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明末生涯-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此刻的朝堂上,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虎豹军,怎么奖励虎豹军,朝廷怎么对待虎豹军…。。好几种截然不同的办法,直接被摆在崇祯和一众朝臣面前,等待大家抉择。
已经因为精盐这条利益链条,和虎豹军绑在一辆战车上,一荣俱荣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毫无意外的继续支持卫征,支持虎豹军,希望崇祯皇帝能重赏卫征。
但是,以吏部尚书为首的一众文官,看到坐在龙椅上崇祯皇帝露出一副若有所思表情,似乎不再向以前那样,提到虎豹军和山陕总督卫征,就一副充满信任的坚定表情。
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的他们马上意识到,扳倒卫征的机会来了。
于是,站在朝堂上的一众文官,就好像闻到血腥味的狼群,开始在吏部尚书的示意下,一个接着一个参奏卫征……
什么滥用私权,排除异己,在山陕两省随便残杀文武官员……
什么私立军制,组建虎豹军,意图不轨……
什么不听朝廷命令,私自出兵蒙古,引起两国交战。并且在战斗中,指使部下,滥杀无辜,败坏朝廷名声……
各种各样的罪名,就好像决堤之洪水,纷纷涌向卫征。传到崇祯皇帝耳朵。
以前。出于对卫征的信任。朝臣们虽然对自己说过这些事情。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也就没什么异样的感觉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当自己开始怀疑卫征,忌惮卫征的时候,这些以前不怎么在乎的罪行,就好像一根根尖刺,直接插入崇祯皇帝心头。让崇祯皇帝感觉到一阵阵心痛。
于此同时,一个崇祯最不想听到,也不想看到的代名词‘军阀’二字,赫然出现在自己眼前,怎么都挥之不去。
就在崇祯皇帝在一众文官的怂恿下,慢慢紧握拳头,快要处于爆发边缘的时候。
一声充满杀机的声音,忽然在朝堂上响起,并且将处于发怒边缘的崇祯皇帝拉回现实,让他迅速冷静下来……
“你们都想干什么?还嫌咱们大明朝不够乱。想把刚刚平静下来,恢复元气的大明朝。再次逼入战乱之中去吗?”
吏部尚书并没有被孙承宗的气势和地位给吓到,而是针锋相对的反问道。
“乱……我请问孙大人,如果现在还不约束虎豹军,任凭他们继续发现壮大。你就不担心将来有一天,他们会走上谋反的道路吗?要知道,虎豹军就驻扎在山西,如果他们出兵谋反,只需要两天时间,就可以兵临城下……”
孙承宗并没有否认这句话,在朝臣和崇祯皇帝的同时注视下,尽可能平静的分析道:“皇上,臣并不是维护虎豹军……吏部王大人的话,臣也非常赞同。”
“臣只是要提醒皇上和诸位大人,如今的虎豹军已经发展壮大。朝廷要想约束他,拿下卫大人手里的军权,绝对不可以一蹴而就。”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虎豹军和山陕总督卫征,都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意思……我们朝廷,也不能因为自己的猜想和忌惮,将卫征和虎豹军给逼反。”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终于冷静下来。
强压住自己心中对虎豹军的忌惮和怒气后。深吸一口气对着孙承宗继续问道:“孙爱卿,朕想要知道你的想法……”
孙承宗一脸平静的回答:“皇上,老臣以为,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赏虎豹军,重赏山陕总督卫大人……”
“要知道,虎豹军和山陕总督卫大人所取得的这些功绩,都是皇上登基以来绝无仅有的。不仅仅大明所有官员都看着朝廷,大明的百姓,也看着朝廷,想要看看朝廷打算怎么重赏大明的功臣。”
“这件事情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会引起朝廷不稳,还会引起百姓对朝廷的不满。”
“只有解决这件事后,皇上才能考虑,怎么拿掉卫大人手里的军权,怎么一步步削弱虎豹军,甚至于将虎豹军解散,收归己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朝廷的军队。”
和其他文官的义愤填膺相比,孙承宗的建议,就显得老成持重很多。
所以,孙承宗说完后,不仅仅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就连刚刚还是持反对意见的吏部尚书,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充满赞同的表情。
这个时候,崇祯开口了……
“诸位爱卿,大的方向和方阵,孙爱卿刚刚已经说了。接下来就是讨论怎么重赏卫征和虎豹军的问题了……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也许是知道卫征已经不再受皇上信任,而且用不了多久,就会一点一点的失去军权。一直和卫征处于对立状态的文官们,难得大方一次……
很快,一个统一的意见就出现在崇祯面前。
“进一步提高卫征的爵位……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给卫征任何可以进一步增加虎豹军实力的奖赏。”
对于这个提议,崇祯也非常满意。
深吸一口气后宣布道:“朕记得,山陕总督卫征现在的爵位是三等伯。为了表示朕和朝廷对卫大人的信任,朕决定将卫大人的爵位,一次性提升到三等侯……”
“要知道,自万历帝以来,我朝从未加封过任何人侯爷的爵位。这么厚重的赏赐,总可以让卫征满意,让百官和天下人满意了吧!”
“陛下英明……”一众朝臣虽然震惊于崇祯皇帝的大方,但是,并没有多说什么。
就在崇祯一脸满意看着眼前跪在自己面前的朝臣时。刚刚说话的孙承宗,再次突兀的站出位列,对着崇祯开口道。
“皇上,老臣以为,这个赏赐还不够……除了提升卫大人的爵位,朝廷还应该提升卫大人的官位……最好能让卫大人进入内阁,更好的辅佐皇上,为朝廷和大明出力……”
内阁可是朝廷真正的中枢……是整个大明朝的权利所在……
一旦让卫征进入中枢,整个大明朝,他就会变成除了皇上外,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无论是声望,还是地位,和山陕总督相比,都会大大增加。
这样一来,不仅不会起到削弱卫征权利和地位,反而还会起到相反作用。
所以,听完孙承宗的介绍后,崇祯皇帝的眉头,直接就皱了起来,并且下意识的想要开口拒绝。而后,再狠狠得斥责一番孙承宗。
不过,让崇祯感到意外的是,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出口,一直就和卫征针锋相对的吏部尚书,竟然出人意料的也同意这个想法。
在崇祯的注视下,吏部尚书的嘴角,迅速闪过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冷笑。而后,对着崇祯说道。
“皇上,在这里,臣不得不说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孙大人不愧是我朝老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隐藏了如此多的杀机。“
看到龙椅上的崇祯仍然没有反应过来,吏部尚书继续开口解释道。
“皇上,表面上看,将卫大人调入内阁,增加了卫大人的权势和声望……其实不然。”
“一旦卫大人进入内阁,他就不能继续担任山陕总督和虎豹军统领这两个职位。到时候,陛下您就可以借此机会,将最信任的朝臣去担任这两个职位……”
“到时候,失去虎豹军的支持,卫大人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在京城翻不起什么大浪。而朝廷,也可以将虎豹军这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真正变成官军,为我所用……”
这个时候,想法的提出者孙承宗,紧随其后补充道:“除此之外,朝廷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
“如果卫大人愿意放弃山陕总督,进入内阁……那就证明卫大人仍然是忠于朝廷,忠于皇上的。但是,如果卫大人不愿意入阁,放弃自己在山陕两省的权利和军队,那就证明卫大人真的有不臣知心。”
而这,也就意味着朝廷必须抓紧时间,从各个方面削弱虎豹军实力……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脸上的不满和疑惑,已经被沉思给取代。
虽然知道自己这么做,很可能会把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局变成事实,甚至于失去玻璃给自己带来的巨额利益。
但是,在政权稳定和金钱这两个选项面前。理智的崇祯皇帝,还是最终选择接受孙承宗意见。因为,崇祯不想大明朝毁在自己手里,不想成为亡国之君。
这个时候,崇祯的心里已经做出决定。就在他准备下旨的时候。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的户部尚书,非常意外的站了出来。
扬了扬自己拿在手里的一封奏折后,对着崇祯跪拜道:“陛下,各位大人……这是山陕总督府昨天送来的一份奏折。要求朝廷拨款一百万两白银,赈济陕西省还剩不到三十万的灾民……”
第三百五十六章聚宝盆
“据山陕总督府递上来的奏折所报,因为陕西常年匪患和干旱,陕西在过去的两年中,几乎没有出产过任何粮食。朝廷至少拨款一百万两白银,才能保证这些灾民坚持到明年秋收。否则,虎豹军不敢保证,这三十万灾民,是否会变成一支新的叛军。”
“可是,户部的情况陛下和各位大人都清楚,不说一百万两银子,就是一万两银子,也拿不出来。所以,微臣只能将这件事上报陛下,请陛下进行定夺……”
只要有一点政治头脑的人就知道,卫征这个时候给朝廷发来这样一份奏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朝廷,只有虎豹军,只有卫征,才能保证山陕两省的安定。
如果朝廷想要卸磨杀驴,那就准备好足够的银子,先安抚了陕西几十万灾民的心后,再做打算。
否则,朝廷不仅不能从卫征手中接手山陕两省和虎豹军,还会在山陕两省,引起一轮新的动乱,威胁京城安全。
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的崇祯,当然清楚这封奏折背后的隐含意思。
所以,户部尚书禀告完毕的瞬间,崇祯皇帝的脸色,就直接变得异常阴沉。
再加上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作为皇帝,他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受到朝臣的摆弄和要挟。
所以,卫征越不想离开山陕两省,崇祯就越要把他调离山陕两省。
既然卫征算准了朝廷没有银子去救灾,那自己就从内库调银子。
只要自己能拿下山陕两省,那卫征建立在大同的玻璃作坊。仍然会源源不断的给自己内库补充银子。
想到这里。一脸坚定表情的崇祯直接下旨道。
“户部没有银子。朕的内库来出。总之一句话,一定要把卫大人调离山西……”
“朝廷马上下旨:升任山陕总督卫征为内阁大臣……”
“升任孙承宗为山陕总督兼虎豹军统领。”
“孙大人到任山陕总督后,卫征必须马上完成和孙大人的交接,将山陕总督和虎豹军的大权,全部交给孙大人。而后,马上进京,上任内阁大臣。”
“为了赈济陕西三十万灾民,赏赐有功于国的虎豹军数万将士……朕决定从内库拿出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由孙大人亲自押送到山陕两省进行赈灾,安抚虎豹军将士军心……”
在孙承宗眼里,只要有银子,什么事情都会变得很容易。
所以,面对崇祯看向自己的信任和期待目光。孙承宗直接跪在金銮殿上,大声高呼:“谢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一定不负陛下期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一片宁静的金銮殿上,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站在朝臣中间的骆养性。面对这个出乎自己意料的结局,震惊的脸上。直接闪过一丝充满诡异的笑容。
也不知道是出于对卫征能力的信任,还是不想断了每年数百万两收益的精盐生意。在他的心中,已经暗暗做出决定:只要下朝,自己就要将发生在朝堂的事,一字不漏的高速远在大同的卫征,让卫征早做准备。
让骆养性没有想到的事,就因为他今天的决定,让他的未来之路,变得更加宽广。
远在济南的周书源,骆养性送出的加急密信,几乎同时到达山陕总督府。
总督府大堂,听完周书源济南之行的收获后,平静的脸上,直接被发自内心的激动笑容给覆盖。
对于周书源来说,自己从山东沿海租借的这块滩涂之地,最大的作用,就是给精盐作坊提供更加廉价的粗盐,让精盐作坊,拥有自己的粗盐供货渠道,不再受制于人
但是,在卫征看来,周书源租借的这块滩涂之地,又将变成一个源源不断给虎豹军带来财富的聚宝盆。
不仅如此,这块滩涂之地用好了,甚至于可以改变整个大明的盐业市场。
据卫征所知,周书源租借回来的这块滩涂之地,正是后世著名的菜央子盐场。可年产各种食盐,工业盐数百万吨。
而眼前这个年代可不分什么工业盐和食用盐,所以,不管是工业盐还是食用盐,都可以进行食用。
到时候,就算自己的晒盐技术远远不如后世,一年产出后世菜央子盐场三分之一产量,也就是上百万吨盐,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上百万吨海盐,如果用这个时代的计量表示,就是一千万担。
按照一个成年人每年吃五斤食盐进行计算,一千万担海盐,就是两亿百姓一年的消耗……
而经过连续战乱后,整个大明朝还剩多少人呢?
卫征可以自信的说,只要自己将莱州湾一带的滩涂全部利用起来,晒制海盐……这片盐场的巨大产量,绝对可以满足大明超过八成百姓所需。
如果大明超过八成的食盐来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那自己就可以利用晒盐的超低成本,对整个大明的盐业市场进行改革,让所有百姓都能吃上非常干净的食盐。
当然,这场改革如果真的能顺利进行,那整个大明的盐业市场,就会掌握在自己手里。到时候,仅凭海盐一项,就可以给虎豹军带来巨额的财富……
想到这里,卫征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对着面前周书源,一脸感慨的肯定道:“军师,此次济南之行,你做的太好了,特别是从山东巡抚衙门租回来这片盐场……”
“本帅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凭借这块从莱州湾租借回来的盐田,最迟一年时间,我们就可以抢占整个大明的盐业市场……”
“到时候,等待我们的,就是数不清的财富……”
说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具体想法的卫征,果断开口命令道:“军师,本帅决定,马上抽调人力和物力,将盐田发展起来……”
“不过,这么大的盐场,再加上高额的利益,为了防止有心人的窥视,仅仅五百虎豹军将士去保护这个聚宝盆,显然不够。”
“所以,我们接收整个盐田区后,马上从当地军户中间,以招收工人的方式,招收一千新兵。以前往盐田的五百虎豹军为基础,秘密扩军一个团,确保盐田安全……”
第三百五十七章孙承宗来了
“这次跟随本帅一起前往陕西的随军参谋表现不错,本帅的意思是,让他带兵前往莱州湾……秘密训练军队,保证盐田的安全。”
“至于盐田的具体负责人,由你来定……”
“最迟一个月时间,本帅就要看到盐田出产海盐……”
“最后一条,用海水晒盐,在我们大明朝还没有先例。所以,确定人选后,直接让他来总督府一趟,本帅亲自教他,怎么用海水晒制海盐……”
说曹操曹操就到,周书源刚刚领命,准备前往精盐作坊的时候。被卫征委以重任的贺国忠,正好带着匆匆脚步声,来到总督府大堂,将来自京城骆养性的密信,送到卫征手里。
看完密信,卫征脸上刚刚还因为拥有盐场而激动的面部表情,马上消失不见。而后,迅速被一丝发自内心的凝重给取代,
足足过了一盏茶时间,卫征才从密信给自己带来的震惊中反应过来。
将密信送到一脸疑惑的周书源面前后,卫征沉声说道……
“我们千防万防,防止朝廷对我们卸磨杀驴,将我们调离山陕两省。可是,结果呢,正应了一句老话,我们越害怕什么,他就偏要来什么。”
“更让本帅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皇上竟然如此的多疑。几天前还对我们信任有加,等我们把实力展现出来后,就开始对我们多疑,甚至于忌惮起来。”
“为了对付我们,竟然连自己一点一点积攒在内库的银子都肯动用。而且一用就是一百五十万两。直接超过他内库存银的一半……”
卫征说完。周书源也跟着看完手中密信。
眉头紧锁的他,紧随其后开口补充道:“大帅,对于这个结果,下官并不感到意外。只是,下官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结果竟然来的如此之快……”
“另外,最让下官没有想到的是,前来接任山陕总督和虎豹军统领的。竟然是孙承宗孙大人……据下官所知,孙大人不仅是文官,更是大明朝少有的武将。让这样一个人来接任大帅你,而且还带了大量的银子,足可以说明,朝廷对我们是势在必得……”
“大帅你如果同意进京入阁,以孙承宗孙大人的手段,一定有办法将虎豹军变成一支完全听命于朝廷的官军。到时候,我们在山陕两省的所有努力,都将随之付诸东流……”
“但是。如果大帅你不奉旨进京,那朝廷就可以向百姓宣布。说我们虎豹军图谋不轨,逼着我们不得不造朝廷的反……”
“可是,在秋收没有到来之前,我们手里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来造反。只要朝廷把我们山陕两省封锁,最迟一个月,山陕两省的数百万百姓和十多万将士,就会断粮。”
“届时,不用朝廷进攻,我们麾下的十多万将士就会因为饥饿而自己崩溃……”
听到这里,卫征脸上的阴沉就变得更深了。
深吸一口气后说道:“不管怎么样,本帅都不能进京,而且还要把最后几个月给坚持下去,不让朝廷猜忌我们。”
“只要秋粮收上来,朝廷如果真的想和我们来硬的,那我们就和朝廷来一场硬碰硬,把朝廷和龙椅上的皇上打醒,逼着他们再也不敢打我们的主意……”
卫征的决定并没有让军师周书源紧皱着的眉头舒展多少。
在卫征一双充满充满杀气目光的注视下,满脸担忧的周书源继续分析道……
“可是,现在距离秋收至少还有三个月时间……”
“按照密信所说,前来接任的孙承宗已经在两千京营的护送下,带着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出发。就算他们的速度再慢,也只要四五天时间,就可以赶到大同……”
说到这里,周书源身上,也忽然向外散发出一阵浓浓的杀气。
短暂沉思后,对着卫征建议道。
“大帅,要不然,我们直接让孙承宗到不了大同。直接在半路上将他……”
说着说着,一脸杀气的周书源,直接对卫征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刚开始看到这封密信的时候,卫征也有过这种想法。
但是,当他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后,就直接否决了。
作为历史名臣,卫征相信,孙承宗的这一点防范还是有的。
再说了,护送孙承宗的两千京营也不是吃素的。即使皇上不在乎孙承宗这个人,也会在乎孙承宗携带的一百五十万两两白银,所以,这两千京营,一定是崇祯亲自调派的精锐。
既然部下的办法行不通,那卫征只能动用自己金手指。
利用自己脑海中存留的后世记忆,看看有没有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例子。
很快,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对付康熙的办法,称病……就出现在卫征脑海。
和一代圣君康熙相比,崇祯皇帝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平淡。
吴三桂的这个办法可以对付得了康熙,那就能对付得了崇祯。
在周书源一双充满担忧目光的注视下,卫征有条不紊的将自己心中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听完后,周书源脸上的担忧表情,终于有了消散的迹象。
一番分析和思考后,一脸沉思的补充道:“大帅……下官以为,为了更加有说服力,而且不让朝廷猜忌我们。这个‘装病’用在大帅身上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改一改……”
“等孙承宗来大同以后,当着孙承宗面,上演一场大帅遭到陕西叛军残部暗杀的大戏……如此情况下,大帅你就是为国为民受的伤,朝廷就是再刻薄,也没有理由,让大帅你带着伤前往京城……”
“对,就这么办……”卫征的眼睛一亮,直接对面前周书源投去一丝充满赞赏的目光。
不过,坐在面前的周书源脸上,并没有因此而露出笑容。
对着卫征继续提醒道:“大帅,这个办法的确可以让您继续留在大同,一直坚持到秋收。但是,进入大同的孙承宗我们该怎么应对?”
“孙承宗手里拿着皇上的圣旨,来到大同后,就会成为新的山陕总督和虎豹军统帅。下官担心,这个孙承宗会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内,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
“毕竟,山陕两省还有不少从心底想要效忠朝廷的官员。“
“再加上孙承宗在朝廷中的威望,这些官员很可能会倒向孙承宗……“
卫征摇了摇自己脑袋,一脸不在乎的说道:“军师,你难道没有听过一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要虎豹军和山陕两省的十万驻军握在我们手里,孙承宗就是再有威望,山陕两省有多少文官倒向他,都翻不起什么大浪……”
“不仅如此,本帅还可以自信的说。只要他孙承宗敢走进大同府,本帅就有信心,让他的命令出不了大同府,甚至于山陕总督府。”
说到这里,卫征充满自信的脸上,忽然闪过一丝充满狡猾的笑容。
对着满脸不可思议的周书源继续说道:“军师,这个孙承宗不是带了崇祯皇帝下拨的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吗?在他们眼里,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也许能干很多事情。”
“既准备用来赈济灾民,又准备用来拉拢虎豹军军心,让虎豹军归附朝廷,替朝廷效力。”
“但是,在本帅眼里,这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对于我们山陕两省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
“本帅要让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赔了夫人又折兵。”
“至于孙承宗,即使带着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本帅也要让他一天到晚,不得不为银子的事情发愁。告诉他们,朝廷根本养不起虎豹军,养不起山陕两省的数百万百姓。”
孙承宗在外领兵和出征的次数,可谓是非常多。但是,最让他满意的,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
既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京营听从自己指挥,又有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巨额饷银握在手里。如此情况下,孙承宗自信,此去山西大同,一定会非常顺利。
就在孙承宗一脸意气风发的骑在战马上,沿着官道,快要进入山西境内的时候。
一个京营的骑兵,忽然快马向自己狂奔而来。
非常熟练的将战马停在自己面前后,大声禀告道:“大人……斥候报告,山陕总督卫大人,正带着大同府一众文武官员,在前方五里处恭候大人您……”
“额……”听到报告,骑在战马上的孙承宗明显一愣,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
在孙承宗眼里,自己此行的目的就是来夺卫征官位和军权的。
如果卫征真的有不臣知心,绝对不会前来迎接自己。既然他来了,就说明卫征没有向其他朝臣说的那样,意图拥兵自重,怀有不轨之心。
不过,即使孙承宗心中有此判断,老练的他也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
对着面前斥候问道:“卫大人一共带了多少兵力过来,周围有没有可能埋伏了我们军队。”
斥候摇了摇自己脑袋肯定道:“据报,卫大人只带了五百亲卫…。至于周边,因为地形平坦,根本没有可以藏军的地方,所以,绝对不可能有埋伏。”
第三百五十八章刺杀
听到这里,孙承宗就更加肯定自己心中的猜测……
如果卫征有不轨之心,在明知自己带有两千京营的情况下,一定不会只带五百将士。因为他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在见面的过程中直接将其拿下,强行夺取山陕两省的军政大权。
既然卫征没有不轨之心,敢以五百将士,坦诚的过来迎接自己。那孙承宗对自己的此行,就更有信心了。
在卫征一番表象的影响下,心情大好的孙承宗,直接带着五百骑兵,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卫征所在地。
在孙承宗看来,卫征给了自己这么大的面子,亲自来迎接自己。再加上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内阁大臣,变成自己的上官。如果连必要的礼节都没有做到,不仅会让山陕两省的文武官员看不起自己,还会让自己得罪一个已经兴起的政治新秀。
五百京营骑兵,冲到距离卫征还有五十步的时候,轰然停了下来。
而后,即将接任山陕总督的孙承宗,就带着不到十人的部下和侍卫,缓缓向卫征走去……
见此情况,卫征的眼睛一亮,迅速对身后周书源做了一个开始行动的眼神。而后,带着同样数量部下,向孙承宗所在方向迎了过去。
就在两个人开始互相对视对方的时候,两人间距,已经从五十步缩短到最后十步。
虽然两人现在的品级一样,但是,因为卫征即将入阁的原因。在朝廷有着巨大声望的孙承宗。还是主动上前走了几步。以下官对上官的态度。对卫征行了一个礼。最后,才一脸微笑的对卫征说道……
“卫大人真是年轻有为啊,才这么年轻,就如此受皇上信任,成为大明阁老。和卫大人相比,孙某只能说一句自叹不如……”
“特别是得知卫大人你在陕西数万蒙古骑兵,消灭多尔衮的消息后。孙某恨不得马上见到你,看看卫大人是否长了三头六臂……现在。孙某终于看到卫大人你这个大明英雄了。”
能亲眼看到这个大明忠臣,卫征心底还是非常高兴的。
不过,对方毕竟是来抢权,为了避免孙承宗对自己态度产生怀疑。在孙承宗的注视下,卫征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表情。对着孙承宗语气平淡的回答。
“那就要让孙大人失望了,本官不仅没有长三头六臂,而且还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至于皇上的信任,本官就不知道了……”
卫征如果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老辣的孙承宗一定会对卫征产生怀疑。
因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面对朝廷卸磨杀驴的做法。都会有所不满。
更何况如今山陕两省的安定局面,战斗力强悍的虎豹军……都是面前卫征一手打造和组建的。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成果就这么被人给窃取,如果连一点失落都没有,那也太不正常了……
所以,面对语气冷淡的卫征,孙承宗脸上的笑容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浓。
对着卫征解释道:“卫大人,此来接任山陕总督,并不是孙某主动要求的,而是圣命难为,所以,希望卫大人见谅……”
卫征笑了笑,没有说话。对孙承宗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后,就大步向大同城所在方向走去。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串清脆的枪声,就好像放鞭炮一样,在大家左侧的麦田内响起。
随后,带着轻微虎啸声的十几发铅弹,就向卫征所在方向飞来。
护卫在卫征身边的侍卫,就好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群,迅速冲到卫征身边,打算用自己身体,挡住呼啸而来的铅弹。
凭借身上的金属铁甲,从老式火枪射出的铅弹,打在铁甲上后,并没有给这些侍卫造成丝毫杀伤。但是,不偏不巧,正好有一枚铅弹,穿过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