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好古看着表情有些古怪的墨娘子,“墨娘子,你是担心阿拉丁商会支持的天方教阿訇向耶律洪基传教吗?”
第四百零一章 客自远方来(三)
耶律洪基可是信佛信到痴迷的辽国皇帝,而此时的大辽国内更是佛寺遍地,僧侣成群,都到了成灾的地步。
天方教的阿訇想要杀入这个被僧尼牢牢把持的市场,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除非他们能用最拿手的剑与火去传播真理……
“阿拉丁商会怎么可能去向辽国皇帝传播天方教?”墨娘子被武好古的古怪想法逗得咯咯笑了起来,“那是个商行啊,又不是天方寺。再说了,就算是天方寺,也不敢和辽国的和尚、尼姑抢饭吃啊,那还不被辽人皇帝砍死?”
说得也是,虽然天方教在后世是很厉害的,几乎没人敢惹。但是现在是野蛮的11世纪啊……而且也没有主持正义的民主自由灯塔可以去保护天方教。至于西域的喀喇汗回鹘和塞尔柱突厥连流亡的耶律大石都打不过,更别说现在还没有垮掉的辽国了。
幸好那个佛教狂耶律洪基对向西传教没有什么兴趣,否则绿色中亚可就要遭殃了。
“那你在担心甚底?”武好古问。
墨娘子笑道:“东翁难道不知道海上的勾当是靠刀剑来做的吗?这海州以北,素来是没有天方教海商的!在泉州往北,他们就没甚底优势了。”
此时大食商人因为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所以在南洋和西洋的海上贸易中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可是泉州往北,大食海商的优势就逐步变小了。到了明州就没甚份额了,日本博多港几乎没有大食海商的踪迹。扬州、海州虽然大食海商的商行,但是市场份额很小。
至于辽国和高丽市场,也和日本差不多,基本没有大食商人的踪迹。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佛教在日本、高丽和辽国的绝对优势,就是汉人、日本人和高丽海商用武力驱逐大食海商了。
如果武好古主导的界河商市允许大食海商阿拉丁商会入驻,无疑会遭致汉人和高丽海商的反感。北方的海上,说不定也会因为阿拉丁商会的进入而打成一团。
而且,界河商市本身,也有可能会被狡猾的大食海商利用,卷入海上的冲突。
“开门做生意,哪有把客人往外赶的道理?”武好古无所谓的摆手,“去请他进来吧。”
现在武好古可不怕北地的海上一片刀光剑影……能打起来才好呢!打起来了,界河商市的水巡所才能堂而皇之的发展啊?
不一会儿,墨娘子就依着武好古的吩咐带着白思文走进了武好古的书房,而且还是一路有说有笑的。
仿佛刚才在武好古跟前说阿拉丁商会坏话的那位,根本不是墨莉墨娘子。
武好古则走到书房门口相迎,冲着白思文拱手笑道:“海州一别都快两年了,白员外一向安好吗?”
白思文唱了个肥喏:“托大官人的福,小底这两年海上漂泊,总算是一路平安,而且也算不负所托了。”
“哦,真的吗?”武好古显得非常惊讶,“白员外带来了大食良马和古拉姆战奴来开封府了?”
“良马还在泉州。”白思文笑道,“一共有三匹,都是公马,可以做种马的。”
这当然是吹牛了,去天竺买马的商船最快明年才能回到泉州。不过即便是吹牛,但的确也在帮武好古做事了。
“古拉姆倒是和小底一起来了,都是在西方和邪恶的十字教强盗战斗过的勇士。”
白思文继续吹牛,邪恶的十字教强盗当然是十字军了。不过他们在1097年才刚刚踏上亚洲的土地,在去年夏天才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和他们战斗过的天方教勇士都已经去天堂和七十二个处女牵手了,现在怎么可能就到东方来了?
“好啊,好啊。”武好古连连点头,也不点破,“先请几位勇士在寒舍休息一阵,等恢复了体力,某在请个朋友去考考他们。”
他打算请赵钟哥出马,去试试那些天方教勇士的本领……不仅要试武艺,还要试一试他们教授学生的能力和方法,还要了解一下天方教的军学。
博采众长,才能有所增益。武好古可不会故步自封,以为东风一定压倒西风!
另外,武好古还希望通过阿拉丁商会得到西方的科学和哲学类的书籍,有可能的话再引进一些阿拉伯和罗马的学者去未来的灯塔大学。
武好古接着又说:“白员外,国丧还有几日才过去,某现在是朝廷官员,所以不方便摆酒给你接风了。等国丧一过,再给你补上。”
身为近幸,武好古不怕有人弹劾自己受贿——近幸不受贿谁受贿?这不是问题。不过却不能让人抓住自己不忠的把柄。比如在国丧期间大吃大喝就是不忠了,所以他这些日子的生活是非常节制的。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白思文笑着说,“其实小底这次北来还有一事,想要相求。”
“有甚底事情?”武好古问。
白思文道:“小底在泉州就听说大官人受命在辽宋交界的界河之畔建个自治的商市?”
果然不出墨娘子所料!
武好古心说:这些阿拉伯商人的眼光还是很精明的……不过他们能看好界河商市,也说明界河商市是真有前途的。
想到这里,武好古笑着说:“白员外的阿拉丁商行想要在界河商市投钱是吗?这可太好了……不如这样吧,等到四月份,本官就要北上去界河商市,你若有点儿闲工夫,就随着一块儿去吧。等你见了界河商市的模样,再讨论怎么投钱兴业,可行吗?”
“行啊,一切都依大官人的。”
白思文自是满口答应,心里也有点佩服自己的眼光和手段了。阿拉丁商会想要进入北地已经有百年了。
可是却一直被那些该死的汉人、高丽人海商打出来!现在若是能巴结上武好古这个贪官,多半可以一举在界河商市站稳脚跟!
有了界河商市这个根据地,阿拉丁商会多半就能在北方的海上往来纵横了!
……
“墨娘子!可算把你给等来了,我和师父差点以为寻错了地方了。”
墨莉从梨花别院回到自家在开封府内城的宅邸时天已经大黑了,在她的宅子门外这时却立着两个人,还都牵着走马,带着行李,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儿。正是明教圣公静明和尚和他的徒弟方腊。
“大师,十三哥,可把你们等来了。”
墨娘子拍了拍自家的房门,很快就有个老妈子来开门了。
“进来说话吧。”墨娘子将两人请进了自家的客堂,桌子上已经摆了几盘冷菜了,“还没吃吧?一起用一点吧。”她又对自己的女仆说,“七娘子,去巷子口的蔡家铺子叫几个酒菜。对了,大师,十三哥,你们忌荤吗?”
墨娘子是不忌荤食的,正宗的摩尼教教职只是独身,禁牵手,却不必“食菜侍魔”,不过江南地区流传的本土化的明教却有吃素的规矩,但是不禁牵手。
“贫僧吃素,十三不忌。”静明和尚说。
“七娘子,多叫几个素菜。”墨娘子打发走了自己的女仆后,又给和尚还有方腊点了两杯云雾茶。
“墨娘子。”静明和尚笑问道,“听人说你在开封府发了大财,看着宅子,倒是真的了。”
“奴要恁多钱财也没用。”墨娘子道,“还不是为了明教?这次叫你们来,也是为了明教的事情……奴觉得现在是时候重建明教总坛了。”
“总坛一直有啊。”方腊道,“就在睦州清溪县啊。”
“奴说的是天下明教的总坛。”墨娘子说,“是明教的祖庭!”
“你要重建教廷?”静明和尚一怔,“纪忆之也是这个意思?”
“他?”墨娘子一笑,“他不过是个听者。”
纪忆的家族虽然一直资助流亡中华的摩尼教正宗一派,不过他们只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这么做的,本身虽然是信徒,但并不出选人。
而且纪忆虽然也想实现摩尼教的合法化,但是他只是想避免纪家被摩尼教的异端分子所牵连,从没想过重建摩尼教廷。
重建摩尼教廷可不是闹着玩的!这表明摩尼教的复兴和反攻的开始——反攻波斯!
而对摩尼教极为厌恶的天方教势力,一定会有激烈的反应,甚至有可能和纪家海商发生严重冲突。
“他不同意?”静明和尚有些担心地问。
墨娘子摇摇头,“那又怎么样?他不同意,我们就不能干了?现在可是最佳的机会啊,连天方教的阿拉丁商会都准备在界河商市插一脚了,我们难道要放过这个机会?”
“圣女,你打算怎么做?”静明和尚问。
“奴打算让诸选人之家都迁往界河商市。”墨娘子道,“同时在界河商市兴建大云光明总寺,作为摩尼教教廷驻地。”
“那界河商市的官府……”
“界河商市的官府会欢迎我们的。”墨娘子笑道,“因为诸选人之家会给界河商市带去产业,会让界河商市在最短的时间里繁荣起来。”
第四百零二章 东华门外落马
大宋元符三年四月十三,在开封府皇城的东华门外,挤挤挨挨的都是人头攒动。
从东华门到马行街,再到潘楼街、御街、汴河大街,再往东去出了梁门、万胜门,这一路上沿途都是人头济济。沿街的高处,或酒楼或亭台或民宅,凡是靠着大街的窗口门口,也都有开封府的官人百姓,翘首张望。其中还有不少是精心打扮了一番的小娘子,羞羞答答地探头探脑。
开封府无处不在的商贩也都赶来了,提篮挑担,沿着这一路叫卖吃食和各种甜汤,各种耍物。
还有一些商贩则是挑着一堆书册在叫卖,卖的是一本名叫《文曲星》的杂书画册,上面画了很快就要堂而皇之骑马游行而来的今科进士的人像,还印了他们的锦绣文章的题诗词赋。
今天可是新科进士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日子!谁不想亲眼见识这等大宋朝的英雄好男儿是何等样貌?谁不想一睹他们的锦绣文章?
况且这本《文曲星》杂书也不甚贵,不过是八十个铜钱罢了。对于开封府外的人们而言,或许是一笔钱。可是对着天下首善之地,收入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开封府城的百姓来说,根本不算甚底。
再说了,会掏钱买这一册书的,也不是苦哈哈的力夫或是没正经差事的闲汉——他们也不识什么字,哪里知道进士的文章好在哪里?对他们而言,这书还不如《花魁》画册好呢!
会买《文曲星》的,都是家里有几个闲钱,可以让儿子或者自己读书上进的富裕市民。八十文钱对他们算得了什么?
所以不一会儿的功夫,这一路上至少三分之一的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文曲星》的创刊号了。
不少人当场就翻看起来,看到精妙的文章还忍不住摇头晃脑念了起来,有几个还大声拍手叫好,仿佛真的能看出好在哪里似的。
开封府、皇城司、三衙禁军今天也都抽调出不少人手来当值了。禁军面街而立,将百姓人潮当在身后,好清出一条窄窄的走道,让从东华门内出来的进士公们可以策马而行,从中通过。
而在东华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很快就要到来了。大嗓门的宦官童贯已经穿上绯色的官府(他还没那么大官,只是为了好看穿一下),戴上了貂珰,手里拿着一个卷轴,站在了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木台之上,就等着吉时一到,大声唱名了。
所谓东华门外唱名,就是指得这个!
561个文进士,还有几十个武进士,他们的姓名、籍贯、年甲,还有在考试中获得的名次,都要由童贯大声唱出。
唱名结束,骑着高头大马的进士,就要在童贯和武好古的引领下,从东华门内出来,浩浩荡荡的在开封府的街道上巡游一番,然后前往城外的琼林苑吃饭。
而武好古这个时候,已经穿上了他的黑漆濒水山字甲,低着头在检查马儿的性别……呃,就是看有没有“宝贝”了!
也不是每匹马都要看,只需要看几十匹给武进士骑的马就行了。那些武进士这个时候也都已经穿上了大红的衣服,戴着幞头,耳后插了花,喜气洋洋的站在各自的马匹旁边。
武进士也是进士啊!虽然比不了文进士那么尊贵,可也没有的强不是?
不过要做武进士也不容易,阳谷西门家早就想憋个武进士出来,可惜多少年都没成功。今年同样是落空……倒不是西门家的人武艺不行,他们家的女侠都是能骑在奔跑的马上开弓射箭,还能射中靶子,何况去考武进士的男儿?他们在江湖上可都是响当当的大侠。
但是大侠的文章普遍差了火候,虽然兵法七书也都读过,但是却写不了那种兵法策论。
兵法策论是很不容易写的!
比如这一科的“兵法论”的题目就是论韩琦所创的“方、圆、锐”三种阵图在实战中的运用……这玩意在实战中真的能用?
呃,这题目别说西门家的那些武士不会做,你就是让宋太祖赵匡胤从永昌陵里复活了来考,肯定也是落榜啊。
韩琦的阵图要是管用,李元昊早被打死了,哪儿还有两个梁太后的事儿?
不过谁要写这阵图不好,肯定是考不上的。不仅要写阵图好,还得吹出花儿来才行。实际上还是在拼文笔,和文科举考试没多大区别。所以能考上的,也不是正儿八经的武士,而是那些考不上文举的富家和官家子弟。
穷文富武嘛!只有富家和官家子弟才能花钱练习一下弓马骑射,然后再凭着一支生花妙笔去吹捧韩琦的阵图,捞到一个武进士。
至于中了武进士之后,当然也不会真的去带兵,而是会以武阶官做文职,一般也是授个试衔县尉去捉贼——贼他们倒是能捉到几个的,比武忠义那老头强多了。
实际上,武进士也是一个给北宋的官员子弟开的做官后门。所以武好古“查马”的时候还遇上好几个熟人,都是开封府将门的子弟。有一个还是潘巧莲的侄子,都很客气的和武好古招呼。
顺便提一下,宋朝虽然文武分途,而且重文轻武,但是宋朝的士大夫还是挺能言兵的,兵法七书人人几乎人人都熟读,除了由枢密院密藏的“战略级”阵图(阵图也是个宝啊,赵光义的《平戎万全阵图》就是国之重器,不到一定级别是不给看的),普通的阵图他们也都是熟知的,有些自己还能画阵图。写出来的兵法策论全都是高水平的!
查完了马,回到东华门内,进士队伍最前面的时候,童贯已经开始唱名了,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了。
“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李釜……”
武好古扭头看了眼那个状元公,二十多岁,满是书卷气的一个儒生,正意气风发的立在一匹高大的走马旁边。给他牵马的是禁军的一个杂品武臣,看上去颇为精干。
“第一甲第二名,榜眼,范致明……”
“第一甲第三名,探花,纪忆……”
童贯已经唱到了纪忆的大名,武好古也将目光投了过去,纪忆已经骑在马背上了,而且也没人替他牵马。
纪忆是个能骑马的儒生,还能坐在马背上放几箭(马当然不能跑了),虽然也不能射中靶子,但是在如今的大宋文人之中也算是弓马娴熟了。所以他不需要禁军武臣给他牵马,可以自己控马。不过看他骑马的姿势和那个紧张兮兮的样子,这马上的功夫也不咋地好啊。
武好古又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弟弟武好文,他不大会骑马,所以武好古就从家里挑了一匹特别乖巧的小母马给他骑,还让林万臣来牵,是肯定不会有事儿的。
大宋官家赵佶,这个时候也来看热闹了,不过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穿着便服和带御器械高俅、大貂珰杨戬一块儿站在东华楼上往下看。
三个月的国丧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整个开封府城就能再次变成繁华似锦的不夜城了。站在东华门外看热闹的老百姓头上也都应景儿似的插了花,远远望去就是一片花海。好看极了!
可惜赵佶现在不能出宫去深入群众了……城西的琼林离宫要是能早点建成就好了。
“陛下,童大官已经唱完名了,进士们该出发了。”
赵佶耳边响起了高俅的声音。
城门楼下面,早就准备就绪的一支乐队已经开始吹奏。原本站在马儿边上的六百多个进士,也纷纷上马,有些个利索的是自己上去的,不过绝大部分是要人搀扶的……
纪忆是早就骑在马背上的,他是探花郎,前面就是状元、进士,还有开道的武好古和童贯。看到他们全都上了马向前了,早就等的有点不耐烦的纪忆也小心翼翼地控马前行,很快就出了东华门。
东华门外,顿时入目的是一片人山花海,耳边则是欢庆的曲乐,一种人生得意的感觉,马上涌上了纪大官人和其他六百多个文武进士的心头。
而之前那点萦绕在纪忆心头的压抑感觉,现在也一扫而空了。
虽然他没有能成为官家的心腹,可他是进士啊!还是探花郎!这样的出身,是武好古之流无法相比的。
看看眼前这满街满巷欢呼的百姓吧,他们人人都在为自家这样的进士欢呼啊!
咦!那不是墨娘子吗?骑在马上正得意的纪忆忽然看见墨娘子也在东华门外欢呼的人群中了。他心想:墨娘子也是来看我的吧?这个圣女一直对我有意思的,就是不好意思说……可是她身边怎么站了一个和尚?这和尚好像是摩尼教圣公静明啊!
他怎么来了开封府?怎么还和墨娘子一起?
他们想干什么?明教的两支难道要合流?圣公一脉可是图谋不轨的……
纪大官人正吃惊的时候,耳边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吼声:“纪大官人,还认得方十三吗?”
纪忆被这吼声吓了一跳,下意识的一拽缰绳,结果他的胯下的走马一声嘶鸣,前蹄扬起,用两只后腿站立起来了。
这下弓马娴熟的小纪探花的马术不够用了,顿时就从马背上跌落下来了。
纪忆落马了!
第四百零三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你们,你们……你们要重建摩尼教廷?”
因为坠马受伤,正躺在床上修养的“落马探花”纪忆,听到床前的三个前来探望的“魔教妖人”说出想要在界河商市重建明教教廷的想法,顿时有一种想去临高当知县的冲动。
自己怎么就恁般倒霉呢?
章惇那边的黑锅还没洗干净,明教的黑锅又压上来了,早知道这样就该去临高,躲得远远的才好!
“是啊,忆之,眼下不就是个良机吗?”墨娘子笑道,“你家这些年在官场上活动,不就是为了能让圣教有重见天日之时么?如今的界河商市便是一个诸教自由之地吗?圣教总坛如果能在界河重开,不也是随了你家多年的心愿吗?”
“墨莉,你要是想在界河商市建个大云光明寺,我也不拦着了。”纪忆心里那个苦啊,自己怎就恁倒霉呢?巴结上章惇,他老人家却成了官家的眼中钉,还累得自己枉做小人!家里面和明教有点关系,原指望能让明教合法化就摘干净了。可是墨娘子和静明老和尚现在却想重开明教教廷!
一个教廷和一座寺庙,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别看现在白莲寺到处开张,但那是一盘散沙,便是设在睦州的明教总坛,也因为太过隐秘,无法有效调动教众——绝大部分教众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明教总坛,也不知道白莲寺的根底。
实际上,绝大部分白莲寺就是个骗钱的野庙罢了,根本不听睦州总坛的指挥。如今的明教,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散沙型教派而已。甚至可以看成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所以朝廷是有可能同意明教重新取得合法地位的。可一旦明教的教廷出现在界河,那么事情的性质马上就不一样了!
明教就会渐渐变成一个组织严密的教派……就如同明教在唐朝刚刚传入中原时一样了。
纪忆知道那时摩尼教的教廷在回鹘,而中原各地的大云光明寺都属于大唐教区管辖。这大概就是摩尼教在会昌一蹶不振至今的原因……朝廷可以容忍散沙一片的佛教、道教,但绝不会容忍一个组织起来的宗教!
“教廷绝对不行!”纪忆摇着脑袋,语气坚定地说,“只能是大云光明寺……若是你们答应,我去和武好古打招呼。否则,我也去和武好古说,不许你们开设教廷!我可是下一任的沧州司法参军,界河商市的警巡之事,本官也是可以说得上话的。”
宋朝的州府设有“司法参军”和“司理参军”,共掌刑狱治安之事。不过界河商市并不归沧州管辖,纪忆这个司法参军能管到的,也就是界河商市的堤坝和壕沟之外。
不过能管到界河商市门口的权力也不小了,武好古一定不想和纪忆这个司法参军闹出太多不愉快的。
而且,摩尼教廷出现在界河商市对武好古也没有什么好处。
墨娘子和静明和尚互相对视了一眼,墨娘子笑了笑道:“那就先建一座大云光明寺吧。另外,现在居住在平江、明州的诸选人之家,也会陆续迁往界河商市居住。劳烦忆之你和平江家里面打一声招呼。”
选人之家原本有十几家,不过由于摩尼教的“计划生育”倾向,选人之家的数量一直在减少,现在只剩下了七个家族,分别以“墨、薛、萨、鲁、伊、明、库”为姓氏。人口不多,男男女女加一块儿不足千人,都从事造船、纺织(织地毯)、金银器等行业,全都是工商之家。
他们的迁移纪忆倒是支持的,虽然会给纪家在平江和明州的生意带去一些不便,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这些选人家族和纪家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他们迁往界河商市后,纪忆就能通过他们掌握界河商市的情况了。
如果未来真的要去界河和武好古打对台,这七个选人家族和纪家本身在界河的势力,都会成为纪忆的助力。
“这可以啊。”纪忆斟酌着道,“你们在界河商市开个造船场一定有利可图……还可以在那里做些波斯样式的玩意儿蒙给契丹人和高丽人。对了,契丹那边有许多羊毛,可以在界河商市建个毛织工场。”
纪忆在辽国呆了好几个月,自然知道那边有什么物产和需求。
羊毛在辽国是烂大街的东西,一个大子儿能买一堆。虽然辽国也有毛织行业,但是水平不高,织不出波斯地毯那样的东西。所以在辽国市面上的地毯都是走西域丝绸之路运来的,而且质量也没有选人七家的东西好——人家可是正宗的波斯假货!要是能大量生产,绝对能倾销到辽国和高丽国去的,没准还能在大宋国内卖掉不少。
另外,选人七家里面还有不少船匠,都是都料匠和大匠。宋朝的造船业非常发达,所制造的船只不仅供应汉人海商,也会出口。因此所造船只的式样就不局限于中式了,也有波斯、大食式样的船只生产。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船只,无论什么式样,大多都是宋朝生产的。
这年头的船肯定得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或是终点建造,要不然就得放空了,放空的损失可比船价贵多了!而阿拉伯那头造船技术好坏且不论,但是阿拉伯半岛上没多少森林可以砍啊。
所以海上的大食、波斯样式的船只,大多也是在宋朝生产的。而选人七家出来的船匠就是专门打造波斯、大食式样海船的。这种海船使用的是三角软帆,拥有一定的逆风航行能力,而且速度也比较快,适合跑远航。缺点则是需要的水手比较多,操纵起来也比较复杂,一般的汉人水手还操纵不了。不过纪家的水手倒是能操纵这种波斯、大食式样海船的。而将纪家所需的波斯、大食式样海船的产地挪去界河商市也没什么不好,到时候纪家的远航船队就可以从界河商市出发,直接在界河商市装上质量极佳的定州瓷器了。
……
墨娘子、静明和尚和方腊离开纪家不久,武好古、武好文兄弟就上门来探访了。
虽然武好古对纪忆落马这事儿很有一点幸灾乐祸,不过该尽的礼数他还是要尽的。武好文和纪忆怎么说都是同榜进士,而且还都是太学出来的。而武好古和纪忆又是一起拍马屁的同僚,很快两人又要一起去沧州做官。所以面子上还是要一团和气的。
在纪忆修养的卧房内寒暄了几句,又说了一会儿伤情——纪忆伤得并不重,只是腿有点瘸,腰有点痛罢了——然后纪忆就把话题引向了摩尼教了。
“摩尼教教廷?”武好古不知道历史上的摩尼教是怎么回事儿,不过“教廷”什么的他是知道一点的。
“就相当于摩尼教的朝廷!”纪忆皱着眉头道,“唐朝的时候摩尼教是回鹘教廷在操控的,不过现在回鹘教廷早垮了,整个是群龙无首,所以就有些摩尼僧想要在中原重立教廷了。”
“有教廷不好吗?”武好文问。
“当然不好了。”纪忆摇摇头道,“教廷就是个小朝廷啊,管着一教的大事,私设属员,有人管钱财,有人管属吏,有人管营造,有人管传教,有人管教法,下面还会划分教区,就像国家的州县府路一样……听说有些个西方教派还有兵马呢!”
“这不是造反吗?”武好文吃了一惊,“那些国家的朝廷就不发兵捕拿?”
武好古心想:捕拿哈里发和罗马教宗?怕是拿不住啊……
不过话说回来,洋人的办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武好古忽然又想道:人家基督教、天方教、摩尼教能够万里迢迢从西方传到中华,其中基督教和天方教后来还传遍世界,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儒学为什么不行?孔子、孟子之道为什么就不能传到罗马,传到巴格达去?别说罗马、巴格达了,就是马六甲和爪哇岛现在也不信孔孟啊!现在的地球上就只有大宋、大辽、西夏、大理和安南还有日本国有儒家传播。
这个不就说明儒家在传播上的失败吗?是儒家的道理不好?恐怕也不一定吧?儒家虽然缺少了大神,但是可以和其他宗教结合传播啊。
既然道理上没什么不好,那就一定是传播手段的问题了!儒家好像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向外传播孔孟之道吧?
别说现在大宋军事上瘸腿了,就是过去汉唐最牛逼的时候,似乎也没干过这事儿啊?就是李二那样的牛人,也没派程咬金一手斧子一手“五经”的去向西域人民传播儒家真理啊?
武好古心想:果然是不能故步自封啊!中华的儒家还是得向人家基督教、天方教、摩尼教学习啊!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嘛!等将来自己在界河商市打开局面了,一定得好好琢磨一下怎么搞个儒家教廷?唔,或许还可以搞个孔孟骑士团?
第四百零四章 博士团的起源
“二哥儿,你说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算是传教吗?”
在从纪忆家里出来,坐着马车往回走的路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