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都是回京述职兼告状去的!控告的对象当然是钟傅了,武好文现在已经把钟傅当成了败坏西北战场大好形势的奸臣了——其实这种奸臣在宋朝多的是——自然要去赵佶跟前告刁状了。
  如果有可能,武好文还打算谋个监察御史来干干,到时候弹劾死这个大奸臣!
  “童大官!”武好文突然开口问道,“若是官家问起西北战场大势,我该怎么回答?”
  官家不会问你这个问题的,他只会问咱家……童贯很想这样回答,不过最后还是笑着答道:“机宜可以和官家说:西贼已经落魄无疑,但是胜负关键却不在前敌,而在中枢!若是中枢能够坚持定策,善用良将,并且在东西两路都委任主帅节制诸军。就一定可以收复无定河畔诸州!”
  童贯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军事宦官,他太了解宋军的弊病了。最可怕的敌人往往不在前线,而是在后方的开封府!现在西北的形势真的很有利!哪怕给钟傅拖了下后腿,但依旧是胜券在握的。
  西贼想要翻盘,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盼着开封府出大昏招了。
  不过这话童贯可不敢和赵佶说,他是个阉人,怎么敢非议中枢?要不要脑袋了?不过武好文却可以讲,他是堂堂文官,进士第六,而且和赵佶还那么一点特殊关系……苏东坡不会整他,蔡京不敢整他,所以他是可以说一点真话的。
  只是不知道赵佶能不能听进去了?


第六百八十四章 奸臣害我
  琼林宫,金明池,碧波滟潋。
  一艘仿佛楼船一般的巨大画舫缓缓在水面上行过,隐隐约约可以听到,画舫中传来的杳渺丝竹之声。夜幕降临后的金明池变得格外宁静,金秋晚风徐徐,让人格外舒畅。
  武好古脸色惨白,仿佛刚刚受了惊吓。
  他无心欣赏后宫佳丽的舞姿和窗外金明池的夜景,只是直勾勾的盯着在他对面端坐品酒的官家赵佶。
  “陛下,臣不会打仗啊!”
  赵佶呵呵一笑,“高俅也不会,不照样打得很好?再说了,你不是还想替朕收复燕云吗?怎么不会打仗?不会打仗怎么收复燕云啊?还是先去拿西贼练练手吧。”
  武好古这回真的遇上麻烦了,叫奸臣给害了!今天他回了开封府后,照例带着白飞飞去琼林宫和赵佶一块儿玩乐。而赵佶也待之如常,还邀他一起夜游金明池,还让宫中的舞姬表演舞蹈。
  这份宠幸,也真是没有谁了。
  可是酒过三巡之后,赵佶就和武好古说起了西北军前的事情。其实就是房子的问题!高俅开出的格赏太高,高达3000套筒子楼三居室,价值怕是要上千万了……
  武好古自然是有办法的,3000套房子是不少,可也没到了拿不出来的地步。他可是见识过后世大天朝地产盛世的!
  而他的办法扩建开封府城!在开封府的西城墙扒了,再往西扩出去一段,推到琼林宫以西,生生扩出一个“开封新区”。这样扩充出来的城区面积,别说3000套房子,就是再多个十倍二十倍的也有了。
  而且,武好古还提出了一个拆除开封府原有内城城墙,同时在开封府西南角修建新内城的计划——拆除内城城墙就有了一条“环线”,可以大大缓解开封府内城区域的交通。另外“环线”两边又能修建许多房屋,这可都是最值钱的商铺啊!
  当然了,武好古的这个扩建开封府城的计划,还存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
  他想为赵佶建一座堡垒式的新内城。城墙用红砖、条石、夯土和界河泥灰修建,务必做到坚不可摧。内城的核心将是琼林宫,还会有商业区、百官住宅区、两直精锐住宅区及兵营、辟雍学宫(新太学)、太府寺、军器监等重要衙署。
  等到开封府扩建和新内城工程完工,赵佶就不必住在陈旧的皇宫大内,而是可以搬迁到琼林宫中长住了!
  对于开封府扩建之后可能增加的人口的粮食供应问题,武好古也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大北粮南运的规模。从现在的150万石小麦一年,增加到200万石面粉一年——为此他还准备鼓励界河商市发展面粉加工业。
  以后运到界河的辽东小麦,都可以加工成面粉再进行南运。
  可是出乎武好古的预料,赵佶在大喜之后,居然提出让武好古去当两直都虞侯,去西北前线指挥殿前御马直和御龙猛士直打仗……
  ……
  “可是臣在界河商市,界河市舶司还有一大摊子事情……”
  武好古哭丧着脸给自己找借口——他是真不想去西北!在他看来,打败西夏比收复燕云困难多了。因为收复燕云是20年后的事情,到那时武好古连节度使的官阶都有了!毫无疑问可以替代童贯当上宣帅了。
  而且他还可以通过界河商市对燕云地区进行渗透和经营,还可以建立从属于界河商市的武力。所以宣抚燕云的难度,其实并不是很大。
  只要他能掌握全权,在北辽覆亡之时以援辽的名义出兵,在燕京城下逼退金兵,就可以招抚燕云豪强和契丹残余。把燕云十六州纳入大宋的版图了。
  而他现在去西北带兵,不过是两直都虞侯,能管的就是8000人的兵马——指挥的事情他倒不担心,他比高俅有利多了,因为他在界河商市已经搜罗了不少军事人才。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幕僚团!
  另外,童贯、王禀、杨可世、杨可弼这些将领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所以指挥几千人的部队不是问题。
  但是西军的现在情况太复杂了!内部盘根错节,上层还有东西两路争功,更牵扯到朝中新党旧党的党争。说是个泥坑也不为过!
  “大郎。”赵佶却一点也不知道西军前线的坑有多大,还笑着和武好古说,“这事儿是蔡京提出来的,朕一开始也觉得不妥。不过细细一想,倒觉得这是个立功的机会啊。”
  原来是蔡京要害我!武好古心里那个恨啊!怪不得蔡京会被后世称为六贼之首,果然是坏蛋……
  赵佶的自我感觉却是好的不行,继续对武好古说:“如今西北大捷在即,一定可以攻下无定河畔诸州的!你只要能把两直精锐的士气再鼓舞起来,就一定能立下大功。到时候,就该给你加遥郡了……27岁的遥郡啊!将来还怕没有太尉做吗?若是能收复燕云,还可以封王。”
  赵佶说的“太尉”可不是下面人拍马屁叫的注水太尉,而是正二品的武阶之首!
  又是太尉,又是封王的,好像还是真心的,说的武好古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过他也知道蔡京一定有后招!目标多半就是界河商市和界河市舶司了!
  这可是自己的根本啊!
  想到这里,武好古眉头紧皱,一脸凝重地说:“陛下,臣知道您的一片苦心,但是界河商市和界河市舶司才是臣的根本……如果让人挖走了,臣就没有办法替陛下做事了。”
  赵佶笑着点头:“西北之战打不了太久的……界河商市是你的,朕不会让别人动它的。至于市舶司,你推荐个人来暂代便是。无论是谁,朕都照准不误。这样总可以放心了吧?”
  能放心吗?对头可是蔡京啊!
  能说不放心吗?赵佶是官家啊!官家都拍了胸脯,再不放心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武好古在心中一叹,站起身,冲着赵佶一礼揖拜:“臣愿意去西北为陛下攻城略地!不过臣还有个小小的要求!”
  “说吧。”赵佶笑着,“大郎想要甚底,只管开口便是。”他指了指正在跳舞的美姬,“便是看上了朕的舞姬,朕也送你。”
  武好古道:“臣不要陛下的舞姬,臣想要自行招募数百效用以补两直兵力之不足。”
  所谓“效用”,其实是分为“效用”和“勇敢效用”两种的。前者其实就是将领的私兵,多由族中子弟或者客户中的壮士充任。许多西军将门都养了大量的效用士,用来陷阵冲杀或出谋划策。
  而勇敢效用则是国家兵士,只是不用入营,只是每季校阅时才会集中,不过更多的是临时招募勇敢效用,战后解散。其实就是一种在正规军之外的雇佣兵。因为招募和遣散的权力下放到了领兵的将主或文官之手,有那么一点兵为将有的意思,所以战斗力也比寻常的禁军强大。
  “好!就准你自募效用……几百个太少,一两千也可。”赵佶笑着点了点头,拿起酒杯,“朕祝卿旗开得胜!”
  ……
  “你答应官家了?”
  “答应了!”
  第二天下午,离开了琼林宫的武好古就到了苏东坡的相府,将自己被蔡京阴了一把的事情,告知了二苏兄弟。
  苏辙眉头紧皱,“怎么能答应?你又不会打仗,万一有所闪失,如何是好?”
  武好古看了一眼对自己不大信任的苏辙,苦苦一笑:“打仗的事情,晚辈自有办法应付。”
  他从琼林宫出来,就打发周云清立即北上界河,请慕容忘忧南下了。打仗的事情,慕容老头可是专家,至少是个战术专家!
  “你有真有办法?”苏东坡望着自己的学生——如果要写文章填词什么的,他倒可以帮忙,打仗,呵呵,苏东坡也不会。
  “有!”
  苏东坡笑道:“那就不必担心蔡京了,有为师看着,他使不了坏。”
  苏辙摇头道:“蔡京未必会存心使坏,只是本朝的兵事素来就有多方掣肘的弊病。用兵的规模越大,这个毛病就越严重。章惇当权的时候还可以全力支持章楶,使得西北军令统一,章楶也得以发挥。可如今蔡京弄权更兼西北两帅争功,想要大捷是不大可能的。”
  苏辙对兵事永远是非常悲观的,在他看来宋朝的体制如此,根本不适合用兵。
  他又叹了口气,道:“不过大郎你也不是没机会,现在西路的钟傅恐怕难有大作为了,但是东路的陶节夫暂时还可以建功。大郎只需要见好就收,还是可以在西北捞个遥郡回来的。”
  苏辙到底是当过很多年执政的老官僚,对官场上的路数是很清楚的。现在西北西路的熙宁军上下已经吃饱了,本来就不想再打了,还被钟傅那么一搅和,锐气已失,人人都想着保全功劳。虽然泾原军还没有立功,但是靠泾原一路的兵马怎么可能攻破西夏的右厢军?
  倒是东线的鄜延、河东、环庆诸军看到西线大捷,都跃跃欲试想要立功,多半能打出一个不错的开局……如果能见好就收,倒也能让这一次的宋夏大战有个不错的结果。


第六百八十五章 大工程和好爸爸
  “师叔,您觉得陶子礼能打出个大捷?”听苏东坡那么一讲,武好古的兴头也有点儿起来了。
  立功他当然想啊,如果能去西北转一圈,回来加个遥郡有什么不好?如果还能捞个善战知兵的虚名,以后经略燕云的大任自是非他莫属。
  这可是最大的事情了!
  “陶子礼能受章楶大用,如何会没有点儿手段?只是其人胆大而好赌,稍欠稳健。若是生在初唐,遇上那位天可汗,也许会成就一番虚名。”苏辙说着,嘴角露出了一个讽刺的笑容,“只是本朝兵事,务求稳健。一味贪功冒进,早晚会铸成大错……所以大郎你一定要记得及时离去,不要被陶子礼言语挑动,想劳什子不世之功。”
  “师叔所言,晚辈一定牢记在心……若能攻拔一二州郡,晚辈就找个借口回京。”
  攻拔一二州郡?说得到轻松!苏辙心说:武好古和那陶节夫没准能成莫逆之交——因为两人都那么爱吹牛!
  大宋和西夏打了恁多年,成功夺取的西夏州郡只有一个,就是神宗年间五路伐夏之战时被李宪夺取的兰州。现在武好古一开口就是攻拔一二州郡,他真以为西夏的城池那么好打吗?
  武好古这时却在心里盘算,无定河畔属于西夏的州郡有银州、石州、夏州、宥州、龙州、洪州、盐州等七个州。说是州,其实就和大宋的县城差不多,城墙也不坚固,肯定不能和界河商市相比。自家也别太黑心,打掉两个州就收手。到时候就让界河商市散步辽国大兵压境的谣言,自己就能名正言顺带着两直精锐回师界河。
  苏东坡这时又开口了,“大郎,那3000套房子你有办法了?”
  “有了。”武好古点头,“扩建开封府城吧,把西墙拆了,然后将南北城墙向西延伸四里,再修一堵新的西墙,把琼林宫都包括进去。这样就有足够的土地修建房屋了……”
  开封府的城墙并不是规则的四方形,而且南北长,东西短。其中西城墙的长度大约是十五里。也就是约七个半公里,西扩四里后,开封府城内的面积就一下子多了十五个平方公里。其中一半要给赵佶使用,修建琼林宫、辟雍学宫和各种官署还有官员、亲贵的赐第。剩下的七个半平方公里则用来修建居民区和商业区。按照一个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密度计算,至少可以安置7。5万人,多一点8万人问题也不大。折算成“石库门”和“筒子楼”住宅,大约就是两万套。拿出一半分发给“房奴兵”做奖品,另一半还可以卖出至少五千万缗!
  “西扩四里后,开封府的人口又得增加不少吧?”苏辙马上就想到了开封府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能供应得上?”
  其实造成开封府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吃饭问题。因为北宋时期中原地区非常繁荣,出现了开封、洛阳、大名、应天等一系列人口数十万甚至一百数十万的大城市,还有了郑州、陈留、颍昌、徐州等十几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使得中原地区城市人口数量过多,超出了周边农村的承载能力,不得不从东南六路调运粮食。
  而运河水路有限的转运能力,同时又限制了中原大城市,特别是开封府的发展。所以开封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只扩建过一次。如果这次武好古提出的扩建计划得以实施,将是开封府城在北宋一朝中的第二次扩建。
  “粮食可以走黄河南运入汴河供应。”武好古道,“这次西扩后,开封府的人口最多能增加十万。按照一人一年消耗三石半米面计算,需要增加三十五万石。并不成问题。”
  三十五万石或者五十万石还不是问题,可要是让开封府的人口增加两百万甚至更多,所需增加的粮食供应可就是几百万石了!这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
  所以开封府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就成了限制资本主义在北宋发展的一个瓶颈了。
  “但北粮南运毕竟受制于辽国。”苏辙正色说道,“现在已经有谣言说你从北面运来的粮食并不是购买自东南,而是从辽国买来的。”
  “绝无此事!”武好古连忙否认。
  不过他也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现在辽粮南运的规模那么大,怎么可能一直隐瞒下去?而且界河市舶司到底有没有从东南六路购买粮食,那还不是一查就查出来了?
  这可不是几百几千石,而是将近两百万石啊!
  “那界河有没有可能被辽国切断?”苏辙问,“现在和辽国的关系已经有点紧张了。如果无定河大战再起,不排除辽国会以截断界河为要挟。”
  “不会的。”武好古摇摇头,“界河也是辽国东京道粮食运往燕京的通道,如果切断,燕京城就会缺粮了。”
  “现在不必想那么久远,还是先顾眼下吧……房子肯定得盖,不仅两直精锐要房子住,在京的大小官员也要住房子,还有不少亲贵在西城有土地,这下可赚翻了。所以开封府城西扩是人人欢喜的!”
  苏东坡说着话,没有什么表情的端起茶盏,抿了一口云雾茶,又道:“不过这么大的事情少不了一番争利。大郎,你觉得谁负责西城修造比较合适?”
  西城修造的事情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琼林宫修造所从一开始就是以修建新城区的目标在进行运作。在修缮琼林宫的同时,还以各种名目收地囤地。而共和行、潘楼、潘家金银绢帛铺、蔡攸、李诫、高俅、苏大郎等等“内幕人士”,也在想尽办法收购城西土地。
  武好古闻言点头:“老师,扩建开封府城之事自然少不了府衙的参与,所以权发遣开封府一职非常关键。学生想推荐沧州的施太守来主持开封府。另外,琼林宫修造所这两年一直在负责营造,还修建了琼林宫红墙,完全可以负责西城修造事宜。”
  苏东坡轻轻点头,施国忠是四川人,早年又在苏学门下听过课,说起来也算是二苏门下弟子。而且资历也够老了,让他当一任权发遣开封府也好,没准能让官家看上,就能混上个副相了——从权发遣开封府任上直通宰执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界河市舶司呢?”苏东坡又问,“谁去替你看着?”
  “学生想让小米去提举市舶司。”武好古说,“市舶司再过年余就能有一桩大功,也是开疆辟土的功劳。就送给米元晖和苏仲南了,这样他们也能早日位列朝臣。”
  苏辙大感奇怪,“市舶司也能开疆辟土?”
  “海外开疆。”武好古笑着,“能够拿下东南海上的三个岛屿,船队已经派出去了,用沙门岛上的罪徒去占据。如果论起土地多寡和交通便利与否,这几个海上大岛可比无定河之地强多了。”
  苏辙听着神色一凛,连忙追问:“不会又在海上开衅吧?”
  武好古笑道:“东南海上就数咱们大宋最强了,其余皆不足道,就是开战也是必胜的。”
  苏辙眉头大皱,他如何察觉不到当今官家一心想要建立功业?蔡京力主在西北开战就是迎合上意。而武好古主持的市舶司又想投机取巧,在东南海上占地盘……自己的那个次子苏适又跟着一起投机,真有点近墨者黑了。
  苏东坡其实是支持海上开疆的,他在这个位子上坐着就得拿出一点政绩。西北开战他们苏家向来不支持,那就只能在东南找机会了。哪怕那些岛屿要来无用,地图上看看总是开心的。
  “既然如此,不如让过儿也插一脚吧。”苏东坡说,“他跟老夫出过海,还在儋州居住过几年,是不怕海上风浪和路途遥远的。”
  苏过在今年年初中了进士,但是名次不高,是个同进士,现在还在守选。根据宋朝的惯例,同进士出身要先试官三年,不参加勘磨,也就是耽误三年不能混资历升官。而且苏东坡也知道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能不能撑过三年也不好说。到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又得回家当孝子,苏过少不得又耽误三年……再出来做官就是奔四的人了!那么大年纪还是个从九品的选人,多可怜啊?
  所以作为一个好爸爸,苏东坡很想趁着自己还健在,又有权的时候,给儿子们安排一下。
  现在苏东坡的长子苏迈混得不错,他是元丰四年的进士,混到现在也是两朝老臣了,又是宰相之子。所以已经升到朝臣,还当上了知州。
  次子苏迨不必说了,哲宗朝的进士,现在是崇政殿说书,整日和赵佶混一块儿,关系好像还很不错。
  唯一让苏东坡有点糟心的也就是这个被他自己耽误的小儿子了。
  武好古道:“那就让叔党兄去管市舶司招商务吧,派出去占岛的船队都是招商务名下的。等到那些沙门岛的罪徒在岛上站稳了,就让叔党走一趟海岛,算是招抚,怎么都能超迁的。”


第六百八十六章 奸商和战争
  “武大郎终究是商人的秉性,太喜欢投机取巧了,只怕他在西北赢得顺手了,和陶子礼一块儿去搏不世之功。”
  武好古前脚刚走,苏辙就开始在哥哥苏东坡面前唠叨了,“一开口就是攻拔二州,他也真敢说啊!他真当自己是了不得的名将了?大哥,让他去西北代替高俅实在不妥啊。”
  “说不定真有办法呢?他家老祖宗不就是富商从军,最后搏了个元谋功臣和应国公?”
  苏东坡说的是武则天他爹武士彟,武士彟早年经商致富,大概是太原首富,李渊初到太原做官的时候还借住在他的豪宅里面。
  “但愿如此。”苏辙点头,“明日就要入对了,官家多半会问及辽国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苏辙在赵佶跟前并不怎么吃香,而且辽国现在看起来也算安分,所以他没有得到越次入对的待遇,而是排了好长时间的队。
  “总要寻点事做。”苏东坡道,“不如提出在河北东路施行府兵吧。河北多有豪强,《保甲法》又搞得不好,许多地方都是徒具其名,还有豪强利用保甲害民的,干脆就用府兵替代。”
  苏辙点了点头。《保甲法》的初衷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就是个大坑了。保甲在北宋就是个规模庞大的民兵组织,与募兵相参,有“上番”和“教阅”两大负担。
  再说透一点,就是一种兵役!百姓服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王安石实行的《雇役法》已经收了一遍免役钱。然后劳役花钱免了,兵役又来了……而且王安石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在《保甲法》中规定了一个奇高的抽丁比例。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要知道隋唐的府兵制也不过是六户抽一丁,两丁抽一的比例,大概只有战国时候才有。可是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军功爵,穷人翻身靠打仗,而且战国时期有国家授田,穷人的生存和服役的能力也有保障。
  而北宋有募兵制,想靠打仗翻身的穷人都去招刺了。同时北宋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也不是当兵打仗,而是读书考科举……正经当兵打仗都没什么太好的前途,何况是当保丁?谁愿意去干?
  另外,北宋不抑兼并,也没有国家授田制度,虽然整体的经济要比战国时代发达繁荣太多。但是处于底层的穷苦人民的处境其实还不如战国之民,根本无力承担高比例抽调的兵役。
  所以《保甲法》其实就是个乱来的恶法——王安石的新政大多就是这样的路数,看起来对国家有利的,他都要执行!但是保障这些有利于国家的法令的政策,他就当不存在了。
  因此《保甲法》并没有成为加强北宋国法的良法,反而在神宗末年激起民变,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
  而在神宗皇帝死后,《保甲法》其实已经变成了地方豪强拥有武力或者盘剥平民的法律依据了。
  相比之下,“义务府兵制”就显得合理多了。一方面用辟雍学宫的名额换府兵;一方面充当府兵的丁壮也可以终身免役。而且“义务府兵”不需要干太久,五年为期,干完拉倒。虽然没有正俸,但是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保丁只有上番才能得到口粮,平时训练都得自掏腰包),衣食都有保障,有时候还能得到赏赐。
  所以用“义务府兵制”替代《保甲法》无疑是项大大的善政,因此在关中各地推行得比较顺利。
  “大哥。”听苏东坡提到在河北东路全面施行府兵制,苏辙有一些犹豫地说道,“本来还有件事情要和大哥说的,但正好武好古来了,就没来得及说。”
  “何事?”苏东坡问。
  “河北东路各府州军的官学生都在上书,说辟雍学宫的招生办法不公,大量的名额都给实行府兵制的州郡占用,而且行察举和考试并行之法,考试内容又重武轻文,这是断了寒门学子上升之路啊。”
  苏东坡眉头大皱,叹息道:“他们说的不错,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的招生之法的确不公,就是断了寒门学子的一部分前途啊。而且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又是培养右榜进士的,本来就要取允文允武之士,寒门书生如何能考得了?”
  苏辙也摇头道:“大哥,左右榜进士搞得有些唐突了,将来怕是会让官场士林一分为二啊!”
  辟雍学宫是国子监下属的学宫,就是原来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合并而成的“大学”,由苏东坡的门生晁补之担任主官,还是称国子监祭酒。因为这所学校和太学存在传承关系,所以也被人看成是新太学。但是新太学的招生方法,却和老太学大相径庭。
  老太学强调的是为寒门开辟通天之途,新太学则是为国家选取文武双全之士。
  而文武双全的教育,其实是一种精英贵族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相比单纯的文科举,将文武科举合一的右榜进士科太过依赖高水平和高成本的教育。这就造成了经济实力不足的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高中右榜进士科。
  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如果不出意外,以考取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这一类“大学”为目的“六艺小学”,在不久之后,也会在人口集中,财力也相对充沛的大城市中大量出现——大城市中的有钱人多啊,能够承担高昂学费的人也就多了,也就能支持更多的“六艺小学”开办。
  说的更通透一点,能够考上右榜进士的允文允武之士,除了豪强勋贵子弟,更多的恐怕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工商子弟了!
  毕竟工商子弟的数量远远超过豪强、勋贵子弟。所以“六艺小学”生员的主流一定是他们!而且他们也会大量考入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这样的大学……
  而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乃至农村,因为没有钱,所以也就支持不起“六艺小学”,没有“六艺小学”,依靠只有文科的书院或是水平更低的家庭教育,也就很难培养出右榜进士了。
  与此同时,只考文科的左榜进士科还存在。经济条件欠佳的地区和中小地主,就更加对右榜进士和培养允文允武之士兴趣乏然了。
  也就是说,将来大宋官场上的左榜进士和右榜进士,会是身份、背景、所受教育都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士林分裂,将在所难免!
  苏辙说的事情,苏东坡当然也是知道的,他摇头道:“科举搞了那么多年,所取之士到底能不能安邦定国,子由你还不清楚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来一旦有事,国家该怎么办?”
  ……
  武好古离开了苏东坡相府后,就骑着马和奥丽加一起出了城,回了自家的梨花别院。
  才一进门,就看见自己的妻子潘巧莲和刚刚生完孩子不久的罗汉婢一起迎了出来。
  罗汉婢为武好古生了个女儿,取名金娘。不过这孩子名义上的母亲是潘巧莲,罗汉婢只能充当奶娘——看看她的身材就知道,她的奶水一定非常充沛,自然可以亲自哺乳了。
  对于这样的安排,罗汉婢倒是没有表露出丝毫不满,依旧乖巧听话。今天早上听说武好古要被官家派去打仗了,她也和潘巧莲一样,流了不知道多少眼泪。两个女人现在都是眼睛红红的,脸颊上还带着泪痕儿,看着就让人心碎。
  “大郎,怎地?”潘巧莲上来就拉着武好古的手,急切地问,“东坡先生怎么说?”
  武好古笑着安慰道:“十八姐,莫担心,为夫有办法的。此去西北,一定能旗开得胜!”
  和武好古一起回家的奥丽加也帮腔道:“对!老爷一定会狠狠教训西贼的!”
  她大概是武好古在开封府的女人们之中唯一替他感到高兴的……上战场多好啊!男人就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