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3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泄不通,消息同样不通。
已经抵达了晋州首府临汾的知枢密院事,总领河东、河北、幽州军务事的郑居中,这些日子除了不断加强临汾的城防,便是一筹莫展了。
在他的一再督促之下,临汾城防,倒是加强了不少。城廓周围本就有许多逃难来的难民,凡是有把子气力的,都被用一天两顿的面饼热汤招募来干活。在郑居中带来的开封新军将士督促下,拼了命一般的挖土叠石,修补破旧的城廓,加宽加深城外的壕沟,还有一一修补守城战具。
晋南各州也都借到了郑居中的命令,让他们竭尽全力征发府兵,除了留下一点加强本州的防御,大部分都要送到临汾军前。
这些天也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万人,都被郑居中塞进了开封新军的序列之中。原本的一个将,愣是扩充成了八个将。正兵、辅兵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五六万人了。
人数是不少了,可是武器装备却匮乏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河东的兵器,大多存放在太原府和位于前沿的州军库房之中。最主要的作院又在太原府界内的大通监。
现在太原被围,临汾和前沿各州军的交通也大多中断,而大通监也早就被契丹军队控制。
所以新扩出来的八将军兵,大部分只有短枪、朴刀、软弓和布衣,根本没有野战的能力。让郑居中非常之头痛!
不过在汇集于晋州的诸军中,也有一支兵马特别的精锐!甲械俱全不说,还清一色的骑兵!上万骑兵,一人双马,而且还配有许多西极大马。
可是这支军队,却更加让郑居中头痛。
因为这支军队根本不是大宋的经制之兵,也不听郑居中的指挥,而是童贯委托章援在河西募集的效用军,号称“常胜军”。据说为了把这上万人马请来,童贯花掉了150万军费!
可是已经拿了150万的常胜军却不知足!他们的两个管军大将还不时找到郑居中,想再要50万缗,而且还要求郑居中每月支付5万军饷,若要出兵,还得发双饷……
这可真是想钱想疯了!
莫说郑居中兜里根本没钱——河东路的钱都和河东路转运使蔡安持在一起,被困在太原城中了,郑居中身边虽然有了一个随军转运使司,可是真没几个子儿。就是有钱也不能给!因为晋州境内现在有9个将的兵,其中8个将根本看不到几个钱,连衣食都困难,给常胜军一个将50万,以后队伍还怎么带?
所以郑居中一口回绝了两个常胜军大将苏之涣和凤鸣山的要求,还命令他们要听从河东都统制刘延庆的指挥,别老想着去太原府找童贯要钱。
郑居中不给钱,苏之涣和凤鸣山也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是和童贯签得合同凭由,郑居中又不欠他们的。他们这帮骑士都是信天理的,所以都比较讲道理,不是唐季五代的骄兵悍将。不过要他们服从刘延庆的指挥是不可能的。刘延庆又不给钱,又不是大教化团派来的大教谕,凭什么指挥啊?
所以苏之涣和凤鸣山根本不理刘延庆,自己就回驻地准备收拾东西北上看看有没有机会进太原问童贯要钱,实在不行就割上几百个辽人的脑袋,这样就有本钱和郑居中、钱盖讨价还价了。
但是要北上太原也不容易,上万兵将和四万匹马得多大的消耗啊?现在靠着随军转运司在勉强供应,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哪有余粮可以供应大军北上?
于是苏之涣和凤鸣山就想到了向晋州这边的豪门大户借粮。当然,是只管借,不管还。还的事情去找童贯和蔡安持,只要把这俩货从太原城里面捞出来,几千上万石粮食还怕还不上?
不过这样的承诺晋州这边的地主怎么能答应?借粮不是不行,这帮地主大多是书香门第,都是爱大宋爱官家的好地主,只要晋州的官衙下了命令,他们就肯借。
但是苏之涣和凤鸣山哪里指挥得了晋州的官府?就算是童贯童宣抚的心腹陆谦出面,一样没用。陆谦不过是个武官,还是宦官门下的走卒。现在的知晋州事兼河东随军转运使钱盖可是吴越王钱俶的后人,元丰年间的进士,早就在地方上当过经略安抚使的大人物。怎么可能瞧得上苏之涣、凤鸣山、陆谦之流?再说了,这也不合法度啊,钱盖要是答应了,还不得让御史弹劾臭了?
可是得不到晋州官府背书的苏之涣和凤鸣山还是不死心,也没法死心啊!雇佣兵对他们俩而言是一桩生意,是他们自己的生意!章援只是当了个中间人,给他们行了方便,并不负责兜底。是他们自己和童贯签了合同凭由,拿了150万的头期去募集骑士的。150万缗看着不少,可是摊到5000名骑士身上,人均才300缗。而且这5000名骑士中还有高级、低级之分。因为佣兵团也需要军官啊!普通的骑士在河西那个穷乡僻壤,花300缗也许能招来。可有丰富战场经验的高级骑士,这个数可募不到。
所以苏之涣和凤鸣山还垫了不少本钱!这可是一笔高风险、高收益的买卖。苏之涣和凤鸣山赌上的不仅有自己的性命,还有一大笔本钱。如果一切顺利,自然可以通过瓜分战利品和赏金收获厚利,说不定还能谋到大宋朝廷的高官,这可就发达了。
可他们两个自己又没多少钱,所以就向凉州少林寺质库借了高利贷,还把自家庄园的收入都抵押出去了。要是还不上账,可就要破产了!
被逼无奈之下,两个佣兵头子也不讲道理了,让人绑架了晋州几个最大的士绅家族的家长,强行借走了一万石粮食和大量的草料,还进一步要求各家提供民夫。
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此时在郑居中的公厅之中,几个晋州大族的长辈,在向郑居中告状。而郑居中看起来也消瘦了一点,目光中都是无奈和迷茫。他也不坐,只是在公厅中踱着步子。从西军调来的大将刘延庆则站在一旁,低着脑袋,一言不发,只是听着一帮老书生的埋怨。
“枢相,咱们大宋什么时候有恁般跋扈的武夫?要是绑几个土财主,勒索点钱财供应,咱们也不来说话了。可是孙家、刘家、李家的那几位都是致仕的文官啊!其中还有霍山先生,霍山先生可是咱们晋州的大儒啊……”
“枢相,最可恨的还不是绑人讹诈钱粮,而是那伙大字不识得一箩筐的粗鄙武夫还自称劳什子天理儒生,每天早晚都会聚集一处,念什么《天理新说》,还硬说是儒家最高经典,实在是有辱圣学啊!”
“枢相,这伙跋扈武夫根本就是目无王法,目无朝廷的奸邪之徒,实在可恨之极,如果放任他们胡作非为,只怕为祸之烈,更胜契丹啊!”
本来郑居中只是不动声色的听着这些晋州的士大夫抱怨。现在他的军队缺粮乏饷,自然难以约束,勒索点民间财物,只要不过分,他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哪怕有点跋扈,现在也不是算账的时候。毕竟他这个总领几路军务的枢相根本是个空架子,手头就这么点能战斗的部队,要都整散了架,耶律延禧打来了可怎么办?
这帮晋州士绅的抱怨,他也就是听着。只要能把耶律延禧挡住,这些都不是问题。大宋朝廷还是有钱的,只是暂时来不及送过来。他已经上奏请粮请饷了,过上些时日就都有了。如果苏之涣和凤鸣山的骑兵真得能打,哪怕能打一场小胜,砍下几百个契丹甲首。几十万缗钱还不是小事一桩?
但是当有人提及《天理新说》,却让他的面颊猛的一下抽搐。《天理新说》和《天理说》乍一看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强调天理假说,突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化为天理的一部分。虽然在正统的儒生看来,这套理论已经有点离经叛道,但总归还能接受。而《天理新说》则在《天理说》的基础上更进了一大步,也不提什么假说真说,直接就把“天理”称为宇宙万物之本源,还将周公、老子、孟子、庄子等并列为天理先圣,宣称什么“存理灭魔”就能“成仁成圣”。简直就是披着儒学外衣的宗教,而且还是有点邪的那一种!
而更让郑居中警惕的是,《天理说》和《天理新说》都是武好古控制的所谓博士团的经典!
武好古已经是乱臣贼子了,他的博士团也早就为儒家正统所唾弃,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上疏呼吁将《天理新说》、《天理说》、《实证论》、《理性论》、《解析论》(《逻辑论》的译本)、《形学新说》(《几何原本》的译本)、《玄学新说》(《物理学之后诸卷》的译本)等等和武好古有关的学术著作统统毁禁了。
没想到童贯雇佣来的这群河西效用士居然也是《天理新说》的信徒,看来不得不用雷霆手段对他们进行整顿了!
如果能把这群骄兵悍将整得服帖了,解围太原也就容易多了。
朝廷现在可是催得紧急,恨不得马上解了太原之困!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国贼,军乱(一)
这是道统之争啊!
想当初就不应该容忍武好古这个乱臣贼子兜售他的什么《实证论》、《天理说》,更不应该让云台、格致、青城等等的学宫发展壮大。
发展到现在,乱臣贼子居然有了自己的一套道统!而且还在歪曲儒家先贤的道理,妄图夺取道统,将自己变成儒家先贤的继承人!
如何不尽快加以遏制,再任由虚妄邪说祸害人心,这天下早晚要大乱!到时候亡得就不是国,而是天下了!
郑居中越想越感到问题严重,而且也想起了河西、安西、北庭大教化团的来历。这个号称要在河西、安西、北庭等地传播儒学,教化万民的组织,其实就是博士团的分号啊!
虽然被章援控制后,大教化团就脱离博士团独立了。可是独立的只是团体,不是道统。大教化团和博士团的道统还是相同的,都是《天理说》和《天理新说》。它们存在的目的也是相同的,都是传播天理派的儒学,用天理派的道理去教化蛮夷……
童贯这阉厮也是急病乱投医,居然去河西募集了邪魔外道来和辽人打。这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吗?万一河西骑士乘机占据河东,联合武好古一起作乱,天下不就被颠覆了?
自己是朝廷重臣,可不能眼睁睁看着局势败坏如此啊!
底下一帮士绅看到郑居中一直不吭声,脸色却越来越铁青。一个个都悄悄住了口,一句话都不敢多说了。其实他们跑来临汾告状并不是要让郑居中发兵去对付河西骑士。只是想要让郑居中认下被河西骑士讹走的一万石粮食……哪怕不能付给铜钱,给点度牒、茶引、盐引什么的,大家也认了。
另外,那帮河西骑士还要征用民夫,这个虽然不合规矩,但是只要晋州官衙发给雇役钱,这帮地主老财也就没啥意见了。
可是现在他们看到郑大枢密脸色这般难看,也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这个郑居中不会真的想要发兵围剿河西骑士吧?那些河西骑士看上去很厉害啊,官军打得过他们吗?
而且一旦围剿河西骑士,那就不承认他们是官军了。既然河西骑士不是官军,那么大家伙借给河西骑士的粮食还能收回吗?
内厅门口,这个时候天生一副富贵气的知晋州事兼随军转运使钱盖大步走了进来,挥手赶人:“什么时候了,还在计较这点米粮,等辽人打来了,就不是要粮食,而是要性命了!都走,都走吧!郑枢密还要布置军务,没功夫料理这等小事情!”
钱盖的话看似蛮不讲理,对一帮已经察觉出不对头的士绅却如同郊天大赦,纷纷鞠躬行礼,灰溜溜的就退了下去。郑居中黑着一张脸朝钱盖望过来,钱盖却只是看着那些士绅退下,才走过来轻声道:“达夫,莫理他们。横竖一万几千缗的事情,那些河西人吃了这些米粮,还不是要保住晋州的?没有他们,辽人早打来了。”
钱盖虽然是豪门子弟,但却是精通军务的。在陕西、河东等地当过好多年的阃帅。当然知道晋州现在还没丢,全都是因为这帮河西来的骑兵把辽人的远拦子马给挡住了。摸不清晋州虚实的耶律延禧,自然不敢冒进。
当然,知道这群河西骑兵有用,和拿出50万缗了童贯的账是两回事儿。北宋的地方转运使也没那么大权力,得向朝廷请示。而且晋州官库里面也没那么多钱。
郑居中冷哼一声:“一万石米粮是小事,但是这些河西骑士都信天理谬论!”
“河西那边都这样,不信天理当不了骑士户的。”钱盖因为之前在熙河路当过一段时间的安抚使,对临近的河西比较了解,当下就解释道,“而且河西老早是西贼的地盘,那些骑士至少有一半原本不是汉人,如果没有天理书院拘束着,可就有点桀骜难治了。”
郑居中眉头紧皱,低声问:“刘统制,北面的契丹如何?”
一直垂手站在一旁不敢说话的刘延庆一听这话就知道坏事儿了,只好硬着头皮道:“北面还算安稳,契丹人只是围困着太原府城……”
“那八个将的新军呢?整顿得如何?何时可以运用?”
“回禀枢相,八将新军正在训练,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甲械不齐,刀矛弓矢,都颇不足,晋州的存矢不过十余万,不够一场交兵的……”
“不是让陕西运送器械过来了吗?什么时候可以到?”
钱盖插话道:“第一批器械再有几日就能到了……不过8个将有4万战兵,其中还有4000骑兵。要配置整齐,至少需要4万副甲,一万张弩,一万张步弓,4000匹战马,4000匹走马,刀盾、步矟各需万数以上。还有配备马枪、马弓等物。另外,箭镞至少要补充100万支。全靠陕西作院打造,没有几个月是不会齐备的。”
“公载,你看看这个。”
郑居中从自己的案几上拿起一份刚刚由走马承受送来的奏章,递给钱盖。
钱盖接过后翻开一看,原来是催促解围的奏章。
“达夫。”钱盖摇摇头道,“你我要在朝中,肯定也是天天上疏求战的……这事儿不能当真啊!”
“可是万一太原真丢了怎么办?”
那你就去海州啊!
钱盖当然知道答案。太原丢了,郑居中肯定背黑锅。不过自己应该没事儿,自己的转运使嘛!也许会被推出来接任阃帅,但只要太原一丢,阃帅也就好当了……
“另外,这支河西骑兵如此跋扈,又和武好古那个逆贼有说不清的干系,如果不加整顿,就是姑息纵容!被人参上一本,可就不是小事了。”
钱盖点点头,仍然不说话。
河西骑兵当然不对头了!但是也只能姑息着,没他们,晋州就没有了!
而这个姑息纵容的锅,当然也是郑居中背。他是阃帅嘛!等到太原一丢,两罪归一,追夺出身以来文字不至于,但是海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是没跑的……这都是官场的老规矩了!
想到这里,他又有点同情地看了面如死灰的刘延庆一眼。郑居中不过是去海州眯几年,早晚东山再起。可是刘延庆是武官,脑袋没有上保险。一个贻误军机,不救太原的罪名是跑不掉的。要想保住性命,就得散尽家财,上下打点。折腾到最后,刘家几代的积蓄都得砸进去!
“可是河西骑兵能战啊!”刘延庆已经看出点苗头了。
郑居中一定在打河西骑兵的主意!也不知道这群河西蛮子哪儿得罪郑居中了?不会真的因为勒索了一万石粮食吧?不过无所谓了,对自家而言,这可是生路啊……
“能整顿吗?”郑居中沉声问道。
整顿?
钱盖眼皮一翻,差点没被郑居中给气晕过去。郑居中真是书呆子掌兵啊!他以为所有的武夫都跟狄武襄一个脾气?那帮河西骑士根本就不是被整治服帖的宋军,他们可是半开化的蛮子,还信了邪妄之极的天理说!
“能!”刘延庆拍着胸脯,“只要动用雷霆手段,擒住为首的几人,再给下面的兵将发点赏赐,多半就能安抚住人心了。”
对于普通的宋军,这样的做法肯定是可以的。历史上张浚杀曲端,赵构诛岳飞,都没有惹出军乱。
“好!”郑居中抚着巴掌,“就这么办!马上派人去洪洞县把苏之涣、凤鸣山和陆谦都请到临汾……就说朝廷已经拨下了50万缗,可以发给他们了!”
……
数十名骑士,正护送着一辆四轮马车,疾驰在通往开封府的官道之上。
宽敞的车厢里面,只有一名乘客,正是武好古派出的知上都留后院事杨戬。他是带着几大箱子“雅贿”和武好古使命上京办事的。
办一件足可以扭转天下大势的大事儿——促成宋辽议和!
杨戬这几日已经仔细琢磨过了,发现自家的主公还真是高明啊!促成割让河西……开封府的昏君奸臣们肯定会同意的,可是河西军却会拼死抗拒。这样一来,天下的藩镇就不止幽州,还要加上个河西了。
而河西割让不成,辽国肯定不会交出河东。朝廷可就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河西变成藩镇,河东又被契丹占据,幽州的日子不就好过了?河西肯定得公开反叛,说不定还会打出清君侧的招牌。辽人又盘踞河东,占据地利,威慑河南。朝廷拉拢幽州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找麻烦?
说不定,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契丹人或者河西军攻入开封府什么的,这样主上就能光明正大的入主中原。
高,实在太高了!
杨戬这个高兴啊!自己可算是遇上明主了!
他在赵佶那里其实混得不错,但终究是个奴才。现在不同了,一个开国功臣稳稳的。如果主上是汉高祖,那米友仁就是萧何,自家怎么也有个陈平的地位吧?说不定还能上功臣图,可惜不能封妻荫子……
早知道,就不割这一刀了!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国贼,军乱(二)
杨戬其实误会武好古了,武好古压根没有想过河西也会变成一家宋朝的藩镇。
在他想来,河西总归是耶律延禧的麻烦,也许会把大辽国一把拖累死吧?
不过他有时候的确是低估了耶律延禧,高估了赵佶。虽然他们都是亡国之君,但是同样的亡国之君,水平还是有高低的。耶律延禧真是拿了一手的烂牌,遇到的变态对手太多了。一个是克烈部的撒里黑汗(磨古斯的儿子,又名忽儿札忽思汗),信了上帝的阻卜人,怎么都打不死的小强。一个是萌古部的合不勒汗,历史上的第一位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曾祖父。还有生女真的敢达,同样战斗力暴表。而耶律延禧的手下又是一群吃斋的契丹人,怎么可能打得过人家?
而赵佶可是拿着一手好牌,活生生给玩坏掉的……所以他现在拿着一手更好的牌,也在不断出昏招。
武好古的好心,有时候又成了加剧昏招的推手。所以,真的不是武好古居心叵测,而是造化弄人啊!
武好古,还是善良的……
……
崇政殿,君臣议政。
因为河东战局败坏,好多天没有露出过笑脸的赵佶,今天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颜。
杨戬给他带来了好消息,辽人愿意以河东易河西、朔方……河朔本就是取自于西贼的地盘,现在失去了也不心疼。而河东是祖宗留下来的家业,能够拿回来自然是好事。
另外,辽人也愿意承认燕地归属大宋了。虽然武好古在燕地搞了割据,但是名分终于回来,也是一桩大功业啊!
有了燕山遮护,北方的游牧骑兵,终于不会随时兵力黄河北岸了。
至于幽州割据,慢慢再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赵佶的笑脸,就已经定了调子,崇政殿内的臣子们当然知道要怎么说话了。
“陛下,辽人愿意以河东易河西,实乃天佑大宋,天佑陛下!”
“陛下,臣以为,辽人的条件还有转寰的余地。也许咱们可以留下灵州、朔方,只割河西、安西、北庭之地。这样无论西北还是东北,都可以无虞了。”
“陛下,臣愿意前往幽州,和辽使谈判,全力以赴,为国家争利。”
群臣们自然紧跟赵佶的表情,一一表态支持。其中蔡京还挺身而出,要去燕京充当卖国求荣的使臣。
唔,割河西、安西、北庭是没有办法的。不过以后的岁币定多少还可以争一争。
在杨戬带回来的消息中,并没有岁币的条款。不过肯定是要给的!蔡京估摸着一百万应该能谈下来的……唔,也是功劳了!百万岁币“换”回一个燕地,还是蛮划算的。
“好,好!”赵佶笑着点头,“那就劳烦蔡卿走一趟天津了……至于副使就让武好文去吧!另外,见到武好古后,再和他说说给他儿子赐婚的事情。义勇、义信、义久三个孩子都很不错啊,都可以当朕的驸马,就把玉盘、金奴、福金许给他们。他长女美娘听说也颇有颜色,可以许配给定王。”
“陛下。”蔡京一听,连忙上奏道,“美娘的谐音可是媚娘啊……”
“媚娘?”赵佶愣了愣,“武媚娘……唔,那先别提给定王选妃的事儿。”
“陛下圣明。”
蔡京宋了口气。武好古的三个儿子一人捞到一个公主,蔡京是不在乎的。但是让武好古的女儿武美娘成为定王妃,也就是赵佶的嫡长子赵亶(赵桓)的正妃可不行啊,太子妃是有可能成为太后的!
就算蔡京不出来反对,殿中的群臣也要提出异议。
这时尚书右丞苏迟出班奏道:“陛下,辽人狡诈,上一次就曾经背信弃义,突袭高俅所部,致使高俅阵亡。如今虽然再次议和,但是朝廷还是一个严加提防,以免不测。”
殿中的臣子都在心中想着:上一回都是武好古不好……这一次应该没有问题了!
“那就命令东南六路开来的兵马继续向西。”赵佶说,“只要他们到了河东,应该就可保无虞了。”
“陛下。”新任的知枢密院事吴居厚满面愁容的上奏道,“如今不计算太原以北各军,河东境内已经有了9个将的新军,另外还有禁军、厢军、府兵总计数万人。如果再加上6将东南新军,总兵力可就要超过20万人了!”
赵佶笑着:“有20万大军,应该不怕辽兵了。”
听到这个判断,在场的都军机使张叔夜就眉头大皱。20万人中有19万是乌合之众……本来精兵还多一点,有个开封新军第一将是很不错的。如果能和河西开来的一万骑兵互相配合,再有个名将去指挥,说不定能解了太原之围。
可是郑居中偏偏把一个将扩充成了八个,塞进了几万根本不能战,也没有什么武器的府兵。人是多了,战斗力却还不如原来呢,硬生生把精锐变成了乌合……
至于从海州开来的6个将,张叔夜亲自去瞧了。根本不行啊!就是原来的老禁军,而且还是渣一样的东南禁军。人数倒是不少,正兵辅兵加一块超过五万人了。
可是人多消耗也大啊!
“陛下。”吴居厚奏道,“20万大军在战时,每个月光是军粮就要消耗12万石以上……如果再加上骡马和民夫的消耗,20万石都止不住啊!现在平定军、汾州和太原府以北都被辽人蹂躏,河东只剩下七八个州还可以征到夏、秋两税。根本不足以应付20万大军的消耗。而河北诸州又刚刚遭受过兵祸,元气还没有恢复,供应河北诸军都极为勉强。至于河南又素来缺粮,虽然海路市舶制置司保证了200万石北面供应,但是比之去年,还是有所减少的。另外,河东交通极为不便,没有水路可以通达,粮食必须通过山路转运,沿途损耗极大。如果从洛阳白波起运,到晋州就有五六百里,到太原起码一千里。途中所耗,比运到军前的粮食还要多啊!如果每月要供应20万石,运抵白波的粮食起码要有40万石。一年就是480万石……”
吴居厚一番话,让赵佶的笑颜再一次消失无踪了。
好好的,军粮怎么又不够吃了?幸好辽人求和了,要是战争还得持续,这可怎么办啊!
赵佶摇摇头,“吴卿不必担忧,和局将成,总归不会捱到军前粮尽的时候。”
他顿了顿,又对蔡京言道:“蔡卿,你去告诉武好古,即使议和成功,他也还是安东大都护!总要给辽人在东京道找些麻烦才好!”
……
“来了,来了……”
刘延庆抖着声音喊道。
郑居中和钱盖则并肩站在晋州的北城关上,眺望着通向北面洪洞县的官道。
连成一片的马蹄声音,已经从远方传来了,马蹄声是如此惊人,似乎让晋州的城墙都在微微颤抖。
正在那里肃容等候的郑居中变了脸色,苏之涣、凤鸣中他们到底带了多少人来?他回头顾盼了一下相貌相当堂堂,脸上溢满了笑容的刘延庆。
刘延庆出身将门,却生得了玲珑心思,马上明白了郑大枢密的意思,于是笑着说:“不多,不多,数百骑而已。”
数百骑就这样吓人了?要是万马奔腾,那岂不是要地动山摇了?
郑居中深呼一口空气,安抚了下心情,再转头向北看去。这时河西军的旗帜已经出现了。是一面白底黑万符旗,和幽州军的红底黑万符旗在颜色上不同。同时出现的还有四五面大旗,全都猎猎卷动。这些大旗上全都是文字,分别书写着“天理唯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等字样。
这些都是大教化团的宗旨和口号。大概的意思就是天理是唯一的源头,是全人类的真理。所以孔子教导儒生要用生命捍卫天理,以成就仁。孟子教导儒生要用不怕牺牲传播天理,以取得义。而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则是人人约束自己,遵守符合天理的礼。只有人人遵守,天下才会归于大同大仁……
而在这些大道理后面出现的,则是准备用成仁取义来实现天下归仁的天理骑士了!
数百个长大汉子,衣甲整齐,盔甲都是闪着寒芒的瘊子甲,人人背着马枪。马枪的枪尖上没有罩着套子,枪尖也都闪闪发光,显然磨得很快。数百甲士集合在一处,这奔涌的寒光,居然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郑居中努力抑制住了恐惧,问刘延庆道:“刘统制,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不会!”刘延庆其实只有六成把握。
他知道苏之涣和凤鸣山并不是真正的河西军大将。如果今天来的是于同道和刘龙这两位骑士学院和辟雍学宫出身的河西军马步军总管、总军机,他是绝对不敢玩什么鸿门宴的。但是苏之涣和凤鸣山不过是效用出身的河西军中级将领,根基不深,掌兵的经验也不足。
最重要的,他们两人并不能代表河西军。河西军……还是忠于朝廷的!所以只要安抚得当,还是可以把那几千河西骑士稳住的。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国贼,军乱(三)
刘延庆已经在几十个刘家将门的心腹亲兵护卫之下,从城关上下来,到城门口去迎接来客了。
苏之涣、凤鸣山和陆谦三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