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无语)-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864个……”
突然,又有一个声音传到王立彬的耳中,想着这将近五千斤的产量,他的全身起着冷战。
一季粮食收了将近五千个对于农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不单单意味着几百块钱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仅只靠这一季粮食,他们就衣食无忧了,而且这里庄户人家又那么的勤苦,在接下来的半年中,他们又能挣到多少钱?
难怪……瞧着视线中的一座座新房,视线再投向晒场边的宣传栏,其中一副照片上是一个衰败的尽是破石、麦草搭成的房屋,而另一张照片,却是一片由红色砖瓦构成的新村,这正是这个村落一前一后的比对。
“一共是那孙六叔,这钱是在现款,还是存款。”
在村合作社的会计,实际上也是村国民小学的老师话音落下时,那老汉没有任何犹豫,便应声道。
“家里刚盖了房子,现在不赶着用钱,这钱就存在信用社吧!”
老汉口中的信用社是三年前,在农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借贷的基础上,进而发展起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原本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农民因无钱可贷而遭受高利贷盘剥而成立的合作信贷机构,同时其还承担着“合作券”这一“地方货币代用券”的发行,而经过数年的发展,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贷款购买农具等贷款越来越少,反而存款越多,也正因如此,信用合作社最大的贷款对象,则从农民变成了邯彰工商业界,同时亦购进了邯彰专区发行的各类债券,以用于支持邯彰地区的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建设。
而按照《邯彰日报》上的报道,去年一年邯彰农村信用合作社收储存款,多达三亿元,其中90%都来自于农民,对于在他们贫困时给予帮助的农村信用社,邯彰农民可谓是极为信任,在他们富裕时,自然成为其存款时的首选对象,而邯彰政府又通过银行得到了上亿元工业建设所需资金。
“隐性盘剥!”
心下冷冷哼了一声,王立彬的眉头猛锁着,对于在济南大学学习经济的他来说,邯彰信用合作社根本就是在利用老百姓对其的信任,充当替政府收割农业剩余价值的剪刀,在邯彰存在着太多的隐形“剪刀”而剪刀挥去的方向,正是这些最贫苦的农民。
“小丁会计,麻烦你,那两千斤粮食就都给我换成粮券吧!”
卖粮食的老汉脸上带着笑的说道着。
“剥削!无耻的剥削!”
几乎是在那被称为孙六叔的农民说在粮券时,王立彬便愤愤不平的于心间自语着,而就在他于心间自语的时候,又是一个苍老而有些嘶哑的声音传到他的耳中。
“那个俺听说,若是愿意,可以给学校捐粮食?”
“嗯,你可以选择捐给固定的一所学校,或者教育署,然后由教育署统一分配到专区各个学校。”
“你瞧瞧,小丁会计,俺一家就八口人,还有两个娃娃在村里上学,俺寻思着……”
说着话,那老汉便从刚刚售换的“粮券”中抽出一张百斤粮券来,然后递给那记帐的丁会计。
“一百个不多,也是个心意,专员管了娃娃们的晌午饭,还顿顿都能见着肉,就是自家娃娃也没这个疼法,这税都没加,可千万别负担了……”
第四章谎言
“这税都没加,可千万别负担了……”
老汉的嘴里喃喃着,甚至于在说话的时候,他还有些羞愧之状,而那种羞愧似乎是因为他拿的太少了,而得到的太多了。
眼前的这一幕却让王立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不知道,他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为什么当很多人在报纸上“揭发邯郸的黑幕”时,这里的老百姓,不仅不以为意,甚至还甘心为其所“蒙骗”。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王立彬的脑海中不断的思索着这个问题,他不知道,他无法理解这些农民,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实际上,所谓的邯彰政府的“恩赐”都是通过种种渠道于他们身上盘剥的吗?
可为什么,他们还会心甘情愿的为其所蒙骗呢?
王立彬想到那些在山沟中花着自己的钱训练的“团兵”,他们的行为或许值得嘉奖,可难道这不是另一种“隐性奴役”吗?
“哼!真是一群甘坐奴隶的家伙……”
尽管在来的时候,他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冷静、要做好伪装,但这个时候,面对这些需要“教育”需要“唤醒”的民众,他仍然忍不住在心底轻声叫着。
就在他为之愤怒、不解、困惑的时候,在他的身边,赵利民却那里有些激动的喃语道。
“我终于明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老话的意思了……”
说罢,他看着那个向教育处捐出一百斤粮食的老汉说道o
“这里的一切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了!”
“这只是证明了这个由资本家主宰的地区存在着的剥削……”
但王立彬却没能喊出这句话来,他只是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他知道,这里的一切,绝没有他所想象的那般美好,那般美妙,所谓的梦想,不过只是魔鬼用来蛊惑人心的谎言罢了……
这是谎言,这是宣传,是政府导演的用来蛊惑人心的,一定走了,一定走了……王立彬在心底不断的,反复的对自己说道,但是眼前的一这一幕幕,却又清楚的告诉他,这……不是谎言!
清晨,东方开始发自,一夜宿醉的李安生就起来了。虽然昨天晚上在哥哥的婚宴上,喝了不少酒的他一夜没有睡熟,只是在床上辗转着。刚刚疲乏地合上眼,什么思想都袭来了。”无穷尽的人和事,不停的前前后后在他的脑袋上翻滚着,只让他根本就睡着不着觉。
鸡声才啼第一遍,他就下了床,打开门,离开了那沉闷的房子,呼吸着清新凉爽的空气,在田野间徘徊着。
这时四周非常的沉寂,虫声已经静止。没有一点风,空气中带着清晨特有的清新。东方的天空渐渐白亮起来,疏淡寥落的是…星在先后隐没着,弧形地围绕着的远处的山,朦胧的是…气在地面上迷漫着,掩住了田野、河流、村庄和树林。
一会儿,黄昏上来似的,地面上黑了起来,第二遍的鸡鸣再一次打破了沉寂。天又渐渐亮了。地面上的是…气在慢慢地收敛,近处的田野、河流和村庄渐渐显露了出来,模糊的村庄一面清晰起来。
在开封的河南省立师范学校读书的李安生,在过去的几年,几乎很少回家,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衫衣,身上还穿着校服裤,此时他独自在田间走动着。
地面上刚刚从育苗地里移栽过来的绿色的棉苗显得分外柔弱,棉叶上带着点点的露水。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李安生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他在默想着这些天在家里目睹的一切。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只存在于梦中的事情一样,那破败和乡村完全消息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甚至就连同那有名的好吃懒做的二流子三十几岁的李富财,经过半年的强制劳动之后,现在人也变勤快了,早先还置办了三亩地,甚至还盖起了两间并不算大的砖房,而且还娶了一房媳妇……个带着娃从河南逃荒来的女人。
远远,看着那分布着几十座红砖或青砖瓦房的村落,村口的国民小学玻璃镜映着反光,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不真实,就像是梦里一样。
或许,在梦里的那个美好的、充满希望以及生机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吧。
“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资本家的盘剥上,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小恩小惠收买着农民,收买着工人,但是阶级剥削不是减少了,而是加大了……”
在过去,虽说从哥哥写的信中,尽管哥哥不断的向他讲述着家里的日子怎么怎么变好了,专员如何如何了解,如何如何想着老百姓,在他看来,正像他的老师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万恶的资本家在那里收买民心。
但是在过去的几天中,他却亲眼目睹了这里的一切,亲身体会到这里的改变,曾几何时,那个在开封参加飞机游行、随同学到南京讲愿,并在南京的学校中窜联同志、鼓动罢课的他,发现自己心中那坚若磐石的信仰却动摇了,只不过是短短几天的光景。
“难道我所从事的一切,真的是错误的?”
质疑,第一次质疑在他的心间弥漫着,以至于他根本就不知道答案,以至于让他在昨晚上用酒来麻醉自己的神经,在他的心中,有两个声音不断的回荡着。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社会,要打破人世间的一切不公,就要彻底催毁旧社会!”
“我们将追逐人生的梦想而行,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更好的、更加幸福生活,就像我们的国家、民族理应拥有更好的未来一般!让我们一同为个人与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没有太多的煽动,但更多的却是更为现实的努力,或许正因如此,才会使得这里处处都充满了生机,即便是在这个曾经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衰败的乡村,现在同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安生,在想啥子哪!”
突然一个话声让李安生从沉思中醒来,回头一看,是李安福,他爹是村子里的富户,有四十多亩地,现在他是村合作社社长,过去在李安生看来,他就是典型的剥削阶级,可是现在,看着他爹这两年买了三亩多地,甚至还在那寻思着若不是限购,还要再买多少多少地什么的话语,反对对其恨不起来,李安生他爷爷那辈就是种地的能手,当年,他们家的地也不过只有几亩罢了。
“是安福社长啊!”
“瞧你,安生,你这是瞧我笑话不是!”
李安福笑说着,然后便同安生聊了起来,从两人一起上私熟,再到上小学,然后又聊到上中学,最后一直聊到李安生怎么离的家,去考的师范,聊了很长时间之后。
“华生,”
李安福转过头来问:
“你看现在大家的日子怎么样?”
“顿顿吃白面,家家还都有余钱盖房置田,日子比过去可是好多了,我瞧见这几天村里添了三四辆自行车……”
李安生如实的说道,家乡的一切变化都是喜人的,过去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需要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彻底的摧毁那些“骨子里都渗透着罪恶的帝国主义买办统治阶级……”和“万恶资本家、地主”之后,然后再进行十几年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的,可是现在,家乡的一切则告诉他,其实一切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复杂。
安生的话让李安福微微笑了一笑:
“是啊,日子是一天天的好过了……”
感叹着,李安福又继续说道。
“过去,谁也没想到,不过是短短几年的功夫,这日子就能过的这么好,”
“我在开封的时候,也不信!”
安生笑了笑,他甚至怀疑大哥信里说的一切,都是夸张的。
“可现在……”
“现在,却是不得不信!对吧!”
李安福又笑了一笑,缓声说道。
“其实,很多人都和你一样,他们没来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夸张,说什么,那有成天吃白面的乡下,可为啥就只准南方人吃米,不准北方人吃面呢?”李安福笑着。“他们总说什么,南方人是衣食足、出才子,北方是苦哈哈、不识丁,过去,咱们北方地贫产低,这几年又是良种、又是堆肥的,一亩地打出来的粮食,比南方的水稻田还多,若不是的粮食都寄存到合作社了,家家户户的余粮,估计这房子都放不下!”
李安福的话,虽说有些夸大,但李安生却知道这也是事实,就像他家,十亩在打出了足足五千斤小麦,堆在家里还真够堆一间屋子的。可安福为什么要说这个呢?“过去,咱们这里的人是穷哈哈,不识丁!那是因为大家成天光想着糊口,填饱肚皮!”扭头看着李安生,李安福认真的说道。“现在日子过好了,小孩都送进学堂里去了,一开始,不少人是奔着那一顿晌午饭去的,可现在,谁都知道,这养儿不读如,不如养头猪的道理,所以呢。”
慢慢的在李安福的言语中,李安生似乎品出了味来,说来说去,他说到了教育上。
“安生,过去咱们一起上学的时候,你的脑子就比我好使,要不然,也不会考上省立师范!”
安福说着,然后用手指着远处的国民小学说道。
“去年一年,村合作社一共节余678。5元,我把400块钱,都用在了学校里头,不仅盖上了房子,还建了图书室,人这辈子,离不开书,就是种地也离不开知识。”他手指脚边的棉苗说道。“就拿这育棉苗移栽来说吧,若是指往咱们自己想,怕就是想上几千年也想不明白,可现在呢?这种田也要学,也要懂,要不然就是种傻田,种一辈子,也不见得能种出来头绪,所以,小孩才要读书,不单小孩要读书,大人也要扫盲。安生,快毕业了吧!”
最后,李安福扭头看着安生,脸色中尽是诚恳之色。
“若不然,就回来吧,回到咱家里,把咱李家的子弟都教出来,你看……”
回到农村!
直到李安福走后,李安生依然站在棉田中,曾几何时,他从未想过回农村,甚至就连他之所以越发激进,正是因为家乡的衰败以及个人未来的希望渺茫,而现在……
望着眼前的棉田,置身于棉田之中的李安生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第五章谁予恩赐
棉田,在田间的沟垄上,一株株绿色的棉苗尽显着勃勃生机,而在远处的田地间,还可以看到农民正在田间劳作着,他们正抢着时间把育成的棉苗称栽到田间,对于这些农民来说,这些棉苗不仅仅意味着收获,更意味着他们今年能不能置办上几亩田,从而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而对于许多因无负承担附加税,而不再购田的农民来说,这棉花也许意味着一座新房、一辆飞人重载自行车、一台缝纫机、甚至一台戏匣子,总之,棉花对于农民而言,意味着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哎……”
站在刚刚植上棉苗的棉田中,管明棠不由的发出一声叹息。此时他倒不是叹息,倒不是为今年小麦晚熟的丰收影响了棉花的称栽,从而可能导致棉花减产,这总是无可避免的,而他之所以叹息,却是因为在这丰收的同时,一柄柄无形的工业剪刀,正在不断的“收割”着农民劳的财富。
工农业剪刀差,这是资本发展的必然,占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业资本家在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民交换工农业产品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利用剪刀差来剥削农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剪刀差还反映着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不过那还是通过对市场操纵,还无法违背基本的市场供求原则,而在苏联那个国家控制一切的地方,市场的原则被改变了,国家为加快积累工业化资金,人为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部分农民收入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转入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当时人们把农业和农民丧失的这部分收入称为“贡税”或“超额税”。
而在中国,在邯彰,这里并不是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市场,同样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为了积累工业建设的资金,管明棠同样也选择了“剪刀差”只不过那些剪刀更加隐性、更加巧妙,尽管为外人所指责,但是他们却看不到其中真正的“奥妙”
弯下腰身,管明棠只是用手轻轻抚了下棉苗,这种育苗移栽技术,是农业研究所去年研究获得成功后,于今年推广的新技术,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土地,而棉纤维质量也有所提高,而这些棉花的种源,则来自于“希望高科”一家从事良种繁育、研发的公营公司,而这些棉种,尽管是由农业研究所繁育,但却是由“希望高科”制成成品良种,通过合作社售给农民,价格高于普通棉种一倍有余,但其和麦种一样,都有着产量稳定,发芽率高的优点,也正因如此,其价格虽高,却依然受到农民的欢迎。
而实际上,麦种来自于农民和农业研究所的育种田,棉种来自农民售出的优质棉,而“希望高科”只是将其进行“包衣处理”如此,便获得了数倍的利润。
可仅仅只是这样,还是不够的!
为了尽可能的获得剪刀差,管明棠还借鉴后世的经验,经心设计了一个个形似连环套的“剪刀”此时,今天小麦的大丰收,在农民把粮食“卖”给合作社的时候,当他们选择“粮券”的时候,他们就陷入了这个“连环剪”之中。
粮券是合作社四大发明之一,准确的来说是“四大剪刀”之一,刚开始实施时,是为了避免小称伤农一事,农民可以用其支付地租,这是有法律保障的,可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农民却看到相比于家中储粮千个一年损失l00余个换“粮券”则再划算不过,纸片上的数量不会被老鼠啃食、不会招虫子,同样也不会被受潮霉变,把粮食交给合作社换成粮券,等于把“损失”交到了其它人手里,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凭票前往粮店换粮,老百姓看似占了便宜,似乎还是大便宜。
但是与此同时,邯彰专区农业合作社名下却又成立了“邯彰面粉公司”而其资本积累正是利用农民的“占便宜心理”他们每年可以用近似无偿的方式临时借用数十亿斤农民“存粮”从而迅速完成资本积累,每年上缴数百万利润。
而且还有许多农民被“惯懒”了,初时他们用“小麦券”换小米之类的杂粮,后来日子过好了,便直接用粮券换面粉,以麦券8折的换面粉券,这样他们可以在各乡粮店直接凭票取面,随用随取,既不占自家的地方,还免去了推磨磨面的麻烦,因此存粮换面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的“邯彰面粉公司”这家公营企业的赢利也就越来越高。
而从去年借助“奸商购进劣肥坑农……”实施了“化肥公营”而又以“便利农业”为借口实施“小麦换肥”而通过不对等交换,使政府拥有了大量的粮食,在一连串巧妙的政策下,资本市场范畴内有工农业剪刀差,在邯彰发挥到了极至,地利盈收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很大的一部分都转向政府。
可是,单纯如这些农民,他们又岂能想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呢?
他们甚至还感恩的附出着,觉得现在他们所享有的一切——三级医疗、免费教育、社会保障等等,似乎就像报纸上说的那样。
“他们之所以感恩,是因为在中国第一次,有人真正的在乎他们……”可事实上呢?,事实上,政府的“在乎”是建立“得利”的基础上,一方面,这些政策的背后是争夺民心的用意,是基于“隐形税”的巨额收入上,现在的邯彰专区政府或许如外界所言“真正在乎他们”同样的,这种在乎是基于人均税的提高,即便是扣除工商业所得,仅从农业上直接、间接获得的“收入”邯彰400万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税负,实际上早已十数倍于国内其它地区,但农民们依然面带微笑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见到自己的时候,总是会用一种感激的眼神注视着自己,而他们从未没有想到自己所给予的“思赐”实际上正是他们的落在泥土上的滴汗所造就的恩赐。
这种恩赐是谁给予谁的呢?
沉默,在沉默良久之后,管明棠看着跟在自己身后,始终不曾言语的李直民,然后手指着在田间移栽着棉花的农民,轻声说道。
“仲民,很多人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奇迹,可是……”
神情凝重的管明棠把手指放下。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缔造这些奇迹的,实际上正是这些最平凡的普通人缔造了这一切!”
“因为他们有梦想!”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直民更想说,是因为我们给予了人们实现梦想的可能,因为在这里嗯,每个人都有机会,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所欠缺的正是那个公平实现梦想的机会
“先生,现在已经九点了,你上午不是要去51号区视察吗?”
李直民的提醒,才让管明棠想到今天自己还有其它的安排,去公司新区的51号区视察,51号区是公司设立的“科研区”。
或许是因为公司新区不断扩大中的逐步开放,曾经的新区中央区已经被新区管理委员会定性为新的“商业中心”而相应的,位于其中的数十间研究所,在过去的一年间开始慢慢的迁出中央区,而公司为了给“科学留下一片静土……”特意将曾计划用于新区四期工程用地用于建设研究区,或者说用于兴建“科学城”而科学城又在公司新区的“区号”划分中获得了“51号”由此其就成为众人口中的“51区……”
不过设立这个区域,并不是管明棠的决策,对于北方公司而言,因为需要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从创办之初,即极为重视技术研发,而更是制定了“技术为本”的基本信条,为获得智力资源其不仅如收割机一般,想尽一切办法聚集国内的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同时还聘请了上万名外国专家学者,而其从强调应用研究的同时又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的方向,从技术模仿转向技术创新,51区的创办,就是整个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
公司创办这座科学城的目标就是为实现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建立一个基地,这个基地是从中央区迁来的公司投资创办的各类研究所,同时还在北方高等专科学校之外,于51区创办了北方理工学院,并且于此创造了一个适宜性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发展的环境。
而每一次提及51区的时候,管明棠的脑海中总是会想起后世的那个有名的“51区”也正因如此,管明棠才会对那里充满期待,期待着那里在有朝一日,成为中国的“51区”,最终引领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对此,管明棠并不怀疑,毕竟与51区紧密相连的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科学技术资料库,那里会同科技情报中心一起,给予51区一定的技术“支持”。
“嗯!走吧,仲民,我们去51区!”
说着,管明棠便离开了棉田,朝着停在公路边的汽车走去。
第六章五十一区
伴随着一阵轰鸣声,位于山腹中的“北方风洞试验场”再一次开始进行吹风试验,在风洞内一架飞机模型正在进行着吹风试验,置架上的飞机模型并不是单发飞机,而是一架双发大型飞机,而在一旁的试验记录上则清楚的标明着“试hl第35次吹风试验………”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冯桂连带领航空研究所以及理工学院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时间里,他q'ap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也许在全世界的飞机研制中尚属首次。
或许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通过特殊渠道偷回来的那架“g3m”带来启示,也与其过去扎实的基础研究有关,但正是有了数十次的风洞试验,有了数千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冯桂连等人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h—l采用层流机翼,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飞行速度,根据计算,如果其速度能够达ns00公里,那么就足以摆脱已知的各型日本驱逐机!”面对来访的专员,冯桂连解释道。“你的意思是利用速度摆脱战……驱逐机?”因为时代的关系,虽说管明棠将驱逐机称为“战斗机”,但是在航空研究所内,他们还是习惯性的称其为“驱逐机……”
“是的,先生,在第三次翼形试验结束后,我们利用“特l机”进行了空中机翼试验,在不增加动力的情况下,通过更换机翼使“特l机”最快375公里提升至410公里,而通过更换国产发动机,其速度则提升至467公里,“特l机”机首、机身、机尾的气动设计,并不符合高速机的要求,而新机的气动布局经过多次优化……”
在冯桂连的讲解中,管明棠只能不时的点着头,对于航空他完全是一个外行,尽管“试h—l项目”或者说“试l快速客机项目……”是由他提出的,但是在专家面前,他并没有多少发言的权力,不过虽是如此,他依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依然高速摆脱敌机,这在短期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在轰炸机速度提高的同时,战斗机的速度同样也在提高,而相比于战斗机,轰炸机的速度增加总是有限的……嗯……”
在沉默中,管明棠看了一下手中的技术资料,这是航空研究所在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上,制定出的细节规划。
“最大时速大于500公里、飞行高度大于i0000米,最大载弹量2000公个载弹i000公斤航程大于4800公里……”
无疑单从纸面技术指标上来说,“试h—l”这个集中了航空研究所所有的技术力量研发的远程轰炸机,或许载弹量不大,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出类拔萃的,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水平的轰炸机,而且其内在技术含量亦远高于同时代,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恐怕就是“凤凰光学”已经开始试制的“1型光学轰炸瞄准仪……”而其是参考前苏联ob一18光学瞄准仪的图纸制造,那是由2000多个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精密轰炸瞄准仪。玻璃钢自封闭油箱、高强度防弹装甲……无一例外的但凡是在“试二四一2”上采用的先进的材料工艺都将全部应用于“试h—l”或许这是第一次,中国航空技术通过“材料学上的先进”弥补设计、发动机等方面的不足。
不过相应的,在另一方面,或许是“试二四一2”的成功,使得他们变得太过自信,以至于在设计“试h—l”时,为了追求高速,甚至轰炸机不可能完全具备的“机动性”他们甚至没有设计机身、机腹、机顶机枪,只有机首与机尾机枪。
“所以呢,轰炸机仍然不能离开自身强大火力防护,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削弱飞机的火力,反而应该增强……”
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管明棠的脑海中浮现出二战时期英美联合轰炸机部队在德国上空时,空中堡垒密集的火力网,那种密集的火力网对于任何战斗机部队而言,都等同于恶梦。
“但是……”
眉头微微一皱,虽说心知先生说的很有道理,可冯桂连却知道,增加几挺机枪看似简单,实际上极为复杂,在增加机枪的同时,同样需要增加操作人员,而这甚至意味着整个设计都需要推倒重来。
“先生,在最初设计时,我们就考虑过飞机的火力问题,但防御火力、速度、防护、载弹量、航程,轰炸机的设计是一个整体,对于轰炸机而言,其性能排序应是载弹量、航程、速度、防护以及火力,我们会考虑您的这个建议,但是……”
“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出现过多的干预技术研究的情况!”
直到坐在汽车上离开研究所的时候,管明棠的神情依然显得很是复杂,与神情的变幻无常对应的是心情的复杂。
随着另一个时空中设于俄罗斯的“翻译公司”将数以百万计的苏联技术资料翻译成英文,并引入这个时代,供各个研究所研究参考起,管明棠曾特意查找过与苏联科学体系发展的资料,在苏联的科学体系中,行政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准确的来说,政治不断的干涉着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