,却是谁也不敢去掀开的!
下面的人捂着盖子,道君皇帝自然啥都不知道,于是便说:“就再扩充十个将,也好让军官们有个去处。”
童贯只能一叹,也不敢提出什么异议了。实际上,朔方路将领侵占府兵职田的问题也很突出!他自己也没少捞……
蔡京道:“有了十将新军增援朔方、府麟沿边,应该可保无虞。另外,臣还建议遣使金国,责问边境袭扰之事。”
“好好。”赵佶连连点头,“自该遣使责问,不过也别触怒金人。”他想了想,“让武好文走去,他是武好古的弟弟,完颜阿骨打总要给点面子的。”
“圣上英明。”
……
在十个宰执面君之后,就轮到纪忆了。赵佶对这个在他即位时立场不正确的臣子,总是亲热不起来,三言两语就给打发了。
出了玉清道德宫,纪忆就看见苏迟等在外面,眉头皱着,似是心事重重。
纪忆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从广东北上的时候,纪忆在泉州拜访了苏辙。老头得病了,卧病在床,看着有点危险。
所以苏迟苏大孝子已经上了奏章,要请假去看爸爸了……估计这一去,再回来就是四五年后了!
因为苏辙一死,苏迟就得丁忧三年,才能再回朝堂。
而纪忆又被派了交趾相的差事,同样是几年入不了朝。
张叔夜也被蔡京打发去当沿海路制置使,同样要远离朝堂了……
“开封的繁华更胜往昔了。”
纪忆和苏迟策马同行,却没有聊起新党的未来,而是对眼前开封府的繁华颇是感慨。
“繁华是繁华,可惜百物腾贵,民生艰难。”
苏迟顿了顿,“这几年就是东南风景独好……交趾如果能安稳下来,东南局面怕是要更上层楼了。只是大宋有四百州军,如今只有徐州、海州、江宁府、润州、常州、苏州、秀州、湖州、杭州、明州、越州、泉州、兴化军、广州和开封府等十五个州府军繁荣昌盛。而且开封府也只是表面浮华,内里早就空了。其余三百几十州军,大都在往下走。其中河东、陕西、河北、京西等路尤是萧条。眼看西北战事又起,将来真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了。”
苏迟看到的问题,不仅是东南商市的繁华造成的。还有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离开中原,转向东部沿海的因素。
而武好古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和儒家复兴时代,则加速了这个过程。
“将来可能东迁吧?”纪忆低声说,“徐州、海州,或是江宁府……”
“东迁?”苏迟皱眉,“忆之兄,你的意思是周国有可能南下?”
“未必。”纪忆道,“但是中原的确日益疲敝,此次北上,感触颇深啊。”
苏迟摇摇头,“迁都伤及国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且家父病重,只怕时日无多,吾自当床前尽孝,再回开封府,只怕是几年后了。”
“朝局如何?”纪忆问,“何人可以担当?”
“无人啊!”苏迟一叹,“武崇道如果不是到如今这步,倒是可以执掌枢密院,武望道和米元晖入东府也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却是没有什么人了……新学人才,终是少了一个进士,想要大用太难了。”
新学一派,如今有办事的人,治学的人,带兵打仗的人,却偏偏没有能担纲做宰执的人。一方面是资历尚浅,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新学才子都少了一个进士身份。他们往往是从军或是充当伎术官,或者先入幕,后被举荐做官。
这样的出身,在北宋朝廷中总是低人一等的,想要做到宰执几无可能。
纪忆想了想,“赵德甫如何?他虽然不是进士,但也是公认的大儒。”
“德甫可以做学问,却难以胜任宰执。”苏迟说,“如今实在乏人,也只能用一用了。”
……
“大人,袭扰朔方、府麟、并代的应该是阻卜人和萌古人。”
蔡京这个时候已经回到自家的府邸。他的儿子蔡攸正在给他分析朔方、府麟、并代三路被袭击的事情。
他之前当过一段时间的驻天津公使,对周国以及金国的情况比较了解。
“阻卜人和萌古人?他们怎么跑到咱们的边境外面了?”蔡京靠在一张软榻上,一边享受着丫鬟们捏肩捶腿,一边和儿子对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