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新村村长居住的茅草屋内,苏适正和尹彦纯相对而坐。
  尹彦纯是从耽罗城赶来的,和苏适说了耽罗星主身体不适和耽罗监国有请的消息之后,就从苏适这里听说了一个坏消息——船坏掉了!
  因为之前遭遇的风浪,三条看上去非常坚固的大船都坏掉了,不能去日本国了。必须在耽罗岛上维修……
  “何时可以修好?”
  “这个……”苏适一脸为难地说,“吴船头说要修船就得先有一个临时的船场。”
  是啊,修船没船厂怎么行啊?
  “然后还得砍伐一些树木,制作一些工具……恐怕得花上不少时间啊。”
  苏适一边摇头一边说:“看来要在耽罗岛上叨扰一阵了。当然了,咱们是不会在这里白吃白喝的。”
  尹彦纯眉头大皱,白吃白喝他不担心,宋人有的是钱!那个苏适又是个阔绰的主儿,在高丽国的时候就花了不下几千匹绢,现在还会亏了耽罗人?
  “怎么了?”苏适看着尹彦纯,“难道耽罗人不欢迎咱们?”
  “怎么会?”尹彦纯苦笑道,“只是耽罗的星主仰慕我大高丽的王化,想要废藩国,置郡县……”
  “这是好事啊!”苏适笑道,“那可要恭喜贵国了……等事情办下来了,我朝少不得还要派使臣道贺的。”
  “那么说大宋是支持此事的?”
  “当然支持啊!”苏适笑道,“怎么会不支持?我朝官家现在就想要传播圣道入日本国,这耽罗岛正好在宋日之间,倒是可以让使日之船歇个脚。可是宋国和耽罗素无往来……如果耽罗真的可以加入高丽,这事情不就好办了?对了,我刚才看到耽罗岛上有很多矮脚马,难道这里有养马的草原?”


第六百三十章 夹着尾巴的殖民者
  “养马?你们可以在耽罗岛上养马?”
  一听到养马的事儿,尹彦纯的耳朵就竖起来了。他老子尹瓘可是个能骑马射箭的状元——坡平尹氏是高丽国的开国功臣,高门大族,嫡系族长家里面当然有马了,而且也有专门负责养马的马夫。
  不过包括坡平尹家在内,所有的高丽大族家里面的马都养的不好。越养越小,都和大宋的驴子差不多了。究其原因,自然是高丽人的畜牧业太落后。现在的高丽国不是原本高句丽的根底,而是新罗的根底。新罗本在朝鲜半岛的南部,都是崎岖的山地。种小米的土地都不够,还发展什么畜牧业?所以高丽人是真的不会养,而不像大宋这边有着悠久的畜牧、游牧根底,结果自己渐渐忘记了……
  但是高丽作为强盛大国,现在又在和生女直打仗,将来还要和辽国开战,没有强大的骑兵怎么能行?
  所以高丽国君臣这几年一直都想得到稳定且良好的马匹供应。
  “如果耽罗岛上真的有水草肥美之地,那自然可以养马了。”
  “不对啊。”尹彦纯摇摇头,“你们大宋不也一直受困于没有良马吗?”
  “那是过去了。”苏适笑着,“现在我们找到养马的好办法了。”
  “有何养马的良策?”尹彦纯问,“能透露一二吗?”
  苏适笑着:“说难也不难,就是让善于养马的商人买扑马场。”
  “善于养马的商人?难道不是牧人养马吗?”
  苏适的话已经超出了尹彦纯可以理解的范围了——在他的心目中,商人就是买入卖出,最多是长途贩运,本身不事生产,更不会去从事畜牧了。
  而在苏适的理解中,只要以贩卖获利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和运输,无论是养马还是养牛还是种地,都是一种商业经营活动。
  “我大宋现在就有善于养马的商人!”苏适笑着,“而且已经养出了不少好马,现在只是苦于马场不足……你可知道这养马不是任何地方都行的。”
  他现在说的话都是武好古教好的……如果能见到星主,那就设法收徒弟。如果见不到星主,那就用在耽罗养马骗高丽人。
  “知道的,知道……”尹彦纯连连点头,“养马得要有好的草场才行。”
  “是啊。”苏适道,“耽罗这里不就有吗?如果你们信得过我们大宋的马商,我们可以让他们到耽罗来养马。”
  “那么……要多少钱才能请他们来呢?”
  “钱?”苏适摆摆手,“不需要钱。”
  “不需要钱?”
  “马商自会投钱养马的,还会从大宋运来种马和母马。”苏适道,“只要你们愿意把耽罗道上的草场拿出来租给马商就行了。”
  “那马商们怎么获利?”
  “养马当然是为了卖马啊。”苏适笑着,“你们高丽要北伐西征,得要不少战马吧?日本国那边也需要马……你看耽罗这块地方养马多好,一定有利可图的。”
  尹彦纯反复盘算了一番,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的。耽罗岛距离大宋那么远,就算有几百个宋朝商人和马夫上岛又如何?还能夺了耽罗岛?
  大不了就让耽罗国的星主尽快上表请求撤藩国,郡县名分一定,再驻扎上1000精兵,那就万无一失了。
  到时候说不定就是高丽朝廷征用他们辛辛苦苦养出来的战马了……
  ……
  “这就是东坡先生的墨宝?”
  “正是我叔父的真迹!”苏适指着一副自己刚刚在自己暂住的茅草屋写的《江城子·海东有大儒》的词牌,对崔宪道,“我叔父早就听人说过高丽有六朝老臣崔浩然公首创私学,设九斋学堂,徒众纷集之事,非常之仰慕,于是便写了这篇江城子,让下官带来海东,赠与崔公,可惜……不过今日在耽罗得见崔公后人,下官总算不负叔父嘱托了。”
  “没想到东坡先生也知道家翁的事迹了。”崔宪听了苏适的话,又仔细看了看展开的卷轴上几排笔力极佳的毛笔字和东坡居士的落款,嘴巴都笑得快合不拢了。他祖父的大名连大宋第一名士苏东坡都是敬仰的,作为孙子当然感到脸上有光了。
  “对了。”苏适看着崔宪的表情,就知道自己交朋友的本事又见长了,于是继续忽悠,“下官在开京时听闻高丽国的海州崔氏乃是晋朝时的平州刺史崔毖之后?”
  “是啊!”崔宪点点头,“我们的祖先正是为躲避鲜卑慕容氏的攻打,携族人亲兵数千逃亡高句丽的。”
  “失敬,失敬!”跪坐在一张蒲团上面的苏适立马直起上身,抱了抱拳,“没想到您是博陵崔氏的子孙啊!”
  博陵崔氏在唐朝的时候还是很牛逼的,五姓七望之一啊!不过宋朝不讲究这一套了,但是高丽国这里还是一个很拼祖宗的社会。所以崔宪也是很以“五姓七望”的出生而骄傲的——虽然博陵崔氏的家谱上早没他们这一支了。
  “可惜,可惜。”苏适忽然又摇了摇头。
  “有何可惜?”在旁作陪的尹彦纯问。
  “可惜中原的博陵崔氏子孙都不知道海东大儒崔浩然公和他们是同宗啊!”苏适接着吹牛,“下官的好友,云台学宫教授崔子方就是博陵崔氏子孙,如果他知道崔浩然公也是博陵一门之后,一定会提出重修族谱,把海东崔氏纳入其中的。”
  “真的吗?”崔宪当然感兴趣啦。他爷爷是海东孔子,高丽国第一的大儒!而儒家讲究的就是敬天法祖,就是讲祖宗的。海东崔氏入博陵谱,再去祖坟祭祀那可是非常长脸的一件事情——至少可以证明自家祖宗真的出自博陵崔氏。
  “那是一定的!”苏适想了想,“不如这样,等下官回了海州,就把海东崔氏的情况告知崔子平和叔父东坡居士,让他们出面邀请监国渡海讲学,顺便祭扫祖坟。”
  “去大宋讲学?”崔宪都有点懵了,虽然他是高丽进士,但是儒学的功力并不深,怎么可能去宋朝讲学?
  “是啊!”苏适说,“海东儒学在很多方面也是极有见地的,应该和中原儒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那可,那可真太好了。”崔宪这回可算是遇到知己了。他一个名门之后,会被派到耽罗来当监国,自然是靠边站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在王颙篡位的时候态度暧昧。现在当然是追悔莫及,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而苏适送上的“云台讲学”的机会,显然是能让崔宪扳回局面的。
  高丽大儒在大宋的最高学府讲学,这样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啊!如果崔宪可以成为第一人,毫无疑问证明了他的学问。
  那么有学问的官员,怎么能在耽罗岛上吹风呢?必须得召回开京担任高官啊!
  现在私人的交情有了,国家大事自然就好办了。
  不就是想在耽罗国土地上租地嘛……反正耽罗国的地也租不出去,现在有人要了,怎么不是好事儿?
  “仲南兄。”高丽大儒崔宪对苏适的称呼都变了,“你们想在耽罗岛上借地修船和租地养马都不是问题。不过……这个不能用大宋官府的名义去租借。”
  “那是当然的,用商行的名义租,租金绝不会让崔兄失望的……”苏适笑着,“对了,能用书院的名义租借土地吗?”
  其实武好古早就预料到耽罗国不会把土地租给大宋官府的,耽罗国和大宋官方的往来,恐怕都是被禁止的,怎么可能租地给宋国?
  但是租地给宋朝的民间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那是生意,无关两国外交。现在耽罗国那么穷,能搞点钱把宫殿的茅草屋顶修一下,也是件很必要的事情啊。
  不过武好古对后世殖民历史更了解,知道还有一种比商业租赁更好的办法。
  就是开办教堂……也就是书院!范之文他们不就是为了这事儿来耽罗的吗?
  “书院?”崔宪想了想,“云台学宫要在耽罗国开书院?”
  “当然不是云台学宫了。”苏适道,“耽罗儒生哪有读云台学宫的资格?不过是几个去日本国传道的博士想在耽罗国办一个小学,传播儒家的道理。”
  “不是大宋的官学吧?”
  “当然不是了,怎么可能是官学,大宋的官怎么肯长住耽罗?”苏适肯定地说,“那些传道的博士都不是官,他们是平民。”
  “只要不是官学就行。”崔宪笑道,“不是宋国官府租借,那就是耽罗国或者耽罗郡能够决定的,下官现在是监国,自然可以拍板。”
  “那就多谢崔兄了。”
  说着话,苏适又拍了拍巴掌。然后就看见范之文带着一群背着绢帛的壮汉,鱼贯而入进了这间小小的茅草屋。一千匹各色绢帛,很快被堆放在了崔宪的跟前。
  “这是,这是做甚?”崔宪问话的时候眼睛都直了。
  “一点小意思。”苏适笑着,“咱们三船人因为风浪流落到耽罗,全赖监国照应,这区区一千匹绢,就当是谢礼了。”


第六百三十一章 吕嘉问变了
  就在苏适在耽罗岛上想尽办法忽悠高丽人的同时,这一次往高丽贺正旦的大宋使团的正使刘逵,已经返回海州数日了。
  回到海州的刘逵,并没有马上带领返回的使团往开封府而去,而是借口海上风波劳苦,住进了自家岳父吕嘉问新购置的思园别墅休养。
  思园原是纪忆的产业——纪忆在海州拥有大量的地产,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因为流传着朝廷将在海州开办京东商市的消息,所以纪忆又赚了不少……不过这次他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将其中的一个园子卖给了吕嘉问,吕嘉问则将之改名为“思园”,作为自己在海州长居之处。
  吕嘉问的石炭勾当现在也越做越好了,不仅运输石炭,还在徐州买了个石炭矿,成了真正的“煤老板”!
  “煤老板”自然是要买房子的!除了从纪忆手中买下了思园,他还在运盐河两岸大肆购置土地——他很清楚,京东商市得到批准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武好古、潘孝庵、高俅、向宗回、向宗良、王诜、米芾等等在开封府手眼通天的人物,这段时间也一样在海州大手笔吃进土地。
  京东商市,肯定是十拿九稳了。
  “公路,你不如也投一点钱在海州吧……肯定可以赚上一大笔的。”
  听到生平最恨奸商的岳父吕嘉问说出这样的话,刘逵的眼珠子瞪得老大,简直被惊得傻了。
  岳父怎么变成商人了?
  “岳,岳丈,小婿不是商人,不会做生意的。”
  吕嘉问一挥手:“嗨,老夫也不是商人。”
  您还不是?刘逵心说,海州最大的吕记石炭行谁开的?
  吕嘉问说:“而且这门生意不需要会的!”
  不需要会的生意?刘逵心说:世上还有这样的生意?要有的话,谁还当贪官?
  “就是买进!”吕嘉问气势很大的说,“朐山县城附近的土地,有一块买一块!朐山县城里面的房子,有一间买一间……等到明年京东商市一开张,翻一倍卖出去就是了。”
  “岳,岳父,真的可以翻一倍?”刘逵有些不确定地问。
  “怎么不能?”吕嘉问道,“你现在知道界河商市的三十三家股东在土地上赚了多少?当时他们只投了一万缗就拿到整整一个坊的土地,哪怕已经便宜卖出一半了,剩下的也都价值几十万啊!”
  几十万啊!
  吕嘉问那个咬牙切齿啊!怎么就没在界河商市入一股呢?一万缗谁没有啊?
  “几,几十万?”刘逵咽了口唾沫,“真有那么多?”
  “当然有了!”吕嘉问道,“现在界河商市的户数已经超过两万了,人口超过了十万。而且还兴起了酿酒、木材、牲畜、药材、粮食转运、刻印、造纸、造船、造砖、泥灰等十几个财源滚滚的行当……”
  武好古圈地建商市的眼光当然是好的,选了个极佳的位置开设界河商市——废话,那地方差不多就是天津市嘛,位置能不好吗。所以界河商市才开了四年,现在已经相当的繁荣兴旺了。还出现了一大批“支柱性”产业!
  除了吕嘉问列出的十大行业之外,还有以界河大相国寺解库为首的金融业,还有房子卖得飞起来的地产业和相关的建筑业,还有刚刚开始兴起的军工产业,还有生意兴隆的餐饮零售业,还有金银漆器,还有贩卖人口的贩奴业,还有不入流的青楼瓦肆等等。
  总之,现下的界河商市就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真是发展最快的时候儿!而界河商会的股份,也就成了让人眼红的聚宝盆了——商会从去年开的就向股东派发股息了,每股(一共就33股)派息超过一万缗,等于一次收回了全部投资。
  不过那些购买了商会股份的股东,现在根本就不在乎分红了。因为他们没一家都能分到一个坊的土地!当初是不值钱的,可是现在已经升值的不像话了,而且还在继续看涨……
  这样的财富效应摆在眼前,又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所以当曾布、蹇序辰联名上奏请开京东商市之后,朐山县城周围的地价就开始飙升了。之前错过了界河商市的豪门权贵富商,现在都盯上了还没有出炉的京东商市了。
  “武好古那厮得意不了太久了!”刘逵咬咬牙,“界河商市也快到头了!”
  “怎么啦?”吕嘉问看着刘逵,似乎有些吃惊,“公路,你在说甚?”
  “岳丈。”刘逵压低了声音,“您大概还不知道吧?武好古那厮在界河商市私蓄精兵!他要造反!”
  “瞎说!”吕嘉问一挥手,“他造哪门子反?他那么多钱,官家又待他如兄弟。”
  “真的!”刘逵道,“这一次他从界河商市调了100精兵护送苏适去日本国……那100人都是私兵,精锐异常啊!”
  “100人,100人怎么造反?”吕嘉问还是摇头,“他现在是将门,养100私兵也不为过啊,而且他的界河商市现在至少价值上千万缗,不养点兵护着能行吗?”
  “可是那100人个个都有铁甲!”
  养私兵在宋朝不是大罪过,王安石自己搞了《保甲法》,不少豪门钻空子把保甲养成自家打手的多的事儿。
  但是保甲也不能藏有五领以上的纸甲,更不用说百领铁甲了!要认真论起来,武好古的脑袋都是可以搬家的。
  吕嘉问皱眉问:“你亲眼见到了?”
  “见到了!”刘逵道。
  “那些披甲的私兵呢?”
  “大概在耽罗国吧。”
  吕嘉问笑了起来:“那不就是没有吗?你这个是口说无凭啊!耽罗国不是大宋的土地了,咱们也管不着啊。也不可能派人去耽罗国调查啊。”
  这个……不对啊!
  刘逵突然感到不对了,自己岳父怎么啦?怎么在替武好古说话啊?武好古不是和他有杀子之仇吗?现在有武好古造反的证据,虽然武好古和官家要好,不一定能要了他的性命,但总归能让他栽个大跟头吧?
  可自家岳父为什么好像不大乐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岳父……”刘逵斟酌了一下,“小婿在国子监的一个门生现在做了监察御史里行,可以风闻言是,不如让他上个弹章……”
  “不可!万万不可!”
  不可?刘逵用力眨了眨眼睛,眼前这位是吕嘉问还是吕好问啊?
  在确定没有认错之后,刘逵才问:“岳父,您这是……您这是怎么啦?”
  “公路。”吕嘉问摇摇头道,“你怎就不明白呢?界河商市不是武好古一个人的,三十三家股东中有二十五家是大宋这边的,除了武好古和他的几个心腹之外,都是开封府的亲贵!更不用说在界河商市开买卖发大财的那些人背后的主子了。你要是告他一个谋反大罪,那界河商市能脱得了干系?他要养私兵也就在界河商市吧?那是他的地盘,商市还要开吗?到时候那些人还不把你当成仇寇?而且……现在是京东商市和京东市舶司开设的关键时刻!如果界河商市和界河市舶司出了问题,还会有京东商市和京东市舶司吗?”
  原来如此!刘逵已经明白是怎么闹的了,原来他的老岳父现在全部身家都压在京东市舶司和京东商市上了,说不定还借了高利贷。要是最后泡了汤,开不成了,老头子还不得破产跑路去躲债?
  死一个儿子算什么?吕嘉问有很多儿子呢!财路被挡才是大事儿,要是破了产,那么多儿子孙子将来怎么办?
  唉!刘逵在心里面一声长叹!金钱果然是万恶之源,连自己这位从来最鄙视商人的岳父老泰山,现在也被金钱腐蚀成了商人……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
  “岳丈。”刘逵顿时没有什么心情再去和武好古这个贼子斗争了,他自己也想小小的发一笔呢,“小婿为官清廉,宦囊不丰,只有三万缗的私蓄,存在大相国寺解库。等小婿回了开封府,就让人把这笔钱汇到海州,请岳丈帮着买地如何?”
  “好好。”吕嘉问点了点头,“咱们和武好古那厮的过节,自然是要清算的,不过不是现在……你可记住了,别再和人说武好古私蓄精兵的事情了。要不然武好古死不了,你的前途说不定就完了。”
  “小婿记住了。”刘逵心说:岳丈啊,你都快变成武好古第二了!还清算个屁啊!
  “你也别以为老夫就这样放过那厮了!”吕嘉问放沉了语气,“那厮的日子可不好过!”
  “不好过?”
  吕嘉问冷笑着说:“一个左右榜进士,一个国子监改革……这是在和天下士子为敌!现在武好古和界河商市已经成了靶子。虽然一时批不倒,但是绝不会有好日子过。等到京东商市搞起来了,官家说不定就用不着他了!”
  刘逵心想:只可惜一个武好古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武好古起来了……这千千万万个武好古,将来就不和天下士子为难了?


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的商市
  开封府,崇政殿。
  章惇的孙女婿纪忆又一次得到了入对的机会,他现在似乎走出了之前因为站队错误而形成的巨大阴影,又成为了官家赵佶比较看得上的官员了。
  让赵佶对纪忆改观的原因,当然是京东商市和京东市舶司了。请开设京东商市和京东市舶司是奏章虽然是曾布、蹇序辰上的,但是上京说明情况的却是纪忆。
  “……京东商市和界河商市只是形似而神不同。在臣看来,界河商市虽然繁荣,但是却有唯利是图,目光短浅之误。商市只求近利而忘却远忧,虽然可以为国家牟利,将来也可以为燕云之战做转运中心,却终究不可长久为用,否则必生祸患。”
  “怎么会生祸患呢?”赵佶似乎没有听懂纪忆的话,“界河商市有何不妥?”
  “商人治市就是最大的不妥。”纪忆说,“商人之所以成为四民之末,是因为其所作所为,长期来看对国家对朝廷是不利的。臣本商家出生,对商人做大之害是再清楚不过了。历朝历代重农而抑商,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而界河商市非但不抑商,反而将一镇之权,尽付商贾,任凭商家唯利是图,长久以往必为国家所害。”
  赵佶还是没听明白,于是又问:“究竟如何为害?”
  纪忆道:“商人为害大者,便是不守尊卑上下,不遵国家法度,以财犯禁,恃富违法,投机居奇,扰乱民生。国家定立尊卑秩序,乃是为了使天下安稳,士农工商,各得其所。然而商人往往以为钱能通神,财可买法。因此常常欺压士农,变贱为贵。而在界河商市,商贵士贱,上下颠倒之风尤为突出!商市之中,以所谓元老院为尊,掌立法人事税赋之大权。而元老院之三十三老,俱是豪商,并无一个士大夫!而界河商市中却颇多学宫书院,也是有许多士大夫的,甚至还有进士出身的官人……他们在界河,却要遵守商人所立之法!这就是商贵士贱,上下颠倒了!”
  纪家其实也是界河商市的三十三家股东之一!商市元老院中也有姓纪的元老。所以纪忆对于界河商市存在的问题认识是非常透彻的。蓄养私兵什么的,在纪忆看来反而是小事,真正的大错,则是商市对封建等级的颠覆。
  封建社会是要讲等级的!而商人又是四民之末,属于被统治之阶级。可是在如今的界河商市,商人俨然翻身做主了。三十三家豪商执掌元老院,完全执政。而堂堂士大夫是四民之首,在界河商市中,却处于被统治的地位,需要遵守商人制定的法度!
  赵佶虽然有点没大没小,但是也觉得让商人来统治士人是不对的!
  “你说的有点道理……”赵佶顿了顿,“不过界河商市的法度是宋辽两国共同拟定的,当时说好了就是商人治市。而且现在真正掌握界河商市的,还是武好古,他可不是商人。”
  纪忆闻言一愣。武好古不是商人?他是全大宋,不,应该是全天下最大最奸的商人啊!
  赵佶笑道:“武好古是朝廷的官员,而且他出身洛阳名门武氏,是堂堂士族,不是商人。”
  纪忆心想:这个标准放在唐朝是对的。武好古是士族,士族经商做买卖的多了,但是士族的身份不会因为做了买卖就变成商人的。可本朝不是这个规矩啊,武好古家里面就是潘楼街卖书画古董的,自己也一直在做买卖,又没考过科举,怎么不是商人?而且皇上不是还赐了一枚“天下豪商”的押印给他?现在怎么就变成士族了?
  赵佶笑着:“不过界河商市的办法的确不适合在别处施行。纪忆,说说你们的办法吧。”
  纪忆当然不会和赵佶去争论商人的认定标准问题,于是就奏道:“臣提议,在京东商市采取官督民办之法。”
  “官督民办?”赵佶问,“如何官督?又如何民办?”
  “现在朐山县天涯镇所采用的‘士约’和‘三级会议’之法就可以用于官督。”纪忆说,“将来京东商市之约可以参考‘士约’,京东商市的市老会也分成三级。其中三分之一的市老由京东市舶司派遣,三分之一由居住在商市内的官员、士子推选,三分之一由各行会推选。官、士、商三级共和,方为治市之根本。”
  还别说,章惇、曾布、吕嘉问、纪忆这伙人还是很有办法的!果然在“天涯镇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个怎么看都算是靠谱的办法。
  这个所谓的“官督”,其实比起后来清朝的那种衙门办产业要好多了。就相当于在地方议会里面派了中央的代表,对地方自治有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自治的性质——三分之二的议会席位还在地方手里呢。
  赵佶有些不解地问:“纪忆,你之前不是说了商人一堆不是,为何还要给他们三分之一的市老位子?”
  纪忆笑着说:“因为京东商市也需要商人投钱的,如果三分之一的位子都不给,只怕京东商会的股份就卖不出去了。而且,让商人参与商市经营,也有利于京东市舶司日后征税和买。”
  虽然京东商市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建设,但是投资还是不能少的。而且这个商市给投资人的回报,也不可能和界河商市一样。所以就必须出让一定的权力,以换取商人的投资了。
  “倒是挺周到的……”赵佶轻轻点头,“不过京东市舶司下辖的商市不止京东商市一家吧?还有登州蓬莱市和密州板桥市准备如何经营?也搞这个三级会商吗?”
  京东市舶司是京东东路的市舶司,而京东东路海岸线很长,商港也不止一个,除了新划入的海州之外,还有登州、密州两处拥有大型商港。这两处商港的条件虽然比不了海州,但多少还是有些价值的。
  “臣的建议是将这两个商市买扑出去。”
  “买扑?”赵佶一愣,“难道就不怕商人治市和尊卑颠倒了?”
  “不怕。”纪忆解释道,“此二市不比界河、京东,因为没有内河水道可以联络天下,所以不可能做大,只是两个小商市,想来也不会有多少士人居住其中的。”
  “那么应该如何买扑呢?”
  “臣建议由佳士得行和保利行各负责一座商市的唱卖,一次性买扑商市十年运营之权,价高者得。”
  “两处的抽解税和和买呢?”
  纪忆道:“一并买扑出去便是了。”
  赵佶点点头,笑道:“你倒也会省事儿。”
  “臣也是头一回做市舶司,能搞好一个商市就不错了,再来两个怕是顾不过来。”
  “也好。”赵佶道,“且容朕想想吧。”
  ……
  崇政殿内,赵佶和纪忆召对的时候,武好古早就已经回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界河商市了。
  现在已经是大宋建中靖国三年的春天了,这座始建于元符三年的商市,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根据最初由宋辽双方达成的协议,五年的“免税期”很快就要届满,如果不改元的话,从建中靖国五年开始,就要向宋辽两个交钱了。
  当然了,现在商市发展的火热,当年定下的每年向宋辽两国各缴纳五万匹绢帛的税率,也要水涨船高了。
  就在武好古抵达界河的第二天,代表辽国的马植就亲自过河,到了武好古的府中,同他商量加税和增开新市的可能。
  加税的要求完全在武好古的意料之中的,辽国方面提出的要求也不高,只是增加一倍,从五万缗一年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