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皮逻阁将一半分给了功勋之将,自己留下了两千五以作劳力,正好关在太和城。
  城中有南诏从唐军这里缴获的兵器,都是现成的,一下子唐军的兵力近乎扩充了一半。
  哥舒翰命麾下诸将驻守城寨,派人命嶲州的三万唐军赶来支援。
  南诏国都一夜而下,整个南诏为之哗然。
  别有用心的已经开始筹谋他路了,忠于皮逻阁的慈彰,从剑浪城赶回来支援。
  只是他麾下只有一千不到的兵卒,如何从五千余唐军手中夺城?
  哥舒翰守都不愿意守,亲自率兵利用上风的优势,由上而下将慈彰一击而溃,还砍下了他的脑袋。
  十日后,三万唐军抵达太和城,万事抵定。
  裴旻曾向李隆基夸口,哥舒翰至多两月,便可稳定南疆局面,让唐王朝能够全心全意的对付吐蕃、阿拉伯。
  而至哥舒翰上任至今,不过一个半月。
  这天哥舒翰将鲜于仲通、王克昭叫到了城中帅营。
  看着鲜于仲通、王克昭,哥舒翰恨铁不成钢的指着两人道:“你们,你们让我说你们什么好,就为了那么一点点的财帛,就放弃大好的晋升前途?”
  鲜于仲通一脸的莫名,王克昭却有些心虚。
  “节度使,此话怎讲?”鲜于仲通提出异议。
  哥舒翰怒道:“我新来蜀中,正欲培养心腹。你们与我最熟,才让你们独当大任。你们倒好,看人家颇有家资,竟然借口他们抵抗,掠夺他们家财?你们真需要救急,跟某说。某这方面从不小气,何必用这种毁了自己前途的手段,贪图那点不义之财?”
  鲜于仲通怒视王克昭。
  王克昭哭丧着脸,跪伏下来:“节度使,鲜于先生,是我,是我鬼迷心窍,我该死,求节度使饶我这次。我将钱财如数上交,不敢有半点私藏。”
  鲜于仲通险些气晕过去,要不是哥舒翰就在面前,他甚至忍不住要动手了,咬牙切齿道:“节度使明鉴,此事末将一概不知。”
  哥舒翰愤愤不平的道:“告状之人,证据确凿,你麾下的兵也参与其中,而且南路军以你为首,这管教不严,治下无方的罪名,你怕是难辞其咎。”
  鲜于仲通顾不得生气,深深作揖道:“末将愿为节度使效犬马之劳,还请节度使搭救一二。”
  哥舒翰看着面前二将,长叹一声道:“罚,我肯定是要罚的。我初掌剑南军,第一次遇上这种事情,若是姑息,以后如何治军?这样吧,我这边重罚,用你们以正军规。另一方面上书陛下的捷报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不向朝廷禀报了。王将军是此事首犯,杖责五十军棍,鲜于将军治军无杖责四十。你们放心,我会特地吩咐下去,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正的打的,你们也配合一点,叫得凄惨一些。明白嘛!”
  鲜于仲通、王克昭无奈,但对于哥舒翰的安排,还是非常满意的。


第三十四章 杖杀,举荐
  面对聚集的蜀中诸将,哥舒翰怒发冲冠,厉声道:“军纪是军人必需遵守的法则。人无信不立,军无规不胜。”
  从河西军出来,哥舒翰理所当然的为裴旻洗脑,对于军纪军人有着同样的理念,此刻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王克昭纵容麾下兵士劫掠,造成恶劣影响,本因已死赎罪,但念及战事混乱,王将军又有破城之功,死罪可免,杖五十,以儆效尤。鲜于仲通御下无方,致使麾下兵卒劫掠伤人,一并同罪,杖四十……”
  哥舒翰一脸的方正,帐中诸将都有些意外,有些肃然。
  攻城是古代战役中最难打的,故而大多将帅为了激励士气,多有取城之后洗劫城中财富的承诺。
  即便没有特别下令,攻伐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类似情况。
  寻常将帅只要不过火,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严厉的,也不过是小小处罚一下。
  却不想哥舒翰竟然如此严苛的惩处,想到世上传言河西、陇右军的军纪,顿然明白传言不虚。
  只是诸将有些犹疑,王克昭还好说,没有什么身份地位。
  而鲜于仲通却是蜀中大豪,家财万贯,在军中颇有人脉,长安京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哥舒翰毕竟初来乍道,真要来一个将帅不合可是不妙。
  却不想鲜于仲通居然心悦诚服的认罪了。
  这样诸将大觉惊愕,对于哥舒翰也高看了几分。
  鲜于仲通、王克昭给行刑官压下去了。
  行刑官将鲜于仲通、王克昭按在了地上。
  鲜于仲通想着自己要配合一些,准备扯着嗓子尖叫……
  忽然!
  “砰!”
  粗大的军杖直接打在了鲜于仲通的脊背上。
  “啊!”
  剧痛从脊柱神经传到身体每一处部位,口水飞呛而出,眼珠子都疼得吐了出来。
  什么情况?
  不是说好的假打的嘛?
  是令没有传到位?
  他说正想开口说话,又一杖重重的落下,直接将他嘴里的话,硬生生的打了下去。
  王克昭正准备受刑,突然听到身旁传来尖利凄惨的叫声,心底忍不住一乐,心念道:“鲜于先生这叫的真像,我可不能让他比了下去!”
  ……
  正想着,一军杖重重落下,王克昭也发出了同样凄惨的叫声。
  一声声惨叫传入帐中,帐中诸将望向哥舒翰的眼神也越发的敬畏。
  不论是此次哥舒翰奇袭太和城的壮举,还是今日的杖打鲜于仲通、王克昭的治军之严,都让他们意识到面前这个新任节度使不好对付。
  尤其是李宓。
  李宓是将门世家,家族历代与巴蜀为将,在蜀地颇有地位,更在鲜于仲通之上。
  之前的南征战役,章仇兼琼遇袭。
  李宓的父亲李霆拼死抵抗殿后,才令章仇兼琼与万余唐军溃卒得以保全。
  李霆力战最后,不甘受俘,自尽而亡。
  李宓也因李霆忠义,得以子承父位。
  故而对于鲜于仲通、王克昭的临阵脱逃,李宓是万分鄙夷。本来他对哥舒翰重用两人也很是不满,但他一路跟着哥舒翰作战,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上司粗犷面貌下的智勇,大感折服。而今又见他严惩鲜于仲通、王克昭,心底更是畅快,由衷臣服了。
  只是帐外的叫喊声越来越弱了,哥舒翰犹自未觉。
  直到帐外的行刑官大步进来禀报,说鲜于仲通、王克昭已经给活活杖杀了。
  哥舒翰才一脸的意外,道:“就死了,怎么这么不经打?”
  帐中诸将更是你眼望我眼,相互的无语。
  “算了,拖下去吧!此事某会向陛下说明的!”
  哥舒翰有些着恼,宣布了散会。
  直到大帐内空无一人,哥舒翰才露出了轻松的表情。
  裴旻给他的信,他早已收到了。
  哥舒翰这才知道鲜于仲通、王克昭是什么样的人物。
  这样的人留在手上,绝对不是好事。
  章仇兼琼官声极好,不就是因为鲜于仲通都弄得如此地步?
  哥舒翰于公于私都留不得他们,只是鲜于仲通、王克昭在长安颇有人脉,李隆基也认得这么一号人,贸然对之动手,有可能将自己搭进去。
  故而百转千回,正大光明的用军法将两人杖杀。
  身为三军主帅,哥舒翰想要给麾下的将校安一个罪名,太容易了。
  哥舒翰并未将此事隐瞒下来,而是直接上表了一封认罪书。
  说自己新接管剑南军,鲜于仲通、王克昭触犯军纪,自己一时不查将两人打死了。
  在长安的李隆基,初次得到这个消息,心底也生出了点点无名之火。
  鲜于仲通、王克昭给他颇深的印象,在他的记忆里是两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就这样让哥舒翰杖杀了?
  可得知哥舒翰已经平定了南诏战局,生擒南诏王皮逻阁的时候,火气烟消云散。
  杀了就杀了吧!
  鲜于仲通、王克昭能战,但跟哥舒翰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唐军一雪前耻,李隆基也是扬眉吐气,下令将哥舒翰的战绩传告天下,让世人放心。
  之前只是小小的意外,唐王朝一样是唐王朝。
  原本李隆基已经有些怠慢军国大事了,但随着大西北的动荡,唐王朝多线开战,经济军事都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开始如往常一样,兢兢业业的处理朝政。
  之前南诏惨败,阵亡将士的抚恤,还有东北战事、南诏战事、西域、青海湖的战局,这一切的开销,让唐王朝的财政十数年来首次出现赤字。
  只是因为这些年府库存蓄颇多,还承受的起。
  但若一直下去,吃老本唐王朝撑前景堪忧。
  现在让李隆基高兴的是王忠嗣取得了初步的胜果,而哥舒翰更是直接抵定了南诏的大局。
  即便是对于裴旻手握大权,非常不满的李元纮,也不得不承认,是裴旻再一次稳住了唐王朝的局面。
  要不是裴旻从军中抽出哥舒翰这样的名将,他人谁有这个本事一战抵定南诏?
  要是南边在战事再拖个一二年,那玩蛋大吉了。
  不过就算如此,唐王朝的财政负担一样存在。
  李隆基现在满脑子的都是钱钱钱。
  “陛下,臣举荐一人,可为陛下解决燃眉之急!”
  太府卿杨慎矜这天找上了李隆基热心地说道。


第三十五章 英雄之后
  李隆基正为钱财发愁烦忧,听闻杨慎矜这么一说,登时来了精神,说道:“杨爱卿快快说来。”
  杨慎矜算得上是帝王后裔,他是隋炀帝杨广玄孙,齐王杨暕曾孙,隋王杨政道之孙,弘农郡公杨崇礼之子。
  李杨两家相爱相杀。
  总的来说对于杨家,李家还算容情的,非但不忌惮,还委以重任。
  杨慎矜的父亲杨崇礼便是最好的例子。
  杨崇礼自幼聪慧,极有干略,历任洛、梁、滑、汾、怀五州刺史,皆有政绩而闻名。
  开元元年,李隆基将杨崇礼调入朝堂,担任太府卿一职位。
  太府卿是真正的唐王朝的钱袋子,比户部还要有钱。
  户部主的是天下百姓以及财务政令,而太府卿掌财货仓储与贸易,并领京都诸市署以及天下物价的平准,主要负责商业一块。
  亦可以说户部与太府卿这两个部门,掌控者整个唐王朝的经济。
  杨崇礼在太府卿干了二十年,公正清廉始终如一,不久前更是授任户部尚书。
  可以说李隆基将唐王朝的经济都交到杨崇礼一人手上。
  杨崇礼也没有辜负李隆基的器重,国库中的财物堆积如山。
  朝廷查账的时候,杨崇礼上表的财务无不精确,每年检查节省出来的钱有数百万贯,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干吏能臣。
  可惜两年前,杨崇礼得了重病,辞去了太府卿之职。
  李隆基感念杨崇礼的大功,不愿将太府卿的位子交给别人,打算从杨崇礼的三个儿子中选取一个。
  杨崇礼家教极好,他的三个儿子杨慎馀、杨慎矜、杨慎名皆是人杰,皆勤于恪守,为政清廉,有其父风范。
  但杨慎矜最为优秀,因此拜任监察御史,掌管太府的收入支出。
  杨慎矜也不负众望,为人深沉刚毅,富有才干,尤善理财掌管太府,政绩卓著,继承了自己父亲太府卿之职。
  杨慎矜恭敬地说道:“臣有一好友,姓王名鉷,是太原王氏之后,他的祖父是我朝西域名将王方翼,此人对于财政事物极有见地,能力更在臣之上。”
  杨慎矜的话,让李隆基大感兴趣。
  王方翼可是继裴行俭之后,唐王朝最为璀璨的后起名将,巩固边防、平定西域端是了得,只可惜折在了武则天的手上。
  “英雄之后,必然不凡!”李隆基也想到了王忠嗣,兴奋道:“杨爱卿选个时日,将王鉷带来,朕亲自会一会这名门之后。”
  ……
  ……
  在白沙瓦留下兵卒驻扎,阿拉伯的最高军事统帅莫斯雷马萨新提拔的大将阿布·穆斯里姆领着两万先锋军赶往喀布尔河。
  沿途肃清两翼不断零星出现的唐军游骑,浪费了不少时间,终于踏着清晨的薄雾抵达了喀布尔河附近。
  此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遮天蔽日的旌旗,是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麾下的一万五千严阵以待的劲足雄兵。
  看着对面杀气腾腾的军阵,阿布·穆斯里姆脸色有些吃重。
  阿拉伯与吐蕃利益相同,他们得到消息之日,立刻选择出兵西域。
  莫斯雷马萨直接派遣阿布·穆斯里姆为先锋,强渡喀布尔河。
  阿布·穆斯里姆一路疾行,却不想还是晚了唐军一步。
  “果然不是一个能够轻视的对手!”
  阿布·穆斯里姆眺望着对方那雄浑的军阵,由不得发出感慨。
  跟以往他们遇到的对手相比,面前的这支军队,显然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不管怎么样,必须拿下这喀布尔河……”
  阿布·穆斯里姆目光决绝。
  阿拉伯打算以天竺为踏板,北上平定西域。
  但天竺与唐王朝之间有两条河,一条是贯穿东西的信度河,还有一条是连接西北、东南的喀布尔河。
  信度河全长约二千七百多公里,流域宽广。此河上游地险,古来称之为悬度或大头痛岭、小头痛岭。
  阿拉伯的水军向来是他们弱点,在这方面他们就多次吃了拜占庭的亏。
  狮王莫斯雷马萨也以陆战称雄,不精于水战。
  信度河完全不去考虑。
  喀布尔河相对而言要平坦很多,河道也不是很宽尤其是中下游的交界处有一条叫做唐桥的石拱桥,可以供大军通过。
  在决定出兵的那一瞬间,莫斯雷马萨即派兵抢占唐桥,以渡大军。
  阿布·穆斯里姆深知唐桥的重要,日夜行军,结果还是慢了一步。
  “有人来了!”
  阿布·穆斯里姆正在犹疑要不要强攻,却意外发现对方军阵中跑来一人,手中高举一旗。
  阿布·穆斯里姆也知道这是传话的讯号,挥手让麾下兵将放行待命。
  封常清派来的人,自然会说阿拉伯语,隔着十余步,远远的抱拳道:“我家节度使大人说了阿布将军远道而来,日夜兼程,必然疲乏。我唐王朝是仁义之师,不在这个时候动兵。阿布将军大可在此地休整,待气力回复之后,再于我唐军一战。”
  仁义之师!
  这话显然是用来欺骗小孩子的。
  阿布·穆斯里姆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阿拉伯大将,虽然奴隶出身,却成为阿拉伯举足轻重的大将,怛罗斯之战,打败高仙芝的就是他。
  与莫斯雷马萨的豪勇,擅打硬战不同。
  阿布·穆斯里姆擅于用谋,有洞察人心的敏锐直觉,是他策反了葛逻禄叛唐,抵定了东西两国首次大决战的胜局。
  略一沉吟,阿布·穆斯里姆已经想到了对方的用心。
  唐桥还在,唐军也应该刚来不久,没有来得及毁桥。
  若是原地休整,等于是给了唐军拆毁唐桥的时间。
  念及于此,阿布·穆斯里姆高声道:“回去谢过你们节度使的好意,我们是阿拉伯帝国狮王麾下的勇士,受真主的庇佑,有着无穷的气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碾碎一切异教徒!”
  咚!
  咚!
  咚!
  震天的战鼓声已经敲响。
  阿布·穆斯里姆下达了战书,吹起了征战的号角。
  阿拉伯的特色步兵方盾阵,长长的一排位列阵前。
  第一列是手持战斧,高举着长盾的兵士,后排四列都是挺着长矛的枪兵,枪兵之后是身披装甲的双手剑士……
  一步一步,速度缓慢,却如墙一般推进。


第三十六章 激战喀布尔河
  黎明,喀布尔河。
  入秋的时节,但在西域已经初现寒意,敌我双方兵士呼吸时的热气,仿若云层一般厚重。
  军队整齐的踏步声,伴随着激昂的战鼓,震荡的喀布尔河的河面都起了一阵涟漪。
  虽然只是五千人的步兵阵,但紧密整齐的阵容、滚滚的烟尘和巨大的呐喊声,使得他们看上去宛如洪水般波涛汹涌。
  一万五千名安西军军士静静地矗立在喀布尔河的两岸,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迎接着即将到来的大战。
  封常清一脸肃然的看着前方,心思有些沉重。
  唐朝临敌战法最是多变,靠的就是兵种的配合。
  一般而言。
  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
  每当战斗展开,敌人在一百五十步的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枪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己方重装步兵与敌方步骑兵短兵相接后,奇兵、马军、跳荡军皆不准轻举妄动,如果前方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方可迎前敌出击,重步兵则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则配合马军同时作战。
  如此打法还计入了李靖的《卫公兵法》中。
  如此兵种的配合,最大限度的弥补各兵种之间的不足。
  相对清一色的兵种,这种众多兵种混合作战的战法,显然更加高明,适用于任何地方。
  而与唐军交手的诸多异族,因为各种关系,兵种相对单调。如封常清这样的名将,只要指挥有序,不难取胜。
  但显然阿拉伯帝国能够纵横四方,成为能与大唐抗衡的帝国,绝非浪得虚名。
  这西方的兵种于唐王朝的有很大的差别,但以封常清自身的军事素养,不难看出其中的猫腻。
  最前排的斧盾兵与唐王朝的刀盾兵有相同的功效,只是对方的盾是长盾,覆盖全身的超大型盾牌,斧子自不用说,短兵器中的重型兵器,论及威慑力,确实要在刀盾兵之上。
  其后的长枪兵亦与唐兵常见的枪兵不同。
  他们的长枪更重更长,是那种完全没有近战能力的长枪。但可以想象,远程突刺威力必然十分可怕,故而长枪兵除了重长枪之外,身上还挂着近战用的弯刀。
  至于其后身着重甲,双手持剑的剑士,更在封常清的理解之外,还是第一次见……
  但可以想象,那可怕的双刃剑,杀伤力是何等了得。
  封常清记得自己在来之前,裴帅曾与自己聊过阿拉伯的核心战斗力。
  阿拉伯的军事之所以强大,原因在于他们的军事制度,就如当年的秦国一样。
  昔年秦国百姓生活的极为贫苦,远不及东方六国,但是他们制度用的极妙。商鞅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以军功来授予爵位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战场上杀敌有功的战士,可以获得土地和房产作为奖赏,同时还有很多政策上的照顾。
  只有军功,才能让生活得到改善,故而好战如狂。
  而阿拉伯则是将奴隶兵运用到了极致,他们将体格壮硕的孩子集合起来,传授他们信仰,训练他们征战的能力。
  故而这些兵就是为战斗而生的,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知道杀人,战时在信仰加持下,悍不畏死。
  西方人的体魄偏向蛮夷化,力气壮实普遍强于东方人。
  真要打起来,唐军未必就能占得上风。
  封常清本来还觉得有些不以为然,这亲自见阿拉伯的军阵,才知道裴旻的话,不虚也。
  “先尝试一下!”
  封常清一挥手,传令兵将命令下达下去。
  嗖、嗖、嗖……
  稀稀拉拉的弩箭越空而出。
  只听得“咄咄咄”几声,唐王朝最强劲的弩箭这一次并未取得奇效。
  阿拉伯斧盾兵用的超大型长盾,外边包了一层铁皮,以西方硬木制作而成,对于弩箭的防御力强的惊人。
  唐军的弩箭尽数定在了超大型长盾上,好似石入大海一般。
  “噗嗤!”一声!
  阿布·穆斯里姆身旁的一员大将忍不住笑出了声音。
  卡赫塔巴笑道:“这就是唐王朝的强弓劲弩?也不怎么样嘛!”
  与吐蕃同盟之后,吐蕃将自己手中唐王朝的一切长处弱点尽数于阿拉伯共享。
  其中吐蕃多次提起唐王朝的强弓劲弩,天下无双,给予他们巨大的伤害。
  现在看来,不过如此。
  阿布·穆斯里姆没有应话,继续看着战场,他突然留意到喀布尔河对岸的唐军以及岸边的唐兵都趴下了!
  在唐兵的背后,居然是五架古怪的木质工具,有点儿像古罗马的弩炮,但模样架势大不相同。
  封常清舔了舔嘴唇,再一次挥了挥手,下达了射击的命令。
  “砰!”
  “砰!”
  “砰!”
  ……
  这一次不在是弩矢的轻响,而是如雷鸣一般震响。
  五根粗大的弩箭越空而出,同时三十道较小如长枪一样的弩箭也分别扩散四射。
  弩箭越过喀布尔河,居然在水面上带起了一阵涟漪。
  粗大的弩箭瞬息间就射入在阿拉伯的大盾上。
  长达两米重八十斤的巨大弩箭,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碾压性的力量直接将大盾打的炸裂开来。
  巨大的力量直接将持盾的兵士手臂的骨头震碎,弩箭穿过他们的身子将阿拉伯的军阵射穿。
  长枪似地小弩箭,威力要逊色许多,却也不是长盾能够抵挡的。
  直接射进了木盾里,连带着木盾与持盾的兵士一并将阿拉伯的阵型撞的七零八落。
  五千人的军阵,直接让五根巨弩撕裂成五段,三十根小弩失射的乱七八糟。
  “射!”
  封常清眼露厉色,挥舞起了令旗。
  趴在地上的唐军一并站了起来,露出了黑黝黝的弩箭……
  漫天的弩箭越空射出!
  卡赫塔巴此刻的笑脸僵硬在了脸上,只见弩箭刺入士兵皮甲下的肉体,红色血液如喷泉般的飞溅!
  随着阵列前头的盾兵倒下,严整的阵型堤坝出现了多个裂缝。
  训练有素的强弩手把握着这个机会,攻击随即水银泄地一般渗透了进去。在那短短的一瞬间,数以千计的弩箭仿佛奔腾的黄河之水汹涌而来,卷走了数以百计的性命!


第三十七章 打脸,狂言
  卡赫塔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刚刚还笑话唐军的弩箭不怎么样。
  下一刻追魂夺命的劲弩便让阿拉伯损失惨重,眼睛都要急红了。
  尤其是见到那些身披重甲的双手剑士也一个个如同麦子一样的倒下,更是怒发如狂,叫喝道:“将军!”
  双手剑士是阿拉伯特殊的兵种,手持最锋利的大剑,身披重甲,在战场上向来所向披靡。
  但是今时今日,却连敌人都没有触碰到就付出了百余伤亡。
  这些双手剑士都身披坚甲,寻常弓箭根本难以伤及分毫,却不想面对唐朝的劲弩,就跟纸糊一样。
  阿布·穆斯里姆目光落在那五张巨弩上,眼中闪着异彩,说道:“这玩意,比我们从拜占庭缴获来的弩炮强多了吧。”
  弩并非是华夏专有的利器。
  在西方也存在着劲弩,前四世纪希腊人就搞出了腹弓,与神臂弓一样,名为弓,其实是弩。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弓弩这一块,华夏王朝是永远的王者。
  从弓弩的起源到淘汰,这漫长的千年里,华夏王朝都是处于领先地位。
  西方弩的发展到了现在,有一种叫着弩炮的强弩,款式与唐朝的重型弩大体相同,但是威力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西方弩炮只发一矢,威力还比不上唐军的这种硬弩。
  “强的不只是一点半点!”
  阿布·穆斯里姆眼中闪过一丝贪婪说道:“这应该就是吐蕃文献中提到的绞车弩,我记得书中写道:绞车弩射距约七百步,攻城拔寨可用,固守防线也可用。有十二石之巨力,人力无法推动,需要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矢道搁置巨箭,左右各放置三支小箭。需以力士用锤子敲击机括,才能射击,无坚不摧。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我们要是有了这绞车弩,大肆生产,何愁君士坦丁堡不落?如此神物,看我取来,以助我阿拉伯成就伟业。”
  绞车弩确实厉害,射速是致命问题。
  就战场的局面,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射击的机会了。
  阿拉伯兵士久经战阵,经过短时间的混乱开始了变阵。
  他们收拢了阵型,重新以未受损的斧盾兵护住了步兵阵,继续向前推进。
  唐军也在第一时间收回了弩箭,退了下去。
  战锋队早已做好了准备,开始向前突进。
  粗长的长矛从斧盾兵刻意留下的缝隙中刺了出来。
  阿拉伯的长矛手用的战矛比唐军的长枪更要长上许多,这一次直接占据了兵器的优势,重重的刺进了唐军的身体里,步步前推。
  唐军一样的训练有素,战锋队尝到了战矛的厉害,灵活有效的进行着闪避,快速逼近。
  只要冲到了近处,与盾斧兵短兵相接,长矛手的威力将会大幅度削弱。
  双方终究厮杀在了一起。
  盾斧兵的盾牌太重,在白刃战时根本无法灵动自如。
  唐军又以灵活著称,只要有一点缝隙,快捷的唐横刀从缝隙中插入,带出了一片血雾。
  阿拉伯的战矛手不得不选择弃枪以弯刀而战。
  双方绞杀在了一处,相互发起冲锋,伴随着一具具尸体的倒下,血腥气味,迷漫战场。
  阿布·穆斯里姆、卡赫塔巴都紧张的说不出话来。
  他们阿拉伯大军纵横大西方,所向披靡,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兵卒的强悍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野战对垒中,他们还从未处于劣势。
  阿拉伯的军事制度,正是阿拉伯帝国纵横西方的根源。
  可是与唐军这一仗,即便不算之前弩箭带来的伤害,在短兵对决中,他们居然破天荒的处于劣势。
  阿布·穆斯里姆果敢的改变了阵容,将自己的杀手锏双手剑士投入了前线。
  另一方的封常清也绷紧着脸。
  唐王朝的情况与阿拉伯相同,自唐军改募兵制以后,唐王朝一改府兵的疲软,战斗力急剧提升。
  在野战上从未有过对手,可今日与阿拉伯这一打登时感觉到了压力。
  不过接战了一刻钟,战损比例就高的吓人。
  就算唐军的战锋队取得了微弱的优势,却也是以可怕的伤亡换回来的。
  而且随着对方双手剑士的投入,微弱的优势瞬间调换。
  封常清的应对不可谓不快,直接将重装步兵调上了战场。
  双方相互拼杀,呈现胶着状态,打得如火如荼。
  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看见残肢断臂,喊杀声与哀嚎声,此起彼落。
  随着战事的僵持,封常清眼中露出一丝不甘,尽管唐军未露败绩,但他已经看出来了。
  以战斗力而言,自己麾下的兵要略逊对方一筹。
  要是换做他担任沙州都督时,手中的河西玉门军,他绝对相信自己能够取得优胜。
  然而他刚刚继任安西节度使不久,而安西军之前与突骑施一战,因夫蒙灵察贪功急进,令得安西军损失惨重。
  封常清继任之后,重新做了整改。
  因为裴旻的关系,封常清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衣甲兵器兵源都不缺。
  封常清也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