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秦朝当皇子(几字微言)-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争开始了!

    曹参和席品此刻不由对视一眼,随后分别纵马退后自家中军帅帐。两军材官部曲鏖战,嘶喊声中,是精细的战争机器和钢铁血肉的奏歌!

    主动出城作战的曹参所部人数并不占有优势,但胜在倚城作战,最为薄弱的后背不需要担心。一万八千人可以专心全意地对付眼前之敌,反倒是席品所部,深入敌境,谁也不知道后方是不是已经集结起了一个部的骑军。

    眼下,扶苏麾下的骑军强悍已经成了王离一干将校的共识。君不见,扶苏三营不过九千人的精锐骑军便克复了邯郸数万人敌军?如此犀利,谁能不防一手?

    故而,面对这个新生代将领的大战首秀,席品没有托大,后路放了两个部护着中军,其余四个部两万余人压着杀向曹参所部一万八千人。

    双方鏖战一日,从清晨战至傍晚,护城河为之赤色,一个个声音战卒战声嘶哑。血色之下,泥土尽为赤土。

    双方都是硬茬子,曹参一干府兵自然不用说,身后就是自己的家园,数万亲人子女在里头,这要是软了,身后自己的亲人可就惨了。于是打起来根本就不含糊,保家卫国的话落到了实处,士气昂然,憋着一口气要打退这群侵犯家园乡土的内贼。

    而席品的部曲呢,也是一干被上头憋得没出发火的骄兵悍将。一开始,仗着人数优势,强攻硬打愣是取得了不少优势。

    双方战到了傍晚,米水未进,依旧鏖战不退,最后眼见夜战没法打。席品主动收兵退敌,没办法,这是人家的主场,一旦完全黑下来,乱战一起,人家使劲捣乱之后退回自己城内就行。

    可要是你自己战阵在人家眼皮子底下乱了,那就麻烦了,搞不好前线黑夜之下就要自相残杀了。

    席品退兵,被曹参领军杀了一回便也收兵回城。曹参没有占到太大便宜,最后借助主场优势却捞了不少分,城头之上一片欢呼,不管咋说,看起来是他们打退了骑军,士气鼓舞,城头之上尽皆喜色。

    见了这些喜色,看着一个个士气鼓舞的战卒,曹参也送了口气。不再提及出兵劫营的事情,反而大力整顿内部,明化职权,将部曲制度落实下来。

    城外一战,看似最后曹参得了威风。可摆明了就是曹参抵挡住了人家的进攻,按说同为长城军团旧将,又有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士气做支撑。不该如此被动!

    可问题就这么摆着,将近二十个府兵都尉头头彼此互不统属,尽管都有共同的上司曹参,也都服气。可曹参指挥全局不能没了部一级的武将。一干都尉名字好听,可放在部曲制度里面,也顶破天也就个军侯。

    曹参便是再能耐,一个人要直面将近二十个军侯也指挥不过来。最后,曹参不愧另一世界汉朝开国功臣的名头,接着枢密院临时统领的方法,将那些以前长城军团军功爵最高又服帖曹参的都尉找了出来,又将赵天牛和杨文抬举成了校尉,这才将算建立起了部一级的指挥结构。

    曹参按捺住了守军不出城进攻,也就按捺不住城外席品将整个朔方城围的水泄不通。

    而当曹参将自己内部梳理清楚之后,席品也准备好了所有的攻城准备,一应兵械人员分派都是准备齐全。以大将胡江主公南门,余部分攻东门和西门,然最后席联领了一千伏兵在北门稀稀拉拉做围三缺一故事。

    所有准备好了,席品一声令下,石砲索拉一斩,巨石带着呼啸声砸在朔方城城楼之上,轰隆巨响开始后,数不尽地战卒呼号之中,扣城开始。

    曹参自然不会没有应对之法,兵来将挡,一应防护完善,不过依旧被人压着打,不能反击。若是长久如此,陷落只是早晚的事情。而更紧要的,是这席品也不过王离帐下一马牟,兵将二十万的王离只要再给席品增援一万人,曹参就要面对一月之内陷落的危险。

    曹参将这样的预感和猜测分拨十数探骑从北门连忙送至九原,禀告中枢寻求援军,尽管曹参明知道中枢此刻中枢兵力根本救援不来。

    守护北门闲的蛋疼的席联领着一千骑军当做伏兵,实际上就是躲避风头择机再起的意思。

    结果席联运气极是不错,黑夜之中抓住了一名携有复件求援信的探骑。一番严加拷打,兴冲冲表功的席联将这封书信交到了席品的案头。

    匆匆看完,又仔细看了一遍。席品一咬牙,道:“朔方城便是攻下,也要至少两月的时间。到那时,只怕连后军都赶了上来。罢了,我行文求援大帅,求兵马一万五千援助!”

   

第六十五章:战火后勤帅难安(下)

    【二更完毕】

    【一边复习一边码字很辛苦苦比的有木有!!】

    王离领着中军,一路从榆中北上,路程却是极慢,不然也不会在十二月朔风冷冽的时候依旧还没有跟上席品的步伐,倒是王离一路上四处分拨的先锋取得了不少战绩。

    席品且不说,无论怎么磕磕盼盼,至少而今三万余大军已经围上了朔方城。尽管晋阳行在有个叫曹参的所谓都督带了三百人进去了,可在王离眼中,朔方城这等修筑不过半年的城池,将士用命又是大降出马,对付一个黄毛小子顶多一两月的时间。

    故而,席品完成的任务量还是叫王离满意的。

    至于其他,比如同样和席品一个级别的廖柯。领着也是三万余大军朝着黄河沿岸行进,一路上几个县倒是这厮打下来的。

    廖柯到了黄河边,也瞅着想要渡河直接进攻晋阳,若真能成行,那可是绝世的大功。

    可扶苏早对此并非没有防备,太原郡直接就在行在的直属领导,河东郡和上党郡更是直接贴着太原郡,距离十分近。中枢反应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在晋南的几个浮桥早就被毁,龙门渡更是被晋阳派出来的中央军死死堵住。

    而且龙门渡浪高水急,本来就不是什么优良渡口,顶多只是叫其他险恶地方容易通行罢了。最后廖柯倒是找了些地方上的老人想要做出牛皮筏子,可接着看到从晋南发来的水师立马又傻眼了。

    大秦当然是有楼船士,不然何以灭掉占据南方的楚国?

    尽管历来水师都不是一个重要的兵种,可扶苏上台之后,对蒙毅十分亲善的原因除了是对蒙氏兄弟倚重外,未尝没有眼馋这些水师的部分。

    蒙毅蒙恬双双为始皇亲信,其中蒙恬先在肤施后在九原执掌雄师三十万,蒙毅则在始皇身边位列上卿做顾问是从,是始皇的顶级幕僚。除此之外,蒙毅更是大秦水师在朝廷之中的顶梁柱,蒙家对悬在咸阳上方的三十万大军不能刻下太多烙印,却在水师上极尽下功夫。

    故而,当扶苏在晋阳执政之后,蒙毅便将水师的控制权放还给了中央。

    水师,在大秦的叫法是叫楼船士。因为这年头水上作战的主力武器不是别的,就是楼船,如楼房一般高大的战船。而作战方式尽管有弩,拍杆等远程或者是长距离的进攻手段,可主要的,还是接舷战。

    战船近身,接线作战,跳舷,冲撞这些都是此时水上的作战方式。

    大秦的水师,一在长江上游也就是川蜀之地,一在中下游,也就是郢,秣陵。也就是后世的荆州和南京!

    川蜀交通不易,由次相周校在汉中代领。晋阳对此也鞭长莫及,不过周校是蒙氏一系的旧将,又是扶苏亲信重视的重臣,除了这些年身子不好外,晋阳也没什么不满意的。

    至于能动的水师,自然就是在中下游的两个点,郢是楚国曾经的王都现在大秦的南郡郡治,秣陵呢,则是扶苏在江南安置美人和扎钉子的地方。

    在郢的水师因为故楚贵族共敖振臂一呼复楚反秦,险些把水师给栽在了这里。尽管最后水师大营守了下来,可后来周文领着又从这边绕了过去,惊得水师再也不敢停驻在郢的水师大营,最后连忙跑到了秣陵去。

    到了秣陵,自然也就算到了扶苏的手中。一封调令,在郢失去营地的水师再次带着一帮秣陵水师一起到了黄河这边。

    古代的长江黄河不比如今,那会的水域面积远超后世,大江大河的宽度更是远远超过现在。楼船士到了黄河,也并无不适应的样子。一路千里迢迢到了晋南,扶苏接见之后自然是钱粮福利一套收买人心之举!

    等完全控制住了水师,便开始制定黄河巡逻制度。

    根本没有多少战船的廖柯见了这,也是傻眼了。别提攻陷龙门渡了,就是对付这些楼船士,咸阳也没法变出战船啊。

    于是廖柯的这一路偏师顺风顺水之后也只好一封奏章报上去,请求要钱要粮要人发展水师对抗晋阳的楼船士,不然渡河作战难度大大的。

    撇去廖柯一路偏师不提,王离的主力行进却是慢的可以。

    十余万大军行进本来就不是一见容易的事情,可怜此刻咸阳突然扯起了后腿。

    一直没有动作的周校领兵马破大散关兵锋直掠关中,尽管汉中兵马不多,最后被留守的章邯刑徒军击败,可如此一来,关中等于陷入了战火之中。而且周校并没想着能够攻破咸阳,于是四处打击咸阳的运粮队伍。

    结果咸阳北派的辎重在关中就要受到影响,最后二十万的军需在直道上愣是少了三成。

    少了三成,那就等于有六万人要喝西北风,王离当然不干,行文到了中丞相府去索要粮草。可赵高对王离的印象可不好,再说,王离而今地位太高。在历来武将地位不输于文臣的大秦,王离已经威胁到了赵高的地位。

    尽管胡亥时不时关心下赵高没法去做手脚,可私底下,面对汉中来的军队放放水,让辎重北派少些还是可以的。

    再说了,赵高也不怕王离会败了。再怎么也是贰拾万大军,就是一头猪去统领至少也能稳住将河南地收回来吧。更何况,赵高在武将之中的盟友又不是没有,章邯就是他一力启用的!

    而今章邯一出马,立马败了戏地停留的数十万起义军。又接连收服了函谷关,又在曹阳再次击败了周文。像撵一条狗一样地撵走了这群讨人厌的贼匪。

    于此,章邯名望大涨。而赵高在朝中的地位也越发稳固,在文臣之中自不言待。他这中丞相总揽朝政,以前还有个左右丞相互相制衡,眼下一干老臣早就落寞了,只有一个丞相的赵高根本没有可以制衡的敌人,就连李复之子李由也被赵高压制得喘不过去来,毕竟,李由的老子李斯在荥阳打仗又没打赢,这底气可不足。

    甚至,赵高已经将触角直接探触到了军方。连城门校尉这样的要职也有赵高的嫡系,是一个叫做蒲鑫的伶俐年轻人!

    羽翼渐成的赵高看不惯王离,后勤之上又对周校防水,如此一来,王离后面的后勤军需就成了问题。

    见此,王离不得不刻意拉下行进的进程,一直到一个月了,还没走出陕北高原。这,还是在有直道的情况下。

    对此,王离不得不遣亲子上奏王上述说粮饷匮乏之事,一来二去,这时间已经拉了下来。

    王离大军行进,终于在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到了红水淖。此刻的红水淖已经开始封冻,十二月的冷风刮在人的脸上生疼,数百个将士却要挥起锄头在冰块上面敲打,大军人吃马嚼,离不开水,总不能眼见着水在自己身边却还够不着。

    红水淖是个大湖,不提里面水产就是这水源也是难得干净的。毕竟,席品在这里留下的营寨有些基础,三倍扩大,就是是十余万大军的新处所。

    于外头寒风冷冽不同,中军帅帐却是温暖如春。一个个碧波碧波发响的火炭发着难以听见的轻响,一个个英武的亲卫在帐外守护巡逻,这还是王离的亲卫,冰冷的铁剑里头裹着一层层厚衣服,这才架住了冬季的寒冷。

    好在此刻算是没有下雪,不然,为后勤发愁的王离又要面对将卒更加严峻的冰冻问题。

    不过,眼下王离就已经要为冬季冬衣的问题发愁了。

    “中相那里探了口风,这言辞里面,对父帅颇有些防范之意。”王离的亲子王逄此刻又道:“粮饷还能解决,大不了征发民夫就是,而今河南中原已经在大秦的掌握之中,而且咸阳里面总该有军粮预备的。只是这冬衣就难办了……”

    “冬季北伐,困难本来就诸多!”王离提及这里,摇摇头:“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而今榆中已经克复,河南地也只是时间问题。如何在开春之前巩固成果,图谋跨河过去,才是正经!”

    “这么说,朔方城已经有了结果?”王逄大喜,道:“听说那曹参颇为厉害,和胡江将军打了个平手!”

    “哼,仗着马刀犀利罢了!”一提到骑军,王离的眼色就有些不好看。贰拾万大军之中,王离也不是没有骑军。只是柳毅麾下五万骑军,战斗力比起扶苏的精骑,十足值得怀疑。

    除了万把人是王离下了苦心组建的外,余下四万倒像是骑马的材官。

    实际上,蒙家精骑就有不少是这做派。只不过王离一直推崇材官王道,一直到在扶苏手中吃了大亏这才大力气发展骑兵,放置马蹄铁,马鞍以及马镫。

    咸阳的将作监大匠不缺,而几次作战又缴获了不少这样的样品。再加上三样东西技术含量并非不可以克服,于是在大秦的流水线上,咸阳的将作监已经做出了这些东西。

    而这些,在柳毅麾下那一万精锐之中已经开始渐渐配备。至于战斗力,真要等到战斗完毕才能说得清楚了。

    “席品求援一万五围城朔方,已经开始扣城!”王离说罢,又道:“我给了三万人!”

   

第六十六章:帝国骄傲甲弓弩(上)

    【首更送达,既是复习又是码字……冰火两重天啊,求支持,订阅支持给力起来有木有啊】

    王离给的三万援军自然不是别人,而是帐中另一路大将廖柯。请使用本站的拼音域名访问我们零点看书

    廖柯带着三万人想要度过黄河直接进犯太原郡,可面对从大江调来的楼船士又干不过,于是想着申请建造水师。王离想都没想便拒绝了,就算他也支持,可朝中哪里还能拿得出钱来。

    而今咸阳虽说有关中八百里秦川以及三川郡富庶之地,但光是这些是根本供养不了四十万大军的,若非是大秦底子厚实,哪里能撑的下来?而今还要费时费力地建造水师,哪里有那钱粮人力?

    所以王离一封军令便将廖柯调过去围攻朔方城。而自己,也加紧了北上的路程。

    只是冬日的朔风凛冽,军中已经有冻死冻伤的事情出现。虽说在王离派亲子王逄入咸阳催促之下军粮供应总算及时了起来,可御寒之物却依旧不够。王离心中按下这点担心,十余万主力军开始拔营北上,目标,赫然便是朔方城。

    身在朔方的曹参没有辜负扶苏的期望,面对将近七万大军的围攻,朔方城依旧坚若磐石。而根据一个个上等府为点线连结起来的网络之中,整个河南地已经成了一个大网,将廖柯和席品围了起来。

    廖柯和席品自然不会将兵力分散去啃那些难以咬下的骨头,可这些上等府堡中的都尉们却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思。再加上曹参的严令,于是几路折冲府的骑马材官狠狠截杀了几路席品廖柯大军的后勤之后,捧瓢钵满的府兵们抬着辎重进自家府堡的举动顿时让一干都尉们红了眼。

    扶苏在西北大力推行移民,设立府兵制。尽管府库拿出来的钱财极多,而且丝绸之路的利润也大把投资下去。可饶是如此,河南地这些垦殖的府堡们物资依旧不够充分。

    而今眼看着这一路路敌军的辎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走来走去,看着一件件军功触手可得,这哪里还能按捺得住。

    顿时,除去驻远堡全体搬迁进了朔方城外,余下五个上等府堡带着总计万余的骑马材官截杀了十数次席品、廖柯大军的军粮辎重。

    席品廖柯两军加起来有七万人,每天人吃马嚼的需要那叫一个天文数字。一听粮道有了危险,顿时不得不分兵保护粮道。如此一来,对城墙之上的压力自然也削减了不少。

    曹参一边组织者城防,一边安抚着民心,临了又让赵天牛找了极亲信的探骑将奏章飞报到中枢,这才松了口气。

    看着城外连角兵营,曹参这些时日已久消减下来的脸上不由浮现一丝苦笑:“原本以为这些小计策顶多不过让王离给席品增兵一万人,没想到,却是将另外一个大佬给扯了过来!”

    赵天牛上前安慰道:“都督能诱得如此大鱼,已久是计策过人了,如何能再去苛责?”

    “钓鱼能有鱼咬上钩自然是好的,可若来了一条鲸蛟,保不住我这鱼竿也要折断啊!”曹参感慨一声,却转而看到身边将卒都有些气馁,心中一凛,又道:“当然,再厉害的蛟龙鲸鱼也不过是人的盘中餐罢了,蛟龙不也被大行皇帝在东海猎得么?更何况,我虽为一卑微渔夫,可身后有的,却是一条真龙!”

    “正是。蛟龙鲸鱼再厉害,等王上大军一发,还不是得最终溃败下来?”杨文和乔廖几人听得此言,都是齐齐出声鼓舞士气。

    曹参松了口气,望向东北,却是不由想到:“王上,曹参已经竭尽所能为您网了大鱼,最后如何,还是要看您这条真龙啊!”

    雁门,大同塞。

    雁门作为扶苏的发家之地,是扶苏掌控最为完全的地区,同时也是新政进行最为彻底的地区。扶苏在这里的威望无与伦比,同时,在扶苏的执政下,雁门已经成了北方堪比行在更加发达的地区。

    其中,除了扶苏推行的垦殖,屯田外。对外贸易就是一个大头,匈奴和东胡人的战败消融了帝国北疆的威胁,而府兵在北疆的推行,帝国在郡治的驻兵,都让晋阳行在对北疆的掌控随着日久加强。

    如此,这贸易自然也成了一桩十分丰厚的买卖。且不说匈奴人的牛羊马匹,就是那些匈奴权贵,东胡王侯也大多是在南下侵略之中捞了不少金银财宝的。

    可以说,这些胡人的消费能力并不差。只是以前困顿于军事封锁,在中原的盐,布,茶以及各色奢侈品都难以运送到广袤的草原。

    而今北疆落入扶苏的掌控之中,而一向扶苏又是重视商贸,对商税体系进行改革。故而,最为帝国最北端的雁门郡、代郡、云中郡。自然就成了商人云集,贸易活跃的地区。

    其中,又以雁门的商业环境最佳。因为扶苏的新政在这里推行最为彻底,一些衙门的刁难都要少了许多。况且,作为扶苏的龙潜之地,雁门或明或暗都要受到许多照顾。

    而原先雁门的郡治善无城,此刻已经成了和晋阳一般繁华的地域。以至于扶苏不得不将军营撤离善无,调到了军事位置更加优良的大同。

    而此刻,扶苏就是在大同巡视。大同此刻除了三营亲卫军外,还有其余在东线抽调过来的部曲。

    另外,扶苏此次巡视,还有军器监。

    大秦有将作监,有将作少府之职。但这玩意,实际上并不是做军事用途的。比如在胡亥手下的将作少府,那压根就是一个修建宫室,钻研华美器物的私人作坊,当然,这个作坊很大,连阿房宫这种东西都在他们的设计之中。

    咸阳有,晋阳当然也有。这是扶苏千辛万苦让特科从咸阳抽调过来的各路大匠,还有特科搜那的天下各地的高明匠师。比如公输家和墨家,就有不少高手在这里。

    扶苏手下的将作监当然不是用来建造宫室研究首饰的,这里是汇集各方大匠,提高生产力的。当然,主要是研究军械。

    至于军器监,看名字就知道。是扶苏专门用来生产军械的地方。比如马鞍,马蹄铁,马镫。比如弓弩,守战巨弩,以及曾经昙花一谢却炫目无比的连弩车。

    扶苏此来,巡视就是在位于大同塞的军器分监。

   

第六十六章:帝国骄傲甲弓弩(下)

    【二更完毕】

    【每天都在冰火两重天之中煎熬,下午更是苦比得码字不动,有木有,求支持,给力起来哦亲~】

    大同边塞是新建的城池,一应都是参照最新最好的技术。大到城池的防御水平,小到城池的下水道,卫生系统。其中军营,官署,仓库,医护所等等一应都是规划合理。

    大同边塞新建之时,之所以有这么多变革,当然少不了那会还在善无秉政的扶苏参与。一堆奇思妙想下来,大同边塞可谓是各个军营之中最为舒适的地方。

    军器监就在大同的西城,距离军营十分近,同时防护也极为严密,咸阳来了几波探子,最后结果都只是在城门头当了一回死的雕塑。

    扶苏此去没有大张旗鼓,颇为低调。

    虽如此,但随同人员却绝不简陋。大同塞的守将庆倪简装全程陪同,军器监的大佬祁彦老老实实成了打下手的杂役。当然还有雁门一干军政要员都要赶着过来陪同,扶苏一挥手挥退了一干官僚,只带了庆倪和祁彦以及几个科员亲卫去了军器监。

    大同塞的军器分监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围城,里面纪律十分严密,军士昼夜巡逻,是军器分监之中最为紧要的一个。

    扶苏一干人没有乘车坐轿,而是直接纵马到了大同塞的军器分监。守卫的军士一见鲜衣怒马来了这么多人,立马警戒地持枪而立。

    见此,祁彦连连擦汗,扶苏却不以为忤。

    祁彦朝着扶苏一欠身,连忙走到前面对那卫士长轻语几声,又神情严厉地下达了不准外露的命令,这才转过头来对扶苏谄媚一笑。

    扶苏轻轻点头,没有声张。只是走过的时候拍了拍几个卫士的肩膀,道:“坚守岗位,不错!”

    扶苏在祁彦走进去的时候,几个军士看向当中卫士长,纷纷闹腾着要长官请客。这卫士长傻笑着摸摸头,全部应下之后昂然挺直身子,卫士们也一个个气势昂扬。

    “这是甲胄院,有工匠在册大匠三名,余下在册匠人有三百二十七名。学徒、工人共有六百七十九名!”祁彦指着一处小围城道。这祁彦本来也是一名大匠,论起水平也是颇为不错。

    “这甲胄院细分下去,主要分铁甲和皮甲!”祁彦虽说神色阿谀,可办事却绝不含糊:“铁甲,承蒙陛下神思灵巧,又有将作监一干大将和军器监大匠配合。这甲胄的样品已经制作了出来,只是手艺之上还不成熟。故而,并未批量开始生产。至于皮甲,我大秦可谓是历代皮甲之冠,而今陛下又收北疆之地,原料充足,皮甲不虞有误!”

    说着,祁彦在前头带路,很快便看到了这铁甲的样品。

    看到这副明光闪闪的铁甲出来,扶苏不由大笑起来。

    此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胸甲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

    这甲胄一出来的时候,便立马起了一片惊呼之声。庆倪更是想要凑上去仔细多看看,但一想到身边扶苏没动,便又作罢。好在祁彦十分伶俐,不多时又着人弄来了几分样品,于是一干人仔细围着铁甲啧啧称奇。

    这甲胄自然就是扶苏盗版明光甲的杰作,尽管唐朝的生产技术和大秦此时的生产技术并不相对应,可扶苏还是咬牙从雁门执政时期一直投入研究,又每多亲身投入,甚至“设计”了一套灌钢法的技术,这才解决了而今钢铁严重不足的情况。

    同时,因为扶苏严格控制砍伐黄河两岸的植被,所以扶苏极力推崇用治下几乎没有使用的煤炭。这会的煤炭基本上就是处于未开发状态,甚至一些露天煤矿只要过去拣就能用。

    再者,煤炭实际上比起烧木头柴禾更加方便。于是在扶苏推动煤炭开采业发展的同时,又推动城镇百姓使用煤炭,甚至行宫率先代表使用。而军器监炼铁使用煤炭,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炼铁技术在扶苏的将作监中不断迅猛发展,而在天下难得安息平静的扶苏麾下数郡之中,自然也迎来了发展的大良机。新技术的应有代表的就是扶苏的实力终于迎来了强劲增长的时候。

    而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这副明光甲的制成。

    胸前闪闪发亮的护心镜上,扶苏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皮甲锐士将敌阵冲溃的样子。不由握拳捏紧,饶是面上不动神色,也不由露出了兴奋的样子。

    一边的祁彦见此,心中一喜,又道:“说来王上可谓是智巧冠绝古今,这明光甲结构完备,制作也颇为成系统更加方便。再加上而今军器监炼铁技术一日千里,较往日产量已经天壤之别。而今光是在大同塞这座军器分监的年产铁量便达到了三百万斤!”

    说道这里,周遭都是一片惊喜哗然之声。三百万斤,这根本就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有了如此惊人数目的铁产量,大秦的铁甲装备将会进行得顺利非常。

    一时间,庆倪等人都是板着指头算了起来,一派兴奋之色。

    扶苏对此表现平淡,看着明光甲,听着祁彦微带卖弄地说出这个数字,并无什么意料之外的意思。灌钢法对炼铁技术的改进又多么巨大,扶苏对此可是十分清楚。

    更何况,扶苏知道在明朝封建时期炼钢技术成熟之后,铁的产量已经达到了两千万斤。大秦拥有比明朝更好的条件,此刻的匠作之术还没有被儒家打压得成为贱业,对百家态度十分理智的扶苏对农家此类于国有益的学派颇为支持。

    而对于墨家这等掌握强大生产技术的学派,扶苏也是颇为礼遇。

    如此情况之下,大秦最高水平的军器监若是没有三百万斤的铁产量,扶苏都要动用特科去清查问题了。

    当然,祁彦等一干大匠和工匠的贡献扶苏是看在眼里的。

    见此,扶苏对身边的侍从道:“拟旨枢密院,命后勤部作下达嘉奖。于一干有功之人,报上名册,核对之后报尚书省处置。这里,寡人先给众位匠师先贺喜了!”

    扶苏这话一出,祁彦和一干匠师齐齐都是拜倒在地大礼谢恩。尽管这些人竭力装作淡定的样子,平素也算是社会的上层,可而今激动得颤抖的双手还是泄露了他们的心情。

    扶苏和一干将官相视一笑,又道:“祁彦,继续带路。看看箭支、马镫、马鞍、马蹄铁以及弩车的建造!”

    祁彦也是喜色一片,给扶苏介绍起来格外地卖力。不一会,便到了建造弓、弩、箭支的弓弩箭院。

    扶苏首先看的便是弩的制造,大秦的弩具管制极其严格,由国家统一督造,弓干扁圆,一般长六尺【秦制一尺长厘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