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无语)-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础
“也许……”
有什么也许呢?等待这座城市的注定将会是一场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就这样,管明棠在窗边看了好久,他甚至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使自己心烦意乱,是未来必将发生的一切,还是别的什么呢?
此时目睹着窗外的这座城市,在那片片雪花的朦胧中,管明棠感觉自己似乎产生了一种幻觉,城市与火焰混和在一起,就像是那战争纪录片中的画面一样,两者混和一起,虽说明知道这不过只是幻觉,但管明棠还是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变得越来越沉重,而且急促。
慢慢的他又恢复了平静。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是无法避免的,而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所有的一切,对中国更为有利的一些,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怕就是这里化为废墟,或许都是值得的!
但这也就是最后的底线了!
可是这个最后的底线的代价,会不会太过惨重了一些,甚至是以自己的心血作为代价,如果这里的一切都被摧毁了,那么自己以及这里的数百万人民几年奋斗就会成为泡影,但……
心底转着这些念头,管明棠知道,如果自己再胡思乱想下去,也许只会削弱自己的意志;然而,不抱幻想,尽可能对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还是应该的。
只有如此,自己才能真正的去面对未来将会发生的许多事情。
“先生,今年的冬天倒是挺冷的!”
身后传来的话声让管明棠点点头,然后说道。
“是啊,又是一个寒冬!”
真正的寒冬还是没有到啊!在未来的几年中,即便是所谓的盛夏,对于中国而言,未尝不是一个个严冬啊!而在那持续数年的严冬中,邯彰又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或者说,自己又将来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许对于未来,管明棠并不清楚,但他却清楚的知道,明天的未来,是由今天来决定的,所以专注现在才是真正的最切合实际的。
将窗户关上,管明棠回过头来看着进入办公室的李直民,余光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上午十点了,自己居然一个人思索这么长时间。
“先生,这里有几份文件需要您指示一下!”
李直民将几份文件放在管明棠的办公桌上,而每一份文件上都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清楚的写着他的分析和看法,而这正是管明棠对他依持的地方,或许李直民是公署秘书长,许多公务都是经他的手协助处理,但李直民往往会用简单的几十字写出他的分析和看法,但最终的决定还是由管明棠作出,绝不会有一丝逾越。
简单的处理好几份公文之后,看着站在那的李直民,管明棠便示意他坐下来。
“仲民,你对最近的事情怎么看?”
“先生,你的决定无疑更稳妥一些,现在最重要是确保局势的稳定,而不是徒生变乱!”
对于局势,李直民有他自己的看法,听他这么说,管明棠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的确,现在确保局势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华北的局势牵连甚广,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的,谁也不知道会惹出什么样的乱子,最近还有其它的什么事情吗。”
“先生,昨天接到电报,连云市的新任市长韩彻最近两天会来邯彰考察,先生!”
提及此事时,李直民有些疑惑的看着管明棠,而管明棠同样也注意到他的疑惑。
“仲民,你考虑的应该是另一件事情吧。”
稍一思忖,心知李直民意有所指的管明棠,便直接说道:
“因为公司在连云市的投资不断加大,所以公司认为,市长是自己的人更为妥当一些,所以公司在南京活动了一下,才有了新的任命。”
新任的连云市长是公司出身,现在这并不是秘密,而为了这个任命,公司花费了数十万元之多,而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证”公司的利益,但在另一方面,对于连云市,管明棠则着有自己的想法与考虑,对于身处内陆的邯彰而言,在未来他必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港口,那怕那个港口是一块飞地,但对于自己而言,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先生!”
相比于先生,李直民显得更谨慎一些,在他看来,公司谋求对外投资,是公司发展的必然,但是现在公司的对外投资,却又隐藏着专员公署的“秘密扩张”,而这种“秘密扩张”却又是专员制定的,而这一切,在李直民看来,无疑是太过急进了!
沉思片刻,迎着先的视线,李直民毫不犹豫地开口说道。
“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太过急进了?”
第五十三章扩张的脚步
“我们会不会太过急进了!”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迎着先生的视线,李直民的神情显得极为凝重,而他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是基于他对邯彰式扩张真相的了解。
几乎是从去年开始,对南方公司是产金联为中心,实施经济上的扩张,而对河北、山东两省,则是以专区农业合作社为基础进行扩张,而在扩张过程中,数千名乡村服务学校的人员、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源源不断的输出至河北、山东两省,虽说现在同山东达成了“谅解”,那些乡建干部不会直接介入山东乡建,而是在乡政府内任三年期的“乡公所民政科长或其它类似职务”以协助山东省进行乡村建设,表面上看来,邯彰的手看似没有像在河北一样,通过直接任命的方式,控制了乡村,但在另一方面,邯彰却可以在未来几年内,在山东的县乡发挥重要的影响力,而上千所援建的小学,又将进一步扩大邯彰的影响力。
加之现在的连云市新任市长,所有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扩张的步骤,现在邯彰的手伸的太长了一点,在表面上“保守”的同时,邯彰扩张的脚步却从未曾停止过。
“急进?”
沉思片刻,管明棠摇摇头说道。
“这不过只是我们发展的必然。”
接着管明棠便向李直民讲述港口对于公司、对于邯彰的重要性,最后笑着对李直民说道。
“仲民,你放心吧,对于这些事情,我知道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进度,从而避免引起外界的警惕。”
先生的话让李直民颇感意外的说道。
“哦,是不是像山东一样?”
像山东一样?
停顿片刻,管明棠压低音量说道。
“我们在山东所实施的,只是为了尽可能的丰富我们的学员,具备更丰富的行政处置能力,这样的话,将来才有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此时管明棠显得很振奋,言语间流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
“干部培养,这几年我们不断的加强干部培养,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乡建干部,除去在校学习之外,业已返乡任职的,每年都会进行集训、再培训,籍此,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干部,但是在另一方面呢?我们的事业要求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干部,但是受限于邯彰的辖地的有限,我们又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让我们的干部获得更多的行政经验,但是山东却可以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
干部!
管明棠比谁都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而在未来在进行那场战争的时候,邯彰必将突破“十二县”的限制,战争与建设是共同的,更何况在历史上,这场战争本身就有了“抗战建国”的责任,而在沦陷区收复后,又需要面对地方行政管理问题,这就要求自己必须有计划地提前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如果缺乏这项准备,就势必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使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可能导致沦陷区收复后陷入新的混乱或者沦入他人之手。
也正因如此,管明棠才会一方面促成山东省自建培训学校,另一方面派出数千名乡建干部协助他们的工作,以获得行政经验,为将来的一切铺平道路,但是此时,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一切呢?
“先生……”
虽说明白了先生的用意,但李直民的心底的疑问却更多了。
专区需要那么多的干部吗?向山东省派出的可是多达6000名乡建干部,三年后,他们回到专区,专区又如何安置他们呢?
“直民,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长远一些!”
看着满脸疑惑的李直民,管明棠直截了当的说道。
“从将来的发展来看,邯彰的发展使得我们需要更多的干部,更多的公务人员,以尽可能的服务民众,这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而现在呢?我们则是借山东之地让我们的干部成熟起来,借山东之财力,养育我们的干部成,无论怎么看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啊!”
将窗外的冬雪看去。管明棠笑了笑。
“瑞雪兆丰年,今年……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
在画出最后一条曲线之后,就算做完了最后一件工作。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已经是凌晨二点多了,留心听了一下办公楼内的动静,整座楼静悄悄的,一点声响都没有。这不出向国华的所料,全所的人差不多都回家去了。
又一次,向国华从柜子里拿出一床被子,然后直接铺在沙发上,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睡在办公室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虽然说在整个“51区”的近两百家研究所中船舶研究所几乎是最为“清闲”的一个单位,但是对于向国华来说,他却希望能够完善一些设计。
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通过大量的试验船舶研究所设计了几种新的船型,那些船型都在武汉造船公司得到了应用——制造远洋渔船,似乎在上个月,武汉公司接到了来自招商船局的一艘大船定单。
但是,对于向国华来说,参与那些设计,对于他来说,不过都是应景之作,对于民国四年被派至英国学习潜艇设计的他来说,他一直渴望着设计潜艇这一国防利器,在大沽造船所虚度了十余年的光阴,并没有磨去他最初的意愿,他甚至靠着每月几十元的薪金,继续着自己的学习,期间还曾自费到美国留学,学习潜艇制造,但是个人的意愿,总归是个人的意愿,他或许可以学习潜艇制造,但是学习总归是学习,他甚至没有得到为中国监造潜艇的机会。
不过在半年前,他向公司申请了一笔资金——设计一型700吨级的远洋潜艇,资金并不算充沛,一共只有几万元,但是这笔资金却让他可以把过去的梦想变为现实,完成潜艇的设计工作,尽管它从图上变成实物,还有许许多的困难,但是在向国华看来,至少他迈出了第一步。
“什么时候能够制造这艘潜艇啊!……”
看着绘图板上的图纸,在过去的半年间,他绘制了数千张图纸,现在,图纸是绘制出来了,但是什么时候能够制造这艘潜艇呢?在什么地方制造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他的心间萦绕着,此时而楼内出奇的安静,向国华难得有这样的闲暇,平日里忙忙碌碌的,已经成习惯了,眼下突然之间,没有了工作,甚至也不需要再去修改图纸,心里反倒觉得没着没落的,不知该做点什么。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办公楼正对着大街,大街上车少人稀,失去了白日的喧嚣,正值凌晨时分。自行车道上,偶尔可以看到下夜班的人们正在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着,在这里有许多试验工厂,在试验工厂内,总有人在值夜班。
相比于新区其它地方,作为研究中心的51区每到夜晚的时候,反倒显得极为冷清,这里并不像新区那般繁华,甚至于远比不上专区内的一些县级工业区,分布在这里的研究所,似乎很难给这里带来繁华,但在另一方面,正是这里的一座座研究所,带来了新区的发展,同样也带来了专区的发展,技术,正是这里进行的技术研究,确保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
慢慢地,向国华把目光移向远方,那儿有十几根烟囱正在喷云吐雾,附近的那块天空被烟雾笼罩。那些烟囱下面是几个工厂,可以想见,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正在辛勤地劳作,不知有多少人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而烟囱后面则是太行山,在此山沟的地下深处,成百上千的矿工正在挖矿,往地面上运矿。正是他们,用他们的体力和心智,炸开坚硬的岩石,运上地面,填进机器,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挖掘出地下的煤矿,正是这里的煤与铁支撑着这座城市的大工业的运转,煤变成了动力、变成了焦炭,变成了数百种化工品,而工厂则利用这一切制造出数以万计的工业制成品,在中国数以千百万的国民的生活,正是依靠着这里的工业制成品。
“真的太可惜了,这里竟然不是一个临海城市!”
不是临海城市,就无法造船,更不可能制造潜艇,而无法制造潜艇,则意味着他的工作便不会有太多的进展,他的工作将更多的只停留于纸片上,至多只是在流体试验室内进行模型试验罢了。
感慨了一会儿,向国华觉得有点无聊。他重又坐回到椅子里。头靠着柔软的靠背,两手抚着光滑细腻的扶手,转动身子,左右摆动了几下,又前后晃了晃,这舒适的办公椅的感觉的确不错,但是他却很难享受这一切。
要不然申请去武汉吧!
到了武汉,就能制造潜艇吗?
突然刺耳的电话铃打断了向国华的臆想。他拿起电话,习惯性地说了声:
“那里。”
“还在办公室里呢,”
电话那头传来的了所长的话声,
“你那楼里估计也就你一个人,是不是这样呀?都快过春节了,可不要让你太太一个人过春节啊!”
所长的话声让向国华的心头一暖,连忙说道。
“我正准备回家呢?”
准备?看着办公室内的那张单人床,向国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习惯了在办公室内过夜,是应该回家了。
“早点回家吧,等过完春节,估计你想回家都回不成了!”
第五十四章瑞雪兆丰年
“嗯?所长,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公司决定在连云投资一家船厂,你的那个项目,公司已经同意了……”
什么?
船厂?
公司同意了?
“过完年,你直接去连云,到那里督建修船厂,当然,修船厂只是一个名义,重机公司会提供相关的设备,应该具备基本的造船能力”
在挂上电话的时候,向国华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船厂、项目通过了,他要去督建船厂,而这意味着很快,他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反正,他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
兴奋的走在大街上,此时的向国华脸上带着笑容,甚至在碰到路上的巡悳警时,他也主动的和他们打着招呼,以至于在巡悳警查验他的证件时,他的脸上依还带着笑容,51区的安保是极为严密的,这里不仅与新区隔离,在大街上,巡悳警同样也会随时检查他们的证件。
“这是我的身悳份证和证件,我是船舶研所的工程师”
从钱包里取出证件,向国华的脸上依还带着笑容,而警悳察接过证件,特意检查着他的证件,新区是最早实施身悳份证制度地方,现在同样的制度已经扩散到了专区,而专区使用的“国民身悳份证”与专区的身悳份证类似,都是采用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而塑封则是采用石化公司提供的聚酯薄膜密封,但专区的身悳份证与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专区的身悳份证照片是照片粘贴,而新区内则是采用印刷,但是在51区除去普通的身悳份证之外,还需要持有聘请单位发出的证件,这些证件都是新区保安局直接发出,证件制作更为精良,几乎不可能伪造。
“给您添麻烦了,谢谢你的配合”
确认对方的证件之后,两名巡悳警敬礼表示歉意之后,便转身离开了,而向国华依然兴高采烈的走着,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回家的公共汽车了,对于没有驾照而且也没有自行车的向国华来说,他每天上下班都是搭乘公共汽车,不过,现在他却并不觉得有多远,仅仅只是几公里远罢了,他朝着远处的山看去,他的家就位于山上,和很多研究员一样,就在山上的那些依着环山公路修建的林间别墅之中。
半个小时后,向国华沿着山路朝着山走着,路灯照耀着平坦的山路,在路灯两侧可以看到中式的和西式的小别墅,此时这一户户人家早已熄灯入睡,偶尔可以听到犬叫,在经过山路的拐弯处,视线外移,远方的机场却吸引他的注意力。
“那是……”
机场的跑道完全被灯光映亮,灯火通明的机场在黑夜中显得如此的醒目。
“难道他们在进行什么试验?”
好奇心驱使着向国华站在路边,朝着远处的机场看去,在机场的跑道上,几辆汽车行驶着,而在机场上,隐约可以看到两架大型的白色飞机停的跑道中悳央,在向国华看来,这也许是一场试验,会是什么试验呢?
“我们的航程是直飞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南海域”
在机场边缘的机库内,穿着飞行夹克的黄泮洋看着机组成员,指着地图说道。
“从机场起飞,直飞徐闻县航程为1815公里,在徐闻县郊,设有公司的热带种植园,而现在公司已经在那里设立了观察点,我们在飞抵徐闻后,由此折返,”
指着挂板上的一张照片,黄泮洋继续解释道。
“这是第一校准点广州市无线广播电台发射塔,沿途利用广州市无线广播电台发射塔的无线电波作导航,在进入校准点后,再转向徐闻方向,以徐闻热带种植园主楼为第二校准点……”
随着黄泮洋的讲解,机库内的十几名飞行员、机组成员,无不是注视着照片上的两个校准点,近两千公里的航程,仅有两个校准点,其间不得实施地面辩别导航,因为在未来他们很难实施地图导航,在大海上并没有显著地标供他们进行导航。
两个星期前“试h…1”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其性能指数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而现在两架原型机将进行第一次远程“载弹”飞行,往返航程超过4400公里,如果试验成功的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梦想化为现实”
在机场跑道边的满是积雪的草坪上,陈家騄默默的看着那两架涂成白色飞机,试h…1远程轰炸机是以“运输机”的名义研制的,正像二四式战斗机是以“竞技机”为名义研制一样,但是作为民团航空处处长,陈家騄却知道,这两种型号的飞机,却是未来的邯彰民团航空队的“矛”与“盾”,而“试h…1”则关系到未来能否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
轰炸日本,把战火燃烧到日本本土,这是司令的计划,而“试h…1”就是为了实施这一计划而特意研制的,为了促成这一计划,甚至不惜通过情报人员冒险从日本“偷”回了一架96式陆上轰炸机作为参考,以作为借鉴,进而迅速完成飞机的研制。
“试01”轰炸机运用了此时中国以及全世界最新航空技术,机身为硬壳式结构,机身造型流线,机翼采用低阻力的层流翼型,以尽可能的增加速度,现在的试h…1轰炸机,是世界上最快的轰炸机485公里的最快时速,远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战斗机的最大时速。
“与二四式战斗机相同,除去先进的气动设计之外,其还采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在战斗机应用玻璃钢自封闭油箱只起到减轻重量的作用,但在h…1轰炸机上,玻璃钢油箱的好处却充分得到了体现,相比于金属油箱,其不仅重量轻,而且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机翼、机身的内部空间,这是因为玻璃钢油箱可采用特殊的成形方法,可以做成形状复杂的异型油箱,可以进一步增加飞机的载油系数,可显著增加其航程……
在黄泮洋的解释中,陈家騄这位民团航空处处长,他所关心的并不是新材料的运用,他更为关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可靠性。
“往返航程4400公里”
回头看着黄泮洋,陈家騄神情凝重的问道。
“载弹1000公斤,飞那么远不会有问题吧,发动机会不会过热?”
尽管他在美国留学进的洛威骑兵学校学的是军事速成科,后又进入德土州立陆军学校学习军事学,但在过去的几年间,他却一直在研究空战学,并且取得了战斗机操作资格,或许,他不是空军出身,但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空军,甚至于,可以说在整个专区,他是最了解空军的民团军官。
“陈长官,我们引进的发动机是美国最新型r2380发动机,技术非常成熟,100小时地面试车亦未发生过热现象,而且我们曾用其对96式陆攻进行改造,去年10月就进行了6000公里封闭航线飞行,相信不会有任何问题”
又一次看着两架银白色的“h…1”轰炸机那堪称优美的机身,陈家騄的眉头微凝,
“希望如此吧”
1月31日,凌晨三时十五分。
邯郸西南,北方公司新区机场,此时机场内一片灯火通明之色,跑道两侧的灯光映亮了跑道,在跑道的尽头,两架飞机一前一后的交错的停于跑道上,而在跑道边缘则停着几辆新中ca10消防车以及救护车,这是为了以防万一,而那两架飞机有机身一侧,两辆加油车正在往飞机上加油。
在跑道外侧的草地上,几名穿着民团军装的军官来回走动着,而在跑道上,航空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正在和飞行员们作着最后的勾通,向他们解释着飞行手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放心吧,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它的机舱布局和ˉ3完全一样,我们在ˉ3上进行了不下100次训练
可不是嘛,上百次训练,早就让他们对ˉ3的驾驶了然于胸,而且在过去的两个星期中,他们也多次试飞了这两架完整试制机,他们相信自己的技术,相信依靠自己的技术,完全可以应对在空中任何可能的突发状况。
“如果飞机发生故障的话……”
“跳伞前,必须炸掉它”
面对技术人员的叮嘱,黄泮洋又一次重复着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试飞原则”,根据“试飞原则”为了保守飞机的机密,他们必须要炸掉飞机,从而避免航空机密外泄。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此时沿线的贸易公司都接到了指示,如果发生意外的话,他们必须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到达事故现场,想办法收集失事碎片,以确保材料机密不至外泄。
“那好吧,祝你们成功”
最后陈家騄看着面前的黄泮洋,他是研究所试飞组组长,也是研究所最出色的试飞员,虽说由他负责这次试飞,研究所上下都很放心,但飞机的试飞过程中会遭遇什么样的问题,都是不可预知的,成功,至少这是所有人的希望。
“放心吧肯定不会有问题”
朝着远处的陈长官行了一个军礼之后,黄泮洋看着身边的组员,只是吩附一句。
“好了,兄弟们,咱们去海南晒晒太阳去”
凌晨三时三十分,两架飞机的发动机启动了,强劲的发动机轰鸣声立即在机场上空回荡着,在跑道中段的信号灯光亮起绿灯的时候,两架飞机开始滑行,在滑行数百米后升入空中,看着两架腾空而起的飞机,陈家騄默默的将拳头一握。
“希望一切顺利吧”
随后,陈家騄又问道身边航空处的参谋官。
“他们什么时候能到达目标?”
“大约5个半小时后到达徐闻”
“通知徐闻观测点,注意观测随时报告”
“是”
第五十五章徐闻热带农场
清晨时分,野兽的咆啸声隐隐的传入热带种植园,那阵阵野兽的咆啸声甚至都没有引起正在劳作的农场工人的注意,对于这一些,这些工人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这座建于民国二十四年的种植园是北方公司用一座糖厂换来的,在过去的两年间,农场工人驾驶着上百部自美国进口的重型履带拖拉机,在雨林中开辟这座面积达五万亩的热带种植园,在种植园内种植了数十万株橡胶树以及其它热带作物,不过这里并非仅仅只是一座热带种植园,在热带种植园间,还有几处试验场与繁育场,比如在过去的一种中于广东省推广种植的“粤糖25”,这种产量高、含糖量高的的良种甘蔗较之台种、爪哇种产量提高了20%;含糖量亦提出了7%,受到了农民以及糖厂的欢迎,因此,得已迅速推广,而这座热带种植院正是“粤糖25”的种源基地。
而“粤糖25”的繁育以及推广成功,使得“北方公司徐闻作物研究所”立即成为整个广东省最为知名的作物研究所,作为一家商业研究机构,相比于其它省立、学立研究所,它拥有更为充足的经费、更先进的设备,而研究所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农作研究的支持,使得许多广东本省的农业专家往往选择这里进行试验。
而在这些人中,国立中山大学的丁颖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十三年前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毕业后,其既在当时的国立广东大学,现在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更在两年前成为农学院院长,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从事水稻研究,十年前于广州发现野生稻之后,便开始从事水稻杂交育种研究,民国二十二年选育的“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与栽培稻育种的尝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之中,在此基础上选育的包胎矮和包选2号,经过数年的推广,早已成为闵、粤地区大面积栽种的当家水稻品种。
而去年其在徐闻作物研究所的资助下,其依据多年的实验成果,丁颖从华南水稻栽培品种“早银粘”和印度野生稻人工杂交的后代中,选出每穗几百粒以至千多粒的“千粒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新株系,刚一成功即引起东亚稻作学界极大关注,而在过去的九年间,他一共选育了近百个品系,育成60余个品种,而直到“千粒穗”才获得真正的成功,相比于过去推广的良种,“千粒穗”的产量相对提高30%的事实,轰动了整个亚洲,在许多人看来,这将是自邯彰小麦良种繁育推广成功之后的又一次变革。
“自此之后,中国再无粮食之忧”
而此时,身为农学院院长的丁颖之所以来到徐闻农作研究所,正是借助这里一年三熟的自然环境,对“千粒穗”品系进行进一步育种,为将来的推广繁育良种,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这里复杂而且昂贵的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育种试验。
一大清早,又一次,丁颖来到了育种田内,看着那些金灿灿的稻穗,他的脸上带着些许喜色,从“中山1号”育成,再到及其衍生品种“中山白”、“中山红”、“包胎矮”先后育成,以及在国内推广,再到现在“千粒穗”的育种成功,他就坚信相比于“纯种育种”杂交更肯优势。
“勤逸,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杂交育种?”
看着跟在身边的胡治涛,这个助手和他身边的学生不同,他是河南人,毕业于国立中悳央大学农学院,作为北方人,他甚至都没有种过水稻,但是去年大学毕业后他却背着包从南京来到了广州,然后来拜访他,那时“千粒穗”刚刚繁育成功,而徐闻农作研究所邀请其于农作研究所设立育种场,于是胡治涛便成了他的助手,常驻于徐闻。
当初他曾对这个“不喜吃米”的助手很是好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