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明-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说曹化淳此人,家境贫寒,十二岁便自宫入宫,因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当时和魏忠贤分庭抗礼的大太监王安赏识,收为义子。天启皇帝即位,魏忠贤专权,王安知道自己斗不过魏忠贤,便把曹化淳送去信王府,希望将来能靠着信王这棵大树给自己报仇。天启皇帝驾崩,果然传位信王,即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即重用与魏忠贤有仇的曹化淳,曹化淳果然也不负厚望,短短三年,帮助崇祯肃清魏党,被他诛杀、罢黜的魏党成员达到一千余人,从而深得崇祯皇帝倚重,官至司礼监提督太监、东厂提督,崇祯八年,和温体仁勾结罢黜首辅周延儒,正式达到一生权力的最高峰。十一年,周延儒得三千复社士子之助,勾结王承恩,罢黜温体仁,二度出任首辅,曹化淳也因事受到牵连,失去崇祯的信任。

曹化淳当然不会死心,一直都在想办法把王承恩拉下来,他琢磨了很久,终于发现王承恩手下四个小太监之一的杜勋和内官监掌印杜之轶对王承恩似乎不满,便用言语试探,果然如是,便引为朋党,约定共同对付王承恩。前些日子杜之轶神神秘秘的说有法子对付王承恩了,接着,便把朱震献给陈演的计谋说出来。曹化淳一听果然大妙,当初自己也是栽在这一招之下,以前怎么就没想出来呢!

所谓廋死的骆驼比马大,曹化淳虽不得势,但是十余年担任司礼监提督太监、东厂提督,积累的力量还是不可小觑的。很快,在他的指示下,皇宫里便流传出一片王承恩自称九千岁的谣言。又由杜勋这个王承恩的心腹在皇上面前说些王承恩的谗言,以让崇祯对王承恩起疑心。然后他有命人秘密盯着王承恩的动向,只要王承恩稍有出轨,便无限扩大的把这些事捅到皇上面前去。不久他安插在东厂的心腹救回来禀报,说王承恩先秘密会见了蒋德璟、吴景昉,指示他们参奏朱震图谋不轨,有照会东厂以及锦衣卫,制造一些朱震秘密招兵买马、收买民心、排斥异己等不臣之心的证据。

曹化淳大喜,立即秘密知会东厂的心腹,让他们把这些是禀报皇上。他的心腹来到养心殿时,王承恩已经在当值了。他不敢当着王承恩的面把这些事禀告崇祯,便一直守在殿外,等待时机。

王承恩向崇祯推荐重新启用曹化淳后,忐忑不安的等着崇祯的反应。崇祯考虑了一会,便道:“曹化淳虽然和温体仁有些勾结,但和你一般都是信王府出身的老人,朕信得过,便依你的意思吧!你现在去把他叫来,朕有事吩咐他去做。”

王承恩领旨而去,在养心殿外侯着的锦衣卫见王承恩离开,当下大喜,便把经过曹化淳加工后王承恩今日秘密会见蒋、黄二人和东厂的事禀告了崇祯。崇祯越听越怒,亏得朕这么信任你,你居然瞒着朕干出这么多事来。朕不好好敲打敲打,你要忘记自己是谁了。当下便不动声色,吩咐那名锦衣卫百户不要声张此事,又尚了他五十两银子、一匹锦缎,便让他回去了。

不多时,王承恩和曹化淳一通进来。曹化淳听得皇上召见,心中大喜不已,看来自己的计谋奏效了,不然皇上也不会召见自己了。一见崇祯,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高呼万岁!

崇祯把脸一黑,怒气冲冲的说道:‘曹化淳,你这提督太监是做什么的,天天不见踪影。若是不想做了,就给我滚回老家去。”

曹化淳先是一愣,随即大喜变成了狂喜,皇上这么说,不是在告诉自己,可以接掌属于提督太监的一切权力了么?但表面上却叩头说道:“奴婢前些日子大病了一场,疏于事务,请皇上降罪!”

崇祯面色舒缓了不少,装作很理解的样子,问候道:“原来爱卿大病了一场,怎么不告诉朕!”

曹化淳叩谢道:“谢皇上关心,皇上忧心国事,奴婢这点小事,不敢惊动天庭。”

崇祯点头道:“身子要紧,如果你的病还没痊愈,就在多休息几天吧。”

曹化淳道:“奴婢感沐皇恩浩荡,大病已然痊愈。现在又可以回道皇上身边,伺候您了。”

崇祯道:“病痊愈了就好,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都由你负责吧。朕准备三天后在皇城校场召见吴三桂、朱震两位爱卿,并检验武事,犒赏边关将士,一应礼仪需要,你必须好好准备一番。”

曹化淳高兴的叩头告退,在一边的王承恩却纳闷不已,皇城什么时候决定在皇城校场召见吴三桂和朱震的。若是以前,这种事定会先告诉自己一声的,现在自己居然不知晓便宣布了出来,还交由自己的老对手曹化淳负责,是否皇上不再信任自己了?”

第173章 阴谋(三)

第173章 阴谋(三)

蒋德璟、黄景昉对朱震的弹劾并不是在上朝当庭启奏。而是写成了奏章交付文书房(司礼监下属机构,专门负责收集奏章),因为在写奏章是可以洋洋洒洒,罗列出一大堆有关朱震的不明东极、不合法的举止。而随堂启奏,不可能做到这么详细的。

但看在崇祯眼里,却便了味。很明显,便是朱震真有这么多不明动机或者是不合法举止,内阁大学士也只能照会都察院,由都察院查验后启奏。蒋、黄二人辛辛苦苦罗列出这么一大堆证据来,肯定是受了某些人指使了。如此,他便对那位锦衣卫百户的密报深信不疑了。

其实崇祯在接到锦衣卫百户的密报就开始相信了,所以他当着王承恩的面说要在皇城校场接见吴三桂和朱震这个临时的决定。其义就是在警告王承恩,你去把这件事压下去,朕暂时不想动朱震。但是接到蒋、黄二人的奏章后,崇祯便想,王承恩是不是开始和自己离心了,否则这么明显的暗示他都看不出来?

而不出崇祯所料,东厂有关朱震图谋不轨的证据密报在蒋、黄二人的奏章送上来不到半个时辰,便摆上了养心殿的龙案。崇祯拿着这二份奏章一份密报琢磨了半天,决定再给王承恩一次机会。

他把那三份文书放到王承恩面前,生气的说道:“原来朱震有这么多的劣迹,你去过山东,怎么没见你汇报过。”

王承恩见崇祯看着这三份文书大发雷霆,心想自己的计谋奏效,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皇上明鉴,奴婢一到山东,便被朱震软禁了起来。根本就没机会去了解山东的情况,奴婢和朱震的过节,便源于此处。”

崇祯大怒道:“岂有此理,朱震竟然敢软禁朝廷钦差!为何你回来是不向朕禀报。这么说来,这些事你都不知情了?”

王承恩道:“回皇上,奴婢确实不知情!”

崇祯心中暗恨,到现在你还敢跟朕说不知情。看来你真是和朕离心了,有事开始瞒着朕了。哼哼,曹化淳从信王府算起,跟了朕近二十年,朕尚且剥夺了他手中权力。论起资历,你比曹化淳差远了,你以为朕会舍不得动你?表面上,崇祯依然不露声色的说道:“你起来吧,既然此事你不知情,朕便也不怪你了。朱震胆大妄为,只凭他敢软禁朝廷钦差一条,朕便饶不了他。”

王承恩叩谢道:“谢皇上恩典!”

崇祯点头道:“你去把陈演叫来,他和朱震走得很近,朕需要好好提醒他一下。”

王承恩遵旨而去。

再说陈演,在周延儒当政时,他一直都极力巴结王承恩,每次王承恩都把崇祯对事情的态度和一些看法悄悄告诉他,然后第二天,陈演便在朝堂上顺着皇上的意思说事,每每深得崇祯信任,这便是陈演拍马屁的要诀所在了。

但在利益上没有永远的朋友,陈演当上首辅后。王承恩怕重走曹化淳的老路,开始有意无意的疏远了陈演。又害怕陈演势大,威胁到他的地位,便转而支持蒋德璟、吴景昉,打压陈演。只有朝中各势力处于均衡状态,他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体现。

陈演自然也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见王承恩不再给自己透露皇上的态度,便开始另寻出路,先是发现朱震此人不凡,可引为外援。但在宫中却一直未找到另外一个帮自己打探皇上态度的人。

前天,朱震居然派陈杰告诉他:“我已经和内官监掌印杜之轶搭上线了,还有办法搬掉王承恩!”陈演得到消息后即喜又忧,喜的是终于能在宫里找一个帮自己打探皇上态度的人了,忧的是他们要搬掉王承恩,可是王承恩是从信王府跟随皇上的老人,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多年,根深蒂固,又深得皇上信任,能搬得动么?

不过在他仔细看了朱震的计划后,还是决定堵上一把。成功了,在按照朱震原先献给自己的一石三鸟之计,顺利的把自己的人安插入内阁,这个首辅的宝座,起码可以再稳坐上三五年了。

和杜之轶商量好后,陈演又到大理寺问了一下吴傅慕梗阍诩依锏却哦胖蟮南ⅰ5攘艘惶欤⒅沼诖戳耍呛孟ⅲ噬峡级酝醭卸鞑宦耍种匦缕粲昧瞬芑尽3卵荽笙玻砩细系酱罄硭拢梦猱‘录了一份私下里和蒋德璟、吴景昉等勾结成党的口供,又知会了左副都御史施邦耀,让他以都察院的名义弹劾蒋、黄二人。至于王承恩,是内监,自然由杜之轶、曹化淳去对付。

做好这一切,他便安心的等待崇祯召见,凭借这么多年为官的经验,他知道,崇祯若要对蒋、黄二人动手,一定会先知会自己一声,让自己率先发难的。果然不出所料,这天下午,王承恩来到他府邸,宣旨说皇上召见。

陈演心中暗呼,大事成矣。便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招呼这王承恩,如往前般向他打探皇上召见自己是什么事,皇上又是什么态度。王承恩心中也高兴,认为皇上要对朱震动手了,若是能让陈演再参朱震一本,见效更快,便小声的说道:“皇上刚刚得到东厂密报,密报上有许多关于朱震招兵买马、收买民心等不利证据。所以如今正在气头上,首辅大人要小心了。”

陈演暗暗吃惊,东厂是王承恩在掌理,这些密报不用说是王承恩弄出来的。皇上难道相信了?待会说话可真要小心点,先试探一下皇上的口气,看是要动朱震还是动蒋、黄二人。

来到养心殿,陈演三呼万岁后,便小心的站在龙案下放,等待着皇上训示。

崇祯开口问道:“陈爱卿,吴话附谷绾危俊

陈演一听,皇上先问吴福蠢词且庠诮⒒疲愦鸬溃骸耙延薪梗谏罄砉讨蟹⑾执税富褂星3叮⒊疾桓易宰髦髡牛急咐辞胧净噬稀!

崇祯眼睛一亮,随即便压了下去,面无表情的问道:“还有牵扯?”

陈演道:“正是,这是大理寺卿在审问吴保既〉目诠牖噬瞎俊!彼底牛闾统鲈缇妥急负玫淖嗾拢值莞珈酢

崇祯接过奏章,粗略看了一眼,怒气便已布满脸上,气势汹汹的说道:“怪不得当初吴豢夏舷率保颅Z和吴景昉老是帮着周旋,吴褡锖螅幸桓鼍⒌陌镒徘笄椋幌氲秸饧滤且睬3对谀冢‰拮詈奕私岬秤搅耍掳洌饧率鹿刂卮螅憧梢首邢噶恕!

陈演叩首道:“微臣回去后,一定亲自去大理寺审理此案!”

这时候,文书房当值的小太监悄悄跑了上来,小心的把几份奏章放到崇祯面前。崇祯打开第一份,是蒋德璟、黄景昉等联合十几位大臣给皇上上的请愿书,说王永吉、马秀等案另有隐情,要求皇上重新派遣钦差大臣,去山东彻底调查此事。崇祯看了心中怒气更盛,这两件事朱震早已上报朝廷,朕也亲自批复,现在又说另有隐情,重新调查,不是要朕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么!蒋德璟真是不识好歹。

崇祯强压住心中怒气,翻开第二本奏章,却是左副督御史施邦耀弹劾蒋德璟、黄景昉结党营私的奏章。他仔细看了一遍,心中暗喜,这个施邦耀倒是挺识趣的,这份奏章来的刚刚好。想着便把奏章合了起来,问陈演道:“你知道这份奏章是谁上的,里面有什么内容么?”

其实,各个部门上疏时,奏章上都有标识的。陈演一眼就看出那份奏章是都察院上的,便已经猜到是自己让施邦耀写的那份了。但陈演自然不能说出来,便故作不知的问道:“微臣能从那奏章的标识猜到是都察院上的,至于是谁上的,微臣不敢擅自猜测。”

崇祯把手中奏章往陈演面上一摔,冷声说道:“那你就好好看看!”

陈演接过奏章,这里面的内容是他和施邦耀协商的很久才写上的,几乎能倒背如流了。但他还是装模作样的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脸上居然挤出几滴冷汗了,也不能不说他功力高深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首说道:“皇上恕罪,微臣身为首辅,没能好好监察百官,臣有罪!”

崇祯冷声说道:“好了,最不在你,朕知道。但身为首辅,你说朕该如何处理此事。”

陈演当然恨不得崇祯杀了蒋、黄二人,但是嘴上却说道:“蒋、黄等人虽有结党,事态却不严重,微臣建议,皇上可让他们自请辞归,即不伤朝廷尊严,有显示皇恩浩荡!”

崇祯不置否可的说道:“那吴兀 

陈演道:“吴恃邮ζ冢灾鲁∈兀⒏鸲梅⑴涑渚F淦捩优Ρ嵛 

崇祯看了陈演一眼,心想难怪陈演要和朱震交好,想来是发现自己手段不够狠辣吧。温体仁、杨嗣昌、周延儒等哪个不是把政敌往死力整的,陈演到充当起老好人来了。

陈演却得意的想到,你们皇帝不都认为不是心狠手辣之辈便难成大事么,像我这种‘宅心仁厚’的人,应该不会对你有威胁吧!否则,你以为我不想他们全都死光光!

第178章 阳谋(一)

第178章 阳谋(一)

崇祯在陈演走后,又召见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右督御史邱瑜,授以机密。李邦华、邱瑜二人在朝中也算是少有的耿直之人,本来就对蒋德璟、黄景昉等人相互勾结有所不满,又被崇祯压着,很快就便心领神会。

第二天,正好是崇祯给陈演审理吴话傅淖詈笃谙蕖O扔写罄硭虑淞枰迩碧觅鞅ㄎ猱‘一案的审理细节,说道吴恃邮ζ冢颅Z、黄景昉帮忙周旋时,朝中其余的大臣都心中一惊,随即领悟,皇上又要换内阁了。

接着,都察院左右督御史纷纷上本弹劾蒋、黄等人结党营私,又引出蒋、黄弹劾朱震的奏章,再给他们加上排斥异己、污蔑朝廷命官等罪名。而心领神会的大臣们见状,也趁机落井下石,纷纷弹劾蒋、黄二人为官贪鄙、滥用职权等罪名。

蒋、黄二人面色发苦,历朝历代,大臣多半联合起来,对抗君权。否则皇帝大开杀戒,谁也不知道下一刀会落到谁头上。只有崇祯朝,皇帝只要稍稍露出一点口风,大臣便会云集呼应。如今这种状况,就算自己真的没罪,也是百口莫辩了。只能跪在地上,等候崇祯发落。

崇祯见时机差不多了,便说道:“陈演,你身为首辅,此事应该如何处理!”

陈演昨日早就得到崇祯的指示,出列之后,不紧不慢的说道:“吴恃邮ζ冢灾鲁∈焙颍⒏鸲0绰煽煞⑴浣鸪菸莱渚颅Z、黄景昉结党营私、滥用职权,但二人身为内阁大学士,若是治罪,有损朝廷尊严,可令二人辞官归养,以显示皇恩浩荡!”

崇祯扫视了群臣一眼,问道:“还有谁有异议?”

大家见陈演说出这番话时神色轻松自在,显然是早就经过皇上许可。哪里还会不识趣,纷纷叫道:“皇上英明!”

此事作结,崇祯命蒋、黄二人退出武英殿,继续和大臣议事。工部尚书范景文报告洛阳城重建所需要的一些事项,并要求户部尽快拨付银两。陈演心机一动,上言为难范景文,指责范景文预算不合理,有中饱私囊的嫌疑。

这回朝中大臣有懵了,陈演今天怎么了,范景文这段时间可是深得皇上信任。崇祯却饶有兴趣看着陈演,他很倒是聪明,知道内阁只剩下自己一人,若是再趁机表现出虚怀若谷,招揽大臣,倒是朕肯定饶不了他。不如把自己推倒大臣的对立面,有新的势力来制约他了,朕短期内便不会动他了。崇祯心中打定主意,就凭着陈演这么了解自己的心思,这个首辅便让他再久做些日子。

崇祯把范景文、陈演所奏都压了下去,只说此时容后再议。有当堂宣布将于后日在皇城校场召见吴三桂、朱震,并检验武事。大臣纷纷曰:大善,皇上神武!

退朝后,陈演再一次被留了下来,前去养心殿单独觐见皇上。陈演心怀忐忑的来到养心殿,他知道,皇上召见,肯定与拟定内阁名单有关。

果然,崇祯问的第一句话便是:“陈爱卿,你是内阁首辅,负责领导内阁,主持朝政。如今内阁只剩下你一人了,你必须尽快把成员补齐才是。”

陈演叩首道:“大明祖制,内阁成员的任命,由皇上钦点。”

崇祯微笑着道:“但案大明律例,内阁成员却由首辅推荐,毕竟朕任命的内阁大学士若是和你这个首辅不合拍,会坏了很多大事!”

陈演知道崇祯在试探自己,便小心翼翼的说道:“范景文是万历四十年的进士,资历足够,但为官有些贪鄙,若按太祖用清吏的祖制,此人该剥皮实草,若照神宗新政用循吏,此人到合适入阁。”

神宗便是万历的庙号了,万历年初,用张居正改革,主张用循吏。所谓循吏,就是官员能为朝廷做事,为百姓谋福。张居正曾经说过,若是一个清官,他天天吃馒头,但是他治下的百姓也只能跟着吃馒头,这个官员算不上好官。若是一个贪官,他天天大鱼大肉,但是他治下的百姓也能跟着吃肉,这个官员便可以算是好官。张居正在时,勤于考核政绩,鼓励地方发展生产,明朝倒是小有起色,他当政十年也被称为万历中兴,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勤于炼丹,荒废朝政。地方官员升迁不再以考核政绩为主,反而靠着贿赂上司。明朝贪污现象空前严重,地方官以多循吏自居,搜刮百姓不遗余力,但后面那句百姓跟着吃肉却忘到九霄云外。

到了崇祯朝,忙于战事,没能挤出时间整顿吏治,贪污任然横行,所以官员升迁,贪墨不再作为重要的考核条件。就说陈演自己,家产怎么说也有百万上下,不是贪污受贿,又从何而来?所以他说这番话,就是向崇祯建议,启用范景文为大学士了。

崇祯听到陈演举荐范景文,嘴角微微露出笑意,看来他很明白自己的心思。便面做难色的说道:“神宗新政固然是好,但是太祖之法亦不可废,范景文官拜工部尚书,已是恩宠至极了。爱卿再考虑一下别的人选。”

陈演思索了一会,道:“微臣愚钝,一时间想不到别的人。还请皇上示下!”

崇祯道:“你看朱震如何?他如今是平东伯,官属超品,又战功赫赫,若入内阁,却也无人说闲话。”

陈演心中一惊,皇上还是对朱震不放心?在告诫自己不要和朱震走得太近?此事有些麻烦,若是不答应,皇上肯定以为自己在帮朱震说话,若是答应了,更加不行,朱震入阁,这不明摆着是在内阁安插自己的心腹么?想了一下,陈演义正言辞的说道:“微臣以为不可,历代内阁都是文官担任,朱震是武官,资历尚浅,皇上要打破祖制,恐怕引起朝廷震动。若是皇上要褒奖朱震功劳,可以让朱震进五军都督府。”

崇祯冲着陈演微微一笑,说道:“爱卿之言朕会认真考虑的,你先退下吧!”

陈演磕头告退,回到府邸,马上写了两封书信,命令手下分别秘密的给朱震和范景文送去。写给朱震的信内容大致是提醒他,皇上有有意让他在京城任职。写给范景文的信却是在告诉他今日当堂为难,其实是在做戏给皇上看,证明我们之间有矛盾。这样一来,皇上便会毫无疑虑的钦点你入阁辅政!

朱震和范景文同是接到陈演的书信,但却一人欢喜一人忧。不说心中高兴的范景文,单说朱震,他早已经从杜之轶那边知道,皇上准备在皇城校场接见自己和吴三桂,并检验武事了。他知道,皇上肯定会 借此机会,考验自己和吴三桂的忠心的。

想到这里,吴三桂在这个时代的一些传闻在他心中一闪而过。对于吴三桂,主要是两个字:孝和勇。吴三桂成名于十八岁,天启八年春,吴三桂随其父吴襄在边关作战,有一次吴襄带着一百余名士兵出城打探敌情,刚出城不远,便陷入金兵包围。金兵见吴襄兵少,围而不攻,想迫使吴襄投降。吴三桂向舅父祖大寿借兵救父,祖大寿见金兵势大,怕中埋伏,不借兵。吴三桂无奈,只得带着二十名家丁,杀入四万精兵中,救出父亲吴襄。由此,便获得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八个大字。

但朱震却是知道,吴三桂的才智不仅仅是勇和孝两个字。他降清植根于云南三十余年,把云南经营得铁桶一般。康熙年间更是起兵作乱,波及到整个长江流域。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使了吃奶的力气才把叛乱平定下下来,吴三桂的才干由此可见一斑。

但为何这个时代吴三桂的才干没有表现出来,是没有舞台吗?决计不是,他父子两代经营辽东多年,影响力渗透每一个角落。辽东这个大舞台足够他表现的了。所以只有一个可能,便是他和自己一般,也在装傻。他尽力把自己装成一个勇冠三军的武将形象,把真实的自己影藏了起来,用意在博取崇祯的信任。否则,以崇祯多疑的性格,凭什么把朝廷的北大门交给他看守。

而且崇祯也不是非常的相信吴三桂,否则在吴三桂担任辽东总兵后,吴襄便被召回京城。他是看准了吴三桂是个孝顺之人,只要掌握了吴襄,吴三桂就决计不敢作乱的。

吴襄!孝顺!想到此处,朱震突然眼睛一亮,吴三桂真的很孝顺么?不见得吧!否则他怎么会不顾及吴襄的安危,勾引清兵入关,若说他得到吴襄被李自成囚禁的传言而起兵,但传言毕竟不可信,就算可信,囚禁总留得命在,造反吴襄马上就会丢掉性命。

若说吴三桂造反是为了陈圆圆,这就更说不通了。谁都知道,陈圆圆并没有成为吴三桂的福晋。若真是爱她爱到敢于起兵造反,还会在乎其他的原因吗?

朱震得出一个结论,吴三桂勇,却未必孝。有枭雄之才,却在装傻!

第179章 阳谋(二)

第179章 阳谋(二)

皇城校场位于西苑,是皇室子弟习武演练之所。太祖皇帝以武力取天下,起初之时重武轻文。后虽慢慢演变成重文轻武,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好的,所以皇帝偶尔都会在皇城校场检验武事。

比如今天,平日里冷冷轻轻的校场一片热闹非凡。偌大的校场四周站满了盔甲鲜明的军士,校场北面的平台之上,就正中央摆放这一张金光灿灿的龙椅。两边几十张桌子一字排开,桌子后面,早有大臣均面对龙椅方向,躬身而立,他们须等待崇祯允许后放敢入座。

随着一声长长的“皇上驾到!”身穿龙袍、头配皇冠的崇祯在仪仗护送下,缓缓的踏着红地毯向龙椅走来。校场上所有的人都跪伏在地,高声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落座于龙椅之上,俯视校场一圈,大声说道:“众卿家平身!”大臣们谢过恩后方才各自落座。崇祯徐徐念道:“我大明太祖皇帝奋起淮右,以武力平定天下而开万世之基业,及至成祖,北伐漠北,南下西洋,昭显国力,于是万国来朝,武力之强盛,古今罕见。然自‘仁宣之治’以来,天下承平,国富民强,崇武之风,遂渐渐衰落。北方蛮首努尔哈赤,祖上七世受我天朝大恩,不思回报,擅起刀兵,欺我大明,夺我辽东之地。奈何我大明武风衰落,竟然无一勇将可当金虏蛮兵,以致我堂堂天朝上国受金虏蛮子欺压达三十余年。太祖、成祖等在天之灵,也感蒙羞!而今天佑我大明,终于诞生两个不世之勇将,一个以五千铁骑大败四万金虏,令金虏不敢正眼瞧我宁远孤城,一个只率领精兵三万驰援山东,大败纵横山东半年之久的十万金虏,终雪我大明三十年积弱之耻辱。”说道这里,崇祯再次扫视了校场一圈,大声喝道:“朕想知道,此二人是谁!”

事先便受过曹化淳指示的士兵们高声应道:“宁远吴三桂!山东朱震!宁远吴三桂!山东朱震!。。。。。。”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停下来,接着说道:“朕今日在皇城校场召见此二人,其用意在告知天下,我大明崇武之风,依然未减。为国征战沙场,依然可以封妻荫子,显贵天下!”

在座的文武官员齐声喝道:“皇上英明!”

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曹化淳说道:“宣吴三桂,朱震觐见吧!”

曹化淳操着那鸭公般的嗓子,高声喝道:“宣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宣山东总兵朱震觐见!”

站哨的士兵们也跟着高声喝道:“宣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宣山东总兵朱震觐见!”声音一层一层传递下去,直达校场之外。在校场外侯旨的吴三桂、朱震随着喝声,缓缓的向校场内走去。一直走到离龙椅百步之处,才停了下来,跪伏在地,高声说道:“末将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微笑着说道:“两位卿家平身!”

朱、吴二人谢过隆恩,方才起立,崇祯看着二人说道:“你们两个都是朕倚重的栋梁之才,平时一南一北,难以相见。现在齐聚京城,应该多多亲近亲近。”

朱震赶紧说道:“吴将军勇冠三军,末将不如。”

吴三桂也道:“朱将军智勇双全,末将不如。”

崇祯笑道:“朕刚才才说过两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你们何用自谦!朕今日在校场召见二位,就是想听听二位爱卿是如何大败金虏的。吴爱卿,你是去年八月间大败金虏正白旗四万大军,事情在前,你先说。”

吴三桂应声说道:“无他,一个勇字耳,末将并虽少,但人人都想着报效皇恩,奋勇杀敌,都能以一当十,故取胜!末将不敢居功,若无皇上坐镇朝廷,便是宁远有十万雄兵,也难当金虏四万铁骑。”

崇祯见吴三桂把功劳都归到他头上,自然满脸笑意,冲着吴三桂点点头示意嘉许,才对着朱震说道:“朱爱卿,你呢?这十万金虏自去年九月入关,纵横于京、晋、冀、鲁。兵部二十几万大军前去围剿,依然大败而归,你只带三万精兵入鲁,如何打败这十万金虏的?”

朱震也同吴三桂般,恭敬的说道:“正如吴将军所言,有皇上您坐镇朝廷,末将麾下士兵均奋勇杀敌,以一当十。但为何兵部二十万大军不能建功,却让末将程勇?起初末将也不明白,等打败金虏后,末将审问了几名金虏俘虏,这才知晓,金虏去年九月入关,为时半年有余,人人都思念家乡,无心恋战。末将精兵一至,金虏士兵均想着如何保住性命,回家和亲人团聚,一战即溃,如何能不败!”

崇祯大喜,说道:“兵能勇,将之用。也是受到两位爱卿的英勇感染,士兵们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