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代枭雄-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荣顿时来了兴,问道:“赵王有什么话不妨直说,你我前些日子虽然有过矛盾,但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如今你我都有共同的利益,若是有机会,不妨合作。”
  耶律喜隐笑了起来,道:“晋王说你我有共同的利益,敢问这个共同的利益指的是什么?”
  “杨琏。”郭荣回答的很简短。
  “杨琏?晋王说笑了,杨琏与我有什么利益?”耶律喜隐摇摇头。
  郭荣笑了起来,道:“赵王可知,如今朝廷之上,以杨琏为,认为大唐不能与契丹结盟。”
  这件事情耶律喜隐知道一些,但一直不敢肯定,闻言不由问道:“这些事情,晋王如何得知?”
  “我自然有我的渠道。”郭荣也不细说。
  耶律喜隐反而被弄糊涂了,他定定神,道:“晋王这话,我却听不懂了,大唐与契丹结盟,乃是要进攻大周。晋王是大周的王爷,难道还会支持我等结盟,进攻大周不成?”
  “赵王,我支持这个决议,自然也是有目的的。若是赵王达成了协议,只盼赵王能答应我的一个要求。”郭荣说道。
  耶律喜隐倒是十分爽快,问道:“什么要求?若是我能做到,定然会竭尽全力。”
  “赵王快言快语,痛快!”郭荣笑了起来,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耶律喜隐微微侧目,他有些吃惊了,这个晋王,心思居然与他没有太大的差别,两人的身份都是王爷,一个是旁支,另一个是继子,在有合法继承人的条件下,两人想要夺取皇位,正常的手段是不可能的。所以,两人只能通过兵变的形势,才能达到目的。
  耶律喜隐的内心有一个想法,他打算夺取契丹的皇位,可是,他的实力有限,就算是要兵变,也需要很多人的支持,所以,他决定效仿耶律察割,弑君谋位。可是耶律察割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其中除了契丹内部的争权夺利之外,缺乏外援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所以,耶律喜隐才会在得知契丹天子想要与大唐结盟之后,主动要求来到金陵,目的就是想要寻找外援,达成他的目标,在利益面前,他不介意成为第二个石敬瑭。可是,杨琏似乎不给他这个机会。
  郭荣表示可以与耶律喜隐合作,而且他还能说服大唐燕王,与耶律喜隐达成协议,满足他的要求。这让耶律喜隐高兴之余,又感到忧虑。郭荣如何得知他心中的想法?尽管郭荣的要求非常简单,只是要求大唐与契丹达成协议之后,设法带郭荣离开大唐,但这更让耶律喜隐警惕,因为这个人太可怕了。
  耶律喜隐沉吟着,郭荣助他与大唐结盟,达成出兵协议;然后他相助郭荣离开金陵,郭荣一旦回到开封,就利用他的影响力帮助耶律喜隐,按照郭荣的说法,一旦契丹南下,只要耶律喜隐给予郭荣足够的消息,他就可以把契丹皇帝抓起来杀掉。
  接下来,契丹内部的事情就交给耶律喜隐自己解决,耶律喜隐也相信,即使契丹皇帝被杀,周国也无法乘机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还有大唐的存在,三方势力彼此牵制,所以成功率很高。
  耶律喜隐想了半响,已经有了决定,他决定与郭荣合作,只是让他怀疑的是,郭荣究竟有没有能耐说服大唐天子,与契丹结盟?耶律喜隐的忧虑郭荣十分清楚,他好言安慰了一番,这才站起身来,准备出去。
  “晋王,本王会说汉话一事,还望隐瞒下来。”耶律喜隐叮嘱。
  郭荣点点头,表示明白,聪明的他,在知道耶律喜隐故意隐瞒他会汉话的事情之后,就知道这个人绝对不简单,他一定也有所图,只是郭荣一时之间猜不透罢了。
  郭荣离开了好一会,耶律喜隐这才慢慢站起身来,踱步走了出去,看着门外灿烂的阳光,耶律喜隐不由眯起了眼睛,根据晋王郭荣所言,大唐内部也是纷争不休,看来这几个国家,同样是勾心斗角,如果他能整合了契丹,南下扫平各国,不是梦想。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耶律喜隐不由握紧了拳头。


第十四章 暴风雨的预兆
  城南爆炸的案件在经过第一次的审讯之后,其幕后主使者直指当朝宰相孙晟,虽说孙晟没有直接被囚禁,但天子震怒,孙晟失势已经成为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萧俨不敢隐瞒,最终在收集了足够的证据后,详细地写了一份折子,递到了天子的面前。
  在这份折子里,萧俨详细地说明了审案的经过,宰相孙晟最终对此事供认不讳,不过,他的本意并不是造反,而是想要获取钱帛。随后,孙晟还提供了几份详细的目录,记载了这一年多来,兵器、火药的销售情况。
  天子李璟看了大为震怒,对此,他亲笔写了一封圣旨,交给高泽,撤除了孙晟的宰相之位,并把孙晟家产没收了八成。孙晟本人没有被杀死,在常梦锡、韩熙载等人的劝慰下,天子把他发配边疆。对于大唐来说,所谓的边疆也相对繁华,比不得西北苦寒之地,多半是汀州、吉州等地。
  天子没有急着催促孙晟离开,借着这个机会,孙晟暗中出入燕王府,他连连要求,燕王帮他出这口气。李弘冀也明白,孙晟被卸掉了宰相的职务之后,他最大的助力已不存在,他需要另做筹谋。
  孙晟在天子圣旨后十日,终于离开了金陵,他十分依依不舍,孙氏一门的荣耀在短短十几日内灰飞烟灭,这让他十分心疼,他在心底暗暗发誓,有一天一定要杀回来。
  孙晟离去之后,李弘冀来不及伤感,因为这件案件已经成为定局,他不能改变什么。如今最为重要的,是大唐与契丹结盟一事。
  曾经力主与契丹人结盟的杨琏这一次放弃了,他同意与契丹保持亲密的关系,但却极力劝慰天子不要出兵大周,目前大唐正在积极恢复经济,再打仗经济就会停顿下来,物价必然会上涨,百姓的生活会更加困苦。
  如今的大唐需要休养生息,天子李璟也知道,但又不肯放弃这个良机,所以在双方的劝慰下,李璟表现的很是犹豫。
  大唐天子没有做出决定,可急坏了耶律喜隐,这是他最好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他几次去找到燕王,请他务必无论如何都要促成此事,不过李弘冀也颇为无奈,他本来在父皇面前就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更没有参与政务的资格,他只能依靠支持他的朝廷重臣帮忙,可是随着孙晟的被贬,他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根本不足以影响天子,该怎么办呢?
  自从孙晟倒台之后,齐王一党的势力越加庞大,为了牵制齐王的势力,李璟迟迟没有任命宰相。李璟十分清楚,即使将来他会把帝位传给齐王,但也不会任由齐王的势力变的难以控制,该制衡的还是要制衡。
  在这样微妙的局势下,杨琏倒也不急,每日就在府内悠闲地过着日子,偶然出城打猎。表面上,杨琏没有关注什么,但实际上,杨琏一直在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首先是兖州、郓州等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这几个地方的粮食生产已经恢复正常,陈铁在梁山泊的水师也有两百多艘精锐战舰,这些战舰大小不一,能适应在黄河一带作战,这就意味着,拥有足够水师的杨琏可以从梁山泊出击,控制黄河两岸。
  一旦有战事,这些战舰就配合着北上,可以阻止从黄河北岸赶来的援军,此外,陆军的训练也步入正轨,兖州有精锐战士三千人,郓州人数多一些,有五千人。除了这些人,其他百姓都可一战,只是战斗力稍弱一些。
  这样的情况下,兖州、郓州等地自保没有问题,杨琏也就放下心来,暂时留在金陵,这段时间,是最为关键的时期,杨琏必须要留在金陵,而且天子也没有让他回郓州的意思,想来也是有所防范。
  天子虽说信任杨琏,但皇权之争,必然是腥风血雨,李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杨琏。
  天气越来越热了,杨琏躲在屋子里,哪里也不去,这天气,稍微动一动,浑身就是汗水。这时候,江陵那边,消息传来了,经过几次大战后,战斗力不强的蜀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退出了江陵。
  好不容易打赢了这一战的周国也退了回去,对于南平国,郭威曾经有一些想法,但这个时候,三军疲倦,老狐狸高保融又十分狡猾,只是派人出城犒劳周国将士,并不让周军士兵进入江陵,使得蠢蠢欲动的郭威最终选择了放弃。
  高保融在蜀军退却之后,立刻暗中派人去了蜀国成都,献上了一份厚礼,表示称臣之意,孟昶战败,一时无力进攻,见高保融又派人来称臣,这事情也就揭过了。不过,他十分纳闷的是,大周天子的次子怎么会被杀死?联想到大唐兵马背信弃义的离去,孟昶觉得很有可能是唐人捣的鬼,为此,他派出了费云山,赶赴金陵,要讨一个说法。
  在杨琏接到梁军罢战后两日,费云山就赶来了,一进入杨府,费云山就黑着一张脸,责问杨琏为何背信弃义,离开了江陵。
  这件事情杨琏早就想好了,只是他没有想到费云山来的如此之快,对此他解释了一番,大唐内部十分不稳,就在他出兵的时候,有人想要暗害杨琏的家人,所以迫于无奈之下,杨琏只得匆匆离开了。群龙无首,这仗还怎么打?所以唐军就都撤退了。
  杨琏好言安抚了一番,费云山心中不满,可最多也只能发发火而已,他还能怎么做?平息下来之后,费云山提出了要求,他要报仇,所以希望大唐能够尽快出兵周国。
  费云山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周国粮食不足,这一次江陵之战,最后周国粮食不济,已经很难支撑下去,可惜蜀国将领带兵能力不强,士兵的战斗力也相对较弱,最终失败了。
  杨琏详细询问了一番,不由苦笑了一声,在蜀军粮食充足而周军粮食不足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便是固守大营,等待周军粮食耗尽,同时,派出精锐骑兵埋伏,查看周军粮道,若有粮食运来,便可截杀。但蜀军江陵没有如此,而是主动出击,与周军决战。最终一战失败,蜀军士兵匆匆逃走,就连占据的南平国土地也放弃了,此外还留下了至少十万石的粮食给了敌军。
  杨琏沉吟了一番,蜀国的战斗力太弱,这是蜀地的情况决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唐在东线牵制周国,蜀军兵出大散关,夹击大周。可是目前不是好时机,因为大唐太缺乏粮食了。
  费云山也十分无奈,蜀国虽说是天府之国,粮食囤积了很多,但这几年卖给了大唐不少粮食,又连续打了两次持续大半年的仗,粮食的损耗同样巨大,他没有余力在支援大唐粮食。
  杨琏认为大唐虽然不能出兵,但费云山既然来了,可以在金陵带一些时日,也好让杨琏做地主之谊。费云山毫不客气地答应了,杨琏坑了他,让他被天子责骂,若非花蕊夫人求情,费云山这颗人头恐怕就不保了。
  本着吃垮杨琏的心态,费云山狠狠地在吃着金陵的各种小吃,短短十余日就胖了一圈。在金陵呆了十几日,费云山最终选择了离开,他还要回成都复命。
  杨琏送走了他,并一再表示,若有机会,就去成都。
  费云山大笑着离开,心中的情绪却十分复杂。
  送走了费云山不过两日,杨琏就接到了天子的召见。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关于与契丹人结盟的事情,终将要有一个结果。
  天子思考了很久,他不同意大规模出兵,但却希望杨琏能够暗中帮助契丹人,比如说烧毁大周在河北的麦田,摧毁大周的粮食。这种变相的帮助也等于是在帮助大唐,周国的经济不恢复,民生困苦,军队就没有足够的甲胄、兵器等物,粮食不充足,吃的不好,身体素质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杨琏答应了,不过他认为,他不需要回到郓州,因为这样目标太大,只需要吩咐下去,暗中筹备即可。
  天子作出了决定,杨琏就要实施,为此,他赶赴到了鸿胪寺,与耶律喜隐说起此事。这个结果耶律喜隐显然不能接受,这不符合契丹人的利益,准确的说,不符合他耶律喜隐的利益,所以他断然拒绝了。
  耶律喜隐与杨琏的谈判不欢而散,杨琏离去之后,耶律喜隐收拾了一番,去找郭荣,把事情一说,两人乔装了一番,去找燕王李弘冀商议事情。
  影响力不足这让李弘冀也十分无奈,而且谈判一事是由杨琏负责的,燕王李弘冀根本插不上手,对此他十分无奈。
  郭荣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可能,可是他没有想到杨琏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居然想要烧毁大周的屯田,破坏大周的经济。郭荣咬牙切齿地决不能让杨琏成功。
  “郭大哥,如今该怎么办?”李弘冀问道,孙晟被赶走,令他损失巨大,这些日子他咬牙切齿,恨不得杀了杨琏。
  郭荣略作沉吟,道:“燕王,如今齐王一党势力越来越大,这件事情既然天子已经做出了决定,恐怕难以更改,除非”
  “除非什么?郭大哥不妨直说。”李弘冀有些急了,心想都火烧眉毛了,郭荣还在这里卖关子。
  郭荣慢慢站起身来,看了耶律喜隐一眼,道:“这一件事情,恐怕还要契丹使者帮忙。”
  耶律喜隐道:“你我既然选择了合作,那就不妨直说,需要本王做什么?”
  “赵王,这件事情,还要你受些委屈。”郭荣说道。
  “受些委屈?”耶律喜隐不解。
  郭荣解释了起来,按照他的想法,既然杨琏负责与契丹谈判一事,耶律喜隐就会直接与杨琏接触,他需要耶律喜隐故意激怒杨琏,若是双方爆发了冲突,那就更好了,这样以来,耶律喜隐就可以以契丹使者的身份,状告杨琏破坏两国邦交。如此一来,天子就会介入此事。
  即使是这样,李弘冀仍然不解,在他看来,父皇过于偏袒杨琏这个外人,就算是与契丹使者发生了冲突,父皇肯定也会护着杨琏呀。这事情对杨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且也不能改变这件事情的结果。
  郭荣突然大笑了起来,定定地看着李弘冀,朗声道:“敢问燕王,想做储君是为何?”
  “自然是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李弘冀毫不掩饰地回答。
  “说得好,可是从如今局势来看,想要夺取储君之位,并不容易。”郭荣说道。
  这话让李弘冀陷入了沉默,的确如此,原本孙晟孙宰相在的时候,在夺嫡行动中,他就处于下风,如今孙宰相被贬,他还有什么希望?这个希望太过于渺茫了。
  “燕王,请恕我直言,随着孙宰相的离去,燕王想要夺嫡,现在已经不可能,完全的不可能。”郭荣又补充。
  “为什么?”李弘冀舔舔嘴唇,忍不住问道。
  郭荣叹息了一声,道:“燕王,陛下是一个聪慧之主,城南爆炸的案件其实还有很多漏洞,可是天子没有追究,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表面上孙宰相是这件事情的主使者,但实际上,恐怕并非如此,陛下很有可能,不,应该说已经有十足的把握,猜到是燕王所为了。”
  李弘冀闻言,身子不由一颤,郭荣的话让他寒意陡生,如果是这样,那可就麻烦了。
  “可是,天子即使猜到了,也没有动手,这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心念燕王毕竟是亲生儿子,也有可能是钟皇后的劝慰。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证据在陛下的手中,他知道了燕王的心思,所以绝对不会把储君的位置传给燕王,将来,也会极力的打压燕王。”郭荣又道。
  李弘冀抿着嘴,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他这一辈子,就与储君无缘,更不用说登上天子之位了。听着郭荣的这些话,李弘冀的额头上不由汗水淋漓,他擦了擦额头,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些嘶哑了。
  “郭大哥,真的是这样吗?”李弘冀问道,这话让他自己都吃了一惊,这个声音还是他的声音吗?


第十五章 反意
  “当然是这样,燕王,能够登上九五之尊的人,十之**都不是废人。”郭荣说道。
  李弘冀沉吟了起来,父皇的事情他知道一些,当初烈祖皇帝也在储君人选犹豫不决,如今是乱世,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君主来带领国家,烈祖曾经考虑过能文能武的李景达,但是在宋齐丘等老臣的劝慰下,烈祖最终改变了注意。储君的人选最好是长子,这样名正言顺,不会留下隐患,引起朝廷动荡,尤其是大唐四周都有强敌额情况下,立长子为储君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后来父皇才会登上皇位,同时也造成了宋齐丘等人拥有极大的权利,导致尾大不掉。这些年来,党争不断,与此事就有极大的关联。当然了,烈祖方面有原因,父皇本身的才干也是原因之一,所以,父皇绝对不是一个平常人。
  如果真的如郭荣所说,那么自己的前途必然已经被堵塞,毫无进取的可能。李弘冀微微变色,而郭荣需要的就是这样效果,郭荣知道,李弘冀有些相信了。
  李弘冀脸色阴晴不定,想了想,十分犹豫的道:“事情当不至于如此吧。”
  “很有可能如此。”郭荣说着。
  话音刚落,朱令赟匆匆走了进来,道:“燕王,宫里来人了。”
  李弘冀脸色一变,忙摆摆手,示意郭荣、耶律喜隐等人躲在屏风后,两人刚刚躲好,就见高泽进来了,手中拿着圣旨。
  “燕王接旨。”高泽高声喝道。
  李弘冀忙跪下接旨。
  郭荣看了耶律喜隐一眼,微微摇头,他知道事情不妙了,燕王十之**会受到责罚,不过这样也好,给了他一个机会,燕王受辱,必然会十分震怒,心中不满,事情的法阵就会按照计划那般实施了。
  耶律喜隐眼睛闪动,他不知道郭荣要做什么,如今燕王受罚,这可不是好消息。不过他还算沉得住气,静静地等待着高泽把圣旨念完。
  李弘冀跪在地上,双手不知不觉全是汗水,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次父皇下定了决心,要把他迁到吉州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吉州地势狭小,天气闷热,湿气又很重,不是久居之地。
  父皇如此,意味着郭荣的话一语成谶,父皇已经对他极度不满。远离了金陵,不仅意味着受贬,更是意味着他要远离大唐的权利中心,一旦金陵发生什么情况,他不能及时得到消息。如果有一天,父皇驾崩,齐王登基,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李弘冀一时陷入了沉思,而在一边,高泽念完了圣旨,看了看丝毫不动的燕王,道:“燕王领旨。”
  李弘冀没有反应过来,依旧在地上跪着,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完了,完了。
  高泽又高声喝道,李弘冀这才反应过来,他脸色铁青地一把抓过了圣旨,死死地看着圣旨上的字体,或许,是搞错了呢?可是,圣旨上的字体分明是父皇所写,还盖着玉玺大印。
  高泽微微皱眉,李弘冀的动作太过于粗鲁,抓伤了他的手背,但他没有发怒,而是淡淡的说了几句,告诉李弘冀,天子只给他半个月的时间,在这半个月内,一定要离开金陵。
  高泽说罢,转身离开了,留下了一脸郁郁的李弘冀。
  “怎么办?该怎么办?”李弘冀喃喃自语,他知道,前一次他被迁往润州,但润州离金陵不远,事情还可以掌控,如今在吉州,山高水远,他根本没有余力。
  郭荣慢慢踱步走了出来,听见脚步声,李弘冀像落水之人抓住稻草,猛然站起身来,快步到了郭荣面前,喝道:“该怎么办?”
  郭荣阴沉着一张脸,摇摇头,道:“想不到陛下居然如此决绝,丝毫不念父子之情。”
  李弘冀抿着嘴,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已经有些认同郭荣的话了,他才是父皇的长子,按道理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可是父皇偏偏要搞什么兄终弟及,导致他的帝王梦破碎了。
  而今,父皇又只相信一个外人,这不是偏袒是什么?父皇既然已经不念父子之情,那么他还需要尽孝道吗?李弘冀不由握紧了拳头。
  皇城里,李璟正在后宫里品着茶水,忽然,他叹息了一声,道:“燕王这孩子,始终不忘夺嫡之念,朕让他离开金陵,也是迫不得已。”
  钟皇后在一旁,轻轻为李璟锤着肩头,听见丈夫如此说,道:“历朝历代,长子大多为储君,燕王如此,也是情理之中。”
  李璟没有责怪钟皇后之意,他沉默了好一会,道:“当年朕在烈祖梓宫前曾经立过誓言,兄终弟及,这个誓言,绝不会更改。朕正是觉得对不起燕王,所以才能允许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
  钟皇后道:“燕王还年轻,人又比较冲动,天下交给他,臣妾也是不放心的,齐王一向仁厚,若是登基为帝,也不会亏待燕王。”
  李璟轻轻拍着钟皇后的手,“梓童能如此想,也不枉朕一番心思。”
  “怕只怕……”钟皇后欲言又止。
  李璟坐起身来,伸了伸懒腰,道:“梓童,你的意思是吴侯?”
  在朝廷里,谁都知道燕王与吴侯势不两立,想不到这事情也传到了后宫里。
  钟皇后点点头。
  李璟皱眉,略作沉吟,道:“此事你也不用担心,吴侯那边,朕一定会好好说说,吴侯虽然是武将,心胸还算宽阔,想来知道朕的心意之后,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但愿如此。”钟皇后仍然有些担心地说道。
  两人说着的时候,高泽回来了,把传圣旨的事情说了,李璟见高泽手背有些抓伤,不由十分奇怪,但他没有立刻询问,而是稍等了片刻,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后宫,这才问道。
  高泽只是淡淡的说不小心受的伤,但以李璟的精明,又怎么会看不出来,这些是抓伤呢?
  燕王被贬,天子勒命他迁往吉州的事情,圣旨刚刚传下不久,杨琏就得到了消息,对此,他先是一愣,随后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护犊情深,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李璟没有痛下杀手,这是常理之中,证明李璟还有一丝情谊。当然了,这种情谊是父子之情,此外还有一丝愧疚之意,如果是旁人,比如说是他杨琏,情况那就说不准了。
  自从李璟登基之后,有部分臣子仗着是开朝元老,桀骜不驯,这其中有宋齐丘为代表,冯延鲁、冯延巳等人虽然水平很高,却是阿谀奉承之辈,这些人为一党。另一党则是韩熙载、常梦锡等人,这些人在李璟还是东宫太子的时候,就跟随在他的身边,这些人也仗着是元从之臣,并不服宋齐丘等人。
  双方的这种矛盾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演变为齐燕之争,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如今天子下令燕王赶赴吉州,意味着燕王的失势,党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暂停下来。燕王一党势必会偃旗息鼓。宰相孙晟倒了,燕王被迁走了,群龙无首之下,韩熙载、常梦锡等人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不过,以杨琏对李弘冀的了解,李弘冀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这件事情想要彻底解决,只能是你死我亡。
  杨琏得到消息后,想了想,立刻赶往了齐王府。
  燕王府内,李弘冀死死地看着郭荣,郭荣一直在踱步思考,每一步的声音都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李弘冀的心头。他这颗心,变得有些焦虑去起来,郭荣究竟有没有好办法?
  良久,郭荣终于抬起了头,定定地看着李弘冀,道:“燕王,可知唐太宗?”
  “唐太宗?”李弘冀一愣,大唐第二任皇帝,他怎会不知道?
  耶律喜隐对中原王朝有一些研究,但却不明白郭荣什么意思,不免问道:“晋王,你的意思是?”
  “燕王,唐太宗的生平,想来燕王也是知道的吧?”郭荣问道。
  李弘冀点头,他武将出身,岂会不知道唐太宗?前朝诸多皇帝中,只有唐太宗最让他推崇,唐太宗年轻的时候,还是秦王,就以战功赫赫闻名大唐,可惜,他因为不是长子,就得不到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最终,靠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成功登基,开创了贞观之治。
  等等,玄武门之变?李弘冀似乎猜到了一些,他忍不住看了郭荣一眼,带着询问之意,道:“郭大哥,你的意思是?”
  “燕王,难道今日之局面,与当初不是颇为相似吗?”郭荣反问。
  李弘冀沉默了,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父皇与皇兄的联手打压,引起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的不满,这才拥立李世民发动了震惊大唐的玄武门之变而今,他同样受到父皇与杨琏的联手打压,如今更是被逼要去吉州。吉州那地方,可是大唐流放犯人的地方,父皇这样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他要放弃燕王,这种绝情的态度,已经丝毫不顾念父子之情了。
  李弘冀不由握紧了拳头,可是,他的心中仍然有犹豫。父皇可以不念父子之情,但是他造反,岂不是与禽兽无异?
  郭荣看出了李弘冀的犹豫,毕竟李璟是他的父亲,要他造反弑父,不是那么一下子容易接受的,至少心里那一关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年玄武门之变前,唐太宗还故意犹豫呢,所以郭荣决定再劝慰一番,当然,这种劝慰急不得,不然很有可能引起李弘冀的反感。
  “燕王放心,我的意思并非要造反,而是要替大唐陛下除残去秽,清除他身边的阿谀奉承之徒,若是能清君侧,以天子的精明,自然会肃清朝廷,还燕王一个公道。”郭荣说道,目光炯炯有神,他希望李弘冀能听懂他的话。
  李弘冀沉默了起来,郭荣已经把意思说的非常清楚了,清君侧,清的便是齐王李景遂与吴侯杨琏,这两人一个是大唐储君皇太弟,一个是新晋吴侯,都炙手可热,无论是政见还是私下里,都会父皇有很大的影响。
  耶律喜隐暗中冲着郭荣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办法好,若是能清君侧,燕王控制了金陵,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许多。
  郭荣又道:“燕王,如今的局势已经不能再等了,若是去了吉州,在金陵就什么都没了,就算燕王留下后手,燕王远在吉州,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金陵有变,根本无法及时赶过来。”
  李弘冀仍然有他的顾虑,不过这一次他的口气松动了许多,若能够清君侧,就等于他已经控制了金陵,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就是第二个秦王,先逼迫父皇封为为太子,然后迅速继位,这样名正言顺,就算有人要造反,大义不够,天下人也不会站在叛军那边。
  可是,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兵变成功,是因为他长期领兵,部下有诸多骁将,这些骁将跟随李世民多年,自然希望李世民能够登上帝位,自己也能水涨船高,成为新朝炙手可热的大臣。
  而自己呢,情况大为不同,前几年,他还有领兵的机会,认识一些将领,可是这些年来,随着杨琏的异军突起,杨琏成为大唐的主要战力,大多数的时间里,是杨琏在领兵。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支持李弘冀的人不多,依附杨琏的人却多了起来。
  很显然,若是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