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之荣耀(雨露)-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种得意感只持续了一小会,王晨就马上从中嗅出了不寻常,他清楚,秦桧这样做,肯定是有目的,有可能想投靠他。想到这,王晨心里一动,但依然不动声乐,再次示意秦桧不要这样,有什么话站起来说。“秦相公,今日本帅过来找你,也是有要事问询与你,你起来说话。”
听王晨这样说,秦桧这才从地上起来,悄悄抹了一下磕红了的额头,但不敢坐,垂手恭恭敬敬地站在王晨面前,准备听候王晨的问询。
“秦相公,你既然在本帅面前表示忏悔,反省了自己,想必也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哪些事,”王晨面色平静地看着秦桧,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今日本帅就先听你言,希望你能告诉我一些有用的东西。”
听王晨这样很含糊地说,秦桧心里咯噔了一下,隐隐的猜到了什么,但他依然抱有侥幸心理,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对王晨说道:“王元帅,犯官因为耿直上言而被金人掳到北方,原本是抱着为国一死的念头,但北地的又何苦让犯官无法忍受苦难,没能继续坚持气节,也没通勇气一死报国。在北地时候,犯官接受了金人所提,北人北归,南人南归的说法,同意将黄河之北割让给金人,并以父之礼相待……”
“其实犯官这样做,也不是完全不管大宋的利益,只是觉得在我大宋无力抵抗金人入侵的时候,这是不得己而为之的策略,换取金人的罢兵,以图勾践之志。却是没想到,如今大宋朝纲在李相公、宗相公与王元帅等人的操持下,竟然焕发出如此的生气,王元帅率领的大宋禁军竟能连败金人,收复大量河山。在看到王元帅率军轻松收复太原,全歼金国守军时候,犯官就知道,在北地时候犯官所想是完全错误的。如今的大宋,根本不需要用屈辱的条件来换取金人的罢兵,我大宋军队完全可以击败金军。因此,犯官完全抛弃了以往的想法,认同了王元帅主导的,决不与金人和谈,要在军事上打倒金国,最终报仇雪恨的想法。”
说完了这些,秦桧像个受惊的小媳妇一样,战战兢兢地站在王晨边上,头也不敢抬。
“说完了?”王晨的口气依旧淡淡,“这是你这些天所想的?”
“正是!”一听王晨如此说,秦桧不自觉地松了口气,赶紧点头,“这正是犯官这些天所想的事,不敢有隐瞒,全讲给王元帅听了。”
“但是我觉得你只讲了一点皮毛,真正有用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的提及!”王晨冷笑说道:“你别以为本帅不知道你和金人之间的密谋……”
一句话将秦桧吓的魂飞魄散,扑通一直赶紧跪了下来,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后,颤抖着声音辩解道:“王元帅,冤枉哪,犯官怎么敢与金人密谋?”
“看来你还是心存侥幸!”王晨一脸冷漠地看着秦桧,说话的语气加重了,“本帅原本以为你本性是你耿直之人,只不过被俘后受金人胁迫,不得不与金人虚与委蛇,却没料到,你所作所为,是真的与金人有周密的谋划,想以归朝后为金人做事。你不说,别以为本帅不知道。”
王晨其实是虚张声势,他并不知道秦桧与金人有什么密谋,他敢如此下判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历史上对秦桧的评价,大多数我人都认为秦桧是被金人故意放归,放归的目的就是颠覆大宋,在放归之前秦桧与金国上层有密谋。因此今天王晨也拿这一点来威吓秦桧,希望秦桧自己讲出来。
王晨的话让秦桧冷汗直冒,他完全不认为王晨这只是讹他,而是掌握了一定证据这才敢这么说的。但他依然心存最后一点侥幸,不愿意主动将他与金人密谋的事说出来。当下辩解道:“王元帅,犯官如何敢与金人密谋,那只不过是金人诬陷犯官之辞而已……”
话没说完,就被王晨打断了,“秦桧,看来你是想为金狗卖命,不愿意将你与金人密谋的事告诉本帅,那好,本帅如你的愿,也不再问你与完颜宗翰和完颜昌之间的密议究竟是哪此,他们为何将你放归,希望你回朝后做什么……”
王晨最后这几句话及起身欲走的姿态彻底将秦桧击垮,他再也没有“抵抗”的意志,跪步前行,一把抱住王晨的腿,哭着喊着道:“王元帅,犯官有罪,还请你饶恕,你先不要走,犯官愿意将所有事都说给你听。犯官被放归之前,确实与完颜宗翰和完颜昌有过密议……”
说着重重地磕起头来,让王晨都感觉到地在“呯呯”作响。
看到秦桧完全崩溃,额头都磕破一大块,鲜血直流也没在意,还在继续求饶并磕头,王晨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他知道,秦桧彻底向他投降了。当下也威严地喝道:“起来说话,将你知道金国上层的情况,还有你与金帝吴乞买,其国相完颜宗翰,及完颜昌密谋的所有事,都详详细细说给本帅听,不得有任何遗漏,要是与本帅所知道的有出入,要是被本帅发现有隐瞒、欺骗的行为,那你归国的路程只能走到太原,没办法再前进一步!”
这话更让秦桧身心大震,魂飞魄散,如何还敢再抱侥幸心理,也不敢起身,跪伏在地上,将他与金人密谋的事,原原本本地讲给了王晨听。
第一百六十八章识事务为俊杰
听了秦桧之言,王晨很是吃惊,他怎么也没想到,情况竟然会这么复杂。
秦桧交待,他是因为受不了北地方苦,因此才向金人表示效忠的。
他直接接触的人是完颜昌,还曾一度到完颜昌军中效命。
在金人攻打南方的时候,秦桧还为完颜昌出谋划策,只不过因为大宋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领军的人变成了王晨,王晨从来不按常规出牌,秦桧提供的策略并没发挥作用。
金人最终放归赵桓的事,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桧所言而起。
秦桧告诉完颜昌,如果将赵桓放归,那大宋内部肯定会起乱,主要几名主战者被罢免后,那抗金的力量也会土崩瓦解。这样大金国就不会受到威胁,形势马上就会逆转。
秦桧还告诉王晨,他奉金人的意思护送赵桓回开封,还负有更重要的使命。
赵桓若能重新即位那秦桧就是不二的宰相人选,秦桧当了宰相后,就会一力与金人议和,将黄河在北及陕西一带割让给金人,永远对金国称臣和纳贡,金人可以随便出入大宋,可以在大宋朝堂上任职。大宋太子的人选,也即皇储的任命,都要得到金人的认可,只有金人认可的皇子才能当上皇帝。
秦桧还私下答应,会将大宋那些原本不能外传给敌对国的技术,包括冶炼、制造、造纸、印刷等技术都毫无保留地传给金人,这样的话,无论是神臂弓、还是火药,其制造技术金人都将掌握。
听秦桧详细地将情况讲出来,王晨汗都听出来了。
秦桧在讲完这些后,整个人完全跪伏在地,颤声说道:“王元帅,犯官是受不了北地的苦。这才被迫从了金人的意,答应他们这些条件。但这些事,犯官即使回朝后,也不可能全部做到……”
“要真是依金人这般意思做,那我大宋再也没有存在的可能。犯官原本想着,只要能回大宋,能再回朝中任职,那对金人的要求可以慢慢推延,可以让我大宋恢复元气,到时候。就有底气与金人再谈判。犯官虽然是因为没了气节而答应了金人的这些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希望我大宋能有休生养息的机会。王元帅,犯官罪该万死,被押至北地后,应该与其他那些有节气的大臣一样,以死相抗,但犯官却是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身死北地,犯官的报国愿还未完成。希望再为朝廷做事。犯官的家人也一道被押到北地,犯官不愿意让他们跟着受苦。”
辩解了几句后,秦桧磕头请罪:“王元帅,犯官这样做虽然有很多理由。但无论怎么说都是没气节的叛国行为,今看到元帅率军重夺太原,收复了大部丢失的河山后,再也无颜活在世上。王元帅要怎么惩处犯官,犯官都愿意承领。”
秦桧知道自己所犯的罪是死罪,王晨手中杀掉的官员不少。张俊、刘光世、刘豫,这些人所犯的罪都比他小,但他们都丢了性命。不过王晨今天会特意到他这里来,当面揭露他的罪行,这让秦桧觉得王晨很可能会法外开恩,给他机会。秦桧知道自己在大宋朝堂上的名声不错,被誉为大忠臣,要是真相不揭开,那他依然是被世人称道的大忠臣。他觉得王晨很可能会利用他的名声,差遣他做事。
秦桧也决定,要是王晨生出这样的意思,想将他招揽到名下,令他为其做事,那他会毫不犹豫就答应,即使肝脑涂地,也会尽心尽力替王晨做事。
王晨掌握了这些情况,如今又掌握了军权,在朝中地位非常高,秦桧认为,王晨就是掌握他生死的唯一人选。他必须赌上一把,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因此也在请罪后,马上就向王晨表明了自己的心声:“王元帅,犯官自小有报国志,想为国做事,靖康之难发生时候,不希望国家遭更大的难才挺身而出,上书金军统帅,因此而被押送到北地。要是当初不意气用事,也不一定会押送到北地。犯官觉得自己在朝中还有一点声望,平时做事也算小有能力,真希望能将功赎罪,继续为朝廷做事。王元帅是我大宋如今的顶梁柱,犯官在听到元帅的事迹后,不禁热血沸腾,也无比汗颜,要是此生能追随元帅做事,听凭元帅的吩咐一段时间,那即使身死,也是无憾的。”
听秦桧唠唠叨叨地嘀咕了半天请罪及效忠的话,王晨终于听到这个奸恶之人说出了想追随他做事的心声。但他依然沉默不语,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居高临下地站在跪伏在地的秦桧面前。
秦桧心里七上八下,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整个人趴在地方,伏在王晨面前,汗流颊背。
该说的话他都说了,再说也只是重复前面的意思,没必要再说,能不能打动王晨已经不是他能掌握,他只希望,王晨能给他机会。
好一会,王晨才出声。
“秦相公起来!”王晨退后了一步,在边上坐了下来,低头看着依然不敢起身的秦桧,“我刚才交待的事大部本帅都已经掌握,但本帅掌握的事,你还有一些没有交待,希望你能好好想一想,将你知道的情况都说出来,写出来。这样,这两天你就呆在屋里,将你今天交待的事,还有那些没有交代出来,或者说忘记的事都写下来,到时再一并呈给本帅过目。要如何处置你,本帅会依你的表现上报朝廷,让朝廷定夺。”
“多谢王元帅开恩!”秦桧再重重磕了几个响头,感激的眼泪鼻涕一大把,他知道,王晨已经没有必杀他之心,从刚才依他表现而定夺如何向朝廷上表这件事上他可以猜测出这一点。小命有可能捡回了,秦桧如何不感激涕零?不过在激动之余,他也马上发现了一点异样。
王晨刚才交代,让他将今天所说的情况都详细写出来,而且还要把一些没交代,或者忘记的事都写下来。由他自己白纸黑字写下来,那这份东西只要留存于世,那他的罪行终有暴露的一天,即使王晨不在世也是如此。王晨这招真狠,直接掐住了他的命门。
但现在的情景已经不容他选择,王晨已经告诉他,他的命运靠他自己的表现而定,他如何还会在这样的事上犹豫,当下马上答应王晨,一定会尽快将他犯下的事都详细地写下来,交给王晨过目。
他还告诉王晨,他会将在北地的经历,还有他所了解的金国国内及其上层人物的所有情况都写下来,供王晨参考。
秦桧如此识事务,王晨还是挺满意。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情况了解,王晨能断定,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能力还是非常出众的。要是没能力,不会在靖康之耻发生时候成为朝堂上的重要之大臣,也不会在原来的历史上有那样的名声,窃居宰相之位几十年。
有能力的人才有这样的影响力,这是不可否定的一点。
历史上的秦桧能成为著名的大奸臣,有偶然也有必然,形势的影响很重要。
但要是有一位各方面,包括能力、见识都盖过他的人掌握他的生死,那他就不一定能掀起风浪。王晨想过一刀将秦桧杀了,一了百了以解历史的死结,但这样做,也太缺少点挑战感,而且也有不少麻烦,毕竟现在的秦桧,在世人眼里是个大忠臣。说不定朝中会有人因此而攻击他这个不被许多大臣所容的兵马副元帅。综合各方面的考虑,王晨决定,暂时不杀秦桧。
但不杀不代表他就放任秦桧不管,王晨肯定会拿捏住秦桧的命门,让其人乖乖听从他的命令,为他做事。秦桧刚才所担心的不假,王晨就是想将秦桧亲笔书写的供状放在身边,让秦桧任何时候都担着心,不敢为所欲为。
王晨也认定这一点,那就是可恶之人之所以可恶,就是因为做了很多让好人恨之入骨的事,如今朝中争斗激烈,许多事他不好亲自出面,一些人他没办法亲自对付,如果秦桧在朝,那许多恶事可以让他去做。好的猎人不都是养着一条或者数条恶狗的吗?王晨想将秦桧当恶狗养。
在再训诫了秦桧几句,王晨就在对方的诚惶诚恐中,满意地离开了关押秦桧的地方。
王晨离开后,秦桧终于支持不住,整个人瘫了下来。
刚才这一刻,给他的心理压力比在金地做出更加坚持的选择还要大。那时候他选择叛国,只是因为不堪忍受余生在如此艰苦之地度过,希望再回南地而做出的选择,是他主动找金人表明意思的。如果他能忍受北地的恶劣生活环境,没有更大的企图,想一心为国尽忠,那不一定会危及生命。但今天要是有犹豫,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他的小命可能就此终结。
死亡的威胁是最可怕的,在瘫在地上想了一会今天的事后,秦桧有点万念俱灰的感觉起来。他也清楚,接下来他没有任何的选择,必须全心全力为王晨服务,不然他的性命随时可能报销。
至少王晨在朝中地位稳固的时候,他必须要这样做。
第一百六十九章张浚离职
非常感谢立立之之书友的连续打赏!
太原之战结束后,已经是四月初,按时节算差不多是暮春初夏了。
这个季节,南方的天气已经很热,差不多到了准备夏播的时候,处于北方的太原,也已经到了百花正艳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样的天气非常让人觉得舒服,也是最适合休整、恢复精力的时候。大规模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这段时间,王晨并没决定再进行诸如攻打真定府、太原府这等规模的战役。他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为后续战事做准备上,包括整编训练人马、收集各种战略物资、加固城垣、安抚百姓、恢复收复之地秩序上来。
这几个月的战打下来,收复的失地非常多,这些地方可以说到处是一片混乱,盗匪很多,官员缺编,百姓依然流离失所。如果不将局势稳定下来,那被收复的这些地方,并不能成为作战时候的依托。
当然治理地方并不是王晨的强项,甚至可以说,他对如此治理一地没有任何的经验,但他知道,朝中有这样经验的人非常多。因此他也马上上表朝廷,请求朝廷任命各级官员,并让他们尽快到任,以恢复各地方的秩序。
被金人曾经占领过的州府,遭到的破坏还是挺大,百姓生计都很困难,王晨也替黄河以北的这些州府百姓请命,请求朝廷免除这些地方两到三年的赋税,以让数度遭难的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同时王晨也再请求朝廷,尽快将他需要的武器、粮食等物资运送到太原及真定府一线,以供后续作战所需。
朝廷很快批复,同意了王晨所有请求,免除新收复这些地方三年的赋税,并会马上派任各级官员到任,安抚民情。恢复秩序。王晨需要的那些战略物资也已经在运送的路上或者准备启运,诏令中也让王晨放心,朝廷一定尽力满足前方将士所需。朝廷吼对王晨提出了要求,要王晨合理安排各地的镇军。尽快派兵剿灭各地的匪患,还百姓以安宁。
王晨也将太上皇赵桓已经被金人放回的消息告诉了朝廷,他在向朝廷的呈报中说了,太上皇因为北狩的艰辛,身体极度虚弱,在放归时候又连续奔波了数千里,还受到了极度的惊吓,没办法再坚持行程,因此他将太上皇留在了太原,让赵桓休养好身体后。再护送回京。
朝廷批复的诏令中也应允了王晨所请,并令王晨对太上皇进行严密的保卫,不得有任何差错发生。王晨随后也接到小皇帝的密旨,让王晨尽量拖延太上皇回京的时间,并将金人复立太上皇为帝的消息彻底消除。接到这一系列的回复后。王晨对如此处置面前的事情也更加有信心了,各项事情也有条不紊地安排下去。除了赵桓的事他不让人家插手外,其他大部的事都分由其他人去具体负责。而赵桓的事王晨交由虞允文具体负责,虞允文直接与他联系,其他任何人不得插手。
金人复立赵桓为帝的消息肯定有传出去,但这事王晨已经做了补救,在某一次召集一群高级将领去拜见赵桓的时候。逼迫赵桓其说了金人放归的目的,也让秦桧亲口告诉众将一些情况。秦桧当然是按王晨吩咐的意思说,他自己叛军的行为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说出口的。只是说了一些金人逼迫太上皇做什么事,下什么诏令的情况,并说这一切全是金人逼迫之故,并不是太上皇本人的意思。
因为军事行动关系。金人放归赵桓,并拥立其为帝的消息并未在民间广泛传播,而王晨也将赵桓所述意思,还有秦桧的那些话传给朝廷,并广布天下。秦桧的事。王晨并未报告朝廷,那份招供书他自己存放,上报朝廷的奏表中并没痛陈秦桧的罪行,只是不痛不痒地将秦桧的污点说了一些。
秦桧知道这些后,自然感激涕零,王晨吩咐他做什么,他也无条件服从。最终王晨在奏明朝廷后,将秦桧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事,让他负责管理军中事务,类似行军司马的角色,军中钱粮数额、兵员调配都归其管,这身份,与秦桧被俘有所任御史中丞虽然有些落差,但并没什么人表示在意。
因为秦桧自己上了份表,表示愿意在军中做事,通过打击金人报仇雪恨。
秦桧的事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法,王晨也是挺高兴的,他在几次接触中感觉到了秦桧的能力,抛开历史的成见不说,这个人确实是一个能干的人才,做起事来非常有条理,而且行事果断,决不拖泥带水,有其人帮忙做事,王晨觉得许多事他都可以少很多心思。
王彦也传来好消息,说他率部追击昭合的残部任务已经完成,全歼了昭合了几千残部,生擒其人。
其实王晨令王彦进太行山剿灭昭合的残部,只不过是对其当日兵败的惩罚。已经失去了大部兵力的昭合,他那几千残部在太行山深处,也不可能生存太久,毕竟金人一直在草原上生活,不习惯太行山这种地形。甚至不需要派出官军围剿,他们就没办法生存下去,何况太行山内还有许多义军。
接到王彦的报告后,王晨也对其立下的战功称赞了一番,并表示会上表朝廷,替对方求情。但王晨也对王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其部继续转战太行山,争取将太行山内那些义军和盗匪全部收编,要是有不愿意听从朝廷招安的,那就率大军剿灭。
王彦这些年一直转战在太行山一带,颇有威望,王晨希望能借连胜金军的兵威及王彦的名望,让太行山一带及整个河北、河东的匪患都消除,还百姓以安宁。
在王彦部好消息传来之时,全歼完颜撒离喝的张浚及折彦质部也先后来到太原,与王晨会师。
张浚部先于折彦质部三天抵达太原。而比张浚迟到太原三天的折彦质,在见到王晨时候,就说了自己的不满。他对张浚抢了他的功劳颇有微词。毕竟完颜撒离喝部是被他击溃,并一路追击的,但最终却被张浚摘了桃子,最大的功劳被人抢走了。
“折帅,张浚部是本帅命令其南下,与你部一道夹击金军完颜撒离喝残部,本帅知道此战主要功劳是你部,会如实向朝廷报告,并为你们请功,”不希望部下将领出现争功行为的王晨也只得耐心相劝,“折帅,本帅觉得,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这种功劳就不要太看重,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歼灭更多的金军,尽可能快地结束战事,打金人以措手不及。接下来还会有很多的战事,比完颜撒离喝更出名的金军将领会被我们击败,只要你以后作战出色,何愁不再立更大的军功?”
听王晨这样说,折彦质依然不太服气,但在听到王晨透露了一点消息,说朝廷准备召张浚回朝任职后,也就没了话语。
张浚是文臣,不是武将,王晨从吴玠和吴璘兄弟嘴里了解到此人在川陕的所作所为后,大概清楚了其能力。张浚能力还是不错,但这是指治理地方的能力上,而不是领军打仗。
张浚的军事才能可以说不入流,要是令其继续指挥大军作战,遭遇强大金军攻击的时候,说不定会遭遇大败,毕竟以后的战事不再是川陕之地有太多的地形可以利用,大部都是平原,金军的骑兵行进速度很快。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以张浚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出充分的应对的。在这次攻打太原之战中就可以看出来,张浚在接到赵桓的诏令后,完全不顾形势的变化,不理会可以与王晨一道两军夹攻太原,私自停止了前进。要是这种情况下,金军突然发动偷袭,那损失将会非常惨重。
除了军事,张浚在其他方面能力还是挺不错的,那不如让他回朝去发挥他的长处,而不要继续呆在军中。有了如此想法后,王晨也向小皇帝寄了密信,将这意思说清楚。赵谌自然不会不从王晨的意,马上答应。而李纲、宗泽也觉得这样的提议可行,对赵谌的意见没提出反对,因此决定召张浚回朝。
“折帅,张浚离开太原后,其部人马中的一部,将会归到你帐下,希望你在统领更多人马后,有更不错的战功立下。”听王晨如此说,折彦质再没有什么怨言,在王晨面前保证,在接下来的战事中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斩获更多的军功。
也就在张浚部、折彦质部抵达太原的十天后,朝廷宣调张浚回京任职的诏令也送抵军中。
在朝廷送来的诏令中,皇帝赵谌盛赞了一番张浚这一两年来以为朝廷立下的大功,并说为表其功,宣其回京任职,委其为兵部侍郎,并授其郡公爵位,负责兵部事宜。如今的兵部尚书只是个虚职,并不实际掌管兵部事务,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实际管理者,位列宰执。
原本张浚去长安任职也没打算一直留在那里,至少在他自己的心中有镀金的意思,最终的目的是回京任更高的职务。如今终其所愿,位列朝中宰执位,他也比较满意了。毕竟他现在还年轻,才三十几岁。三十几岁就位列宰执,那入相是迟早的事。
第一百七十章一定是焦头烂额了
在宣调张浚回京任职的时候,朝廷也委刘子羽为新任川陕处置使,接替张浚离开后留下的空缺。
刘子羽也是个能力非常不错的人物,这些年协助张浚做了不少的事,其能力得到了张浚的称赞和认可,也得到了其他官员的认同。刘子羽在川陕之地的名声非常不错,非常得百姓的爱戴。
其实在归到张浚麾下的时候,刘子羽已经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靖康元年,完颜宗望率军南攻,在其他各地宋守军闻风而逃、任金军长驱直入的时候,调守真定府的刘子羽率军坚守数月,并成功地击退了来犯的金兵,以军功被晋为升朝请大夫。后赵桓以其忠勇可嘉,调其到开封附近守卫,以扼制金兵南侵。却没料到金人乘真定调防,刘子羽离开真定之际,趁机攻陷真定,并一路长躯地下,攻陷京师。刘子羽父亲刘韐死于靖康之难时。他扶柩归葬家乡,誓与金兵不共戴天。其人品性忠烈,才能又非常不错,完全是可堪大用之才。
不过刘子羽并不是张浚觉得最好的川陕处置使人选,但张浚没料到朝廷调他回朝的诏令会这么快就下达,一切都来不及布置,也没有向朝廷荐举继任者,最终也只能接受,不敢向朝廷提出意见。朝廷令张浚交御军务后,尽快回京任职,张浚也在将所部人马全部交给王晨后,准备离开太原回京。
在离开太原之前,他与王晨长谈了一次。
张浚当然已经明白,调他回京任职的事肯定有王晨在背后做推手之故,他在感激王晨让他如愿回京任职的同时,也对王晨的手段有点微词。
张浚清楚,王晨是担心两部人马会师后,他不愿意听从其调遣,才上表朝廷,让朝廷宣调他回京的。这一点他以旁观者角度考虑的话。还是能接受,毕竟大战还在继续,要是军中出现号令不一的情况那仗是很难打的。但从自人角度想,他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他也担心王晨此举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兵权。才让他回京。
原本王晨麾下的人马已经有数十万,现在他麾下的人也直接归王晨指挥,那王晨能直接调遣的人马,光禁军就有五六十万,再加上厢军,总人数在百万以上。如此规模的军事力量,足可以做成任何事。张浚希望王晨不要是因为私心才这样,不然天下就要大乱。张浚也年轻,性子不能算很沉稳,因此在临走之前与王晨私下谈话的时候。就隐隐表现了自己的担心。
从张浚一些颇有言外之意的话中王晨当然能明白对方的担心,他也含蓄地向张浚表现了自己的意思,那就是现在最要紧做的事就是收复河山、击败金虏,解救所有被金人俘虏的宗室成员及汉家子弟,现在大宋再也承受不起内乱。要是再有内乱。那大宋离亡国就不远了。
“德远兄,朝廷正准备朝廷军制改革,相信你回朝后,此事将主要由你负责,军制改革完成后,相信我大宋的军事面貌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原本需要担心的事。就再也不要顾虑了!”为了表示亲近,王晨在一番话后与张浚称兄道弟了。
但张浚却做不到如王晨这样随意亲切,他依然以军中礼制相待,很恭敬地回答王晨的话:“王元帅,下官相信我大宋军队在你的统领下,一定能击败金军。彻底收复河山,复我燕云十六州。下官刚才所说,只是担心现在复杂情况下,诸事难以调理清楚,以至生乱。并没其他意思。”
既然意思王晨已经明白,那张浚也不再特别说明,但还是画蛇添足地说明了一下。
王晨笑笑,也没再在这件事上说什么,而是说起了他规划中的接下来要进行的战事准备情况。从今天与张浚的谈话中,王晨也进一步对这个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张浚是个性情外露的人,可以说是比较豪爽,一些时候说起话来很干脆,但也是挺有心计,不是非常好相处的人。
在一通谈话后,张浚最后告诉王晨他对以后局势的一些想法:“王元帅,下官认为,金人在仓促情况下迎战,各方面准备必定不会充分,很快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