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时已不比往日了。”元觉道,“既然大宋天子已经决定出兵天竺,拯救佛家圣地,自然要放权的。现在朝廷已设立沿海市舶制置司,全权负责外海事务及援救波罗王国。今次打败蒲家海贼的,就是沿海市舶制置司的战船队!除了可以组成战船队之外,沿海市舶制置司还有权在外海开始巡检司,作为节制战船队的衙门。如果三佛齐国愿意和我朝一起为佛教圣地的存亡而战,那么两国自然就是盟友,我朝就会在蒲罗中岛设置巡检司,布置船队了。”
这是在索要蒲罗中岛作为“租界”了。不过纪忆的诈骗手段高明,想出了一个组建佛教同盟去拯救天竺佛教圣地的名目——此时的东南亚地区除了安南之外,都受印度的影响。佛教和婆罗门教在南洋诸国(不包括安南)中分庭抗礼。
其中信奉佛教的有三佛齐、蒲甘(缅甸),信奉婆罗门教的则是吴哥王朝统治下的真腊帝国和爪哇国。
而三佛齐、蒲甘、真腊、爪哇这四个地区大国还受到域外国家的影响。属于儒家圈子的安南国和真腊长期敌对,争夺占城国,从而牵制了真腊国向南、向西扩张。
天竺圈子的朱罗国则和爪哇国结盟,同三佛齐国争斗百年,以争夺三佛齐海峡的统治权。同时又和蒲甘王朝,以及占据佛教圣地的天竺波罗王朝敌对——朱罗国梦想将孟加拉湾变成自己的内湖,不仅跨海攻打三佛齐,还攻打过波罗王朝、蒲甘王朝,以及锡兰这三个佛教国家。
而波罗王朝、蒲甘王朝、锡兰和三佛齐四国,一直以来都存在联系,有时候还会联合同朱罗王国作战,四国间也存在联姻。
所以对南洋的情况比较了解的纪忆,就想拼凑一个佛教大同盟——拯救波罗王朝保护的佛教圣地其实就是个名目。用这个名目,让宋朝介入南洋变得合情合理,也容易争取南洋佛教僧侣的支持。
毕竟,大宋能够投入到南洋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存在碾压各国的绝对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拉一派打一派就很有必要了。
当然了,在大宋组建佛教联盟的同时,也不等于一定要和天方教、婆罗门教翻脸开战。
纪忆提出的口号是“拯救佛教圣地”,不是收复“佛教圣地”——现如今波罗王国还没到马上就要灭亡的时候,而入侵西北天竺的迦色尼王朝自己也陷入了分崩离析,根本没有力量征服佛教圣地那烂陀寺。
所以他只是想用“拯救佛教圣地”的名义,将波罗王朝、蒲甘王朝、锡兰和三佛齐四国团结在大宋周围,形成一个佛教联盟,以控制南洋和西洋的商路。
“大师的意思是。”皮袜大相已经觉出一点儿不对的地方了,“大宋的水师以后要常驻蒲罗中岛了?”
“大军远征天竺,路途遥远,风波难测,总是需要一个落脚点的。”元觉道,“如若让大军进入末罗瑜难免会造成兹扰,很不方便,所以就想在蒲罗中这个荒蛮之岛驻扎。国王和大相想来不会反对吧?”
“那你们要驻扎多久呢?”皮袜问。
元觉笑道:“佛祖需要我们驻扎多久,我们就驻扎多久!”
第九百零七章 全世界佛弟子团结起来(四)
三佛齐海峡,龙牙门港。
这是一个夹在一大一小两座岛屿之间的天然避风良港,大的岛屿如今称为蒲罗中岛,后世会改名为淡马锡岛、新加坡岛。小的岛屿现在被人称为龙牙岛,后世会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圣陶沙岛。
未来东南亚最繁华的岛屿,现在还都是没有什么人烟的荒岛。三佛齐国的王庭在蒲罗中岛南部和龙牙岛相对的海岸边上建造了一个小小的海港,称之为龙牙门港,还派驻了一个负责收税的总管和一小队士兵。
负责收税的总管姓施,名叫施老蒲,名字很土,但长得非常洋气——这货是个华人和波斯人的混血。鼻梁高挺,皮肤白皙(穿着衣服没有被晒黑的地方是很白的),眼窝微微凹陷,目光深邃而显得有智慧。
而且这人也有点学问,精通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梵文(三佛齐国的官方文字就是梵文),以及马来尤语(只能说,没有字儿),还懂得一些佛教、儒学、道教、天方教、婆罗门教和摩尼教的道理。
基本上就是个各方面人物都能应付的大杂烩。这么一个人物,自然是七窍玲珑的,绝不会和大宋天朝的舰队为敌。
实际上在成贵带领船队来攻打蒲罗中岛之前,他已经因为白思文的劝说,毅然归顺大宋了!
没错,就是那个把纪忆的使团“出卖”给蒲家的白思文立了一功!
在蒲家水军和使团船队开战前的几日,他就已经带着船队到了蒲罗中岛——不仅带了六艘白家的战船,还带了另外十二艘装满了货物和奴仆的商船。
当海上的交战爆发的时候,白思文还亲自乘船出海,爬到桅杆上用望远筒观战。
在确定了正义和胜利都属于大宋之后,白思文回到蒲罗中港就设计诱捕了施老蒲,还说服了他一起归顺大宋。
所以成贵带领的战船是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蒲罗中!
而且白思文还带来了一千多名奴隶和大量的工具。在成贵带兵登岸后,白思文就命令奴隶在岛上砍伐树木,整理土地,修建临时的营房了……对了,他还带来了不少安南女奴,一个个都特别会伺候男人,真是让人有点不好意思追究他的罪行了。
纪忆比成贵晚了一天抵达蒲罗中岛,除了他自己的“光明之神”号战船外,他还带着103艘商船,呼啦啦的一起涌进了龙牙门港,将本就不宽敞的港口塞了个爆满,还有一些商船实在挤不下,只能去附近的一处宽阔的河口停泊。
“阿拉丁,这条河有名字吗?”
在龙牙门港休息了两天后,恢复了精神的纪忆就带几个属下,李纲,方腊,墨娘子,宛思圣父子,还待罪之身的白思文,以及吴、陈、谢等三大海商派出的管事,一块儿沿着蒲罗中岛的海滩漫步,一路走到了泊了不少商船的河口地带,才在白思文让人搭建的一个凉棚里面休息看风景。
“阿拉丁,这条河不错啊,比龙门牙港更好,叫什么名字?”纪忆笑吟吟地问白思文。
“回禀正使,这条河没名字。”白思文满脸都是谄媚的笑容,恭恭敬敬在纪忆身边站着,仿佛是后者的奴仆家丁。“要不就请正使赐个名儿吧。”
“唔。”纪忆笑着道,“那就起个名儿吧……这蒲罗中岛就不是个汉名,不如先改了。本官看此地扼守着三佛齐海峡,地势非常紧要,可以说是南洋诸岛的心腹所在。不如就叫南心岛吧。这条河嘛,就叫海容河,取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旁边正在摇着大蒲扇,端着支琉璃酒杯在喝葡萄酒的宛思圣连忙赞了起来,“好好好!纪正使果然高瞻远瞩,一语就道出了南心岛来日汇聚各方客商,成为南洋第一商埠的关键。”
纪忆笑着点头,“心岛想要繁荣昌盛,就必须立足贸易,而要以贸易立岛,就必须广纳各方客商,共和共存。无论他们信奉儒家、道家、佛教、天方教、十字教、摩尼教、婆罗门教,无论他们在外面斗得怎样你死我活,只要一入南心岛,便在南洋巡检司和共和商市的庇护之下。只要遵守律法,便可以自由自在。”
在南洋建立“共和法律下的自由商市”是武好古的政策!
因为武好古并不是一个铁血强人,拥有的军事实力也相当有限。而且他的军事实力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现在汇聚于沿海市舶制置司下的舰队,其实是属于两大商市和四大海商(排除阿拉丁商会)的,真正属于武好古控制的界河市舶司的战船只有区区6艘。
所以武好古没有力量在南心岛建立一个封建王国,能够做到的,只有复制一个界河商市。
因此南心岛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共和制下的自由商市!各种在界河商市执行良好的制度,都会一一复制到南心岛商市。
纪忆接着说道:“既然要广纳各方客商,还要实行共和制,那么就得组成南心岛商会和南心岛元老院了。纪、陈、谢、吴四家海商;武大军机的武家;还有现在的沿海帅司米元晖;还有主持界河商市的西门家、慕容家;主持京东商市的吕家(表面上是吕嘉问,背后则是一群新党元老),这些肯定都是商会股东。另外,云台学宫博士团和摩尼教也出力不小!自然也要在商会里面占上一股的!”
这是在分果果了!
纪陈谢吴四大海商又出船又出人的,那是原始股东!“新加坡”的原始股东啊!这回他们可真赚得铺满博弈了!
界河、京东两商市也出了船出了人,当然也得占股了,界河商市出力多点,所以占两股,京东商市出力少,就占一股。武好古是发起人,一股是少不了的。米友仁是现在的沿海帅司,不给他占股也不行啊。云台学宫博士团和摩尼教这次出了大力,在海上冲锋陷阵都靠他们,当然得占股份了。
这样一算,十一个股东就有了!
但肯定还是不够!
因为天方教、佛教、道教这三家还没有给股份,而且也没有人代表三佛齐当地的土著势力。
这几个方面是不能排除的!
道教是代表官家的,能不带官家赵佶一起玩吗?这不可能啊!
佛教也不可能排除的,因为大宋南洋巡检司的舰队就是打着“全世界佛弟子团结起来”的招牌把南心岛“黑”掉的,怎么可能不让和尚参与?
天方教嘛……呵呵,他们肯定是对手!但是南心岛也不能没有天方教商人的参与,至少在开始的几十年间是离不开他们的。
再说了,宋朝的商船战船能控制三佛齐海峡(现在还没控制呢),能自如的进出西洋已经不易了,要绕过非洲大陆去西欧,没100年的发展就别指望了。
所以武好古和纪忆只是想在南洋和天方教海商打一场有限的贸易战争,而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无论是界河商市还是京东商市,都得靠东西方贸易才能吃好喝好,真要打仗把贸易给打没了,两大商市都得破产!沿海市舶制置司的财力也会大打折扣……
作为目光短浅的商人和骨头不是很硬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行者,他们是不可能毅然决然的砸了自己的聚宝盆。
“赛义德,阿拉丁。”纪忆笑着对两位爱国爱官家的天方教白番说,“怀圣寺和阿拉丁商会就共一股吧!这一股是得出钱的,具体出多少,稍后再说吧。”
阿拉丁商会原本不必出钱就能拿到商市的股份,但是因为白思文之前当了回小人,现在就免不得要破财了。
当然了,钱对纪忆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建设南心岛的钱靠勒索三佛齐国就有了。
但是让宛思圣和白思文入股,却可以安抚三佛齐一带的天方教海商,达到孤立蒲家的目的。
纪忆接着说:“另外,还得劳烦二位想点办法,让三佛齐海峡这里的天方教商人都了解咱们南心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规矩。咱们虽然打着要保卫佛教圣地的旗帜,但是咱们并不是要直捣巴格达和麦加,只是不能让入侵天竺国的迦色尼人把那烂陀寺、竹林精舍这些佛教的圣地都毁了。更加不能强迫信奉佛教的天竺人改宗……二位觉得如何?”
“有道理!有道理……”白思文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宛思圣也附和道:“正该如此!等老夫到了巴格达,一定请哈里发下诏,禁止迦色尼朝侵犯天竺佛国。”
纪忆笑着点头,看来以德服人的道理还是对的!宛思圣和白思文都已经服了……现在就看三佛齐国这边服不服了?
他正想到这里,就听见一阵沉闷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而来,接着就有人大喊着禀报:“纪正使,海上发现船队,数量三四十艘,大部分都是咱们的船……”
纪忆笑了起来,对身边的人说:“去时二十七条船,回来时有三四十艘,看来颇有收获啊!”
第九百零八章 驱虎吞狼,驱狼喂虎(一)
纪忆在万里之外的南洋为了大宋殖民主义的事业努力干坏事儿的时候,北方的中原大地并没有感觉到新时代的来临。离着冬至越来越近,开封府的上上下下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而忙碌着。
武好古这个都军机也不例外,他甚至比普通的官员更加忙碌。因为官家赵佶已经下了旨意,要在明年的正月初八,在牟驮岗大营校阅模范新军。这下可忙坏了都军机司上下,训练、装备、校场、临时营地、犒赏的标准,当然还有阅兵时候的安保,都是不能出一丁点问题的。
不仅都军机司为此忙得团团转,政事堂、枢密院、皇城司,甚至开封府都参与了进来。在这一次大阅兵的时候,绝对不能出任何乱子。
但是要做好这一次阅兵的活儿却很不容易!因为模范新军成立的时间太短了,是都军机司和下属的几个总军机房、军事学堂的架子搭起来后,才开始通过兵部、开封府征招兵额的。
征兵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办起来可就教人头疼了。自打府兵制在唐朝结束后,普通老百姓就渐渐没有了当兵打仗的觉悟。特别是本朝实行募兵制一百多年,花钱买兵早就入了人心。五年当兵,终身免徭役的待遇在西北六路和河东路还能凑合。因为那七个路长期和西贼对峙,有时候还得兼顾一下契丹。所以无论是保甲还是徭役都很重,而且那里的老百姓也比较穷,没有多少现钱收入,交不起免役钱,就只能乖乖服役了。在西北当保甲当民夫也常常会被置于战场前沿,一去不回的大有人在!
所以当个几年府兵换取终身免役,似乎还能接受。
可是开封府的老百姓怎么肯白白当兵?想当年王荆公在开封府推行保甲制都引出好一阵闹腾,更不用说让他们当兵了。
好在武好古早有准备,给开封府的府兵按照每月2缗的待遇发饷,另外再按照禁军士兵的标准发放军粮、衣料等等。差不多一名府兵一个月可以拿到4缗左右的收入,逢年过节还有额外的赏赐,一年也有超过50缗的收入。和禁军上兵也不相上下了。
有了这样的待遇,开封府城内的廓坊户很难招到。不过开封府城外的贫下中农还是愿意来干的。五年府兵当下来,光是现金收入都有一百四五十缗了。
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在距离开封府城比较远的地方(也属开封府界)买个几十亩田,也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还附带一个终身免役的权利,不用再交免役钱,也不必去服役,可以全心全意经营家业。
这样的小伙子在开封府城内兴许没人要(没有房子啊),对城外,特别是远郊的乡下丫头来说却是个如意郎君……
因为待遇还可以,所以要在开封府征召个两万新府兵照理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让武好古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官僚主义了。
开封府各县的父母官们愣是拖着不办,各种借口推脱,居然还有人说害怕激起民变——一年给50缗连契约奴工都要多少有多少了,当兵吃粮,连开封府都不出,还要民变?
这分明就是文官们看武好古和都军机司不顺眼,要给武好古和都军机司一点儿难看!
不过武好古也不急,招到多少算多少,加上原来的御前房奴兵混编,然后就按部就班的训练吧。
结果拖到了秋天,模范新军的总兵力才刚刚过万!惹得赵佶大发起了雷霆,一连打发了6个开封府下属的知县去海州养老,才总算让那帮县老爷认真起来。
到了11月份的时候,总算招足了20000人的额度。加上原有的3000多“房奴猛士”,一支23000人的新军,总算是建立起来了。可是这种新军当中足有13000多人都是才入伍没多久的新兵蛋子,没有几个月的调教只怕连队列都走不好。
为了把正月初八的阅兵应付过去,模范新军上下这些日子都闷在牟驮岗的大营苦练!
不过武好古并没有过多关心模范新军练兵的事情。理论上,他是辅佐天子主管天下兵马调度、训练的首席幕僚(天子幕僚),不是模范新军的管军主将。对于模范新军的事务,他也只是例行公事,通过都军机——模范新军总军机的上下级关系,传达天子的命令。
如果不是得了赵佶的口谕,他都懒得去牟驮岗军营视察模范新军的训练和战备……实际上,他对模范新军也没抱多大的希望。
这不过是一支保卫开封,同时又给步军学堂的生员提供见习机会的部队,来日北伐燕云可不能指望他们。
所以武好古也没在牟驮岗大营呆太久,马马虎虎看了眼训练,就急匆匆往回赶了。
因为在开封府城内还有更要紧的事情等着他去办理呢!
对安西四镇的反攻,现在已经箭在弦上了。河西军,大教化团,还有高俅这个西北宣抚使都要参与其中。而都军机司则需要运筹帷幄,制定相应的方略——具体怎么打仗,都军机司当然不会过问。
但是大的用兵方略和政治、外交操作,都少不了都军机司的参与。
毕竟这场战争往小了说是一场中国内战。往大了说,可是发生在大宋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战争——两种说法都是有根据的!
说是中国内战,则是基于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大词典》的解释,这也是喀喇汗官方的立场!根据都军机司搜集来的情报,喀喇汗人将中国(秦)看成上中下三部分,上秦在东方桃花石,也就现在大宋的地盘;中秦是契丹;下秦是八儿罕(即喀什葛尔)。
也就是说,在宋朝的时候,喀喇汗国认为他们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中国则是三分天下——大宋、契丹、喀喇汗。而且喀喇汗国的君主还从哈里发那里“买”来了一个桃花石可汗的封号,自以为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而正因为这场不伦不类的封号买卖,使得喀喇汗国和阿拉伯帝国有了那么一点主仆关系。后来又发生了塞尔柱征服,使得喀喇汗国向塞尔柱称臣……从这个角度而言,喀喇汗国也就成了突厥帝国的一部分。
总之,这个时代的喀喇汗国自己是以中国一部分自居的。阿拉伯帝国估计早就忘记卖出过一个桃花石可汗的事情了。而塞尔柱突厥则通过入侵和征服迫使喀喇汗国臣服。
所以大宋和黑汗回鹘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统一战争,是民族融合!而大宋和塞尔柱帝国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则应该定性为中国人民反抗塞尔柱帝国主义的正义战争。
理清了关系,西域用兵的政策就很简单了。就是消灭叛国投敌的黑汗回鹘反动派,打倒侵略中国塞尔柱帝国主义了!
……
武好古一行人快到新郑门的时候,已经到了黄昏,开封府外城的其他城门,到这个时候就该关闭了。不过新郑门却是个特殊的存在,因为这扇城门里面就是琼林宫以及一座被挤在角落里的王府。不仅没有平民进出,连官员都很少会走新郑门。所以这座城门以往大多是关闭的,很少会敞开。
不过后来那座王府换了主人——这座王府原来的主人是蔡王赵似,就是个倒霉的简王。因为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所以被赵佶猜忌,王府也塞到了琼林宫的边角上去了,孤零零的谁也见不着,和坐牢没有区别。
所以赵似在建中靖国六年就郁闷死了,他一死,王府自然收回。不过也没有别的王愿意去这个的倒霉地方,所以就被赵佶塞给了武好古。反正武好古进出琼林宫跟自己家似的,让他的都军机司进驻蔡王府还方便串门呢。
因为都军机司进了蔡王府,原本冷清的新郑门也就变得热闹了一些,每天都有不少武官进进出出。有时候大晚上的,只要有军国要事(其实就是赵佶下达的军令,现在都军机司管了一部分和军事有密切关系的制书的起草、下达和传递),新郑门的监门官也得来开门。还为此闹了几乎不愉快,最后赵佶一道圣旨,干脆让都军机司自己去派人去管新郑门了。
现在新郑门的监门是武好古的一个族弟,名叫武好生,比武好古小几岁,没有什么本事,虽然读过书,却连发解试都过不了,只是胜在牢靠,一直跟着武好古打杂。
在武好古做了都军机后,也顺手给他保举了个官职,摆在都军机司当个传令官(相当于进奏官),后来又叫他去看门。
今天武好古骑马回城,到了新郑门的时候,就看见他有点焦急的守在门口。
“十哥儿。”武好古好奇地问,“出了甚事儿?”
武好生连忙上前,拉着了武好古胯下走马的缰绳,然后就低声报告道:“军机,西北紧急军报!是灵州的西北三路宣抚使司总军机房送来的!”
第九百零九章 驱虎吞狼,驱狼喂虎(二)
西北的紧急军报不必说,一定是和河西军的西征大业有关了!
在即将过去的建中靖国六年中,河西军就一直在为西征拓地做着各种准备。在都军机司成立后,关于河西军西征准备工作的消息,也不时由西北三路宣抚使司军机房上报到都军机司。
作为河西军西征最主要的准备工作,赵忠顺(察哥)在去年夏天挥军攻入了黄头回鹘和黄头鞑靼的领地,将十数个游牧部落悉数征服,打通了由南线青海路进入喀喇汗国统治的于阗地区东部的通道。
所谓黄头回鹘其实就是甘州回鹘的余部,在甘州回鹘被元昊灭国后,迁移到了祁连山以南的青海路西部,也就是后世称为柴达木盆地的区域游牧。而黄头鞑靼则是九族鞑靼的一部,早先也在河西走廊和青海路西部游牧,实力比甘州回鹘要弱小的多。自然阻挡不住战败的甘州回鹘进入他们的领地游牧。
不过由于青海路西部资源有限,拥挤在那里的黄头回鹘和黄头鞑靼部落也就越混越差,现在不过是一些游牧野人,只是作为吐蕃、喀喇汗国和西夏之间的缓冲而存在。根本不是久经战阵的河西军的敌手,因此就被赵忠顺轻易征服了。
在开辟青海路西部的同时,河西军还用借来的二百万缗巨款中的一部分,从青唐、北河套(契丹统治)、高昌回鹘等处购买了数十万头牛羊,交给从河西游牧诸部(其实就是原来的党项游牧部落)中选出的精壮牧养——这些牛羊将作为西征的军粮,伴随着河西大军踏上安西的土地。
以牛羊为军粮的做法并不是后来蒙古人的专利,这是任何一个草原游牧部落都掌握的技能。
而半牧半定居的党项人,当然也没有把老祖宗的本事完全忘光。面对漫漫两三千里的征途,携粮而进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青海路西部和高昌回鹘也没有足够能力供应大军。
所以驱赶牛羊随军,也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
另外,河西军的使臣也频繁往来于凉州(河西军的节度使司已经迁往凉州)和高昌之间。
一个反对黑汗回鹘(喀喇汗国)的同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建立起来了。
所谓的唇亡齿寒,在高昌回鹘和黑汗回鹘之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别看这两国的名称都有“回鹘”,但是黑汗回鹘的名称是汉人叫起来的,他们自己正是的国名是喀喇汗国。国族起源是葛逻禄和样磨突厥,和回鹘有那么点血缘关系,但是并不怎么亲近。早年间在文化上也受回鹘影响,使用回鹘文字。
但是自从萨图克·博格拉汗改宗天方教后,喀喇汗国就迅速天方教化,连文字都变成了阿拉伯字母书写的突厥文,文化上也以天方教——突厥文化为主。和高昌回鹘之间最后的文化联系,也因此斩断。
而且在皈依了天方教后,喀喇汗国就成了天方教在中亚地区扩张势力的急先锋。在来自西亚的神斗士们的加持下,喀喇汗国向东方的于阗王国和高昌王国这两个以佛教信仰为主的国家,发起了疯狂的神之战。最终在北宋太宗年间灭亡了于阗王国,占据了安西四镇大部,其君王还自称桃花石汗。
在灭亡于阗的过程中,高昌回鹘和北宋的归义军都坚定站在了于阗一方,也因此被喀喇汗国称为“凶恶的异教徒”。
归义军这个“凶恶的异教徒”早就被西夏吞并,剩下的高昌回鹘就和喀喇汗国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低烈度冲突——倒不是喀喇汗国没有力量推平高昌,而是害怕同高昌回鹘背后的契丹和西夏爆发直接的战争。
哪怕在喀喇汗国的鼎盛时期,再加上西亚神斗士们的加持,大约也是打不过元昊的西夏,更不用说对上契丹这样的超级强国了……
到了如今,喀喇汗国早就衰弱,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西喀喇汗国在十七八年前就被塞尔柱突厥征服,成为了附庸。而以八剌沙衮和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东喀喇汗国,目前还保持着独立,不过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河西军的入侵。
所以当大白高国被桃花石国吞并的消息传到八剌沙衮后,东喀喇汗国的汗廷立即就警惕起来了。向河西和高昌派出了大量的间谍,而且还试图向开封府派出使团——使团当然被河西军所劫杀,没有到达开封府。而这场发生在西北大漠中的杀戮,也等于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而今天由军机司的急脚递(也是驿站传递系统的一部分)送到都军机司的紧急军报,就和这场杀戮的后续反应有关。
……
武好古回到了都军机司,才一进入中堂,就见到了同知都军机张叔夜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张叔夜是以文资担任同知都军机使的,算是和武好古来个文武相制。不过他并不是于军务一窍不通的文官,实际上他早年也参与过慕容忘忧主持的兵学司。对于“新式军学”也算了解,因此还是非常称职的……
不过以文资充当都军机司的主官,还是让武好古感觉到了一些隐患,也许早年的枢密院就是这样一步步落到文官手中去的!
张叔夜和武好古也算是老熟人了,不过关系谈不上多好,双方为了界河商市就暗斗过几回,如果不是因为武好古的后台太硬,界河商市也不会发展成现在这样了。
另外,张叔夜的堂弟张克公就是御史台里面参武好古次数最多的御史!所以也被武好古坑成了模范新军监军使,几乎成了一个官场悲剧的代名词了。
张克公原来可是监察御史啊!这个位子上的官员很容易得到提拔,也许一个奏章合了天子的口味就能成为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了。
可是现在却成了个监军……听着都像是宦官干的活儿!官场前途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望着坐在上首的武好古,张叔夜也没有和他套近乎的心情,而是开门见山说起了正事儿。
“西北帅司的急报,黑汗回鹘向突厥国称臣求援了!急报上还说,这个突厥国可是西方强国,有万里之地,百万带甲,不在契丹之下啊!”
西北帅司就是高俅的河西、朔方、安西三路宣抚使司。名义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