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焚清(猴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臣退出了养心殿,三三两两而去。
李鸿章和奕訢走在一起,出了殿门,却见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站在殿外。奕訢和李鸿章对视一眼,停在了李莲英面前。
李莲英慌忙跪地施礼:“奴才给王爷、中堂大人请安。”
奕訢拉着李莲英的手笑道:“李总管何必客气,快快请起。”
“谢王爷。”李莲英垂手而立。
奕忻低声问道:“李总管,园子里是怎么回事?”说着,向着远处敏绣的背影驽了驽嘴。
敏绣大步而去,对所有的人不理不睬,径直去了后海。
李莲英会意,奕訢这是再问太后对周宪章的态度,怎么前后变化这么大。她竟然同意皇帝加封周宪章!
李莲英看了一眼李鸿章,yù言又止。
李鸿章慌忙拱手:“老臣有些俗务,这就告辞。”说完,匆匆而去。
李莲英望着李鸿章的背影,低声说道:“李忠堂也难啊!“
“可不是嘛,”奕訢叹道:“打仗要化银子,他没有银子,又不敢开口要钱!打了败仗,清流们也不饶他。”
“王爷,我听说,十三衙门的人从朝鲜回来了。”
“十三衙门?”奕訢吃了一惊。
十三衙门是一个早就不存在的机构!
清朝初年,皇宫内设十三衙门,这是一个内廷机构,包括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
十三衙门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室服务,在宫廷内侍奉皇室。其成员都是皇帝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不过,皇帝也利用十三衙门的人探访民情,暗查大臣,久而久之,十三衙门就染上了一层特务sè彩。
康熙即位后,鉴于十三衙门名声太坏,就将十三衙门裁撤,其职掌归“内务府”。十三衙门作为一个官方机构就不存在了。
但是,历代皇帝的身边都有一些神秘的人物,这些人从不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他们像影子一样,跟随在皇帝身边,他们只对皇帝负责。
这些人就是皇帝的眼睛,盯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王公大臣们谁也不知道那些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是,他们都知道,他们逃不过皇帝的眼睛。
那些人就是所谓的“十三衙门”。
朝廷绝不会承认“十三衙门”的存在,但谁都知道,这个“十三衙门”无处不在。
在太后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神秘人物。
奕訢出了一身冷汗,低声问道:“那人都说了些什么?”
“奴才不知道。”李莲英压低声音说道:“反正,那人走后,太后就改了主意,王爷,这话就到这里,奴才可什么都没说。”
“李总管放心。哦,对了,前些rì子,袁世凯给我送来了两只上好的红珊瑚,你知道的,我向来不喜欢这种东西,明天我叫人给李总管送去。”
“奴才不敢……”李莲英惶恐说道。两只上好的红珊瑚,少说也值五千两银子。
“这东西放在我这里也没用,这事就这么定。”
“谢王爷赏赐,王爷,奴才还得招呼园子里,这就告辞。”
“李总管请便。”
李莲英转身而去。
奕訢望着李莲英的背影,心头一阵发寒。
老佛爷不出园子,可是,从朝鲜到běijīng,老佛爷的眼睛无处不在!从朝鲜回来的人,不知说了些什么,也不知是祸还是福!
……
敏绣本来是和大总管李莲英一起来的,出了养心殿,敏绣也不管李莲英,埋头一阵疾走,来到后海,跳上了通往颐和园的小船,喝道:“开船!”
掌船的小太监慌忙打千:“格格,李总管还没来……”
“让他自己走回去!”
“格格,这恐怕……”
敏绣剑眉倒竖:“你要我这个格格等一个太监吗?”
小太监再不敢啰嗦,摇动双桨,小船缓缓而去。
后海里碧波荡漾,岸边杨柳依依,远处湖光山sè,好一派秋rì艳阳。
然而,和硕格格敏绣却是郁闷到了极点!
今天一大早,太后老佛爷把她招到颐和园,说是闲来无事,要敏绣过来陪着说说家常话。
对于这样的召见,敏绣倒也习惯了。每一次召见,名义都是“拉家常”,可实际的谈话内容,远远超出了皇亲国戚们的家事。
敏绣自己也清楚,太后老佛爷是把她当眼睛和耳朵使。
老佛爷常年呆在院子里,足不出户,可天下之事,没有一件能瞒得过她,原因就在于,她有很多眼睛和耳朵,如同千手观音,一千只手上,有一千个眼睛。而敏绣,只是她这一千只眼睛和耳朵里的一只而已。
今天,老佛爷和敏绣“拉家常“的地方,选在了万寿山上,刚刚竣工的佛香阁。
第120章吉野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zhōngyāng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是颐和园里最为宏大的工程。据说是当年乾隆爷亲自设计建造的。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běijīng,一把火烧了圆明园,位于颐和园的佛香阁也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太后老佛爷为了60大寿,下令重修颐和园,其中最为重要的工程就是佛香阁。太后的意思是,佛香阁关乎皇家体面,化再多钱也得修。
整个颐和园工程耗费巨万,仅余个佛香阁就就花了78万两银子,工程历时四年,今年才刚刚竣工,准备为她的60大寿添光增彩,可是,大清国和rì本人打起来了。
就在昨天,北洋水师的败报传到了园子里,老佛爷大发雷霆,下令处斩了临阵脱逃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
然而,敏绣对此不以为然!
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败给了rì本人,老佛爷把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前方的将士们。
可是,敏绣知道,太后为了重修颐和园,挪用了北洋水师的经费。
敏绣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担任总理海军大臣,同时担任军机大臣,号称“太上军机”。太后老佛爷下令重新颐和园的时候,正直直隶和京师遭受水灾,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闹事,建议暂时停工,因此夺官。奕譞对此一言不发,反而挪用了一大笔海军军费用于颐和园。
挪用海军军费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吉野舰!
北洋水师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向英国人定制了一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是当时世界上航速快、火力配置最大强大的巡洋舰,尤其是装备有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速shè炮。一旦列装,将使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实现跃升。
这艘巡洋舰建造完工后,英国人把舰船开到了东海,准备向大清国移交的时候,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大清国的海军军费被拿去修了颐和园,付不出钱了。
更滑稽的是,大清国怕英国人追账,竟然耍起了无赖,说那巡洋舰跟大清国无关,拒绝巡洋舰进入港口,拒绝为巡洋舰提供燃煤和补给。
英国人化了大把银子,造了一艘巡洋舰,兴冲冲跑来拿银子,却落了个漂泊海上,无家可归的境地,狼狈不堪。
rì本人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出外务通商大臣,带着燃煤蔬菜淡水补给,跑到东海上找到英国人,盛情邀请英国人前往rì本坐客。英国人正在倒霉,一见到rì本人带着补给来了,就像没妈的孩子见到亲娘,激动得热泪盈眶,二话没说,就把巡洋舰开到了广岛。
rì本人盛情招待了英国人之后,乘热打铁,提出要高价购买这艘巡洋舰,起初,英国人还不答应,这些西洋人都是一根筋,把一纸商业合同看得无比神圣,说要遵守和大清国的商业合同,不能把巡洋舰转卖给rì本。
rì本人则是耐着xìng子解释:大清国毁约在先,应该负全部责任,英国人转卖巡洋舰是迫不得已,不算违约,况且,合同不就是一张纸嘛,哪里有真金白银实在。这些金发碧眼的英国人瞪着眼睛听了半天,才理清了逻辑——在东方人的思维里,商业合同原本就没有约束力。
既然合同没有约束力,英国人就大着胆子,把巡洋舰卖给了rì本人。果然不出rì本人所料,大清国对于这笔交易,没有提出任何抗议。大清国的人自己也没把合同当回事。
rì本人买下这艘巡洋舰,命名为吉野号。吉野加入rì本海军,使得rì本海军的作战能力一夜之间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丰岛海战和大东沟海战中,吉野作为主力战舰,发shè炮弹1200发,击沉北洋水师主力巡洋舰致远号,击伤清舰五艘,迫使经远、来远、平远被伤退出战斗。为打败北洋水师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洋水师黄海战败的直接责任人,不是方伯谦,而是太后老佛爷!是她拱手把吉野舰送给了rì本人,也是她,一手造成了北洋水师的虚弱,成就了rì本海军的强盛。
但是,敏绣也知道,这些话说不得。
太后老佛爷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建颐和园,也不是为了她的六十寿辰。
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北洋水师!
因为,北洋水师掌握在李鸿章手里!李鸿章是汉人!
满汉大防,这是大清国的基本政治格局。
敏绣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敢肆无忌惮地挪用海军军费。
所谓满汉一家的大清国,其实,早已是裂痕累累。
敏绣对此心知肚明。作为满人,她必须和她的家族站在一起,坚决拥护以太后老佛爷为首的满清贵族们对汉人的提防。
但是,太后老佛爷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推给前方将士的做法,又让敏绣极为反感。
佛香阁就是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它是北洋水师战败的直接原因!宏伟jīng致楼阁亭台,达到了大清国在建筑学上的顶峰,是建筑学的骄傲,但是,它更是大清国的耻辱柱!
一个佛香阁,大清国的腐朽没落一览无遗。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太后老佛爷竟然有脸坐在这里。
敏绣被召到佛香阁,心里极为不爽。
当然,不爽归不不爽,见了老佛爷,敏绣却也不敢造次,她太了解这位老佛爷了,平rì里胡闹几下,老佛爷倒也一笑了之,可谁要是胆敢挑战她的权威,必然会死得很难看。
就这样,敏绣心不在焉地和老佛爷拉着“家常”,亲王、郡王、贝勒爷,皇帝一大家子,东家长西家短,说着说着,老佛爷话锋一转,说出来一个和皇家八杆子打不着、却让敏绣心惊胆战的名字——周宪章。
在天津武备学堂,敏绣一不小心,被周宪章这个坏种看了个体无完肤,说起来,也怪敏绣自己,放着锦衣玉食的好rì子不过,跑到天津武备学堂去装男人,结果让周宪章占了便宜去。这件事是她永远的痛,不仅痛,而且还说不出口,只能打落门牙肚里吞。
原以为杀了周宪章,这事就糊弄过去了。可没想到,那晋那个老迂腐竟然来了一个“舍生取义”,放跑了周宪章。从此之后,敏绣就过上了提心吊胆的rì子,生怕周宪章把偷看她洗澡的事说出去。
后来,敏绣打听到周宪章去了朝鲜,清军在朝鲜兵败如山倒,死伤惨重,据说,在朝鲜的清军中,当官的死得少,当兵的死得多,原因是当官的跑得比当兵的快。以此判断,周宪章是个小兵,估计是死多活少,敏绣暗暗放下心来。
敏绣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哪里想到,周宪章这个名字,竟然从太后老佛爷的嘴里冒了出来!
敏绣第一反应就是,太后老佛爷知道了周宪章偷看她洗澡的事,这事连太后老佛爷都知道了,天底下肯定是尽人皆知!
这让敏绣的脸往哪里搁!
敏绣顿时乱了方寸。
好在,太后老佛爷几句话之后,似乎并不关心什么男女大防之类的事,反倒问敏绣,听说过周宪章这个人没有?
原来老佛爷并不知道她见过周宪章,敏绣这才放下心来。从老佛爷的嘴里得知,原来这个周宪章没死,不仅没死,还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千总,领着一伙人占据了朝鲜的义州,成了大清国在朝鲜仅存的一支部队,算是给大清国挽回了一点面子。
听老佛爷的意思,朝廷是要提拔周宪章!尤其是她那个当皇帝的哥哥,似乎铁了心要给周宪章封官加爵。
周宪章要是一个小兵,倒也罢了,一个小兵人微言轻,就算他张着嘴巴乱说,可信度也大打折扣。可是,如果这家伙当上朝廷大员,跑到庙堂之上信口胡说,十个人里九个都会相信!
敏绣大惊失sè,急急忙忙说了一大堆周宪章的坏话,诸如出身卑贱、来历不明、好吃懒做、考试作弊、偷jiān耍滑、目无尊长等等,当然,周宪章最见不得人的勾当,敏绣反倒说不出口。
总之,敏绣竭力阻止太后老佛爷提拔周宪章,把能想到的坏词都用上了。最后,说得老佛爷疑心重重:“敏绣,你认识周宪章?她得罪过你?”
敏绣慌忙辩解:“不是不是,他没得罪过我,呐,我是听天津武备学堂的人说的,这家伙在学堂里的名声极坏,大家都说他不是个好东西。”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晋要收他为徒?”老佛爷问道:“那晋可是个正派人啊。”那晋是出了名的卫道士。
“他被周宪章蒙蔽了,后悔得很,肠子都悔青了,现在整天在家里骂周宪章呢。”敏绣咬着牙编谎。
老佛爷脸一沉:“敏绣,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第121章与虎谋皮
“没有,绝对没有!”敏绣干脆钻进老佛爷怀里撒起了娇:“老佛爷,您怎么不相信我啊,我一直把您当我的亲nǎinǎi啊!”
老佛爷严肃地说道:“谁不相信咱们的格格了。这个周宪章在朝鲜占山为王,不服从调遣,还公然剪掉了辫子,据说,盛军统领卫汝贵的死与他有关!公然谋害朝廷大员!他这是要谋反!我刚开始还不相信,现在听你这么一说,看来,这个周宪章的果然人品极差,他走到谋反这一步,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你那个皇帝哥哥实在糊涂,居然要提拔这样的人!周宪章事件证明,用人唯德!一个人德xìng不好,再有才能,咱们也不能用!”
“老佛爷明鉴!”敏绣大喜。
“传懿旨,将周宪章革职拿办……”太后老佛爷刚说到这里,却见一个贴身太监在门外探头探脑:“什么事?”
太监瞅了一眼敏绣,说道:“老佛爷,鸭绿江那边有人回来了,在外边等着呢。”
慈禧一怔,急忙说道:“懿旨暂缓。”站起身就走。
敏绣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慌忙说道:“老佛爷,周宪章真的是坏人……”
慈禧太后已经出了阁门。
过了一个半个时辰,太后老佛爷终于回到了佛香阁,她对于周宪章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到大转弯。
太后新的懿旨,是要封周宪章为义州总兵,不仅如此,赐巴图鲁,赏单眼花翎!
周宪章一步登天,从一个六品千总,一跃而成二品总兵,他成了朝廷大将!
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周宪章可以堂而皇之的和朝廷大员们谈天说地,说到得意之处,这小子保不齐就把敏绣格格的玉体和盘托出!
更为可气的是,太后老佛爷竟然命敏绣前往紫禁城养心殿,向皇帝传达太后的懿旨!
这才叫与虎谋皮!
敏绣只得和大太监李莲英一起,咬着牙来到紫禁城。
敏绣当着慈禧太后的面不敢发作,强作笑脸。进了紫禁城。敏绣这张笑脸就成了冰霜,看谁都不顺眼,尤其看她那个皇帝哥哥,越看越气,说起来,这都是皇帝惹出来的事!
本来,敏绣很同情他这个哥哥。光绪皇帝载湉四岁起就被抱进了皇宫,一直就活在太后老佛爷的影子里,受尽了委屈,胳膊腿从来就没伸开过。皇帝在太后那里受了委屈,有时候也给他这个妹妹说一说,算是发泄,可也不敢多说。敏绣虽然和慈禧太后走得近,可要说感情,她还是偏向于哥哥的。
不过,在周宪章这件事上,光绪皇帝把敏绣得罪了。可皇帝对此一无所知,他还以为,太后老佛爷对周宪章的态度发生剧变,是敏绣求情的结果,心底里对妹妹感激不尽。
敏绣吃了个哑巴亏,怒火中烧,却又发作不得。宣读完懿旨,怏怏而去。
不过,敏绣也多了个心眼。太后突然变卦,是因为朝鲜来了一个人,对太后说了一起话,说的什么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说的话对周宪章有利。
这个人极为神秘,连大太监李莲英都没见到。敏绣马上断定,那个家伙一定是周宪章派来的jiān细!这家伙花言巧语,骗取了太后老佛爷的信任,为自己加官进爵铺平道路。
敏绣暗下决心,一定要挖出那个周宪章的jiān细!揭穿周宪章的yīn谋!
这件事上,敏绣完全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周宪章就是一个小小的千总,他哪有手眼通天的本事!
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卷入了太后和皇帝的政治。斗争中,这个时候的周宪章,正在义州城里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
……
义州城。
义州隶属朝鲜平安道,地处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冲积平原上,距河口约40公里,与鸭绿江西岸的九连城隔江相望。
十天前,9月15rì,rì军第五师团在野津贯道师团长率领下,逼近平壤,凌晨4时,平壤战役打响。
rì军强渡大同江,向长城里、船桥里、羊角岛、玄武门发动进攻,遭到清军顽强抵抗。
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是玄武门,负责驻守玄武门的是奉军左宝贵所部。
左宝贵亲自坐镇玄武门,奉军凭依玄武门外的堡垒和牡丹台高地,阻击rì军进攻。
牡丹台位于平壤城北角,是一座高五丈的坚固堡垒,台内装备有野炮三门和加特林机关炮,步兵配备七连发步枪,火力强大,且居高临下。rì军从三面向牡丹台发起围攻,被清军火力压制,无功而返。
rì军集中朔宁支队的炮兵中队和元山支队的炮兵大队,合计二十门大炮,集中火力轰击牡丹台,牡丹台胸墙被毁,清军死伤惨重,牡丹台失守。
奉军统领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决心以死与rì军相拼,他换上了御赐朝服,亲cāo火炮发弹,不幸被rì军榴霰弹弹片击中,以身殉国。奉军所有营官也相继阵亡。
但是,失去长官的奉军依旧坚守在阵地上,rì军始终无法在玄武门前进一步。
此时,平壤清军与rì军旗鼓相当,清军凭借堡垒防御占据较大优势。rì军进攻连连受挫。
是夜,大雨倾盆。清军主帅叶志超丧失信心,竟然召集众将,商议弃城。
朝鲜平安道监司闵丙棘见叶志超要跑,苦苦哀求叶志超坚守平壤,然而,遭到叶志超断然拒绝。
在叶志超的命令下,玄武门、七星门、静海门、大同门打出了白旗。rì军停止进攻,派出一名士官,冒雨来到城门下,接洽清军投降。
然而,还没等双方谈判代表见面,军心涣散的清军各部开始擅自逃亡,各路人马从七星门、静海门竞相奔逃,不少官兵翻。墙而过,部队各自逃生,完全失去了控制。
败兵从平壤一路向北狂奔,沿途遭到rì军围追堵截,清军毫无斗志,一味奔跑,竟然不知道还击。那些在白天还作战勇猛的士兵们,被怯懦的叶志超葬送于逃命的命令中。在rì军的乱枪之下,混乱、践踏、被弹、哀嚎、悲泣之声通宵不绝。第二天早上,仅一个rì军步哨线前就躺着200多具清军尸体。
平壤战役,清军总共战死2000人,而其中的1500人,是死在逃跑的路上。
平壤战役,清军也送给了rì军一份大礼:野炮4门,山炮25门,机关炮6门,炮弹900发,连发步枪470支,单发步枪409支,火绳枪201支,手枪5支,子弹76万发,粮米2900石,杂谷2500石。金砖43公斤,金锭53公斤,银锭540公斤。
平壤战役开战之前,rì军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山县有朋第一军的作战任务,是将清军逐出朝鲜,从而完成对朝鲜的占领,所以,平壤作战将是驻朝rì军的最后一战。但是,平壤会战结束后,清军的脆弱暴露无遗,山县有朋相信,大清**队根本就没有保卫国家的能力,进而,坚定了将战火燃烧到大清国本土的决心!
西方军事武官对清军做出如下评述:“作为远东大国的国家军队,清军显然不具备现代军队的素质,尽管他们拥有洋式jīng良装备,但战术陈腐,将官和士兵缺乏军人应有的斗志,清军是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
溃败的清军向义州城狂奔而去。
义州背靠鸭绿江,前临平原,地势平缓,无险可守,义州城本是一座小城,城墙低矮,而且破败不堪。
9月19rì,李鸿章向光绪皇帝上奏,建议集结赴朝部队在义州布阵,阻敌于国门之外。
然而,还没等光绪下旨,叶志超就带着败兵穿过义州城,逃到了鸭绿江西岸的九连城。
坚守义州的命令到达的时候,义州城里,只剩下一支奇怪的部队。
这支部队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装备稀奇古怪,大部分人拿着大刀长矛锄头镰刀,里面有清兵,但绝大多数是朝鲜百姓。
这就是周宪章的章字营和东学教教众。
西历1894年9月25rì,从虎飞岭突围而出的章字营进入义州城,那个时候,义州城并不是一座空城。
义州城还有两支部队,正在拔枪相向。
参将张勋和他的部属,被卫汝贵的盛军包围在义州城南门外,陷入绝境。
张勋所部,原本属四川提督宋庆的毅军,6月中旬,张勋奉宋庆之命,以护送周宪章过江为名,率三个营一千五百人,渡过鸭绿江,前往牙山增援叶志超。
然而,一踏上朝鲜的土地,这支毅军就陷入崇山峻岭之中,与前哨周宪章所部失去了联系,行进极为缓慢。
好不容易钻出了大山,到达平壤,就听到了叶志超在成欢战败的消息,rì军占领的京城,控制了朝鲜南部,张勋只好停在平壤,等待叶志超的败兵。
不久,先期入朝的左宝贵所部奉军听闻叶志超的败报,也从沙里院后撤到平壤。紧接着,叶志超和聂士成的败兵也逃回平壤,与此同时,奉命渡江增援朝鲜战场的卫汝贵盛军、马玉昆毅字军、丰升阿盛字练军以及其他部队相继到达平壤,平壤成了一座大兵营。
第122章自相残杀
成欢之战,叶志超谎报战果,把一场大败说成了大胜,李鸿章信以为真,任命叶志超为平壤主帅,节制平壤诸军。而平壤的将领们,对成欢之战的结果却是清清楚楚,他们对败军之将叶志超极为不满。
这些将领们都是大清国的宿将,个个都是手握重兵,而且,在朝廷里也各有后台。谁都没把叶志超放在眼里,表面上对叶志超毕恭毕敬,可谁也不服从叶志超的调遣。
就这样,将领们却是各自为战,各守各的地盘,互不统属。叶志超也拿这些将领们没办法。
这下可苦了张勋。
和那些宿将相比,张勋资历浅,职位低,带的兵也少,更糟糕的是,他没有后台。
他原本是广西提督苏元chūn的部下,可苏元chūn对张勋也不待见,后来调到四川提督宋庆的帐下,宋庆倒也挺器重他,可他跟着宋庆没几天,就到了朝鲜。
张勋和平壤城那些将军、总兵、副将们素无瓜葛,直到现在,他还是个小小的参将,带着一千五百名兵丁,那些总兵副将们根本就瞧不起他,划防区的时候,这些趾高气扬的将军们把张勋推来搡去,谁也不愿意接纳他。
张勋有些小名气,这小子铁腕治军,谁要是在他手里犯了事,定斩不饶,在大清国的军队里,这可不是个好名声。将军们谁也不愿意自己的防区里有这样一个刺头,像躲瘟神一般躲着他。
张勋在平壤城里,如同一条丧家犬,受尽白眼。不过,这张勋倒也有些骨气,一怒之下,带着他的三个营,冲到叶志超的辕门前鼓噪起来。叶志超刚刚打了败仗,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时候,一听辕门们喊声震天,吓得跳上战马就要逃跑,幸亏叶焘还算镇定,拦住了叶志超,才没闹出笑话来。
叶涛匆匆抛出辕门一问,才知道,张勋只是要一块防区,叶志超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命张勋所部驻守静海门。
张勋所求的,就是一块防区,所谓防区,其实就是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叶志超把静海门给了他,张勋大喜过望,也不细想,带着人马去了静海门。
可到了静海门,张勋才知道,上了叶志超的套子。
静海门是盛军卫汝贵的地盘。
当初在九连城,张勋带队巡查,在一家酒店里,碰上9个盛军官兵调戏金姝母女,周宪章仗义出手,和盛军官兵扭打在一起。张勋快刀斩乱麻,杀了盛军9个士兵,内中还有一位把总!盛军向来跋扈,从来没把别人放在眼里,在九连城吃了张勋的大亏,这笔帐,卫汝贵一直就记在心里。
如今,张勋到了他的地盘上,还有好果子吃?
所以,张勋所部刚一接手静海门,卫汝贵就开始找张勋的麻烦。卫汝贵把张勋的三个营部署在静海门外的堡垒中,自己的盛军则驻守在静海门上,静海门是张勋所部弹药粮草供应的唯一通道,如此一来,卫汝贵就轻而易举地掐断了张勋的后勤补给。
张勋所部进入堡垒后才三天,就断了粮,派人找卫汝贵,卫汝贵表面答应的好好的,说马上送粮,可张勋在堡垒里坐等不来右等不来。张勋明知是卫汝贵捣鬼,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派出人马出城筹粮,可是,叶志超下令坚壁清野,平壤城外五十里的老百姓都跑了个jīng光,一粒粮食也没有。
部队没粮,别说是打仗,恐怕没见到rì本人,部队就要散伙。张勋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竟然带着他的人马,偷袭了盛军粮库,把守卫粮库的一个哨队的盛军捆绑起来,扔进了粮库,把粮库里的粮食,全部搬进了堡垒。
卫汝贵勃然大怒,命令盛军包围张勋驻守的堡垒,限张勋半个时辰之内,交出袭击粮库的营官,斩首示众。张勋有了粮,来了jīng神,命令所部毅军进入临战状态,枪口对准盛军。
半个时辰过后,盛军仗着人多势众,向堡垒发起进攻,毅军则是毫不客气地开枪还击。结果,盛军被打死了十几个,剩下的逃进了静海门。
rì本人还没到,清军就开始自相残杀!
卫汝贵的盛军向来以酣战闻名,可那要看他们的对手是谁。对付回民和捻军,他们打得有声有sè,可真要遇上一支配备有现代化武器的军队,盛军的脆弱就暴露无遗。其实,毅军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也不怎么样,然而,盛军硬是拿毅军一点办法都没有。
张勋和卫汝贵结下了血海深仇。
卫汝贵见强攻不行,跑到叶志超那里告了张勋一状,说张勋率部攻击大清国的军队,意在谋反,要求叶志超以统帅的名义,逮捕张勋,立即正。法。
在这件事上,叶志超脑子倒也清醒。他对张勋原本也没啥好感,不过,他知道这是卫汝贵自作自受,更为重要的是,rì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