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河血(无语)-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二厅厅长的杨宣诚本人从未不想独揽二厅的大权,或是去树立自己的势力,但是他能够主持二厅至今,却是因为深知二厅内的武官系与军统系之间的矛盾,同样亦深知两系的不足,就像掌握一二处上的武官系虽说长与国际情报,但是却并不像军统系那般”职业”,可是反观北方边防军参谋部情报处不仅长于国际情报,而且又极为专业,多年来,二厅通过同其进行合作可谓是获益良多,除了……想到自己对那一重要情报的忽视,杨宣诚的脸色不由的变得有些难看,可无论再难看,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他必须要向校长提出报告。

“等到消息确认之后,你和我一起去向校长报告……”

沉吟片刻,杨宣城又补充道。

“你看看,同北平联系一下,你亲自去一趟北平,如果日本人要在南洋动手,北平方面肯定有后手!亲自了解一下他们的计划!”

第六十七章亚洲绥靖

直值中秋,今天的天气非常之好,午后两点,气温高达三十度,火辣辣的阳光,晒得马路成了一片白地。

在这样的酷暑之中,人们懒洋洋的悠闲地在绿荫底下乘凉,摇着蒲扇。街道两侧的商店门口五光十色的招牌在烈日下生辉,穿着海派旗袍或者西式纱裙的年青女孩尽情的抓住这最后的时刻展示着自己姿态婀娜,当女孩们摇曳漫妙的身段从绿荫道上走过,引起路边一些青年的口哨声。

倚靠在奔驰的汽车窗口,管明棠望着街景出神,看着那神情祥和享受着和平的市民和街边打情骂俏的青年男女以及北平城的灯红酒绿,这一切都使他感到心情轻松许多。

半个月了。

在半个月前,管明棠重新回到了北平,就任北方边防军司令以及北平政务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换句话来说,现在自己已经再次复出了,不过只是短短的两个月之后,一切就如同两个月前一般。

这场爆发自年初的政治危机,终于真正的结束了,无论是南京也好,北平也罢,谁都不是真正的胜利者,谁是胜利者呢?

或许除了国家之外,再也没有任何胜利者。

“抓紧时间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望着街边的那些市民,管明棠默默的在心中自语道,今天,他的心情极为不错,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复出和市面上的安宁与繁华,而是因为——日本正一步步的走向不归路。

日本已经向法国维希政府就进驻印度支那一事提出了最后通牒,从德国传来的情报证明,德国对其的行动表示了理解,德国又岂能不理解,现在日军正配合着他们对苏俄实施进攻,相比于德国那些甚至需要德军在战场上加以保护的仆从军,在远东单打独斗的日军进攻却显得极为顺利,无论苏方出于何种目的,至少就现在来看,日本已经赢得远东战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自然会支持日本在东南亚的行动。

“汽球只会越吹越大,到最后……”

总会有炸了的一天!

“先生,法国似乎已经决定同意日军进驻了!协助他们镇压法属中南地区的叛乱……”

提及法国人的让步时,李直民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嘲弄之色,随后他的话声一转,然后继续说道。

“这下法国人可以如愿以偿了!”

“可不是嘛!”

唇角微微一扬,管明棠看着坐在旁边的李直民,语中带着嘲弄之意的说道。

“现在,在军方的主导下,趁欧战之机,日本要开进印度支那或更远的地方,必要时用武力建立帝国成为日本的主流思想。使他们相信,在混乱的现代世界上,这是日本求得生存的最后希望。这就意味着”勿误良机”这一口号已经变成了国策,东京的那些制订”勿误良机”国策的日本军政高官,压根就没有去预见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在他们看来,法国战败了,英国在为自己的生存战斗,法属中南的橡胶、锡、钨、煤和大米,”是丢在街上只等人去拣拾的宝物”,可是他们就没有想到,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

“先生,似乎咱们还给他们开了一个恶例!”

李直民在一旁笑着提醒一声,南京确实开了一个”恶例”,不仅日本在”勿误良机”,中国同样也是”勿误良机”的试图抓住机会尽可能的争取利益。

“那是因为日本人没有看到,无论是法国也好,英国也罢亦或是苏俄,他们对我们作出的妥协,不过是我们收回我们失去的,而不是从他们那里加以掠夺,法国之所以让步,在于他们知道,在我们的强硬表态下,法国根本无法保障在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主动作出让步,反倒有利于法国在亚洲的利益——比如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时期内,也许我们将有助于法国。至于英国还有俄国!”

冷冷一笑,管明棠将视线从车外收回,然后继续说道。

“英俄作出让步,却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在今年之前,英国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那是因为他们还可以撑下去,赌我们绝不会采用武力,而不采用武力,也是南京方面的决定,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与其说英、俄是对我们让步,以交好于我国,倒不是说,英俄的让步,实际上是为了绥靖日本!”

“绥靖日本?”

眉头微微一挑,李直民诧异的看着先生,似乎有些不解其意。对华让步,与对日绥靖政策又有什么联系?

“因为东京那些野心勃勃的野心家们,绝不会坐视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就可以得到如此巨大的利益,这几个月,咱们中国得到的,甚至比日本人花费几十亿日元死几十万人得到的还要多,即便你是日本人,又岂会无视这一状况?”

先生的问题让李直民整个人陷入沉思之中,在他沉思之余却听到先生继续说道。

“如果所料不差的话,对日军进驻法属中南反应最为强烈的是美国人,而表示乐观的必然是英国人,至于俄国人,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恐怕都会笑出来!”

恰在这时,汽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处,管明棠朝着十字路口处看去,在路口处尽是一片等待红灯的自行车,现在自行车是北平最为流行的交通工具,实际上在国内未尝不是如此,得益于十数家自行车公司产能的激增以及成本的下降,加之民众收入的增加,诸如飞人、飞鸽等数十个品牌的自行车在过去的六七年间,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且那些自行车又分为重载型和轻载型,农村用重载型,便于承载重型农物,城市用轻载型,便于上下班用交通工具。在国内的几乎每一个大城市,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而这画面像极了后世电影中八十代的画面。

“先生,他们为什么会高兴?”

为什么会高兴?李直民的问题让管明棠先是一愣,然后轻声说道。

“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将会赢得战争!”

在管明棠的轻语声与李直民的不解中,车队驶进了铁狮子胡同的政务委员会,在管明棠进入办公室的时候,早已等候着的曾澈则紧跟在他的身后。

“老板,驻英国站传来情报,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日本向法属中南派驻军队却表示乐观,并建议从新加坡撤出两旅的印度兵,但是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不同意……”

曾澈的报告让一旁的李直民整个人几乎惊的瞠目结舌,他急声询问道。

“曾部长,那么美国呢?”

“美国,美国的反应非常激烈,毕竟,随着日军进驻法属中南,这基本上标志着,日本完成了对南洋进攻的最后一道部署。虽说我们暂时还没有俄国方面的情报,但是可以想象,斯大林得知这个消息肯定会长松一口气!”

“因为日本会从远东调兵南下,可以说,斯大林果断的后撤,以空间换取时间、以地形弥补兵力不仅成功的保卫的俄国,而且还将会促成日军的南下,如果我是斯大林的话,他们应该会在第一场雪降下来之后,从伊尔库茨克以及贝加尔地区撤出部分部队,一是因为西线更需要那些部队,二则是促成日军南下,从而减轻远东压力,现在远东不过两百公里的战线,根本就不需要上百万军队守卫,而且到了冬天,即便是最愚蠢的将军,也不会在西伯利亚的冬天实施进攻,到那时,苏联只需要投入少量的军队就可以守住战线,而相应的,到明年4月之前,因为天气原因日军都不需要考虑进攻的事宜,所以,日军应该能从那里抽调30万左右的军队投入南方……”

曾几何时,管明棠最为担心的就是北进的日军是否会坚持南进,但现在,管明棠却不得不佩服斯大林的壮士断臂,甚至同样还佩服日本的参谋人员——6个月,斯大林看到了6个月,日本人同样也看到了6个月,西伯利亚漫长的冬天,对于俄国而言意味着宝贵的喘息之机,而对于日本来说,则意味着其获得了6个月的时间,将军队投入南方,从而解决其国内日益严重的粮食以及资源危机。

将视线投向曾澈,管明棠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对他点了点头。

“先生,根据我们破译的情报显示,美方已经获得了日军进入法属中南的情报,,美国政府已基本上决心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经济制裁。不过,至于什么时候实行经济制裁和制裁到何种程度,美国政府不希望由于美国的抢先行动而导致日本迅速采取决定性行动,但在昨天,美国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在会议上,原则上同意加强对日经济制裁……”

几乎是在曾澈的话声落下的瞬间,李直民的神情立即变得凝重起,他几乎是本能的开口说道。

“先生,如果这样的话,那太平洋肯定要打仗了!”

“看样子,美日之战,是无法避免了!”

似是长松一口气似的,管明棠的双眼盯着曾澈,然后用极为认真的语气吩咐道。

“清泉,咱们在东南亚的工作,在准备的更加充分一些,明白吗?”

第六十八章唐山后裔

清晨时分,街巷中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即便是在华侨最为聚居的新加坡,这里的华人也说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即便是广东话亦分成多种方言,但勉强还能够听懂一些,可若是广东人碰到福建人,两人讲话几乎是”鸡同鸭讲”一般,这只使得华侨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不过在这几年,情况多少得到了改变。

无论是新加坡亦或是南洋每一地的华侨学校,都利用校舍开设了夜校,以教授华侨讲习国语,加之收音机的普及,使得国语南洋也却发的普及开来,尤其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华侨子弟返回国内上大学,讲读国语更是成为了青年学生和家人的习惯。

清晨时分,背着书包的李树德父母鞠躬请安后,便离开了家门,朝着学校走去,从香樟街走到中正中学,大概要走五分钟,但他觉得这条路突然拉得很长,混迹在早晨上学的少男少女群里使得他觉得乏味而无聊,他今年已经18岁了,他读书很晚,差不多十岁才读书,现在初中甚至还没有毕业,而他的同班同学不过只有14、5岁。

“在班里自己就像个傻小子似的!”

李树德在心底这般嘀咕着,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现在回到唐山,然后和邻居家的二哥一样,成为一名军人,不过现在不打仗了,真是的……

也许应该当一名工人,嗯,进汽车制造厂当一名工人,不过似乎汽车厂都在北方,在广东并没有汽车厂……

虽说在他的心里总是会浮现出唐山、广东,甚至还有青海的草原、华北的平原等等,一个个关于唐山的地理名词,但是他却从没有回过唐山。

曾经在他的记忆中,唐山似乎就是每年父母祭拜先人的方向,直到他进入华侨学校读书之后,在国内派来的老师教授下,唐山那个模糊地方,才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现在与过去不同,过去的华侨学校,大都是由侨民集资、捐款创办,唐山除去派遣部分教师外,并没有给予多少资金上的支持,而现在华侨学校却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每年高达三四千万元的资助,仅在南洋各地,现在就开设了多达九千余座华侨学校,而中正中学则是其中之一。

因为海外华人均具中国国籍,属中国侨民,所办学校依归中国学制和管理,与其它的侨校一样,中正中学半数老师是受教育部派遣,他们使用的教材亦是国内的教材,也正是在那些老师的教授中,李树德心中的唐山才变得越发的直观起来。

在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时候,李树德看到不时有学生进入的校门两侧的八个标准。”民族”、”国家”、”政府”、”领袖”当然还有校门处钢制门廊上醒目的”青天白日徽”,这一切都在表明这是一座标准的华侨学校,在南洋几乎每一座华侨学校都是如此。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

上午八点,伴着学校乐队演奏的《国旗歌》旋律,中正中学的近千名师生或是右手抚心或是行着军礼目视着缓缓升起的国旗,唱着国旗歌,站在后排的李树德自然也不例外。

“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

在升旗仪式完成之后,李树德看到校长走到前排的宣讲台上,依如往日一般,他首先对所有的师生加以勉励,在校长的讲话中,李树德的双眼却望着随风飘扬的国旗,那面国旗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南洋早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仅是中国的象征,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主义的象征,看着那面国旗,他的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画面却是战争电影或记录片中在硝烟弥漫战场上飘扬的国旗。

“中国国民政府乃是……”

就在李树德的思绪随着国旗飘远的时候,突然,身边同学们的宣誓声音将他的心神唤了回来,他连忙和其它的同学一样,大声宣誓。

“中国国内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及两千万侨胞共同依赖之唯一政府,中国最高领袖,”

响亮的誓言随着少年们稚嫩的话声,在学校操场上回荡着,穿着一身未着军衔军装的王德阳同样随着学生们一同宣誓,

“……委员长乃是中国国内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及两千万侨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国民政府之主张,即中国全国人民之主张,……委员长之意志,即全国国民之意志,余以此誓,宣誓效忠民族、效忠国家、效忠政府、效忠领袖!”

在宣誓的过程中,他的眼睛扫视着台下的这些青年学生,他们的神情庄严且肃穆,他深知这种宣誓是华侨学校的所特有的。在南洋,或许生活着欧洲人、印度人以及阿拉伯人等庞大的移民群体,但是他们的与祖国的关系却远不像华侨那般,狂热的认同唐山,这种狂热的认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发生着一些变化,曾几何时,华侨只是强调中国需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而在”抗战军兴”时,华侨则普遍的认为服从统一领袖的必须,即便是在现在,亦未曾改变这一点。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国民政府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教化,自国府定都南京以后,先后颁布了50余项侨民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海外侨教,其中关键是将国内教育宗旨作为海外华侨教育的宗旨,要求海外侨校的管理、备案等方式与国内学校相同,由此使华侨教育成为中国的国民教育,在”抗战军兴”之后,无论是南京的教育部亦或是华北的教育复兴委员会,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海外侨教,双方都派出了大量教师,并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侨教。

不过,作为侨校的军事教官,王德阳却知道,深受侨教影响的华侨学生,其认同倾向,不仅仅指向中国,而且指向以三,民主义为建国理念的国民政府,而华北输出的”国家至上”国家主义观点,同样也在这里同这一观念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和。

就像现在的”南洋国民党”一样,南洋国民党并不仅仅是三民主义的信徒,他们的理念实际上融合了三,民主义与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在这一点上,到是和”国家运动联盟”相同,而南洋国民党的党员,亦可能会是国民党南洋分部党员,亦也可能是国家运动联盟南洋分部的党员。

想到这里,王德阳的唇角微微一扬,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作为国家运动联盟的一员,他深知与国民党两者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主义之争,有的只是政治理念上的分歧罢了,或许,也只有在南洋,两党的理念才能真正的融汇,在这里,至少双方没有政治上的竞争,反而进行充分合作,以配合领事馆争取华侨权力,就像华侨学校的教师派遣、教材运入以及军训使用训练枪械的权力,无不是各方竭力配合努力争取的结果。

在升旗仪式结束的时候,李树德看着于操场边,似有所思的教官,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朝着老师走了过去。

“教官!”

立正,行军礼,这是面对军事教官的不同,见普通老师只需行鞠躬礼。

“嗯,有什么事,李树德!”

作为学校中唯一的一名军事教官,王德阳和校长一样,能够叫出学校中的407名学生的姓名,甚至知道他们的爱好,而李树德在军事训练中的表现一直都非常出色,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关注他,甚至准备在他初中毕后,推荐他前往保定军事学院受训。

“教官,我……”

语间带着些犹豫,李树德好不容易才开口说道。

“我不想再读初中了!”

“怎么想退学?”

盯着面前的少年,王德阳的目中满是诧异之色。

“虽说义务教育只有6年,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至少需要读完初中,这样的话,将来你才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劝说着少年,王德阳的心底略觉有些无奈,在中国义务教育只有6年,是否读中学完全基于自愿,而在南洋,即便是小学亦基于自愿,国内实施的强迫教育不能在南洋实施,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因此只能通过游说的方式,劝说华侨家庭将子女都送进学校读书。

“教官,我不是不想读书,而是……”

话语稍稍一顿,李树德的视线不由的投向旗杆上的国旗,神情中尽是依恋之状。

“我想,我想回唐山读书,以我的成绩,大学,我肯定考不上的,不过,我想,我想进技术学校应该没问题吧,也许,这样能说服阿爸给我买张船票,我想回唐山,去看看长江有多美,看看黄河有多么的壮丽,还想,还想……”

一个少年人的梦想,看起来只是那么的简单,可任谁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他能考上大学,或者自费回到唐山,否则,也许,他们终其一生都不能回到唐山,少年双眸中的期盼看在王德阳的眼中,只让他整个人陷入了思索之中,或许,对于李树德,他可以推荐他去保定接受培训,到时自然有边防军司令部为其支付船票,但是,在南洋却有数百万侨民子弟,他们的心中未尝没有回到唐山看看的心思,他们又如何回到唐山呢?比奇提示:如何快速搜自己要找的书籍

第六十九章根在何处

乌节路,这条位于狮城中心的街道,不过是刚刚得到发展,在三十年前,乌节路两侧依然是大片的种植园,甚至即便是在现在,这里依然存在着数家种植园,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新加坡市区的扩张,这里已经日益繁华。

在乌节路,最为显眼的一栋建筑恐怕要数高不过l7层,但是包括顶尖在内却高达百米的”中华复兴开发银行南洋分部大厦”是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的最高建筑,从其投入使用时,这座由华人设计、华人施工的大楼,便被南洋华桥视为”华人的荣耀”。这栋集银行、商场、写字楼、会所于一体的大楼,在南洋的华商的心中并不仅仅只是”华人的工程荣耀”,或者说一家银行那么简单,它也有着别样的意义——它不仅仅只华复行南洋分部的总行或者说北方贸易的南洋总部所在,同时也是南洋华商总会所在,华商们在这里举行会议、商洽贸易,组织购货以及产品销售,总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是南洋华商的大本营。正是在这座大厦内中华复兴开发银行向侨社提供贷款,而北方贸易公司向侨社提供商品,分散在南洋各个岛屿的华侨,则将种类繁多、物美价廉的国货销往整个南洋。

“这里是南洋侨社的心脏!”

每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王德阳的心里都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正是因为这颗心脏的原因,南洋侨社变得更加团结,且华侨的经济基础亦随之成倍扩大。即便是曾经给予华侨商业网络重剑的日本移民构成的商贸网络,现在亦无法对南洋华侨构成太多的威胁。

以前华商经售的各项日用品多是自日本运来,后来日本以日本移民组构南洋商贸网络的方式散布各处,自行销与华侨竞争,华商受其打击甚形惨重。直接威胁和削弱了南洋华侨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损害作为原料组织、产品销售中介人的华商的利益。

而自民23年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以”邯彰货”为代表的国货以其价格、质量优势在南洋冲击了日货的市场,即便是华侨不对日货加以抵制,日货亦难以同”邯郸货”竞争,这扭转了华商仅做为”零售代理人”的局面,甚至北方贸易亦刻意培养华商介入批发业,从而形成华侨对南洋消费品市场的控制,与过去华商各自为战不同、全无战略的发展不同。自民25年开始,在北方公司的策划下,由北方贸易出面一种由银行加公司协同推动,开始实施从资本投入、原料开发、产品生产、批发零售的所有环节的经济扩张。

现在南洋各殖民地政府之所以越来越依赖华侨,正是基于一个原因——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民28年以来,随着欧洲陷入战火,侨资已经开始取代欧美资本,而在未来……

在电梯中,想到南洋的未来,王德阳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作为一个华侨,他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而作为军事情报处的特工,他同样也明白,控制经济,进而控制其国家,这正是调查部以及军事情报处”南洋攻略”的核心之一。

“德川,你来了!”

一见到王德阳进入办公室,满面笑容的陈嘉庚主动站起身迎接着王德阳,在他看来,王德阳可以说是新加坡华侨青年子弟的骄傲——曾经的战斗英雄,陆军预备役少校,而更为难得的是,他放弃从商的机会,选择到学校任军事教官,这无疑是陈嘉庚欣赏他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王德阳同北方贸易的诸多管理人员关系极为亲近。

对于北方公司,陈嘉庚一直心存许多感激,究其原因是北方公司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比如将大马的市场代理权交给了他,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现在”集美公司”每年数百万赢利,不仅让他东山再起,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继续投资教育,就如同北方公司一般,虽说家业无法与其相比,但至少能做出一些贡献。

不过这几年,作为华商总会会长,陈嘉庚却很少过问集美公司的事务,不仅仅因为他的弟弟、儿子都在公司之中,同时,还有一批北方商校的高材生协助运营公司,而他本人则专心从事着华商总会的工作,在这里他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投资国内的实业,支援国内建筑,亦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或是购买国债或是捐助教育。正因为还兼任南洋华侨教育会委员长的职务,所以,他才会对王德阳非常熟悉,毕竟,除去中正中学的军事教官之外,王德阳还是教育会委员。

“快请坐,”

待王德阳刚一坐下,陈嘉庚便用流利的国语同其交谈起来。

“最近怎么样,工作还顺利吗?”

在他的询问中,王德阳一一将侨社学校军事教育的事情对其进行了汇报。

“……总之,侨社学校军事教育,目前各地法令的多方限制,是军事教育实施的最大问题,所以,现在侨社学校的军事教育,仍然无法与国内相比!”

“至少,这开了一个好头!”

陈嘉庚点点头,他企不知道无论是军事教育也好、军事体育也罢,各殖民地政府并不乐意见到,若非各地领事馆竭力争取,恐怕即便是开展军事体育,也只能悄悄的开展,

“有总比没有强,鸡蛋有了个缝,总比没缝的好,开了这个口子,才能越开越大。就像现在军事教育,总能让侨社不像过去那般赢弱!那些土著,再想欺负咱们,即便是不想想咱们身后的国家,也要想想侨社的子弟的悍勇!”

陈嘉庚感慨一声,在南洋生活几十年,他见惯了本地土著对华侨的轻视与敌视,过去面对土著的欺侮,华侨往往选择忍受,而在过去几年,尤其是数以万计的从军中退役的青年返回南洋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面对土著欺侮,那些青年以及接受军事教育的学生往往会立即会还之以颜色,不过只是短短数年,华侨赢弱之名于南洋便荡然无存。

在感叹之余,看着面前的青年陈嘉庚又是一笑。

“德川,在此之中,你可的居功甚伟啊!”

“会长,您谬赞了!”

见会长称赞自己,王德阳连忙转移话题说道。

“我这次来,是想向您询问一个问题!”

“哦?什么问题?”

“会长,今天在学校,有一个学生……”

王德阳一一将那个学生的想法道出之后,陈嘉庚顿时陷入沉默之中,在这一瞬间,他的心底可谓是五味杂阵,固然,南洋侨社之中,堪称巨富十数家之多,千万者亦有千百家,百万之家更是数不胜数,但绝大多数华侨却是穷人,他们或是在种植园为工或是于杂货铺从事零售,对于富者而言,回唐山从不是什么困难,快者可坐飞机,慢者可坐轮船,但对于那些不过只是勉强温饱的华侨呢?尤其是那些二代华侨,或许在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对唐山的向往,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踏上让他们爱的那般狂热的唐山,甚至于踏上唐山的土地来说,对于他们根本就是一种奢望。

“会长,在来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唐山,对于许多侨社二代子弟来说,只是存在于父母的讲述和书本上,或许,我们可以在学校告诉他们,他们是中国人,他们应该热爱唐山,是的,他们也确实如此,但是,假如有一天,他们的孩子问他们,唐山有什么?有长城、有长江,有黄河、有……唐山有世间的一切,那是我们的祖先之地,可如果他们的孩子问他们,你去过唐山吗?他们应该如何回答呢?当他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那么他们的孩子还会继续热爱唐山吗?”

在这一瞬间,原本张口欲言的陈嘉庚又一次沉默了下来,他看着王德阳,想到那些移居南洋上百年的家庭,或许他们的家长还向着着回忆着唐山,但唐山对于第三代、四代子女来说,却是陌生的,甚至于他们更乐意说英语、吃西餐,想到一些老友的子女以留学英国、说英语、吃西餐为荣,一时间,陈嘉庚的神情甚至变得黯淡起来,长此以往,他们还会对唐山心存多少感情?

“德川,你,有什么想法吗?说来听听!”

望着王德阳,陈嘉庚的神情显得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