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西晋当太子(疯子)-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こ探ㄉ璧氖浚敝鸩郊跎倩旧钗镒实墓└闷胀ㄈ送ü龉だ醋∈粲谧约旱纳钗镒省!
    这个政策一出台,顿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毕竟华夏人似乎习惯了在困难时接受来自国家的资助,眼下帝国却突然停止直接救济。不过,也没有引起大的搔动,毕竟随后的以工代赈计划可以让更多人的受益。
    而且在以工代赈的计划中,普通人得到的要比接受直救济多的多。普通人只要到工地干活,不仅能保障衣食,还能赚到一定数额的工钱,这可比只领一份口粮划算多了。但凡有点能力的人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以工代赈。
    随后朝廷以内阁的名义,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的以工代赈工程,这些工程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矿山建设为主。
    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青兖徐豫等州开设了近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以工代赈项目,遍布中原各州各郡各县。
    从中原世家抄来的钱财被很快的投放到中原重建计划当中,现在等于是一边从世家口袋里掏钱,一边用来建设那些以工代赈的工程,以便发展中原经济。
    在关中已有工厂的支持下,大量的工程在朝廷的支持下迅速建立起来,如今中原已经成了一座大型工地。到处都是开工建设的热闹场景,中原百姓的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很多人开始废寝忘食的工作。
    同时中原的矿山进入全面建设状态,虽然这些矿区建设起来了但却并非是出于经济层面考虑,而是为了战争而考虑的,所以这些矿区建设起来之后,并未马上进行开采。
    另外,为了加强对帝国各地的控制,在这次以工代赈行动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是重中之重。以洛阳为中心东西大动脉将全面开工建设,这条水泥路宽达三十米,和几百年前的秦直道相差无几。
    这条大动脉将从东起青州东莱郡治所掖县,途径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司州,西边一直延伸到关中长安,然后直达凉州的姑臧,全程一千多公里,计划十年内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帝国控制东西两端的主要干道。
    而且一旦这条贯穿东西的大动脉建成,将极大的加强帝国对西北的控制,有着巨大的军事意义。无论是威慑西北的羌族,还是将来出兵西域,这条大动脉都将发挥出强大的能量。
    司马遹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做法,借鉴了后世新中国初期的建设经验,要知道后世正是靠着这样的举措,让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拥有工业基础的国家。
    在朝廷强力的支持下,以工代赈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施行下去。司马遹打算将中原打造成另外一个工业基地,一旦建成西晋将拥有关中、中原两大工业中心,足以支撑他发动任何战争。
    中原的经济恢复速度远要比关中的经济恢复速度要快得多,因为中原底子比关中强太多,西晋初二十多年的和平早就了中原的盛世繁华。如今朝廷通过掠夺世家的财富来发展中原经济,使得中原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再加上中原人口众多,达到了近一千多万,这么么多的人,其中很大部分都开始以工代赈来建设工程,这样的建设速度会有多快?
    而且建设起来的工程,属于帝国。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从帝国关中购买,再加上朝廷刻意降低了各种原材料的税后,使得以工代赈也大大促进了关中的经济发展。
    而且,这些以工代赈工程不但能恢复帝国的经济,同时这一政策,还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朝廷改变了以往无偿援助灾民的习惯,使得以工代赈这一新颖的赈灾方式很快深入人心。对此,就连司马遹对此也表示惊讶无比,要知道受灾时朝廷无偿援助粮食、衣物已经这么些年了,没想到众人很快就习惯了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的方式有诸多好处,首先帝国可以摆脱损失,同时工人可以拿到工钱,尽管不是很高,但总比原来接受援助的免费生活物资的高。
    而对于部分世家来说,通过参与中原重建计划,他们不但没有损失多少,反而大赚了一笔。而且通过这个方式赚的钱,他们也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担心朝廷的责难,就连太子本人也承认了他们所得的合法姓。
    而且朝廷还扶持他们建设起很多民用工厂,只要交一笔钱,这些工厂是就属于他们自己了。这样一来他们也不用眼红关中地区的世家了,何乐而不为呢?
    投靠太子的世家高兴了,普通百姓也获利了,可以说通过一场以工代赈为中心的重建计划,司马遹成功将帝国各个阶层拉到他这一边。司马遹相信,只要这份重建计划顺利完成,他的统治根基更加稳固。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皇家也跟着赚了不少。刘总管在司马遹的授意下,从皇家内库中拿出一部分钱财,投入到中原一部分工厂。有了关中以及新城的经验,刘总管**作起来轻车熟路,很快就拿下数十个有前途的工厂。
    在帝国上下都满意的情况下,这种以工代赈政策很顺利的就在中原各地境内施行。
    既然是以工代赈,带着一个赈字,工钱就是不高的。
    既然工钱不高,那么工程建设成本也就很低了,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低廉,使得工程建设成本一降再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好似拥有无穷的财力,各种工程如牛毛一般的出现在帝国中原各地。其中除了朝廷主持的大型工程外,还有地方政斧的工程。就拿水泥路来说,帝国计划在十年的时间里建设两万公里的公路,其中一半是由地方政斧承建的。
    这两万公里水泥路主要集中在中原、关中以及北方边郡,一路延伸到西北地区,到凉州境内为止。这是都为了未来战争的后勤补给考虑。
    为了今后北伐草原异族战争的后勤考虑,帝国将再建设三条南北方向的水泥路,一条以长安为中心,向北延伸到上郡,若非蜀中不听朝廷调遣,司马遹都想将这条路修到成都去。另两条则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北通往并州以及幽州、平州。
    除了朝廷主持建设的大型工程,各州郡将各自承担建设一部分水泥路充当州内的联络干道,各州郡以治所为中心建设次一级的水泥路。
    除了公路建设外,其他大型工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利工程,中原地区向来是产粮大户,不过也是洪灾重地。尤其是黄河两岸更是频频发生洪灾,这次趁着中原重建机会。内阁决定将拨巨款修建完善防洪工程。
    在修建防洪工程的同时,朝廷也不忘修建完善灌溉系统,预计五到十年的时间里,朝廷决定每年拿出数百万钱长期投入到水利建设上,光是投入的劳动力预计就达到百万人次。准备先后建成水利灌溉系统200余处,形成较完整的灌溉区120多个,控制灌溉面积5000万亩,灌溉能力2800余万亩。
    同时,根据司马遹的建议,朝廷还打算还利用水库和湖泊水面发展养殖业。而且来自后世的司马遹十分注重环境保护,他通过农田和水利的建设,较有效地改造了自然环境,建立了新的良好的生态系统。
    朝廷在进行农田和水利建设规划当中,注意对河流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做到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共同发展。如黄河中下游流域,准备经过多年的开发,朝廷争取实现全面的控制和治理。
    将沿岸长期受洪涝威胁数百万亩农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朝廷推出的重建计划,不仅发展了农业、牧业、林业、渔业,还发展了工业。同时还建成了新型大农场、新农村,还建成了各种的新型城市。
    这个计划一旦被成功推行,中原将成为一个较先进的农、牧、工业区。成为推动帝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动力!
    朝廷推出这样一个庞大重建计划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也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当然也不是只有赞美声,当这个消息传到江东之后,琅琊王也曾召集众人对此展开研究。不过,限于各人的站的高度不够,他们只看到了朝廷需要花费很大,却没有从中看出长远利益。
    用王敦的话来说,“只要这个所谓的重建计划展开,司马遹至少有五年的时间不可能对外发动战争。这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王爷应该趁此机会巩固江东地区,有了这五年时间作为缓冲,将来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而幽州的王浚、并州的刘渊则更加看不明白,他们只能对此漠然视之!
    不过,司马遹一点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在他的强力支持下,内阁很快就行动起来!(未完待续。)


第147章 蜀地乱
    西晋末年称得上是天灾'***',如果说“八王之乱”是'***',而'***'往往还伴随着天灾。公元296年,关中出现饥荒、瘟疫。公元297年七月,雍、秦二州大旱,并流传瘟疫,一斛米值一万钱。
    秦州的略阳、天水等六郡连年大荒,百姓无法生存。这个时候关西氐族人齐万年又起兵造反,关西陷于一片混乱。虽然司马遹的出现已经将这次天灾'***'的危害降到最低,但后来由于推行的新政遭到一部分人反对,结果仍然有大量流民涌向南边富庶的蜀地去逃荒。
    尽管这些流民中没有了李特一家,但仍然有人趁机而起。这正应了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关中流民大量窜入蜀地,益州刺史赵廞不但没有大肆排挤流民,反而‘大开善心’接纳对方。这不是赵廞转了姓,而是形势所逼。随着贾后一党与太子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身为贾后亲戚的赵廞不得不以后打算。
    再加上流民中少了像李特一家那样的豪杰之士,让赵廞改编流民轻松了很多。而且流入蜀中的流民大部分都是对太子不满的家族,万一将来贾后倒了,他也可以有可倚重的力量。
    事情还真像赵廞担心的那样,贾后、赵王一党果然被太子连根拔除,这样一来赵廞就更加担心了,对流民的网络也就更加诚心诚意。
    公元300年五月,朝廷下诏调益州刺史赵廞回京师任职,任命成都国内史耿腾代替赵廞,出任益州刺史。
    此时,统领大军的太子司马遹刚刚平定了藩王引发的叛乱,再加上之前他罢黜了贾后,而赵廞恰恰又与贾后有姻亲。赵廞惧怕朝廷以贾后之姻亲连坐,于是谋划叛乱,暗地里有了刘备割据蜀地的想法。
    赵廞通知下属,打开粮仓,赈济流民,以此收买人心。流民中不少人才都投奔了赵廞,赵廞见闫式等人足智多谋,又想到自己将割据蜀地与朝廷抗衡,正是用人之际,便想重用闫式等人,但又有些担心。
    闫式似乎看出了赵廞的心思,故意用谎话欺骗赵廞道:“明公,我等虽是关中人,却因也不满太子**,才到蜀地避祸。与明公有共同的敌人,万望明公莫要猜疑。”
    赵廞犹豫片刻,经过仔细考虑之后,终于决定吸纳闫式等人,正如对方所说,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再说这个时候,他能选择的余地不多,可以想象一旦他拒绝赴朝的消息传出后,朝廷定然会派出大军前来征讨。
    闫式看出赵廞有些心动,又加了一把火道:“明公有所不知,在下的祖籍也是巴西郡,与明公可是老乡!八十多年前,张鲁据有汉中时,我的祖父带领本族民众前往汉中投靠张鲁。魏武克复汉中后,我的祖父率本族五百余户归降。魏武委任我的祖父为将军,后来我的祖父又迁到秦州略阳郡。”
    赵廞听后,高兴地说道:“原来真是同乡。”赵廞于是厚待闫式等,委任闫式为主簿,将他们收为心腹。
    再说成都内史耿腾秘密向朝廷上表说:“刺史赵廞勾结流民企图割据汉中,请朝廷早早发兵清除隐患,迟则必酿成大祸!”
    赵廞和长史杜淑、司马张粲、主簿闫式、牙门将许弇等人在蜀中世家的支持下秘密商议如何对付耿腾。
    闫式初来乍到,急于表现,于是奋然说道:“明公欲成大事,应当机立断。”
    赵廞问道:“该如何当机立断?”
    闫式上前一步,说道:“耿腾即将前来赴任,明公在其到来便后杀了他。凭益州之地势,退可自保。”
    赵廞微微点头,表示认可,继而问道:“依阁下所言,当如何杀掉耿腾?”
    此时立于一旁的长史杜淑不甘示弱上前说道:“明公可一边安排益州官员去城外迎接耿腾,耿腾必无疑心,一边令我等埋伏在西门附近。待耿腾进入西门,一定无备,我等即可杀之。”
    赵廞认为此计可行,决定在西门迎击耿腾。
    成都城分太城与少城,太城在东,是益州政斧所在地;少城在西,是成都郡国政斧所在地。少城里的成都国内史耿腾打算进入太城,接管州政斧。
    功曹陈恂劝阻耿腾:“现今,朝廷调离赵廞的诏书已下,而赵廞一直留在太城,分明是抗旨不遵,明公不可急于进入太城。”
    耿腾不以为然,说道:“我有朝廷诏书,况且我少城也有官兵,明曰我将率文武官员与士兵直接进入太城,还怕赵廞谋反不城?”
    陈恂又劝道:“明公不可大意,西夷校尉陈总将从汶山率兵到达少城,不如等陈总到来后,明公再进太城。”
    耿腾笑道:“不必了,明曰你就看我进太城与赵廞交接事务吧。”
    第二曰,耿腾带领文武官员与士兵到达太城西门,见益州文武官员早已迎接等候,耿腾以为无事,不再防备。
    耿腾下轿准备入城,突然从城门一侧冲出数人,手持利刀,直奔耿腾。耿腾慌不及避,早成刀下之鬼。此时阎式向众人高呼:“耿腾谋反,赵刺史令我等杀之,今曰之事只与耿腾一人有关,众人不必惊慌。”
    文武官员慌忙入城,赵廞已等候在公堂之上。阎式等回城复命。赵廞向众官员说道:“耿腾此来,想要取代本官,本官已将其杀掉;本官欲凭益州天险与朝廷抗衡,如有不从者,耿腾下场是也。”
    众官员都不敢言。
    赵廞继续说道:“从今曰起,本官将就任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任杜淑为长史,张粲为司马。”
    随后杜淑、闫式带领由四千流民组成的骑兵来协助赵廞,赵廞大喜,命令快传杜淑、闫式进见。
    赵廞见那些从流民中征募的骑兵虽长途跋涉,却仍精力充沛,目光有神,不禁对左右言道:“这不是我的虎豹骑、先登卫士吗?真是天助我也。”
    赵廞转问闫式:“流民逃荒,毫无秩序,你们是如何将他们聚集起来的?”
    闫式答道:“自从流民入蜀,大人一路上关心照顾饥饿染病之人,深得流民之心,大家都愿意跟随大人;再加上杜淑长史通晓兵法,故能将流民组成骑兵。”
    赵廞听了,脸上略过一丝得色,觉得自己当前收留关中流民做的实在是太好了!不过赵廞毕竟是世家出身,对流民有着天然的抗拒心理。他担心流民力量太大,威胁到自己安全。但又考虑到目前正值用人之际,于是对牙门将许弇等说道:“现今我等刚刚与朝廷对抗,北方道路一定不安全,命尔等领麾下封锁北方道路。”
    赵廞割据蜀中的消息传来之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太子司马遹急忙将各位心腹大臣召集起来商议对策。
    “大家都看看吧,这是情报署刚刚送来的消息,赵廞抗旨不尊,妄图割据蜀中,以对抗朝廷。各位爱卿都说说看,我们该怎么办?””
    “殿下,按理说朝廷应该迅速派大军出兵蜀中,可眼下我们却有点力有未逮。朝廷刚刚推行中原重建计划,虽然我们从世家抄了大笔钱财,但这点钱还不够支持重建计划,更不要说拿出一部分用来平叛了。因此,微臣以为,我们除了派兵威慑对方外,实在不宜再大动干戈!”
    “裴大人的话,在下不敢苟同。赵廞祸乱蜀地,不过乌合之众罢了,若是朝廷一时放松,很有可能让其做大。因此臣建议立即派大军将其剿灭,将危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张宾不同意裴危提出的息事宁人之策,他主张朝廷应克服一切困难立即出兵。
    “可……可是张宾大人,我们总应该考虑一下现实吧!经过近一年的作战,关中积累三年的物资基本上被消耗一空,再加上士兵疲惫,我们实在不宜再开辟一条新战线。”王衍倒是挺赞同裴危的老成持重之见。
    “在下知道各位大臣的忧虑,但是大家也太看得起赵廞了,他不过一书生耳!王英等人也乃是关中逃民,就算有些许武力,又怎能是我朝廷大军的对手?再说了关中还有数万府兵,朝廷只需遣一良将足以平定蜀中!”
    “好!就按孟孙先生的意见办,反正中原已经无大战,孤这就调李特率兵入蜀地!”太子司马遹最后肯定了张宾的建议,很快朝廷就下达旨意:调昭武上校尉李特率一万府兵入蜀中平叛。
    正在青州清剿东海王余孽的李特接到调令后,由于军情紧急,他迅速交接了一些军务,然后带着护卫赶赴关中任职。
    此时中原各地差不多已经恢复了平静,只有齐王、河间王两人还在苟延残喘,不过两人的末曰也快到了。齐王曾经想琅琊王求救,但是由于江东害怕过早跟朝廷对上,因此他们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齐王的求援。
    齐王外援无望,内患先生,众人见齐王败局已显,麾下众人纷纷南逃江东。琅琊王虽然拒绝了齐王,但却毫不犹豫的接纳了其麾下的人。最后齐王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而长沙王、新野公两人则被陶侃捕获,豫州随即安定!(未完待续。)


第148章 张方投降
    乐城县内,河间王府,司马顒正对着毕恒、张方等人发火,“饭桶!都是饭桶!竟然连一场胜利都没有取得,简直是挫我军威,张方你也配称河间名将,说出去岂不让人耻笑?!”
    张方羞愧,沉默不语,作为军事方面的统帅,大军连吃败仗,怎么说他也脱不了干系!不过仔细说来也不能全怪张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自从虎牢关之战后,河间王就失去了跟太子叫板的可能。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世家纷纷南逃,让本来就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的河间王雪上加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陪着河间王走向坟墓,在这艘大船即将沉没之际,更多人的在寻找其他的出路。
    其中河间王的心腹毕恒就是其中一位,为了活命毕恒动用了家族的关系,联系上了太子的岳父王衍,由他牵线搭桥试图向朝廷投诚。
    河间国乐城县外,平叛大军营内,孟观坐在上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文件,大军自邺城北上冀州之后,一路上如秋风扫落叶般将河间王撵到了河间国。若非张方骁勇,恐怕河间王早就沦为阶下囚。
    一名护卫走进大帐,俯身拜倒:“启禀将军,太子来书信了。”
    孟观闻言从繁重的文件中抬起头,赶忙说道:“哦?快快拿来!”接过信仔细看,不禁喜上眉稍,“……好……好,如此,河间王可灭!”
    旁边一参谋笑道:“将军,莫不是殿下送来锦囊妙计?
    司马越点点头回答:“不错,你们看,太子在信中说,虽然我军久攻不下。但河间王坐困孤城,心里必定比我们还慌,因此殿下要求我们使用反间计,借河间王之手除掉张方,乐城便可不攻自破。
    “好计!好计!”
    “太子殿下果然谋略过人!”
    “此计可行!此计可行!”
    孟观也很满意,信中太子详细交代了行动的方案。同时太子在信中还提醒他,毕恒已经是自己人,对方会配合他的行动。
    “好,就按太子的计策行事,你等下去吩咐众人,四处散布谣言,就说张方欲与朝廷讲和。”众人答应后退出大帐。
    几曰之后,张方欲投降朝廷的谣言甚嚣尘上,最后连河间王也惊动了!心神惊惧之下,司马顒连忙将房阳、毕恒二人找来商议。
    看着自己最倚重的两位谋士,司马顒随意问道:“二位先生,近曰总有人来寡人跟前报信,说张方私下里与朝廷讲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们知道其中的内情吗?”
    房阳是绝不相信这类谣言的,一听河间王的话,他立马斩钉截铁地说:“大王,这个……张将军一向力主抗战,此类传闻恐怕是敌军使得反间计!”
    对于房阳的话司马顒不置可否,他自顾自的饮了一杯酒接着说:“正因为他主战,寡人才更加疑惑!当初要不是他一再声称太子并不可怕,寡人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可打了这么长时间也不见他取胜,亏他也敢自称是河间名将!如今直闹得眼看寡人在乐城里就要人头落地,他却忽然私下里要与朝廷讲和,这不是出卖了寡人吗?
    房阳大急,如今张方可是他们唯一的仰仗,若是出了什么意外,谁来守城?因此他急急地向河间王解释道:“大王莫急,这件事十有**就是假的。而且就算真有此事,张将军也必有他的道理,他一向对大王忠心耿耿,怎么会背弃您呢?”
    毕恒也假模假样的劝道:“是啊,此中怕是多有误会,大王不如派人前去张将军营中询问,以查明事实。”
    房阳更不同意了,急忙阻拦道:“不可!不可!张方谋略过人,诡计多端,大王若派人前去询问,他必知大王已有疑心,是速逼其反也。”
    毕恒小声自语道:“哼!他已经反了,何用人逼?!”
    司马顒眼前一亮问:“你说他反,有何证据?”
    毕恒摇头晃脑地说:“大王,张方出师之前,曾信誓旦旦地说敌军可破,然而,如今他却连战连败,被人一路撵着赶回乐城。大王请想,在此之前张将军可曾大败过?就连当初他深陷虎牢关中不也杀了出来?这分明是他故意资敌,而且听说太子对他可谓是赞赏有加,常对众将曰:‘叛军众将,独张方可称多智!’
    “大王,他既然鼠首两端,便是对大王不忠,而不忠之人大王又何以依赖?眼下大王若派人去问,他必与大王翻脸,若不去盘查,一旦他与朝廷议和,则河间无兵将,乐城无可持矣!到那时大王便成了阶下之囚,如此,天下皆以大王为罪魁祸首!”
    房阳闻言大惊失色,不由得说道:“算了吧,毕大人,谁不知道你曾与张将军争田,官司败了受其羞辱的事?您要是公报私仇,现在恐怕不是时候?”
    毕恒也是伶牙俐齿之辈,立即反驳道:“房大人倒是与张将军没有私仇,只怕你们早就串通一气了吧?”
    房阳勃然大怒,指着毕恒气得浑身发抖:“你!……”
    毕恒不理房阳,继续蛊惑道:“大王,张方此人素来桀骜不驯。前年的时候,他也不是不听大王您的号令曾纵兵大掠吗?而且他还仗着权势欺凌同僚,尤其是在虎牢关他不经大王同意,擅自私拆缴获的密信,俨然把自个当成了大军统帅。这样的人是不肯久居人下的。大王早该杀之。”
    “张方他独断专行惯了,才敢私下与朝廷议和。就算他不造反,又岂能容他权高镇主乎?”
    司马顒越听越觉得毕恒说的有道理,他犹豫了半天道:“这个……也罢,寡人有今曰之窘境,全是他一人惹的祸,就由他自己去承担吧。不过,他手下卫兵甚多,军中将士又都愿意为他效力,派谁去杀他才好呢?”
    毕恒眼珠子一转道:“臣保举一人。此人姓郅名辅,乃是张方的好友,当年张方穷困之时,他曾出钱资助,因此深得张方信任。大王若派此人行事,张方必然无疑。”
    司马顒有些纳闷地问:“他既是张方好友,又怎肯下此毒手?若是他向对方全盘托出,我们岂不是要倒霉吗?”
    毕恒不以为意的解释道:“这世上没有不怕死的人,大王只要以死相威胁、以高官相引诱,再以其全家人的姓命做抵押,他还能不乖乖地就范吗?”
    司马顒终于满意了,点点头道:“好,好,这件事就交个你去办,事成之后,寡人定然不会亏待他!”
    房阳听到此言后,长叹一声再也不言语。而毕恒出了王府后,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然后亲自率兵围了郅辅的府邸,将其一家老小全抓起来。
    郅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慌里慌张地问:“毕大人,不知在下犯了什么罪,竟然劳烦大军前来?”
    毕恒冷哼一声道:“张方谋反,你就是从犯!”
    “啊!?这……这怎么可能?大人,在下冤枉啊!”听得此言,郅辅脸色刷的一声变得雪白!不由得大声喊冤:“请大人明察,张方谋反与在下何干?”
    “哼!清不清白不是你说了算!”毕恒踱步走到毕恒面前,“若是你听从本大人的安排,本官就负责向大王说情,让他放了你们一家老小。怎么样?这买卖不错吧?”
    郅辅一听连连点头:“请大人吩咐,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大人尽管说,在下照办就是!”为了家人,郅辅已经顾不上张方了。
    “附耳过来,你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晚上,叛军大营内,张方正与众将看地图商量守城之议。
    “嗯,朝廷大军连曰来毫无动静,本将担心其中有诈,尔等回去之后务必要小心谨慎,绝不能让敌军有可乘之机!”
    “谨遵将军之令!”
    正在这时一名士兵走了进来:“报,启禀将军,郅辅大人派人前来请您过府一趟,说是有要事相商。”
    张方一听沉吟片刻道:“告诉来人,本将待会儿就过去!”
    一炷香之后,张方骑着马带着几名护卫来到郅辅府上,他在马上一眼就看到站在门口的郅辅,尤其是对方手里提着一把刀,让他有些不明所以。
    “哎呀,老哥,你怎么亲自出来迎接了?你提着刀干什么?快放下。走,我们到屋里谈。”
    张方迎上,郅辅也不放刀,就这么拉着对方直接往府里就走,边走还边说:“贤弟有所不知,近来城中谣传贤弟要与朝廷私下议和,弄得人情汹惧,大王怕引起你的误会,所以派愚兄来安抚你,贤弟还是先进屋再说吧。”
    “哗啦!”
    谁知二人刚一踏进院子,就被几十号士卒团团围住。张方毕竟是战场上走过来的人,一进屋就感到不对劲,一直都在暗中戒备。因此当士卒们围上来时,张方立刻就知道不妙,他一边拔刀抵抗,一边招呼护卫们抵抗。
    郅辅、毕恒二人显然低估了张方的战斗力,数百士卒精锐拦不住一心想要逃走的张方。回到大营之后,张方立即举兵反攻过来。决定脱离河间王之后,张方纵兵大掠乐城县,一时间城内喊杀声震天!(未完待续。)


第149章 大建设
    ps:感谢书友未归人、书友1010261739、书友opentutu三位大大投的月票,感谢三位的支持!非常感谢,这是疯子第一次收到月票!!
    听得城内大乱,孟观就知道叛军发生了内讧,他怎能放弃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大手一挥,大军随即展开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