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名御史老爷的弹劾,连高俅都觉得有道理啊!
“宣帅!宣帅!宣帅……”
就在高俅为了“邀买军心”的事情深深懊悔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忽然大喊起来“宣帅”,然后更多的人跟着一起喊,再接着就是官道两边的灵州百姓都跟着应和起来。
百年失地,今朝复还,汉家袍服,再现灵州!
已经有上了年纪的汉人百姓泪落如雨,灵州失陷虽然过了百年,但是如今距离李元昊为帝图皇,公开走上民族分裂的不归路不过七十余年。上了年纪的灵州汉人百姓,有些还曾经当过宋人,有些则听已故的长辈们说过民族团结的美好时代。
现在,大宋的十万铁军,终于开到灵州城下来以德服人了。
在呼喊声中,就看见几个站在城门口的西夏官员,纷纷躬身上前,在高宣帅的马前停步,拜舞在地:“罪臣赵仁礼,谋宁克任等,恭迎大宋王师,恭迎宣帅大驾!”
这几个西夏官员今天好像都穿错了衣服,全都是宽袍大袖的,怎么看都不像胡服。所行的礼仪也是隋唐和五代最尊贵的拜舞大礼,不过动作并不标准。
高俅也愣住了,这怎么回事?这几个不像是西贼的官儿啊?而且冲着自己怎么拜也不对啊,自己又不是官家,怎么受得起恁般大礼?
“你们是谁?”高俅皱着眉头问,“谁让你们来的?”
那个自称赵仁礼,年纪不过二十多岁的西夏官员马上就用流利的汉语回答:“小臣是定难军节度使司派到灵州的地方官,奉了节度使的命令……”
“等等!”高俅讶异道,“定难军节度使?是哪位啊?”
“是赵乾顺啊!”
“赵乾顺,乾顺……”高俅大吃一惊,看着眼前的赵仁礼,“乾顺怎么姓赵了?”
赵仁礼笑着,“节度使的父皇姓赵,他当然得姓赵了!”
“乾顺的父皇是……”
“是当今大宋天子,天可汗陛下啊!”
什么!?乾顺是官家的儿子了……高俅瞪大了眼珠子,他当然知道赵佶想给乾顺当爹的事情。但是他并不相信这事儿能成,也没和西贼方面就此事展开过多少谈判——他只是想要灵州城,称臣喊爸爸什么的,那是张康国和苏辙去谈的。
高俅心说:一定是谈下来了!还是张枢相和苏相公厉害!
“好好。”高俅点点头,笑着对还跪在地上的几个定难军的官员说,“都起来吧……既然你们都是定难军的官员了,那么大家今后就是同殿为臣,大家都是同僚,不必行恁般大礼的。”
赵仁礼闻言就和几个定难军的官儿一起站起身,然后满脸堆笑着将高俅请进了富丽堂皇的“州衙”——赵仁礼给高俅安排的州衙其实是西平府的西夏皇宫,大大的逾制啊!
高俅也觉得富丽堂皇的有点过头了,不过还没来得及一问究竟,就被赵仁礼等人恭请进了一间大殿。大殿内外,当然都是高俅的心腹府兵在控制着,他们比高俅先一步入城,也在定难军的官员引导下进驻了王宫。
在高俅进入的大殿之内,酒席已经摆好,都是灵州这边能搞到的最好的珍馐美味。还有陪酒的,伺候的美人儿,也都跪成了一片,都是西域的艳色,别有几番风情。
“宣帅,这些女子,都是我家节度使为您精心挑选的,可还看得过眼?”
“好,好。”高俅只是应着,也没显得多有兴趣。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有的是钱,界河商市的发起人股东啊,又是官家的宠臣,家里会没有艳色?
高俅在上首的一张椅子上(这是兀卒的位子啊)坐好以后,赵仁礼又满脸堆笑的奉上了一张礼单。
“这是我家节度使的一点心意。”
接过礼单翻看一瞧,高俅倒是挑了几下眉毛。礼单上的金银财宝,高俅是看不上眼的。不就是钱嘛,高俅有的是!不过礼单上面有十匹西域天马,十匹波斯良马,这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好东西啊!
“这是我家节度使给官家的上表,宣帅您先过个目?”
赵仁礼又献上几份奏章,都是以赵乾顺的名义写的。
“给本官过目?”高俅一愣,“不妥吧?”
赵仁礼笑着:“这几份奏章,得请宣帅往上递啊,现在进奏官还没到兴州,您老又是兴灵宣抚,所以只能麻烦您了。”
也对!高俅点点头,自己是宣抚兴灵嘛!而且定难军不久之前还是西贼,朝廷没有往兴州派进奏官啊。
于是高俅接过奏章就打开瞧了,第一份奏章是认罪称臣喊爸爸的……态度很好啊!第二份奏章则是求官请地的,想要返还定难军节度使印信,另外求取河西节度使和安西大都护两个官职。并且请求管辖兴、凉、甘、肃、瓜、沙、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六州四镇。
“怎么还有于阗、疏勒、龟兹和碎叶啊?”高俅感到有些奇怪,“那不是唐朝的安西四镇吗?”
“那里也是我大宋的土地啊!”赵仁礼说。
啊?高俅一愣,有这事儿?
赵仁礼说:“此四镇在唐宪宗年间全部沦陷吐蕃,不过仅仅四十余年后,就由大宝于阗国起义收复了。而这个大宝于阗国其实是华夏之国,而且世世代代都忠于天朝的。在于阗恢复四镇后不久,就通过归义军向后晋称臣,国主李圣天也受封为大宝于阗国王。在大宋开国的次年,大宝于阗国王就遣使入朝,也受了册封,所以说是大宋之土了。只是可惜,大宝于阗国在真宗年间被中国总督,宋国汗,回鹘黑汗尤素服·卡迪尔汗给灭亡了……”
“等等,中国总督?宋国汗?”高俅猛地站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儿?谁那么大胆,敢自称中国总督和宋国汗?”
第八百零五章 儿臣赵乾顺(八)
开封府,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阳光洒在梨花别院中,洒在后院当中小小的池塘上,也洒在了潘巧莲和几个不停闹腾的武好古的孩子身上。
家里面的仆人忙忙碌碌的,趁着阳光明媚,将一床床准备带去界河商市的被褥报出去晾晒。罗汉婢最近又有喜了,才三个月,本来该是好好安胎的时候,可她却一点闲不住,还在院子里面跑来跑去,指挥一帮仆役收拾东西——她虽然第二次怀了孕,也挺讨武好古、潘巧莲的喜欢,但是奴婢的身份却没有解除,不过在武家的地位还是显著提升了。现在是武家的管家婆,武好古和潘巧莲准备搬家去界河商市的事儿,自然要她这个管家婆忙活上一阵子了。这可是好大一家子啊!
武好古的六个儿女中,长子武义勇和长女武美娘,都已经到了可以开蒙的年纪。不过武好古却没有为他们聘请西席先生,而是让潘巧莲教他们算术和认字,还让奥丽加教他们一点基本的武艺。
这倒不是他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而是他认为宋朝的蒙学没多大用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加“现代化”的蒙学教育。
而这样的教育,在开封府是没有的。只有在界河商市才有一所筹备中的“新式蒙学”,是武好古按照记忆中后世的小学,再参考六艺书院的课程,再加上云台学宫出来的老师,才办起来的新式学堂,名称就叫“启蒙学堂”。
等武好古阖家迁往界河商市后,武义勇和武美娘兄妹,就将成为启蒙学堂的第一届蒙学生了。当然了,男女还是要分班的。
几个小家伙歪歪倒倒的奔跑着,两个大的在追逐一只皮球,就是蹴鞠游戏中使用的皮球。四个小的则跟着哥哥姐姐,摇摇摆摆的好像四只小企鹅。小孩子的叫声和笑声,响彻在庭院之中。他们一个个都长得健康壮实,看上去很让人放心。
六个孩子闹得满头大汗,而在旁观看的潘巧莲却是娴娴静静的在看着书。她的长相本就美艳,现在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年龄也长了一些,身材也婀娜了起来,变得犹如熟透了的果实,更加美艳不可方物。和煦的阳光洒下来,照在她的艳丽的脸庞上,而她却专注着手中的书册,秀美微蹙,若有所思。
武好古则站在她的对面,正在一张画板上用铅笔打稿——他是刚刚从界河商市回来的,是来向赵佶汇报和谈进程的。因为同辽国的和谈涉及到了商市包税分配的问题,所以武好古也就参与进去了。而且他还趁机给高丽人挖了个坑,现在就是为这事儿回开封府说明情况的。
潘巧莲看的书,也是武好古和苏迨、吕好问等几个大儒一起编纂而成的,还是哲学方面的书籍,名字叫《理性论》——没错,就是后世成为科学、民主和启蒙运动哲学基础的理性主义!
而之所以会有这本《理性论》的出笼,其实是《天理说》和《实证论》发生理论冲突后的必然产物。
在武好古西征的这些日子里,云台学宫内部因为《天理说》和《实证论》发生了争吵——这其实也是大批“通才”和“博士”从学宫毕业后,又被留校做学问后,必然会产生的矛盾。因为《实证论》所强调的注重实践和感官认知,同《天理说》的理论,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这两种理论之间,缺少的就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就是承认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也就思考问题的方法)。
《天理说》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范畴,探讨的是不可证明的事物,自然是脱离实践的。在实证主义的质疑之下,理性主义就应运而生了——不过“道德”能不能作为推理的始基,可就是很值得商榷的了!所以《理性论》发展下去,最终还是会动摇《天理说》的根基。
但是武好古却顾及不了这么多,因为“推理”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科学的基础,缺一不可!
潘巧莲虽然不什么大儒,但是她也看出了一些《理性论》的问题——这本书并不只有大道理,也存着具体的思考方法和实例。实例都是自然方面的,比如“水是生命之源”,比如“火是生命之源”,以及一些算学上的推理……也就是说,被用作理性推理始基的,都是可以用实践检验的道理。
很显然,无论是《实证论》还是《理性论》,都可以用来质疑《天理说》,在辩法和论道中,这可是个致命的缺陷啊!
当然了,潘巧莲没有想得那么深远,只是隐约觉得不大对头,正想要向丈夫提问的时候,奥丽加的声音就传来了。
“老爷,宫里来人了!”
宫里来人是宣武好古入宫的,说是西贼已经降伏!
“降伏了?”武好古一愣,他从界河商市回来的时候,可还在讨价还价呢!
“是张枢相和苏相公上的奏章?”武好古问了一句。
“哎哟,这咱家就不知了。”来传话的宦官地位不高,和武好古也不大熟悉。“官家只是让太尉赶紧入宫,去崇政殿召对。”
“好!本官换身衣裳就来。”
武好古心里面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穿上官服,跟着宫里来的小黄门去了琼林宫的崇政殿。
崇政殿里面,一堆的宰执重臣都已经到了,个个都喜气洋洋。武好古走进去的时候,他的老恩师苏东坡还在一边咳嗽一边吟诗——什么可汗啊,什么武功啊,什么万世啊,总之都是花团锦簇的马屁话。
武好古一想也对,西贼不是降伏了嘛!当然得作诗以贺了。
“臣为陛下贺!为大宋贺……”武好古被宣进大殿后,也不例外,赶紧马屁奉上!正准备吟诗赞美赵大圣君——他是大儒嘛,当然会作诗了,应制诗也不难做,都有格式的,只是做得好也不容易——赵佶却先开口了。
“大郎。”赵佶道,“你先别忙着作诗,朕有话要问。”
“陛下……”武好古抬头看了眼赵佶。
官家已经把笑脸收起来了!这怎么回事儿?难道西贼的跪姿不够漂亮?还是大辽又加码要钱了?
武好古道:“陛下想问何事?”
赵佶问:“你是沿海市舶制置使,海外的事情都知道一些吧?”
“知道啊。”武好古心里直打鼓,海外出事儿了?难道是日本国遣使来贺了?还是耽罗国也来认爸爸了?不像,这都是好事啊!
赵佶问:“那个桃花石是何意思?”
武好古回答道:“桃花石是西方诸国对我中华上国的称呼。”
这事儿他当然知道,他当过提举市舶司,家里还有个东罗马来的奥丽加。其实东罗马人也称中国为“桃花石”——东罗马史学家席摩喀塔在他的《莫利斯皇帝大事记》中,就把中国成为Taugast,音译就是“桃花石”。
赵佶哼了一声:“朕的皇儿乾顺在奏章上说,现在有黑汗回鹘的蛮夷受封桃花石汗和中国总督,还夺了于阗国的土地,还想要夺我大宋江山!大郎,这事儿就着你的沿海市舶制置司彻查清楚!”
什么?乾顺已经是皇儿?还要西征去找回鹘人的麻烦了?黑汗回鹘现在可是半死不活的,还夺大宋江山?就那个半条命的西贼伸个小拇指也能灭了他们!
武好古一头雾水。不过他倒是知道“桃花石汗”的事情,于是上奏道:“陛下,此事是真的!这个黑汗回鹘的银币上就有用突厥文写的‘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的字样……”
现在的界河商市已经是丝绸之路的陆上起点的,城内当然有黑汗回鹘来的商人,也带来了一些黑汗回鹘的银币。
“真有啊!”
“大逆不道!”
“狂悖蛮夷!”
大殿里面马上炸锅了。这个什么“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真是太可恨了,居然要夺大宋江山——连契丹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居然敢想,难不成黑汗回鹘比契丹还要强大?
“武崇道。”蔡京这时一脸严肃地问,“这个黑汗回鹘可强大吗?比契丹如何?”
“蔡相公,黑汗回鹘曾经强大过,不过现在是弱国,下官所说的银币,也是将近百年前铸造的。”武好古解释道,“现如今的黑汗回鹘,可不敢来攻打咱们。”
赵佶问:“那他们的汗王还自称桃花石可汗吗?”
“这个……”武好古想了想,摇摇头道,“臣不知,臣马上派人去查。”
“速速查明!”赵佶拿起御案上的奏章,“如果该国的可汗现在还敢称桃花石可汗,朕就要准了皇儿乾顺之请,令他发兵安西,复夺四镇,顺便斩了这个悖逆狂妄的蛮夷!”
武好古闻言心道:一口一个皇儿……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乾顺是您和小梁太后的崽呢!听他的意思,乾顺应该是跪了,而且还拿那个倒霉的桃花石汗当靶子,要替父西征什么的。
这个黑汗回鹘也真倒霉,装逼还装出祸事来了!
第八卷 小航海时代
第八百零六章 小航海时代(一)
问过了桃花石汗的事儿,赵佶并没有宣布散朝,而是继续问武好古道:“武卿,现在乾顺已经向朕拜服,高俅的大军也入了灵州,西北之乱,看来已经圆满解决了。你觉得契丹人得知此事,还敢向咱们讹诈吗?”
武好古又是一愣。
难道契丹人还不知道这事儿?
一旁的李格非看出了武好古的疑问,替赵佶解释道:“定难军降伏请罪的奏章,都是通过兴灵宣抚司送来开封府的。界河方面并没有奏报,所以定难军很可能是受不了高俅的逼迫而降伏。契丹皇帝事先不一定知道。”
什么?是高俅逼迫西贼投降的,而且还把西贼的跪姿逼得那么赏心悦目……这高太尉还真的出息了!
不对!武好古马上就想到不对头的方面了,自己和苏辙、张康国等人在界河商市费尽口舌,也没最后谈妥,却被高俅轻轻松松给解决了。这不等于表示高俅比苏辙、张康国牛逼吗?这下高俅更遭人恨了,不会真的给人迫害到风波亭去吧?
想到这里,武好古又用眼角扫了一下苏东坡和蔡京,两位宰相倒是没有流露出什么不快的表情。
再一想,苏东坡是不可能害高俅的。至于蔡京……蔡京毕竟不是秦桧啊,应该没有那么狠吧?
高俅应该是……死不了的!
呃,他还是好好在西北呆着吧!武好古心说:回头给他运动一个河西、安西、朔方宣抚使的差遣,和赵佶的“皇儿”乾顺一块儿去捉拿桃花石可汗去吧。
“陛下。”武好古收回心神,“臣觉得契丹人还是容易应付的……契丹人无非就是想要点好处,给他们一些就是了。”
“给?”赵佶眉头大皱。
武好古奏道:“给些好处也能早点结束和契丹人的对峙,现在已经是秋日了,等到冬天界河封冻了,河北就将失去屏障。”
赵佶哼了一声,“那你打算给契丹人多少钱?”
武好古笑着:“没有钱可以给他们。”
“没有钱?那给甚好处?”
武好古道:“有两个高丽国的税关可以给契丹人……让他们自己去问高丽人收钱就是了。”
“高丽国的税关?”
“这是怎么回事?”
“高丽国的税关怎么给契丹人啊?”
殿中马上就有大臣议论起来了。武好古开出的条件太奇怪了,高丽国的税关和大宋有毛关系?怎么能拿去给契丹人?
武好古笑着:“陛下还记得界河市舶司曾经卖过一批兵器给高丽人吗?”
赵佶想了想,那是卖给高丽人的?难道不是白送给他们的吗?
武好古道:“那批兵器价值不菲,高丽人手头拮据,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就给了咱们一部分钱和货,然后又给了咱们两个高丽国的税关,分别是高丽的海州关和釜山关,让咱们自己收取15年的关税。”
赵佶一听就笑了,“武大郎,你可是让高丽人给坑了……人家的税关给你管,你就能收税了?”
武好古连连点头,“陛下圣名……市舶司的确收不到几个税,是做亏了。在高丽国做买卖的人都有后台,谁都敢逃税,真是亏大了。所以臣就想着,干脆把这两个税关给契丹人,他们一定有办法可以收税的。”
你这是要把高丽人往死里坑?赵佶心说:武好古一定是在高丽做买卖亏了,所以想了这个招报复人家吧?
高丽人不讲道理,换成契丹人去,那可就更不讲道理了!高丽人敢怼武好古这个奸商,可不敢违逆契丹人。毕竟他们刚刚让几百个生女真人好一顿暴打,不大可能再对抗契丹人了。要那样就直接奔着亡国灭族去了!
“武卿。”赵佶皱眉问,“如果让契丹人接管了高丽的税关,会不会趁机控制高丽国?”
当然不会了!
武好古不会真的把税关交给契丹人的……其实也交不了,因为契丹不会收税!大辽国内自己的税都是汉人帮着收的,契丹人怎么接管高丽国的税收?
这事儿武好古早盘算好了,税关名义上转给契丹人抵充界河商市的“加税”(契丹人想加界河市舶司的税),然后再让马植出面花点钱承包下来——实际上还是界河商市的人去管事。不过就是披了一张大契丹的虎皮!
当然了,武好古也不会往死了压榨高丽人。他是很讲道理的儒商,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奸商,他只是想在海州(高丽海州)关和釜山关的基础上搞两个商市,作为界河商市的分号。
这样就能更加方便高丽和大宋、大辽、日本等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了。
“陛下。”武好古奏道,“海州、釜山都是海港,没有大批的海船,根本无法控制。契丹人可以威逼高丽,却无法占领这两个港口。最多也就是从陆地上派去税关,收点小钱罢了。”
“可是高丽国……”赵佶还是有些犹豫,“高丽国不会因此怨恨大宋吧?”
“会啊。”武好古点了点头,笑道,“不过没有关系,高丽国兵弱,居然给数百女真勇士挫败。所以联利伐辽是不可能的,可以拉拢的,只有女真。而我朝如果要舍高丽而联女真,又怎么能指望高丽人和咱们交好呢?毕竟女真一旦代辽而兴,高丽国就有亡国的危险了。”
历史上女真人选择灭亡北宋那是因为宋朝的武力太弱了,而且又特别富裕。而眼下的大宋,显然已经找到了振兴军事的路线。所以女真南下的事件,很有可能不会发生。那么立足东北的女真,就必然会灭亡弱小的高丽国了……高丽国虽小,但也有几两油水的。
赵佶沉默了一会儿,“女真真的很强?”
“很强!”武好古说,“他们人口虽少,但是兵力却是极盛,完颜部的勇士,人人都和陛下的殿前骑士一样厉害。生女真全族的勇士,总在20000以上。一旦举事反辽,一定可以牵制辽国大部分的兵力。而高丽国举国之兵,却被数百女真勇士所败……在高丽和女真之间,我们只能选择女真了。”
赵佶还是有些犹豫,目光投到了苏东坡和蔡京两位宰相身上。
苏东坡奏道:“陛下,把高丽国的税关转给契丹无不可,毕竟高丽是契丹的属国,我朝不宜染指,以免横生枝节。”
蔡京也道:“既然高丽惨败给生女真,那么我朝再继续支援高丽也没有意义了。”
这两位都不算迂腐——宋朝处在一个国际间竞争相当激烈的时代,自然也不允许执政的文官太过书呆子气了。
“既然如此。”赵佶点点头,“此事就这么决定了。”
他顿了顿,“武卿留下,其余诸卿且退吧。”
……
“大郎,高俅这次干的的确不错啊!”
崇政殿内,赵佶踱着步子,眉头微皱,似乎有些为难,“可是弹劾他的奏章也实在太多了……”
他走到御案前,随手拿起一份奏章交给了武好古。武好古拿过奏章展开一看,是御史中丞赵挺之亲自上的弹章,弹劾高俅“以开封房产邀买御前三直军心”——这一口咬的可真是险恶啊!
赵佶再够朋友,也不能允许御前三直被高俅控制!哪怕高俅在灵州搞割据,赵佶也不见得会翻脸。但是御前三直是碰不得的,否则随时就得出高匡胤了!
“陛下。”武好古恭谨的将奏章递还给了赵佶,“臣这一次不会提高俅说好话的,因为用房子收军心的事情的确有……高俅过去从来没有打过仗,也没带过兵,他可以在西北建立如此大功,所凭借的无非就是赏罚分明,而且肯给真正的重赏,所以才能让三军用命。这其实就是得军心了,说是邀买军心,也不算不对。但是这些房子如果不给,赵乾顺是不会成为陛下的儿子的。”
“……”
武好古瞧了赵佶一眼,接着又道:“依臣之见,陛下不如就让高俅在灵州多呆上几年,同时再把御前三直召回分散安置。这样三直军和高俅不在一起,时间久了,那点恩义也就淡了。”
“留在灵州?”赵佶想了想,“以何种名义呢?”
赵佶还算够朋友,没想要卸磨杀驴。
“不如给他当河西、安西、朔方三路宣抚使兼判灵州。”武好古斟酌着说,“宣抚使只是名义比较大,河西、河西他根本管不着,朔方还有童贯。另外还可以让苏迟出任西北三路转运使,也驻扎灵州。这样高俅能做的,也就是管辖灵州一地的府兵、屯田等事宜了。”
灵州其实也不错了,这块地皮可是西北三路中的精华,如果悉心经营,养出两万精兵当不是问题。
武好古顿了顿,又道:“另外,臣还建议在灵州设立学宫和博士团分团。”
“学宫?博士团分团?”赵佶问,“用来监视高俅?”
“当然不是了。”武好古笑着,“学宫和博士团分团是用来汉化河西,或许还有安西的……陛下不会对乾顺皇子放任不问了吧?”
第八百零七章 小航海时代(二)
“武崇道,你和高师严这玩得是哪一出啊?”
刚从琼林宫出来,武好古就被苏东坡的次子苏迨一把抓住了。苏迨现在的职官是龙图阁待制兼崇政殿侍读,文散官阶则升到了从六品下的通直郎。不过真正的差遣还和原来一样,每天在崇政殿负责给赵佶讲解儒家经义。最近他正在给赵佶讲解《理性论》和《形学》——苏迨参与了《理性论》的攥写,所以能把其中的关键讲清楚。
而《形学》其实就是几何学的知识,是攥写《理性论》的同时,由武好古、张择端、米友仁和杜文玉等人一同整理编写出来的,用于验证《理性论》的。《形学》一书中不仅有产生于中国本土的许多几何学的知识,而且还有一些武好古从后世带来的几何学知识,在几何透视法方面尤其精深——武好古在传授画学的时候,就把大量的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一起传授出去了,所以这几位可以参与《形学》一书的编写。
在这本《形学》之中,武好古还引入了大量后世的几何学术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等。同时,武好古还让将后世的一些尺规绘图工具收录进了《形学》一书,包括圆规、三角板、丁字尺(直尺)、比例尺等等,都画了图样,规定了尺寸。
因为赵佶也学了许多武好古的画学知识,因此他也拥有一定的几何学基础,对于《形学》一书上的知识,掌握的比苏迨本人还要快,已经到了可以反过来教苏迨的地步了。
不过今天苏迨并不是因为几何学的问题找上武好古的,而是他爹爹苏东坡的吩咐,是苏东坡想和武好古见面密谈。
“仲豫,你是说……”
武好古看着苏迨,一时没明白他想说什么。
“边走边说吧,家父有请。”苏迨一招手,他的一个长随就牵了匹马过来。
守在宫门口的武诚久也给武好古牵来了坐骑,武好古的这个十九叔现在也做官了,还不小!堂堂的从八品内殿承制,大使臣级别的武官了。不过却没有实职,还是跟着武好古做个跟班。
武好古和苏迨双双上马,一块儿沿着琼林宫外的御街北行。现在正是两府官员们下班回家的时候,御街上人来人往,都是官员和官员们的随从。还有不少做小买卖的商贩挑着各色点心,沿街叫卖。在靠近琼林宫的御街两侧是没有商行的,都是各种衙门,还有几处皇家宫观。不过也不禁止商贩摆摊,所以每天早晚,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吃摊贩在沿街做买卖,非常热闹。
苏迨问道:“崇道,高师严怎又搞出个桃花石可汗?还替赵乾顺求安西大都护?”
“桃花石汗并不是高师严搞出来的。”武好古摇头道,“在本朝初年就有了,而且高师严也没替乾顺求安西大都护啊。”
“既然桃花石汗都存在那么多年了,也没惹出麻烦,何必去捅这个马蜂窝?”苏迨说,“而且界河那边都没有人提安西四镇的事儿,高师严却突然提乾顺上了请地请封安西的奏章……怎么能不惹人怀疑?现在已经有不少御史在参他了,他还那么不小心,说不定很快就会有人参他一个勾结藩镇了!”
“说的也是。”武好古点头表示赞同,“勾结藩镇的罪名的确能往高俅的头上扣了……可是他也不能回京啊!赵中丞前两天参了他一个邀买三直军心的罪名,要回京城,恐怕就更不让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