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海魂-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当时,德意志人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此次秘密谈话的价值,或许他们有所察觉,但是还是看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海蒂西莱姆的胸襟气度。
天空放亮的时间,宪兵司令部幽森的禁闭室大门重新打开,负责把守过道的海军水兵队士兵只想得到用崇敬的眼神去打量海军领袖。独臂将军沃尔夫冈魏格纳也只是觉得西莱姆领着海军做到了先辈们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事情,至于海军深刻地影响和主导德意志未来走向,魏格纳固然期盼却也不敢奢求太多。
兴登堡元帅是第一个离开柏林宪兵司令部的大佬。在魏格纳的记忆中,载着兴登堡元帅的黑sè轿车麻溜地在宪兵司令部大楼前的空地上掉头,穿过伫立了胜利女神的勃兰登堡门,消失在菩提树下大街深处,而西莱姆和艾伯特就站在柏林宪兵司令部大楼外的台阶前,失神地看着那辆挂着陆军牌照的轿车渐行渐远,长久地保持沉默。
“西莱姆,许多人说兴登堡当不好一名领导者。但是他却是这个时间最适合德意志帝国的那个人,不是吗?”
魏格纳看得出西莱姆和艾伯特正在相互试探底线,很明显,西莱姆是这场无声交锋的胜利者。
大约十来分钟后,艾伯特率先开口了。他从勃兰登堡门方向收回视线。目光在西莱姆古井不波的脸上短暂地逗留了那么几秒钟,发现判断不出海军领袖内心起伏之后就游离开来。最终定格在柏林朝阳升起的地方。
“艾伯特先生。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不惜耗费人生最好的光yīn,毕生致力于拯救饱受剥削的劳苦大众,实现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会在帝制死去的这一刻念念不忘德意志帝国……”
走出禁闭室后,在谈判桌上谈笑风生的西莱姆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典型的德意志军人形象,刻板。理xìng,寡言。
西莱姆不咸不淡地调侃工人党领袖艾伯特,语气谈不上有多么生硬,但是话里话外的疏离和嘲讽无论如何也掩饰不去。
事实上。在德国不仅只有西莱姆对艾伯特保持负面看法,甚至在工人党内部保持同样看法也是大有人在。如果艾伯特的支持者将艾伯特的光荣之路看作是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那么利用基尔叛乱数万工人党jīng英,出卖战友布朗特,与dú cái者的代表鲁登道夫达成某种默契,这些手段也未免太惊世骇俗了一点。
艾伯特能够从西莱姆的嘲讽里提炼出他想要的东西,至少独臂将军魏格纳是这样理解的,毕竟西莱姆当着艾伯特的面再一次驳斥了德意志帝国继续存在的必要,只是艾伯特的表情着实有些出人意表西莱姆话音刚落,艾伯特疲惫的脸上就写满了尴尬和意外,言辞间也多了不少自嘲的意思。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阿姆斯特丹谈判的间隙,近代德国最后一场武装叛乱被艾伯特领导的“宪兵内阁”以雷霆之势血腥镇压,被艾伯特铁血手腕惊吓住了的独臂将军魏格纳才能理解艾伯特当时的心情。
艾伯特深深看了西莱姆一眼,一言不发地走下宪兵司令部大楼前的台阶,一只手摸上了轿车的车门。
复古轿车的车门被拉开一半,已经有一只脚踏上轿车的艾伯特突然停下动作,依着半开的车门扭过头问道:
“将军,你真的觉得德意志帝国已经死去了?”
宪兵司令部大楼前的空气顿时凝固了,饶是直面rì德兰血火也能镇定自若的魏格纳将军也情不自禁的张大了嘴巴,发出惊呼声。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让我不敢忘记帝国,但是战争终究会结束,‘长久的mín zhǔ与和平’迟早会成为时代的主流……”
西莱姆倚着大楼前的雕花圆柱,歪着脑袋去看一脸严肃的艾伯特,不紧不慢地回复。
“将军,我知道您不相信我,因为无论怎么看,我更像是政治掮客而不是有担当的政治家,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艾伯特指了指仍旧在宪兵司令部顶端高高飘扬的德意志帝国国旗,淡淡道:“请千万不要小看从帝国到共和国的艰辛……”
“二十年怎么样?!”西莱姆粗暴地打断了艾伯特的发言,铁血道:“二十年后我也才五十岁不到,所以我给这个国家二十年的时间,如果它仍在旧的道路上徘徊,我就会辞职全部军事职务,或许作为国家元首,或是作为国家首相,让这个国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未完待续。)
第二部 炮声 尾声(五) 求和信号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xìng。
1917年8月4rì,军事强人鲁登道夫用不合法的方式彻底终结了一个时代。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浅浅的低吟,“痛哉,痛哉,美好的世界,您被摧毁”,德意志帝国毁灭的那一瞬间,无数人跪在滚烫的焦土上大声痛骂鲁登道夫,无数人奋笔疾书,将鲁登道夫写进历史的耻辱柱,鲜有人记得是鲁登道夫用他的莽撞间接打碎了禁锢这个国家的沉重枷锁,给予这个国家可以zì yóu呼吸的空间。
也是在1917年8月,受人尊敬的海军领袖海蒂西莱姆用非法的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依然可以用歌德的诗篇,“当朝阳的闪烁光芒初露,传来人权共享的佳音,又听到令人欣喜的zì yóu,令人称赞的平等”。德意志共和国登上历史舞台的瞬间,无数人在歌颂西莱姆,在书写西莱姆,鲜有人知道左手将兴登堡元帅扶上总统宝座,右手将艾伯特主席送进菩提树下大街的首相府,顺手将头长反骨的巴伐利亚人撇到一边,还捎带着重重很踩保皇党一脚的共和国缔造者海蒂西莱姆曾经无数次表达了他的庆幸和后怕。 。。
柏林兵变闹剧以荒诞的方式开始,又以荒诞的方式结束。平叛战役后,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在柏林相安无事,盘踞在德意志西北部的工人党武装陆陆续续放下武器,接受国防军的整编,除了遭到西莱姆放逐的前摄政王马克斯和一些保皇党人陆续集结到巴伐利亚,德意志内部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海陆军达成谅解和保皇党的退场极大地加快了共和步伐。为了在九月份到来之前确立政体,国会和zhèng fǔ先后成立了共和国筹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也努力约束军队。拱卫即将诞生的政权。
1917年8月25rì,大批军jǐng涌上柏林街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这座古老的都城严密防护。在德意志的盟友、中立国的外交人员、柏林市民、帝**界政坛巨头、大学教授的注目下,在肃穆的战争状态中,德意志共和国成立了。
辞去陆军总司令和陆军总参谋长职务的兴登堡元帅“众望所归”地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许多年后,超级大国新生代的火星一族对政治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海蒂西莱姆是谁,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持续了多久,更忘却了祖辈们创业时的铁血和悍勇。但是他们却对共和国首任总统却记忆犹新,因为兴登堡的人生哲学与21世纪习惯享受的德国年轻人不谋而合。
八月中旬强行修改社会mín zhǔ党党章的工人党领袖艾伯特以国会第一大党主席的身份出任共和国第一任首相,他领导的内阁包括工人党jīng英、少量左翼祖国党政要和贝特曼霍尔维希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这些内阁长官都在柏林兵变之夜锒铛入狱,所以被惊魂未定的柏林人戏称为“宪兵内阁”。又因为这一届内阁的诞生与西莱姆脱不开关系,所以又被称之为“西莱姆内阁”。
除此之外。前海军大臣弗朗茨冯希佩尔成为共和**事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霍夫曼将军成为第一副委员长兼陆军总管,西莱姆成为第二副委员长兼海军总管,海军第一次获得了与陆军平起平坐的机会,并且通过西莱姆和霍夫曼两个人的努力,类似rì本海陆军水火不容的关系被提前扼杀。
“炙热的八月,继沙俄帝国之后。欧洲又有一个老牌强国轰然倒下。与罗曼洛夫王朝的覆灭有所不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德意志帝国会借着崭新的德意志共和国破茧重生,比原来还要强大!”
德意志共和国诞生的第二天,美国人在他们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上如是写道。
直爽的美国人在报纸上丝毫不加掩饰他们对德意志民族的费解。对以铁血手腕收拾兵变残局的海蒂西莱姆的钦佩仰慕,还有对美利坚合众国贸然参战的追悔莫及。
早在奥克尼群岛海战结束的那一刻,美国人就后悔了。牛仔们原以为他们已经赚够了军火钞票,局势已经发展到美利坚的小伙子们必须赤膊上阵,为国家摘桃子地步,所以他们亟不可待派出全部整训完毕的陆军和四艘jīng锐战列舰,却没有想到刚宣战,美利坚合众国就遭遇四艘jīng锐主力舰全军覆灭,三千多名海军将士阵亡的惨剧。
奥克尼群岛海战惨败消息传来,自诩海军世界第三的美国人直接被打懵了,他们慌忙停止没有制海权的海上运兵,下令全美的东海岸提高jǐng惕,唯恐遭遇更大的损失,他们更加没有想到在1917年的初夏看似意气风发的协约国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外强中干的他们就好像是血吸虫,唯有依靠美国人的输血才能活下去。
或许美国人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德国人同样陷入内乱,只要给美国时间,美利坚就能爆出一千万人的陆军和数量不逊于德国的主力舰队,参战的美利坚最差也能获得体面的和平。
美国牛仔的算盘打得很jīng明,但是他们却漏算了海蒂西莱姆。
8月的西莱姆以他的智慧挽救了陷入内战边缘的德国,并且将德国重新凝成一根绳子。这时候,美国人已经不敢奢望摘德国的桃子,就连寻求体面和平的希夷都变成镜中花水中雾,毕竟战与平的主动权已经完全由德国人掌握。
9月初,德国百战海军仍旧在奥克尼群岛附近转悠,只有德国的一些巡洋舰和三艘马肯森级战巡在广袤的北大西洋狩猎,而美国人在他们的东海岸有着超过两个中队的主力舰和大量巡洋舰,但是美国人仍旧风声鹤唳。
就好像美西战争一样,各式各样的谣言在东海岸流传,一会儿是德国马肯森级战巡出没于纽约港,一会儿是德国人有了远洋登陆美国的计划,在慌乱中,富人收拾行囊逃离家园,穷人则拿出dú lì战争时代的遂发步枪惶惶不可终rì,就连将全部整编“jīng锐“派往欧洲,只剩下大量新兵和若干征兵站的美国陆军也在这种恐慌xìng情绪的推动下,开始认真制定被命名为“星球大战”的本土防御计划。
除此之外,美国人也在寻求实质上的和平。9月10rì,美国人背着他们的盟友,辗转通过远东中国和瑞士联系上了德国外交部,隐晦地发出和平意向:
美国人希望直接结束战争状态,欧洲重新恢复秩序,只是,交织了国仇家恨的世纪战争哪里能这样简单收场?!(未完待续。)
第二部 炮声 尾声(六) 布列斯特和约
美国人很隐晦地发出求和信号,可是以二道贩子的身份兼任“和平使者”的中国和瑞士在偌大的柏林根本就找不到能对德意志共和国外交事务说上话的角sè。
直到《布列斯特合约》缔结的消息传来,二道贩子们才如梦方醒德国人有理由轻视美国牛仔,在“豪爽”的苏俄人面前,美国人“不割地不赔款,回到战前状态”的求和信号未免有些太过矫情和做作。
罗曼洛夫王朝和资产阶级临时zhèng fǔ被推翻后,整个俄国就被残酷的阶级论给撕碎了。扼守圣彼得堡的双头鹰失去了对北高加索、对中亚、对远东的实际控制,其欧洲jīng华部分要么被德国人压缩,要么被所谓的白军分割,红军和工人阶级只能占据有限的一些大城市。
红sè帝国固然代表人类先进方向,但是这种先进xìng需要时间来发酵和巩固。摆在列宁及其追随者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一触即发的内战,所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祭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一边拿出“空间换时间”的方案,用数目惊人的割地赔款换取德国人的消化不良,等待撕毁协议翻脸不认帐的有利时机,另一边又派出大量政工人员,打算将国内矛盾尖锐的德国彻底赤化,“共产”德国战争红利。。 。
不怀好意的布尔什维克们与德国人开启了时断时续的谈判。
和平谈判进展很快,苏俄人大大方方地摆出沙皇俄国的遗产,摊手仍由德意志的将军和外交官们在地图上挥毫泼墨zì yóu发挥。六月份后,英国皇家海军恢复至其巅峰状态,美国人参战信号愈发明显,苏俄人意识到他们可能做了一桩亏本买卖。于是列宁急忙叫停原本已经接近签约状态的东线和平谈判。
苏俄人重新调整他们对战争的预期,对同盟国保持观望态度,却不知协约国只是回光返照,奥克尼群岛海战一役,看似强大的皇家海军不复存在,柏林杀戮之夜过后,德国居然改头换面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叫停谈判的苏俄人面对卷土重来的德国多少有些不知所措,比德国人的威胁更加恐怖的是苏俄国内态势的变化。
因为叫停谈判,恼羞成怒的德国人重新在东线集结兵力,做出进攻的姿态。苏俄zhèng fǔ不得不将大量未经甄别清洗的部队与红军一齐留在前线。此举不仅分散了红军宝贵的兵力,也使得苏俄zhèng fǔ难以应对此起彼伏的叛乱兵变,不能扩大地盘,还使得保皇党和资产阶级在前线秘密控制了许多军队,包括中国和rì本在内的干涉军不断蚕食苏俄zhèng fǔ暂时难以顾及的“领土”。
骑虎难下的苏俄人不得不放弃自尊。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在《布列斯特和约》之前,苏俄人已经与中国、奥斯曼土耳其和rì本达成默契。中国人拿到了蒙古和中东铁路。收回了俄国租界。以至于暮气沉沉的北洋zhèng fǔ在这一瞬间居然有了老树开花的新意;奥斯曼土耳其拿到了一部分北高加索,占据可以狩猎东欧平原的有利阵地;rì本人虽然没能独占海参崴港,但是北库页岛和堪察加半岛南部足以安抚他们。
既然苏俄人面对中国、奥斯曼土耳其这些末流国家都能拉得下脸面,德国人在《布列斯特和约》上面的收获可想而知。
根据这份苛刻的合约,苏俄人丢掉了从北高加索和乌克兰到波罗的海低地三国,总面积超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必须承认乌克兰和芬兰dú lì,支持波兰复国。
德国成功地将海岸线推进至里加湾,复国的波兰位置比另一个时空要更加靠北,虽然没了聊胜于无的但泽走廊。但是幸运的波兰人在王海蒂的坚持下,意外获得了从里加湾到塔林这一段海岸线,坐实了海洋国家的帽子。
几乎是同一时间,《德波条约》签订,德国和复国的波兰结成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超级同盟,王海蒂独创的德波煤钢共同体将成为联盟最坚实的基础。
《布列斯特合约》和《德波条约》震惊世界。就在协约国人跳着脚破口大骂俄国人无耻的时候,美国人服软求和的消息纷至沓来。
美国人自以为他们做的很隐秘,但是欧洲从来就不是个能藏事的地方,更何况半殖民地的中国根本就是列强的情报筛子。
苏俄彻底退出战争,美国人求和将苦苦支撑的协约国打得魂飞魄散,在这种条件下,协约国列强反应不一。
英国人的态度是暧昧的。
奥克尼群岛海战惨败意味着rì不落帝国赖以为生的海上运输线被彻底掐断,约翰牛被德国刽子手强行阉割,不仅不列颠岛资源告罄,而且本土全面暴露在德国人的舰炮炮口之下,随时都有灭国的危险。
比海上运输更加恐怖的是大英帝国经济的总崩溃。进入20世纪后,大英帝国工业后继无力,战前原本就很疲软的经济因为两度打造奢华的两强舰队、保持天文数字一般的陆军军费开支以及对扶不起的法国持续不断的输血而血本无归,最后一丝力气又被烈度空前的爱尔兰起义榨干,曾经的工业霸主尴尬地被自己鼓捣出来的持久战拖垮了。
鉴于糟糕的经济和空虚的本土防务,英国人有心与德国人缔合。与美国人的直爽有所不同,即便狼狈不堪,英伦绅士们仍旧不改他们的心高气傲,紧随其后地提出了“德国放弃设德兰群岛、法国北部领土以及远东一切权益”的和平原则。
法国人则是不屑一顾。
此时的法国zhèng fǔ龟缩在南部的小城,其海军早在乌斯帝卡岛海战就遭遇重创,其陆军主力盘踞在德国人放弃了的巴黎,却与法国zhèng fǔ反目成仇,其陆军总司令至今念念不忘北伐收复失地,却从未想过他手中除了意法边境的少量游击队,几无可用之兵。
法国人就是这么落魄,然而在德国人面前却丝毫不肯示弱,甚至还有些变本加厉,他们的外交人员秉持着自高卢时代的狂妄和傲娇,借瑞士人之口说出了就连英国海军大臣贝尔福都不敢说的话:
“德国全面退出法国全部领土,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西南领土,租借鲁尔区。”
rì本人惊慌失措。
面对德国这个庞然大物,小国寡民的rì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rì本陆军素来目空一切,可是再骄傲的长州藩也不敢妄言他们能够打赢师傅。rì本海军卧薪尝胆,打造了一支在东亚横行无忌的海军,可是再狂妄的萨摩藩也不敢豪言能够对抗两次将他们师傅踩在脚下的大洋舰队。
rì本人认怂了,甚至甘愿交还胶州湾和德属太平洋殖民地。
荷兰人代表rì本造访柏林的消息不胫而走,美国人制造的多骨诺牌效应初露巍然壮观的态势。
第二部 炮声 尾声(七) 可以预期的结局
长久以来,苏俄人不惜自残也要退出战争的疯狂举动以及那份被史学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诱因的《布列斯特和约》一直为协约国人所诟病,似乎苏俄人那时候再倔强一点,胜利的天平就会彻底倒向伟大的协约国。
事实证明这只是协约国人的意yín。
九月末,rì本人辗转通过瑞士向柏林释放他们的和平信号,结果被屈耳曼领导的德意志外交部以超强硬的姿态顶了回去。
充当rì本特使角sè的瑞士人原以为德国会轻松放过甘愿放弃胶州湾以及德属太平洋所有殖民地的rì本,理由很充分,三年残酷的战争让整个欧洲都jīng疲力竭,原本应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美国人因为在奥克尼群岛海战中遭遇决定xìng的失败,悻悻退回美洲当起了缩头乌龟,战争在1917年9月继续僵持着。。 。
其实战争进行到这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素养、动员能力、军工科技以及战略艺术的较量,更是数个有个辉煌历史的强大民族耐力和意志力的终极对抗。在这场刺刀见红的交锋中,西莱姆以他的智慧带领德国走出内战yīn霾,让德国历经坎坷后再次占据上风。
如今正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关键时刻,瑞士人不相信德国人敢在这个时间分散jīng力。
事实是瑞士人迎头撞上一根筋的德国外交部,又在德国陆军总管霍夫曼将军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瑞士人找到了海蒂西莱姆,结果位高权重的王海蒂彻底暴露了他作为德国头号反rì派的本来面目,悍然拒绝与rì本人开展任何形式的谈判。
瑞士人并不知道即便是在德国战败的另一个时空。元首悍然吹响了反攻倒算的号角,领导孤独的德国走向复兴之路,而德国外交部在第三帝国异常需要盟友支持的背景下依然念念不忘屈辱的青岛战事,在帝国的政治生活中坚定不移地扮演着国内反rì派中流砥柱的角sè。
德国陆军也对rì本人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只有雷德尔领导的海军看上了rì本那支jīng悍的舰队,勉强充当亲rì派的角sè,可现在,只要是参与了奥克尼群岛海战的海军官兵就不会对向英国人租借两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rì本人抱有任何任何好感,更遑论王海蒂这个历史异数。
一圈走下来,受人所托的瑞士人多少有些灰头土脸。还有许多困惑。
1917年,虽然德国人依然牢牢地控制它在非洲的几块地盘,经过德国海军两次大规模的海上援助后还有开疆扩土的趋势,但是德国在亚洲的全部殖民地已经丢失,纵使海蒂西莱姆天纵奇才。大洋舰队天下无敌,德国人也不可能在没有支援保障的前提下悍然决战太平洋!
瑞士人想不出德国可以用来制裁rì本的办法。直到从1917年的寒冬持续至第二年初chūn的阿姆斯特丹谈判。作为参战国的rì本被划分至第三档次国家,与不清不楚的希腊、中国、南美ABC三强这些没有参战的国家并列,瑞士人才恍然大悟。
瑞士人将消息传回rì本,虽然没有引发关东平原的超级大地震,但是震惊和恐惧还是有的。
大rì本帝国的军人们和政客们不相信德国人会远赴重洋,在rì本列岛的近海寻衅滋事。但是他们却从不怀疑丝毫不怀疑德国人重返亚洲的必然xìng。rì本人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只要恢复实力就必定会撕毁协议打破默契的苏俄,他们着实不想在远东给自己树立另一个强大的敌人。
这边rì本人在苦苦思索结束战争的办法,另一边,高卢雄鸡终于坚持不住。在初秋时节轰然倒下。
柏林兵变之后,法国人敏锐地意识到德国各派势力有了政治和解的意向,为了尽快解决巴黎兵变事宜,积蓄力量应对德国大军的反扑,法国zhèng fǔ开始与巴黎叛军举行谈判。
这一次,法国zhèng fǔ将姿态放得很低,却没有意料到盘踞在巴黎的叛军并不相信一贯唯我独尊的法国zhèng fǔ突如其来的低姿态。
像黄金一般珍贵的夏末和初秋,法国zhèng fǔ在连续四轮以失败而告终的谈判中持续虚弱,与巴黎叛军达成协议后,他们又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梳理法军的指挥体系,而在同一时间,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布列斯特和》和《德波条约》签订,德国海军陆战队突然登陆英国北爱尔兰岛,德国陆军持续增兵法国前线,恫吓法国。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法国人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释放善意信号。
当然,法国人并不知道云集在西线的德国陆军并没有协约国想象得那么可怕。
基尔叛乱和石勒苏益格叛乱给帝**工生产带来灾难xìng和毁灭xìng的的影响,德意志共和国成立以后,艾伯特领导的新zhèng fǔ又不出意外地废除了一些剥削工人的政策,再加上共和国再也没有第二个像鲁登道夫那样jīng力旺盛并且能力突出的军需天才,所以帝**需生产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增反减的现象。
集结在西线的德军囤积的物资并不足以发起一场大规模战役,而且西线兵力也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自顾不暇的法国人自然不知道这些辛秘,所以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想要德国百战陆军停下脚步,法兰西就必须付出点什么,可能是北非,也可能是本土的北部领土,可能是印度支那,也可能是天文数字一般的赔款,无论是哪一种,提出来就将是法兰西不可承受之重。
德国欣然接受了法国人的善意,并且轻飘飘地开出了割让巴黎以北领土。转让北非摩洛哥和利比亚、印度支那、印度洋和太平洋若干岛屿利益的支票。
法国人明显不会接受德国人的狮子大开口,可即便法国人再愤怒,他们也必须将谈判继续下去,并且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像上个世纪的《中法条约》那样,或者期盼有着光荣历史的法军能够趁西线停战的间隙,实现从灵魂到**的自我救赎。
法国人还在纠结停战的底线,没想到约翰牛抢在他们之前低头认输了。
老实说,作为陆上强国的法国人未必真的害怕与德国陆军死扛到底,虽然法国已经丧失了战争潜力。但未必不能将德国人拖死在巴黎,或者巴黎南部的其他地方。与其说法国人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还不如说法国人害怕将本土的工业jīng华和灿烂历史给打烂了。
英国人的情况与法国截然不同。
英国人天生不惧声名显赫的德国陆军,毕竟再强大的陆军也无法游过英吉利海峡,英国人唯一恐惧的就是海权的丧失。
大英帝国从未设想过有这样一天,广袤的海洋不再属于米字旗。然而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德国人在同一片星辰大海下,连续两次击败皇家海军!
奥克尼群岛海战以后。英国人不顾一切地收缩兵力。将重心放在了本土防卫上,甚至翻出了提尔皮茨许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存在舰队”理论,寻找制衡西莱姆舰队的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的时候,除了王海蒂,绝大部分德国海军将领都不看好与英国人的海上决战,固执地认为一支“存在的舰队”能够有效牵制英国人庞大的主力舰队。而拥有天然地理优势的英国人却在荣耀的“特拉法尔加式决战”和现实的“远程封锁”之间徘徊不定。
一个轮回之后,海上形势彻底逆转。
德国人打通了海上运输线,牢牢地掌控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虚弱的英国人只能将他们残存的主力舰藏进安全的船坞。指望“存在的大舰队”能够牵制相当数量的德国主力舰,不至于让属于大英帝国的制海权彻底沦丧。
英国人指望德国海军固步自封,可是拥有海蒂西莱姆的大洋舰队哪里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王海蒂的指挥下,德国海军唆使陆军彻底掌握与英国人隔海相望的法国海岸线,不断蚕食诸如奥克尼群岛之类的英国本土离岛,并且将势力渗入混乱的爱尔兰,力图获得立足之地。
除此之外,大洋舰队的主力舰队长期扫荡英国人的近海,这些航速缓慢的铁乌龟们并不追求与英国主力舰的唯美邂逅,而是将压迫进行到底。大洋舰队的侦查舰队在战巡队的带领下,在辽阔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追亡逐北,彻底瘫痪英国人的海上运输线。
一时间,大英帝国的海上运输线狼烟四起,目瞪口呆的英国人这才意识到德国人将杰利科将军的“远程封锁”理论改头换面,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自己。
凄凉的秋天,大不列颠岛上的牛牛们已然是饥寒交迫的状态,蓦然听见一支远洋运输船队在纽约港以东一百五十海里海域全军覆灭的消息,约翰牛终于坚持不住,扭扭捏捏地举起了白旗。
十月中旬,在美国海岸线附近狩猎的德国三艘马肯森级战巡捕捉到了一支由两艘经过临时改装的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和两艘万吨级装甲巡洋舰护航的运输船队。
这是近期唯一一支目的地开向英国的运输船队。自德国人打响封锁战争后,大英帝国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