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好古摇头,“不会没有关系的。”他看着高俅,“高大哥,你不是也不会打仗吗?”
“对了,我也不会!”高俅注视着武好古,“是你!那些军事机宜都是你们实证学派的人啊!”
“那不就行了?”武好古笑道,“既然高大哥你可以在军事机宜的帮衬下当上大将,他章致平为什么不能?只要章致平这个儒将起来了,高大哥你就能安稳了。”
“真的?”高俅将信将疑。
“真的,真的!不就是拥兵自重嘛,拥兵自重的文臣武将越多,你我就越安全。”武好古连连点头,“高大哥,回头你让宣帅府总军机房下令,把章致平、马仲辅、赵忠顺和萧合达都请来灵州,一起商量一下西征的事情。现在都是季春了,再拖下去就是夏天了,还怎么过沙漠?”
听武好古说起“夏天”,高俅也觉得有点热了,掀开被子,从床上起来,光着脚在自己的卧室里来回走动,也不知走了几圈,才叹了口气:“只能如此了!大郎啊,你可真是,真是把哥哥我害苦了!”
怎么会苦?武好古心想:你现在这样,将来《宋史》上肯定能名垂青史的——将来的《宋史》肯定是实证学派的史学家编的,所以一定会说高俅和自己的好话!所以高俅肯定不会变成《水浒传》里面的大反派了……
……
高俅现在是朔方、河西、安西三路宣抚使,还有便宜行事之权。也就是三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攻打安西之战名义上的统帅。所以设在灵州的宣帅府是有权下令将章援、马政、赵忠顺和萧合达四人都招来灵州开会的。
而在后来的《宋史》上,灵州会议也被认为是安西之战得以胜利的关键。因为在灵州会议之前,集结在瓜沙二州的兵马分属于河西军和大教化团。两军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很有点各自为战的意思。
所以必须要有一场军事会议协调两军的关系,建立起统一的指挥。
另外,河西节度使司和大教化团在安西四镇战后的治理上也争吵不休。都憋着股劲儿想多拿点地盘!还有一个高昌回鹘也参与了进来,同样想要瓜分喀喇汗国的土地。
如果不好好谈妥了,只怕拿下安西四镇以后,等不到塞尔柱突厥打来,他们自己就得狗咬狗了。
而要摆平河西军、大教化团还有高昌回鹘三方面的争执,大概也只有武好古和高俅一起出面了。
大宋大观元年三月,在高俅高宣帅的命令之下,章援、马政、赵忠顺和萧合达四人都带着幕僚机宜到达了灵州城。
第九百二十二章 中国狮子王
下桃花石,喀什噶尔。
春日的阳光洒在了土黄色的古老城市上,反射出了耀眼的金色光芒,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祥和、圣洁的感觉。
在紧依着奔腾的恰克玛克河岸的喀什噶尔王城的城墙上,一位气质高贵,穿着精美的天方教风格的丝绸长袍,头上裹着头巾,还蓄着一部大胡子的中年男子,悠悠然叹了口气,就转过身,将目光从古老的城市转向了恰克玛克河对岸一座不知道荒废了多少年的佛寺。那是始建于唐朝的一个大寺,早就荒废多年了……
一位同样穿着华美丝绸长袍,上了点年纪,胡子雪白的老者就紧跟在这中年身边,较远的地方,还有不少披着锁子甲携带着弯刀的战士,守护者从城墙上通往城下的通道。
老者也跟着中年人一起转身,然后也看了眼荒凉的佛寺,便用回鹘语对大胡子中年人说:“可汗,上桃花石的佛军虽然柔弱,比起过去遇到的于阗佛军更加不如,但是如今的汗国也比不上昔日了,我看您还是早日下定决心,效仿您的祖先卡迪尔汗,向西方的大突厥国求援吧。”
原来这位大胡子的中年男子竟然是喀喇汗朝的可汗,阿赫马德·阿尔斯兰汗!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喀喇汗朝”实际上就是个王朝名,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名。“喀喇”是突厥语的音译,突厥文字面上的意思是“黑色”,喀喇汗朝也就是“黑色的汗朝”,汉人则称他们为黑汗回鹘——这当然是错误的称呼。
因为他们的统治民族并不是纯正的回鹘,虽然有时候也会说回鹘语,比如正在和阿赫马德·阿尔斯兰汗说话的老头,所用的就是回鹘语。
既然喀喇汗王朝和黑汗回鹘都不是正式的国名,那么这个国家叫什么呢?叫“下桃花石”,也就是“下中国”和“下秦”的意思。不过为了壮大声势,“下桃花石”中的“下”通常是省略的。
所以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是当时最正式的称谓!
而且这个“下中国”的可汗虽然皈依了天方教,但是这个国并不是天方教世界的正式成员。这从他们的可汗名号就能看出来。
这个大胡子汗王的正式汗号是桃花石·阿尔斯兰汗。阿尔斯兰是突厥语狮子的意思。如果翻译成汉语,这位就是“中国狮子王”——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他们发行的银币上就是这么写的……都刻在银币上了,还能有错?
至于向哈里发臣服云云的,其实是个误传,并没有这回事儿的。要不然还能称“汗”?“汗”和哈里发一边大的,称汗了还怎么跪啊?
另外,这个“中国狮子王”的爸爸号称“桃花石·博格达汗”,“博格达”是天神或者天神山的意思,称博格达汗就是天神汗、天可汗的意思。“桃花石·博格达汗”就是中国天可汗或中国天神王了。
如果是正经的天方教国家能这么叫吗?天神是真主啊!
不过桃花石汗国可汗们妄自尊大的好日子,早在塞尔柱突厥兴起后就一去不复返了。在不到二十年前,分裂的汗国西部(汗国在1041年一分为二)的首都布哈拉就被塞尔柱突厥的大军攻占,西部汗国被迫成为塞尔柱突厥的附庸。
而以喀什噶尔和八剌沙衮为中心的汗国东部(东喀喇汗国是别人叫的,他们自己还是称桃花石汗国的),现在则面临着来自上桃花石的敌人。
虽然上桃花石的佛军据说很弱,但是桃花山汗国的军队也早就不是那支西灭萨曼(波斯)、东亡于阗、北破契丹(桃花石·托干汗曾经击溃过一些进入境内的契丹游牧部落)时的强兵了。
这个国家的武力也早就衰弱了,而且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
造成桃花石汗国衰弱的原因是很可笑的,而且是致命的,就因为回鹘——葛逻禄系的突厥部落纷纷皈依了天方教。根据天方教的法律,他们是不能将教徒贩为奴隶的。因此桃花石汗国也就没有办法在皈依天方教的本族人中选拔古拉姆近卫军,而不得不转向钦察草原购买。
可是从钦察草原获取适合训练成为古拉姆近卫军的男童的难度很高,那里的人口本来就少,而且还有强大富有的塞尔柱突厥来抢夺“资源”,兜里没几个银币的桃花石汗国能买到几个可以训练成古拉姆的少年?
所以桃花石汗国的古拉姆近卫军数量也从最多时的1500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两三千,而且还是东西两个桃花石汗国拥有的总数。
没有了足够数量战斗力靠谱的古拉姆重骑兵,汗国就不得不依靠和土地挂钩的伊塔克封建骑兵以及临时征召的部落民兵、城市民兵来保卫了。
靠这些人,能打败软弱的上桃花石佛军吗?
好像有点问题啊!
知道自己手里的实力有点儿虚的“狮子汗”,不得不考虑向塞尔柱突厥求救了。可是塞尔柱突厥并不是桃花石汗国的朋友,而是和上桃花石国一样的敌人……汗国的西部,就是被这群来自西方的强盗给征服的。
所以“狮子汗”虽然早就放出了向大突厥国称臣求救的谣言,可是求救的使臣却始终没有派出,希望可以吓退敌人。
可这两天,又有探子从上桃花石的瓜、沙二州而来,报告了集结在那里的上桃花石佛军再次得到增援的坏消息!
据称,在半个月前,又有6000名骑兵从东方而来,其中的2000人身着黑甲的重骑兵!
如果算上早就抵达瓜、沙二州的重骑兵,上桃花石军已经集中了超过5000名重骑兵……这可是5000个古拉姆啊!
“好吧!”狮子汗叹了口气,“玉素甫,立即向伊斯法罕和布哈拉派出使者吧!不,还是你亲自走一趟,带上最珍贵的礼物。”
名叫玉素甫的老头是狮子汗的王叔,也是汗国的宰相,突厥语的叫法是“伊利克”。
“遵命,伟大的可汗。”老头子早就劝狮子汗向塞尔柱帝国主义求救了,可是狮子汗总是犹犹豫豫的,一直拖到了现在。
很显然,他一点都没有继承父亲“博格达汗”的英明神武,也不知道能不能带领汗国战胜上桃花石来的敌人了。
领了可汗旨意的宰相玉素甫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建议。
“可汗,您应该留神叶密立和阿力麻里草原的三万帐契丹人!”
这又是个让老宰相玉素甫头疼的要死的麻烦!
被安置在叶立密和阿力麻里草原的三万帐契丹人是个历史遗留问题,那些人也不知道哪儿得罪了契丹人的皇帝,在一百多年前被派到桃花石汗国境内进行游牧和袭扰,以援助臣服契丹的高昌回鹘。
结果这些人被强大的托干汗击败后投降,被安置在了阿力麻里和叶密立草原,繁衍生息了一百余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三万帐之众……大约有二三十万人吧!
“他们不是很软弱吗?”狮子汗道,“年年都向我们贡献牛羊马匹和女人……如果他们不是契丹人,本汗都想从他们那里购买少年训练成古拉姆了。”
“可汗。”老宰相摇了摇头,“他们之所以被我们欺压了上百年,并不是因为软弱……这些人到现在都没有皈依天方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契丹人啊!他们的弱小,只是因为我们的铁禁让他们得不到武器。可一旦上桃花石的军队通过高昌国进入阿力麻里和叶密立草原,这些契丹人就会得到他们想要的武器!那么,100年的仇恨就会化为烈焰!”
“那,那该怎么办?”狮子汗问,“难道出兵去消灭他们?”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上桃花石的军队随时会入侵,狮子汗的大军必须前往于阗待命,怎么可能千里迢迢跑去叶密立?
“可汗。”老宰相玉素甫道,“不如放这些契丹人返回他们的故土吧。上桃花石的契丹皇帝得知他的族人归来,一定会非常高兴的……至少能让他在将来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狮子汗皱眉道:“那可是三万帐契丹啊!每年可以上供许多财物,如果放回契丹,损失是不是太大了?”
这个时候居然还在想财物……老宰相悄悄叹了口气。
“而且叶密立距离于阗非常遥远……”狮子汗道,“只要本汗的大军可以守住于阗,上桃花石的军队一定会败走的。”
守得住吗?
老宰相想了想,似乎问题不大。守卫于阗的哈克木长官是有“贝里”(狼的意思)称号的古拉姆战士马哈茂德,他麾下拥有800名古拉姆战士和500名伊塔克骑兵,还有超过两万人的部族、城市民兵。
另外,因为上桃花石将要入侵的消息早就传来了,所以于阗城防也早就进行了加固,周围可以打造攻城器械的树木也砍伐一空。而且还随时准备坚壁清野,让远来的敌人无法取得必要的补给。这样他们即便难以战胜,也会因为缺乏补给而败北。
第九百二十三章 辽国也想插一脚?
大宋大观元年三月,沙州城。
沙州又名敦煌,是赫赫有名的塞外名城,是连接河西走廊和高昌回鹘的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西夏崛起之后,丝绸之路因为宋夏连年战争被迫改道。失去了过往商队的沙州也不可避免的衰弱下来,不复昔日繁华了。
不过由于西夏在几年前的战败和降伏,河西走廊再一次变得繁忙起来,沙州也就再次成为了“上桃花石”和“下桃花石”交流的重镇。
整个城市突然就变得喧嚣而嘈杂,各种民族的人交错往来。一队队的骆驼,一队队的车马,不断穿城而过。带来了西域的皮毛、牲口,中原的丝绸、瓷器。
但是这些日子在沙州这边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大队大队从东面开过来的军队!
有来自凉州的铁鹞子和西凉骑兵——所谓的西凉骑兵就是原来的卫戍军,西夏已经变成了河西军,自然不能再有“卫戍”之名了,“卫戍”可有拱卫帝王的意思,所以卫戍军就改名为西凉骑兵。成为了河西军下轻骑兵部队的名称。
顺便提一下,现在的河西军也采取了宋朝新府兵的编制办法,以“将、部、营、队、火”等单位进行标准化编组。不过骑兵的占比很高,通常是一个轻骑兵部加两个步兵部,再配属一个铁鹞子营(也可能不给)组成一个将。
因为骑兵营的战兵较少,只有300骑,所以河西军的一个将的战兵最多只有4200人,比宋军新府兵的将少了800人。
另外,河西军还编有一种骑兵将,是有三个骑兵部和一个铁鹞子营组成,战兵总数只有3000人。
整个河西军在经过了几个月编整之后,组成了7个将,4个骑兵将(其中一个骑兵将没有铁鹞子营),以及一支2000人的亲兵部。总兵力大约43000人。
现在,除了一个骑兵将(没有铁鹞子营的那个)和赵乾顺的亲兵部还留在凉州,其余的7个步兵将,3个骑兵将,总共约38400名战兵,已经全部集中到了瓜州。加上随行的辅兵(河西军的辅兵比例没有原本的西夏军那么高了)和部落游牧兵,总人数多达七万!
除了这七万大军,大教化团也集中起了一支大军,包括2个配属了工兵营和辎重营,没有配属骑兵营的将,以及2000重骑兵。此外,大教化团还为2个步兵将配备了5000名辅兵,为重骑兵配备了4000辅助骑兵。总共达到了一万九千余人。
而在两军近九万人基础上,还有一支包括了数十名军事机宜,数百名传令兵,数百名卫兵和大批辅兵的总中军团,作为赵忠顺和章援两位主帅的“司令部”。
组成总中军团当然是灵州会议的结果了,本来吵吵嚷嚷的两方面,在高俅和武好古的强压下(武好古可是代表债主的),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搞了一个“合议制”的指挥模式,由赵忠顺、章援、萧合达、马政和李永奇等五人共同掌握最高指挥权——在发生分歧的情况下,则以五人团表决来下最后的决心……有点总前委的意思了!
这么搞虽然有点乱哄哄的,不如一个总司令好使,不过总比两边争执不下也来得靠谱。
……
“诸位,现在天气已经渐渐炎热起来了,再不进军,可就很难通过沙漠了!”
沙州城内,原本的兀卒行宫,现在已经变成了总中军团的驻地。在一间不算宽敞的殿阁里面,章援居中而坐,笑吟吟看着两旁分别坐着的赵忠顺、萧合达、马政和李永奇四人,开口说话了。
“五人团”总要有个主持的。章援是大宋的文官,又是大教化团的大教谕,自然应该“以文御武”坐头把交椅的。
“九万大军一块儿进军可不容易。”赵忠顺,也就是原来的晋王察哥开口道,“虽然咱们准备了大量的牛羊,但是青海路上的草场有限,现在也不是水草最肥的季节。九万大军同时开进,恐怕会耗尽青海路的元气。不如分路、分批而进。”
行军打仗的原则当然是集中兵力,但是集中兵力有时候会加大后勤和道路的压力。
由青海路到于阗城,走得再快也得一个多月。靠后勤输送是不现实的,只有千里驱赶牛羊随行。
而牛羊随行又会遇到沿途水草难以供给的问题,如果牛羊都饿死、渴死了,那么大军也就只能打道回府了。
“另外。”赵忠顺又道,“黑汗逆虏很有可能会在于阗坚壁清野,如果大军汇集,粮草搜集可就不易了。”
“那该怎么办?”章援看向马政和李永奇——这两人可是武好古和高俅派来辅佐自己的将才啊!虽然不是自己的班底,但是人家的本事肯定是有的。
“可以挑选精锐疾进。”李永奇道,“有1500甲骑,1500轻骑,两营工兵,一将步兵,就足够占领于阗城了!如果取下于阗城,应该可以夺到不少粮草,足够应付后续大军供应了。”
“就8500战兵?”章援眉头皱着,“够吗?”
“足够了!”萧合达道,“只要西方大突厥国的兵马不到,黑汗逆虏能有多少战兵?据查,黑汗逆虏的精锐就是古拉姆兵,都是用从钦察草原上买来少年调教而成,人数最多一两千,其余均不足虑。”
才这么点精锐?
章援有点不大相信。
萧合达又道:“同时还可以出一支兵越大漠入高昌回鹘,这支兵最好以轻骑为主,有三个河西军的骑兵将就足够了,由某统带去抄黑汗逆虏的老窝八剌沙衮。”
三个骑兵将只有9000战兵,其中铁鹞子900人……就这点人去抄黑汗国的首都?章援心说:怪不得西贼会被高俅打成河西军,他们的大将就这水准,不输也难啊!
“萧军机。”马政问,“是不是高昌回鹘准备出兵?你们给了他们什么好处?”
萧合达笑道:“高昌回鹘当然和咱们一起干了!事成之后,八剌沙衮和龟兹都归高昌回鹘所有,咱们河西军就拿下于阗和疏勒。”
八剌沙衮在原安西四镇的碎叶镇境内,把八剌沙衮给了高昌回鹘就等于把碎叶给他们了。龟兹则是高昌回鹘的故地,几十年前被黑汗回鹘夺取。而疏勒镇就是现在黑汗回鹘的副首都喀什噶尔——黑汗回鹘在喀什噶尔方向上的控制区域一直延伸到大部分的帕米尔高原,同迦兹尼王朝控制的阿富汗接壤。
如果河西军可以占据整个喀什噶尔地区。那么他们就能打开通往阿富汗的通道!
另外,疏勒(喀什噶尔)、于阗两镇和黑汗回鹘的其它地区之间,还有葱岭(帕米尔高原)和天山阻隔,大军进出很不方便。在夺取二镇后,只需要投入少量的兵力守住图鲁阿提达坂山口,就能阻止塞尔柱的援兵攻入疏勒、于阗。
所以放弃八剌沙衮不取,似乎是个明智之举。
……
“大郎,河西军和大教化团总算出兵了,只是……”
“怎么了?高大哥,有甚不对吗?”
灵州,西北三路宣抚使司,内厅之中,武好古和高俅正围着一张地图台研究着刚刚收到的总中军团的报告——武好古是因为刚刚收到的命其整理灵州新军将的旨意而滞留的,整军的事情不用他过问,自有高俅的总军机房料理。
于是他就和高俅一块儿研究起了前线送回来的军报。
“当然不对了!”高俅道,“兵分两路,一路8500战兵,一路9000战兵……加一块还不到20000人,他们有43000战兵啊!怎么才出动这么一点儿?用兵岂能如此?”
武好古心道:集中43000人是为了打印度阿三的……对付黑汗回鹘,17500人应该够了。
“而且还有一路是去抄八剌沙衮的!”高俅道,“八剌沙衮在碎叶镇呢,离得那么远……”
武好古马上在地图上找到了八剌沙衮的位置,这下他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去八剌沙衮的是谁?”
“萧合达。”高俅道,“出动的都是河西精锐,另外还有咱们的几个军事机宜随行。”
“都是谁?”
“刘大石、韩大狗、萧铁牛。”
刘大石就是耶律大石!武好古当然不能让他用耶律这个姓到处招摇了,这也太敏感了,所以就改成了耶律的谐音“刘”。
而韩大狗、萧铁牛两人,武好古也都认识,一个是玉田韩家的子弟,一个是契丹萧氏的子弟,都是辽人。
“萧合达也是辽人!”武好古喃喃自语,“难道辽国也想插一脚?”
“辽国怎么可能插手?”高俅摇摇头道,“他们虽然和黑汗回鹘接壤,但是并没有什么兵马在边境上摆什么兵马。而且他们现在国中都不安宁,还要劳师远征,能有甚好处?难不成他们还想在黑汗回鹘的地盘上占块地?他们有兵力来守吗?”
武好古一笑,自言自语道:“不会那么简单的,一定是有原因的……且看吧!辽国要插一脚就插一脚吧,某家才不在乎呢!”
第九百二十四章 我们来自桃花石
“光明之神”号的舰艏犁开一道雪白的浪花,沿着宽阔的夏台——阿拉伯河一路向西北而去。甲板上的水手们正在演练操作八牛弩,随着副船头邓垦的一声声口令,水兵们紧张的调整着八牛弩,将训练巨箭反复装填击发。
纪忆和李纲站在船艉甲板上面,饶有兴趣的观察着他们训练的动作。邓垦是船政学堂战船科(现在已经分拆成了水军学堂)的第一期毕业生,学到的都是标准化的战斗和操船技能。说实话,船政学堂所教授的操船技能并不怎么好,连纪忆这个半内行都看不上眼。但是邓垦掌握的标准化的训练水兵和水面作战方法,却让人大开眼界。
别看大宋沿海活跃着无数的商船都是拥有一定武装,而且时常会发生海上交战。但是这种商船或者商行战船间的交战是很随性的,没有严格的章法,常常要依靠水手们的勇武进行。相比被南洋巡检司舰队击败的蒲家战船队都大大不如——人家好歹是三佛齐国的水军!在三佛齐海峡上纵横了几十年,也摸索出一套战法,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水战古拉姆体系,宋朝的商人怎么相比?要真能相比,三佛齐海峡还会被蒲家控制多年?
而由呼延庆、周皋、慕容忘忧这些正经的军事家们主持建设起来的船政学堂战船科,比起蒲家的水战古拉姆又上了一个档次。他们一方面有平海军(宋朝的水军)所积累的作战经验和方法;一方面还有一个军事科学体系做支撑。可以将许多步军的训练、战斗方法运用到水战上,形成了一套以“火器”为远距离交战核心,以铁甲兵为甲板肉搏核心的水战战术。而且还能通过高强度的反复演练,让水军战士熟练掌握各项作战技能。
因此沿海市舶制置司的水军虽然是招安拼凑出来的,但是战斗力还是非常靠谱的。
在云台系学术大佬李纲面前,纪忆自然不会吝啬溢美之言:“云台宫的学问果然是文武兼通的,连水战之术都如此了得。如果天方教的哈里发和苏丹看到咱们的战舰如此严整,这一趟出使可就容易多了。”
李纲微笑了一下,并没有接纪忆的话茬,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已经出现在天际线上的巨大城市。他现在已经适应了水上的颠簸,整个人虽然瘦了黑了,不过精神却非常不错。而且由于和赛义德·宛思圣多日的接触交往,他对这一次“西天取经”的任务,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憧憬。
在西方,原来还有比佛经更加高深的学问!
而且这些学问还正好合了武好古创立的实证学派的道理。听宛思圣说,有个亚里士多德的西方古人,大约是1300多年前的人物,曾经在一个叫雅典的地方开设了名为吕克昂的学宫,研究的东西也和云台学宫类似!
这所学宫和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存在了800多年,一直到500多年前被罗马国的大将军(皇帝)尤斯底下令禁止。原因据说这个学派“不敬神”……这真是太可惜了,也太愚蠢了。
中原儒家苦苦求索了一千多年的问道之法,居然被一个如此笨蛋大将军打倒了。不过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在中原的,因为中原以后的大将军肯定都是实证学派的门徒。
这就是云台先生(对武好古的尊称)比亚里士多德高明的地方,他一开始就将实证学派和军事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了。而且还教导徒众也剑不离身……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想到这里,李纲忽然扭头对纪忆说:“忆之,等咱们在巴格达见过哈里法,得到了尼采米亚大学的藏书后,再往西去一趟罗马国,看看亚里士多德的故乡吧。”
“亚里士多德的故乡?”
因为在海上的日子太过无聊,纪忆也旁听了李纲和宛思圣的讨论,知道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欧几米德、毕达哥拉斯等西方学者的学问。也萌生了一点游历西方诸国,搜集这些大学者所遗留著作的想法。
“好!”纪忆笑道,“我们一同去吧,再去见见罗马国的大将军和罗马城的大法王(指教宗)……我带着空白的制置司文牒,还有许多份国礼,回头多写几分国书。就说奉了大宋皇帝之旨,往西方求取真经!”
……
巴士拉港。
这座港口城市,位于夏台——阿拉伯河的西岸。一向是阿拉伯世界和东方交流往来的核心。
拥有数十万人的大城市就在宽阔的河道旁铺开,白色、灰色的房子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阳光下面显得安静和悠扬。在港口一带,却是一副商贾云集的喧闹模样。阿拉伯式的商船在靠近港口码头的河道中排列得密密麻麻。头上包着白布,身上穿着破烂短衣短裤,肤色漆黑的苦力,正在穿梭往来的搬运着大件小件的货物。
在距离港口不远的地方,七座高耸的宣礼塔赫然入目,宣礼塔下,则是庞大的天方寺的主体建筑。白色的外墙,金色的圆顶,宽阔的广场。处处都显示出天方教在巴士拉城不可触犯的崇高地位。也告诉所有前来此地的旅客,他们已经抵达了天方教的世界。
看着眼前这座不亚于任何一座宋朝都市的港口城市,再想想一路上听完思圣介绍的天方教的学宫和学术成就,纪忆和李纲的内心,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他们当然是不会信教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天方教手中掌握着对于大宋、对于儒家学问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
只要实证学派能够得到这些知识,儒学就将迎来千年未有的盛世!
和宋朝的那些大港口一样,在巴士拉的港口之中,也有许多专做商船生意的小船,全都猥集在港口附近的水面上。看到又八艘大型桨帆船组成的大宋使团船队靠近,全都围了上来。这些小船多数属于在巴士拉港口做小买卖的巴士拉市民,他们带着一筐筐的椰枣、鸡蛋、牛羊肉,隔得远远的就朝往来的商船上面吆喝叫卖。说的都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响成了一团。
除了这些水上小贩,还有一些由黑奴操桨划动的大一些舟船,这些舟船都有七八丈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都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船上还有遮阳的顶棚,装饰的非常漂亮。顶棚下面都盘腿坐着一个身穿华丽丝绸长袍的男人,其中一艘靠近了“光明之神”号。
乘坐在这艘新月状小船上的男子名叫亚伦·本·以利亚,今年三十岁出头,有黑色的头发,留着修剪的非常整齐的胡须,还有一只又高又尖的大鼻子,以及褐色的眼睛。按照12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审美观,他是个长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