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大宋还有什么条件?”完颜斜也问。
条件当然是有的!
现在的生女真部落联盟就好像一家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还需要那么一点风险投资。而武好古现在就打算代表大宋这个超级有钱的风险投资基金往生女真“公司”里面投钱。
投了钱,当然就要占股份了。
武好古笑着道:“条件还有两个,一是女真人必须信天理,奉儒学。”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说法,武好古也是有些耳闻的。所以他一直很热衷于向女真人传播儒学。
当然了,他要传给女真人的不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也不是最近在大宋境内越来越显赫的理学。而是以《天理说》为核心的儒学,虽然理学也将天理,但是理学和后来的儒学天理派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就相当于佛教的唯识宗(法相宗)和净土真宗之间的区别。
“行啊!”阿离合懑笑了起来,“实不相瞒,俺这一次和斜也一起来界河,就是为了学习天理儒学的。将来俺们女真人立了国,就要以天理儒学为国教。”
武好古满意地点点头,他其实也知道现在天理之说渐渐和实证派脱离了,但无论如何,天理说的核心,还是华夏的思想。
“第二。”武好古接着又道,“我们要在生女真的土地上开办书院,建设商市。而且无论书院还是商市,都拥有自治之权!”
第九百九十四章 拥有四海的皇帝(二十三)归仁
凌晨时弥漫在北沧州原野上的寒雾,被腾起在半空中的太阳驱散了大半,可阳光照上身体时,却让人感受不到多少暖意。
现在已经接近腊月,气温连续下降,昨天晚上更是刮了一个月的西北风,今天一大早就让人感到了天寒地冻,比起昨晚又冷了三分。天上倒是晴空万里,可是奥家堡护城河中的流水已经开始结冰,再过不久,也许整个水面都会冻成厚厚的一块坚冰。到时候不用放下吊桥,就能直接骑马从上面通过了。
昨天和完颜斜也、完颜阿离合懑畅谈了一番的武好古,这会儿已经在护卫的簇拥下,踏上了前往界河商市的归途。他是要赶回界河商市去主持云台学宫和骑士学院招生考试和毕业试的。
和后世大家习惯的六月高考不同,北宋三年一度的“高考”时间是在春季,一般是两月下旬。
所以地方上的发解试和各种官学的入学试一般都在秋冬两季举行,云台学宫也不例外。入学试和毕业试,都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举行。
这样就给了没有通过发解试的学生报考云台学宫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云台学宫的毕业生利用“免解”待遇去考礼部试的机会。
当然,这样的安排只是对入学试或毕业试正好碰上科举发解试的考生才有意义。而今年正好是三年一度的举行发解试的年份,明年春天就是举行礼部试的时候。而且还是苏辙版的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大比,自然是非常要紧的。
现在的武好古已经改变了多年前轻视文科举的态度,而是开始重视这个天下瞩目的“取士正途”。因此早在上一届科举大比结束后,就开始在云台学宫的律学院中开设了“科举应试课”。也就是专门组织拥有科举应试经验的教授,对下一届的左榜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研究,再对律学院的生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确保他们中的一部分高材生可以在下一届科举大比中高中左榜。
这可是比后世的升学率还要牛逼的升官率啊!而且还是最尊贵的左榜进士出身的文官!
有了“升官率”,云台学宫律学院才能真正成为天下第一学府,从而提升整个云台学宫的热门度。这样才能广招天下财子来交高昂的学费和赞助费……一场科举大比,可关系到云台学宫在未来三年中的财运,可不由得武好古不万分重视啊!
完颜斜也和完颜阿离合懑昨晚上多喝了几壶酒中仙,现在还酣睡未起。负责招待两个完颜的赵钟哥,则和武好古并辔而行。并不是为了相送,而是有些不明之处要请教武好古。
“宣帅,您到底想怎么利用那些女真人?”
“利用?怎么是利用呢?”听到赵钟哥的问题,武好古只是一笑便道,“应该是帮助,我们博士团最喜欢帮助蛮夷入夏了,这就叫天下归仁。”
“对,对,是帮助……”赵钟哥点点头,苦笑道,“那咱们要怎么帮助他们?”
“当然是帮助他们克己复礼了!”武好古道,“不,不是复礼,而是行周礼,入华夏,然后才可天下归仁。”
“行周礼?”赵钟哥还是没有明白,“咱们这边都行不了周礼,他们还能行周礼?”
“咱们已经过了行周礼的阶段了。”武好古笑道,“但是他们女真人,还有耶律大石他们拿下的碎叶镇那边,都是刚好可以行周礼的。”
所谓行周礼,并不是要搞什么繁文缛节,周礼的内涵也不是礼仪,而是一种封建秩序。
也就是说,行周礼,就是要推行封建化!并不是后世乱扣帽子的那种所谓“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封建,而是西周标准的封建,真正的封邦建国,层层分封。
这种封建体系对于已经开始跨入海洋殖民帝国的大宋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当然是过时的。不是说一点不能采用,而是不能当成主要的政治体制来施行。
但是对生女真,对碎叶镇,甚至对安西、北庭、河西、朔方等新归附大宋的地方而言,封建化还是很有必要的,宋式的官僚政治并不适合那里的情况。
“不行宋制,而行周礼?”赵钟哥已经有点明白了,“宣帅,您是想让女真人的国家慢慢的变成春秋战国那样的状况?”
“呵呵。”武好古笑了笑,“就是春秋战国,也比几年前的大宋要强啊!如果没有咱们,大宋还不如战国七雄呢。”
赵钟哥又有点糊涂了。
武好古接着说:“他们行了周礼,咱们的博士团书院和商市才能在他们的地盘上立足啊!书院和商市,也是可以参与封建的。钟哥儿,你可明白了?”
博士团主持的书院和云台学宫这种大学是不一样的,博士团的书院不是大学,而是一个半宗教的组织。有点像寺庙和教会,完全可以成为半宗教半封建的领主。
而商市则走欧洲自由市的路子——所谓的自由市,其实也是个封建领主,它们从大领主那里领受封地,实行自治,并且承担一定的封建义务,比如出钱、出粮、出兵什么的。有些自由市做大了,就变成了商业共和国。现在的界河商市、京东商市、南心岛商市、绝影岛商市,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路子。
“原来如此。”赵钟哥点点头,“那么咱们应该在何处建立商市和书院呢?”
“商市肯定得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武好古说,“苏州安复军那块地皮肯定是要拿下的,这个不必生女真人点头了,该是朝廷的土地了……另外,率宾府附近也可以弄一个,鸭绿江口也弄一个,辽河入海口也可以搞一个,混同江的入海口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建一个。”
率宾府的地盘在渤海国故地,核心区域大约就在后世的海参崴附近。那可是军事要地!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获取海参和毛皮。鸭绿江和辽河入海口的商业价值就更大了,仅次于苏州安复军。
至于混同江口的地盘,虽然没有多少经济价值,但是一个“自古以来”也值得布个点了。
另外,混同江一带有许多野人部落,都是非常理想的雇佣兵兵源所在。只要在混同江口建立据点,并且拥有沿着混同江航行的能力,就能源源不断的用比较低的成本,从女真人的后院招募很可能是女真同族的野人当兵!
一个十二世纪的海洋帝国,对于廉价雇佣兵的需求差不多是无限的。因为可以去圈一个“自古以来”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至于书院。”武好古道,“有商市的地方必须要有书院……书院和商市,是可以成为一体的。另外,女真国的首都肯定也得有一个大书院,得让女真人的贵胄子弟,都成为博士团书院的学生。只有这样,博士团才能在女真人那里站稳脚跟,女真人也才会被引上归仁的正路啊。”
“宣帅。”赵钟哥忽然从武好古的话语中听出了什么,“您是不是担心女真人将来会变成另外一个契丹?”
另外一个契丹?武好古心道:要这样就好了!女真人可比契丹凶狠多了,而且也没有契丹人的目光和视野。
如果博士团不能去引导他们,他们根本不知道控制阻卜草原的重要性!阻卜草原如果不受控制的野蛮发展,那可就是全人类的灾难了。
……
“诸卿,朕刚刚收到河北宣抚使武好古的密奏,生女真诸部联盟的密使,现在已经抵达了界河商市!”
崇政殿内,官家赵佶一开场就抛出个让在场的宰执重臣们都有点皱眉头的“利好”。
其实大家都知道界河方面和生女真诸部的首领,按出虎水完颜部素有交情。
但是完颜部毕竟是大辽的臣属,总和大宋勾勾搭搭的,似乎很有些不妥啊!
“而且,武好古在密奏中说,可以让生女真诸部联盟向我大宋称臣!”赵佶接着又是一个“炸弹”砸了出来。“诸卿以为如何?”
“不可!”
首相苏辙连忙开口,“陛下,我朝和生女真只可暗中往来,绝不可明着接受他们的臣服。否则不仅会和契丹交恶,连高丽人也和咱们大宋为敌的。万一高丽和契丹结为一体,燕云之地将永无恢复之日了。”
赵佶眉头深皱,又瞅瞅副相张商英,张商英也上奏道:“陛下,老臣也以为不妥。生女真诸部素来臣服契丹,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如果咱们贸然接受他们称臣,就等于撕毁了澶渊之盟。而且还是我方主动背盟……”
“可是生女真人不远千里前来归附,朕若不允,岂不是要寒了生女真的人心?”赵佶皱眉道,“都军机司说生女真有4000具装,16000轻骑,实乃海东第一强藩。若能收为己用,来日北伐燕云,当可多一大助力。而且收复燕云之后,也能将北国之事托付女真……诸卿难道都以为不可吗?”
第九百九十五章 拥有四海的皇帝(二十四)纪忆归来
“满朝文武,果然是人人恐辽啊!”
在崇政殿内发出这一声感叹的,正是大宋官家赵佶。而倾听这声感叹的,则是武好文、潘孝庵和蔡攸。
在武好古和高俅相继外放难回之后,如今开封府中,可以出入琼林宫和赵佶一起玩耍的臣子,也就是潘孝庵、蔡攸,还有一个入京述职的武好文了。对了,还有一个米友仁其实也能和赵佶玩在一起的。可是米友仁的爸爸米芾才入土没多久,总要在家里装一阵子孝子吧?要不然让御史言官弹劾一个不孝,那可就麻烦了。
米友仁可不是虎踞西北,拥众数万的章援章大教谕啊!
“陛下,苏相公,张相公他们都是持重老臣。而且,他们这些年都在尽心谋划来日的北伐。”
武好文当然得替苏辙说好话了,因为苏辙现在鼎立支持理学的发展。而武好文又是理学泰斗程颐的徒孙,现在实际主持辟雍学宫教学的侯仲良的弟子。
另外,他的岳父老泰山韩忠彦也是苏辙的盟友。
“谋划?”赵佶叹了口气,“这事儿从本朝开国的时候就开始谋划了,到今日都一百多年了……”
“陛下,伐辽之事,的确得从长计议啊!”潘孝庵笑呵呵地说,“高俅和章援前一阵不也上了奏章,都主张谨慎持重吗?”
现在赵佶麾下有“四大将帅”,分别是高俅、章援、童贯和武好古。这可都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帅才,陶节夫和张叔夜这两个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帅臣可比他们差了一些。
所以在朝廷里面恐辽症爆发的时候,赵佶也下旨向这四大将帅征求意见。
其中武好古和童贯都是主战的。武好古认为契丹人最多在河东、朔方制造一些摩擦,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而童贯则表示朔方、陕西兵强马壮,足够应付契丹的任何挑衅——这可不是吹牛,朔方路和陕西六路现在有十一将新军,隔壁的河东府麟路还有折家、杨家的两个将。总共有十三将的常备新军!而且陕西那边的新军还能随时再扩充出几倍!说兵强马壮,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但是高俅和章援却显得谨慎多了,都主张要韬光养晦,暂时别太刺激大辽。
蔡攸这时接过话题,笑着说:“这些年我朝勃发如此,契丹人只要不是聋子瞎子,就早该知道了。韬光养晦之言,不过是自欺欺人。如果因此寒了那些不远千里万里来投的国家的心,反而对我朝不利,对契丹有益啊。”
赵佶叹了一声,正准备换一个话题,和武好文、潘孝庵、蔡攸等人讨论一下延福宫翻新的事情。大貂珰杨戬忽然兴冲冲地从崇政殿门外走了进来,见到赵佶就是一个揖拜大礼。
“大家,银台司的奏章送到了。”
赵佶这个皇帝还是要看奏章的,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奏章被银台司搜集了送到他这里。
“有什么好事情?”赵佶看着杨戬喜洋洋的模样,于是就问了一声。
“回禀陛下。”杨戬将一叠奏章放在赵佶的御案前,然后从中抽出了一份,双手递了上去,“这是纪忆的露章上奏。”
这些奏章又分成通封和露章两类,一般来说,通封的奏章是先给皇帝看了,再发去两府。而露章就是两府和皇帝同时看到了,不过露章上奏的事情一般是不重要的,所以皇帝都懒得看,直接交给两府处理就是了。
“纪忆露章上奏?”赵佶一愣,“纪忆回来了?”
“这份奏章是从海州发出的。”杨戬笑着,“想来是回到海州了。”
赵佶接过了纪忆的奏章,居然是厚厚的一大本!翻开看了一会儿,脸上的表情就陡然精彩起来了。
“好!好!好一个纪忆之!”赵佶笑道,“居然做出了此等事业,汉时的班定远都比不了他了……武二郎,你现在是海路市舶制置使了,就去一趟海州,迎接西方罗马国、大食国、波罗国、朱罗国、三佛齐国、占城国、真腊国等国使团入京!哈哈,这回可真是万国来朝!想要韬光养晦,看来也不行了!”
武好文听到这话,不由得瞄了一眼蔡攸。如果天子不再韬光养晦,那么苏辙的左相可能就到头了。取而代之的,怕是蔡攸的父亲蔡京吧?
可是蔡京真的能应付和契丹交恶开衅的局面吗?
……
海州,郁州岛,云台学宫。
六天前乘坐着“光明之神”号桨帆战船,一乘着贸易风,终于赶在大观二年的年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海州的纪忆,今日一身素色的儒服,登上了云台学宫所在的郁州岛。
“忆之兄,李伯纪怎么没有回云台山?”
在云台学宫的藏书楼,现任的提举京东商市公事苏适和纪忆寒暄了几句,就问起了李纲的去向。
苏适也是昨天才回到海州的,纪忆抵达海州的时候,他正在板桥商市视察——板桥商市在密州,差不多就是后世青岛的地方,也属于京东市舶司管辖。在几年前买扑给了以海州吴家为首的商团经营。不过经营的不好,生意都被海州商市抢光了,吴家没有赚到什么,所以就想退出,把资源集中到南心岛商市去。
苏适亲自跑去板桥商市,就是和吴家的新任家主吴延昭商量由界河商市商会入股板桥商市之事的。
商量了一半,就得知纪忆已经回到了海州。于是立即乘坐快船返回。回到郁州岛后,却听云台学宫司业吕好问言及李纲和墨娘子都没有返回,而是留在了秀州的纪家庄园,因此才有一问。
“纪伯兄和墨娘子准备在秀州翻译拉丁文、希腊文版的西学书籍。”纪忆笑道,“去了趟西方,某才知道这西人之学,同样是博大精深的……他们的典籍,也是浩如烟海。想要全部翻译成汉语,只怕得耗费多年的经历。所以李伯纪和墨娘子还准备在秀州开设一所拉丁语、希腊语学校,招收一批学生,将来好一起翻译研究那些典籍。”
“原来如此。”苏适又看了看吕好问。
吕好问笑道:“这样也好,咱们云台学宫这边,现在有了宛家两父子,还有亚海姆先生,所以可以开设一个教授大食语言的学院,负责翻译大食语言写成的典籍。”
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似乎是无意间的安排,最后会造成实证学派的分裂和上海文理学宫的诞生——又是一所千年大学啦!而且是中国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同时也是儒家理性派的摇篮。
而北方的两所云台学宫,则是儒学实证派的圣地。
从云台学宫中分离出来的博士团,则渐渐演化成了儒家天理派。
而墨娘子在秀州翻译拉丁文、希腊文典籍时写成的一本名叫《天理问答》的小册子,后来也成为了天理派从学派渐渐演变为教派的理论基础。
另外,理学后来也从西方的哲学、宗教经典中吸收了许多养分。逐渐建立起了一个足可以自圆其说的哲学体系,将天人合一的理论,阐述得相当圆满。
也就是说,实证派、理性派、天理派和理学派,都从纪忆带回的大批西方哲学、科学经典中吸收到了必要的养分,成长为了儒学的四个主流派别。
不过纪忆这个时候也没有想到他从西方带回来的这些经典对于中华的儒学又多么重要,因为和他从西方带回来的黄金相比,那一堆羊皮书籍看上去实在有点不起眼了。
“仲南兄。”纪忆没有再和苏适讨论李纲滞留在秀州的事情,而是话锋一转,说起了给赵佶上尊号的事儿,“这次和某一起来的有罗马教廷、罗马国、威尼斯共和国……”
“等等,什么国?”苏适听到一个有点熟悉的名词。
“共和国!”纪忆说。
“什么意思?”苏适皱眉问。
“就是……没有君王,由议事会推举的总督治理的城邦之国。”
“听着有点像界河商市啊!”吕好问插话道。
“何止有点,根本就是差不多嘛!”
“界河商市上面还是有官家的。”苏适提醒道。
“威尼斯共和国上面也有啊。”纪忆笑道,“他们上面是罗马国……而且这个威尼斯共和国也是工商立国,也有一支称霸西方地中海的舰队!他们的议事会也被称为商人会。”
“怎么还有这样的国……”
“终有点不妥啊!”
苏适和吕好问的官场嗅觉还是敏感的,两人都意识到了这个威尼斯共和国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不妥之事还有一件。”纪忆苦苦一笑,“各国的贡品太厚了!”
“贡品太厚?”苏适问,“有多厚?”
“很厚,很厚……”纪忆道,“大概有四船金银。”
“多少?”苏适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
“四船!”
“金银用船来称量的吗?”
纪忆苦笑道:“都是大食国、注辇国、波罗国和三佛齐国的贡品,我又不好让人去过称,不就只能说几船几船了吗?”
第九百九十六章 拥有四海的皇帝(二十五)苏辙请郡
苏辙出宫的时候开始下雪了。
不是细小的雪花,而是鹅毛般的雪片,其间还夹杂着一粒粒的冰渣子,被横过西御街的劲风一把抄起,然后狠狠的砸在苏相公的老脸上。
虽然风雪扑面而来,但是老而弥坚的苏辙却浑然无感,只是顶着风雪驭马前行。
西御街两侧,这几年出现了许多高大气派的建筑,大多是金银交引绢帛铺和寺庙长生库的店面。原本集中在界身巷的“金融中心”,现在搬到了琼林宫外的西御街。
哦,还有两家非常特殊的专营金银绢帛交引铜钱的商行,名叫界河银行和京东银行,是在海路市舶制置司夺取了三佛齐海峡控制权后,在界河大相国寺的基础上,分拆并扩充而成。这两所银行的大股东,就是现如今富得流油的界河商市、京东商市、南心岛商市、共和行、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和大相国寺还有大教化团等等。
所谓“银行”,据说是取名自“银钱商行”,所经营的业务也和金银交引绢帛铺还有寺庙长生库类似。不过却因为有富得流油的三大商市背书,所以这两家银行拥有的信用远远不是寻常的金银绢帛交引铺可比,甚至连许多寺庙的长生库也不如它们。
因此,这两家银行就拥有了以较低的利息吸纳储蓄的能力,在开封府和两大市中开设了不少吸储的店面,在徐州、大名府、河南府、京兆府、颍川府、应天府、扬州、明州、平江军、泉州、广州和南心岛等地也开始了分号。
而且它们还和佳士得行、保利德行这两家唱卖行,还有一批规模较大的金银绢帛交引铺和长生库联手,在开封府、界河商市、京东商市三地开设了钱业交易所。用来进行同业拆借,决定金银铜钱绢帛交引之间的兑换交易价格,还有息口的高低。
苏辙看了一眼肩并肩矗立的界河银行大楼和京东银行大楼的门面,现在天近黄昏,还下着大雪,但是两幢大楼前面的拴马柱和停车位还是满满的。
“看来全城的钱业行的行首,都凑齐了。”
薛嗣昌说话时喉咙有点沙哑,精神看上去也有些疲倦,显然是累着了。自从纪忆和提举京东市舶司公事苏适关于“贡品金银”的奏章送到,整个开封府的银钱业,还有户部尚书薛嗣昌,还有太府寺卿范纯粹,都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焦虑。
兴奋是因为外国“进贡”的金银太多了!据负责暂时收藏这些贡品的京东市舶司估算,大食国、注辇国、波罗国、三佛齐国等四国,一共给大宋朝廷送来了一百五十五万两左右的黄金,另外还有不下四百万两的白银。
另外,纪忆还带回了三佛齐市舶司过去一段时间积累的税收,总共有十一万两黄金和五十二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在可以统计到的方面,大宋朝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入了一百六十六万两黄金和四百五十二万两白银!
而没有被统计到的部分,恐怕也不下于这个数目了!
如果把这笔金银折算成铜钱,差不多就是一千多万缗。
一千多万缗看着是不多,在开封府买房的话也就是几百套“石库门”。可是相对于大宋的金融体系,却是一笔意想不到的海量资金流入。
要知道大宋金融的主基调向来都是“钱荒”,为了解决“钱荒”,朝廷可以说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可是现在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钱荒变成钱多了。
当然了,多了一千多万缗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可问题是会不会每年都多个几百万?所以兴奋过后,大家又开始焦虑了。
纪忆带回来的只是金银,没有铜。海外既然有那么多的金银,那么铜的数量呢?万一也有许多铜可以流入,那岂不是真的要从钱荒荒变成钱多多了?银钱行业,还有管理国家财政的户部官员,还有负责铸钱的太府寺官员,又怎么能不伤透脑筋呢?
当官的在这方面还能混日子,做银钱业营生的能不搞清楚吗?不搞清楚了,要做反了方向,算错了兑换的价格和息口,那是要倾家荡产的。
而最让官员们伤脑筋的问题,则是纪忆是怎么搞到这一千多万的……
朝贡什么的,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大宋又不是闭关锁国不见洋人的土包子王朝,对外面的情况还是知道一点的。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凭什么送给大宋?说什么感念大宋皇帝的仁德。
现在的官家有啥仁德?除了轻率开战,就是胡乱花钱,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绯闻……宫里面那么多美女还不满足,成天往宫外跑去猎艳。这样的皇帝要算“仁德”,那仁宗皇帝算什么?仁宗那时候怎么没有人给大宋进贡一点金银财宝?倒是有不少番邦蛮夷看着大宋好欺负,上门来要钱的。
“相公,会不会是假着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啊?”
薛嗣昌倒是琢磨出了一种可能。
“不可能。”苏辙摇摇头,“三佛齐市舶司和京东市舶司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一千多万缗啊,得收多少过税?而且,你什么时候见过番商会拿着恁多的真金白银来和咱们贸易的?”
“相公言之有理。”薛嗣昌想了想,“那这些真金白银是怎么回事?”
“一定是……”苏辙压低了声音,“一定是抢来的!”
“抢!?”薛嗣昌吸两口凉气儿,心说:现在大宋恁般厉害了?也能出去打草谷收岁币了?
其实这就是仁德啊!你们给了保护费,大宋就不打你们了,多有仁德?
“那是……好事儿吧?”薛嗣昌不是进士出身,他是个荫补得官的循吏。看问题自然比较实际一点,能抢到别的钱,肯定比被别人抢要好吧?
苏辙叹了一声,“有钱总比没钱好……可是这样一来,万国来朝的大典就非办不可了。”
拿了人家一千多万,又来了大食国、罗马国、注辇国、波罗国的使团……都这样了,你还想韬光养晦?耶律延禧又不是傻缺。
所以宋辽翻脸已经不可避免!而宋辽既然一定会翻脸,那么明年的岁币,看来也不需要再交了。
在今天的崇政殿问对时,赵佶又出示了蔡京主张停付岁币,对辽强硬的奏章。而且听赵佶的语气,似乎对蔡京的观点大为赞同。
“亢宗。”苏辙顿了顿,“今日天气太冷,老夫好像病了。”
病了?薛嗣昌一愣,又看了看苏辙,老头子精神着呢!而且自打他再次回锅当宰相到现在,好像就没病过……今天怎么吹吹冷风就病了?
然后苏辙又嗯咳了几声,“亢宗,你说南方哪个州比较合适养老?”
苏辙要请郡了!
薛嗣昌什么脑子啊,马上就想到苏辙准备退了。
今天赵佶在崇政殿上出示蔡京的奏章,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蔡京回来。
蔡京是当过左相的,而且也不是论罪后被贬,原本的官阶地位还在。再入开封府当然是宣麻拜相了。而苏辙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宰相,他的儿子苏迟现在又是西北转运使,沾了章援的光,也是大功在身,宣麻不过是时间问题。
另外,苏东坡死了快三年了。苏迈、苏迨、苏过三兄弟很快也要出来做官。其中苏迈和苏迨都够得着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之类的高级儒臣。
如果苏辙还在首相的宝座上赖着,就有点挡后辈的路了。如果赵佶信任他也就算了,可是现在赵佶已经在暗示苏辙让贤了,苏辙再赖在台上,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而且现在的形势变化太快,快得让苏辙这个老臣有点看不大懂了。
明白了苏辙的处境,薛嗣昌也就不劝他留下来了,而是认真的建议道:“相公若要请郡,下官建议相公在明州、泉州、广州三地中选择一处。”
明州、泉州和广州,都是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