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焚清(猴子)-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你没有反叛!”张佩纶的声音不高,却是重重地砸到了周宪章的心坎上!
“请张先生明言!”
“如果你真的反叛了,章军会变成丧家犬吗?”张佩纶沉声说道。
周宪章一怔,张佩纶的言外之意,是要周宪章举旗造反!
周宪章淡淡一笑:“张先生,我一直以为,你来台北,是代表李中堂,劝我替朝廷夺回青岛!”
“我的确是奉李中堂之命前来。不过,也是代表我自己!”
“你自己?”周宪章一惊:“张先生,你是革命党?”
“不是!”张佩纶说道。
“那么,张先生是维新党?”
“也不是!”张佩纶说道:“我就代表我自己。”
周宪章抬头看了看窗外的海棠树,树下,赵巧儿和金姝相对而坐,两个女人看见了周宪章,一脸的关切。
周宪章低下了头,他知道,那两个女人在想什么。她们希望得到的东西,攥在周宪章手里!
家庭的温馨,是每一个女人的终极向往!她们早就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世事纷争!她们只是希望她们的夫君,给予她们一方宁静!
而这一方宁静,却被张佩纶这个白面书生打破了!
周宪章敬重张佩纶。
这不仅仅因为张佩纶有恩于周宪章。
在朝鲜、在旅顺、在天津,张佩纶这个白面书生,穿梭于乱世之中,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危机四伏的官场,张佩纶从容行走其中,步履从容而不露痕迹。
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没有意识到张佩纶的存在,早在二十年前,他就从大清国的官场中销声匿迹了!他栽了一个大跟头,从万人敬仰的官路新星,一栽到底,成了一个刺配边疆的国家罪人!
然而,他并没有随波逐流!
他是一位独行者,在行走于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孤独而执着!
周宪章突然发现,在张佩纶面前,他显得如此渺小,张佩纶的身上,投射出独立寒江的潇洒,而他的潇洒背后,却是悲天怜人的救世情怀。
天地之大,唯一人而已!
第251章轶闻
周宪章再也不敢托大,拱手说道:“张先生,何以教我?”
张佩纶沉默良久,说道:“周先生,我来台北,是因为青岛。不过,青岛的事情,咱们姑且放下,先说说几个见闻。”
“见闻?请张先生指教。”
“指教不敢,只是就事论事。”张佩纶从容说道:“第一件,不瞒周先生,就在不久前,革命党魁首孙文秘密潜入广州,与李中堂有过一次会面。”
周宪章大吃一惊,孙文是革命党党首,誓死要推翻满清,驱除鞑虏,而李鸿章一向以忠君爱国自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信得过的重臣!李鸿章一向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曾国藩拒绝推翻满清,自动解除了湘军的武装,而李鸿章也是毫无保留地把强大的淮军,送给了朝廷!
李鸿章是大清国的忠臣孝子,孙文是大清国的乱党魁首!然而,孙文竟敢登门拜访李鸿章!
甲午战争后,慈禧太后逼着李鸿章的义子李经芳出面,与日本人签订了割让台湾的协议。这让替慈禧太后背了黑锅,成了千夫所指的卖国贼,李鸿章一度被撤销了直隶总督的官职,在北京贤良寺蛰居,官场上,这就意味着,李鸿章从此失势。然而,到了戊戌年,朝廷突然重新启用了李鸿章,任命他为两广总督,李鸿章再次成为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朝廷的这一任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朝廷敢于任命李鸿章为两广总督,说明,李鸿章仍然是慈禧太后信得过的人,他仍然效忠大清国!
其实,李鸿章能重返政坛,还是因为周宪章。
在朝廷看来,周宪章属于李鸿章的淮系,因为,章军的前身,就是李鸿章的部队。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与周宪章之间,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而乙未战争前夕,正是李鸿章的极力保荐,才说服了慈禧太后,让周宪章重新集结章军,跨海作战,结果,周宪章一战夺取了台湾和朝鲜,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所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周宪章的今天。
甲午战争后,慈禧太后一度想让李鸿章给她做替罪羊,但是,就是因为周宪章领军在外,对大清国形成了夹击之势,慈禧太后投鼠忌器,不敢对李鸿章下手。如今,周宪章在台朝两地做大,反过来,更加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到了戊戌年,大清国国内政局动荡,朝廷朝不保夕,周宪章在台湾咄咄逼人,东南沿海风声鹤唳,慈禧太后万般无奈,想起了李鸿章,希望李鸿章到主政两广,稳住周宪章。
慈禧太后用企图用李鸿章来安抚周宪章,纯属是饮鸩止渴,这两人要是勾起手来,大清国就永无宁日了。可她也实在想不出别的什么好办法。
这不,周宪章还没和李鸿章见面,孙文倒捷足先登,先来拜会李鸿章。
一个乱党,一个是大清国的忠臣孝子,这两个人,竟然在广州悄悄会面了!
“孙文见了李中堂?”周宪章惊问:“莫非李中堂……”
张佩纶说道:“两人见面是在书房里见得面,现场只有李中堂和孙文两人。不过,李中堂让我在里间坐着,只隔着一道屏风。书房里两人的对话,我都听得一清二楚。”
“李中堂这是为什么?”周宪章问道。既然李鸿章认为他与孙文的会面,是一个机密,却又让张佩纶坐在幕后偷听。李鸿章这个老狐狸,不知道又在搞什么名堂。
张佩纶笑而不答。
“他们都说些什么?”周宪章问道。
“孙文滔滔不绝。他规划了一个推翻满清朝廷,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蓝图,希望李中堂率两广子弟起兵,帮助他实现这个蓝图。”
“李中堂竟然能让孙文把这些大逆不道的话说下去?”周宪章大为惊异。
张佩纶说道:“李中堂年岁大了,精神不佳,孙文刚说了几句,李中堂就睡着了,鼾声如雷,后来,孙文说着说着,自觉无趣,起身告辞,又不好打扰李中堂,我只好出来,把孙文送出了府门,等我回到书房,李中堂还没醒。后来,老人家醒来后,先是诧异客人怎么不见了,听说孙文已经告辞,李中堂叹道:人老了,不中用了!老夫要是在周宪章那个年纪,就不会如此失礼!”
周宪章哑然失笑。
李鸿章已经年过七旬,经过了甲午战争的折腾,精神大不如以前,会客的时候,时常睡着,这也是常情。不过,周宪章绝不相信,他和孙文这个乱党头子会面,也会睡着!
李鸿章这个老滑头,是让孙文说,张佩纶听!而他自己,却是置身事外!
“后来呢?”周宪章问道。
“没有后来了。”张佩纶说道:“李中堂再也没提起过孙文,就像那件事从来没发生过。”
张佩纶说着,意味深长地看着周宪章:“周先生是明白人,应该能明白李中堂的意思!”
周宪章默然。
李鸿章身为朝廷地方大员,会见乱党魁首孙文,就算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听到,这本身就是在“做”!
李鸿章这是让张佩纶给周宪章传话:他老了,已经无力承担起改朝换代的重担,这改朝换代的事,应该是周宪章这些年青人的事了!
大清国的柱石,两广总督李鸿章,对大清国已经彻底绝望了!
周宪章缓缓说道:“张先生,那么,第二件轶闻呢?”
“恭亲王病危,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熬不过4月。”张佩纶说道。
“这件事,我也有所耳闻。”周宪章说道:“我听说,恭亲王已经有一年多没上朝了。”
“是的!”张佩纶说道:“周先生不知道的是,就在半个月前,恭亲王拖着病躯,强撑着去了一趟颐和园。”
“有这种事!”周宪章惊问:“我听说,恭亲王身子极度衰弱,根本就出不了门!”
“他是让人把他抬进去的!”张佩纶说道:“恭亲王留着最后一口气,挣扎着要见慈禧太后,只为一件事,请求太后,不要立端郡王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甚至,打消掉拥立新君的念头。恭亲王给请求太后恩准,开国会,实行以光绪帝为首的君主立宪!”
“这是为什么?”周宪章大为惊异,君主立宪,就连维新党人也是坚决反对。因为,立宪后的皇帝,将失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而维新党人希望的是,以君主独裁,展开雷厉风行的变法维新。一旦光绪皇帝成了一个象征,维新派就很难再发动自上而下的维新变革了。
恭亲王载沂,竟然比维新党人还要激进!他竟然要求满清皇帝主动放弃权力!
张佩纶叹道:“恭亲王是个明白人,君主立宪,是保住爱新觉罗皇位最后的办法!可惜,他的愿望很难实现了!即便太后同意立宪,大清国也迟早要完!恭亲王看到了这一点,只是,他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把维系皇权的唯一出路,放在了立宪上!其实,恭亲王要维护的,也不是皇权,而是满清子弟的性命!一旦大清国灭亡,只怕满清子弟会遭到屠灭!明朝灭亡,朱元璋的子孙几乎灭绝!恭亲王害怕因果报应!所以,他以为,只要能保住光绪的皇位,就能保住努尔哈赤的子孙!”
“张先生是不是太悲观了,恭亲王的看法,或许是条路,君主立宪,或许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保住了爱新觉罗氏的皇位,又能还政于民,日本明治维新走的就是这条路啊。”
张佩纶笑了笑:“这就要说道第三件轶闻。有消息说,康有为秘召维新党人唐才常进京!”
“唐才常进京!”周宪章又是一惊。唐才常是激进维新党人,主张强化君权,以康熙式的乾坤独断,推行铁血改革!他组建自立军,就是为了清君侧,血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从**上彻底铲除维新改革的障碍!唐才常进京,预示着一场血雨腥风!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力反对。康有为的变法政策,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裁六部,设制度局,触犯了满朝官员的切身利益,激起了满朝官员的反对;第二条废科举,断了天下士人的进身之路,天下士人无不唾骂;第三条,废八旗,断了满清子弟的衣钵,满清子弟整日在颐和园外哭诉。这三条,遭致从民间到朝廷的一致反对,皇帝即便有心,也难以实施。所以,直到现在,维新变法雷声大雨点小,毫无进展。然而,德国人强占青岛,列强瓜分中国迫在眉睫,康有为、谭嗣同认为,再不变法,中国必亡!所以,唐才常此次进京,说明维新党人要破釜沉舟,用武力解决保守势力,强行推行变法新政!”
周宪章点头:“如果维新党人发动武装政变成功,结果必然是实行光绪皇帝乾坤独断,所谓君主立宪,也就毫无希望了!”
第252章终结者
张佩纶说道:“如果唐才常他们真的能除掉慈禧太后那伙保守势力,倒也是天下幸事。不过,他们不可能成功!”
“为什么?”
“这就要说到第四件轶闻。”张佩纶说道:“德国人占领青岛后,朝廷紧急征调袁世凯,率新军进驻山东。这本来也是情理之中,新军进驻山东,不管是为了对付德国人还是为了对付你周宪章,都是朝廷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而采取的正常举动。不过,就在新军奉命向山东开拔的时候,还有两支部队,却反其道而行之。”
“哪两支?”
“董福祥率甘军、赖传武率骁骑营奉命进京!”张佩纶说道:“这两支部队,是大清国最后所能够倚重的部队。甘军驻扎在甘肃,是为了防止回民反叛,这支部队是大清国装备最为精锐的地方部队,李中堂的淮系部队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后,这支部队就凸显出来了;赖传武骁骑营虽然不是新军,但装备和训练水平,丝毫不弱于新军,甚至,不弱于你的章军,周现身,这个赖传武,你应该很熟悉,他是个难得的将才!要不是他,换了别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瓦解掉你的章军!”
周宪章点点头:“不错,此人极为难得,有军事才能,又不怕死,这在清军将领中,极为罕见。可惜,他偏偏不服我周宪章!”
张佩纶说道:“这两支精锐,朝廷既不让他们去对付德国人,也不让他们去对付你的章军。而是紧急回京。这意味着什么?”
“赖传武是慈禧太后的人!”周宪章缓缓说道:“不过……”他突然想起了天津大沽口外山丘上的那个蒙面将军。
“赖传武曾经是章军的人。不过,他现在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张佩纶没有注意到周宪章的脸色,继续说道:“两支精锐部队进京,目的只有一个,向光绪摊牌!”
“张先生的意思,慈禧太后没有听恭亲王的话,她还是要把光绪拉下皇位,让溥儁当皇帝。”
张佩纶点点头:“唐才常进京,说明康有为那些维新党人想要发动政变,董福祥和赖传武进京,说明慈禧太后也想发动政变。皇上和太后,都在调兵遣将。周先生,依你看,哪一方胜算大?”
“董福祥我不了解,不过,有赖传武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唐才常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性!”周宪章叹道。
“所以,维新变法必然失败!”张佩纶说道:“不过,慈禧太后胜利了,也得不到任何好处。拥立溥儁为新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全面废除新政,慈禧太后独掌大权,溥儁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他甚至比当今光绪皇帝还不如!光绪至少还想做点事,溥儁就只能得过且过!如此一来,维新变法给大清国带来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将彻底破灭,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俄国,这些西洋列强,将以德国为榜样,急不可耐地发动对中国的全盘瓜分,大清国的天下,将迅速崩溃。周先生,这就不是什么改朝换代了,从此之后,地球之上,将再无中国!”
周宪章点点头:“张先生的意思是说,要么,满清朝廷灭亡,要么,中国灭亡!”
“是的!存留大清,则中国亡;存留中国,则大清亡!两者必居其一!”张佩纶说道:“李中堂、恭亲王、孙文都看清楚了这个选项!甚至,袁世凯也看到了!”
“袁世凯?”
“这是我听到的最后一个轶闻。”张佩纶说道:“袁世凯新军十个镇,总兵力八万,奉命进入山东后,本来有两个选择。第一,包围青岛,驱逐德国人,这是国人所希望的。第二,在山东沿海布防,阻止章军登陆,这是慈禧太后所希望的。然而,新军即没有向青岛进军,也没有向山东沿海进军。他只是派出了小股部队,象征性地进驻威海卫,而新军主力,在济南一带停步不前,朝廷再三催促袁世凯进军,袁世凯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诿。慈禧太后却是拿袁世凯毫无办法。”
“慈禧太后进退失据,她早就应该想到,袁世凯一旦手握新军,就不会听话了。”周宪章笑道。周宪章与袁世凯,只见多寥寥数面,可周宪章却与袁世凯似乎有着神交,他很清楚,袁世凯绝不甘心做慈禧太后的奴才!
“袁世凯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德国人身上,也不在章军身上,他的两只眼睛就盯着北京!”张佩纶说道:“北京城里,不管哪一方获胜,他都将率军进京,收拾残局!”
“袁世凯胆子够大的!”周宪章说道:“不管怎么说,大清国还有那么多地方督抚,张之洞、刘坤一、陈宝箴、还有李中堂,都不是等闲之辈。袁世凯想凭他手里区区八万新军改朝换代,只怕没那没那么容易吧。”
张佩纶说道:“我说过,大清国与中国,只能留存一个,张之洞、刘坤一,陈宝箴、还有李中堂,甚至,还有远在鸭绿江边的旗人将军依克唐阿,他们都很清楚。推翻朝廷,是人心所向!其实,满清朝廷这个千孔百疮的大厦,只需要轻轻一点,就会轰然倒塌。周先生,袁世凯看得很清楚,难道,你就看不到吗?”
周宪章默然。
张佩纶的话,周宪章完全赞同!
他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张佩纶的意思很明确,他是要周宪章来当大清国的终结者,而不是袁世凯,或者其他的任何人!
因为,清廷亡,中国失去了有中央政府,天下群雄并起,必然会陷入战乱纷争,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坐镇北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全国性的战乱。
袁世凯固然有实力,但是,他的实力不足,即便他能够推翻满清朝廷,建立新政府,其影响力,也只能局限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局部地区。而中国的长江流域、西南、西北、东北辽阔地区,必然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这其实与列强瓜分的结果,没什么两样。
只有周宪章,不管是实力还是威望,足以震服各地诸侯,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迅速将全国从纷争中解脱出来,实现国家的和平过渡。
李鸿章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派张佩纶到台北来当说客。
“周先生,你担心什么呢?”张佩纶说道:“甲午战争和乙未战争,你以一支孤军击败了日本人,在百姓心目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威望,台湾朝鲜两地的治理,百姓生活富足,两地百姓在洋人面前扬眉吐气,俄国人和法国人在你的面前也只能忍气吞声,而大陆百姓生活在大清国朝廷手里,却是受尽洋人的欺辱。如今,大陆民众盼望你,如婴儿之望父母。只要你举起义旗,天下百姓必然箪食壶浆迎接章军。而你的章军,足以让任何西洋列强胆寒,横扫懦弱的清军如摧枯拉球。就是袁世凯的新军,面对你的章军,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如果袁世凯是聪明人,就应该给章军让路!”
“张先生过誉了。”周宪章微微摇头。
张佩纶继续说道:“德国人强占青岛,是大清国的不幸,却是周先生的万幸!容在下为周宪章计议:周先生可亲率章军主力,以驱逐德军收复青岛为名,在山东登陆,青岛德军不过区区三千人,章军大军一到,必然土崩瓦解。周先生收复青岛,一雪国耻,天下百姓归心,周先生乘势率军直捣直隶,袁世凯新军或许有所抵抗,但绝不会拼死抵抗,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你的老朋友,更何况,袁世凯自己,也不愿意为清廷卖命。与此同时,朝鲜章军跨过鸭绿江,依克唐阿二十万清军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朝鲜章军趁势攻取辽东,旅顺现在俄国人手上,旅顺百姓的深仇大恨,是周先生帮他们报的仇!章军大军一到,旅顺百姓必然开门迎接,章军占领旅顺后,随即兵临山海关,北方可一战而定。此外,周先生可命一位将军,率台湾章军渡过台湾海峡,进入福建、两广、一路北上,横扫长江以南。周先生,闽浙总督端方、两广总督李鸿章,会敞开大门欢迎章军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台黄遵宪,他们虽然不会欢迎章军,但也绝不会与章军为敌。章军三路大军,如三支利剑,清廷不亡何待!一旦章军攻入北京,西南、西北可传檄而定!”
张佩纶的话,让周宪章热血沸腾!
得人心者的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定理!清廷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只要轻轻一点,百孔千疮的清廷大厦就会轰然倒地!周宪章相信,张佩纶的推断是正确的,章军三路大军攻入大陆,灭亡清廷,并不会像甲午或者乙未战争那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然而,推翻清廷之后,又将如何?
第253章无功偏安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固然有利于中国的独立,但是,周宪章为首的中央政权,真的能像张佩纶说言,得到全国民众的拥护吗?
维新党人仍然相信皇权统治的合法性,他们不会容忍一个篡位者!革命党人遵从民主共和,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总统议会制,主张普选总统,他们也不会赞成周宪章以武力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在他们看来,这个政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皇权思想的产物。而天底下的士人们,让儒家经典洗了脑,忠君爱国是他们的思维定势,他们能容忍一个反叛者吗?
历朝历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敢于得罪天下的士人!
门开了,金姝轻轻走了进来。
“姝儿,有什么事吗?”周宪章问道。
金姝先是向张佩纶躬身施礼,金姝欲言又止。
“姝儿,尽管说,张先生和我们是患难之交!”周宪章说道。
金姝点点头:“唐群英来了,巧儿姐姐在书房里陪着她。”
“哦,她应该是代表秋瑾来的吧。”周宪章说道:“看来,孙文离开广州后,并不死心,他希望章军帮助他建立共和。”
唐群英和秋瑾、葛芸好三人并称潇湘三女杰,三个人都是孙文的铁杆粉丝。
金姝摇头:“不是,她是代表唐敬菘!”
“唐景菘?他想干什么?”周宪章有些诧异。
唐群英虽然是革命党人,可她是唐景菘的侄女,唐才常的堂妹,唐群英代表唐景菘前来,倒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唐景菘怎么突然来插上一杠子。
乙未战争爆发后,台湾前巡抚、台湾民主国的前总统唐景菘,战败逃离台湾,一直寓居在上海,过着隐居生活,从不过问政事,似乎已经心灰意冷了,然而,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把唐群英派来,莫非,他也要来插一杠子?
“唐群英带来了他的一封信。”金姝说着,把信递给了周宪章。
金姝转向张佩纶:“张先生,你们慢谈,我在外面照应。”
“金夫人请便。”张佩纶拱手。
金姝退出了茶室。周宪章拆开唐景菘的信,看了一遍,然后把信递给张佩纶。
张佩纶没有接,而是笑道:“且让我猜上一猜,这唐景菘想说什么。”
周宪章笑道:“张先生请说。”
“不出意外的话,唐景菘是劝你在台湾独立建国,置身于大清国的乱局之外!”张培论说道:“唐景菘的理由呢,其实也很简单,章军拥有台湾、朝鲜加上琉球,如今又在越南有了一个西贡基地,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章军又扼守海上要道,已经足以独立建国。大清国是个烂摊子,很难收拾,周先生率军进入大陆,弄不好会惹祸上身,还不如守着台湾这块宝地,自给自足,管他大清国兴亡成败,都与你无关!”
“张先生果然睿智,所言丝毫不差。唐景菘就是这个意思。”周宪章笑道:“这个唐景菘,也是一番好意。”
“而且,他劝你这样做,也是为你解了围。”张佩纶说道:“这些天,劝说周先生出兵青岛的,肯定不止我一个,维新党人、革命党人、还有大清国的地方督抚们,应该也来了不少人。这些人都希望你拥兵过海,但是,他们的目的截然不同,相互之间明争暗斗,你夹在这些人中间,实在是不好做人啊。留在台湾,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他们斗成个什么样子,自给自足乐得清闲,倒也是个好办法。”
周宪章叹道:“的确是这样。”
“而且,更麻烦的是,你手下的将军们,也是各有主张,他们老老实实呆在台湾倒也罢了,一旦他们回到大陆,只怕是要各打各的小算盘。呐,张勋那个辫子将军,肯定要保皇,蔡挺干那个假洋鬼子,则是会跟着孙文跑,至于罗鸣芳那一干人,虽然没有明确的主张,可他们也不希望为了大陆,把台湾的水搅浑了。更何况,你的恩师那晋,你的好兄弟那哈五都是旗人,你把满清朝廷推翻了,怎么向他们交代?”张佩纶说道:“前面议事厅里,你那些将军们已经动起手来了!如此看来,倒不如留在台湾朝鲜,大家平安无事。”
“张先生,你把我章军的底细都搞得一清二楚!”周宪章叹道:“不瞒张先生,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台朝两地的建设,刚刚有了些起色,照这样发展下去,不出十年,必然会繁荣富强。在这个时候搅进大陆的争端中,只怕是救不了国,反倒会把台朝两地搭进去。弟兄们的思想不统一,我这个总督也不好决断啊。唐景菘的建议,倒也可行,我看,如果我们再缓十年,等台朝两地的实力增强了,再行动,似乎更为稳妥。”
张佩纶大笑:“实话告诉你,唐景菘的建议,是误国误民,误台朝,误章军,也误你周总督!”
周宪章惊问:“此话怎讲?”
“周先生,你跟着你的师父那晋学过国史。请问,自古以来,岂有国事崩溃于内,而大将立命于外者!”张佩纶沉声说道。
周宪章心头一惊,张佩纶此话,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另一个说法!台朝两地,与中国密不可分,所谓独立建国,只是一厢情愿,中国覆亡,台朝两地岂能独全!
张培论继续说道:“周总督,台朝两地比江南之地如何?”
“不论是资源、面积、人口,都远远不如。”
“大宋朝偏安于江南,终究难逃覆灭,周总督,以台朝两地偏安,只怕连大宋朝都不如!”张佩纶喝道:“南宋偏安一隅,尚有存华夏正朔之功,周先生偏安台朝,何功之有?”
张培论一句话,说得周宪章冷汗淋漓!
以台朝两地割据,置中国存亡于不顾,周宪章不仅无功,反倒是千古罪人!
周宪章起身,向张佩纶深鞠一躬:“张先生教诲,醍醐灌顶!”
“周先生,功过只在一念间!”张佩纶沉声说道。
周宪章点点头:“请张先生稍坐,在下这就去议事厅,向众人表白心迹。我台朝两地章军,立即发兵胶州湾,夺回青岛!”
张佩纶起身:“在下祝周先生马到成功!”
张佩纶明白,周宪章所谓“夺回青岛”,其实就是向大清国开战。因为,一旦章军踏上大陆,在朝廷眼里,就是叛军!必然与朝廷水火不容!到时候,就只能把这一仗,打到底了!
周宪章拜辞张佩纶,出了书房,金姝坐在海棠树下,慌忙起身,迎了过来:“宪章,你决定了吗?”
“决定了!”周宪章点点头。
“那就好。”金姝轻轻叹了一口气。
“姝儿,你并没有问我做了什么决定,怎么就说好呢?”
金姝淡淡一笑:“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我是怕你不做决定,犹豫不决,那才是兵家大忌!”
周宪章心头一阵感动,他知道,金姝厌倦了战争,但是,只要周宪章选择了战争,她仍然会义无反顾地站在他的身后!
“姝儿,我决定即刻发兵胶州湾。”周宪章说道。
“你决定了的事,就去做吧。”金姝点点头:“只是,我有一个担心?”
“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师父他老人家,他一定会很难接受!”
周宪章心头一阵慌乱,他这才想起,和张佩纶谈了那么多,把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都想到了,唯独忘了恩师那晋!
那晋是旗人,是努尔哈赤的子孙!他甚至与慈禧太后同族,他的家和他的国,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本就分不开!忠君爱国是他毕生的信念!周宪章向朝廷开战,并最终推翻满清政权,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推翻了满清朝廷,就是毁了那晋的家!
那晋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周宪章悍然向朝廷开战,会摧毁他最后的精神支柱!
自己的得意门生,摧毁了自己为之毕生效忠的朝廷,这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