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代枭雄-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这件事情我答应了,什么时候走。”孙晟问道,他已经想通了,燕王已死,为李弘冀效忠就没有了半点意义,更何况他已经被定性为反贼,再无翻身的可能。
“吴王说了,此事不急,为了配合谈判,吴王已经在边境调动兵马,威慑周国。”韩熙载说。
孙晟道:“你的意思是,这件事情是吴王的意思”
“是吴王举荐孙宰相,陛下同意的。”韩熙载说道,他说的这么清楚,是希望孙晟能够明白。
孙晟的一颗心放下了,既然是吴王做出的安排,那他的家人就安全了。吴王想要杀自己,只要扯上燕王,他根本逃不掉,不可能会举荐他出使周国。
孙晟忽然意识到杨琏虽然是敌人,在对付敌人的时候,不讲手段。可是对待曾经的敌人,现在又如此宽容。
“为什么”孙晟提出了疑问。
韩熙载笑了起来,道:“吴王说过,凡是有才之人,他都会格外录用,但有一点,那就是绝对要忠诚。”说到这里,韩熙载一拍脑袋,道:“那句话叫什么来着对了,吴王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对,就是这么说的。”
孙晟默默地念着,眼睛逐渐亮了起来,吴王能如此,是国家的幸事,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国家有更多的人才,国家才会兴旺,才会强盛!
“吴王还说了,他不希望再有党争,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一切从头开始!”韩熙载补充。
孙晟点点头,吴王如此,是国家幸事!与韩熙载分开之后,孙晟在屋子里踱步,他觉得有必要去见吴王,有的事情总要去面对的。
杨琏这个时候正在皇城里与方进昭说完了事情,有小吏过来禀告,说孙晟要见他。
杨琏与方进昭相视了一眼,方进昭站起身来,走了出去,把房间留给杨琏,他知道两人必然有话要说。
方进昭退下去的时候,孙晟正在不远处踱步,方进昭笑着朝他拱拱手,然后走了。
孙晟深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慢慢踱步走了进入,看见杨琏,孙晟紧走上几步,道:“罪臣见过吴王。”
杨琏站起身来,道:“孙宰相不必多礼,请起!”
“吴王大恩,罪臣难以言谢。”孙晟说着,又施礼,这才站了起来。
杨琏笑了笑,道:“孙宰相这次回来,有什么感受”
“金陵城中,虽然经过劫难,但已经恢复了稳定,吴王慧眼,处置得当。罪臣佩服!”孙晟说道,不露声色的恭维了杨琏几句。
杨琏哈哈大笑了起来,道:“孙宰相如此恭维本王,可真是少见。”
孙晟老脸一红。
杨琏正色道:“想来韩叔言已经给你说过了,孙宰相,你在朝中资格老,很多事情有经验,这是旁人不及的,本王之所以奏请陛下宽恕你,也是看中这一点,其实你也能看透,彼此都是聪明人,本王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新朝新气象,要一扫前朝的颓废之气,锐意进取,本王以为,孙宰相能够胜任。韩叔言已经把事情告诉了你,孙宰相,本王想要听一听你的看法。”杨琏问道。
孙晟对于这件事情倒是有些看法,也幸亏韩熙载把事情大致告诉了他,让他得以有思考的时间,孙晟沉吟了片刻,把心中想法说了出来。
想要让郭威屈服,交出郭荣这个可能性不大,所以,能从周国捞到多少好处,这就要看如何谈判了。大唐缺少战马,从周国弄上优良的战马过来,最符合大唐利益。此外,还要周国付出一定的费用,别的不说,永宁宫死去的人足足有一百多人,毕竟是前朝皇室,安葬的礼节不能低。
孙晟把心中想法说了之后,杨琏沉吟了片刻,道:“大致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一开始的谈判,绝对不能直接索要战马钱帛,孙宰相,你一定要坚持把郭荣押回金陵,并告诉郭威,郭荣是人质,大唐并没有放走他,是他自己逃回来的!只有这样,大唐才能掌握主动权!”
孙晟抿着嘴,思考着杨琏的话。
杨琏又道:“近日金陵生的事情,不管是不是郭荣所为,都要往他的身上扣,如此坚持至少一个月,再看周国人的反应,想来这一点,孙宰相必然能够把握,为了配合你的谈判,我会令陈铁、刘仁瞻等人屯兵边境,施加压力!”
第四十九章 大唐的使者
孙晟领会了杨琏的深意,隔了几日,准备好了一切,带着十几人出发,直奔金陵。
杨琏则继续留在金陵主持大局,这时候,大唐的异变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其他各国,蜀国、汉国、楚地,甚至是南平国也派人来金陵查看情况,有的是关心大唐的异变会不会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如果是那样,周国的综合实力恐怕就要一跃而成为天下翘楚,何人敢与周国争锋?带着这种担心的是蜀国。有的国家则是希望能够探轻大唐的情况,一旦唐人稳不住江山,他们就会挥师攻打大唐,比如说汉国就是这样的心思。南平国、楚地则是介于两者之间,这两个地方势力不强,就像墙头草一样风吹两边倒,大唐强则投靠大唐,周国强则投靠周国,对于他们而言,保住国家是最重要的。
鸿胪寺最近这几日挤满了各国的使者,鸿胪寺卿潘承佑把他们一一安置,不过这些家伙并不安分,各自互相打探着消息,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情况,如果大唐陷入混乱,他们不介意共同分一杯羹。
杨琏十分了解这些人来的目的,所以他十分冷静地吩咐潘承佑不要去管他们,只是暗中监视即可。他需要把精力放在稳定局势上,这时候,虽然各方面没有异动,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这一日的响午,杨琏走出了皇城,沿着秦淮河前行的时候,半路上遇见了一个熟人。来人正是费云山,他得到金陵发生异变的消息,匆匆赶了过来,想要了解事情的经过。如果大唐异变,周人指不定会南下,那时候蜀国将要如何自处?
费云山到了金陵已经好几日了,他从侧面了解了一些情况,可是从他了解的情况还不足以看出更多的东西,所以他需要找到杨琏,了解更多的内幕。
杨琏也看见了他,放缓了脚步,令人把费云山带了过来。
“吴王,别来无恙。”费云山笑着拱拱手。在听见杨琏被封为吴王的时候,他的心中无比震惊,因为杨琏的升官速度未免太快了一些。
杨琏哈哈一笑,他自然知道费云山的来意,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便继续前行,到了吴王府邸上。这时候的吴王府已经修装完毕,门口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吴王府”三个大字,正是李景遂的手笔。
费云山看了一眼,极为敏锐地看见了牌匾上还印有天子的玉玺大印,心中不由吃了一惊,这时天子所赐,杨琏的地位看来十分牢固,简在帝心,天子必然极度信任他。
两人走进了府邸,杨琏令人备了茶水点心,便与费云山就在院子里坐下来。
“吴王,金陵异变,我虽然有所耳闻,但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费云山说道,他想要知道个多的内幕,因此故作不知的模样。
杨琏哪能不知道费云山的意思,他笑了起来,道:“这件事情说来话长,恐怕费兄听见的版本不止一个吧。本王也就不多说了,但会告诉你一件事情,大唐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但未必不是好事。当今天子继位之后,广纳人言,招揽人才,费兄将会看见一个崭新的大唐,而不是往昔那个垂垂老矣的大唐。”
“本王知道你担心什么,在这里本王可以告诉你,大唐只会越来越好,费兄尽可放心。”杨琏说道,端起茶水抿了一口。
费云山注视着杨琏,他相信杨琏的话,因为在金陵的这段时日,他看见了金陵的朝气,这不是往昔能比的,而且从巴蜀东下,一路上费云山也见到了不少,他明白杨琏说这话有底气是有十足的理由的。
可是,大唐的强势让他高兴之余又十分担心,大唐越强意味着蜀国有保障,但同样的,大唐太强了,一旦周国抵挡不住,蜀国还能抵挡得住吗?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费云山沉吟了片刻,道:“吴王,那郭荣逃走,不知道吴王将会如何办?”
杨琏叹息了一声,道:“如今情况十分复杂,大唐锐意改革,暂时没有向外扩张的想法,本王虽然派人去了开封,但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讨回一些颜面。实际上郭荣去了开封,根本不可能再回到金陵来。”
这个答案非常诚实,费云山心中也清楚,有的话之所以要问,实际上是一种试探。杨琏也知道瞒不过人,所以这部分他会说实话,而有的东西他则会隐瞒。
“不过,本王同样得到消息,周国即将面临契丹人的入侵,如果周国没有给大唐一个满意的答复,从山东、两淮出兵,占些便宜也不是不可能的。”杨琏反过来试探。
“这……”费云山一愣,这么说来,契丹人又要入侵周国了?这几年,自从周国取代了汉国之后,契丹人几乎年年都会南下,占据河东的刘崇也会如此,只不过这几年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
如果说大唐趁着这个机会出兵,相信即使兵力不多,也会令周国十分头疼。如果是这样,蜀国出兵攻占关中,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才是蜀国最为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秦灭六国,就蜀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能创造出这样的局势来了。
杨琏见他迟疑,笑了笑,道:“费兄,当然这只是理论,关键在于开封的哪位如何解决此事。”
费云山点点头,这事情的确不在于大唐,而在于周国怎么处置。
开封。
郭威正在屋子里踱步,这个时候,开封的天气已经有些寒冷了,郭威虽然是武将,但这么多年来,长期的征战使得身体遭受了很严重的伤病,又因为丧子之痛,使得他的身体越来越糟糕起来。
屋子里,摆放着火盆,这让郭威感到了一丝温暖,他踱步走着,一边听着郭荣述说着金陵的情况,郭荣的表现让他还算满意,金陵异变使得大唐内部必然不稳,这就给了大周足够的时间来休养生息。郭威觉得,再有两年的时间,他就能囤积一定数量的粮草,供他南下。
虽然有契丹在后,但郭威认为,先统一南方,再集中兵力对付契丹是最好的办法。尤其是大唐治下的两淮,十分富庶,若是攻下了,大周就能得到足够的粮食、钱帛供给军队,增强国力。
可是,郭荣在大唐搞出这样的事情,显然会激怒大唐群君臣,要如何应付大唐的责问,这是一个大问题,郭威踱步,要如何才能解决此事?
郭荣在一旁,低声说了起来,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周全的考虑过了,可是有一点他没有料到,那就是杨琏居然没有死,可是他亲眼看见杨琏的头颅被割下来的!
杨琏没有死令他的计划完全落空,整个计划出现了大的纰漏,本来大周可以趁着大唐内乱的时候南下,但现在不可以了。大周反而要面临着大唐的责难,如何解决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屋子里,两人陷入了沉默,谁也没有更好的主意。
郭荣叹息了一声,站起身来,又跪下,道:“父皇,儿臣在金陵犯错,还望父皇责罚。”
郭威摆摆手,道:“这件事情你也是好意,你放心,就算大唐派人来,朕也不会把你交给他们。”
“父皇,一旦与大唐开战,必然民不聊生,恐怕契丹、河东刘崇也会乘机南下,如此一来,大周的局势恐怕就危险了。还是把儿臣交出去吧。”郭荣说道。
郭威走上前去,用力扶起了郭荣,拍了拍他的肩头,道:“你忠心为国,朕都记在心中,你不用如此担心,这件事朕自有处置。”
郭荣沉默了好一会,点点头,他握紧了拳头,再度跪下,道:“父皇,儿臣自当为大周竭尽全力,纵然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郭威笑了笑,只不过笑容里有几分苦涩,毕竟这样的危局前所未有,以前大唐虽然出兵,但多半是出工不出力,而今情况不一样了,郭荣在金陵搞出这么多事情,而且还杀死了关押在永宁宫的杨氏子孙,这笔账就难以算清。
被杀死的杨氏是李唐的犯人,但这个时候,不管李氏如何看待他们,这只是一个借口,一个进兵的借口!哪怕杀死的是李氏一心想要杀死的人。
如何解决这件事情?郭威陷入了沉思。
与此同时,沿着运河,孙晟带着士兵北上,身为大唐的使者,进入了周国境内之后,孙晟得到了严密的保护,郭威甚至派了心腹将领高怀德一路护送。
借着水势,七日后抵达了开封,孙晟被安置在了鸿胪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郭威派出了冯道接待孙晟,冯道很是机灵,面对孙晟的询问,时常左顾而言他,并不直接回答。不知不觉,孙晟在开封呆了四五日,却始终没有得到冯道的答复,更不用说见到大周的天子了。
冯道是个两面玲珑的人,他得到了天子郭威的旨意,自然是拖得一日算一日,不知不觉,又是七八日过去,北方寒意越来越浓,就在冯道极力拖延的时候,唐军屯兵边境的消息传来,令郭威有些坐不住了,虽说这时候不是动兵的时候,却正是冬小麦种植的良机,如果唐军以铁骑烧毁麦秧,那么来年周国的粮食收成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ps:最近回家相亲了,比较忙,而且我也在考虑这本写到哪里结尾,所以更新会很慢。诚如前几章所言,猪脚复仇成功,大权在握,故事的第一阶段也就结束了。在这本均订只有50的情况下,我坚持从50万字写到了160多万,想想是该结束的时候了。不然编辑那边,我拖了大半年了,说不过去了。这一点请追的朋友们谅解!!
。
本书后续及新书
沉寂了不少时日,一直不知道如何去说。五代枭雄这本书,其实个人觉得比上本撼唐写得要高,可是造化弄人,五代的成绩已经不能用差来形容了,而是非常非常差!
有朋友在支持我写下去,我一直坚持到160万字,期间编辑让我开书,被我拒绝了两次。可是随着主角杨琏掌握大权,李景遂将会逐渐成为傀儡,实际上主角已经达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那就是复仇。
按照我原来的计划,第二阶段就是争霸天下了,赵匡胤的宋实际也不差,但终究没有收复燕云,致使大宋一直被吊打,这也是一个遗憾。按照计划,主角就是要收复燕云地区,灭掉辽国,随后还要灭掉盘踞在西北的党项人。
我把大纲整理了一下,贴出来,也算弥补一个遗憾,接上一章的内容,杨琏掌握大权之后,杨琏开始整顿吏治,加强训练。鼓励农耕,积极恢复,并将海陵杨氏一门放出,此时,李景遂发现上当。又因权利被夺,心中不甘,准备联合李氏亲王,发动政变,夺回大权。李景遂在联合亲王之时,还联络在外藩臣,一起对杨琏发难。杨琏得到消息,毫不心慈手软,将李从善等李氏族人尽皆杀死。一时之间,南唐朝廷风云变色,谁都知道,李景遂已经是傀儡。
接下来的内容是:
柴荣久攻北汉晋阳不下,无奈只得班师回朝。又因李从嘉的劝说,柴荣改变策略,先南后北。南征南唐,夺取两淮地区,为统一天下做准备。赵匡胤与其兄弟赵匡义作为使者,南下金陵,恰逢杨琏刚掌握大权。赵匡义认为后周势大,要想平定天下,易如反掌。在街头瞧见大周后带着妹妹小周后,950年生,顿时惊为天人,暗中下定决心,要将大周后搞到手。由此威胁杨琏。杨琏大怒,将赵匡义耳朵割下一只,以示惩戒。
赵匡义找到兄长,痛哭流涕,赵匡胤大怒,但他一向隐忍。带着赵普等人回国而去,鼓动柴荣攻打南唐。柴荣思考后,于956年出兵,并让吴越国协同出兵。杨琏得到消息,亲帅大军北上,与柴荣在寿州对峙,又令林仁肇统并抵御吴越国。柴荣写信,邀请杨琏一述。寿州一战,持续到五月,两淮雨季来临,柴荣无奈退兵。杨琏乘势掩杀,缴获战马无数。柴荣气的吐血。
杨琏回到金陵,因退敌之功,加官进爵,进位江都王,开府仪同三司,假钺节、江都节度使等官职。取代南唐,几乎成为事实。但李景遂仍然不甘心失败,伺机而动,他派人暗中联络后周,许以割地两淮。
柴荣在北方积极操练水师,杨琏开始考虑统一南方,群臣有人推荐与契丹联合,牵制后周。被杨琏拒绝。他与柴荣的天下之争,可以失败,却不能引契丹人。957年,柴荣再度南征,南唐也积极备战。柴荣攻打寿州,杨琏正欲出征,不料有人造反,不得不留在金陵处理政务。
后周柴荣久攻寿州不下,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猛攻楚州,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柴荣大怒,攻下楚州之后,斩杀张彦卿,并朝着扬州进兵。一路上,后周军队四处抢劫,百姓纷纷逃走。杨琏这时将反贼杀死,彻底架空李景遂权利。得到柴荣进兵的消息,迅速带兵北上,与柴荣在扬州大战。柴荣兵败,中箭逃走。杨琏收复楚州等地。
大胜之下,杨琏本欲趁机夺取中原,此时南汉、楚、荆南等国认为唇亡齿寒,后周又败给南唐,足以证明南唐国力雄厚,于是联合起来,分兵攻打南唐各地。杨琏派出使者,联络后蜀,后蜀与后周敌对,孟昶与南唐联合,屯兵长江上游,楚、荆南不敢动。南唐水师西进,攻打荆南。柴荣得到消息,想要救援荆南,但身体不适。他派出张永德、李重进等人从襄阳出兵,却被杨琏所败,襄阳被南唐攻下。柴荣得到消息,大惊病死。
柴荣病死,临终前托孤,柴宗训继位。杨琏围攻江陵,同时辽景宗耶律贤得到消息,欲南下复仇,入主中原,率兵南下。赵匡胤奉命率兵抵御,中途赵匡义、赵普令他黄袍加身。建立宋国。杨琏攻下江陵,继续先统一南方的策略。赵匡胤攻打后蜀。杨琏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支援,最终宋国撤退,杨琏趁机灭亡后蜀,大势所趋,楚地灭亡,南汉依旧顽抗,一年后被灭。
此时赵匡胤已经整合内部,休养生息之后,在赵光义的怂恿下,再度出兵,攻打襄阳,绝汴京之后患。襄阳守将林仁肇游刃有余,挡住赵匡胤进攻。南唐征战多时,杨琏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水师也在操练中。由于实际权力掌握在杨琏手中,傀儡皇帝李景遂思前想后,决定禅让,群臣也纷纷上书,杨琏也就不推辞,恢复吴帝国。
一南一北,两大帝国对峙。宋国夹在吴、辽之间,形势非常不利。赵光义建议联络契丹,共抗强敌,被赵匡胤大骂。962年,杨琏北伐,水陆并进,山东之兵也配合行动,三路大军齐发,夺河北、中原。赵匡胤兵败,逃亡关中,中途病死。赵光义继位,继续对抗。吴军出击,活捉赵光义。三年时间,平定中原、河北、关中等地,但李煜却逃到了辽国。选择继续对抗吴帝国。
天下几乎平定,占领晋阳的北汉皇帝刘钧心生恐惧,联络契丹人出兵相助。辽景宗出兵河北。杨琏令林仁肇等攻打晋阳,亲帅大军御敌。辽景宗自以为铁骑无敌,却被杀得大败。
刘继业杨业因不满刘钧引契丹人,选择投降了吴国,北汉灭亡。天下初定。杨琏一鼓作气,准备收复幽云十六州,积极调动兵马,大军出兵幽云,辽景宗得到消息,十分紧张,忙抽调北方兵马南下。却被杨琏以水师绕道攻破辽国东京辽阳府。并占领京东道各地。
吴国大兵压境,令辽景宗承受巨大压力,派出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于吴军在幽州一带大战,主力损失殆尽。大吴收复幽云。
至此,全书就算写完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