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就是这样做也没什么效果!武好古心说:赵匡胤打了一辈子仗,是能临阵冲锋的官家,兵器好坏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赵佶哪儿来这种眼力?赵佶的眼力都在书画文玩和女人身上……
  “陛下,倒也不需要。”武好古道,“军器监、群牧监这些衙署不得力主要还是伎术官的问题。现在翰林四局中的书艺、图画就很好啊,待诏的水平比起国朝初年还是有所进步的。如果军器、群牧等监中也有高水平的伎术官,兵器和马匹的质量就不会那么差了。”
  “本朝文治的确鼎盛。”赵佶点头道,“而武略的确略逊于汉唐,在打造兵器和蓄养战马的本事也不如前朝。”
  这其实有市场导向的原因。宋朝书画文玩的价格高,市场大,自然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从业人员,精益求精,磨练技艺了。
  而宋朝的武器市场规模虽然不小,但是要求很低——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官员子弟、世家子弟和大地主的子弟几乎不会从军,对精品武器的需求也就少了。
  赵佶又道:“对了,你几日前上了个《乞准民间办伎术书院疏》,好像就是说这事儿的。”他想了想,“要不就先办个打造兵器的书院试点则个,只是有人肯来读吗?”
  有没有人读的确是个问题,学而优则仕早就深入人心了。而工匠技艺自古也是口耳相传,极少有通过学校传授的。不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有没有人来读。
  武好古笑道:“有没有人肯来读是后话了,当下的问题是这种书院怎么开起来?要设立多少科目?课本要怎么编写?老师又要到哪里去请?要安排多少课堂教学和工场实习……需要摸索的东西太多了,若是没有个章法,就算朝廷鼓励,民间也不知道要如何开办,现在朝廷自己也开不了伎术书院,何况民间?所以臣就想在界河商市试办器械学堂和畜牧学堂,现在开个修械所也可以为开器械学堂的先行探路。”
  “修械所,器械学堂,畜牧学堂……”赵佶笑道,“大郎你的界河市舶司管的事情可真是越来越多了。”
  这话若是西军的那些将主听了,或许老心肝儿都要抖三抖了,可武好古却是浑然不当回事儿,只是笑道:“不管不行啊……现在高丽人和女真人就要开战了,一旦决出了海东霸主,接下去怕就是辽国的大难了!陛下要建盖世之武功,就得抓住机会。臣现在不做准备,将来如何为北伐大军输送器械、粮饷、战马和船只?打仗,其实就是打后勤,打物资啊!”
  听武好古怎么一说,赵佶的精神头马上起来了。他的文治已经前无古人了,若是武功再能跟上,那可就是十全十美的君王了。
  “大郎。”他看着武好古,“你真有办法收复全燕?”
  武好古笑着:“陛下,臣可不能上阵去厮杀,也不会带兵练兵。不过臣会经营,能把界河商市经营起来,还能攒起一大笔钱。到时候总能做到后勤不乏,物资不缺,还能用高价替陛下买来几万燕云壮士。这样陛下只要派遣十万府兵,几员良将,就一定能恢复全燕了。”
  武好古是不会打仗,但是他的“银弹”、“肉弹”可不比后世那位蒋校长差。
  “好!”
  赵佶非常满意,武好古的办法听上去是最靠谱的,也不会出那种桀骜难治的功臣。他举起酒杯,大笑道:“大郎,朕先敬你一杯……界河之事,你放手为之,朕给你便宜行事之权!待得来日北伐,朕就让你当主帅,这封王的功劳,只给你一人!”


第五百九十四章 士林有公敌
  七月流火,正是天气逐渐转凉的时候,不过开封府城仍然被一团热气包围。
  正午的阳光从敞开的窗口投射进来,使得原本阴凉的书房又变得有些暑热了。
  韩娘子从外面端了一杯凉汤进屋来。
  她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对襟襦裙,里面是一抹红色的胸衣,非常清凉。裸露出来的肤色很白,和凝脂一样细腻,这是最让武好文喜欢的地方。不过她的身材和长相都只能算平平,比不过武好古身边的女人,也不如武好文的小妾苏影儿漂亮。
  一想到苏影儿,武好文就忍不住在心底里面叹气。那个在蓝田时不知给他带来多少快乐的女子已经送掉了……只有送掉苏影儿,才能请回韩娘子啊!
  相州韩家的这位娘子,比起武好古身边的潘巧莲可要凶悍多了。
  不过这也难怪,韩娘子可是相州韩家嫡流出身,属于第一等的士大夫家的千金。
  而潘巧莲终究是将门,还是个庶流,也没有宰相老爹……
  心里面在拿自家的妻子和嫂嫂做比较,脸上却露出了讨好的笑容:“娘子,真是辛苦你了。”
  韩娘子走过来,放下为冯二娘为儿子准备的凉汤,看着有些慵懒的丈夫:“官人,今日怎地又请假了?”
  武好文苦苦一笑,不置可否。
  他是七月初的时候才接任崇政殿说书这个人人羡慕的官职的。可让韩娘子感到意外的是,武好文在就任说书之后,却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根本不好好去给官家说书。
  “这是岳丈的意思。”武好文苦苦一笑,“书不好说,不如请假……少说少错啊!”
  “怎么会不好说?”韩娘子眨着眼眸,在武好文对面坐了下来。她虽然是女流,但也是打小就读书习字的,对于儒学也通了一二。
  “官人可是进士,老师和兄长都是大儒,怎么会说不了崇政殿的书?”
  “还不是我那大儒哥哥……”武好文摇着头,“他的《实证论》才出来的时候的确震动士林,人人都感到兴奋。但是兴奋的劲头一过去,问题就出来了。”
  “问题?”韩娘子也拜读过武好古的《实证论》和武好古修改的《天理说》,并没有看出什么问题。
  “一个可信假说,一个因信而证,就乱了人心。”武好文摇头,“我又不能和苏仲豫争吵,他毕竟是前辈高人,又学贯理、实二学。而且可信假说和因信而证我大哥提出的……你说我又能说甚?真是叫人为难啊!”
  原来这些日子随着《天理说》和《实证论》开始扩散,反对的声音也开始起来了。既有反对《天理说》的,也有反对《实证论》的,更多则是两个一起反对。
  《天理说》和《实证论》虽然可以圆了儒家的大道,但是这两种理论,特别是《实证论》都缺乏儒家经典作为有力的支撑。
  而且《实证论》还将实证、实践至于理论之上,又提出了“由小道而求大道”的理论。也就是大大提升了“伎术”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
  而苏东坡在国子监论道中所说的那番注重“实用之学”的话,又和宋朝士大夫们普遍拥有的“贱技思想”所抵触。因此在进入七月份之后,反驳《实证论》的上疏也多了起来。还有不少士子和官员在开封府和海州出版的旬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实证论》违反了圣人的道理,还举出了《礼记·王制》中“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为依据。
  另外,苏东坡主导的国子监改革和进士科左右榜改革也引出了不少争论。不仅新党新学一派都不赞成,就是旧党人物也没多少支持改革,都认为这是苏东坡和武好古师徒在“生事”,在走王安石的老路。
  甚至连这两位大儒的弟弟——武好文和苏辙,也有同样的看法!
  ……
  “子瞻,你在生事啊!”
  在苏东坡的右丞府邸的书房之中,苏东坡正和弟弟苏辙和侄子苏适坐在一起议论着正在进行的“苏氏新政”。
  苏辙是苏东坡宣麻后被召还的,正在等待入对面君,估计很快就会有差遣了。政事堂是没机会的,但是外放担任安抚使或转运使是没有问题的。
  而苏适则是为了出访高丽国的事情入京的。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距离新年不过四五个月,大宋照例要向高丽派出贺使。
  另外,高丽国将会在明年春季对曷懒甸女真用兵,大宋要派出观军容使,所以这次就要组成一个规模大胜以往的使团了。
  正使副使的人选已经有了,正使是吕嘉问的女婿刘逵,他出使高丽是为了替苏东坡的人腾位子——苏东坡要主持国子监改革,自然要有门人去担任祭酒或司业。至于副使当然就是童贯,同时他还是观军容使,要在高丽国滞留一段时间。
  而苏适则是使团的礼物提举官兼遣日使,这是武好古安排的,其中遣日使是个阴谋,目的是顺路去耽罗国一行……这当然是机密,连苏辙都不能告诉的,要不然就是大大的生事了!
  “怎么是生事?”苏东坡摇摇头,“这是复古啊!国子监的源头不就是周天子的辟雍吗?辟雍所传之学不就是君子六艺吗?礼、乐、射、御、书、数,国子监改革不就是这些吗?而且服剑、乘马都是古礼,西周辟雍出来的卿、大夫和士也都是允文允武的。”
  国子监的改革名义上就是“复周礼”,就是借着复古搞改革。不过再怎么复古,也掩饰不了改革的本质。
  “子瞻。”苏辙摇摇头道,“要复古,《天理说》和《实证论》就不应该加进国子监的课程。而且本朝毕竟是重文轻武的,都已经入了人心,不可以轻易改变啊。你现在要在国子监搞允文允武,右把武举变成了进士右榜,还和文举演化的左榜等同。天下读书人会怎么想?他们会以为国子监和左右榜的改革只是个开始,将来进士科都有可能变成武举!”
  “读书人本来就应该尊古礼允文允武的。”苏东坡正色道,“本朝偏废武艺,以致国家无将可用,禁军逐渐瓦解。现在府兵制改革就要成功,将来数十万府兵谁去统领?最好的办法还不是尊古礼,从辟雍中选拔将才?现在的募兵都是长征兵,一当就是几十年,自然可以从行伍中提拔带兵之官。现在的府兵就是五年兵役,五年时间能升几阶?而且本朝府兵又没有贤士大夫带领,你说将来的带兵官从哪里来?”
  被苏东坡一说,苏辙一时也无语了。他也不会带兵,更不会知道什么士官制,什么志愿兵了。从现在试行的府兵制制度来看,的确需要“武举”提供军官。
  “武举就武举吧。”苏辙最后叹了口气,“搞甚左右榜?还要改革国子监,你就不怕成为士林公敌吗?”
  “怎么会变成士林公敌?”苏东坡笑了起来,“子由,你多虑了。”
  “但愿吧!”苏辙摇摇头。他知道自己的兄长现在正在兴头上——压抑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咸鱼翻身了,能不折腾几下吗?
  而且现在的官家也要折腾啊,虽然还用着建中靖国的年号,但是脑子里想得都已经是富国强兵了。
  只是当今官家富国强兵的路子和先帝们不一样……
  苏东坡看到弟弟不说话了,以为给自己说服了,于是就道:“子由,现在朝中最要紧的就是推广府兵制了。下一步就是在京兆府全面推广,还要在陕西之外找地方试行。我想在京西北路的河南府(洛阳)、河北东路的大名府、河北西路的相州、河东路的太原府同时试行。你不如从中选择一府去主持吧。”
  “我去洛阳吧!”苏辙道,“洛阳多公卿,我在那里还有点面子,几千个府兵总能招募来的,不过这面子只能官几年。”
  洛阳就是河南府,现在是大宋的西京,也是退休官员隐居的首选之地。因为退休公卿都喜欢在洛阳买地建园林长住,所以河南府内的自耕农基本绝迹,农民都是豪门的佃户。能不能从河南府招募到府兵,就看这些巨室豪门能不能配合了。
  苏东坡笑道:“已经有办法了……五百个府兵换一个国子监和云台学宫生员的名额。那十个名额出来,五千府兵不就有了。”
  “又武好古的办法?”苏辙皱眉问。
  “是啊。”
  这馊主意一听就是武好古的!
  国子监一年至少要招两百人,如果一人可以换来五百府兵,十万府兵就有了。按照府兵服役期五年计算,就是五十万大军了。能不能打另说,人总归能凑齐的。
  苏辙连连摇头。
  “怎么?”苏东坡看着老弟。
  “你这是用官换人啊!”苏辙皱眉道,“办法当然是好的,可终究是授人以柄!国子监是为国育才的,怎么能这样取士呢?能凑出五百人的都是豪门大户,那些贫寒才子今后是不是要和国子监无缘了?”


第五百九十五章 友商京东(一)
  “贫寒士子不是还有科举左榜吗?”
  苏东坡的眉头也皱起来了,苏辙说的话他完全可以理解的。武好古给府兵制支的招,本质上就是用官换兵。因为右榜进士要考武艺,所以必然会把大批只能苦读五经的寒门士子挡在外面。而进入国子监和云台学宫,无疑就是寒门士子考右榜进士的唯一途径了。
  而国子监原本分成国子学、太学和武学的时候,除了国子学是给官N代们留着的后门之外,太学和武学主要都是面向寒门子弟的——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特别是前途最好的太学不仅要州府官学推荐,而且还有入学考核,还排除了中高级官员子弟入学,完全是给寒门学子的晋升之途。
  可现在一旦用帮助招募府兵换取保送新国子监的名额,那么国子监就必然会变成富家贵子的后门。此举虽然可以让朝廷获得大量的“义务制府兵”,但是却让神圣的国子监和科举考试(右榜)变成了国家和豪门巨室交易的场所。
  “子由。”苏东坡两手一摊,苦笑起来,“现在禁军废弛不能战,花钱又太多,所以国家必须靠府兵来护卫。而征召府兵又必须豪门巨室出力,不给他们好处,他们肯白白出力?他们不出力,就靠现在地方官员的办事能力,府兵制怎么可能成功?”
  “你这话说的是不错。”苏辙摇头,“可终究是授人以柄了。不仅熙宁奸党不会放过你,就连元佑老臣也不会支持你的。对了,朝中其他的宰执都知道了吗?”
  苏东坡点点头,笑道:“都知道了,韩师朴没说话,蔡元长是竭力支持的,温禹弼也是支持的,许冲元有点微词,只有李清臣明确反对。”
  “韩师朴就是太弱了,蔡元长一切看官家的脸色,温禹弼也和蔡元长一样,李邦直是因为和你不睦才反对的,只有许冲元是公心,可惜年纪大了……”
  苏辙一边点评一边摇头,现在朝中的正人君子真是快没有了,一个个不是只想自保就是热衷政争,自己的哥哥则是冒进改革,几乎就是王安石的翻版。
  他叹了口气:“我不去趟浑水了,你若觉得我还可以养小民,就让我去河北东路做安抚使吧。”
  “也好。”苏东坡点点头,“辽人挺喜欢你的,你去河北东路一定可以让两国相安无事的。”
  ……
  海州湾,此时正是秋风送爽的时候儿。和秋风一起到来的,还有从北方的辽国、高丽国还有界河商市驶来的商船,成百上千艘的拥挤在海湾之中,显出了无限的生机和繁华气象。
  此时也是出游的好季节,海面上除了商船之外,还有不少装饰精美的画舫,在海州朐山县的陆地和郁州仙岛之间往来,丝竹之声若有若无,在海面上随风飘荡。
  其中一艘特别巨大坚固的画舫海舟上,还有一众军士守卫,虽然都持着在海上没有什么用的长枪,但是这份阵势,就让周围的船只纷纷避开去了。
  船舱之内,有着丝竹歌舞。六名色艺俱佳的舞伎,正随着乐曲且歌且舞。艳丽动人的舞姿,让坐在船舱中的乘客们看得眉开眼笑。
  这条船上坐着的人可不得了,有纵横朝堂数十年的两位领袖,武昌军节度府副使章惇和观文殿大学士、知海州事曾布,还有已经成为海州巨富的吕嘉问,还有吕嘉问的女婿六路发运使蹇序辰,还有因为在京兆府的府兵试点中立功,改了京官,当了从八品承务郎后请假回家探母的纪忆——这船要是就此翻沉了,那武好古一定会非常感谢龙王爷的!
  不过这样的好事儿真是很难碰上的……
  船不会翻,而且船上的人,还在商量怎么和苏东坡、武好古过不去!
  “用国子监的生员名额换府兵……亏得苏东坡和武好古想得出!他们这是不把天下读书人放在眼里了!”
  正恨恨而言的是武好古对头吕嘉问,他现在的生意越做越大了,不仅做石炭,而且还从徐州利国监的冶主那里购入生铁锅卖给海州的盐户煮海盐——一年十几万缗稳稳的可以赚啊!这做生意的本事,真是直追武好古。
  不过吕嘉问并不是这条船赚钱最多的人,纪忆才是!纪忆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赚到了三十万缗!不过他在过去一年中什么生意都没做……什么都没做就赚了三十万,这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让纪忆赚到那么多钱的当然是海州地价的上升了,纪忆在元符三年的时候,就让家里人到海州大肆购买土地。不仅在朐山县城以南购买,而且还在天涯镇上和天涯镇附近购买。前前后后投下了五十余万!
  这些地皮在过去的一年中大幅上涨,涨出了至少三十万……不过纪忆对于这样的资产回报率似乎并不满意,因为他的眉头越皱越紧了。
  章惇看见他的脸色,于是发问:“忆之,你有何见解?”
  “未必是天下读书人。”纪忆说,“陕西六路、河东路、河北两路的读书人未必不满啊!譬如陕西六路一科才出多少个进士?现在500个府兵就能换一个国子监生,两个国子监生至少可以出一个进士……陕西六路民风彪悍,一年拉出几万府兵问题不大吧?将来的右榜进士中,恐怕少不了陕西人了。”
  “拉拢西军?”章惇挑了下眉毛。
  纪忆点点头:“不仅是西军,凡是军府遍设之地的读书人都可以受惠。而军府遍设之地,除了陕西六路,还有河东、河北和河南府,都是旧党势力盘根错节之地。对那些世家大族而言,五百个壮丁干上五年换取一个国子监生的名额实在太划算了。而且那些充当府兵的壮丁还可以得到免徭役终身的利益,官家多少会给点赏赐,也是有利可图的。”
  其实纪忆完全想多了,武好古和苏东坡根本没往这方面想,他们只是没有办法拉壮丁……蓝田县的办法也就在蓝田管用,别的地方还是得给出更加吸引人的条件。
  所以绞尽脑汁之后,武好古就在离开开封府之前,给苏东坡支了这么一个招——陕西六路,还有河东、河北和河南府的贫下中农被地主老财威逼利诱去当兵,地主老财的子弟拿了国子监生的名额学军事将来去做军官,看上去蛮靠谱的。
  曾布摸着胡子,“怪不得旧党的那些人都不怎么发声……”
  章惇却笑了笑:“官家也肯定会支持的……顺着苏东坡、武好古的路子走下去,兵有了,将也有了,还不花多少钱,多好啊?”
  “难道咱们就这么看着苏东坡、武好古二贼得意?”吕嘉问恨恨地说。
  “当然不行了。”章惇笑道,“苏东坡此举虽然讨好了陕西六路、河东路、河北两路和河南府的读书人,不过其他地方的读书人一定是不满意的。而且讨好巨室,压制寒门的罪名的跑不了的!便是旧党中人,肯定也有不少对他不满。而且《天理说》和《实证论》终究是会引起儒门大争的。所以苏东坡和武好古将来一定没有好日子过!”
  “可是现在呢?”吕嘉问还是一副压根痒痒的模样,“难道就这样看着他们得意?”
  章惇笑起来:“眼下就要靠望之兄你了!”
  “靠我?”吕嘉问道,“我能做甚?”
  “你能做买卖啊!”章惇又瞧着纪忆,“忆之,你家也是巨商,总不能看着武好古把钱都赚完了吧?”
  “岳祖丈的意思是……”
  “老夫看望之也是能经营的,你们不如合起来做点大买卖,抢一抢武好古的财路?”
  “做买卖?”纪忆皱起眉头,他就是为了不做买卖才苛刻读书考进士的。现在怎么又绕回到买卖上去了?
  章惇笑道:“老夫这些日子冷眼旁观,发现武好古之所以能助苏东坡上位,之所以能讨官家的欢心,其诀窍就在政商联手!这商……不仅能来钱,而且能办事儿啊。而我们想要扳回局面,就不能一味清高,就得向武好古学!”
  “可是……岳丈,咱们该做何买卖?”纪忆有些迟疑地问。
  “向武好古学!”吕嘉问说,“他做怎样的买卖,咱们也做怎样的买卖。”
  “那他现在在做……”
  纪忆心想:武好古的佳士得行、花魁行、酒中仙这些买卖,别家好像也做不好啊!至于开封府的地产倒是大买卖,可是人家有官家帮衬,自己这边怎么做?
  “做商市啊!”章惇笑着,“武好古最大的凭借并不是共和行,而是界河商市啊!他能有界河商市,咱们就不能照葫芦画瓢也搞一个?忆之,你觉得怎么样?如果能行,咱们几个老头子就帮你运动一个提举市舶司。”
  提举市舶司?纪忆问:“岳祖丈想让小婿去提举哪个市舶司?”
  “京东市舶司。”章惇道,“虽然泉州、明州的钱更多,但是京东市舶司却能和界河商市争抢辽国和高丽国的买卖……那里才是将来十数年的大热啊!”


第五百九十六章 友商京东(二)
  “京东市舶司?”
  纪忆第一次听到日后名震商场的“京东”之名,却是有些发愣,“岳祖丈,京东市舶司在哪儿?”
  “京东路的市舶司啊。”吕嘉问插话道,“设在密州板桥镇那个。”
  密州板桥镇就是后世青岛市的地方,那里是历史上宋朝在北方开设的唯一一个市舶司。不过这个市舶司管辖的板桥港发展的并不好,不仅比不了海州这个淮河以北第一大港,而且现在还被刚开张没几年的界河商市抢了风头。
  “不是的……”章惇挥挥手,将正在歌舞助兴的女伎们全都打发了出去,偌大的船舱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他接着说:“板桥镇哪有海州好?板桥镇有港无河,连接不了大运河就是个孤立的港,所以争不过界河商市。吾观北地诸港,能和界河商市相比的唯有海州商港了。所以京东市舶司不应该设在密州而应该设在海州。”
  “有道理!”吕嘉问点点头,“陆运可比不了水运啊!徐州的石炭如果用大车拉到海州,要走上四百多里,而且一车最多拉上几百斤,根本不行啊。”
  “这才四百多里。”章惇笑着,“从密州板桥镇出来要入运河起码走上一千里,而且沿途还有不少是山路。这密州板桥镇怎么和海州还有界河争啊?所以这京东路的市舶司得搬到海州来才能做好!”
  纪忆摇摇头,“岳祖丈,海州不属于京东东路啊,海州是淮南东路的地盘。”
  章惇一笑:“这太好办了,只要一旨诏书不就行了?海州划入京东东路,同时循界河例在海州设立商市和市舶司,称为京东市舶司,除海州商市之外,还管辖密州板桥镇,登州蓬莱镇等两处市舶务。包括海州商市、板桥镇商市、蓬莱镇商市在内的各处商市,都可以如界河商市一般买扑给商人或商会运营。”
  “官家能答应?”吕嘉问有些怀疑地问。
  “怎么不能?”章惇笑道,“朝廷的官员通常只派到县,市镇向由地方把持。况且之前不搞大商市买扑,全国的海贸商税拢共不过几十万。现在界河商市一家明着就能交上十几万,暗中给官家花用的还不知有多少!而且还卖兵器运粮食采买木料、马匹,不知给朝廷办了多少事儿。这样的市舶司和商市要多来几个,王荆公当年也不用那么得罪人了。”
  纪忆点点头:“当今官家心大,敢于放权,应该会答应设立京东市舶司的……若是咱们能把这个市舶司和市舶司下最肥的海州商市拿在手里,将来就不怕没有钱花了。”
  章惇看着曾布。现在章惇和吕嘉问都是隐退之身,不方便上疏言事了。在场的三位还在台上的官人之中,曾布是地位最高的,自然要他来拿最后的主意了。
  曾布眉头皱着,仿佛在苦苦思索,看见章惇投来的眼神,才沉吟道:“别的都好说,只怕商人借着买扑三处商市进一步做大啊!”
  船舱中的几位听了曾布的话都是一愣,接着全都沉默不语了。
  曾布接着又道:“本朝不抑兼并,而且又宽待工商,只是王荆公在位的那些年搞《青苗法》、《市易法》抑了工商。可现在早就是工商大兴了,界河商市能起来与其说是武好古有本事,还不如归功于本朝工商大兴。而工商末业又借着界河商市大发了一笔……界河商市的人口现在怕是不下五万了吧?再过几年十万二十万都是有可能的,这可是一个州的规模了!现在咱们又要搞京东市舶司,一下开出三个新的商市……这商人的势力,会不会太大了?”
  “不会的。”吕嘉问接过问题,“如果这三个新的商市叫武好古来搞,的确会让商人势力膨胀的。让咱们来搞怎么会壮大商人的力量呢?咱们的海州商市要在天涯镇的基础上发展,依旧要实行三级会议,士农工商的等级可不能乱了。”
  曾布眉头还是皱着,不过却轻轻点头:“若是如此,倒也不妨一试……不过登州蓬莱商市和密州板桥商市那边怎么搞,还是要从长计议的。”
  ……
  就在章惇、纪忆、曾布、吕嘉问等人商量着要开办京东市舶司的时候,武好古也已经回到秋高气爽的海州了。
  他这次回海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陪伴刚刚生了女儿的潘巧莲散心。因而没有住在日益繁华的天涯镇上,而是搬去了云台山上的别墅居住。除了陪伴妻儿,也会去云台学宫讲课,传授《天理说》和《实证论》,如果还有时间,则用在著书立说上。
  最近他正在撰写几本绘画方面的著作,分别是《绘画透视》、《绘画素描》、《绘画色彩》、《人体写生》、《油画技法》等等……和哲学相比,美术才是武好古是老本行,当然要趁着还没有因为诸事繁忙而把老本行丢光的时候,给全人类多留下一点文化遗产了。
  他现在就穿着一身宽松的袍服,坐在树荫下的一张玫瑰椅上,悠然自得的拿着毛笔在纸上书写着什么。罗汉婢在旁边为他磨墨和收拾稿件。这个黄毛丫头现在已经完全发育起来了,身材婀娜,凹凸有致。
  潘巧莲从院子外面进来,看到她,罗汉婢连忙行了个福礼。
  “罗汉婢你忙你的。”潘巧莲吩咐了一句,就走到了武好古身边,“官人,大姐儿的信寄到了,一切都好,胎位也很正,算算日子就是这几日了。你可真是有福气,转眼就是五个孩子的爹爹了。”
  “大姐儿那边只能让她自己应付了,我还要在海州多住段时间……日本那边的事情,怎么都得安排妥当了。”
  武好古留在海州的目的是为了给苏适拼凑访日使团。花满山的书信几乎和武好古前后脚到达了海州,花满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