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剑圣-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丫头性子野,根本坐不住,半年不见估计伤好了差不多了,回长安了也不一定。
裴旻将小七小八放下,快步来到近处给裴母行礼问好。
裴母见自己的儿子脸上颇有风霜之色,又是欣慰,又是心疼,赶忙将他搀扶起来,说道:“这一去半年,是没吃好?还是没睡好?都瘦了。”
裴旻此去救援安西,正逢冬日,大雪漫天,寒风刺骨,军中膳食又差,西域也难吃到中原的各种蔬菜,受了不少罪,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此刻他笑了笑道:“哪能啊!西域诸国国王不知道有多巴结孩儿呢,又是羊肉,牛肉的,都吃腻了,穿着暖和的皮棉袄,都觉得自己胖了。吓得孩儿没日没夜的练剑,这才廋了下来。”
裴母也不知是真是假,但见孩子一如既往,心底也是大安,满足的看着。
裴旻也跟娇陈、公孙幽打这招呼。
他跟娇陈是老夫老妻,心灵相通没有多说,关怀的问着公孙幽的伤势。
公孙幽一如既往的温婉,秀外慧中,柔声道:“已经好的差不多了,梨老的苗医外加孙公子的针灸,相辅相成,效果极好。刚刚昨天梨老还说,只要再过十余日,便可断药。”
裴旻心底放心,说道:“那就好,那就好!曦姑娘呢,她的伤好的如何了,这不见她人影不会是回长安了吧?”
公孙幽一脸的无奈,颔首道:“她伤的较轻,半个月前已经停药。姑臧毕竟不比长安,她耐不住回去了。”
“就知道!”裴旻吐槽了一句,虽说凉州男儿多彪悍,姑臧也有不少的武林人士,可跟藏龙卧虎的国都长安始终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时裴母插了一句话:“也是时候传讯让小曦回来了,你们的婚事因为受伤、战事已经拖了大半年,可不能再拖了。谁知道再拖下去,又会有什么不可抗拒的意外?”
裴旻听着这话,身心那叫一个舒坦,果然是真好娘亲,带着几许期望的看着公孙幽。
公孙幽让裴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到这事,脑海之中嗡的一声,只觉得脸上火烫一片,俏脸上飞起了两片粉红。
见裴母、裴旻都看着自己,公孙幽深吸了口气,朗声、清脆、直接地说道:“好,听裴姨安排。”
裴旻笑着咧着嘴,心情可比打了大胜仗还要高兴。
小七、小八显然不甘心给抢了风头,嬉笑着开始围绕着公孙幽转悠,直接改了口,“幽姨娘、幽姨娘……”开心的叫着。
娇陈也道:“那我也要改口叫姐姐了!”
公孙幽见一家人对自己毫无芥蒂,心底也是高兴、大安。
裴旻与裴母公孙幽、娇陈说了话,还商讨了一些婚礼的细节。
见时间还早,裴旻又回到了节度使前院与秘书王维见了面。
王维是一如既往的心细认真,他离去的几个月里,依旧将河西、陇右发生上报的大小事情详细的记载下来,称之为事无巨细亦不为过。
王维将一封信摆在裴旻的面前,说道:“这是陛下给裴帅的信,诸事可以日后详看,陛下的信或许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一定。”
裴旻不敢怠慢,打开了印泥,信中开头自是一阵夸赞,说他安西一仗打的漂亮。
继续看下去,李隆基在信中也问起了他安西的情况局面,但相比问王忠嗣的婉转,问裴旻的时候就直白了许多,直言满朝文武对于西域的态度游移不定,一天一个看法,对于阿拉伯与吐蕃的军事联盟,极为慎重,但多日商议不出个决定。
最后李隆基还向他征求了一个意见,说安西局面如此复杂,何人能够担任安西副大都督的职位?
是否需要让杜暹夺情起复。
“夺情起复”是应对丁忧守制的方法。
父母病故,官员不丁忧守制就是不孝,但若官员实在太重要,朝廷离不开他,皇帝则有权力免去官员三年守孝的义务。
夺情起复之下,则官员无需守孝。
裴旻让王维给他磨墨,自己沉吟了片刻,动笔给李隆基回了一封信。
一样的,信的开篇不是商议正事,而是拍马屁。
裴旻为官多年,对于拍马屁的学问也算是得心应手。
此战安西并未受到严重兵灾,固然是因为裴旻那如艺术一般的调兵水平,也有李隆基的决策之功。
那个时候只是安西战事起,根本就没有结果也没有开打,是裴旻单方面的断定夫蒙灵察会因私心误事。
若李隆基不信裴旻的判断,非要等到安西败局传达才派兵支援,那黄花菜都凉了。
故而裴旻是大书特书,将李隆基吹捧上了天。
第五十七章 布局安西
裴旻写的自己都有些吹不下去了,这才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
王维在一旁研着墨,禀着欣赏一代文宗楷书的心思,瞄了几眼,那露骨的言辞,让他白嫩的脸蛋飘起了两朵红云。心底若忍不住思量:裴帅平日看着挺正直的,奉承起来,居然如此得心应手,实在想不到。
他却不知,人在高兴喜悦的时候,最好说话。
不将李隆基捧上天,裴旻又怎么能够安逸的布局西域?
裴旻接下来才将西域的局势情况细细言明,一字一句写的极为细腻,然后将颜杲卿的三条建议写了上去。
相对颜杲卿说的大略,裴旻写的更为详细,尤其是细节方面。
颜杲卿当时只是列了一个大纲。
这一路而来,争对这个大纲,裴旻补充了一些东西,又想了一些实施的步骤。
尤其是对于颜杲卿的第一点与第三点,裴旻有着很深的感慨。
第一点文化侵略,以招收人才为由,鼓动西域百姓学习大唐文化,给予他们在唐朝任官的优待。
这一条让裴旻想起了后世看的多部电影电视剧。
裴旻是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也只能从电影、电视剧里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国内疯传着国外是天堂的说法,尤其是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为得就是出国,将出国视为无上的光荣。
此时的情况,与那个时候极为相似。
只是选择的对象反了过来,在这个时代唐王朝才是真正的天堂。
只要给机会,裴旻相信西域的百姓,有志之士绝对会比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还要疯狂。
至于第三点攻心,抹黑对手,提高自己,裴旻最是擅长。
而且也不需要抹黑,阿拉伯帝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事风格就是征服。不服,就直接杀了,反正,杀的人越多,害怕的人就越多,最终会为他们征服。
这也是阿拉伯帝国比及不上唐王朝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哪怕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陆,领土范围比唐王朝更要广阔。
但你疆域再广,土地再多,没有足够的人发展治理,还不是等于零?
故而阿拉伯帝国的恶名,那是众所周知的。
还有关键一点,阿拉伯帝国以宗教立国,对于异教徒的处置非常的严苛。
只要利用好这两点,对于唐王朝在西域的控制力,会有显著性的提高。
当然裴旻不会吞自己知己的功劳,在信中明确的表明了颜杲卿才是定策之人,并且推荐他入主安西大都护府担任长史,负责安西政务。
对于李隆基信中关于夺情起复的提议,裴旻并不怎么认同。
杜暹确实有一定能力,以一文士之身,统领安西军政大事,任职四年,安抚将士,不辞辛劳,深得当地民心,干得很好。
可安西的局面只是求稳,已经不够了。
杜暹有能力稳定安西,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对抗阿拉伯帝国的兵锋。
不是每一个文人都是狄仁杰、虞允文、范仲淹这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存在。
对面阿拉伯的威胁,安西的军事理应交给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而不是甚无作战经验的文人。
对于这个人选,裴旻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封常清。
现在裴旻麾下有三个人有这个能力资格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
他们三位皆是历史名将,以能力历史表现来说,王忠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哥舒翰第二、封常清第三。
但也许是跟着自己久了,封常清表现的机会多了,或者历练的机会多了。
这个时代的封常清,在裴旻看来,他的干略是不输给哥舒翰的。
不过封常清,有一点先天性的不足缺陷。
就是他是个瘸子,个人战力也就比文官高那么一丢丢。而哥舒翰弓马娴熟,除了精于军略,还有一身了得的武艺。
哥舒翰、王忠嗣的履历、功绩都远不足以服众,是不可能升任节度使这个雄职的。
放眼裴旻麾下也只有封常清、张孝嵩、崔希逸三位都督有这个功绩资格。
只是崔希逸过于沉稳,变通上略有不足。
而张孝嵩又过于放荡,用计用谋,喜欢剑走偏锋。用兵之道,第一次铤而走险是勇气,两次三次,那是找死。
故而封常清是唯一的选择。
正好,裴旻有心将高仙芝收入帐下听用,将封常清调出去,把高仙芝招收进来,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只是历史上封常清是高仙芝的小弟,是在高仙芝的提拔之下,才有了未来。
现在封常清却反过来,跑到前面去了。
裴旻也没有自作主张的在信中直接提议封常清,只是让李隆基选择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裴旻了解李隆基,李隆基将他任命为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就有将西方的战局全权托付的意思。
故而李隆基对于安西节度使的安排上,不说会听裴旻的,至少会征求他的意见。
这李隆基问而答,与裴旻自作主张的提议,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越是身居高位,裴旻就越注意这个。
这一写就足足写了八大张纸,待墨水干后,裴旻将信装好,以特别的信封辅以印泥,送往长安。
接下来几日,裴旻并没有过多的处理政务,只是看了看公文,了解一下近来河西、陇右发生的事情,给自己放了几天的假。
这日裴旻打算去找张旭喝酒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
“裴帅带上维吧,维也想于孟兄一会。”
裴旻有些意外道:“孟兄是谁?”
王维忙道:“是维的疏忽,忘记向裴帅禀报了。孟兄是姓孟,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太白兄举荐来的,太白兄出蜀的时候,结识了孟兄。两人一并游玩了武昌黄鹤楼,得知孟兄有志用世,却仕途困顿,便劝他来凉州一试。伯高先生的图书馆举办的红火,急缺人手。九龄兄便让孟兄去图书馆帮忙了。”
裴旻眼中泛着光,孟浩然,又一位现象级的诗人,想着王维话中透露的“黄鹤楼”,大有所动,也许自己那个徒弟又有一篇名作现世了。
第五十八章 边塞风骨,开创时代
凉州国会图书馆。
作为历史上第一座公开的图书馆,裴旻的目的就是将之打造成唐王朝最大的图书馆。
只有如此,才能向河西宣扬唐王朝的文化,让河西着充斥着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汇聚的地方,以东方文化为上。
草圣张旭的号召力无疑是惊人的。
自张旭成为国会图书馆第一人馆长以后,图书馆的名望大震。
兼之裴旻从长安昭文馆、丽正修书院讨要来的各种古籍,让河西的读书人蜂拥而往。
图书馆并非落座于姑臧城中,而是城北的一块交通便利的平地。
原先是一座因战火废弃的寺庙,裴旻直接在寺庙的基础上建造了图书馆,占地面积比后来世界第一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要大。
图书馆与姑臧城有一段距离,裴旻、王维一大早便策马而行。
裴旻今日特地换了一身儒生服,浅紫色的遥琅渖锨嗪谏尼ネ罚渑渖弦话殉そ#稚匣鼓米乓槐凵龋渖仙窨サ男涟停肴痪褪且桓鲎鞘兰压印
王维则是一身白衣,那千娇百媚的相貌,简直就如西贝货一样。
裴旻、王维前后走着,一个帅气,一个漂亮,回头率是居高不下。
裴旻走在途中,笑着向身旁的秘书问道:“你说,这些人回头主要是看我,还是看你?”
王维轻声道:“裴帅英姿风采,世间罕见,自然是看裴帅的。”
“嘿嘿!”裴旻古怪一笑,说道:“那可不见得哦!”
一路聊着天,一边向图书馆行去。
话题围绕着孟浩然来说。
王维话语中毫不吝啬自己对孟浩然的欣赏,哪怕是李白,都没有得到王维如此赞誉。
裴旻自然知道原因,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历史上称呼他们为王孟。
性格相惜是理所当然的。
一路行去,裴旻见途中往来的读书人络绎不绝,显然自己对于河西文教的推广有了奇效,颇为自得。
来到图书馆,顺着长长的阶梯而上,走进了正殿。
宽敞巨大的图书馆里摆放着近百个书架,每一个书架里整整齐齐的摆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图书馆里有五百余学者,他们或是四处寻书,或是在书架前顿步观看,更有的在四周的座椅上安静的看书。
五百余人并无无多余的声音,体现了图书馆里良好的学习环境。
裴旻也未入内惊扰,而是绕了一圈,从后门进入找到了张旭。
张旭正在伏案书写,旁边一如既往的放着一个大酒壶。
只是颇为怪异,裴旻居然没有闻到应该闻到的酒味。
“老哥哥!”
裴旻没有大叫,轻轻的叫了一声,大步上前。
张旭听到叫唤,抬头见裴旻来了,也是一脸的大喜,赶忙来迎。
裴旻拉着张旭的双手,道:“弟事物繁忙,没有来得及过问老哥哥是否顺心就出征了!”
张旭道:“没有比这个馆长跟适合我的职位了。”
“那就好!”裴旻说道:“刚得空闲,找老哥哥喝酒来了!”
他边说着,走到案几前,将桌上的酒壶接过,直往嘴里倒。
张旭正想制止,却慢了一步。
酒壶里的液体已经奔流而出。
裴旻将液体灌入腹中,眼睛瞪的老大,强行将嘴里剩余的液体咽下,道:“怎么是水?”
张旭说道:“这图书馆是学者向学求学的地方,尤为神圣。某再好酒,也不敢在这里饮酒,打扰外殿那些向学的学生。”
“走,去我屋子里喝!”他说着也是迫不及待的拉着裴旻去他的卧房了。
裴旻口中不言,但对于自己这位老哥哥更加的敬重了。
一入张旭的卧房,裴旻就闻道了那理所应当的味道。
张旭迫不及待的给裴旻满上,也没有什么好的伙食,就是剩下的一些花生。
两人对坐而食,好不自在。
裴旻问起了图书馆的情况。
张旭还为开口,已经对着裴旻竖起了大拇指道:“无怪贤弟有这般成就,就凭你这远见,老哥哥不服都不行。来,先喝三盅,才能表达我现在的心情。”
裴旻莫名其妙的对饮了三盅。
张旭方才道:“在一文化杂乱之地,推广我朝文化,实非易事。但是贤弟却做到了,而且不过短短几年,整个大唐都知河西文风盛行,卓然一时。河西向学之人,与日俱增,某在长安的老友都有心来河西凑热闹。若无贤弟,哪有河西今日?”
裴旻细问缘由,瞬间明白了。
他的收藏怪癖,在这一刻取得了奇效。
一切都源于诗会!
在裴旻的安排下王昌龄、王之涣不定时的举办诗文赋会,张旭、张九龄、王翰、王维、高适这些文采斐然的人物,经常捧场,令得河西诗会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少传世的名作诞生。
其中王昌龄做出了《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也做了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不甘示弱,再次来了一首《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相比他之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思,这一首借异族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张九龄、王维、高适又有哪一个是等闲之辈?
在这种氛围的刺激下,也是佳作连篇。
这一下好了!
原本出一传世之篇,就能让士林称道好一阵子。
结果河西一地,文化相对低下的地方,二三年里呈现了井喷之势,千古佳作层出不穷。
先有裴旻的《三字经》、《劝学》、《出塞》,再有张旭、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高适之流的诗句。
这天下十佳作,七出河西。
周边陇右甚至长安的诗人,都不辞劳苦的原来参加河西诗会。
士林中好事者更是将这种迹象称之为“边塞风骨”。
而领衔边塞风骨的正是一代文宗,裴旻,裴静远。
张旭笑道:“当年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与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⒘蹊迳涎萘艘怀隽钊嘶昵C稳频慕ò卜绻牵袢胀邢偷艿母#谀愕拇煜拢颐窃诤游髡獗呷兀戳艘桓鍪贝
第五十九章 王忠嗣归来
裴旻想不到将一个个大诗人聚集起来,会有这样可怕的效果。
直接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唐朝真正让人传颂千年的是什么?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不是那气概万千的盛唐景象,也不是四夷臣服的威势,而是一首首惊艳绝伦的诗句歌赋,一篇篇精彩深刻的文章。
璀璨的唐诗,那是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会过时的财富。
而唐诗最巅峰的时期,毫无疑问就是这个时代。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有高适、岑参、王之涣、孟浩然等等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这些还是那种特别出名的高产诗人,加上中端诗人,那就如过江之鲫。
要是真能将他们汇聚一堂,场面是何等的辉煌盛大。
裴旻只是想想都觉得热血澎湃。
正喝得尽兴,王维、孟浩然一并前来拜见。
孟浩然今年三十有六,生的面方大耳,一脸的络腮胡子,一点没有书生的模样,反而颇有粗犷之气,让裴旻再一次感慨:人不可貌相。
“见过裴帅(裴国公)!”
两人一并行礼问好。
“不用多礼!”裴旻说着,让他们一并入座。
张旭见来了客人,也让下人准备了小菜。
孟浩然只是人长的粗犷,言谈举止还是有着文人风骨,不卑不亢也不骄不躁,于人一种粗汉子绣花的感觉。
裴旻跟孟浩然聊起了徒弟李白。
孟浩然也说起了他们结识的经过。
“开元十年,余襄阳酒肆与好友贾舁诗酒唱和。太白醉醺醺的大闹酒肆,原以为他只是一个酒鬼,不予理会。却不想太白是故意闹事,酒肆的东家低价强买农家精粮酿酒。太白看不过眼,逼出东家,为农家出头。太白剑法飘逸,为人洒脱,剑与人相辅相成,豪气干云。余见他为多人围攻,忍不住上前相助。两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
裴旻眼睛一亮,笑道:“浩然也会剑?”
孟浩然颔首道:“九岁那年读书学剑,至今二十余载。比不上国公天下无双,亦不如太白兄潇洒飘逸,对付三五蟊贼,不再话下。”
裴旻敬了孟浩然一盅,在这个尚武的时代,单纯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真的不多。
孟浩然又说道与李白的武昌再会,“那时余正打算去广陵访友,太白还赠了一首离别诗。”
说到这里,孟浩然还颇为感慨。
他成名已久,且阅历丰富,初次结识时,诗文造诣上胜初出茅庐的李白许多。
一开始李白在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这方面向他请教许多。
孟浩然的诗文有“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李白在这方面与孟浩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显示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不过短短年余,两人再会的时候,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让孟浩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
张旭早已听过此事,也感慨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太白与诗赋一道的天赋,委实令人惊叹。”
裴旻也为李白感到高兴,看着孟浩然问他的打算。
孟浩然道:“余这一身纵情诗酒,游览山水,可谓不愧此生,又虚度此生。得太白提议,前来河西凉州,遇到伯高先生,九龄先生,还有摩诘、少伯、季凌几人,大有所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一世,除了不愧此生,还需要为他人做些什么。余别无所长,唯有一些文采可看,愿意留在此地相助国公、伯高先生宣扬我华夏文化。”
“好!”裴旻本想将孟浩然收入幕府,但见他有了自己的目标,也不强求,一口应下。
图书馆的事物,有张旭、孟浩然两人负责,裴旻也能完全放下心来。
让张旭、孟浩然当官行政,裴旻或许担忧他们力不从心。
这诗词歌赋出色,未必就真的有治国经略。但由他们负责文学方面的事情,即便放眼天下,也没有几个敢说比他们更加适合。
离开图书馆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裴旻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姑臧。
跟张旭、孟浩然喝酒闲聊,谈文论诗,不易于一种放松。
此后几天,裴旻亲自安排着与公孙幽的婚事,各种礼节都不准备拉下。
尽管公孙幽是江湖人,不拘礼节,家中亦无父母健在,裴旻依然不打算草率行事。
给予公孙幽最大的尊重。
这日裴旻在院子里安排公孙幽将来住的别院。
古代三妻四妾是正常之事,对于如何分配自有一套方法。
不论是妻是妾,都有自己的屋子。
裴旻作为主人,反而没有,他是随意选择跟谁去睡。
其实在他心底,能够大被同眠才是美事,只是这种想法只能想想。
裴旻现在财大气粗,直接给公孙幽准备了一个单独的院子。
裴旻亲自负责院子的休整,正安排下人动手,却见王忠嗣远远的走来,当即放下一切,大笑的迎了上去。
“旻哥!”王忠嗣高声叫唤着,快步上前问好。
裴旻双手搭在王忠嗣的肩上,按了一按,硬邦邦的浑然不动,笑道:“又结实了!见过王姨、我娘了没?”
“见过了!”王忠嗣道:“一回来就给娘亲、义母叩头问好,得知旻哥在这里,特来拜见,也跟旻哥说说京里的事。”
“好!”裴旻拉着王忠嗣到了书房,他知王忠嗣不喜喝茶,直接上了酒。
王忠嗣一如既往的懂事,抢先给裴旻满上。
裴旻问道:“此去长安献俘,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忠嗣摇头道:“大事倒是没有,只是弟不擅于朝堂上的争斗,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连累了旻哥。”他顿了顿说道:“此次入京,见到了陛下。陛下很是随和,对弟也很看中。将弟提拔为捷胜军军使,还有调离河西的意思,让弟往安西填补空缺。弟不想离开旻哥就拒绝了,说子亭地理位置特殊,不敢轻离,免得坏了旻哥的大计。”
裴旻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依照他对李隆基的了解,李隆基这般提议,是单纯的想要提拔,并没有别的意思。
王忠嗣接着道:“陛下还问了西域的情况……”
他将跟李隆基会晤的情形细说。
裴旻一字一句的听完,说道:“朝堂的争锋尔虞我诈,确实应该处处留心,谨慎以对,不过也无需谨慎过头。怎么说呢,陛下是一个功利心很重的君王。他对于能够给他带来功绩的大将极为包容,哪怕你有错有过,他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故而遇到这样的一位君王,对于我们这些为将者来说,算是一种幸运。要注意的不是陛下,而是朝堂上的诸臣。”
“据我得到的消息,陛下重视武功,张相主政,偏向治军。已经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满,他们觉得文治才是国家的根本。如此不愧余力的发展军功,指挥助长不正之风,有违国家安定。所以你旻哥手握两镇之兵,还负责河西政务,已经引起一部分人看不下去了。”
王忠嗣不满的愤慨道:“旻哥忠心为国,若无旻哥,哪有现在的太平盛世,哪有他们安逸的在长安花花世界享受。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
裴旻“哈哈”笑道:“其实这样也不是没有好处,文武之间有一定的隔阂才像样。要是真的民心所向,万众一心,反而危险。不要在乎这些,只要对方不恶意攻讦,不因为这种政治偏见,祸害大局,就不必与他们计较。”
裴旻现在想的很开,文武之间的摩擦是必不可少的。
对立的越厉害,越是乱国事。
不予理会,反而能够将心神空出来,对付外敌。
而且关键也是现在的朝廷风气确实不错,那些反对张说,看不惯裴旻的文臣。多是觉得让裴旻这样手握十四万大军的人,掌控政务不妥,并未有真正的攻击裴旻什么拥兵自重,持功自傲什么的。
故而裴旻也懒得计较,彰显着自己的大度。
越是如此,诸多文臣越没有办法针对裴旻,矛头多指向张说这位首相。
相比姚崇的一言堂,宋璟的万众归心,张说显然未能完全服众。
裴旻认真的对王忠嗣道:“在未来,你肯定会走出去,独当一面的。要记住旻哥一句话,文武有别。你万不可去跟那些饶舌的文臣争辩什么,不管争输争赢,都讨不得好的。真要受了委屈,回来告诉旻哥,旻哥给你出头。”
说着,他想到了王忠嗣历史上的遭遇,强调道:“但有一点你要注意,以你旻哥的身份,再大的事情,我都能有法子般你扛下。唯独一点,便是我也无能为力,你万不可掺合进去。”
王忠嗣慎重道:“旻哥请讲。”
裴旻道:“陛下的家世,不管是武婕妤,还是皇子之间的争斗。陛下是一个很重个人感情的人,他在这方面很不理智。触犯了他的逆鳞,任谁也保不住你。”
王忠嗣慎重的表示明白,顿了顿道:“其实此次在长安,弟结识了三皇子李嗣升。”
裴旻听到李嗣升三个字,一下子还未反应过来,想了想李隆基的三子,脸色顿时肃然起来。
第六十章 未来的肃宗皇帝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时代的李家人特别爱改名字,尤其是李隆基的几个儿子。
李隆基的长子原名李嗣直,后来改名叫李潭,接着又改名叫李琮。
次子亦是皇太子也是一样,最早叫李嗣谦,后来改叫李鸿,最后又改李瑛。
改来改去的,三子忠王就更好玩了,改名字就跟吃饭一样,先叫李嗣升,后改李浚、李玙、李绍等,他最后的名字了解这段历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