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众汗之王-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脱里领导的护卫军兵器精练,训练卓越,与铁木真儿子术赤的军队进行过多次战斗,获得了不少胜利,完全击溃了他们。
而桑昆领导的左军扩军至五万,他的对手是铁木真的心腹大将赤老温。
赤老温脾气火爆,打法简单,很快中了桑昆的埋伏,部下也损失惨重,不得不败退蒙古草原。
之后脱里与桑昆合兵一处,前往汪吉河。汪洁河靠近大金北境,是克烈部的冬季驻地,在铁木真的前期进攻中,沦陷敌手,脱里和桑昆的目标是一举击败铁木真,夺回王帐,恢复克烈部的和平。
作为克烈部的援军,辛弃疾率领五千游骑,驻札在桑昆骑队的尾部。
为了表示对札木合的尊重,也因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桑昆并没有对辛弃疾下达什么号令,而仅仅是让他见机行事。
这次的大战集中了桑昆手下的三万精兵以及脱里的两万精兵,桑昆准备在汪吉河畔一举击溃铁木真的大军,然后结束克烈部的战事。
由于草原的宽阔无边,本身克烈部又占有极大的面积,所以实际上桑昆并不象铁木真那样野心巨大,他的想法只是击退铁木真部,重回自己田园牧歌似的生活。
虽然桑昆的格局较大,而且精通军略,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战略眼光,能够看出草原的格局大变,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为一个你死我活的战场,要么就完全地吃掉铁木真,打得他尸骨无存,要么就举手投降。再也不可能出现诸部落头领自治的局面了。
辛弃疾站在一处高坡上,俯瞰这处战场。
双方都接近十万人的规模,真正战斗起来当然不可能呈一个扇面摆开,十万对十万地冲锋。
克烈部的十万人分为前军,后军和中军,真正作为锋头的前军不过一万人左右,按千夫长分为约十个小队。
后军人数差不多占了一半,有不少辅兵,负责喂马,建筑寨墙防御工事,砍伐树木制作弓箭,以及制作伙食。
中军约四万,主要是作为预备队存在,或者根据营帐的指令,按千人队计算,一队一队地上前厮杀,以便减少损失,节省体力。
此时战役还没有真正展开,左右两侧的几个千人队已经与对方互相展开攻击,主要的武器仍然是长弓为主,双方互有骑兵落马。
而成吉思汗的队形也与这边差不多,看起来双方互有胜负,仍然以相互试探为主,这样的大战不可能在几天内结束。
成吉思汗大军远来是客,其后勤支撑远远不如克烈部,所以会急切求战,若我是脱里汗,我不会这么快就给成吉思汗决战的机会,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知,遍洒游骑,拖累他的后勤补给,待到成吉思汗拖得受不了撤兵时,再给以雷霆之机。
但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也不妥,克烈草原上四处是草,到处都有放牧的部落,且缺乏城郭防御,若是以游击形式抵抗,成吉思汗的大军大可以四处掠夺,以游牧民的牧群来维持战役的需求,以战养战,反而会让克烈落于被动。
他正在查看双方阵容,揣测此战的结果,考虑如果自己处于脱里汗的境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突然听到对面一阵密集的战鼓响起。
远远望去,对面中军冲出一百多队精骑,精骑中有一匹马特别高大,上面坐着一位大汉,身披灰色披风,头顶金盔,盔顶上还有几根长长的鹰羽,正是蒙古部落的共主,成吉思汗。
只见成吉思汗在马上远眺克烈阵形,稍稍沉思片刻,就作出了决定,他用手指向对面,向自己的亲随们大声下令,或又附身耳语,面露微笑,流露出一股自信的表情。
少倾,十几个将领领命四散而去,对面的骑队蠢蠢欲动,一场大战拉开帷幕。
突然,汪吉河西岸,几个地方,同时战鼓如雷,成吉思汗的骑兵们由赤老温率领,缓缓而行,向克烈部的右翼杀来。
最前方的一列骑兵,张开一排一排长长的牛皮毡,挡在马前,拦住了大部分的箭矢,后方的蒙古士兵们,则在牛皮毡的掩护下,不断地弯弓射箭,压制这边的防备。
当赤老温的两个千人队到达克烈部右翼前五十步时,他们前方的克烈骑兵已经分散得非常开,长期的牧人生活使这些非职业的士兵们难以在骤密的箭雨中仍然维持厚实的队形,此时显得有些慌乱。
此时赤老温的第一排骑队将前方的毛毡仍在脚下,突然加快马速,发动冲锋。
猝不及防的右翼仅仅来得及拉动一次弓弦,就被提到中速的骑兵杀入了队列,巨大的吼声在汪吉河畔响起:
“杀!杀!杀!”
右翼的克烈部骑兵们虽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军事训练,但是保卫土地和亲人的本能让他们怒火中烧,愤怒地举起了手中的枪支和弯刀,疯狂地冲上前去,展开厮杀,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第189章 汪吉河畔
望着前方不过两三千人的骑队进入对抗模式,骑在马上的桑昆一点也不担心,甚至没有动用预备队。
在他的算计中,成吉思汗的士兵虽多,但是这里远离他的基地,如果陷入消耗战,完全没有办法及时补充,而他桑昆,只要还在这片草原,就能得到多数部落的拥护,哪怕死伤人数超过成吉思汗,仍然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补充。
而且骑兵格斗中,大部分的伤兵是落马受伤引起,只要能够把他们送回就近的部落,得到及时的治疗,用不了多久,又立刻生龙活虎地站力起来。草原资源匮乏,但是每个人的生命力都是极强,给一点资源就能愉快地成长。
果然如此,虽然脱里部的右翼一开始出现了溃散,但是避免了大量伤亡,在后方督战队的催促下,他们又返身与敌军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博斗。
成吉思汗的部下们久经恶战,协助整齐如一,给克烈部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但是克烈部长期和平牧歌似的生活,也给他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上次札木合过境交纳的几十万头牲口就达百万两白银之多。
而且这些年通过与朔方的经商交流,克烈部又获得了大量精良的盔甲,武器。因此,用装备的精良来对抗士气的顽强,他们倒也不落下风,双方都损失有几百人之众。
过了一阵,对方似乎不想再承受这么巨大的损失,鸣金收兵,缓缓撤退。而克烈部幸存下来的战士终于能够留在原地,喘上一口气。
不久,辅兵就会过来打扫战场,拖走受伤的伤兵,掩埋死者。而后方的预备方阵也会拨过来一定数量的援兵,继续充实右翼的队伍,数量上不致于有较大的减少。
汪吉河上的拉锯上进行了十几天,双方都进行了一些中小规模的战斗,双方的死伤约有万人左右,但都没有较大的进展。
毕竟这里接近克烈部的冬季王帐,因此桑昆和脱里都能够及时地从王帐中调出足够的资源和牧群来支援前方,万把人的损失他们支撑的起。
对面的成吉思汗的补给眼看就要出现问题,双方互射的箭雨看起来都不如最初的密集。
现在的问题就是成吉思汗什么时候想结束战斗,在他撤退时,桑昆准备紧跟过去,狠狠地咬上一大口。
汪吉河战役的第十五天,终于如同桑昆和辛弃疾们预料的那样,对面的成吉思汗终于禁不住消耗,开始出现退兵的迹象。
要知道接近十万人的大军,就算要撤退,也不是一声令下,就能够全军撤退的。
成吉思汗首先撤退的是左翼,那儿靠近汪吉河,桑昆不容易展开兵力攻击,而且容易得到中军的保护,并没有引起对面太多的注意。
第二天,蒙古部的中军,也就是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的部分,也将大旗向后方展开,几万大军,滚滚地向东北方向开去。留下来阻挡追兵的只有近三千人的右翼了。
桑昆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求胜心态,他来不及与脱里汗请示,率领自己的一万亲兵,分三路向右翼掩杀过去,他要一举歼灭这股敌军,以雪这些日的耻辱。
冲在正前方的是桑昆亲率的五千骑兵,他们一面策骑狂奔,一面用暴虐的箭雨射向敌人。
这时就看得出人数的作用了,对面留下断后的骑兵不过三千人,正面迎来的充其量一千五,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箭雨的密度和杀伤力,何况是这样的无脑抛射流。
稍一照面,对方的骑军就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有一百余骑落马。
但即使这样,为了掩护中军的撤离,对方骑阵的主将仍然没有将队形散开,而是仍然更紧密地合在一起,各自展开手中的木盾,阻挡这桑昆的进攻。
不需要再等待了,桑昆长刀一指,另两路大军从左右两翼冲了过去,一场激烈的拼杀开始了。
可以说在压倒的优势之下,那三千留下掩护的骑兵没有什么悬念就被绞碎了。
可是在辛弃疾的眼中,这些骑兵的溃败与自己当时在河套打垮的西夏军却大有不同。当看见桑昆的大军接近时,他们不但没有四散而逃,反而因为逃离了箭雨的倾泄而如释重负。
根据那名居中指挥的千夫长的命令,这些注定要留下来背锅的骑兵们反而非常镇定自若地五十人一组,结成了易守难攻的圆阵。
这是一种在草原上较为罕见的骑兵阵法,在阵的外圈约有二十名骑兵,同心圆模样,一齐挥着马刀对准冲锋而来的敌兵。中部的三十人一面向外围射箭,一面随时准备置换下外圈受伤,阵亡或者精疲力竟的同袍。
这样的圆阵,不适合用于冲锋,或者穿透,因为速度一旦加快,就会改变圆形的阵形,难以维持住防御形态。但是在防守时却效果大好。
要知道就算三千个人,排着队在那儿让你杀,一分钟砍一个,一个时辰也不过砍一百个,十人同时砍,一个时辰也就砍个千把人。何况这三千人都是经过了高强度训练的蒙古骑士,他们形成的几十个圆阵,密密麻麻排成许多层,各个圆阵之间空隙倒有十几丈之远,但是弓箭可以互相支援,进一步延缓克烈兵的突击。
克烈骑军一心求胜而来,并没有排成容易破坏圆阵的阵势,只是凭借人多,密密麻麻地砍过去。
这样破阵当然是粗暴简单,可是速度却是极慢,因为圆阵的设计本来就是利用阵形,让敌人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展开进攻,而且互相支援,双方的拼斗大体在一比一之间展开,难以让克烈军占到下风。
斗了两个多时辰,桑昆见到自己的骑队破掉的还不到二十个圆阵,在奋不顾身的蒙古骑兵的奋力掩杀下,迟缓至及。而中路成吉思汗亲率的大军,已经消失不见。
他不由得大怒,转变阵法,传下号令,让那些还在争战的骑兵向下侧散去,亲自率领自己的一千铁甲军,展开铁蹄,密密麻麻地排成一列横队,好象是一排钢铁巨流似地向敌军涌去。
第190章 急转直下
桑昆的这一招果然见了奇效,由于铁甲军装备精良,根本不惧怕普通的弓箭,或者是那些简单的刀砍枪挑。
那些防御圆对他们无法造成挑战,只是简单的辗压,就有五六个圆被打烂,急急地向敌人的中军奔去。
这时对方的守将可能看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已经达到,并不欲再与桑昆争执,而是一声忽哨,全体骑兵,尚存不到两千多骑,听到忽哨后一齐拨转马头,向后方狂奔。
桑昆见状大怒,连忙下令骑兵紧紧追赶,但是这些铁骑兵装备本来笨重得要死,在这样辽阔的大草原上,若是敌军存心想逃,又哪里追得上,不过追赶了两三里左右,就不断地有战马停下来歇息。
后方的骑军也急忙赶过来,怎知却被前方的铁甲骑兵拦住了去路,那铁甲军为了冲阵方便,两马之间距极小,最多容一马通过,这么多的铁甲骑排在一起,哪里还能容得后方的骑队穿越。
后方的轻骑急急然一筹莫展,没法赶上前去。
等到桑昆重整了队形,让重骑向两边展开,轻骑向前,天色将黑,敌骑已经去得远了。他只好暂停今天的攻击,斥骑仍然是连夜展开,查询敌人的军情,自己的两万多精锐今天暂且休息,明天继续尾随追击,他要在成吉思汗逃出克烈的领地之前,给他一个大大的教训。
第二天,吃过早饭之后,桑昆果然率领自己的两万亲兵,紧紧追击。
辛弃疾想了想,将自己的五千游骑再分为两队,一队三千人留在汪吉河,协助脱里汗收拾战场,收集情报。另一队人由自己紧率,跟随桑昆一起追击。必竟,他接到的命令是保护桑昆和脱里两人的安全,虽然成吉思汗大败,但眼见得并没有伤动筋骨,如果是自己亲自领军,绝对可以在归途上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埋伏,将桑昆诱入伏击。
桑昆紧紧追赶了成吉思汗的大军三天,离开汪吉河接近一百五十余里。
在这追赶的日子中,确实没有遇到什么埋伏,只是成吉思汗用兵诡异,在他追上一队敌军,越打越勇,眼看就要击溃的时候。会有一支不知从哪儿杀出来的轻骑冲开阵脚,救出疲兵。
这样一路打,一路救,除了获得一些来不及丢弃的旗帜车仗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大胜。
到了第三天中午,桑昆又象往常一样召集众将和辛弃疾来到大营,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惊扰了安静的军议。
桑昆急忙走出大帐查看,只见十几匹战马,驮着克烈部的骑兵们一阵风一样地卷到阵前。
马背上的骑士浑身是血,有的身上还札着箭羽。
辛弃疾心头一紧,知道必定有事发生。
果然,那领头的武将来到桑昆面前,一头跪下,不敢爬起,眼中含泪说道:
“桑昆汗,大营的后方突然出现了无数的金兵,其中还有大型的战场床弩,以及几千铁浮图。他们一通猛冲,后方的预备队们抵挡不住,被铁浮图冲进中军,杀死了脱里汗。现在克烈部的大军正在四处溃散,被金兵追杀。很快就要杀到这里来了。大汗,你要尽快决断啊。”
满座皆惊,接下来的话更让他们担心异常。
“大汗,金国大军攻破脱里汗之后,射出了不少无头箭,里面夹杂着金国皇帝的诏书。他将脱里汗与您宣布为叛贼,说你们引入景教,影响了大草原的信仰,凡是草原上各部酋长,如果能够捉拿或者射杀你,赏银万两,封万户候。”
“扑!“
桑昆一跤跌坐在椅子上,惊出一阵冷汗。
须知克烈部虽然幅员辽阔,所辖部众号称百万之多,可是大多数并不是脱里和他直辖,只是因应了克烈部势大,才统称为”克烈“。
为了解决这个总是,脱里还特地向大金国进贡了许多马匹和银两,他的汗位才获得大金的认可,获得整个克烈草原上的名义上的统治权。
这一次大金釜底抽薪,既然使用诏书,废除了脱里的汗位,还让整个草原的部落长们进行追杀。要知道草原实力为尊,如果脱里和自己还能够保持着汪吉河大战之前的势力和兵力,可以说没有几个部落会听从大金的号令,以卵击石,来进攻自己的亲军。
但是现在时过境迁,脱里汗已然大军崩溃。那自己这两万多亲兵是否还可以保存。
现实并不会给他太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很快斥候来报,前方的成吉思汗已经回转,调集了五万大军,正兵分五路向这里围杀过来。
而后方的金兵,一举消灭脱里及直属亲兵之后,反而将打扫战场的任务交给几个素来唯金国马首是瞻的部落,亲率大军,急急然从桑昆的后方攻来。
此时无论是哪一路大军,都不是缺乏补给的桑昆所能抵挡的,此时他的确十分难办。
辛弃疾此时终于发现札木合简直是算无遗策。金兵与成吉思汗结盟的情况都会出现,简直让他瞠目结舌。
他初时不解,之后又恍然大悟。
此时为了抵抗大金国的兵力,西夏与朔方已隐然结盟,大金再要入侵河套流域已然不利,就算他与克烈部结盟来对付朔方。早已与成吉思汗对战的克烈必然抽不出兵力来相助大金。
那么此时,倒不如反助野心勃勃的成吉思汗一部,反正成吉思汗与朔方的札木合是死敌。只要成吉思汗获得克烈部的地盘,下一步他定然是直接南下进攻朔方。
至于成吉思汗成长起来之后,是不是会被金国造成威胁,这自然不是大金的当权者所能考虑的。在他们看来,成吉思汗的领地离大金路途遥远,就算将来有余力进攻大金,也是二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以后的事就交给以后的当权者来处理吧。
辛弃疾一边思索着大金的用意,一面急急打马回到营地,来不急仔细部署攻防,战斗已经打响。
这一次成吉思汗再不象上次的汪吉河大战时那么互相试探,而是一上来就亲领两万骑兵,合着后方的一万金兵,向桑昆发动了全面进攻。
第191章 逃出生天
战争在汪吉河的西岸展开。
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的战斗,各自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要命地厮杀。
桑昆不愧为草原上仅次于成吉思汗的帅才,他将手下分为二十队,背靠汪吉河札营,根据各个方向的战斗激烈程度,不断的向那处增兵,或者让疲惫的士兵们退下来休息。
而成吉思汗那边的策略更为简单,他们已经得知金国大军在后方攻灭脱里的大军。此时的桑昆大势已去,自己要做的,就是尽快堵截住桑昆的去路,不让他逃出包围圈,逃回部落。
所以成吉思汗的手下们并不十分拼命,而只是一点一点地堵住空隙,收拢包围。
待到晚间休战时,清点人数,发现桑昆的部下又减少了两三千,而外部的金兵与蒙古骑兵,已然合拢包围,扎成五处大营,将桑昆围在一起。
来到篝火前时,所有的战士都沉默不语。因为,失去了后方的补给之后,营中的存粮已经不多,照这样的攻杀强度,最多三天就会吃完,那时不仅战力不继,谁也说不清楚是否会有袍泽顶不住压力投降。
第二天,敌人的攻击果然更密,看来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愿意轻易地为这队即将覆灭的敌军赔上自己的性命。而金兵们,则是拖出了一百多架军用床弩,顾不上对面的蒙古人眼馋的样子,在五百步之外安置好,一批批密集的枪弩向不要钱似的向克烈部的骑兵中射出。
遭遇到这么远射程的攻击后,桑昆手下的亲军们按捺不住怒火,想要悍然出击,击溃敌军的床弩队。但是却远远地被一万多敌军的抛射所止,只能远远地望着那不断地喷射着毒舌的床弩,将一个又一个兄弟和马匹干掉。这一天损失的兵力不过两千左右,但是给桑昆带来的压力却远甚从前。
第二天晚上,辛弃疾来到桑昆的帐内,和他说了一阵话,然后飘然离去,让自己的部下们作好最坏的准备。
第三天一早,桑昆果然再也承受不住窒息的空气,亲率五千骑兵,拼死地从金军和蒙古军的狭缝中逃出。
领先的是五百多铁甲骑兵,他们奋力前进,视死如归,不畏箭雨,很快就冲进了蒙古军的骑阵之中,止下了那些抛射的弓箭手,开始砍杀起来。
之后五千骑兵在没有弓箭阻拦的情况下,也杀进敌营。一阵猛攻之下,约有万人的蒙古防御阵地开始出现松动,隐隐有被穿透的迹象。
后方的铁木真一阵冷笑,拔下一根箭,折断放在地下,对帐下众将大喊道:”如果谁放了桑昆出去,就如此箭。“
令出如山,很快他手下那些千夫长,赤老温,博尔术们就纷纷带着手下的精骑出阵,堵在防御方队的后方,一旦敌人的骑兵突出阵地,就毫不留情地近前掩杀。
一时血流成河,处处杀声震天,为了不留一个活口,成吉思汗差不多把手下的机动力量全部派了出去。
突然,他看到留在河畔的敌军中,有几千人快速向汪吉河靠拢。从上游漂过来一些奇形怪状的木筏,快速地停留在河边。
汪吉河是一条季节河,冬天有时会露出河底,但是春夏却水量充足。尤其是春季,上游连绵的春雨经常会让河面突然上涨,变宽。此时的汪吉河并不是马匹能够轻易涉水而过的。
但此时从上游漂下来的几十只巨大的木筏,上方隐约有几个机灵的船工。他们看看快要靠近河岸,突然抛出一只只巨大的铁钩,将木筏靠在岸边。另一只木筏则停在前一支的边上也用铁钩绳索固定好。很快两面的木筏两两相连,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浮桥。
仍然留在岸边的几千名克烈部的战士,以及辛弃疾的两千多人,均手牵战马,一个接一个的跨过浮桥,来到对岸。
对岸本来成吉思汗留了几百个观察骑兵,却不知道从哪里杀出来几千骑兵,将成吉思汗的侦察小队杀得精光,各自弯弓搭箭,守护着这队桑昆的部下们过桥。
”哎呀不好!”
铁木真大叫一声,真正的桑昆,一定并没有率领他的骑兵过来冲击自己的阵营,而是埋伏在这队战士中,随之一起过河,逃过生天。
他急忙下令,要求所有的军队,不再理会那看似要透阵的敌军,全力向桑昆的大营掩杀,务必要将损失降到最敌。
成吉思汗的大旗举动,就有不少骑兵恶狠狠地向那些正要渡河的克烈部战士扑去。
然而,那些已经杀入蒙古军阵的克烈精兵们,此时却掉过头来,用尽全身的力气,来阻止这些扑向大营的成吉思汗军队。
此时经过奋力博杀后,克烈的突围军队仅剩下三千左右。
但就是这三千军队,却是桑昆手下无比忠诚的亲兵,他们此时为了自己的友军安然过河,奋勇拼杀,拖住了敌人的进攻。
有的从马上被打落下来,就奋不顾身地抱住马腿,哪怕要被踩踏而死,也要以自己的体重牵制住敌人的进攻速度。
有的骑马扑向敌人,奋不顾身地跳到敌人的马上,将对面冲来的敌将死死抱住,滚在地上,以此来拖延敌军的速度。
而更多的骑士,则是悍不顾死地高举长枪向敌人打去,就算中箭,中枪,只要有一口气来,就要死死地战斗下去。
在普通的草原骑兵对抗中,其实骑兵的阵亡比率并不是很大,因为骑战纯以战马为主,一旦下马就失去了战力。大部分敌人都不会太多地追杀掉落的敌人,而是任他们逃去或是在战后变成俘虏。
可是这儿的一场骑战,那些掉下马匹的克烈士兵们并不甘心脱离战斗。他们仍然是用手臂,用牙齿,用脚来和敌人对抗。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把桑昆送走,他会给我们报仇的。”
等到成吉思汗的骑兵们终于消灭了这些绊脚石,冲到河边的时候,此时余下的克烈部落士兵不足千人,后面的骑兵眼看着已经无法登上木筏,干脆骑上战马,与这些敌人战作一团,以此来增添胜算。
待到最后几队克烈士兵眼看无法接应,那行船的船夫毅然一刀一刀地砍在缆绳之上,脱离了河岸的固定,几十十筏子继续顺流向下游漂去。
而汪吉河的东岸,包括辛弃疾的两千人在内,桑昆领着尚存六七千的骑兵,最后看了一眼惨烈的战场,默默策马向南行去。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
第192章 朔方之客
看到桑昆策骑远去,成吉思汗气得跌脚大骂,暴跳如雷。
他不顾部下的苦苦训示,命令将克烈部仍然留在西岸的部属全部杀死,又命令赤老温率兵尽快渡河,全力追击。
动作迅速的蒙古兵很快就把自己帐蓬上的帆布和支架砍断,做成了一架又一架简易的浮桥,赤老温领着约两万的骑兵渡过河面,稍稍整理队形,就向桑昆逃跑的方向追去。
而成吉思汗和金兵会师,回转向南,一同前去收割克烈部的领地和大笔的羊马牲口。
赤老温的追兵比起桑昆只是晚了两个时辰,而且他们是得胜之师,战意昂扬,分成五六只骑兵纵队,一鼓作气地向前追去。
追了五十里左右,眼看已是夜色降临,想想前面的克烈部也到了宿营的时候,他们就地停下,扎成好几个大大的营盘,准备好好地睡上一觉,再次追击。
睡了一个时辰之后,巡夜的哨兵突然看见前面一股骑兵杀来,马术娴熟,箭法高明,冲到一处大营旁边,持弓乱射,那些弓箭上面都涂了油脂,用火石点燃,根本不讲究方位,就是蒙头射来,将一处大营点燃了一半。
整个蒙古大军混乱,赤老温点了一队精兵,约有四五千人,冲到阵前,就要攻击,却见对面的敌人早已后撤干净。夜色浓浓,他也不敢追求,怕中了埋伏,等敌人消失不见,就将军队打散,准备再次入营再歇息。
突然,后方又传来一阵喧哗和鼓声,原来又有一队骑兵敲打着战鼓杀入,杀得那些圈养的战马一阵惊悚,四散而逃。赤老温咬牙切齿,一阵大怒,也顾不得凶险。看到那群人正待再逃,他急点了两千骑兵,各各手持火把,一通狂追。
对面的马力强健,追了十几里路,也不见赶近,赤老温就要下令撤退。突然对方的马速也降了起来,有一处人声喧哗,似乎正是敌人的营地。
赤老温再也不想回去,暗到,就赌上一把,一发收拾了这群敌军,后面索性干净。也顾不得天黑,就催促这群骑兵赶紧向前。果然前方一处营帐,隐约有千人左右,赤老温一马当先,冲入敌营,后方诸骑一齐涌入,看到敌人慌乱得四散而逃,都顾不上手中的武器。
赤老温一阵大喜,他继续向前冲去,正待要抓住几名敌将细细讯问。
冲到一百几步远,眼看敌人就在眼前,前面十数顶帐蓬突然齐齐被人从里面翻到,露出其中二三十支黑黑的床弩,还有一千多名轻甲步兵,每人脚下都放着五六把劲弩。
“嗖嗖嗖嗖!”
那床弩当先发射,跑在前方的五十多骑发出一阵阵惨叫,无论是弩矢射中人,还是马,都是一阵巨力,立刻射倒,如果后方有靠得紧的骑兵,则会被一箭两穿,赤老温的坐骑也被一道硬弩射中,啪地惨死当地。
趁着这一阵混敌,那千多名士兵形成了一个半月形,齐齐端起手中早就上好弦的强弩,
“扑扑扑扑!”
一面射出,一面向前疾跑。
双方对冲,距离本就从百步减少到了七八十步,那步兵不退反进,距离更为缩小,而且此时的步兵手臂中都搭了七八只弩,一支射毕,立刻扔掉,沉着冷静地再射一轮,竟然悍然不惧骑兵,少倾已经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