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他把可以打造青唐甲的上等铁料搞出来了,谁家敢不要配方,以后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
“行啊!”任百川思索良久,点点头道,“匠人的事情,下官(他有官身)回头去寻各家冶主商量,总归能凑出十个都料和五十个年轻匠人的。”
“那就有劳了。”武好古笑着点头。
任百川站起身又道:“下官让人在寒舍之中摆了便宴,现在该准备的差不多了,请武帅司和纪市舶移步中堂。”
……
“蔡卿,你真的要举荐苏辙做右仆射?”
琼林宫,崇政殿内。大宋天子赵佶正和左相蔡京独对。独对的内容是关于右相人选的,出乎赵佶的预料,蔡京居然推荐苏辙出任右相。
“陛下,苏辙是最合适的人选。”蔡京笑道,“陛下用他做右相,可以让天下人知道陛下建中之心未动,而且建中以来也的确国势昌盛,丰亨豫大,这样的国策不宜更变。”
建中靖国就是和稀泥,在熙宁变法和元祐更化之间取个中间路线。本来是不可能造成国势昌盛的,但是武好古的蝴蝶效应已经到了足够巨大的地步。所以才有了对西夏战争的大获全胜。
赵佶微微点头,他也觉得建中以来的国势不错,河湟也复了,西夏也跪了,琼林宫也修了,开封府还扩建了,而且最要紧的是干了那么多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的事情,国库居然还没有被耗空!
“那就先让苏辙干几年吧。”
赵佶对苏辙这个人选是不大满意的,但是也无人可用。
他想了想,又对蔡京言道:“西平王府昨日遣人来报,西平王的正妃、侧妃和两个侍妾都有孕了。其中总有一个会是儿子的……”
赵乾顺这段时间天天窝在王府里面和妻妾牵手,那可真是不顾一切,磕了药上床啊!成绩终于是有了,四个女人都怀上了。其中总有一个是西平王世子吧?
“陛下想放他回去?”蔡京试探着问。
赵佶点了点头,“还是放了吧……凉州还有个赵忠顺,童贯的奏章上说,此人才是河西军的主将。如果不让乾顺回去,这个忠顺就要成为河西节度使了。西北的战事打了两年,再早些日子也是连年征战,早就把陕西六路的底子耗干净了。怎么都要让陕西休养几年,恢复元气再说吧。”
“陛下圣明。”蔡京道。
赵佶顿了顿,“李格非也快不行了,昨日派去他家的太医回来说,就是这几日的事情了……蔡卿,你看谁可以接替他做右丞?”
蔡京道:“让赵正夫接任吧。”
“就让他做吧。”赵佶道,“他的身体也不好,总是要给他做一做的。”
这是什么理由?蔡京心想:官家是觉得赵挺之挺不了多久,给他当一任副相好了他的心愿?
赵佶这时又将一份弹章从一堆奏章中取出,让身边的小黄门递给了蔡京。蔡京展开一看,原来是监察御史萧服弹劾武好古办学敛财的。说武好古操纵界河云台学宫及附属七学院收受商人子弟高额贿赂,让他们入学读书。还借着云台学宫的名义开办了四所书院,招收少年生员,传之以六艺,同样收取了商人的高额贿赂,让许多商人子弟入学。
因为云台学宫是官学,所以武好古的所为违反了国法,败坏了纲纪,应该予以严惩。
“陛下。”蔡京合上了奏章,“萧服所弹劾的事情并不属实,学宫和书院收取商人高额学费的事情臣知道,贿赂则不至于。”
赵佶皱眉,“他的钱还不够多吗?为何还要从学宫中捞钱呢?”
“陛下。”蔡京道,“武好古并没有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悉数用于扩充学宫和开办新学了……据臣所知,云台学宫、四开书院还有海州的天涯书院向商人子弟收取的学费虽多,但是和学宫开销比起来却还是少的。”
“云台学宫、四开书院和天涯书院一年花费多少?”
蔡京道:“具体多少臣不知,但肯定超过100万缗!”
第八百四十四章 大宋毕竟是封建的
“100万缗?怎恁般多?”
赵佶一怔,因为蔡京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其实他并不在乎武好古通过云台学宫捞钱,不就是钱嘛!又不是从国库或是赵佶的私库里面往外拿,而且也不是从升斗小民头上刮,也不是勒索富商。都是人家自愿给的,还能让武好古不收?多不好意思啊?
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武好古的云台学宫居然是亏钱的,而且亏得好像还不少……
“陛下。”蔡京笑道,“这云台学宫一系的学校、书院,所教授的课程和寻常的书院是不一样的。云台一系是允文允武,百家兼收,且注重实践。所用的老师,也都是各个方面第一等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多,薪俸也很高,最差的也和京官等同。另外,云台学宫下面有许多专科学院,其中的工学院、营造学院、船政学院、骑士学院、医学院还有很多所谓的研究科目,都是非常花钱的。所以臣言百万缗花销,只是往低处在估算。”
蔡京的确低估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烧钱速度。不包括正在筹建的冶金学院,整个云台系学校在建中靖国五年的总预算就已经超过180缗了。真是花钱好似流水一般了!
如果武好古不把云台学宫的教育当成商品来卖,那他一年得亏多少本?哪怕是大宋首富,也不能这样亏啊。
“蔡卿。”赵佶蹙起双眉,“你说武好古这钱花的可值得?”
“值啊,当然值了。”蔡京道,“明年的春闱大比之后,右榜进士恐怕十之七八都要出自他的门下了。光是这一百多个进士,就能值了每年上百万的亏空了。这些云台学宫出身的进士,可是苦读五经的进士所不能比的。二十年之后,官场上,还有军中,恐怕都是他的学生在挑大梁了。到了那时,在崇政殿中和陛下独对之人,必是武好古了。”
蔡京的这番话,说得可是诛心到极点了。他根本没提云台学宫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他也不懂这个,但是他非常清楚学宫弟子在才干上具有的优势。至少他们大多熟知律法,精通兵略,武艺娴熟,又能看懂各种账册。无论是审理案件,治理财政,捕盗捉贼,带兵打仗,他们相比宋朝的传统官员都是一把好手。
另外,如果每一科都有一百几十个进士出自一人门下,那就意味着一个巨大无比,而且能够紧密团结的朋党就此产生了。
武好古是云台学宫的金主,还是儒家实证派的学阀,是这些云台门生毫无疑问的领袖。
武资出身怎么了?如果满朝官员都是他的人,宰相做不得?到时候,只怕是赵佶求着武好古来当宰相了……他要不当这个宰相,没准那帮云台学生就弄件黄袍子往他身上披了!
不过赵佶的眉头并没有拧太久,就渐渐松开了。
武家子弟满朝堂的局面当然是不允许的,但是现在这事儿还八字没一撇呢!
蔡京自己都说了,得二十年后……而且还得看自己这个官家同意不同意了——云台学宫的生员学问好,本领大又如何?本官家少给你们一点右榜进士不行吗?
“辟雍学宫花了多少?”赵佶话锋一转,忽然问起了辟雍学宫的事情。
蔡京回答,“现在辟雍学宫有生员八百余人,学宫下面的国子监小学还有一千多人。总共有约两千人,花费十五万缗,摊到每一名生员上差不多就是七十五缗。”
“怎么差那么多?”赵佶问,“难道是户部没有钱拨给辟雍学宫吗?”
“不,不是没有钱。”蔡京连忙解释道,“辟雍学宫虽然和云台学宫一样都是官学,但毕竟是国子监直辖的。所以在辟雍学宫和国子监小学授课的许多官员的俸禄都不计入辟雍学宫和国子监小学的支出。而且辟雍学宫不设专科学院,花钱也就少了许多。另外,辟雍学宫占有的校舍,马场,使用的马匹,教学生演武的将官,也都没有算钱。”
“格致大书院和格致小学呢?”赵佶接着又问,“它们又准备花多少钱?”
赵佶是有耳目的,当然知道京东商市是谁的地盘,是谁开办了格致大书院,也知道格致系的书院也和云台系一样,都是属于实证派儒学的。
“陛下,臣不知道。”蔡京如实回答道。
赵佶笑道:“也不知这个格致大书院如何?政事堂可以考量则个,若还可以,也给个学宫地位……学宫可以再开几所,这样就能有更多的生员进去念书了,未来国家也可以多一点有用之才。”
“臣领旨。”
蔡京口称领旨,表情也非常平静。他可没指望三言两语就能说动赵佶下诏查封云台学宫。
“陛下。”蔡京又道,“臣以为学宫也不宜多办。”
“不宜多办?”赵佶一愣,“为何啊?”
“因为学宫靡费太多,辟雍学宫诸般减省,一年也在十五万缗以上。而朝廷的年入不过数千万,实在负担不起太多的学宫……”
“嗨。”赵佶挥了挥手,“云台学宫和格致大书院也没拿朝廷的钱,不照样办起来了?”
“陛下,不拿朝廷的钱,就要拿生员的钱了。”蔡京道,“以云台学宫为例,豪商子弟入学,最多要给上万缗的捐赠,然后还得每年承担数百缗的束脩之资。”
“那又怎样?”赵佶不解道,“咱们大宋多的是家资百万的豪商……他们养个花魁娘子往往就一掷万金,现在花个一两万教孩子有何不妥?就算考不中进士,能真的做点事情也不错啊。”
蔡京道:“只是能入学宫者,十之八九都是非富即贵,寒门子弟却百里无一啊!而且和苦读五经相比,学宫教授的本事不仅实用,而且易于传授和掌握。儒家的经义则是博大精深,苦涩难懂,便是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完全精通。而学宫的学问则是简单易学,小学六年,学宫三到四年,再加两年的专科。只要肯花钱,脑子不要太笨,稍稍用功一些,十一二年就可以学问大成了,出来做事做官了。”
儒家的经义要钻进去就是做学问了,这可是没边没底的。而且儒家没有立神,也不是组织严密的教派,也就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许多问题,比如“天人一”还是“天人二”,“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知难行易”还是“知行合一”这些个,两千年都研究不透。
相比之下,武好古模仿后世高等教育推出的学宫教育,不过是培养做事(包括搞研究)的人,十一二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并不是学问大成,而是可以做事的人。
所以蔡京在某种程度上偷换了概念。但是学宫的昂贵教育的确给了富贵子弟一条“迅速成才”的路径。而寒门儒生,也就是所谓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为太穷(他们和佃户比当然是富的,可是和大商人一比就是穷光蛋了),则因为承担不起学费,失去了接受“昂贵教育”的机会。
“如果学宫大办。”蔡京突然从杌子上起身,揖拜一礼,“陛下,那将来的天下四民,恐怕就要变成商工士农了……士子沉沦,农为末业,如此大宋江山还能安稳吗?”
赵佶本来展开的眉头又拧起来了。
大宋的社会等级并不严格,所谓士农工商也就一说而已。身为末业的商人,一样可以读书做官。而高贵的勋贵世家,也都不以经商为耻。
而在宋朝的社会等级中,真正处于上升通道中的,就是“寒门士子”这个阶层。所谓“寒门”并不是指穷屌丝,而是门第微寒,就没有上《氏族志》,也不是大宋开国的勋贵,通常是指普通的地主。而士子也不是“士农工商”中的士,传统的士指得是官僚或是士族,武好古这个商人在做官之前倒是标准的“士”,因为他出身的白波武家是列名在《氏族志》上的,所以他是士族。而寒门士子,则是指普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最多再算上低级官吏的子弟,蔡京的爸爸,还有苏轼、苏辙,就是标准的寒门士子出身。
而这一类寒门士子,因为数量众多,散布极广,又常常组成义门,早就成为大宋稳定的基石。而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他们服务的,朝廷用一架通天之梯,换取寒门士子中的精英一辈子钻进儒家经义之中,再一次又一次的去考试谋求做官。这样也就没多余的经历折腾造反了……这种帝王之术,赵佶当然明白了。
赵佶皱眉道:“还是蔡卿所虑周详。学宫的确不宜大办,不过仅有南北云台、辟雍、格致四所还是少了一点。就以五所为限,在开封府新开一所青城学宫吧!”
青城学宫就是要在开封府城南青城宫附近开一所新式学宫,这是赵佶早就想好了的。在他的设想中,这所青城学宫除了六门基础学科外,还应该着重培养生员的书画音律等文艺才能,另外还应该有医学院和天文院。也就是将翰林院的书艺、绘画、医药、天文等局的教育功能,全部转入青城学宫。
第八百四十五章 一不小心就有了个国
时间悄然流逝,眼见已经是孟夏时节了。
武好古抵达海州,已近二十余日,整日里除了忙于安葬苏东坡的事情,就是在处理郁州岛云台学宫的各种事务。
现在主持郁州岛云台学宫的司业是大儒吕好问。武好古的《实证论》和《理性论》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在黄庭坚入朝做官之后,武好古就推荐吕好问接任司业。这个人事任命,也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因为吕好问并不是进士出身的高官,只是荫补了一个官身,而且因为他家是旧党骨干,后来又在云台学宫做学问,所以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好的差遣,官位也不高。从官场规则来说,他根本不够资格出任司业。但是他又是实证派大儒,对于传统的儒学也极有研究。所以从学术而言,他是最合适的司业人选。
因此武好古就让吕好问以京官的官阶,出任了本来由苏东坡和黄庭坚这样的朝臣级高官担任的云台学宫司业一职。
当然了,这个人事安排并不全是出于学术考虑,而是为了逐步确立郁州岛云台学宫和界河云台学宫的独立地位。这两所大学眼下还是官学,办学的经费理论上都来源于界河市舶司,司业也是由朝廷委任的。
在云台学宫开办的初期,这样的安排当然是很必要的。不过现在南北两所云台学宫已经立稳了脚跟,儒家实证派的牌子也打响了。再把云台学宫挂在朝廷的羽翼之下,可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大宋王朝毕竟还是个封建王朝,是不大可能长久容许云台学宫自由发展的……
所以现在是时候让南北二云台逐步摆脱朝廷的控制,转变成为两座独立的高等学府了。
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当然是学宫的经费来源不依赖朝廷,同时还要实现多源化——当然也不能过分依赖武好古的个人捐赠。现在界河商市、京东商市、利国监这些地方恁么多财子,不要他们的钱多不好意思?
而转变的第二步,则是学宫的人事逐步和朝廷脱钩。目前司业以下的人事任免,已经由“司业推荐,朝廷允可”,转变为学宫内部的学会(类似于校董事会)推选,现在就差由学会选举司业了。
另外,南北两云台之间的隶属关系,也到了应该斩断的时候了。界河云台学宫本来就是在兵学司学堂的基础上独立发展起来的,之前为了顶着苏东坡的招牌,才让界河云台学宫作为郁州岛云台学宫的分校存在。不过现在苏东坡已经不在了,这层关系自然也没有必要再保持下去了。
任命官阶远比慕容忘忧要低的吕好问为郁州岛云台学宫的司业,就有着宣告南北云台脱钩的意味。
……
在郁州岛,云台山脚下的宿城平原(不过几平方公里)上,现在已经没有了农田商港,这里完全变成了一座学城。郁州云台学宫、云台律学院、云台医学院和云台书画学院拥挤在一起,将小小的宿城镇围在了中间。
宿城小镇也焕然一新,和几年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小镇上除了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教授宅邸,就是一些书卷气息浓郁的商铺酒肆茶馆,还有不少书斋画廊。
东海县衙早就没了踪影。原来在云台学宫和京东商市兴起之后,苏东坡就和京东商市背后的大人物们联手发力,把东海县整个儿撤销了,然后把郁州岛划归京东商市管辖。实际上,就是由云台学宫学会自治了。
原本的东海县衙,现在变成了云台学宫学会的所在。和界河商市多见的高大宏伟不同,郁州岛上流行的小而精洁。学会的门户同样如此,虽然场面不大,但是里里外外都充满了雅趣,显然是用足心思的。
学会议事的厅堂也不是界河商市元老院的风格,而是一座外表朴素,内部却藏着精致的庐舍,仿佛是个坐而论道的地方。
庐舍之内,这时坐着不多几人,居中的就是武好古,他现在带着软帽幞头,一身儒服,跪坐在松软的蒲团之上,身边放着一柄长剑——这是实证派儒生标准的装扮,儒服加长剑,样子就和画上的孔夫子差不多。
郁州云台学宫的司业吕好问,管勾沿海市舶制置司招商务公事苏适,提举京东市舶司事纪忆,也都差不多的装扮,在武好古左右跪坐着。
而在他们对面,也跪坐着三个人,两个年轻一些,一个则是中年人。其中两个年轻人也是实证派儒生的打扮,儒服带剑,一看见知道是以德服人的。而那位中年人却没有携带长剑,坐在那里只是不住叹气,一看就知道没有什么道理了。
不过手握真理的武好古,这个时候眉头也皱着,正在问身边的纪忆,“忆之兄,你看这事儿怎么办啊?一不小心,就有了个国……”
一不小心有了个国!
这叫什么事儿?
纪忆心想:这真的是一不小心吗?怎么看都像有阴谋的样子。先是借口访日船只受损,在耽罗国租块地皮修船,修着修着,又要在岛上养马,养马的同时又开始在岛上建学校,收学生,传播天理大道……结果把耽罗国的星主给收了!接着就是少年星主发奋图强,联合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海贼就把耽罗岛上是高丽人给收拾了。而耽罗岛上的博士团成员又发扬宋丽友好的传统,出手驱逐了海贼,还调停了耽罗星主和高丽监国之间的矛盾,还顺手接管了耽罗岛的防务和政权!
耽罗国就这样被博士团控制了……居然还说一不小心,好像很无辜的样子!
“高丽王现在知道此事了吗?”纪忆皱着眉头问。
“还,还不知道……”回答他的是高丽派出的监耽罗国事崔宪,他终于没有一死报君王,而是决定忍辱负重,先活下来再说。还被高岷和范之文——就是那两个年轻的带剑儒生——一起带来了郁州岛。本来想在郁州岛休息几日再北上界河商市的,却没想到武好古这些日子就在郁州岛上。
“知道以后,会不会发兵攻打耽罗国?”
“多半会……”崔宪苦着张脸。
这事儿要怎么交待啊?大王那个暴脾气,要知道自己把耽罗岛玩丢了,杀头的罪过肯定跑不了。而且一定会发兵攻打的!
自己当然只能引颈就戮了。可是高丽国能打败占据耽罗岛的宋人和雄起的耽罗星主吗?
根据崔宪的判断,高丽国肯定打不赢!虽然高丽国有能力动员集中起20万人的大军,但那是在陆地上。因为高丽国基本没有水师,平日打个海盗都费劲儿,根本不可能海运一万以上的兵马去耽罗国。
一万以下的兵力又是渡海,又是登陆,而且更糟糕的是以步抗骑——几千个晕船晕得方向都没有的高丽步兵,在耽罗岛的滩头上去对抗博士团骑士的集团冲锋,想想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崔宪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东南风起后,就跟着星主高岷还有范之文,一块儿跨海来了中土。
“忆之兄。”武好古对纪忆道,“高丽人兵弱……而且咱们也不宜和他们翻脸。”
高丽的兵再弱,会打不过博士团在耽罗岛上的几百号人?纪忆心里面直犯嘀咕。
“如何才能不翻脸呢?”纪忆眉头大皱。
他知道武好古把自己找来,还告诉了自己耽罗岛上发生的事情,一准是没安好心。
这是要拉自己下水啊!
可自己好像也不能向官家揭发他这个在海外一不小心就拿下一国的奸臣。因为自己刚刚给云台学宫的冶金学院捐了50万缗!而且,还替武好古招集了一支水师!
没错,纪忆这厮真的干了一件可以让他名垂青史的蠢事了。
他被武好古画出的“三佛齐海峡收费权”的大饼吸引,联络了明州谢家、广州陈家、泉州白家,而且还把纪家自己的战船队招到了海州。再加上海州吴家和界河市舶司的船队,现在海州湾里面已经有三十艘大型海战船了!
这可都是3000料以上的战船!每条船上都配置了至少200名水手和战士,还安装有床子弩和旋风砲这些大型水战器械。
这样一支海上武力,在东洋海上绝对是无敌的存在啊!
“崇,崇道兄。”纪忆忽然明白了,他瞪着眼珠子看着武好古,“你要用战船队和高丽国开战!?”
“不,不,不……怎么可能和高丽国开战呢?”武好古连忙摇头,“咱们大宋和高丽乃是友邦啊。不过耽罗岛的事情,的确是存有误会的,需要咱们出面调停。另外,高丽人去年答应把釜山浦的绝影岛租给辽国了……咱们又从辽人那里转租了绝影岛,准备在那里建个商市,得运不少东西过去,不如就让海州港内的三十条战船走一趟。忆之兄你是提举京东市舶司事,建商市的高手,不如也和苏仲南走一趟绝影岛吧,也算是远航历练一番。”
第八百四十六章 高丽征夷大将军
阴谋!又有阴谋了!
看着武好古的一脸诚恳,纪忆本能地感到了危险,也察觉到了阴谋的味道。
可是他却看不穿武好古的阴谋是什么?纪忆其实也是个在官场上玩阴谋,耍手腕的高手。可他的本事都在大宋官场上,出了大宋就玩不转了。高丽人要怎么忽悠?你三十条战船,六七千水兵开过去,这是几个意思啊?是要攻打?还是要震慑?高丽人能服气?人家可是大辽的属国,会不会把辽人也牵扯进局?
想想就叫人头疼啊!
武好古看纪忆不搭话,就将目光投向自己新收的徒弟高岷了,笑道:“明理(武好古给高岷的字号),你是高丽大王的臣子,是吧?”
“学生当然是高丽王的臣子!”耽罗星主高岷很不情愿地说,“学生的星主兼耽罗国主之位就是高丽王册封的,另外,学生还有高丽国的将军官职。”
武好古点了点头,又问:“那么你愿意自行废除星主和国主名号,改任高丽国的耽罗节度使兼征夷大将军吗?”
“废,废除星主和国主名号?”高岷听了这话就有点急了。
他和高丽国对抗不就是为了保全家国吗?怎么大宋爸爸关键时刻也靠不牢呢?
武好古接着道:“废除星主、国主名号后,耽罗国就变成耽罗郡,由节度使司全权管辖。你是节度使兼征夷大将军,自然大权独揽,还可以世袭莽替。而且也不许高丽国朝廷在耽罗驻军并且派遣官吏。也就是说,耽罗岛的一切,都由你做主。只是名义上从属国君王变成了高丽国的节度使兼征夷大将军,免得高丽国王发兵讨伐你。”
“那,那耽罗岛上的布道团会不会调走?”高岷看着老师问。
“不会。”武好古道,“非但不走,还会升格为海东教化团。”
“海东教化团?”崔宪警惕地问,“不知武帅司还想教化谁?”
“教化日本人。”武好古摸着自己颌下的须髯,笑着说,“日本国素来妄自尊大,自以为神州天朝,多次拒绝云台学宫前去开办书院……这就是自绝中华,甘为蛮夷了!”
自绝中华?
崔宪真有点哭笑不得了,日本人本来就不是中华之民,人家就是蛮夷啊!如假包换的蛮夷!
“崇道。”纪忆又听出点不对味儿了,“你该不会想要发兵攻打日本国吧?”
“不是,不会的,那怎么可能?”武好古连忙否认,“忆之,你都想哪儿去了?咱们的大教化团向来是以德服人的,怎么会去攻打日本国呢?”
“是吗?”纪忆心道:这不就马上要发兵去攻打黑汗回鹘了吗?而且还准备从三佛齐那里抢个可以拦住海峡收费的岛屿!哪里有一点以德服人的样子?
武好古接着又问崔宪,“如果高岷愿意献土归顺,高丽大王肯答封他做节度使兼征夷大将军吗?”
“应该……肯吧。”
崔宪很不确定。
“应该?”武好古笑着,“那就让高岷再奉上一万缗的贡赋,这样总行了吧?”
崔宪想了想,点点头道:“如果有贡赋奉上,大王应该不会再追究去年发生在耽罗岛上的变乱。”
高丽国现在是焦头烂额,别武班也刚刚开始训练,什么都没有,还怎么追究耽罗国的乱子?有个台阶好下就很不错了。
“好!”武好古笑着,“此事就这样解决吧!”
然后他又向自己的徒孙范之文打了个眼色,后者马上起身,将崔宪和高岷送去了郁州岛上武好古的庄园。
云台学宫学会的议事堂内,就只剩下了武好古、纪忆、苏适和吕好问等四人。
纪忆问:“崇道兄,你该不会在惦记日本国吧?”
武好古看了他一眼:“不该惦记吗?蕞尔小国,不服我天朝王化数百年,难道不该好好教化?”
纪忆摇了摇头,“可是朝廷不会同意和日本国开战的……而且日本国离咱们太远了,也打不下来。”
武好古一笑:“这不是很快就要有个高丽国的征夷大将军了?正好征日本国这个夷!”
啊!?
还有这种操作!?
纪忆真有点佩服武好古了,这家伙什么损招都能想出来。这边让高岷假装服软,去求个高丽国的征夷大将军,那边就把日本夷给征了……
“可日本不是小国!”纪忆提醒道,“他们应该有几百万人,带甲之士不下十万,海东教化团能有多少人?”
武好古一笑:“有个一两千就够了。”
“一两千打十万?”
“不必打十万的。”武好古道,“日本是岛国,是由三个大岛组成,四面环水不说,周遭还有许多附属的小岛。如果他们的水军不强,那就是四面漏风,处处都可能被韩寇侵犯。甚至可能丢失许多附属的岛屿,这恐怕是日本国的那个法王不能忍的吧?而且,咱们也不是真的要把日本国变成大宋的藩属,只是想让日本开国,让咱们在博多和难波设立商市、书院,展开平等贸易罢了。”
原来武好古是想趁着自己的手中掌控着东亚海上最强舰队的机会,好好敲诈一下高丽国和日本国。这也是奸商本色嘛!
现在被纪忆和吴延恩(吴家家主)召集起来的舰队中只有2艘船是属于界河商市的,其余28艘都是别人的。而武好古却要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