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革兴大宋-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响声,之后便是熊熊大火冲天而起,没有寻找到一丝有用的线索。但多年当了多年的皇帝,他心中一直有一种难以明了的直觉,总觉得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于是,辽圣宗盯着桌上的案卷,上面记载了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大事小情。从事发那天算起,马孟山周围并无异常情况报告……不对,营口水军统领上了一份奏折:宋朝送钱的船队速度远超自己船队,一直未能追上宋朝船队,只能远远的更在后面。
辽圣宗现在没空管这个事情丢了多少面子,因为他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他那总感觉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决定召这个叫乌苏查哈的来问一下。
乌苏查哈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辽圣宗面前,跪在地上颤抖不已:“罪臣,参见陛下!”
辽圣宗一下也没反应过来,被乌苏查哈的夸张举得搞得一惊:“起来说话!你这是干啥?”
“臣有罪!臣没有追上宋国的船队,臣丢了您的脸,也丢了我大辽国的脸,请陛下治罪!”乌苏查哈倒是想得挺好,希望自己这么诚实的表现能够打动辽圣宗,也好让自己少吃点苦头。
辽圣宗不赖烦地朝他挥了挥手:“这事先不说!朕还有些事要问你,你给朕说说宋国船队这一路上的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没有吧!虽然臣一直追不上他们的船,但也跟在后面不远,他们干什么臣基本上都还是看得到……”乌苏查哈说道这突然打住了,他突然想到一件事,又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说。
“咋啦?继续说啊!”
“回陛下,臣就是想起一点东西,不知道是不是您想要的,就是在刚进入马孟山峡谷的时候,恰巧当时天色已晚。一般来说,天色暗下来以后,我们都会找地方把船停好,夜晚行船太容易出危险了。可是,当时宋国的船队却有些奇怪,他们不但没有停船,反而驶入了夜色之中。就只有那次他们离开了臣的视线,臣当时还以为他们是担心马孟山安全问题,所以才连夜穿过马孟山峡谷,臣也就没多想……”
辽圣宗听了乌苏查哈的话,皱着眉头,一只手放在桌子上毫无规律地敲打着,过了好一会,他才睁开眼睛,看到还跪着的乌苏查哈,这才朝他挥挥手,让他先行下去。
之后,辽圣宗便把了解到的信息穿了起来:开始是宋国小皇帝想要跟自己签个啥裁军协议,接着宋国使团在马孟山脚下遇袭,接着自己便下令剿匪,接着宋国皇帝好心送钱上门,恰好宋国船队经过马孟山没多久就出了这么档子事……那么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为何一个废弃的马贼营寨会有如此遭遇?那里面又隐藏了什么秘密呢?难道真如老大所说,这是上天降下神雷在惩罚世间的罪人?
这样想下去,越来越多的疑问涌上辽圣宗的心头,他一时间也感觉是万般思绪却理不出头绪。
调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这种对无知的恐惧感,促使辽圣宗更加想了解真相,他为此调集了不少人手探查此事。
当然,这得需要不少时间,也说不定永远也解不开这个谜底。
因此,辽圣宗又把目光投向了让他丢脸的船队事件,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东西比人家宋国的差,不管是人还是船!
这也是赵祯万万也没有想到的,辽国就因为他送钱上门这件事,刺激了辽国造船工艺乃至辽国水军的发展。
虽说辽国没有赵祯这样的BUG存在,但千万不能忽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辽国皇帝命令的高压下,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辽国的船匠和那些相关的官员都超负荷地开动了脑子。他们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牛人指点,但他们却通过观察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好比现在,辽国的匠人为了满足辽国皇帝的要求,让船只的速度增加。他们就是学着鱼的样子,把原来平底的船改成了有一定幅度的船,头部也改成了尖的。
不竟如此,他们还发现船太高了在水里面被风吹的影响也就越明显,因此,他们还把船的高度调低。同时为了增加桨拨水时的力量,他们把船桨的长度增加了,宽度也增加了。虽说,这么一来可能更费劲了,但在一定时间内船的速度确实可观。
在之后的某个岁月里,这种昙花一现的奇特小型快船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它的一丝身影——那就是“蚊子船”。
当然,这个名字是赵祯有幸见到它之后给它取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赵祯的目光无疑是盯着“船坚炮利”的目标在前进,浩瀚大海才是他心之所向。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只适合江河或者说近海的小船并没有出现在他的计划中。但是历史也是那么奇怪,该来的它还是会来,这里不来,那里就会来。
而辽国的这些细微的变化,赵祯一时间还不得而知,哪怕他早已向辽国派出了眼线,但是这个时代压根就别想收集多全面的信息。
再说,赵祯他现在根本没有经历来管这些。因为,秋天的到了,也意味着他在这个世界的大婚也即将到来,他和整个大宋朝廷乃至民间都在为这事忙碌。
安排节目,装饰皇城,接待使臣……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不少的人手去操心。
正是因为皇帝即将大婚,而且随后还有轰动全国士子的科举考试需要场地,皇家学院今年特地放了个早的年假。而这些放了假的孩子,也成了这次皇帝大婚的首批志愿者,他们带着红巾,扛着扫帚,把整个京城主要街道都扫了一遍。
各家各户也在忙着打理自家的屋子,门上也要贴上红纸,还要挂上红灯笼。难得听说皇上为了要与民同乐,大婚的下午要游街视察,接见百姓参拜,自家可不能再人前丢份呐!
百姓们忙着的时候,皇宫正门前的御用大道两侧也在忙着打戏台子,各地赶来的戏班子都忙不及先在一旁练上了。
而在皇宫的门口,却有一群人正在忙着捣鼓一个大玩意,看着又不像是戏台子,还有几个硕大的轮子……

第35章 朕有一个梦想

时光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止,它就那么走着,走过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又来到了收获的季节。
天圣五年,这还算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岁月,百姓们收获完自己的庄稼,带着对老天的崇敬,带着对皇帝的敬仰,纷纷走上了街头,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够远远地看上皇帝以及那个传说已久的皇后一眼。
显然,这些百姓来得比较早,上午的时候,皇帝大婚还得按照既定流程来走,下午才能抽出时间来看他们。
宋朝的皇帝大婚虽然还不像后来那些朝代那么繁琐,但对于赵祯来说这个已经够了。他感觉这天自己就是个小丑,一旦开始举行结婚大典,他什么都得听礼部官员的。而且那些个平时都不敢正眼瞧皇帝的家伙,这个时候也跑出来瞧热闹。
皇帝大婚,这说起来貌似每个皇帝都得娶老婆,大臣们应该常见才对。实则不然,一般来说,大多数皇帝在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或者是登上皇位之前,他们的老爹都已经给他们找了媳妇,一旦这皇帝登基,他们的老婆也就举行个封后仪式而已。
故而,这些大臣乃至礼部官员都对皇帝大婚礼仪比较生疏,也比较感兴趣(可能和娱乐节目少也有关),看得忘了神的官员也是大有人在。而这个时候,礼部官员就喜欢跑出来露脸了,虽说他们自己也不熟悉,可毕竟人家之前做足了功课,这个时候出来显摆,训得别的大臣跟孙子似的,就这你还得忍着,没看到皇上都被他们指手画脚么!这么一想,大臣们的心里好受多了。
待礼部官员大清早起来拉着皇帝捣鼓半天之后,大家终于等到了传说中的“吉时已到”,终于可以正儿八经看热闹了。这个时候,迎亲的正副使节拿着各种诏命,吹吹打打地朝着国丈府前进,这一点跟民间就不大一样了,因为皇帝毕竟地位要高得多,不可能让他亲自去接皇后,虽然赵祯移栽表示自己想亲自去接老婆,但礼部官员对他的提议一律无视之。
迎亲的队伍到了这个又才换门牌的没有国丈的国丈府,又要整完一套繁琐的礼仪,把国丈府上下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才算完事。迎亲的使节驾着马车就把累得直喘气的张柔拉回了皇宫,稍事休息之后,还有更多节目等着皇帝夫妻二人组给大家上演呢!可不能这个时候倒下,这样看来国丈府的无疑要幸运得多,起码他们现在就可以关起门躺地上玩泥巴了。
礼部官员看皇帝皇后的状态恢复得差不多了,立马又把他们拉出去举行结婚典礼。皇帝结婚也免不了要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虽说同样是这些内容,但皇帝玩起来就比民间要高大上得多。
除了这个拜父母这关让刘娥代表一下比较简单外,拜祖宗和拜天地可要隆重得多。拜完母亲自然是要去祭祖,这个过程礼部官员又要啰嗦半天,还要念一大堆赵祯听都听不懂的玩意,反正他跟张柔就只能当个牵线木偶,该有磕头的地方磕头就好了。
眼看就剩这最后一项祭天了,赵祯跟张柔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现在他们又可以抽个空挡休息片刻,因为礼部官员请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在那跳大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宋江山永固!待人家跳完大神,赵祯两口子就上去代表皇家签个到就算了事,这也算是他两口子眼睁睁看着别人折腾自己一上午,总算能够让自己也看着别人自个折腾一回。
仪式进行到这,差不多也要打上句号了,但赵祯也别想现在就来个春宵一刻值千金,别说大臣们不同意,就他两自己这爬上爬下一上午,估计也没那精力。
赵祯和老婆只能抓紧时间小憩一会,下午还得出去见客人,应付老娘,应付大臣,还有那些个各国使臣,都还是要抽个时间说上那么几句话才行。
再说了,答应老百姓要去“亲民”的活动也不能食言不是么!
终于在御街两旁老百姓望眼欲穿的时候,皇宫的大门缓缓地打开了,一队队禁军从宫门冲了出来,整齐地站着御街两旁,警惕地看着两旁的百姓。而这个时候,御街两旁的房顶之上,以及人群之中,都有无数双身着便衣的锦衣卫和皇家特战队在来回扫视。
一切准备就绪,赵祯两口子终于乘着龙辇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他们两人在宫门口下了龙辇,小心翼翼地登上了宫门口一直摆放在那的那个怪玩意。
“动啦!动啦!”眼尖的人瞧见那个搭载皇帝的木头架子随着四个轮子缓缓开动了起来。
其他人听见动静,也都把目光放到了这个能动的大家伙上,四个半人高的黑轮子托着一个像船的东西慢慢的向前移动。没有看到马拉,也没有看到人推动,只见一个人在“船头”握着一个圆盘,紧紧地盯着前方。“船”的甲板上面还站了一圈威风凛凛的士兵,他们一手执彩旗,一手握着刀柄,还有一些穿得漂漂亮亮的宫女提着花篮,抛洒着秋菊的花瓣。
皇帝跟皇后并肩站在“船”的顶部,四周似乎有一层透明的东西替他们挡住了漫天秋风,在他们的位置还有四个喇叭状的大铁桶,分别朝向四个方向。
没错,赵祯跟张柔正是坐在一个船型花车上面准备游街,为了让百姓能够看到他们,同时也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两人乘坐的位置就好比把一个凉亭四面安上了玻璃。当然了,他们现在用的这个玻璃跟防弹玻璃还有很大的差距,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也用不着防弹,在打造马车的时候,工匠们还特意选择了较厚的厚度,并且用现在的神臂弩进行了测试,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那四个首次出现的黑色轮子,自然也是皇家研究院根据赵祯的意思进行的一次尝试,现在还仅仅是在铁圈外围镶嵌上了橡胶而已,还没有充气轮胎一说。至于让百姓惊讶的无马自动,那只不过是仿照龙龟船的设计,在“船”肚子里面有人在推动转盘,通过齿轮带动后轮前进罢了。站在船头把握方向的那个人,他能干的也就是摇动手里面的“方向盘”调整前轮方向,至于速度、刹车还有倒车什么的,那就全靠喊的。
老百姓不知其所以然,自然是会对这个大玩意能够自己跑感到无比的稀奇,同样对皇帝的牛逼之处敬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谁让他们只看见皇帝登上去自后才开始动的呢!那肯定是皇帝牛掰嘛!
故而,这个古典版的“花车”走到一处,便引起了百姓的热烈欢呼,赵祯跟张柔也学着以前电视里面那些领导的模样,站在车顶上朝着百姓们挥手。
花车沿着御街来回走了一圈,骗完掌声和欢呼声之后,又回到了御街的中部。禁军们接到命令,以“花车”为中心,在相距“花车”五十米的地方建立了一道圆形防线,而外围的禁军也开始引导百姓慢慢向防线靠拢,最终围着“花车”一圈站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骚动之后,在禁军的招呼下,百姓又归于平静,都盯着皇帝,等候看下一个热闹。很多人都在私下议论,这莫非是皇上也想给咱们表演那啥“五雷正法”,听说皇帝去年过年就给大臣们表演过了,可得劲了!
很显然,这次赵祯没打算表演啥节目给老百姓乐呵乐呵!
在老百姓的注视中,赵祯慢慢地从袖子里面掏出了一叠纸,他端起茶杯润了润喉咙,才把嘴靠近喇叭大声念道:“朕跟皇后,在此感谢朕的子民!感谢你们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来见证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朕要告诉你们,从今天起咱们大宋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希望朕的子民能够拿出十二万分精神,为我大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朕想借这个机会跟朕的子民们,面对面地说说朕的心里话!
相传在六千多年前,有两位伟大的领袖,领导着他们的子民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以及医学,让他们的子民从愚昧无知走向了繁荣昌盛,这两个人就是我们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
“六千多年来,中原大地风起云涌,各个朝代更替不止,百姓们也在每次战乱中生灵涂炭。我大宋乃殷商后裔,延续炎黄血脉,理当为我炎黄儿女打造一片人间乐土。然而,我朝创立至今,已有六十余载,外有强敌蠢蠢欲动,内有百姓缺衣少食,朕为此深感不安!”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朕的子民们都能够穿上美丽的衣衫,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那一天,你们可以尽情地欢呼,尽情的跳跃,尽情地赞美一切的美好!”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朕的子民们都能够不为饥饿困惑,都能够吃上想吃的美食,这个世界上也不再有一个乞丐。”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朕的子民们都能够住上宽敞的房子,都能够过上和美的幸福,没有人在露宿街头。”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的道路变成坦途,就像正在修建的京成大道一般,在大家的脚底下延伸。”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大宋的子民们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丽的生活,不用担心贪官污吏的压榨,也不用担心地主恶霸的欺负。”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大宋的百姓能够充满自信,大宋的官员能够廉洁自律,大宋的军队敢于扫除一切威胁。”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我炎黄后裔,华夏儿女,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尽管现在大家可能还有诸多矛盾,但有朝一日,你们将同为华夏一族,一起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朕的梦想永无止境,但这些梦想想要变成现实,需要朕,也需要我大宋千千万子民共同努力!望诸君共勉!”
片刻的沉默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京城大地……

第36章 迟来的科举

皇帝大婚之后,让天下学子翘首以盼的科举终于来到了。
赵祯匆匆跟老婆在皇家园林度完蜜周,便赶回来主持此次抡才大典。
因为赵祯之前曾下令放宽参加科考的限制,使得此次参考人数暴涨近三倍。此次参考人数将近四千人,是有史以来科举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当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鉴于此次人数众多,原本的用来考试的贡院是万万装不下的,于是便征用了皇家学院作为考场,故而,才有之前皇家学院提前放假的安排。京城仅剩的两支禁军中的一支,也成了此次监考乃至维护秩序的主要力量,天武军指挥使杨知信接到圣旨便早早地封锁了皇家学院,并彻底搜查了皇家学院各个角落,布置好一切人手,等待科举开场。
科举,说起来就两字,但宋朝的科举其实并不简单,考试科目也繁多。北宋前期,在赵祯到来一前,科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跟现在靠公务员一样,朝廷要提前公布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但是因为赵祯这一搅合,此次科举只公布了具体时间,而其他大纲、内容啥,根本没有详细规定,这就让很多参考学子惶惶不可终日。
按照之前的惯例,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由此可见,宋朝的科举考试涉及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能够在这样的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也确实都很了不起,历史也证明这些人都大有作为。可是,科举也有它最大一个缺陷,这也是由于其历史背景所限制的,在文化不够发达,大体上还处于愚昧无知的时代,世人只能依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却很难创新。故而,科举考试的主体部分,基本上都是历史以来前人先贤的著作集合。
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科举考试的所有类别中,只有进士科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些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做了大官,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映像。而其他小科则惨得多,即便考上了,到头来也不过是个小官。这是如此,在后人的映像中,科举几乎等同于进士科。
赵祯穿到北宋后,对这个科举制度规则,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他也是才知道科举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并不想自己以往想的那么容易。
其实,他之所以想把自己的新学纳入科举,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归根结底也是想借用科举的影响力。
否则,赵祯完全可以利用科举制度的“漏洞”来挑选自己需要的人才。前面说了,科举其实还包含“制科”,“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朝中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由此可见,赵祯如果想自己一个人玩,而不带那些朝中的老顽固一起玩的话,那些个人除了整天干吼,完全影响不到赵祯玩耍的节奏。
一个完整的科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有皇帝任命主考官负责海选,排出大体排名顺序。其后,皇帝再根据自己的想法,问些个问题,顺便定下最后的排名。还得提一点,在此前的科举考试中,所有试卷审核的时候是不糊名字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娃运气不好,或者名声不好,甚至是长得不好,那都有可能被主考官知道了,进而不让你录取。所以,哪怕是在宋朝,也都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呀!
科举眼见就要开始了,赵祯一直雪藏的考官名单也终于被公布出来了,这本该是在一年前都该干的事,赵祯则故意一直悬而未决。无他,只是他当时还有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罢了。别看就一个考官任命的小事,却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考官不仅负责出题,还负责改题,权利重大,以至于考官的任命就意味着皇帝的一种政策导向。甚至在某些时候,所有的学子都会提前拜访考官,这也就是刷脸的过程,说得不好听一点,或许考官在这个时候就把某些个看不顺眼的从名单上划去了。
大家好不容易等到皇上公布考官名单,都兴冲冲地准备去拜访一番,以便留下个好印象。可惜,他们都扑了个空,这些个考官都被皇上请到了皇家学院,正在埋头出题,直到考试结束也离不开考场。
在京城的学子们,不管是有信心还是没信心,都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图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唯独,有三个家伙凑在一起垂头丧气,哀叹不已。这三人,正是富弼、文彦博和韩琦。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这个考官闹得,因为这次科举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富弼的岳父大人——当朝宰相晏殊。按照惯例,为了避嫌,富弼是不能参与此次科举的,所以他才很郁闷,他的两个兄弟伙正是在安慰他。
说到这个考官,赵祯此次一共任命了四名考官,除了晏殊作为主考官外,还有李迪、孔道辅和范仲淹作为副考官。旁的不说,就这考官的配置,大多数人就闹不懂了。让晏殊当主考官,大家觉得没啥,宰相干这活也很合适,可这三个副考官那就值得推敲推敲了。
李迪,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如果没有赵祯的到来,他还将两度为相,名副其实的老资格,关键是前些年也曾上书反对过皇上“乱搞”。再说这个孔道辅,读圣贤书的应该就没有不知道他的,作为儒家学说师祖孔圣人的后代,也是当年跟皇上唱反调的核心力量,只不过后来被皇上招到京城就没怎么闹腾了,没想到现在居然混到了副考官的位置。
那么,众多学子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皇上被这些个能人驯服了,重新开始遵从圣人圣学了,不再闹腾啥新学了呢?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没看到还有副考官叫范仲淹么!
范仲淹是谁?如果宋朝也言论自由的话,想必有不少人会说他是当今圣上的头号狗腿子,也是新学的主要带头者。
这么看来,学子们的内心是必须要忐忑一下了!
而处于舆论风暴之中的四位考官,此刻却没有经历去关注外面的议论,一个个正在苦思冥想如何出一份让皇帝满意的考卷。他们一边想,一边写,时不时翻翻眼前堆积如山的书,赵祯却很悠闲地端着杯茶,优哉游哉地在他们身旁晃悠,东瞅瞅西看看,时不时还发出点声音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赵祯借鉴自己那时候高考的玩法,让四位考官各出一套题,自己在从中随机选择题目组成最终的考卷。四位考官终于在即将崩溃的情况下,完成了圣上交代的命令,一个个捧着自己沉甸甸的的试卷放在赵祯面前。
赵祯笑呵呵地看着四人:“诸位爱卿辛啦!来,都来尝尝朕亲自泡的好茶!”
小顺子闻言,立马给四位考官没人到了一杯,送到他们面前。
“谢皇上恩赐!”四位考官也不客气,道了声谢,便接过茶杯细细品尝。
赵祯把四分试卷都仔细看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果然不愧是在书海中遨游出来的人,好多东西朕都没看明白。管他的,反正又不是朕来考试,也用不着朕来改卷,看不懂就看不懂呗!
“朕也知道,几位爱卿这几天都很操劳,但科举抡才对我朝江山十分重要,不可懈怠!后面几日还得劳烦诸位爱卿多多操心,今日大家就好好休息吧!”
“谢皇上!承蒙皇上信任,臣等自当尽力而为,为我朝挑选栋梁之才!”晏殊带头表态道。
“晏相精神可嘉!朕深感欣慰!对了,朕记得爱卿有个好女婿,好像是叫富弼吧!朕听说他才高八斗,这次是否也来参加科举呢?”
晏殊还以为皇上是在试探自己,赶忙否认道:“回皇上!臣胥虽然可以参加科举,但因臣为主考官,按照历代规矩,为了避嫌,他没有参加科举。”
“喔……还有这事?”赵祯又看了看另外几个人,见他们都朝自己点了点头,这让他不得不皱了皱眉头,自己都还不知道下次科举啥时候在开一把,不能因为这耽误了人才嘛!
赵祯又跟他们简单了解了一下这个规矩的缘由,稍加思索便计上心来:“朕想到了一个办法,朕决定今年乃至以后的科举都采用糊名制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科举更加公平,也能够让诸位爱卿拜托避嫌的困扰,诸位爱卿如果有合适的亲人,大可以一样来参加科举。”
“皇上,何为糊名制度呢?”晏殊问道。
“糊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所有考生的名字都得糊上,即便是你们阅卷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手上的试卷是何人所做。这样,不就没人说你们徇私舞弊了么!待朕回去便发布圣旨,公告天下!”
“等一等……”范仲淹急忙叫住赵祯,说道:“皇上,您说把名字糊上,可还有笔迹啊!”
“皇上,范大人说得对,就算臣的女婿把名字糊上,臣还是能认出来他的笔迹,臣恳请皇上收回成命!”晏殊也赶忙劝道,他可不想因为这事被全天下学子取笑,那就没得混了。
赵祯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轻松地对几位考官说道:“这都不是个事!朕自有妙计,诸位爱卿就安心主持考试就行了,其他的交给朕来办!”
赵祯回宫没多久,一份紧急公告便贴到了学子们聚集的几个地方,同时还有许多开封府的衙役敲着锣在大街上大声宣读,他们身前身后都围满了不少赶考的考生……

第37章 送行引发的后果

京城一家客栈里面,文彦博和韩琦两人这大半年就旅居在此,富弼则住到了他岳父家里面,也就是晏殊府上。
明日就要进入考场了,一个人的命运也会在此出现重大转折。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富弼虽然为自己的命运感到难过,但他还是打起精神来给自己的两位好朋友打气。
本来富弼三人正在客栈中小酌,三人抛开心中的不快,畅饮正酣之际,却发现酒菜均已不多。于是,年纪最小的韩琦,自告奋勇地跑去买点下酒菜和好酒,准备回来在大干三百回合。
“这稚圭老弟今个咋这么墨迹,老半天了还不回来!”韩琦为了活跃气氛,同样也为了转移视线,避免引起富弼的不快。
富弼何尝不明白朋友的苦心,可自己苦读十余载,却连博一次的机会都没有……唯有强颜欢笑:“是啊!酒尽菜稀……”
“砰”一声巨响,房门应声而开,也转移了富弼两人的注意力,只见韩琦气喘吁吁地来站在门口,看着两人傻笑,手上空空如也!
“稚圭,你买的酒菜呢?”文彦博问道。
“哈哈哈……”韩琦没有答话,自顾冲到富弼跟前,抱着他狂喜不已:“彦国兄,你也可以参加科举啦!”
“说什么傻话!愚兄看你是喝醉了吧!”富弼费了老大的劲才从韩琦手底下钻出来。
“稚圭,你这是怎么回事?不会真喝醉了吧?”文彦博也很好奇地看着韩琦。
“淡定,淡定,都淡定!且听我细细道来!”韩琦舒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才对两人说道:“小弟刚才出去买酒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