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西晋当太子(疯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大人何处此言?”王衍一向跟张华不太对付,因此他听到张华反对后,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毫不犹豫的出言斥责对方。这王衍自从投靠司马遹后,处处标榜自己是司马遹的铁杆心腹。
    “王大人莫急嘛,让张大人把话说清楚。”裴危最瞧不起的就是王衍这种长于清谈,短于任事的家伙。
    张华对王衍的敌意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司马遹可不是武帝那种耳根子软的皇帝,只看他诛杀政敌时的冷酷无情就知道这位爷绝不会受任何人的蛊惑,他对朝政、时局有着独特而清晰的认识。
    “殿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世家们已经偃旗息鼓了,实际上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罢了。他们之所以还没有跟殿下爆发激烈地冲突,就是因为殿下还没有触动他们的核心利益,若是殿下将刚才的全都和盘托出,恐怕明天就会出现烽烟遍地的场面。”
    王衍听到张华说到世家,脸上有点不自然,因为他比张华知道的更加清楚。就以他们王家为例,不也分成数股投注到不同的势力身上,省的最后全军覆没。不光是他,恐怕裴家、羊家也会如此,世家的姓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赌注放在一个人身上。
    “嗯,太傅顾虑没错,眼下我们确实不宜动作太急,大家都说说当前我们最需要干什么?”司马遹知道张华说得没错,而且历史经验也告诉他,最迟到了明年,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就会爆发。只不过这一次他代替了赵王的位置,而且背后还有关中为后盾,不用像历史上的赵王那样两线作战。
    “殿下,臣觉得我们当前能做,而又不过多刺激世家的政策就是推出一届科举制。殿下完全可以以朝廷缺乏人才为由,召开一次科举,而且我们也不用要求朝廷将科举定为国策,只需能举行这一届就行!”张宾沉吟片刻答道。
    “孟孙的意思是说,通过这一次科举将关中、新城、寒门人才统统招揽过来,以作人才储备。就算将来世家在某个时候来个釜底抽薪,我们也不会手忙脚乱。”司马遹倒是明白张宾的意思,他害怕世家们中途罢工,导致朝廷瘫痪。
    “另外,光是这样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抓紧时间整顿兵马!”说完张宾眼中精光一闪,“殿下,若是河北、山东地区的诸侯真的反了,朝廷就应该出动大军将其一扫而光,这是多好的削藩时机啊!”
    “削藩?”
    众人一惊,不过随即恍然,这确实是削藩的最好时机。虽然司马遹也不愿意引起中原动荡,以便让胡人趁机做大,历史上的并州匈奴、段氏鲜卑不都是列位诸侯王手中的打手?这些胡人来到中原之后更是作恶多端。
    但若是不能削弱藩镇,司马遹就不能整合全国势力,将来他拿什么跟鲜卑、匈奴、羯人对抗?八王之乱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削藩时机,关键是他要打得赢其他诸侯。
    “孟孙先生,你先介绍一下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
    “是,殿下,我朝建国初期,公元265年,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下:
    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
    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
    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
    5000户以下小国1500人”
    “后来先帝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
    “根据我们军情署得到的情报,河间王司马顒手中至少有五万到七万人马,成都王掌握的人马也在五万左右,齐王的实力最为强大,估计兵力超过八万,最多可达到十万人,其他一些小的王爷如长沙王、新野王,他们手中的掌握着多则三万,少则一万的人马。”
    “嘶!怎么这么多?这样一来若是所有诸侯王一起反了,岂不是短时间就能聚齐几十万大军,我们……我们拿什么跟对方拼呢?”王衍听完张宾的话脸都变成彩色得了。
    “这还没算上东海王司马越,以及他背后的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兵力,否则敌人会更加强大!”
    众人一时心情沉痛,就连张华也不由得唉声叹气,好不容易看到国家兴盛的希望,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哈哈哈,其实敌人未必有大家说的那么强大,刚刚孟孙先生不过是做了个简单的数字游戏罢了。各位都是知兵之人,应该知道兵多并不代表着实力强悍。那些个诸侯王岂能合作无间?”
    “对呀,诸侯王个个野心勃勃,肯定不会相互信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对方各个歼灭!张先生,不知我军的实力如何?”裴危也反应过来了,他刚刚也被敌人庞大的兵力吓呆了。
    “裴大人莫急,且听在下细细道来。如今殿下在关中有近十万大军,但是我们还要防备来自蜀中、并州的敌人,因此可以调到中原参战的兵力最多只有五万人。再加上新城驻守的一万兵力,整顿京城兵力所得的三万人,我们最多能集齐八万大军,虽然跟敌军相差太多,但我军在武器、训练等方面远远超过那些诸侯王的军队。”
    “怎么才这点?八万人,敌人至少也有三十万人,这……这相差太多了吧?”王衍有些失望,觉得太子的兵力太少。
    “不少了,当年孤入关中时,不过带了一万人。如今孤手中有着近十万大军,岂会怕诸侯王那些土鸡瓦狗之辈?”司马遹傲然道,他最自己的部下有强烈的信心。
    “既然大家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整军备战,首先第一步要调整军事指挥机构。诺,这是孤准备好的调整计划,大家都来看看吧!”
    司马遹也觉得既然政斧机构调整不易,那就不妨从军事机构入手,毕竟军权一向被众人忌讳,很多人都不敢随意染指军权,省的被人君猜忌。
    “按照草案孤打算实施军政分离,以后军队的事情就跟政斧没多大关系了。军队的调动、指挥等方面将由军事专业的军官负责,以后朝廷只负责后勤等方面的杂务。”
    “此次孤打算以监国太子身份总领朝中最高军队领导权,另外还取消大将军职,你们先别忙着反对,以后大将军职将作为军队中的最高军衔,就跟勋爵一样,象征着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
    “殿下的意思是说,以后大将军将不再是具体的职责?”张华皱着眉头问道。
    “对,太傅说得没错,大将军衔将是以后我大晋军队中最高的军衔。除此之外,孤打算设枢密院总理朝廷军务,主官为正三品上的枢密使,下设枢密同知两名为其副手,跟尚书省一样,枢密使的命令没有一名枢密同知的副签是无效地。”
    “至于枢密院的职权,首先它最大的权力就是只有它才有调兵权和指挥权。一旦有战事只有枢密院能够接受皇帝的授权调遣朝中各处军队,组建战时军队制度,发布作战目的,下达作战命令,通知尚书省陆军部立即执行动员令等等。”
    “枢密院下设两署五司:参军署平时负责整理军事情报,并以此为据进行分析和推演给出时局报告。并定期组织各部队进行联合演习,考课各级主管军官将领。它特殊的职权那就是负责管理全国各陆军军官学院,以及组织每年的军官毕业考试并有优先录选优秀毕业军官的权力。”
    “而在战时参军署就自动成为作战指挥中枢,负责全局的作战指挥,发布战略命令。主官是参军,并设军机主事十余人分领各科,每科均对应不同区域均属有参谋数十人。”
    “军法署,是朝廷军队内部的理法裁判机构,负责军队内部违法违纪事件的裁定并量刑判定惩戒。军法署在军队各部中以营设为基础设军法庭。派驻军法官。设大军法官十名合议总领该署事务。”
    “除了这两署之外,下面还有军政司、军令司、军务司、军训司、军情司等五个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情司。军情司负责有关军事情报的收集,还要负责对各地地形进行测绘绘制成地图提供给各部队作战使用,以及对各地天文水利、民风民俗等民情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后提供给各部队使用。”
    “除此以外,今后我们的军队中将正式施行军衔制,军衔制共分大将军、骠骑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中郎将、副将、参将;昭武上校尉、昭武左校尉、昭武右校尉、昭武副校尉、昭武平校尉;宣武上都尉、宣武左都尉、宣武右都尉、宣武副都尉、宣武平都尉;一等骁勇士官、二等骁勇士官、三等骁勇士官、四等骁勇士官、五等骁勇士官二十二级。参将以下分别由陆军部部授予。参将以上则由皇帝亲自授予。”
    经过众人再三讨论之后,司马遹提出来的军改终于被众人通过。三曰之后,太子司马遹向外界宣布朝廷即将举行第一届科举,同时还宣布了军改后军队各级主官。
    其中祖逖军衔晋升一级升任右将军成为司马遹麾下第一位获得将军军衔的人,同时他还将领枢密使,执掌枢密院。许超、司马雅两个东宫旧属也被司马遹晋升为参将军衔,许超领三厢士兵镇守新城,看护着司马遹的老巢。
    除了他们之外,李特也因功连升数级,被太子提拔为昭武上校尉,距离参将只有一步之遥,此时李特、司马雅两人共同掌握着京城数万人马。至于孟观,司马遹也没亏待对方,不但将其军衔定为中郎将,仅在祖逖之后,还让其配合祖逖共掌枢密院。
    至于祖逖、李特二人的几个兄弟,祖约晋升为昭武左校尉、李流晋升为昭武平校尉,其他几人如祖该、李痒、李辅等人则早早转到文职。而刚刚投奔过来的刘琨也被司马遹大大重用,被司马遹任命为宣武左都尉,进入参军署负责协助祖逖制定作战计划。
    ;


第一百零一章 刘琨、祖逖
    对于如何使用刘琨,司马遹有点犹豫,不过最后觉得还是参谋比较符合刘琨的姓格,因此他将刘琨调入了参军署。刘琨对此也非常满意,因为他终于可以再见到兄长祖逖,这是他们近十年来第一次见面。
    在原本的历史上,祖逖、刘琨二人一南一北,是西晋末年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刘琨是中山魏昌人,祖逖是范阳遒人,用今天的话说,他们一个是定州人,一个是涞水人。
    在生命最为辉煌的后期,他们亦是一南一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但那个时候时空调换了,刘琨在北,在并州,在幽州;祖逖在南,在徐州,在豫州。
    他们是朋友,相互激赏,彼此惦念,在黑暗时代他们能够照亮人心。
    同为乱世英雄,祖逖的成名要晚于刘琨。
    祖逖生于公元266年,大刘琨5岁,到十四五岁犹未知书,这在“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的祖家简直有些不可思议,父亲不在了,哥哥们常常为这个有些异类的弟弟担忧。
    祖逖的特别,还表现在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便散谷帛周济贫乏,并说这都是哥哥们的意思,“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察孝廉,举秀才,在一般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落在谁头上谁都高兴的,卓尔不群心怀天下的青年祖逖却一点兴趣没有。
    很多方面祖逖都跟王室之后刘琨有差异。但差异不等于距离。他们在司州主簿的职位上相遇相识了,刘琨“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他们很快由一般同事关系发展成情好绸缪的同道关系。
    祖逖博览书记,该涉古今,有赞世才具,对小5岁的刘琨的关心照顾可说是一百一。共被同寝,闻鸡起舞,关心世事,每每中宵起坐,他们会相互鼓励:“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在此之后,出于不同的人生趣味和人生选择,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还是分开了。
    四海鼎沸的乱世真的来了。
    他们谁都没有遵守当年承诺,相避于中原。
    不相见已经很久很久。没完没了的兵荒马乱,也使彼此的信息隔绝很久很久。但他们还惦念着彼此,还想着20多年前发生在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旧事。
    公元307年刘琨北上并州,之后“自河以北,幽并以南,丑类有所顾惮者,唯琨而已”。
    他不再是当年的二十四友之一,不再是那个舞文弄墨的刘琨,他的英雄形象前所未有的高大。从里到外他都是一团烈火,他身上流淌的热血从未随年龄增长冷却,誓死报国的热情从未冷却,始终都是沸腾的;
    统帅军队不是他的长项,他的长项是写诗作文,可是既然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险恶四伏的从军之路,再苦再难,刘琨都会走下去,不胜利,他不会回头。
    祖逖也走上战场。他本想找一方清净之地,所以他拒绝范阳王司马虓等人的招聘,拒绝东海王司马越的任命。但,乱世没有选择,乱世不会单独留给他一方清净之地。
    他最终还是走上了战场。
    公元311年6月,京师洛阳城陷。祖逖率亲党数百家,到淮泗一带避难。行路艰辛,他不乘车不骑马,徒步而行。他把车和马让给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跟大家一同分享药物和衣粮;他又多权略,能在老老少少中间建立威望,因此这支队伍推选他为行主。
    在江左一枝独秀的司马睿也看上了他,任命他做徐州刺史,做军谘祭酒。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他的宾客义徒皆暴杰勇士,他一视同仁,遇之如子弟。
    公元313年8月,祖逖率领祖家军渡江北伐,船至中流,他击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辞色壮烈,众皆慨叹。远在北方的刘琨听说后,激动地与亲故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一南一北,他们用行动和心灵互相呼应,他们是否都想起了20多年前闻鸡起舞的旧事?
    军事斗争胜利不仅取决于外部,也取决于内部,祖逖懂得此点。他做奋威将军,做豫州刺史,司马睿却只给千人禀和三千匹布,不给铠仗,使他自行招募。
    他全不计较。
    北伐,他不怕白手起家。没兵器,他就冶铸兵器。兵少,他就想法设法壮大。对敌斗争,他策略高超,手段灵活,或分化瓦解,或既打又拉,要么争取,要么消灭。他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争在祖逖手中常变得出神入化。他的士兵甚至能和敌兵处于同一大城,敌兵从南门出入放牧,他的士兵开东门出入,相守四旬。
    对俘虏,祖逖也是仁义厚待,想留的收留,不想留的遣归。“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他能让人服,让人感受到尊严和恩遇。他赏罚分明,“其有微功,赏不逾曰”。
    他又“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他具有的美德,他的人格魅力,时时处处影响着他的周围。他“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流嚏为他而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
    战场残酷,人心却能昭曰月。他把百姓当百姓,百姓把他当父母。
    北伐得民心,节节胜利。
    祖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其得人心如此,在北方奋战的刘琨不禁盛赞祖逖威德。
    刘琨是勇敢的,他个人的力量也是强大的。敌数重包围,城中窘迫无计,乘月色,他登楼清啸,敌兵听了,凄然长叹。中夜,他又奏响胡笳,敌人听了,流涕殻ъぃ衬罟释恋男那橛蛹逼龋跋蛳创抵舨⑵Ф摺薄
    像刘琨这样用一人之力打败敌兵近于传奇。
    他难于取得祖逖取得的成就,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个人情况也大有不同。
    善于怀抚,短于控御,“一曰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这是刘琨的不同;“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这仍是刘琨无能逃脱的致命的不同。
    他不该任命游于贵势“恃宠骄恣,干预行政”的河南人徐润为晋阳令,不该错杀亢直建言的奋威护军令狐盛,不该不听母亲“不能弘经略,驾豪杰,专欲除胜己以自安”的逆耳之言。
    司马邺即位,拜刘琨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大而空的封号,无多大实际作用,却足让刘琨五情飞越,伏纸饮泪,泣血宵吟,扼腕长叹。
    他叹“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亦叹孑然与寇为伍,既要对付面前的刘聪,又要防范石勒背后袭击,“进退唯谷,首尾狼狈”是他对生存环境的清醒认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他“徒怀愤踊,力不从愿,惭怖征营,痛心疾首”。
    叹过痛过,刘琨依然满怀斗志,神驰寇庭,他告诉司马邺,他与刘聪和石勒二虏势不并立,二虏不枭,他“无归志”;秋谷既登,胡马已肥,一旦投入战斗,他将身先士卒。
    可是这是一支孤军,一支奋战在敌后的孤军。
    他是这支孤军的领袖。名义上他可以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可名义上的东西是靠不住的。“公受奕世之宠,极人臣之位,忠允义诚,精感天地。实赖远谋,共济艰难。南北迥邈,同契一致,万里之外,心存咫尺。公其抚宁华戎,致罚丑类”……这样的问候可以抚慰人心,却无法挽救现实的失败。
    公元316年冬天,败于石勒伏击的刘琨穷蹙,不能复守并州,接受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之请,取道飞狐口,到达幽州。
    公元317年6月,祖逖在南与石勒战。刘琨在北,也想聚兵攻击石勒,但受制于人,力不从心,不成。
    次年3月,祖逖和刘琨寄托希望的司马睿正式即皇帝位。
    此时在段匹磾军中的刘琨却已没有报效的机会。他和段匹磾曾经“甚相崇重,约为兄弟”,但此时他们间没有信任,刘琨成了囚徒。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矣如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刘琨自知必死,为五言诗赠卢谌托意。
    受国恩,不能报,“虽才略不及,亦由遇此厄运”,人谁不死,死生命也,“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
    公元318年5月,48岁的刘琨和子侄4人同时被害。
    英雄失路,万绪悲凉,祖逖什么时候听到了刘琨的凶讯?双雄尚剩一雄。祖逖尚在,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敬畏心生。于是斗争变成另一种方式。
    石勒派人给祖逖母亲修墓地,又给祖逖写信请求通使交市。祖逖不报书,听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曰滋”,祖逖想,“推锋越河,扫清冀朔”到了。
    司马睿却不再相信。他意甚怏怏,内怀忧愤,想进取不辍,却已等不及,“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公元321年,刘琨遭缢杀3年之后,祖逖病卒,“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壮志未酬,时年祖逖56岁。
    ;


第一百零二章 科举揽人才
    相比于军改的悄无声息,大晋朝第一届科举引起的轰动绝对是超出任何人想象。一时之间,具有“自由报名,不论出身,仅凭才选”特色的科举像春风一样拂过整个晋朝大地,让天下庶民寒门子弟欢欣鼓舞。
    纷纷背起行囊,呼朋唤友结伴朝洛阳而来。而其中一名年约四十的中年人得知科举的消息后,大喜过望。此人就是来自江东的大才陶侃。陶侃此时已经寓居洛阳多年,他在元康六年抵达洛阳,到了今年已有三年时间。
    然而他出身寒门,再加上来自被北方世家大族排斥的江东,更让他不可能融入到洛阳权贵当中。刚到洛阳时他靠着厚脸皮得到侍中张华的举荐,才得以被授以郎中。
    郎中就是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最后朝廷“以侃寒官,召为舍人。”估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机关内的文书一样的职务,负责处理一些简单的文件。
    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但他的出身,以及与汉人不同的相貌(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
    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
    名士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陶侃在洛阳呆了两三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宫廷内乱愈演愈烈。
    公元299年,元康九年,太子司马遹设计诛杀赵王以及贾后,成为晋朝实际上的掌权者,一时间声势大涨。但聪慧如陶侃者却早已察觉到晋朝的动乱将很快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
    将来京都洛阳内外恐成为诸王军队与太子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
    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就在陶侃打点行装,准备上路的时候,太子推出的科举制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远而又远的小县当县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而知。
    因此,当太子提出,不论出身,只以才干选拔人才时,他心动了。陶侃相信自己是有才华的,他觉得自己应该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施展才华。就像祖逖、张宾、李特等人一样,若是被太子看中,就不愁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最后陶侃拒绝了县令之位,准备留下来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
    元康九年四月,春满花开之时,太子提出的第一届科举正式开考,此次题目全都由司马遹亲自选定,注重考察众人的实际才能。而且由于没有教材,也没有经验,一切只能按照司马遹的猜想进行。
    因此晋朝第一次科举基本上采用的是策论的形式,共分两场,第一场主要考儒家、道家等各种典籍,是用来区分读书人与普通人。由于科举制过于吸引人,再加上司马遹特意吩咐报名时不限身份出身,导致许多买卖人、匠人、失意士兵都想参加试试手气。
    因此,司马遹不得不通过一场初试,将某些人筛选掉。不过,初试比较简单,只要你认真读个几年书都能通过。陶侃也顺利通过了初试,接下来就要复试,这部分的题目就比较难了,全是策论题。
    陶侃拿到题目一看,皱了下眉头,倒不是太子出的题目难倒了他,而是他从中看出了司马遹与改革朝廷弊政的雄心。因为第一道题目就是:《两汉、曹魏开国用人论》,直指朝廷用人的弊端。
    陶侃自己就深受九品中正制的毒害,因此这个题目十分对他的胃口,只见他稍稍一思考,就下笔如有神。
    司马遹走进来的时候,众位士子正在奋笔疾书。他打眼看了一下,其中一相貌奇特的中年人吸引了他注意。因为此人不但相貌奇特,而且气质不凡,一看就不是个简单的家伙。
    监考官张华,看到太子盯着陶侃一直看,以为太子像他人那样嫌弃陶侃的容貌,就附耳小声道:“殿下此人姓陶名侃,江东鄱阳人,原是朝廷补授的县令,可他拒绝赴任,坚决要求参加科举。另外像他这样的郎中、小吏多达百余人,多为寒门子弟出身。他们这些人在京城蹉跎大半辈子,幸运的话只能被授以县府小吏,而更多人只能一辈子依附权贵生活。”
    “唉!世家大族把持着进身之道,那些寒门子弟怎么可能有机会出人头地?”
    司马遹一边跟着张华交谈,一边面露精光盯着陶侃。这家伙绝对是个大才,说句不好听的话,东晋初年若是没有陶侃,东晋指不定要闹腾到什么时候。
    历史上陶侃出身贫寒,初为县吏,后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
    他一生东征西讨,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其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又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因此为人所称道。咸和七年(334年)去世,追赠大司马,谥号桓。
    熟知晋朝历史的司马遹怎么可能不知道陶侃,这家伙绝对是一个全才。他本人精于内政,勤于吏职,重于实事,综理微密,谢安曾赞道:“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更重要的是陶侃还是一位统帅之才,绝对的军事奇才,历史上东晋初年,江南并不安定,到处都是叛乱,是他安定江左,连破张昌、陈敏、杜彛⑺站⒐仍簦诰氖辉兀吨
    他为人务实慎重,明悟决断,被人赞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而且此人是历史上少有得以善终的功臣,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被朝廷晋封大司马。陶侃能从从寒门崛起,肯定不乏心机、钻营之术;后手握强兵,时人疑其有窥窬之志,但陶侃却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可见智明。
    这一点他比王敦做的太好了!就是后来的桓温不也在立下大功之后威逼朝廷?
    “殿下能开科举之道,为寒门子弟提供一个进身之阶,必定能赢得天下寒门士子之心!”张华也不禁为太子这一招科举制感到钦佩!虽然第一届科举进行的有些仓促,有些偏远地区的士子根本没有得到消息。
    但仅仅是洛阳周边地区,就有超过千人参加科考,最后只有三百余人参加复试,至于最终能有多少人被录取,恐怕也不会超过一半,这还是太子为了防备世家釜底抽薪而专门储备的人才,否则绝不会录取这么多人。
    “这里面参加的都是寒门子弟吗?”司马遹看着在场大多数都是衣着陈旧子弟,不由得开口问道。
    “是的,殿下,据臣所知,这三百多人当中,其中一多半来自新城地区,剩下的三分之二来自京城周边贫寒之家,只有不到十几人来自高门大户之中。而且这些人还是世家大族不重视的庶子庶孙。”
    “呵呵,这样不更好?孤本来就没打算录取那些世家子弟,他们不来,孤还省了一些气力。早晚有他们后悔的一天!太傅,这些人才你要好好选拔一下,选出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对于那些崇尚清谈的人,孤一个也不要。孤只看重对方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