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的幸福生活(玄黄)-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三,看能不能与城内的一些人取得联系。毕竟,凉州胡汉混杂,守军肯定也一样。在城破之际,必然有些人心生异心,看能不能以此为突破口,减少攻城的伤亡。

方方面面考虑妥当,让大军吃饱喝足之后,这天下午,步度根对灵武关发起了总攻。

马腾看着如cháo水般涌上前来的鲜卑人,脸上没有半分紧张,反而有些笑意。

这几天,表露在步度根眼中的弱势,其实都是马腾故意做出来的。

灵武关中本就有jīng锐正规军一万五千人,另有三万新丁,还有不少搬运守城物资的后勤预备役,算起来,比城外的鲜卑人还要多上不少。

就攻城而言,攻城方若没有数倍甚至十倍于守城方的兵力,根本难以攻下坚城,更遑论这些本就不擅于攻城的鲜卑人了。所以为了安其心,马腾故意示弱,一边不动声sè消磨鲜卑人的力量,一边让他们觉得有很大的机会攻破城池,使其放松jǐng惕,以便于最后一击,击破来敌。

“将军,有一彪兵马正往丘陵上军营而去。”

马腾早有所料,微微颔首道:“准备妥当了吗?”

“请将军放心,保证给鲜卑人送上一份大礼。”

“好。”

。。。。。。

“也不知夫君现在怎么样了。。。”

甄姜这些天一直忧心忡忡。

丈夫出征在外,即便再怎么厉害,做妻子的哪儿能不担心?

不过听着村里大人小孩的阵阵欢笑,想着凉州百姓平和安宁的生活,甄姜觉得,丈夫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虽然,有时候有些心酸,丈夫是她的,为什么要分给所有人?

从王石离开起,大嫂子、二嫂子还有大牛媳妇,以及村里很多妇人,时不时都过来与甄姜聊天,帮着甄姜打理屋子,或者找一些活计,与甄姜分享,多是为了分散甄姜的注意力。

毕竟,王石是为了他们,他们做不了什么大事,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还是能帮忙处理妥当。

。。。。。。

富平。

年关将近,整个富平城愈发热闹起来。

行商买卖的商贾,购置年货的百姓,个个都xìng高彩烈。

还有许多酒肆、饭馆,趁着这个机会也大赚了一笔。

许多人都在讨论这次北虏入侵的事,大部分人都显得信心满满,但也有不少人觉得有些悬。

“这都出征一两个月了吧?有消息传来吗?”

“不知道。郡守府也没有告示贴出。”

“我看悬。王石大人虽然崛起迅速,但也才一两年时间,根基还不够稳固啊。”

“你说的什么屁话。鲜卑匈奴这些贼子,哪里是王大人的对手?”

“就是,这小子胡说八道,掌柜的,不给他饭吃!”

当然,也有些有识之士,觉得没消息就是好消息。没见富平都四平八稳嘛,如果真出了啥意外,肯定人心惶惶。

贾诩这几天则过的很惬意。

灵武关和张掖的消息,通过暗卫,一条条及时传到他手中。他知道,这一次北虏的进攻,大约是无疾而终了。这次之后,凉州在西北这一片,有了威慑力,至少能争取到几年的平静时光。

第一百零五章调整规划

年十五,上元。

一大清早,石桐沟的十几户村民聚集起来,穿了新衣,带了妻儿老小,出了村,要去廉县县城看舞龙,准备过一个热热闹闹的上元节。

石桐沟位于贺兰山东麓,廉县以北五六十里处,因为其旁侧有一块长的像桐子树的大石头而得名。

石桐沟也是个有历史的村子,是当初孝武皇帝下令移民的时候,从中原来此扎根,算起来也有好几百年了。

早些年的时候,大约还过得去,但近年来,rì子愈发不好过了。直到凉州被王石掌控,各种高产作物推广,使得整个村子慢慢泛起了活力。

尤其是前两个月,因为北边灵武谷的战事,郡守府的公路司加紧修建从廉县通往灵武谷的水泥路,刚好通过石桐沟村前。交通通畅了,趁着年关未到,石桐沟的村民将家里存积的粮食、山货,一股脑儿运到廉县,卖了个好价钱。

这不,手里有了钱,村民们就估摸着去乐呵一把,过一个欢乐的年。

几十口人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的出了村子,走上了宽阔崭新的水泥路。

“要说这水泥路,俺老头子都不忍心踩上去,啧啧,多光滑呀。”

“这路不就是让人踩的嘛,老村正,你放心大胆的踩。公路司的人不是说了嘛,踩坏了,他们来修。”

“滚犊子。这么坚实的路,哪里踩得坏!”

“不是你自个儿说踩坏了咋的咋的嘛。”

说笑着,得得得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一行村民齐齐回头,便看见几个身着黑甲的骑士,挥舞着马鞭,像风一样从北边朝这里冲了过来。

村民们赶紧让到路旁,都很好奇的盯着这个越来越接近的骑士。

“哎,各位兵兄弟,你们这是干啥呀,这么急?”

其中一个历来胆儿大的,觉得好奇,就大声问道。骇的侧旁的人连忙拉他,老村正也急急地使眼sè。

都说兵匪一家,老村正那是亲眼所见。

当初年轻的时候,老村正就看见,一伙儿官兵把一个村落杀了个干净,割了人头充当军功。那一个惨呐,简直是惨不忍睹。所以老村正历来就对这些当兵的敬而远之。

虽然他不知道现在王大人麾下当兵的怎么样,想来应该是一个德行。

听到村里的傻大胆居然口无遮拦,立刻就骇的背后冒出细密的毛汗来。

现在只希望这些当兵的脾气好些了,老村正心里连连向太一尊神祈祷。

“捷报!”

战马呼啸而过,一声‘捷报’清晰的传入村民们的耳中。

“捷报?”

石桐沟的老村正见黑甲骑兵没有理会他们,还出乎意料的回答了傻大胆的话,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咀嚼起那句‘捷报’来。

“捷报。。。啊,俺知道了,一定是灵武谷那边打了胜仗!”

“对头对头,你看他们,不就是从灵武谷那边来的嘛。”

“我就说嘛,王大人能力敌万人,区区北虏,还不是小菜一碟?”

“这下好了,总算松了口气。前些天还担心着呢,咱村儿离灵武谷可不远。”

“嘿嘿,老村正还说要迁移,现在用不着了吧?”

。。。。。。

几个黑甲骑士一路捷报,很快,王家村、廉县,一直到富平,沿途的行人、村落,都知道了这事。

顿时间,捷报给本就热闹的上元节添上了一笔重彩。

锦上添花,不外如是。

贾诩在郑重的接待了传捷报的黑甲骑士,并从其口中得到了前前后后的细致描述。

却原来,王石独身拦截匈奴大军,在出其不意之下,杀死了几乎一半首领人物,可惜毕竟只是一人,无分身之术,其他逃过厄运的首领见势不妙,带着自己部族的兵丁,四散逃窜出去。

而后阎行和张绣领军咬住匈奴后军,一番大战之后,只俘虏了不到一万人,除去被斩杀的,逃掉的匈奴人至少有三四万。可以说,王石的计划,基本上是失败了。

不过打退了匈奴人,就算成功,想到这些,王石的气也顺了不少。

带着近万人的俘虏,王石立刻领军返回灵武关,此时,步度根正是挥军急攻城墙之际。

马腾先是示弱,待得鲜卑人全力进攻之时,逐渐增强力量,让步度根虽然觉得越打越困难,却总有攻破的机会,吊住了步度根的胃口。

而后,步度根派往攻打丘陵军营的万人队,被引入军营,遭到伏击,一把火烧死大半,其余尽皆投降。

步度根眼看着情势愈发恶劣,正想最后拼一把之际,王石率军归来,从后方袭击了步度根的大军。马腾看准机会,挥军出关,两相夹击治下,将鲜卑人击破。可惜步度根滑溜,带着一些心腹趁乱跑掉了。

王石虽然让阎行领兵追击,不过没有追上。

鲜卑匈奴既破,王石便立刻让人传回捷报,这边安排好防守事宜,便领兵与马腾、张绣和阎行仨人,押解着两万多俘虏,离了灵武关。

对于这三人接下来的安排,王石并没有说,不过早有腹案。

在他的计划中,马腾要镇守灵武关。

阎行和张绣两人,在王石的计划中,是要用在凉州西部,用以收复其他几郡。毕竟,那边虽然有个庞德,但势单力孤,还需这二人相助,才能尽快达到目标。

这次让三人一道回富平,却是有诸多事情安排。

不过在去富平之前,王石要回家一趟。两三个月没见甄姜,王石十分想念。王家村的一草一木,也时不时会浮现在王石脑海里,所以,他十分急切。

于是到了廉县附近,王石让马腾等三人领兵押解俘虏去富平,约定三天之后相见,这才骑了阿大,回了王家村。

沿着大河一路缓行,路边的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作物,在初chūn来临之前,仍然绽放着顽强的生命。或是土豆,或是麦苗。

沿河的牧场中,许多牧草已经生出了新芽,还有成群的牛羊马匹,正在啃食泛黄的牧草。

王家村外,好大一片平原上,居然已经筑起了地基。虽然地基之间仍然生长着作物,但王石知道,在这一批作物收获之后,这里就要拔起一座城池。

放眼望去,这一片地基根本看不到边。

王石露出会心的微笑,知道应该是贾诩干的。

还没走近村口,王石便看见好多人聚在一起,他知道,这多半是迎接他的。

果不其然,走近一看,为首的,有老村正,有胡远山,有附属十几个村里的里正,还有他朝思暮想的老婆,甄姜。

这里的煽情不做细表。

走进村子,便见河滩上一溜子八仙桌摆好,上面已经盛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

王石心中感动,只好陪着所有人大吃大喝了一顿。

晚上的时候,与老村正和胡远山聊了一些有关于以后发展的问题,便抱着老婆滚床单去了。

两个多月不见,两口子相互之间想念非常,天雷勾动地火,整整折腾了大半夜。

第二天早上,甄姜都起不了床了。

在村子里放松休闲了三天,王石便辞了老婆,赶到了富平。

上元节虽然刚刚过去,但富平仍旧热闹万分。

王石骑着阿大,一路上全是打招呼的百姓。

王石只好耐着xìng子,笑眯眯的一一回话,做足了平易近人的模样。

等到口干舌燥,脸皮都僵硬了,才到了富平郡守府前。王石连忙让人看好阿大,在郡守府守卫崇敬的目光中,逃也似的窜进了府中。

贾诩的书房里。

王石坐在主位上,左右有贾诩、李老、马腾、阎行、张绣还有急匆匆从张掖赶回来的庞德,总共七个人。

“这次虽然侥幸击破了来敌,但我觉得,现在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今天叫诸位来,主要就是对政事、军务做一个调整。”

王石喝了一口茶水,道:“先说政事。”

“现在的郡守府,有原先的制度和部门,也有新增加的一些制度和部门,所以有些混乱,为了以后的发展,必须要梳理清楚。我与文和很早针对这些做了一个商议。”

“总的来说,把整个郡守府,划分为三部、十三司。”

“郡守之职,从今起,由我亲自担任。”

“郡守之下,有三部,一为政务部,下辖人事司、税务司、公路司、农业水利司、工商司、教育礼仪司、医务司这七司,李老为政务部从事,主管这一部,其下六个司的从事,由李老选拔推荐,我过目考察之后,再行任用。”

“其二为司法部,下辖巡捕司、调查司、审判司以及律法司这四司,行抓捕、调查、审判以及完善律法之责,贾文和任律法部从事,其下四司的从事,由贾文和推荐,我考察之后,再行任用。”

“其三,监察部。下辖锦衣司、暗卫司这两司,行监察官员、搜集内外情报之职。主管从事为贾文和,其下两司从事,由贾文和推举,考察之后,再行任用。”

“正是有关于政务部门的划分,你们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

这话说了当没说,王石提出的东西,他们每人能反对。

王石点点头,道:“政务部门划分完毕,接下来就是军务。”

这话一出,马腾几个将军,都抖擞起jīng神来。

“有关于军务,我准备成立一个军部,dúlì于政务之外。”

“军部将军,由我亲自担任。其下有五部,两个司。”

“五部之中,其一,为作战部。职责是直接干涉指挥战争,下辖两司,为陆军司,水军司。”

“其二,参谋部,负责为战争作军事谋略。”

“其三,情报部,这一部门与监察部有些重合,部门从事与监察部一致。”

“其四,后勤部。主掌后勤粮草之事。其下没有分类司。”

“其五,政治思想部。这一部,已经在军中试行,想必诸位都知道其作用,平时引导战士们政治思想,战时鼓舞士气,等等作用。”

“军务暂时就这样。其中,作战部由我自己负责,陆军司,由马腾负责,张绣、阎行二人,则副之。至于水军司,呵呵,现在咱的水军,还不成规模,先搁置着吧。”

“其他几个司,参谋司、情报司和后勤司、政治思想司都先由贾文和兼任着,以后有适合的人选,再行任用。”

“除去军、政两部分,在这之外,还要组建一个科技部,下辖矿物司、民用科技研究司、军用科技研究司。打个比方,什么是民用科技?譬如改良耕作工具,改良水车,发明各种有利于民生的技术,这就在民用科技研究司的管辖范围。至于军用科技研究嘛,那就是研制出适用于战争的新的兵器等。以前的匠作司,就要按照职能,划分到这三个司之中。”

“这次就先搭一个框架,其中还有细化,以后再说,慢慢填补。”

“至于其中职位,诸位什么时候觉得有那个资格,或者有推举的人选,就来找我要。”

“今天大致就是如此,诸位下去之后,立刻着手划分组建,一个月之后,我要看到成果。”

“好了,就这样,唔,讲了半天,肚子饿了,大家伙一起吃一顿饭,然后就开始工作吧。”

第一百零六章上表

郡守府的这一次全面改制会议,其影响力之深远,恐怕只有贾诩大约能看得透。

早先的时候,王石就和贾诩谈过这个问题,不过并没有深入,只是点到为止。却没想到,今天王石会给他们一个惊喜。对于贾诩而言,王石的这一番改制,对于以后的发展,肯定有极大的好处。

至于其中玄妙,还要仔细琢磨琢磨。

不过对马腾几人而言,他们只看到了贾诩身兼数职,深得王石信任。而他们自己的权利在这次改制之后,就缩水了很多。

虽然心中有所郁郁,却也不敢说什么。

当然,异心什么的,在这次改制之后,受到各方面钳制,想来会逐渐趋于泯灭。

诸人各怀心思的吃了一顿午餐,王石命令马腾镇守灵武关,阎行、张绣二人则领兵去张掖。西、北两方有这三人镇压,想必应该高枕无忧。

至于东边,在贾诩的建议下,就不准备派遣军队。

一则是因为南部都尉已经倒向王石,其麾下数千军虽然只是乌合之众,但又不打仗,只用以镇守武都,已经足够。二则是不愿触及朝廷的神经,毕竟,朝廷还是正统,汉帝还没死呢。

另外,对于庞德,王石也做了细致的安排。

就让他训练新兵。

这次为了应付来自北虏的入侵,匆匆招募了三万新兵以及不少的后勤预备役。这些兵丁只经过了粗陋的训练,还算不上军队,所以王石就需要一个将领,对其做一个初步的训练。

想来想去,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庞德身上。

而且在王石的想法中,这以后会逐渐形成一个制度。有专门的新兵训练营,经过对新兵的初步训练,再根据新兵天赋,从中挑选划分出各类兵种,分配到各个将领帐下,再由统兵大将进行深入训练。

对此,庞德并没有什么意见。

他只是初来乍到,还没立下功勋,早先被王石任命独领一军,就已经让他死心塌地。再说了,训练新兵这个差事,也不算差。而且他相信,主公王石不会让他一辈子都呆在训练营中的。

郡守府的书房中,这时候只剩下王石和贾诩。

“主公,经过这次改制,郡守府治下空出许多职位。而郡守府中,也没有太多适合的人员进行补充。属下提议,设立招贤榜,招募贤良。”

贾诩是个明白人。虽然经过这次改制,郡守府的权利划分细致,各部分条理清晰,运作起来,肯定效率大增。但是,凉州的人才的确太少了,没有合适的人才去cāo作,郡守府仍旧是个空架子。

这一点,王石也清楚。

不过他知道,这急不得。

首先,凉州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说贫瘠,并不只是指土地,还有文化。

这里胡汉杂居,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虽然经过这一两年大力推行教育政策,但想要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大才,却还远远不够。

要人才,只能从中原找。

找到了还不算数,还要留得住。凉州,必须拿出更好的条件,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城池中的告示栏、驿站、以及一些交通要道,都可以贴上招贤榜,具体事宜,你看着办就是。”王石道:“不过还要遵循一条规则,宁缺毋滥,我们只要良才。凉州的摊子还不大,有些事你担待一些就是,我相信情况会逐渐好转。”

贾诩闻言,微微苦笑。

整个郡守府之下,好多部门都要他负责,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不过主公既然有要求,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再说了,依着他自己的本事,想来还玩得转。

“主公,”贾诩沉吟半晌,又道:“属下觉得,主公写的那三本启蒙书籍,应该是时候向中原推广了。”

王石愣了愣,斟酌片刻,道:“你的意思是?”

“这三部书,毕竟非同寻常。属下相信,只要见过这三部书'。cc书包网'的有识之士,一定会看到它的用处。这样一来,应该能吸引一些人才过来。”贾诩笑道。

“哦。”王石恍然,道:“行,这事你看着办。”

贾诩又被郁闷了一下——又是看着办。

“主公,在这之前,属下以为,应该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书院。”贾诩点点头,道:“筑好金银窝,引来金凤凰嘛。再说了,自从大力推行教育以来,初、中级学堂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需要,高等级的书院建设,势在必行。”

“嗯,有道理。”王石来了兴致,忙道:“的确势在必行,那你以为,建在何处才好?”

“中原有不少的书院可以供以借鉴。”贾诩思索道:“譬如颍川书院、荆州的鹿门书院,都坐落在山上,属下以为,我们也可以把书院建造在山上。”

“山上?”王石一愣,忽然脑子里有了些想法,道:“这个主意不错,正好有这么个地方,我觉得很适合。”

“贺兰山中。”王石说着,想起了那个山中湖周遭的景sè。

那里有山有水,有河流,有瀑布,甚至还有平原。而且距离王家村并不远。只要耗费一些人力,修建一条水泥路进去就行。再说了,不正好有两万余俘虏嘛,这事就让他们去做。

王石打定主意,细细将那山中湖周遭的景致和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贾诩闻言,连连赞同。

“除此之外,就是城池的建设了。”接着,贾诩便把话引到了王家村外要建造的平原城池上来。

“去年属下抽空,让匠作司打下了地基,今年chūn收之后,就可以与书院同步进行建造。”

“不过属下以为,主公还是先给这座城池起一个名儿才好。”

贾诩说着,笑眯眯的道。

“干脆就叫西京吧!”王石嘿嘿一笑,断然道。

能称之为‘京’的,都是政治中心。两千年后,有běijīng、南京、东京,就是没有西京。王石脑子一转,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名字。

西凉的政治中心,称之为西京正好合适嘛。

等到西凉壮大,甚至把西域都纳入囊中之后,西京的意义是名副其实。

城池叫什么名儿,贾诩不在意,他也能起,不过他不能越俎代庖,那是王石的事。

“主公英明。”贾诩道自然没有异议。

“好了,这些事大约就这样。”王石道:“接下来,应该给朝廷上表。”

贾诩跟着嘿嘿笑道:“主公放心,属下早有准备。”

说着,贾诩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竹简递给王石。

王石细细一看,原来是一封哭穷的表文。

大致的意思是,凉州穷尽所有,与匈奴鲜卑大战一场,虽然把匈奴和鲜卑给打败了,但损兵折将不说,粮草财富都消耗一空,还说刺史府和郡守府都已经在节约粮食了,等等等等。

王石看着,都陷入其中,觉得心生怜悯,差点落泪。

而后话音一转,让朝廷放心,一定不会让北虏贼子得逞云云,不过需要朝廷支持一些钱粮。

另外,又提出某某人在这一战中,有什么功勋。尤其是王石,被夸得天花乱坠,一句话,没有王石,凉州就不再是大汉的了。

于是就有了讨要官衔的理由。

最后,左下角落的是刺史府的大印。

王石看完,感觉很完美,笑道:“文和,你认为,这封表文呈上去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贾诩呵呵一笑,自信道:“北地郡守这个职位,肯定非主公莫属。至于其他的,我想朝廷不会插手凉州的事务。”

“哦?怎么说?”王石奇道。

“我凉州与鲜卑匈奴大战一场,虽然胜了,但鲜卑和匈奴是什么人?肯定会报复啊。再说了,凉州经过这一次大战,什么油水都抽干了。有危险,没好处,谁会来?朝廷里可没有傻子。”贾诩嘿嘿的笑。

王石指着贾诩,哈哈大笑:“什么事都被你算到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石坐镇郡守府,在贾诩和李老的帮助下,很快将框架搭了起来。

招贤榜也贴了出去,新兵也在训练中,一切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王石觉得大约没自己的事儿了,于是就乘骑阿大,返回了王家村。

第一百零七章天子驾崩

王石回到王家村,舒舒坦坦的过了一个月。

虽然王石已经走到台前,自领了北地郡守之职,但并不意味着他就要整天脚不沾地,放弃悠闲的生活。

郡守府改制之后,他相信,随着招贤榜的张贴和凉州教育系统的发展,逐渐就会涌现出一批人才,填充到框架中。有细致的制度,有贾诩统筹管理,基本上没有他什么事。

他自己,只需要着重于大方向就行,其他的,放权交给属下去办。

二月底,整个凉州开始培育水稻秧苗。

就种植水稻一事,王石去年就让贾诩做了一个大规模的宣传。

今年,已经有许多百姓开始种植水稻。

不过这第一关,就是育苗。

北方二月底的天气,还显得很寒冷。要培育出秧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王石就此早就提出了办法。但大多数凉州的百姓,还是第一次种植这种作物,没有经验。

于是郡守府下农业水利司就开始忙碌起来,分派出许多队伍,下乡去给百姓讲解如何育苗的问题。

农业水利司才搭起框架不过一个多月,连主管的从事都还没有任命。但为了种植水稻,贾诩只好亲自上阵。为此,贾诩还专门仔细研究了王石给出的办法,又召集了不少jīng通农事的小吏和老农,进行了加强学习,这才能派出队伍,下乡去指导。

王家村则没有这种顾虑。

也不知是因为注入越来越多灵泉的缘故,王家村范围内,居然逐渐有了四季如chūn的变化。在村外还chūn寒料峭的时候,村里已经十分暖和了,内外温度差异,至少相差五度。

对此,王石也很惊异。

不过温度适中,正好合适育苗,再加上有王石亲自指导,所以整个王家村,这几天干的是热火朝天。

王石使用的育苗方法很简单。

用灵泉将稻种浸泡,然后平均摊在篾笪上,放进窑中,适当加温,大约七天之后,秧苗就差不多成了。

这其中,只有温度这一个条件显得比较苛刻。

温度低了,稻种不暴芽,温度高了,又容易将稻种烧死。

秧苗育出之后,又要将其转移到侍弄好的田里,等到植株有一尺左右了,就拔出来,开始栽种。

这一过程,大约要持续到四月初。

花了十几天,将村里所需的所有秧苗都培育出来,转移栽种之后,王石还要继续忙下去。

都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秧苗育出,刚好到清明。

于是全村又开始种植各种菜瓜、西瓜、豆类以及诸多种类的蔬菜、调味品。

又是一番忙碌,整整十来天,才渐渐安生。

到此时,王石家塘子里的荷叶,已经基本出水了。

三月中旬,这天中午,王石两口子正在厨房里忙碌。

老婆甄姜的厨艺越来越jīng妙,所以王石就作为打下手的存在,帮忙烧火。

甄姜与王石结婚一年多,当初刚到王家村的时候,还是个千金大小姐的模样,现在看她,虽然清丽不减当年,而且更成熟风韵,但衣着却愈发朴素,再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气,更显得质朴。

王石就喜欢老婆这样。

两口子正忙碌着,便听到王麻子的声音。

王石出门一看,却原来贾诩到了。

王石心生疑惑,一边将二人请进屋里。

“石头,你先和贾先生聊着。”王麻子知道贾诩和王石有事,于是便坐到一旁。

王石呵呵一笑,道:“可别走啊,中午陪酒。”

王麻子笑嘻嘻的点头应了。

王石和贾诩走进屋内,相对坐下。

贾诩脸sè沉凝,道:“主公,朝廷的诏书已经下来了,不过暗卫同时还传回来另一个消息。”

“哦?”王石见贾诩说的郑重,便道:“先说诏书的事。”

贾诩点点头,道:“朝廷给予凉州嘉奖,赏赐耿鄙刺史钱十万,绢百匹,爵位上升一级。主公的北地郡守之职得到落实,另外,朝廷还拜主公为镇西将军。”

“就这些?”王石皱眉道。

贾诩点点头,脸sè有些不好看:“就这些。”

两人原本的打算,是从朝廷那里要来一些物资,却没想到什么都没有,只捞了一个镇西将军。虽然说这个军职算得上尊贵,但就朝廷而言,是可有可无。毕竟,西边早就不在朝廷的掌控下,镇西将军于朝廷而言也就是个摆设。

贾诩见王石沉吟,又道:“钱粮我们可以不要,不过主公,我已经让雒阳暗卫暗中活动,准备从大将军手中要来一些工匠。”

凉州的建设,需要无数的工匠支持,但凉州正好缺少这些,大大的延缓了建设的速度,于是贾诩才有了这个主意。

“匠作大将隶属于大将军何进管辖,从何进手中要,路是没错。不过能成吗?”王石问道。

“能。”贾诩道:“这就关乎于另一消息。”

“说。”

“天子驾崩了。”

“什么?!”王石一惊,猛的站了起来:“天子驾崩了?”

“不错。”贾诩沉凝道:“就在十天前。天子驾崩之后,皇后秘不发丧,如果不是暗卫在雒阳颇有些能耐,恐怕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知道。”

王石微眯着眼,细细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