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兴明-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震抱拳说道:“多谢夫人!”
李夫人和雯儿姑娘走后,朱震便站在园子里等着。朱震想见一见李邦华,并非和拜访陈演一般。都察院左都御史,虽然和右督御史都是正二品,但是古人讲究左尊右卑,左都御史才是都察院的头头,相当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检察院院长。但是身居如此高位,又是明末这个无官不贪的环境下,竟然能保持如此的高风亮节,朱震开始对他有些推崇起来。
过了一会,雯儿又跑了出来,对着朱震喊道:“喂,我爹爹说让我带你进去。”
朱震笑道:“要麻烦雯儿姑娘带路了。”
雯儿道:“我不叫雯儿。”
朱震道:“适才令堂不是叫你雯儿么?”
雯儿生气的说道:“雯儿是我的小名,只有爹娘和长辈才能叫的,是你能叫的么!”
朱震道:“是在下唐突了,那请问姑娘芳名!”
雯儿面带不屑的说道:“真没学问,你应该说请问姑娘尊姓大名!我的尊姓你是知道了,我的大名是一个文字!文武双全的文,文可安邦的文!”
朱震唯唯诺诺的说道:“多谢李文姑娘赐教。”心里却在纳闷,怎么自己碰到的女孩总是喜欢教训别人没有学问。女孩子的名字不叫芳名而要叫尊姓大名,以后见到男的,要不要说请问芳名?
李文把朱震带到一间房子外面,努努嘴道:“我爹就在那间房子里,你自己进去吧。”
朱震再次道了声谢,独自向那间房子走去。房子里的李邦华听到脚步声,便说了声:“进来!”
朱震步入房间,看到已经穿着便服的李邦华平静坐着,似乎专程等着朱震一般。朱震拱手行礼道:“后学晚辈拜见李先生!”
李邦华点点头道:“坐。”只一个字,比上次还少了一个字,是个言语很精辟的人!朱震暗暗给李邦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朱震也很精辟的说了一句:“多谢!”便在李邦华右首客位上坐了下来。
李邦华问道:“朱震,你这招晚辈拜访前辈的招数,以前早就有人用过了,但是你知道我为何要见你么!”
朱震答道:“晚辈不知,请先生明示!”
李邦华道:“西铭先生有一女,已经许给你四弟朱亮为妻了,是吧!”
朱震释然,原来是看茗枝的面子,茗枝的父亲张溥是当世大儒,和李邦华有交情,是很正常。便回道:“茗枝姑娘的老师张采先生已经同意了,不过茗枝姑娘说此事还需问过张老夫人!我进京时,四弟已经亲自去向张老夫人提亲去了。”
李邦华哼了一声,说道:“你在山东做的事,诛你十族都有余了。真不知道张采那根筋不对劲,居然答应这门婚事。难道你不知道此次进京,隐藏着很多危机么!”
朱震听道李邦华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顿时暗暗心惊,李邦华和张溥关系肯定不浅!否则怎么会出卖皇上!
李邦华似乎猜准了朱震所思,徐徐说道:“我和张溥、张采还有周延儒四人本是师兄弟。除了周延儒心术不正,我不喜欢外,张溥、张采却和我关系极好!”
朱震这才知道李邦华和张溥、张采之间还有如此一层关系。便回道:“先生放心,晚辈既然敢道京城来,自然有保命的法子。”
李邦华道:“你保命的法子无非是外交大臣,内结宦官。可是你要知道最有权势宦官王承恩对你恨之入骨,皇上也对你疑心重重。只要王承恩稍微在皇上面前给你使使坏,皇上便会不顾一切杀了你。”
朱震信心十足的说道:“只要孙传庭不打败李自成,皇上便不会杀我。我猜测,他现在会想法子把我留在京城,甚至会提出让我出任京官。然后等着中原局势的变化。”
李邦华道:“看你信心十足的样子,难道你认为孙传庭一定会败!”
朱震道:“先生您也不看好孙传庭,不是吗?否则您也不会上疏请求皇上派太子南下应天府督战了。这分明就是将来京城丢失了,朝廷任然有太子统筹江南半壁江山的打算。”
李邦华听了,良久不语。好一会儿,才说道:“朱震,若是朝廷用你为援剿督师,你有能打败李自成么?”
朱震道:“若是皇上能真心任命孙传庭为督师,孙传庭一样能打败李自成。别看李自成气焰嚣张,但全靠一股锐气在支撑着,现在孙传庭小胜了几场,又夺回了洛阳,表面上却没有给李自成造成大的损失,但却挫动了贼军的锐气。只要重建洛阳城以为固守,李自成在洛阳城下再吃上一会败仗,就会锐气全失军心涣散了。”
李邦华道:“李自成以前不也是经常吃败仗么,开封城下就两度败回,可也没见他从此一蹶不振,反而越战越勇!”
朱震道:“先生有所不知,李李自成以前虽然常吃败仗,但是手底下全是嫡系死党,对李自成忠心耿耿。而他们作战的目的也仅停留在流寇阶段,吃了败仗大不了逃走就是。但现在李自成部下已经不是一条心了。他们有许多人都认为李自成将来能改朝换代,替代我大明而归附的。他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学着我大明的架构设置官职。开始有了许多权利。先生应该知道,有权利的地方就有斗争,就像我大明,坏乱之始就是党争!而李自成部下的斗争更加厉害!”
李邦华奇道:“等一下,你说李自成贼军内部斗争的很厉害,可是从来没发生过应争权而相互斗争,而是十分团结一致的针对我大明啊!”
第169章 京师(九)下
朱震笑道:“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晚辈说这些话不是没有根据的,请先生听我分析。李自成在襄阳发布《剿兵安民檄》后,声威更胜,实力暴涨。但是部下成分却杂乱不一了。李自成的嫡系大将以功臣元老自居,对于新依附的各部流寇戒心很重,对于投诚的大明官兵,更加看不顺眼。而新归附的各部贼军想在这个伪政权内部获得一定的地位,也不得不相互排挤。甚至有许多资历老的贼军首领如罗汝才、张献忠都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寄居李自成篱下,他们造反十余年,都是不敢屈居人下的主,时刻有取李自成而代之的心思。此时,李自成若能如我大明太祖一般,高筑成,广积粮,整顿内部,制定完整的政权机构,设置一些位高但权轻的官位养着一些元老贼首,再慢慢消弱各部贼军、投诚将领的兵权。把贼军打乱编制,以亲信嫡系大将为主、归附和投诚的贼首、官兵将领为辅,或徐徐蚕食江南,南北对峙,或吞并河南、山西,形成据河洛之势,我大明积弊已久,无法和新生政权这句朝气对抗,不出三年,大事可成!”
但是李自成太过于急切,想用杀一儆百的方法,震住各部贼军和投诚官军。便有了罗汝才、贺人龙事件,有了袁时中事件。这样一来,蠢蠢欲动的各部贼军倒是被震住了,但仅仅是被李自成个人的手段震住而已,并没有诚心拜服,只是暂时把所有的不满压在心底。而像张献忠、老回回马守应些本来已经答应归附李自成的贼军怕被吞并,也赶紧把部队拉出襄阳,和李自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晚辈说,这个新生的初级政权根基不稳,缺乏底蕴和积蓄,全凭一股战无不胜锐气撑着。只要孙传庭能小小的挫败李自成几次,消弱贼军的锐气,然后稳居洛阳,把李自成拖在河南战争的泥潭里,则李自成进不能建功,退则恐内部生变。等贼军那股子锐气磨完了,也就要散伙了。
但是皇上也和李自成一般,急功近切,迫不及待的催促着孙传庭进兵,贼军内部迫于这外来的压力,自然要拧成一团,一致对外了。否则被大明官兵击败了,连性命都可能会丢掉,还谈什么争权夺利。
朱震说这番话,不是没有根据的。李自成山海关一败,便一蹶不振,并非输在兵力上。李自成号称带甲百万,满清八旗加上吴三桂、汉八旗、蒙八旗总兵力绝不会超过三十万。李自成败出北京城,逃到山西后,清军便停止了追击,返回北京城修整军马,期间有一个半月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而清军占领的地盘也仅限于京师附近一带。但李自成却没有坐镇太原,火速从陕西、湖广等第调集精锐军队北上,稳固山西防御,而是急冲冲的带着刘宗敏、牛金星更高级将领、官员率领主力部队继续西撤,返回西安。大家都认为这是李自成在战略上的失误,批评李自成缺乏战略眼光。但是朱震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李自成急急忙忙赶回西安肯定是有原因的,很可能是内部开始生乱了。而他没有调集精锐北上山西是因为亲信嫡系又不敢调走,各从属部队将领根本不服调令! 而且李自成的亲信嫡系中的内斗也开始浮出水面,先是牛金星为争宠进献谗言,杀了献有定鼎三策的顾君恩。后是刘宗敏为夺权污蔑李岩,诛杀李岩于延安。
再看李自成全盛时期已经占据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的全部领土和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的一半领土。满清就是走完这些领土,也得花上一两年吧。但事实上只用了六个多月,就接收了李自成的全部领土,这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将领见李自成败退,没等清军来,就远远的投降了。
然而,朱震这些分析都是基于李自成失败后一蹶不振和种种迹象上的。李邦华虽说见识过人,却也不能理解。他听完后深吸了一口气,半信半疑的说道:“你分析的甚是有理,但是这些都只是你的一家之言,却得不到验证,还是让人不敢相信。”
朱震听了,只得苦笑,他不可能告诉李邦华,自己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而我的这些分析不久便在金虏身上得到了验证吧!那样李邦华更加不会相信了,反而会认为朱震神经不正常。更何况,朱震不需要李邦华相信,和他说这些,只是对他怀着几分长辈的尊敬而已。所以朱震也不再多家解释,只是恭敬的说道:“先生说得极是,这只是在下的一些推测,就说给皇上,皇上也不会听的,所以也不必去深究了。孙传庭若是大胜,更加是我大明之福,那时皇上一高兴,说不准便不追究我在山东所为了。”
李邦华点点头道:“也是,你比起袁崇焕会做当官。袁崇焕之死,除了骄横自大,惹得皇上生疑外,朝中大臣极力毁谤也是主要原因。现在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人没收过你的好处,如果你真的有事,他们就算不帮你说好话,却也至少不会落进下石了。”
朱震干笑道:“晚辈的钱都是从王永吉、马秀等犯官府里抄出来的,山东百姓可是穷的响叮当了,我还赔了不少钱给他们,前辈可别去皇上面前弹劾我盘剥百姓啊!”
李邦华道:“受贿是罪,贿赂就不是罪了?”说道这里,李邦华长叹了一声,才道:“你看天下官员,有几个没贪墨受贿的。若是只靠朝廷俸禄,便只能过着像老夫一般的生活。”
朱震肃然道:“先生亮节,晚辈拜服。但朝廷俸禄虽低,也不至于需要三餐吃素吧!”
李邦华道:“你怎么知道我三餐吃素。”
朱震笑道:“适才见尊夫人买菜回来,菜篮里都是素菜。我又听令嫒说今日买了条鱼,隐隐流露出先生全家很久没吃鱼的意思,故而猜测。”
李邦华道:“你自己也是正二品官,知道正二品的俸禄是多少吧!”
朱震道:“岁俸七十五两,我大明以文御武,文官的俸禄应该高一点吧!”
李邦华道:“岁俸七十五两,若是太平时节,尚能过的舒舒服服。毕竟朝廷在制定俸禄品级之时,也会考虑道官员的生活水平的。但现在是什么时节!你知道东城米市上上好的白米多少钱一斗么!一两二分银子一斗!太祖初俸禄是以石计,正二品岁俸二百三十石,也就是说按现在的米加我需要岁俸二百七十两才能过上太祖制定的正二品官员应该达到的生活水准。更何况。”李邦华苦笑了一下:“前次朝廷缺饷,皇上当朝让大臣破家纾国,捐资助饷。朝中大臣倒是精明的很,不说捐多少,只说自己未来几个月的俸禄不要了。我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自然的带好头!”
朱震愕然,穷的响叮当了,还要给朝廷捐款。难怪堂堂正二品大官,几天都吃不上一顿肉了。而崇祯不顾及朝廷体面,当朝让大臣破家纾国、捐资助饷,也是在说明朝廷真穷矣!想起后世许多人说崇祯空守着内库千万银子不知道用,却一味的向百姓增加辽饷、剿饷。逼民于水火之中。理由是李自成进京后,在皇宫里取得了价值上千万两白银的金银珠宝。朱震心机一动,若是李自成真的在皇宫里搜刮到上千万两白银,难不成是这些白银藏在皇宫某个地方,连崇祯皇帝不知道不成?
念头闪过,朱震又不禁哂笑,皇宫虽说很大,但是藏着上千万的银子却要忙过崇祯皇帝,也是决计不可能的了。胡想了一通,朱震笑着说道:“先生这几个月的俸禄一捐,却要害得全家人陪着你吃素了。不过晚辈倒薄有家资,不如我暂借些银两与您,周济一下眼前困难如何?”
李邦华笑道:“是暂借还是送与我?”
朱震奇道:“当然是借了!无缘无故送你银子,那就是贿赂了,到时候您到皇上面前参我一本,我可划不来。”
李邦华道:“我倒是希望你送我一些,而且还是很多,足够养活我夫人女儿一辈子。”
朱震一听,养活他夫人女儿一辈子?怎么像是在安排后事,便疑惑的问道:“先生此话怎讲?”
李邦华黯然道:“若是孙传庭再败,那朝廷也完了。国若亡,君当死社稷、臣当殉君。但是我夫人和女儿却不需要殉君而亡。”
朱震连忙说道:“先生多想了,适才晚辈不是分析过,孙传庭还是有赢的机会的。”
李邦华道:“我知道,不管将来局势如何变化,像你这样年轻气盛、手握重兵的将领总会大富大贵的。我希望真到了有那一天,你能帮忙照顾一下他们母子两,不要让他们饿死街头就可以了。”
朱震黯然无语,如果真像他所说的那般,北京城破后,他应该死的轰轰烈烈的,在青史上留下美名啊!可是朱震所记得的,陪着崇祯皇帝死的,就只有那个和他不对眼的太监王承恩了。
第三卷 谱新章 第170章 京师(十)上
面对着李邦华似乎人之将死的托孤之言,朱震实在不好多说什么。突然灵机一动,说道:“先生,不知令嫒已经许人家了没有?”
李邦华道:“问这话做什么,你不是已经有妻室了么?就算没有许配人家,我的女儿总不能给你做妾吧!”
朱震笑道:“先生误会了,我有五位结义兄弟,不是我自夸,他们各个都人品出众,有大将之才,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方今除了四弟朱亮已经心许茗枝姑娘,二弟王明、三弟刘斌、五弟蒋建、六弟周云俱无妻室。若是先生不嫌弃,便在我的四位兄弟中选一人为婿,何如?”
李邦华听了,细想了一下,朱震此人是不甘寂寞之辈,将来若成大事,则富贵至极,事若不成,难免身死人手。但是就算他失败了,他的兄弟也应该手握重兵,是想称霸之辈招揽的对象吧!若是侥幸成功,他的结义兄弟则水涨船高,享受永世富贵了。在退一步,朱震真是刻薄寡恩之辈,如同太祖一般,诛杀功臣,但是太祖皇帝的几位兄弟如徐达、汤和,其后代不还是照样被朝廷高爵厚禄养着么!
想到这里,李邦华点点头道:“此事我倒是不反对,但虽说婚姻大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我家那丫头性子刚烈,我心中有愧,总感觉欠她很多,所以不能强求的。还有你现在身在京师,我们两家若是此时结亲,只怕皇上认为你是在蓄意结交大臣,又会对你多忌讳一分。”
朱震想想也是,若朕惹得崇祯不快,不顾后果杀了自己,就算后果再严重,自己也看不到了。他不怀疑崇祯的胆量,此人刚愎自用,志大才疏,诛杀魏忠贤时,就没有什么周密安排,若非魏忠贤党羽多是趋炎附势之辈,他很难收场。便又说道:“先生和西铭先生称兄道弟,却不知令嫒和茗枝姑娘关系如何。”
李邦华笑道:“情同姐妹!”
朱震拍手说道:“这就好办,不如我写封信给朱亮,等他结婚之时,让茗枝极力邀请令嫒前去观礼。到时再让尊夫人和令嫒一同前去,等到了山东,便把她们留下来。若是事情有了转机,再送回京师。若是他相中了晚辈某位兄弟,我便命他进京求亲,顺便请先生考察一下。您看怎么样?“
李邦华想了一下,便道:“也只有这样了!朱震,茗枝既然嫁入你们朱家,那么按辈分算一下,你也应该叫我一声伯父了。以后若无外人,你便如此称呼我吧!”
朱震大喜,李邦华让自己叫他伯父,显然是把他当成自家人了。以后在京城的时日他肯定会多家照看。朱震可是知道,这个谁都不买帐的黑脸左都御史发起狠来,崇祯都要惧怕三分。李自成陷湖广时,崇祯欲抽调江南军西进援剿,李邦华上《保东南裕安攘》疏,痛陈江南国之根本,不可动,为今日计,宜扼险以守,江抚驻九江、赣抚驻吉安,以壮虎豹当关之势。往来策应,责在监司。崇祯马上采纳所奏。所以马上顺着他的言语说道:“伯父放心,小侄一定不会辜负你所托之事的。”
李邦华点头说道:“多说了几句,眼看就到中饭时分了。按礼做长辈的应该请你吃顿饭的,但是你也知道,我不宜和你走得太近,这样才能在皇上面前为你说话。所以就不留你了。”
朱震见李邦华有送客之意,便站起身来,说道:“小侄就先告辞了,伯父请保重!”
出了房门,朱震心情大好。李邦华,那句‘国若亡,君当死社稷,臣当殉君’说得很大义凛然,朱震听了也为之心动,忠臣,即使是在愚忠,但表现出来的气节却是值得人去敬佩的。但后世诸多史料中记载着在北京殉君而亡的只有王承恩一人呢?而殉葬那个更为腐朽的南明朝的反倒多了起来,更有史可法这样名垂青史的忠烈之士。许多学者为此大发言论,认为明朝极不得人心,大臣们都不愿为君尽忠了。不比宋朝,殉君而死的都有好几个。最著名的宋末三杰:陆秀夫、张世杰和文天祥更是被人捧到天上去了。
文天祥!想到文天祥,朱震突然想起一篇有关文天祥故乡的资料来!文天祥资料中有这么一首诗:就谥神前手掩关,又传文水继文山。 故知旷世心相感,恰好同乡迹再攀。地本表忠真死所,志同徇节肯生还?传芭曲里神弦紧,庙祀应增配食班。文山先生便是文天祥的号了,这个继承文山先生的文水是不是指李邦华呢?李邦华和文天祥同是江西吉水人。
“喂,你在想什么呢!”一个清脆的声音传入朱震耳中,打乱了他的沉思。朱震抬头一看,却是那位尊姓大名的李文小姐。他含笑说道:“原来是李文小姐,我在想茗枝和我四弟的婚事了。”
李文道:“茗枝姐姐真的要出嫁了吗?”
朱震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茗枝姑娘温柔娴淑,知书达礼,现在出嫁自然不会奇怪。若是有些刁蛮任性的也顾念出嫁了,这才让人觉得奇怪。”
李文娇声喝道:“你说谁刁蛮任性!哼!肯定是你们朱家欺负茗枝姐姐,否则茗枝姐姐才不会嫁给你那个四弟了。”
朱震道:“茗枝姑娘可是自愿的,你别胡说,败坏我们朱家的名声。若是你不信,可以去山东问茗枝去。”
李文道:“哼,别以为我不敢去,我这就去和我爹爹说,我要去山东给茗枝姐姐主持公道!”
朱震道:“那好,等你去了山东,见过茗枝后再说。还有,你去山东后,要顺便给自己也挑选一个夫婿,我的那几个兄弟个个都是大将之才,英雄了得,若不早点抓到手里,就被别人抢了。”
李文满脸变得通红,又羞又怒的说道:“你说什么!”
朱震道:“你没听清楚吗,那你问你爹去呗,此事我已经和你爹提过了,他老人家十分赞同!”
李文听了,反倒不生气了,而是面露不屑的说道:“你敢跟我爹说这些话?我爹不骂死你才怪。哼哼,你的兄弟若真有你说的那般好,早就被人抢走了吧!所以我说,你的兄弟肯定是没人要。“
朱震道:“我敢不敢和你爹说,你进去问问他老人家便知晓了。我的兄弟既然英雄了得,寻常女子自然看不上眼了。”
李文笑道:“刚才你不是还讽刺我刁蛮任性么!”
朱震道:“听人说对付一个刁蛮任性的女人比对付成群的敌人更可怕。我不相信,想试一下!”说完,便丢下快要道暴走边缘的李文,长笑一声出门而去,大有:“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势!
第171章 京师(十)下
第171章 京师(十)下
午餐过后,陈杰回来,把今日朝会上的争论告知朱震。朱震微笑道:“陈演能爬上首辅的位置,也不全靠拍马屁。起码,这借刀杀人的手段,就十分了得。”
陈杰笑道:“朝中哪个大臣是简简单单的?头脑简单一点,早就被人吃了,而且,骨头都没得吐出来。”
这时,刘峰走了进来,说道:“大人,外边来了一个太监,是来宣读皇上圣谕的。”
朱震一听,知道崇祯要召见自己了,连忙说道:“快把他请进来!不,我亲自去请!”
来宣旨的太监约莫四十岁左右,面皮白净,见朱震亲自出来迎接自己,非常的满意。笑眯眯的说道:“ 怎么敢麻烦平东爵爷亲自出来迎接。爵爷威震一方,是国之栋梁,咱家担当不起啊。”
朱震笑道:“怎么比得上公公伺候皇上辛苦。”
那太监笑道:“爵爷,想必咱家的来意您已知晓了。陛下让咱家来给你领路呢!”
朱震笑道:“有劳公公了,只是下官见识短浅,还不知道公公尊姓大名呢!”
那太监笑道:“像咱家这类死了之后,都无颜见祖宗的人哪还敢称什么尊姓大名,爵爷你称呼咱家杜之轶就是了。”
杜之轶?朱震记得李自成围攻北京城,率先开门投降的是两个太监,一个名叫曹化淳,另一个就叫杜之轶了。却不知道是不是眼前这个杜之轶。朱震试探着问道:“原来是杜公公啊!下官闻名久已,下官斗胆,敢问公公在宫中司何职?”
杜之轶道:“蒙皇上恩典,现司内官监掌印,小小的正四品,自然不能和爵爷想提并论。爵爷在外虽然是正二品,可是在内有平东伯爵爵位,便是超品级了。”
明朝太监机构号称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内官监掌管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都由内官监掌管的三库中领取物资,所以在二十四衙门中排第二位,重要性仅次于司礼监。但是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宣召颁旨却是应该司礼监掌印太监。
所以,朱震笑道:“那恭喜公公了,皇上让你出宫宣召,想来是要升您做司礼监掌印太监了。”
朱震这句话似乎触动了杜之轶的心事,原本笑眯眯的脸上变得难看起来。突然小声的在朱震耳边说道:“爵爷,此次宣您进京,是王承恩给皇上出的主意呢?您说老实话,王承恩去山东时。您是不是得罪他了。”
朱震笑道:“王公公让皇上宣下官进京,想来是要抬举我吧。毕竟我总兵一省,却连天颜都未曾面见,将来在有功劳,再上升了便艰难多了。”
杜之轶道:“爵爷您知道么?司礼监本来是三大太监分立,但是曹化淳因温体仁一案受到牵连,皇上对他疏远了。王裕兴年初病逝,如今司礼监王承恩一人独掌大权。皇上虽然谈不上对他言听计从,但也是每事必问!爵爷若是得罪过他,待会面见皇上,可就危险了。”
朱震一听,杜之轶干嘛老是在提他和王承恩的关系?莫非他和王承恩也不对眼?便再次试探到:“王承恩只是暂时独掌司礼监而已,皇上遇到合适的人选,便会重新任命掌印太监的。这不,皇上就选中您了嘛!”
杜之轶苦笑道:“皇上被流寇和金虏闹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心思来管这些闲事,别说宫里缺少个太监,就是各衙门官员也多有缺额。但是爵爷你要知道,皇上指缝里漏出来一点东西就够我们这些下人吃喝一世了。所以皇上没心思管的闲事,王承恩可是忙得不亦乐乎。他把司礼监所有司职一人挑了起来,有培养了几个小太监帮衬着,不至误了皇上的事。皇上用得顺手,自然就更加不去管了。今日咱家出来宣旨,是正巧王承恩去了田府,又在向皇上请示一点事情。”
朱震听了,果然不出所料,杜之轶眼红王承恩一手揽权。哼哼,眼红的肯定还不只杜之轶一个人了。比如那个失宠的曹化淳,肯定也在想着法子重新获得崇祯宠信。而且,在原来历史上肯定成功了,若不是崇祯宠信,能在李自成大军围城之时,派他去督军守城么?
想通此节,朱震顿时大喜,在献给陈演的一石三鸟之计上再加一鸟,把王承恩拉下又如何?
朱震诚惶诚恐的说道:“杜公公,实不相瞒,下官年轻气盛,不懂事,在山东时冲撞过王承恩。如今他定然在皇上面前说了我不少坏话,只怕真如公公所说,我次趟进宫,危险至极。公公您掌理一监,久侍皇上左右,若使能帮我渡过词劫难,下官一定结草衔环,报答您的大恩。”
杜之轶见朱震终于求自己了,很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眯眯的说道:“爵爷您说哪里的话,若咱家无意帮您,会和您说这些么?至于恩德,就更加不敢要了,人谁没个三灾五难的,将来咱家托庇爵爷之时,只要爵爷记得咱家这份情份就好!”
朱震面露感激的神色,很真诚的说道:“多谢公公,若是下官顺利渡过此劫,将来公公有事,只要一句话,下官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得给您办好!”
杜之轶笑道:“咱家先问爵爷一个问题,袁崇焕的事爵爷心知肚明吧!但袁崇焕虽说也拥兵自重,但所作所为和宁南伯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爵爷可知为何皇上能容忍左良玉却不能容忍袁崇焕么?”
朱震道:“下官愚钝,请公公明示!”
杜之轶呵呵笑道:“ 好一句‘下官愚钝’!愚钝就好,袁崇焕就是因为太精明了。爵爷但记住,您只是一员武将,在皇上心里,武将大多鲁莽、粗放,做事敢做就敢当,而且不会顾及后果,如左良玉,因杨嗣昌私下里把平寇将军印许给贺一龙,就敢公然抗命,还上疏朝廷弹劾他。皇上虽说怒极,但怒过之后,也就一笑哂之,还把平寇将军印封给左良玉。皇上常念叨这么一句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其中关节,爵爷可明白?”
朱震一听,这些太监果然都不是吃素的,这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说得太好了。武将虽说屡有犯禁之事,但至少,不会危及皇上的宝座,但是那些精明的文臣,就不一定了。也正因为在崇祯心里,武将大多鲁莽,所以战必失策,所以才以文御武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