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革兴大宋-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祯:“爱卿所言甚是!且不管这个消息是否准确,朕觉得都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燕肃:“不知圣上有何提议?”
赵祯:“既然有人发现了蝗虫卵,那咱们就从虫卵开始。爱卿博学多才,朕就让你来收集有关蝗虫的资料,找到蝗虫可能排卵的地域,然后朕在派人有针对性的杀灭它们。”
燕肃:“皇上,您这想法没错,可臣以为稍有不妥!因为就臣的经验和书上的记载来看,蝗虫从卵到成虫的时间很短,大概在半个月的样子。而,臣刚听您说,已经有人发现了蝗虫的踪迹,那么留给咱们的时间可不多了。臣担心,时间上来不及呀!”
赵祯:“那依爱卿之见呢?”
燕肃:“回皇上,臣以为为今之计,只有尽人事听天命,尽最大努力杀灭蝗虫,尤其是黄河沿岸的地方,并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灾情。如果,蝗灾真的无法控制,朝廷就得做好救灾的准备了。”
赵祯点了点头:“朕看就这么办!剩余的事情交给朕来办,爱卿先回去吧!可能的话,爱卿最好把蝗灾的研究也纳入日程上来办。”
燕肃:“臣遵旨!”
待燕肃走后,赵祯对小顺子喊道:“摆驾紫宸殿!通知晏相召开内阁会议!”
经过小顺子一阵上蹿下跳之后,晏殊总算是带着十几个内阁大臣(除燕肃外),匆匆赶了过来。
“臣等参见皇上!”晏殊带着大家一齐行礼。
赵祯:“诸位爱卿免礼!下面正式开始今天的紧急会议。朕先说一下,今年以来,这半年时间雨水稀少,多地都有一定程度的灾情,更严重的是,经过朕多方查探,今年恐有蝗灾的迹象。而且,今日已有考生汇报,他们在黄河滩涂之上发现了大量蝗虫卵和幼虫。为了以防万一,朕特意召集诸位一同商议此事!现在朕想问问诸位,如果真发生蝗灾,朝廷可否有能力应对?”
晏殊第一个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说道:“回皇上,朝这些年一直比较顺当,国库也逐渐丰盈,各地粮仓也有不少存粮,据臣前些日子查看的统计数据来看,撑一年没有问题!”
他这言外之意嘛,就是在跟赵祯显摆,让他看看自己这个宰相可不是白当的,看我干得这么好,皇上你是不是该让我多当几年!
对于他这点嘚瑟的心理,赵祯表示理解,不管怎么说晏殊这人虽然稍微中庸了一点,但起码不会强烈反对自己的一些决策,这也是赵祯让他当这么多年宰相的原因。
赵祯朝他微微颔首:“看来你们都干得不错!不过你们还不能自满,据钦天司的报告,北方辽国境内的旱情去年就已经很严重了,我朝不过是靠着黄河滋润才能够撑到现在。朕担心情况会越来越恶劣,你们一定要做好准备。”
晏殊:“多谢皇上教诲!老臣之后就安排各部做好准备,尽量把南边的粮食往北方调集。”
赵祯:“嗯!没错!不管怎么样,粮食是第一位,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
“皇上仁慈!”众人还是很是适宜地拍了一下马屁。
赵祯:“朕觉得光做这些还不够,还应该在防御蝗灾上面想想办法。传朕的旨意,枢密院即刻向黄河沿途各州府的警备军发出调令,让他们派出士兵对可疑地地方进行排查,尽量杀灭蝗虫卵。”
张尧佐:“臣遵旨!”
赵祯:“晏相,马上以朝廷的名义,给黄河沿途各州府下达指令,让他们发动群众,配合各地驻军,一起来一次大规模的‘扫蝗行动’,尽可能的降低蝗灾的规模。”
晏殊:“老臣明白!”
赵祯:“剩下的就是户部的事了,范爱卿,你可得把应急物资准备好,一旦灾情失控,你就得给朕顶上!”
“请皇上放心!”作为铁杆心腹,范仲淹一点都不含糊。
赵祯:“还有最后一点,历来每逢大灾,都有不少不法分子在那捣乱,最多的就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甚至还有官员也在从中渔利。监察院可要给朕盯紧了,一旦发现这样的家伙,一律严惩不贷!”
“是,皇上!”定王赵元俨上任不久,便碰上这样大事情,他这心里面还有点小激动。
兴华一年,一场军民联动的大规模“扫蝗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98章 兴华两案
经过几天时间的紧张调度,传令兵的马蹄声在官道上不绝于耳,黄河沿途的驻军都纷纷开出了驻地,会同地方官府也带来的百姓,挨个检查可疑的地方,一旦发现虫卵便把土刨开进行焚烧。
在这场人虫大战中,各地百姓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来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前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眼看着蝗虫吞噬自己的心血,但今个有皇帝带头,军队相助,老百姓杀冲的热情很是高涨。
赵祯性格属于那种喜欢求稳的人,即便看着各地每日送来的呈报,说是消灭多少多少蝗虫,貌似形式一片大好。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为了能够在登基之后可能遭遇的第一个坎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预见力,他甚至下令天佑海贸和炎黄海贸的船队都暂停业务,先集中精力从占婆和真腊等国购进一批粮食以防万一。
赵祯微服站在京城的码头之上,看着满江载满粮食的货船,或是靠岸卸货,或是继续向洛阳前进,他心里面充满了自豪的感觉。这些船里面,虽然各自顶着的名头不一样,但下面的船员并不知道,其实他们当中有一半都是当今皇后在暗中控制。甚至一些平时的关系不好打对台的同行,也不知道在他们上面的某个节点其实都归到了一起。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赵祯此刻就是这种感觉,不管此次“扫蝗行动”是否取得成功,只要自己能够在灾荒发生之时,让老百姓不饿死一个,那就将创造奇迹,自己的威名也将传遍寰宇,为自己长远的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祯看完这一切,带着美好的心情赶到了旁边的皇家学院。
今天是赵祯规定的科考的日子,两千多名考生除了少部分读书读傻了的选择自动退出外,最后赶到皇家学院的还有近一千五百人。不过赵祯还是让蔡齐把那些失败者一同带了过了,虽然他们无缘参加本次科举,但赵祯还是决定给他们另一条路的选择权。
待晏殊领着乌压压一大片考生朝他行完礼之后,赵祯还站在台上摆造型,仍旧没有要说话的意思,只是朝小顺子点了点头。
这种喊话的苦力活肯定得轮到小顺子头上,他也不辞辛苦,润了润自己的嗓子,便举着喇叭大声喊道:“所有考生都听清楚了,在前面的二十天中,违反圣上旨意者自己站出来!”
不出赵祯所料,在场之人并没有一个选择站出来,即便是那些犯规的人也认为自己做得很隐秘,不可能会被发现,一个个还很镇定。
小顺子看了看赵祯,见他没有任何表示,只好再次喊道:“再说一遍,犯规的人,赶快自己站出来!”
大家仍旧不为所动。
这时赵祯从座椅上站了起来,扫视了一圈,齐头齐脑地说道:“朕已经给过你们机会了,是你们自己没抓住,可别怪朕狠心!朕最讨厌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你们知不知道在你们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会这给这个社会什影响?朕来告诉你们,要是你们今天犯规朕不惩罚你们,你们就会把这种侥幸心理带到以后的生活中,并以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绝不会反思自己的过错。
同时,你们这种行为对其他守规矩的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还有可能诱使他们跟你们一样去触犯规矩。这样一来,到某一天,我大宋之内是不是都会被你们这样不守规矩的家伙充斥呢?朕不敢去想得太遥远,也不敢确定是否会有这一天,但是朕不能让这个芽萌发在朕的眼皮在底下!
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那些犯规之人,见赵祯讲了一堆大道理,却没有丝毫具体动作,不由得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回去。
不过他们显然是忘了有个成语叫作“先礼后兵”!
赵祯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让小顺子把蔡齐叫了过来。
“皇上,您叫臣?”蔡齐躬身问道。
“嗯!”赵祯点了点头,并从怀中摸出一叠纸递给他:“给大家伙念一念吧!”
“是,皇上!”蔡齐恭敬地接过那一叠纸,瞄了一眼第一张的内容,他的手不自禁地抖了一下。
赵祯:“拿稳了,别念漏了!”
“是是……”蔡齐忙不失迭点头,转身擦了把汗才念道:“编号零零四五号考生,于六月二日申时三刻接受家仆赠钱,乘车前往京城;编号零七一八号考生,于六月五日戌时,被其父亲趁黑夜驾车送往京城;编号零三七六号考生,于六月四日卯时,乘着其书童预先收买的货船前往京城……”
半个小时之后,蔡齐总算把手里面的纸都念完了,嘴里面都快冒烟了,而被点到的名的人却在这大热天的冒冷汗。
“皇上,微臣都念完了。”蔡齐又把那叠纸还到了赵祯手上。
赵祯:“刚才蔡大人念的这些,想必在座的诸位都听清楚了吧!按照朕之前的命令,所有违规者,一律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参与科举考试!”
他这冷冰冰的一句话,终于打破了那些人最后的一丝侥幸心理,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无异于给他们宣判了无期徒刑,不少人受不了这个打击纷纷晕倒在地,或是呆呆地站在那,两眼空洞无神。
赵祯仍旧淡淡地说道:“好啦!处理完这些不和谐的事情,朕在说说正事,本次科举考试的最终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就是你们在这一路上刚刚经历的事情及其表现情况,一个就是接下来的考试成绩。这次考试的题目很简单,就是考一些基础的文理知识并写一篇你们自己的旅途感悟。现在各位就可以按各自的编号去各自的教室作答了,朕预祝你们都能写出好文章!”
打发走了那些内心忐忑不安的考生,赵祯才吩咐侍卫把那些躺在地上的家伙叫醒。
赵祯:“虽然你们的所作所为让朕很愤怒,也很丢你们这些读书人的脸,但朕念你们十年寒窗苦读确实不容易,朕打算再给诸位一个机会!”
有戏!一听这话,众人脑子里面就冒出这两字,然后是晕的也不晕了,哭的也不哭了,眼巴巴地望着赵祯。
“但是……”赵祯口中冒出了这两个让人深恶痛绝的两字:“你们也别妄想着朕会让你们参加科举,这想都不要想!朕在麒麟卫中设有参谋一职,分别负责军队后勤和战术制定,协助主将管理军队事物,这种事情靠那些只知道打仗的大老粗做不好,朕需要有文化的人来担任这个位置。现在野战军正在快速改编之中,朕同样要设立参谋部,所以才给诸位这么一个机会,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于十日后到枢密院参加选拔考试。顺便提醒诸位一句,不要小瞧军队的参谋,就算你们这些自诩为精英的人,也不是谁都能进去的,都好好想想吧!”
没过几天,皇家时报对于这次事件进行了重点报道,这年头可还没有什么隐私权,皇家时报硬是点名道姓地对所有违规考生进行了如实地报道。这一刻,他们都火了,火得都震动了整个大宋士林。
其结果便是有人选择了自杀,也有人选择了隐姓埋名,还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而且就连那些帮助作弊的考生家人也是痛苦不已,而真正选择赵祯指的道的人所占比例甚少。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超过赵祯的预想,也低估了他们对科举的执着,他甚至从这件事联想到了自己那个时代的高考,那些考生和家长之疯狂程度不下于眼前之景象啊!
晏殊得知这件事之后,找到他好好的聊了一阵,各种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劝道赵祯不要得罪考生,更不能失去人心。或许他的想法是好的,或许他是在尽一个宰相的责任,毕竟这个社会确实还是靠众多士子作为骨架,万万不可大意!
然而,赵祯想了想自己那个时代各种怪相,简直就是牛鬼蛇神鱼龙混杂,即便有人想要做点正事,也得先把自己染得跟他们一样不正常。社会很大,也很小,大到没人能够掌控它,小到一个劣习就能在将来引发一连串社会问题。赵祯自认为没有能力去改造一个人心坏了的社会,他只能选着去掐灭那些不好的由头,给自己治下百姓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于是,他只有狠下心来,让那一百多名考生成了那只被儆猴的“鸡”。
解决完科场舞弊的事情,赵祯又把重心转移到了防灾上来。经过半个月的“扫蝗行动”,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许多蝗虫还在幼虫和卵的状态下就被杀死。
在这里,还一个东西成了扫蝗的大功臣,那就是鸡!这个鸡可不是前面那个被儆猴的“鸡”,而是正儿八经的鸡。张柔在京城外新建的养殖中心,借助官府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各地老百姓达成了协议。由思奇养殖中心免费给大家提供鸡,让老百姓代为饲养,蝗灾过后可以低价购买这些鸡,也可以送还鸡而保留鸡蛋。
此举不仅让扫蝗多了一个生力军,还让养鸡的老百姓数量陡增,顺便给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了那么一点。
总之,在朝廷系统的指挥下,这次蝗灾除了在各地有小规模的发生之外,并没有呈患难之势。再加上事先准备了充分的粮食,赵祯确实创造了一个蝗灾下不饿死一人的奇迹!
这也让他成了百姓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人物,经久不衰,此次抵御蝗灾的事迹也被后人列入了史书。两个考生不经意的发现,不仅挽救了百姓,也成就了他们自己,不久之后便双双荣登大榜。
然而,赵祯没想到的是,他虽然防住了天灾,却还是没躲过人祸。
本来赵祯是出于保险起见,才调动船只大量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没想到,这却成了那些粮商大肆炒作的机会,再加上老百姓的安全感比较低,经不住吓,很快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抢购浪潮。尽管赵祯先打了招呼,可在利益面前,总有些把持不住的人要以身犯险。而且他们不仅心存侥幸,还想着法不责众。
虽然赵祯及时安排各地粮仓放粮,很快把粮价抑平,但这种红果果打脸的行为还是让赵祯恼羞成怒。
至于这后果嘛!
除了皇宫里面碎了几个瓶子,外面掉了一堆脑袋,其实也没啥其他的。那些该骂他的还是照样骂,该赞美的仍旧赞美。
兴华一年就这样吵吵闹闹地过去了,刚换年号就留下一个科场舞弊案和奸商案,史称“兴华两案”。
赵祯好不容易把年过了,本以熬过蝗灾,来年可以再轻松轻松,但有时候这个老天总是喜欢让人事与愿违呀!
第99章 边疆挑衅
或许是因为上一年赵祯既“坑”了科举考生,又砍了不少奸商和官勾结之人的脑袋,因此造了不少“孽”,老天爷想要给他点教训。
刚买过年关不久,李太妃和刘太后一前一后,双双与世长辞,在这个孝道如日中天的时代,赵祯无异于摊上了“大事”。他的所作所为对于老百姓而言,不管是扫蝗救灾,还是打击奸商贪官,那都是拍手称快的事情。可对于现有的官员来说,当今圣上无疑是在挑战这个团体的潜规则,虽说大家不能把皇上咋滴,但私底下骂两句,或是传点流言蜚语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赵祯对于这些流言一如既往地无视之,带着沉重的心情送走了两位“母亲”,在这个勾心斗角层出不穷的深宫大院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起码刘娥还有他的亲生母亲都真正为他倾注了不少心血,这种亲情让他很舒服。
葬礼之后,原本形影不离的三人,如今只剩下年纪最小的杨淑妃一人。由于刘娥的离去,太后的位置空了出来,赵祯册封其为保庆太后。然而升级为杨太后的她,少了一起玩耍的伙伴,心情明显压抑了很多。哪怕张柔尽量多的的陪着她,并且带着赵振去给她逗乐子,可赵祯还是感觉到了老人家心里面的落寞之情。
虽说杨太后既不是赵祯的亲生母亲,也不是他名义上的亲生母亲,但实际上她在赵祯心中才是最独特的一个。一个带着前世的记忆穿越而来的人,在他这一世的儿童时期,真正时刻陪着他抚养他的正是这个作为奶娘般的杨太后。
老人的情形,让赵祯看在眼里很难受,这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甚至在刘娥和李太妃的离世的时候也未成出现。说实在的,在赵祯看来,那两个老人能够无疾而终,对于她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孤独,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当这种孤独发自内心之时。
这次的葬礼,李元昊和辽国的萧耨斤还是照例派出了隆重的使团。然而,让赵祯没想到的是,在葬礼结束之后,辽国使团居然提出了要宋朝增加岁币的提议,理由就是辽国连续两年出现旱灾,粮食减产,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作为兄弟之邦,宋国理应相助。
且不说辽人的语气多么不和谐,哪怕是里面夹着的威胁之意,赵祯也可以理解为他们不够文明。可这尼玛,找人谈事情是不是应该先看看人家的心情呢?你说你挑着这个时候来谈这种事情那不是找不痛快么!
谈判结果自是不必说了,还没轮到赵祯来发飙,作为首轮谈判的礼部代表孙复和户部代表范仲淹就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而作为大宋军界泰斗的兵部尚书杨宗保,不知道他从哪打听到了这个消息,气冲冲地跑进了皇宫,冲到赵祯面前叫嚣道:“皇上,辽国那萧家婆娘太欺负人了,请准许老臣带兵教训教训他们,教教她该怎么做人!”
赵祯微微一笑:“杨老淡定一点,为这么个瓜婆娘气坏身子不划算!”
杨宗保急道:“皇上,这事不能这么算了啊!老臣知道那些辽人的臭毛病,您要不打他,他就不长记性,肯定还会来找茬的。”
赵祯:“杨老稍安勿躁!朕自有计较。您把这次谈判的消息在军中放出消息,看看士兵们有什么反应如何?”
杨宗保:“皇上,您是担心士兵们不给力?那您放心,老臣身先士卒,看他们哪个敢怂!”
赵祯:“杨老,您想岔了,朕对自己的士兵当然是相信,朕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心理战,同仇敌忾能够大大鼓舞士气不是么!”
“嘿嘿!老臣懂了,圣上英明!”杨宗保笑道。
赵祯:“对了,杨老,朕去年让您准备的军事物资准备得怎么样啦?”
“皇上,这个您放心,保证妥妥的!”杨宗保拍着胸脯保证道:“已经成军的青龙军团以及马上训练完成第二批野战军的装备都已全部送达,一共有近战装备十三万套,连弩五万套,神臂弩一万五千套,床弩五千架,投石机两百架,弩箭五百万支。这些装备除了装备他们以外,剩余的部分用用于战损补充之用。”
赵祯点点头:“如此甚好!”
“唉!!”杨宗保叹道:“皇上,您是不知道呀!光是为了运送这些装备,老臣就花了两个月时间,您说您弄的这个野战军凶是凶,可这后勤压力也是很大呀!”
“呵呵!”赵祯也笑道:“任何事那都是有利也有弊的嘛!”
杨宗保:“皇上,要老臣说呀!您完全不用那么谨慎,就凭咱们现在这二十万野战军,完全可以把那萧家婆娘打回老家去,根本不用给他们好脸色!”
赵祯:“这个朕相信!但是战争并不是目的,战争不过为了争取利益的一个手段而已,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再好不过了。”
杨宗保:“您呀!还是太仁慈了,就那些喂不饱的狼,您跟他们仁慈没用,他们就服棒子,打他们一顿他们就老实了!”
自己真的仁慈吗!赵祯对此不置可否,希望他们以后还会这么认为。
一月之后,辽国的萧耨斤听到辽国使团的汇报之后,当着耶律宗真这个小傀儡的面,一边摔着杯子一边指着他数落道:“皇上,你看看,这就是你一直夸耀他们很文明的宋朝,居然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我大辽国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就这样的朝廷,屁都不是,以哀家看,就该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我大辽国的厉害!皇上,你觉得呢?”
“你要觉得人家不好,干嘛穿人家的羊毛衫!干嘛戴人家做的首饰!干嘛看人家的小说!干嘛吃人家的方便面……”耶律宗真在内心无限地吐槽,但脸上却是带着笑容,恭恭敬敬地应承道:“母后您说了算!”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耶律宗真跟他老妈闹过几次被修理之后,也学乖了不少。尤其是前段时间,老二居然来告密,说是老妈要把自己这个皇帝换掉。这让他是有恼又怕,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找机会搞她一家伙,让他知道自己也不是吃素的。
今天,终于让他逮着了这个机会,既然她想惹事,那就再给添把火,让她使劲闹,闹得不可收拾的时候,就该自己这个“皇帝”站出来登高一呼,想必那是从者云集的啦!
想到这,耶律宗真不自觉地笑了!
萧耨斤也笑了,不过她笑的是,眼前这个大儿子终于学会低眉顺耳了,再也不敢跟老娘闹别扭了,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不过外面那些个不听话的大臣还在闹腾,非要把这天灾人祸算到老娘头上,说是自己干政干出来的问题。
这特么哪跟哪啊!老娘非得从南边要点东西回来,让那些老家伙乖乖闭嘴!等老娘威望够了,非得把特么那些不听话的家伙一个个挂起来晒成肉干,到时候看谁还敢跟老娘作对!
听说以前那啥唐朝也出过一个叫武则天的女皇帝,人家当得,为啥哀家当不得!
志向远大的萧耨斤,在心中把算盘打得贼响,为了达到“要”粮食和物资的目的,也为了刷名气攒威望。萧耨斤决定把刀磨亮一点,派点人去吓唬吓唬南边那个不听话的小皇帝,让他乖乖地交点好处出来。
话又说回来,自己的两孩子不听话,南边那小孩也不听话,为啥这个世道尽出些不听话的小孩呢?
对于这个深奥的问题,萧耨斤稍微想了想,没有想出结果也就没在深究。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自己地位稳固更重要的了。
就在萧耨斤和赵祯都各怀鬼胎,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时候,宋辽边境却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
最开始是在宋辽交界的最东边,靠近海边的宋辽贸易栈,不知道从哪跑来一伙辽人大闹货栈,不仅杀了不少宋人,还抢了许多东西。紧接着,宋辽边境似乎一夜之间处处都成了战场,一小股一小股的辽人流窜进大宋境内,见着老百姓便烧杀抢掠。完了还留下字条,言明他们这是在给不听话的宋国皇帝涨涨教训。
朝廷的诘问通告还没发来,边境各地军事主管便已经发飙,看着各地报上来的军情,似乎在嘲讽自己防线处处漏风。本来从野战军筛选中被刷下来,就让他们很郁闷了,这还有人来找茬,绝壁不能忍!
虽说宋朝以文为主,各地最高官员都是文官负责,但他们也不想自己的辖地出现这种问题,对于武官们的请战,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来同样的指示:提高警惕,加紧巡查,歼灭所有越境之敌,但是不得越过边境,以免引起外交纠纷!
这条命令断绝了边军复仇的希望,他们只能跟个无头苍蝇似得在自己防线到处乱窜,除了少数运气好的杀了几个倒霉的辽人泄气外,总体收获实在是很少。
而青龙军团和刚刚完成训练的第二批野战军,本来在前些日子就被一股不知道哪刮来的谣言,激起了心中的那点小脾气。一个个刚被魔鬼般地训练完,憋着一股劲正愁没地发泄,就有不长眼的家伙跳出来,那是再好不过!
没想到,自己这边皇帝老大还没发话,那些作死的货又跳出来了,居然变本加厉跑到自己地盘来捣乱,这就叫做叔可忍,婶不可忍!
随着各地密碟的消息传来,赵祯也怒了,他一把将情报拍在桌上,大骂道:“死婆娘,给脸不要脸,敢杀我大宋百姓,我就让你们用鲜血来偿还!”
空荡荡的大殿除了赵忠拳头捏动的响声,再没有其他回应,过了一会,赵祯稍微冷静了一下才问道:“咱们派往辽国的密碟最近可有什么消息?”
赵忠:“回皇上,辽国最近有几只军队调动频繁,而且都是原本辽圣宗时期从宋辽边境上撤回去的军队,这些军队自从剿灭大延琳造反之后,一直没有什么动作,最近却都接到了调令,正在向辽国南京集结。”
赵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么说来萧家婆娘是打定主意了,看来这场战争始终是免不了啊!”
赵忠:“臣觉得早就该打了,他们霸占咱们地盘那么多年,要不是当年北伐失利,哪容他们嚣张至今!”
“你把情报整理出来,朕一会要用!”赵祯先朝赵忠说道,让后又对小顺子吩咐道:“通知晏相,半个时辰之后在紫宸殿召开内阁会议!”
赵忠:“是,皇上!”
小顺子:“是,皇上!”
两人回应之后,一人朝外,一人朝里,风道扬镳,各行其是。
第100章 北伐伊始
晏殊等人接到赵祯的诏令之后,快步朝着紫宸殿走去。
“晏相,您看圣上这段时间没少召开内阁会议,今个又是啥事啊?您能不能给下官们透个风呀!”吏部尚书陈执中跟在晏殊身边低声问道。
张尧佐和吕夷简等人也赶忙凑到了跟前,眼巴巴地望着晏殊。
“你们都这么看着老夫作甚?”晏殊瞥了几人一眼:“老夫天天跟你们搁一块,有啥事老夫知道,你们不知道啊?话说希元呐,圣上不是吩咐你搞了个军情局么,你就没有收到点啥风声?”
“嘿嘿!”张尧佐笑道:“晏相您说笑了,这军情局才建立不久,哪能有啥消息呀!再说了,圣上让下官办军情局只能打探军事情报,可不能像您总览天下大事啊!”
他这句看似恭维的话,可听在晏殊耳朵里面却似乎听出了一丝酸味,不过他抿了抿嘴,并没有还嘴,这使得现场的气氛有一点凝重。
这时小顺子开口道:“几位大人,紫宸殿到了,皇上已经在里面等着了,诸位快进去吧!”
几人纷纷朝朝小顺子点头示意,对于皇帝的头号跟班,尽管他们都是大宋朝廷柱臣,但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君臣寒暄之后,赵祯也就进入了正题,他把赵忠整理来的情报递给晏殊:“这是朕最新收到的情报,诸位爱卿都看一看吧!”
晏殊看完之后,皱着眉头把情报递给了身边的大臣,一个个看完之后跟晏殊的表情都如出一辙。
唯有杨宗保这老爷子看完之后一巴掌把情报拍桌子上,怒道:“皇上,请您恩准老臣这就带人去把他们灭了!”
赵祯压了压手:“杨老,您不要太激动,对付这些小瘪三用不着您老出手,朕这回决定亲征,以完成祖辈北伐未尽之征程!”
晏殊急忙说道:“皇上,您要打辽国,臣不反对,我大宋现在也有这个实力教训教训他们。可是您要亲征,老臣坚决不同意!您身系我大宋江山安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打仗的事情交给那些军人,您只要运筹帷幄就好了,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请皇上三思!”其余大臣也一同连续劝道。
不管哪个朝代,都没几个大臣同意皇帝亲征的,也不知道他们咋个养成这个习惯的。其他朝代或许只是出于对皇帝的安全考虑,可宋朝大臣潜意识里面都把压制皇帝作为一种自以为是的职责,所以,他们反对赵祯亲征估计还有防止他把威望刷得超标了。
当然了,寇准是个异数,他不仅不反对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