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岳戏蛳M庖淮卧谖颐撬娜酥校辽倌苡幸蝗烁咧薪浚
他说这个话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白波武家现在没有一个官,就不是官户了!如果武好文高中,那么一旦他提出归宗,那白波义门武的族长是不是要让给武好文?
第三百五十九章 相信谁?
“撤了吧。”
皇宫大内,崇政殿中,官家赵煦对着一桌子山珍海味,依旧提不起一点儿胃口,而且他也不想去后宫面对一群绝色佳丽——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肯定不是没好吃的,没有颜如玉。
而是什么都吃不下,也用不了颜如玉了……而且,更让赵煦郁闷的是,他今年才二十多岁啊!
人生最精彩的时候刚刚开始,而且他还是个人人想做的皇帝,怎么就快不行了呢?怎么就吃不下好东西也用不着颜如玉了呢?人家还想好好荒淫无道上几十年呢!
“陛下,今晚上……”
伺候赵煦的宦官杨戬几乎是硬着头皮上前询问的,问赵煦想牵那位娘娘的手!
这事儿真是找抽啊!可是他吃这行饭,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问了。好在大宋官家都心善,就是恼了也不会杀人泄愤,最多就是去西北军前吃苦,也不一定是坏事,没准就立功了。
“去皇后那里。”赵煦说,“晚点再去吧。”
“喏。”
杨戬吐了口气,刚想去传旨,又被赵煦叫住了。
“李忠和童贯都在宫里吗?”
“在。”
“让他们到崇政殿来。”
“喏。”
李忠和童贯都是不久前去过辽国的内官。其中童贯回来的比较早,也没参与后来的清州之会。不过赵煦也没让他闲着,而是让他做了勾当国信所的内官,还让他负责同渤海人接触的事情。
而李忠则在析津府呆了好长时间,还负责和辽国讨论界河商市事宜,直到完成了“清州之会”才返回开封府。
今天是李忠返回开封府的日子,和张商英、张叔夜、武好古这些人先回自家的做法不一样,李忠是直接入宫等候皇帝召见。而童贯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皇帝今天可能会找他问话,所以也和李忠一起呆在靠近崇政殿的翰林图画院里面。
因此杨戬很快就把两人带进了崇政殿,行了礼后就被皇帝唤到了案几之前。
赵煦跟前的饭桌早撤了,又换上了摆满了奏章的御案,他从中挑出了一份夹了张黄纸条的奏章,递给了李忠。
“这是你在清州时给朕送来的最后一份奏章。”赵煦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你在奏章上说辽人认为界河商市只要能大兴,宋辽就必成兄弟之邦?”
“是,陛下,这是辽国的正使萧保先在酒宴上吐露的真言。他说我们大宋等于把一箱子钱放在边境上让他们辽国看管,不是兄弟之邦,是绝不会怎么做的。”
“你认为有道理吗?”赵煦问。
“有些道理。”李忠说,“这界河商市的确是有利也有弊的……虽然商市大兴后有利于我朝囤积伐辽所需的兵粮和召集民夫,但同时商市一旦被辽人先行打破,只怕会起到资敌的作用。而且……”
看到李忠欲言又止,赵煦说道:“有话就说吧,朕又不是听不得真话的人。”
“喏。”李忠顿了顿道,“而且能从界河商市中得到大利的,必是开封府的亲贵富豪……他们会赞成辽宋开衅吗?”
这话说的可有点诛心了!
界河商市虽然是新党力主建立的,可是能在商市上投钱的毫无疑问都是旧党的支持者——旧党支持者有钱嘛!旧党的根底本来就是和开封将门、富豪融合在一起的北方豪门士大夫。他们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还通过经营商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投资界河商市。
而旧党的政治理念很明确,就是少惹事儿,安安稳稳过日子——他们大都是北人,朝廷惹了辽人或是为了防辽“四易”、“五易”黄河,倒霉的都是他们!所以他们肯定是反战的!
也就是说,为伐辽而建的界河商市,最终会被反对伐辽的旧党支持者所控制!
“武好古呢?”赵煦问,“他会反对伐辽吗?”
“陛下。”童贯接过问题回答道,“武好古一直是反对伐辽的。”
“怎么会?马植不是他带来开封府的?慕容先生也是他领来的。”
“陛下,武好古、马植和慕容先生都认为辽国必亡。”童贯道,“他们只是主张在辽国灭亡之时有所动作,据有燕云以备新崛起之胡虏。若辽主可以励精图治,再兴国势,他们就不会主张伐辽了。”
“那辽国能重振吗?”赵煦问。
“不能。”李忠回答道,“十万宫帐兵都奈何不了一个磨古斯,辽国的大势去了。现在只等女直人和高丽人分出胜负,辽国就会两面受敌了。”
“辽人只有十万精锐可用?”
“有二十万!”童贯回答道,“据慕容先生说,辽国能战的就是十万宫帐兵加上最多十万人的部族兵……这二十万战兵,就是辽人的根本。不过现在宫帐兵养尊而弱,部族兵则苦战疲敝,都不复昔日之勇武了。而且契丹人、奚人过于崇佛,以至于子裔减少,凶性不足。所以北阻卜一战才会久战不胜。若东方再有强国崛起,契丹、奚人必然亡族。到那时,也就不存在要不要恢复燕云的问题了。”
在契丹亡国的局势面前,无论新党旧党,都是无法坐视的。因为大宋要不把燕云拿下,回头换个刚刚崛起的凶悍胡虏入主,大宋还想有安稳日子吗?人家可不知道有澶渊之盟!
“援辽呢?”赵煦忽然问,“到那时,有些人也许会想要援辽以图安逸和财帛吧?”
童贯和李忠都没有办法回答赵煦的问题了。因为赵煦是在说自己身后的事情……他要是还活着,开封府的那些亲贵豪商是不敢为了财富和眼前的安逸就推动援辽的。
但是他如果不在了,特别是章惇那老头也不在了。恐怕开封府的旧党就会和唯利是图的商人们勾结起来,破坏朝廷的伐辽大计了。
崇政殿内一片沉默,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赵煦一声叹息:“商市不能全被商人控制,一定要有朝廷……不,要有宫中的人。”
宫中?
童贯和李忠互相对望了一眼,似乎没有明白赵煦的意思。
赵煦仿佛在自言自语,低声道:“要不在界河商市搞个应奉局?专门替宫中搜罗药材、御马、肥羊、玉石……也在界河商会入上一股。”他忽然眼皮一抬,看着眼前的李忠和童贯,“你们谁去给朕看着界河商市?”
……
“共和……”
章惇这个时候也在自己的宅子里面和张商英说话,提到“商市共和”的共和,章大宰相就忍不住直摇头。
他当然知道“共和”这两个字的出处,就是周历王被国人驱逐,由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十四年的这段历史。
也就是说,天下不是天子统治,而是由两个大臣共同行政,多半还要给那些犯上作乱的国人以议政之权。这就是共和!
而在《清州之约》中,共和两个字居然被用在了商市之后。
“相公。”张商英非常明白章惇的想法,于是也皱起眉头说,“下官也知道这两个字不妥,但是也找不到比共和更加妥帖的用词来体现界河商市的治理了。这个界河商市不是我大宋一家的,朝廷自然不能委任官员去管辖,要不然辽人不会答应的。但是商市也不是辽人说了算,那样我朝不肯答应。但同时商市也不是双方共管……商市要是共管,我方可就控制不了局面了。所以武好古就提出了这个共和……就是由商会股东一块儿商量着推行出个管事的衙门。因为我朝这边有钱人多,所以商会大部分的股东肯定是我们的人,所以商市名为共和,实际上还是听朝廷的。就像西周共和一样,最后还不是又归了王政?”
现在不是清末,共和这个词儿没那么负面……不仅不负面,而且还是比较正面的。毕竟西周共和的结果还是归政于王。武好古用“共和”二字形容商市的政体,似乎也预示着商市最后是要归大宋朝廷的,这没有什么不对的。
只是武好古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这本事是不是大了一点?把商市给他管真的好吗?
“无非就是多了一家将门。”张商英看出了章惇的心思,笑道,“武好古所求的,无非就是将来平辽复燕后能封个贵官,哪怕给他当节度使又如何?开封府那么多将门,也不多他一家。”
张商英说的节度使当然不是拥兵据地的那种节度使了,而是个武官的阶官,太尉以下就是节度使。武好古现在是武官,将来能当上节度使,想来也该满意了。
可别说大宋文官喜欢欺负武人,大宋文官欺负的只是狄青那样起于孤寒的武人。武好古是近幸豪商出身,他弟弟武好文眼看就中进士了,好像还和相州韩家联姻。所以他这个武人有谁去欺负?自己人啊!而且武好古又不会真的带兵打仗,他只是做生意搞后勤拉关系的将门,谁会怀疑他造反?说出去也不像啊,现在满开封都是这种将门,要是会造反大宋早给造没了。
第三百六十章 假的权相
回到开封府的第二天,武好古睡了个大大的懒觉,直到将近午时才从床上起来。
洗漱了一番之后,武好古直接就去了一家人用饭的厅堂。潘巧莲、西门青都已经到了,阎婆儿却不在,看来是去开封府城内的怡红院了。她的这处窑子要发卖,自是要忙活一阵子的。
他的好徒儿杜文玉也不在,一大早就去了自家的宅邸向祖父杜用德汇报了——给武好古当外室,还能在界河商市拥有自己的宅邸,看上去也不错啊,至少不用受潘巧莲和西门青的气儿。
武好古没有让两个怀了孕的妇人起身,而是自己走到她们中间坐下。
“大姐儿大约何时生养?”
西门青正在抚摸自己的肚皮,里面的胎儿又在“调皮”,听到武好古的发问,便笑呵呵道:“年后就该生了,说是十月怀胎,其实就是九个月,二百七八十天,能挨到三百天是很少见到。不过我的身体壮,怀上孩子后也一直在活动,胎儿应该能呆到足月的,生起来多半也不会太难。”
她虽不会接生,但到底是个妇科高手,对怀孕生子的事情并不陌生,知道一味将养休息对生育并不有利,也知道孕妇食补过度一样不利胎儿。所以在她的安排下,她自己和潘巧莲这些日子都有一定的运动,饮食结构也比较合理,两个女人并没有胖得不像话儿。
生育的日期,自然可以算出来,西门青自己是年后的一月中旬到月底。潘巧莲要晚一些,要等到明年的四月或五月。
从目前的情况看,两个孕妇的胎儿都比较健康,西门青的胎位也比较正,潘巧莲的胎位还不知道——现在要查胎位只能靠接生婆的手里摸,潘巧莲才三个多月的身孕,根本摸不出来。
另外,一组接生婆也已经到位了。是西门青写信从徐州召来的,都是三十多岁的妇人,干接生婆的时候约在十年上下。经验丰富,但是也没到守旧的地步。
西门青把产钳和“韩氏消毒法”传给了她们,还让她们在开封府城外给将门客户的孕妇们接生时试用了产钳和消毒法。效果仿佛不错,据说还救了一个难产孕妇的命。
武好古算了算日子,笑道:“那我就等大姐生完了再去界河商市,安排一番后寻个借口再回趟开封府……这样就能赶上十八姐生孩子了。”
潘巧莲点点头,柔声笑道:“嗯,大郎在门外,奴就安心了。”
“奴也是。”西门青只是在附和潘巧莲,她没有那么依恋老公。男儿大丈夫要建功立业的,不必总守着老婆。
武好古点点头,刚想接着说话,就听见罗汉婢在门外嚷嚷着报告:“老爷,端王府的高大官人来了。”
高俅来了!
武好古笑道:“哈哈,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真打算下午去寻他做买卖呢。”
“买卖?”潘巧莲眨了眨眼睛,“又有甚买卖要做?”
“大买卖!”武好古笑道,“而且还是个斯文买卖。”
说着他已经站起身,大步往门外去了。高俅的官儿虽然没有武好古大,但是人家的主子是赵佶,将来是要做官家的!不过高俅却没有傻愣愣等在大门外,而是径自入了梨花别院。
所以武好古才到内外宅间的月亮门处,就看见高俅笑容可掬的站在外面,见面便拱手唱了个肥喏。
“大郎你这一趟可是走的忒久了些,怎到现在才回来?也不怕开封府的佳丽们等得心焦?”
武好古是正人君子,不过在外人看来,他一定没少利用潜规则和开封府的花魁娘子们牵手。
武好古也拱了拱手,笑道:“高大哥莫要取笑小弟了,小弟可是规矩人啊。”
“知道,知道,照规矩一个个来嘛!”
这话听着还是不对!
武好古摇摇头,“高大哥,你来的正好,家里面才开饭,来尝尝梨花别院的饭菜如何?”
“嘿嘿,这可太好了,梨花别院可是潘楼的手艺!不知有没有家伎作陪?还有那个二锅头酒也不能少。”
“家伎真没有,阎婆儿刚回城去了。”武好古一边带着高俅往一间偏厅而去,一边苦笑道,“不过二锅头酒是有的,但是不能让你畅饮,免得你喝醉了没法谈正事。”
“阎婆儿不在就没别人了吗?”高俅笑道,“不会在去清州的差事中都发送完了吧?对了,你要和我说甚底正事儿?”
“等进屋再说,一边喝一边说。”
两人很快就进了偏厅,是外宅的偏厅,不是刚才武好古和潘巧莲、西门青吃饭的内宅厅堂。
现在是宋朝,官宦贵族的家眷不能随便见外人,更不用说陪着外人一起喝酒吃饭了——这活儿是“姬”和“家伎”干的,不是妻妾干的。即便是高俅这样和武家关系密切的朋友,最多也就是让潘巧莲和西门青出来打个招呼。
不过现在两个女人都怀孕了,行动不便,自然就不必多礼了。
“大郎,有甚正事儿且说吧。”在偏厅落座后,高俅不等上茶,就先和武好古聊了起来。
“自是画册的事儿。”武好古说,“我想替春闱大比后高中的进士一人画一张写真,然后印成画册。也好让普天下人有幸得见我大宋新科进士的容颜。”
“这是好事儿啊。”高俅点点头道。“有甚底要我帮忙的么?”
武好古笑道:“这事儿我不大好提出,得请端王上个奏章。”
武好古官小,提出来也不可能引起重视,没准就搁置了。赵佶是亲王,又是未来的官家热门人选,他要上奏可就没人敢不当回事了。
“行啊。”高俅笑道,“你求端王,端王怎么会不帮忙呢?”
“还得求端王揽下绘画和刊印画册的差事。”武好古笑道,“这样才能让花魁行做了这笔大买卖。”
让赵佶接下绘画和印画册的差事也是武好古盘算一番后决定的,因为赵佶在元符三年春季就要即位做皇帝了。
到时候《文曲星》画册就等于是大宋皇帝亲自创立的买卖,将来才容易转变为报纸啊。
高俅笑了笑:“不如今晚上你自己去和端王说吧,端王是不会不答应的。”
“今晚上?”武好古愣了愣,“端王邀我去王府?”
“去撷芳楼。”
“撷芳楼?那可是青楼啊!”武好古眉头皱了起来。
“青楼才叫你去啊。”高俅嘻嘻一笑,“撷芳楼的花魁你都认得吧?”
“不,不,不。”武好古连连摇头,“端王殿下不该去青楼,至少现在不该去。”
“怎么啦?”
“他是亲王啊。”武好古说。
“亲王怎么不能去了?”高俅还是一脸懵懂。
武好古皱眉道:“官家的身体可不好啊!万一……”
“万一……”高俅的脸色一变,压低声音道,“你是说官家他,他很快就要……”
赵煦病病歪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本来大家都挺看好赵佶接班。可是自打赵佶的老婆怀上后,大家又有点吃不准了。没准赵佶就是个“皇上他爹”呢?
当然了,对高俅而言,巴结上“皇上他爹”也是好的。如果赵佶能当上皇帝,那他可就要飞黄腾达了!
武好古摆摆手,低声道:“不可说,不可说。但是只要这种可能还存在,只要有向太后在……所以端王这些日子就该正经一点,不能把自己当成将来的皇父啊。”
如果赵佶肯定是“皇父”的前途,那不必说,天天睡在青楼里才好呢!可他如果有可能当皇帝,那可就得稍微正经一点,免得被“大权在握”的宰执们讨厌挡了通天路。
不过武好古现在想要规劝端王倒也不是怕他当不上皇帝,而是怕章惇头脑发热去挡赵佶的路。武好古现在已经知道,赵佶即位的问题是向太后乾纲独断的,权相章惇根本没有办法对抗。
因为章惇的这个权相根本就是个假象!
他现在可不是刚刚魂穿的时候了,他是当过一段时间翰林图画院待诏直长的,经常入宫,自然知道宫廷内部的权力构架了。
和唐季宦官控制宫廷的情况不同,北宋宫廷中真正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入内内侍省,而是閤门司。而閤门司里面清一色的都是开封将门,他们全是亲旧党的。
一旦赵煦驾崩,在新党的宰执和旧党的太后之间,閤门司的将门子肯定拥护太后。他们只要把住宫门,暂时封锁消息,先派人请赵佶入宫,再将皇帝驾崩的消息通知宰执,那么皇位继承问题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就是已经入宫的赵佶黄袍加身了。
哪怕赵佶的儿子已经生出来了,只要向太后有决心,一样可以立赵佶做皇帝。章惇和支持章惇的内侍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因为不仅閤门司是旧党将门的地盘,连开封府的三衙禁军也是将门在控制。章惇兄弟能够影响的武装力量远在陕西,根本管不了开封府的事儿。
所以章惇这个“权相”根本没权——因为他不能练兵啊——真正有权的是赵煦,赵煦死后就是向太后有权,“以文御武”的宰执们的权力在閤门司和三衙禁军的刀把子前都是纸糊的。
第三百六十一章 科举界的旗帜
下午的时候下了一场雨夹雪,黄昏方停,开封府的气温随之骤降,街道也变得有些泥泞湿滑。
开封府内城大部分的街道,路况都是很差的,用后世的话说,也是一个“首堵”。这主要和开封府的底子有关,现在这座开封府城的内城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由初代宣武镇节度使李勉在原汴州城的基础上增筑扩建而成的。
也就是说,开封府的底子只是一座节度使的治所,并不是大国都城。一个节度使的治所能够容纳十万二十万人就是差不多了。可是现在挤在开封府内城里的人口,只怕不下五十万啊!
而且宋朝皇帝向来优待开封府的市民,根本不可能强拆民居进行城市改建。所以开封府内城的街道大多歪歪扭扭的,还有不少占地摆摊和违章搭建,使得本身就不大够用的街道变得更加不堪,不仅格局变得更小,而且道路也愈加难行了。
武好古骑在马,跟着高俅一起慢悠悠的走在号称大街,实际上却非常局促的汴河大街上,心中却盘算起了要怎么才能把《文曲星》的创刊号搞成一场大宋科举界的一面旗帜。
在深刻感受了一番大宋的科举狂欢气氛之后,他现在对《文曲星》已经有了点新的思路。这本刊物不应该再走“写真集”的路线,毕竟那些进士老爷中多的是歪瓜劣枣,在长相上没有多少吸引力的。而且会买《文曲星》的人多半也是读书人,他们是不会把那些高中进士的家伙当成幻想中的牵手对象……呃,至少大部分不会有这样重口味的想法。
所以《文曲星》的定位应该是一本科举界的旗帜性刊物,是科举界人士人人必看的读物!进士写真只是初期打响品牌的噱头,想要成为旗帜,并且成为未来科举改革的喉舌,光靠写真是不够的。
是的,武好古现在还想要改革科举,而不是完全废除科举。
因为科举制度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这套取士制度提供了一条屌丝逆袭的上升通道,而且也可以将屌丝中比较聪明且比较好学的人挑选出来——能考上举人、进士的主儿虽然不一定能安邦治国(基本上是不能的),但是他们肯定很聪明也很好学。
武好古的那个弟弟武好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要是生在后世,那也是北大清华随便进的高考状元啊!
而且武好文的自律能力还特别的强!他可是大宋“娱乐圈”王者的弟弟,不知道有多少花魁娘子想勾搭他。可是他都不加理会,只是一心一意的苦读。
这样的人要在后世,一样会成为精英的!
此外,在武好古看来,将四书五经作为上升的阶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毕竟学习四书五经的成本比较低,是平民百姓可以负担的。君子六艺那是贵族富豪才玩得起的,如果将君子六艺当成上升路径,那可就将绝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了。
不过四书五经只能当成上升阶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譬如可以用四书五经作为大学入取考试的内容。将所有的读书人中,比较努力,也比较聪明的人选出来。让他们进入大学,而大学就不必再教四书五经了。
四书五经的牛角尖还是留给专业搞学术的人去钻吧,要做官从政的人还是要学点实用的知识。
入了大学之后,生员们应该学算学,学工学,学商学,学法学,学政治外交之学等等的实用之学。大学毕业后再根据所修的科目去做相应的官,这才是人尽其才,学有所用。
而大学的教育费用,完全可以由朝廷负担,连生员的生活费用也可以由朝廷拿出来。
当然了,军事教育是必须搞养成的!四书五经读到一大把年纪再进军校,拉弓骑马扎大枪这些体育项目还学得了吗?
在人类历史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部分交战国还都保留着少年军校体系,其中苏联的少年军校体系一直维持到俄罗斯联邦时代。
而大宋的军事教育体系,同样应该官办。因为那些将门资本家和将门艺术家已经完全指望不上了——宋朝军事体系崩坏的根源也不全在重文轻武和以文御武。开封将门其实地位不低,也不需要去跪舔文官,而文官本身也是开封将门的一个来源。开封将门的朽坏,才是最直接瓦解宋军战斗力的原因!
而开封将门朽坏的原因,在武好古看来就是缺乏一个官办的贵族军事教育体系。由于大宋禁军的根底是以城市工商业为经济基础的“世兵集团”,而不是以乡村庄园为经济基础的“门阀集团”,所以他们更容易“朽坏”。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朽坏,而是从“武士”变成了资本家和艺术家了。
实际上,这种转变也是将门家庭教育的失败。既然将门已经失去了培养良将的功能,那么朝廷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用官办的少年军校和军事学院为大宋批量培养贵族军官,而政治上可靠的开封将门只需为少年军校提供生源就行了。
所以眼下的惶惶大宋想要得救,就必须把宋朝目前公平但无用的“考试体系”改变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培养有用之才的教育体系。
而有可能完成大宋考试体系向教育体系的改革的那个人,现在就在撷芳楼里面等着武好古一块儿去喝花酒。
在原本的历史上,赵佶治理天下时,就曾经那科举制度开过刀,一度还用官学体系取代了科举。虽然这次“废科举”的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起码说明赵佶和当时担任宰相的蔡京都对北宋的科举制度非常不满,希望进行改革的。
只是他们始终脱不出四书五经的局限,因此废除科举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在这个时空,能有一本《文曲星》杂志作为科举界的旗帜,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方向。
大宋,或许就得救了!
……
“大郎,撷芳楼到了。”
武好古耳边响起了高俅的声音,大宋最大的妓院撷芳楼就在眼前了。
“小底拜见武大官人!”
一个妓院的小二飞也似的迎了上来,到了武好古跟前就是一个揖拜之礼——眼前的这位武大官人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啊!撷芳楼里最红的姐儿都想陪他牵手,而且还是免费的。当年的柳永柳三变大约也就是这个程度吧?
哦,不对,武好古比柳永可牛逼多了!柳永是那些花魁娘子想要就能得到的男人,而武好古……撷芳楼里不知道多少娘子给武大官人写了情诗想要自荐枕席,可是从来没有人得到过回音。
“大官人是约了哪位姐姐吗?”小二看到武好古从马背上下来,满脸堆笑着便问。
“不是。”武好古摸出一个铜板打赏给了小二,然后又把缰绳丢了过去,“是有人约了我。”
也是啊!那小二心道:武大官人还用得着约会花魁吗?都是花魁娘子们主动约他的,也不知道撷芳楼里哪位姐儿恁般走运?要是真的跟了武好古,那可就要大红大紫了。
说不定就是第二个墨娘子,根本不用卖艺卖身都能大把收钱,简直是个奇迹……
高俅这个时候也把缰绳递给了小二,问道:“赵甲可来了?”
赵甲是赵佶最新的化名,他之前的化名赵小乙已经泄了汤了,谁都知道是端王殿下了。若是再用,那撷芳楼就不敢招待他了。
“已经来了,就在七娘子的房里。”
“七七姐?”武好古似乎不大确定,又问了一句。
“对,就是行首娘子七七姐。”
武好古笑着摇了摇头,便和高俅一块儿迈步走进了撷芳楼。
七娘子的艺名是徐七七,又称七七姐,是上过《花魁》画册的真花魁,也是撷芳楼的台柱子。和大部分花魁不一样,这位七娘子并不年轻,已经有二十六岁了。从十年前开始就是撷芳楼的花魁娘子,直到今天仍然是撷芳楼的行首娘子。
另外,撷芳楼和丰乐楼、潘楼、王楼等等的酒楼是不一样的,这是一座妓院。酒楼里的女伎一般都打卖艺不卖身的招牌……当然私下的交易,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妓院里面的妓女,不管是不是花魁,都是要卖身的,区别只是多少钱卖罢了。
也就是说,这位徐七七就是个卖身的妓女,而且还卖了十年。不过她也不是一般的妓女,而是个行首妓女,也就是带班妓女。
如果不出意外,再过几年她就是开封府最大的妓院撷芳楼的老鸨了——妓院的老鸨就相当于商行的掌柜,是除了东家之外的二号人物(也有老鸨自己开设妓院的),也就是说这位正在陪伴赵佶的七娘子是撷芳楼的三号人物和头号妓女。
而这种级别的妓女早就不是卖艺卖身恁般简单了!要不然“赵甲”也不会一入撷芳楼就马上被她给“拿下”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