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豪杰[精校]-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义真,你是认识的。”张温指了指皇甫嵩。
“皇甫义真嘛!”董卓蔫坏地冷笑着,嘴角满是讽刺:“左车骑将军皇甫大人,董某岂会不认识?”
皇甫嵩闻言面庞绷紧,他岂会不知董卓是故意奚落他?但不可否认出身世代虎将家族的名门子弟修养就是极佳,虽然眼中闪过一丝不渝,但却没有跟董卓争吵,只是淡淡地说道,“那是过去了,鄙人眼下只是白身。”
白身,也就是毫无官职在身,平民。
“哦?”董卓露出满脸的诧异,故作不解地问道:“义真兄因何竟被削去官职?”
话音刚落,就见皇甫嵩身后一员小将面露愤怒之色,手中替皇甫嵩所提的佩剑抽离了几分,语气冰冷、咬牙切齿地骂道:“董仲颖!你莫欺人太甚!”
这员小将,正是皇甫嵩的侄子皇甫俪,皇甫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看得出来,皇甫俪实力不凡,由于震怒,隐约可见他周身薄薄气雾翻滚,寒气逼人。
皇甫俪的发难,让张煌有些无可奈何。他本来只想看一场热闹,可如今皇甫俪既然对董卓露出强烈的敌意,装扮着董卓护卫的他,又岂可置身事外?
哪有主公受辱而护卫还是一脸无所谓的?
逼不得已,张煌也只好显露几分气息。帐内几位大人物只感觉一阵强劲的压迫力袭来,顿时,方才皇甫俪所泄露出来的气势被彻底推了回去。
这是何人?!!
感觉到事态有异的几位大人物吃惊地望向张煌。
谁都晓得皇甫俪是皇甫嵩精心培养的家族俊杰,虽然年纪轻轻但实力非同小可,而如今,董卓身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家伙竟然在气势上彻底压过皇甫俪,这简直匪夷所思!
皇甫嵩深深地打量着张煌半响,这才对侄子呵斥道:“大呼小叫,成何体统?这里有你说话的份?退下!”
他看似是在教训皇甫俪,可实际上,他已暗中运用气息替皇甫俪挡下了来自张煌的威压。
而同时,也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妙的董卓亦回头向张煌示意,要知道张煌的真正身份可见不得光。
张煌识趣地收回了威压,但是心中却有些纳闷,因为皇甫嵩带给他的压力并不是难以承受,这股威压要远远弱于孙坚与董卓。
莫非皇甫嵩强在兵略?
张煌有些意外。
但事实上,皇甫嵩本来就不是以武力见长的猛将,他用兵的“猛”在于他精通韬略与兵阵,跟董卓麾下的徐荣一个类型。
“董破虏身侧总是不缺人才。”皇甫嵩淡淡说道,不难看出他对张煌的欣赏,毕竟他从未见过有这个年龄段的人能单凭气势的运用就彻底压制住他侄子皇甫俪,这样的俊杰一旦培养好了就是栋梁,就是日后的一方豪杰。
“哈哈哈!”董卓拍了拍张煌的肩膀,笑着介绍道,“此子叫做张绣,乃董某麾下一名部将的侄儿。当初见他时,董某也是大为震惊吶!”
可能是董卓心虚,唯恐张煌的真正身份被皇甫嵩或孙坚识破,因此倒也无心再跟皇甫嵩计较,反正方才他已经奚落过皇甫嵩了。再者,皇甫嵩也早已为他的拒绝出兵救援付出了代价。
“张绣……”
孙坚喃喃念叨着,锐利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张煌。他感觉这个年轻人有点眼熟,但是等他仔细看,却又觉得与记忆中的那人有所区别。
孙坚可不知道这是张煌提前对自己的面容施展了障眼法的关系,虽然心中对张煌的实力惊奇不已,倒也未做什么揣测,只是单纯地被勾起了心中的回忆而已。
那个同样姓张,并且与他孙坚曾经在一支军队里并肩作战,后来却因为立场不同使得孙坚不得不痛下杀手的张姓小子。
“也不知那小子现下如何……”
孙坚低声嘀咕了一句,顾自举杯喝了一杯闷茶。
消息并不灵通的他,根本不会得知当初在雒阳从他手底下逃走的小子,便是后来几乎覆灭了整个北军的黄巾军领袖,“小天师”张白骑。同样也不会知道,这小子如今就化名张绣,站在他眼皮底下。
望了一眼董卓,又望了一眼化名张绣的张煌,孙坚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
在他看来“张绣”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年少俊杰,但是跟着董卓这么一头恶蛟,又岂能学到好来?
但是他没有心情去理睬,因为他心底还留着一根刺,一根名为“张煌”的刺。
孙文台……
张煌望着孙坚不知因为什么的黯然,心中亦涌起几分不明所以的复杂情绪,他本能地感觉孙坚此刻的失落与黯然或许跟他有关。
“好了好了,时候也不早了,大家吃菜。”
张温是多圆滑的人物,见董卓与皇甫嵩的针锋相对莫名其妙地消融化解,虽然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却也晓得趁机圆场。
要知道董卓与皇甫嵩,包括此刻神情黯然的孙坚,那可是他竭力希望拉拢的国家栋梁。虽然说董卓或有狼子野心,但是有皇甫嵩与孙坚二人压着他,这也就足够了。
帐内的气氛逐渐转好,可是当张温询问起如何对付边章、韩遂二人麾下十余万凶悍的羌族兵时,气氛又难免变得诡异起来。
因为众所周知,战况之所以变得如此糜烂,原因就在于当初皇甫嵩拒绝出兵支援董卓,而若要归根皇甫嵩为什么这么做,只能说,董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的祸水东引之策,又岂能瞒得过朝中那些双目睛亮的朝臣?
皇甫嵩为什么只是被削去官职,并没有被关押至天牢,无非就是朝臣们清楚皇甫嵩绝不是因为个人私怨而故意为难董卓,只是怕董卓拥兵自重,暗藏鬼胎而已。
要不是皇甫嵩之前因为拒绝行贿而得罪了宦官,他本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的,毕竟有许许多多清楚他为人的文臣武将会为他求情。
皇甫嵩唯一的失策,就是错估了韩遂的本事,谁叫韩遂当初只是在当地名气大点,却担任着像从事这样的一介小官呢。
“望诸位携手合力,共退进犯的羌兵,如此方不辜负陛下与朝廷委以重任!”
张温在宴席的最后鼓舞道。
携手合力?共退羌兵?
张煌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宴席中的几人,一脸倨傲的周慎、表情玩味的董卓、面色从容的皇甫嵩以及沉默不语的孙坚,心中也是兴致骤增。
要这几位同心同德、联手合作?
怕是很难哦!
第一百九十七章 初期失利
如何尽快击退进犯的羌兵?
这是目前主帅张温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着急迫切的问题。
边章、韩遂背国投戎,率领羌兵反攻大汉,更有甚者居然打起了历代汉室王冢陵园的主意,这个事件所引发的震撼绝对不亚于之前的“黄祸”。
虽然谁都晓得王冢陵园内必定埋葬着堆积如山的陪葬宝物,但从古以来谁有这个胆量?想掘人祖坟?掘的还是整个天下的君王家祖坟?
这韩遂简直就是目无君父、大逆不道。
不管韩遂是出于什么目的意图染指王冢陵园,但不可否认,他目前的风头一时无两,名气彻彻底底地盖过了“黄祸”余党,“小天师”张白骑,虽然是恶名。
针对此事,张煌颇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要知道之前他就是替张梁顶了最大的恶名。谁能想到大汉朝廷为了迅速扑灭“黄祸”,明明人公将军张梁没死也硬说他死了,张梁倒是乐意,趁机就遁入了幕后,继续发展信徒着手下一波的反皇室、反贵族斗争,但张煌却因此遭了秧,被朝廷抓了典型成为了黄祸余党的大首领,五万两黄金的巨额悬赏至今还贴在大小县城的城门口。
而如今韩遂一举成“名”,倒是让张煌松了口气,毕竟谁也不愿意时时刻刻被天下人当人“大恶”的典型。
据说,这回大汉天子刘宏可是彻底震怒了。要知道当初大贤良师张角举反旗的时候,这位天子顶多只是惊恐而已,不难猜测,天子是被韩遂大逆不道的举动给彻底激怒了。
古人云,帝王一怒,伏尸万里,刘宏这位大汉天子固然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霸主国君王那样霸气,不过他的怒火也非同小可。他对张温的要求只有两点,痛击羌兵,杀掉边章、韩遂!
这个要求的确简单明了,但是实施起来却是异常艰难。明眼人都看得出,韩遂麾下的羌兵在击败了董卓、打垮了汉阳郡、右扶风后,士气高涨地十分吓人。
为什么之前皇甫嵩出击却没有丝毫成效?是他这位主帅的问题么?
不,那是因为连战连胜的羌兵士气太恐怖了,上阵时那凶神恶煞的狰狞,以及那以命搏命的野蛮厮杀方式,直接就在气势上彻底压制了汉军,打得后者抬不起头来。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皇甫嵩是横扫天下黄巾的猛将,但时手底下的兵丁不争气,他也没有丝毫办法。
这不,初战不利的皇甫嵩被他所得罪过的宦官钻了空子,后者挑唆天子刘宏直接将皇甫嵩一撸到底。
如今张温代替皇甫嵩成为征讨凉州叛军的主帅,他的压力更大。他是被抓壮丁的,被天子刘宏与朝廷抓了壮丁,这摆明了是一个充当救火的角色。干得好,天子嘉奖、朝廷赞誉,干得不好,皇甫嵩就是前车之鉴。
要知道张温可不是皇甫嵩,毕竟皇甫嵩是雁门世代虎将名门皇甫家的子嗣,有个担任过雁门太守的父亲,还有个被誉为“凉州三明”之一的大伯,在军方的威信比董卓还要高。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皇甫嵩自己不作死,不作出谋反之类的滔天大罪,那么,哪怕是天子也不会贸然处死他,顶多就是撸掉官职,再严重点送到大牢里让他吸取教训。
比起皇甫嵩,张温的根基太浅,他只是因为官运亨通、左右逢源才当上司隶校尉,说白了就是在京师他的人脉不错,但是成绩嘛,却是平平。
他若是惹怒了天子,天子是真的会杀他的。
正因为这样,张温迫切渴望做出成绩来,哪怕只是几场小胜。这多少可以让天子刘宏对他放心不是么?
于是,在次日的军议会上,张温终于正式地向帐内的众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实在昨日为董卓接风洗尘的宴席中,张温就已经提出过,只是当初董卓与皇甫嵩都没有明确表态而已。
傻子都看得出来,董卓与皇甫嵩二人相互充满了不信任:董卓愤恨皇甫嵩见死不救、拒绝出兵;而皇甫嵩,至今依然还在怀疑董卓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故意输给韩遂。
说白了,他二人都不认为凉州之乱闹到如今这般不可开交的地步是他或他的错。
董卓因为被皇甫嵩算计而丢了狄道窝火,而皇甫嵩则觉得是董卓让他被天子责罚而窝火,谁也不愿意率先开口,于是乎不约而同地装聋作哑假装没听到。
反正昨日是宴席,也不算什么正式的场合。
但是今日不同了,今日张温是作为一军主帅的身份在询问他们,这个时候他们再摆出不合作态度,这就不合适了。
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董卓与皇甫嵩都很理智。
众所周知,在考虑详细的战术前,势必要商讨出一个适合当前局势的大战略方针。
说白了,率先要商量的是攻、或者守,至于怎么攻、怎么守,等到商量好大战略再详细讨论也不迟。
这一点皇甫嵩是清楚的,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说道:“当守!”
张温顿时就楞住了。
其实他张温是倾向于主动出击的,而他的副将荡寇将军周慎也是坚定的出击支持者。没办法,前者是迫于天子刘宏与朝廷的压力,而后者,是压迫大汉军方的颜面问题。
因为去年,张煌在冀州几乎覆灭整个北军,就不亚于甩给大汉军方一个响亮的巴掌。而今年韩遂又如此肆意妄为地进犯,这让大汉军方的脸哪搁?
倘若不能得到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本来地位就已经不如文官圈子的大汉军方,日后将更加抬不起头来。
“守?”张温干巴巴地重复着皇甫嵩的话,表情很是尴尬与吃惊,他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皇甫嵩看了一眼张温,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目前是白身而拘束:“知不可胜,则守。”
这话一出,董卓、孙坚都意味不明地看了一眼皇甫嵩。
皇甫嵩的话很直白:既然如今羌兵气势汹汹,明知道主动出击打不赢,那还打出去干什么?老老实实守住陵园不就好了。
张煌也感觉十分意外,因为在他的印象中,皇甫嵩是属于进攻欲望十分强烈的名将,不过仔细想想皇甫嵩曾在长社防守了颍川黄巾足足两个月,他倒也释然了。
这次的会议,本来按照资历他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但是皇甫嵩出于为了培养他侄子皇甫俪的念头而将后者带在身边,董卓自然也是有样学样。而对此帐内的其余几位大人物也没有什么异意,毕竟他们也有些欣赏这个叫做“张绣”的小将,唯一遗憾的是这样的年轻俊杰错误地跟随了野心勃勃的董卓。
但不管怎么样,像这种场合,张煌与皇甫俪只能听,不能开口。不过这也使得张煌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皇甫嵩,看看他在用兵上究竟有怎样的独到之处。
见张温看着自己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皇甫嵩犹豫了一下,最终做出了解释。
“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
皇甫嵩的解释毫不出人意料,无非就是防守反击而已,哪怕是张煌也能想到,问题在于提出这个大战略后将怎么去实施,那才是张煌想要偷师的。
但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到皇甫嵩说出具体的战术,荡寇将军周慎却提出了异议。
“未战而怯,灭杀士气。……主帅大人初掌军,未尝一战便欲固守,岂不长敌逞凶气焰、灭我军士卒的士气?”
很显然,周慎是主张主动出击的,因为大汉军方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在挽回曾经被张煌撕掉的脸面。
皇甫嵩闻言皱了皱眉,沉声说道:“明知不可敌而敌人,殊为不智!”
周慎一听整张脸涨得通红,拍案怒道:“未曾交战,孰能轻言胜败?”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若知胜理,则攻之;不可胜,则守之。……不知彼、不知己,贸然出击,庸将所为!”皇甫嵩看了一眼周慎,淡定地作出反击:“必败无疑!”
“皇甫义真!”周慎拍案而起,怒指皇甫嵩气地浑身发抖,但是碍于皇甫嵩的身份,他最终还是强忍了怒气,咬牙切齿地骂道:“败军之将,也配夸夸其谈!”
说罢,他重哼一声,竟率先离开了。
什么情况?
摸不着头脑的张煌在旁是看得一头雾水,心说皇甫嵩与周慎不都是大汉军方的人么?怎么关系这么紧张?
他哪里知道,大汉军方也分很多派系,这些派系中历代属边关守将地位最高,其中的代表势力就是雁门太守、护羌校尉、度辽校尉等等,关内、关中的将军们地位就稍次一些,而南方的将领地位最次。
这种地位上的高低直接影响兵权,影响麾下士卒编制的多寡,以及朝廷每年拨给的军饷。而众所周知,军队是最缺钱的,有时候为了钱给士卒发军饷,主将都不得已知法犯法,私下与国内的商贾、甚至是外族人进行交易,军械交易、战马交易,甚至是私奴的交易,这种不光彩的事,在边关绝对是屡见不鲜、杜之不绝。
正因为如此,军方内各派系的关系其实并不融洽,再加上当今大将军何进似乎有打算合拢军方兵权的念头,这就使得军方内的种种矛盾更加激化。
毋庸置疑,大将军何进若是想要掌控军方,除了需要铲除的便是京师同为外戚的竞争者董家,还需要打压一下北地的皇甫家,除非皇甫家愿意支持他。
不过皇甫家的政治路线向来不偏不倚,只向天子与朝廷效忠,何进想要得到皇甫嵩的支持,说实话有些困难。
董卓摸着胡须在那一脸的若有所思。他在思考是不是要听从李儒的建议,跟大将军何进再走得近一些。毕竟董卓在军方的名声并不好,况且在京师内又没有什么根基,若是能傍上大将军的高枝,这对他来说那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倘若皇甫嵩愿意投入大将军何进麾下,那么他董卓只能老老实实地继续经营陇西,毕竟他就算再骄傲也不会盲目地认为自己比皇甫嵩更优秀,更会得到大将军的青睐;但若是皇甫嵩拒绝了大将军的好意,那么,当他董卓前往投靠大将军的时候,大将军必定会表现出十足的欢迎。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打算再坑一坑大汉军方的董卓忽然发现眼前有一个绝佳的机会,只要他在这场征讨中表现出色一些,相信大将军何进在拉拢皇甫嵩未果的情况下必定会对他表现出足够的善意。
不过在此之前嘛,还是先取得言语权再说。
撇了一眼荡寇将军周慎的那个空荡荡的席位,董卓没有再说什么。
虽然周慎与皇甫嵩的矛盾不关他的董卓的事,但是不可否认,董卓并不认为周慎那种贪功冒进的做法会有什么成效,虽然这个态度其实代表着天子以及朝廷的总体态度。
在董卓看来,皇甫嵩所提出的防守反击的总体战略是准确无误的,但问题是主帅以及副帅,甚至是背后的天子以及朝廷,他们不一定会支持这种看似消极的战略方针。
主动出击的大方向摆在面前,再说什么都是没用的,因此董卓很识趣地没有辩论。他觉得需要一场无可厚非的大败让天子与朝廷中的大佬们清醒清醒,让他们认识到战争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反正输了有荡寇将军周慎背黑锅,董卓不怕,皇甫嵩也不怕。
出乎意料的,董卓与皇甫嵩不约而同地望了一眼对方,当他们发现对方似乎也在观察自己时,一愣之后不禁有种惺惺相惜。
果不其然,主帅张温在经过了好一阵的犹豫后,最终还是决定主动出击。因为天子命令他尽快击退羌兵,至于这个“尽快”究竟是多久,一个月?两个月?张温不敢去揣测,但若是能够在数日内得到一场大胜,相信这必然能够符合天子的期待。
董卓与皇甫嵩默契地没有开口。事已至此,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紧接着的主动出击中至少干出一些成绩来,免得到时候被恼羞成怒的荡寇将军周慎当做替罪羊。
“张帅,不可出击啊!”
不得不说孙坚没有像董卓与皇甫嵩那样的城府,他的想法较为简单,正如皇甫嵩之前所说的,他也不觉得眼下是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
但很遗憾的是,尽管孙坚是由张温所推荐的,但是后者最终还是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三日后,车骑将军张温动员全军,对韩遂麾下的羌兵正式展开征讨,两股势力在美阳县境内展开了殊死搏斗。
期间,皇甫嵩主动请缨领兵前往王冢陵园守卫。对于这种明显表示不合作的态度,张温无可奈何、周慎怒气填膺,但问题是,他们无法提出反对的意见,毕竟王冢陵园事关重大,倘若有个万一,他张温与周慎就算死上万次也于事无补。
“那个混账!”
在得知了皇甫嵩的举措后,董卓咬牙切齿,暗恨自己终归不如皇甫嵩机敏,竟然忽略了还有这么一条明哲保身的妙计。不难猜测,只要皇甫嵩好好守住王冢陵园,就算张温与周慎在主战场大败而归,天子也不会责难他。相反,天子或许还会意外皇甫嵩竟能在主师战败的情况下守住了陵园而对皇甫嵩既往不咎,恢复他的职位。
一想到这里,董卓更加更气,背地里大骂皇甫嵩:“投机取巧、旁门左道!”
看着董卓那酸溜溜的模样,张煌心中也是好笑:明显是你不如皇甫嵩的反应快,怪谁?
不过话说回来,董卓也有他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婉言回绝张温请他独自领兵的任命,主动希望担任一名参军事。
借口很简单,他麾下的部队陇西军未到战场,再者大战将近,若是他担任一军的上将或会因为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而产生不利因素。
这种名正言顺的借口,张温丝毫拿他没有办法。
于是乎,张温最器重的两员大将,皇甫嵩与董卓,分别前后在这场征战中名正言顺地开始“划水”,得知此事后,荡寇将军周慎更加嫉恨。
好在张温身边还有一员虎将孙坚,虽然同样作为参军事,虽然同样也不支持荡寇将军主动出击的计划,但孙坚还是出于对张温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地辅助他。
孙坚的实力张温是清楚的,毕竟孙坚不但协助过扬州刺史臧旻击垮会稽反军,在“黄祸”中担任朱儁军中军司马时亦大有作为,因此,他推荐孙坚担任周慎的副职。毕竟张温本人不怎么擅于军事,名义上他虽是主帅,但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周慎在安排进行。
但问题是,荡寇将军周慎也不知是从哪里得知孙坚亦不主张主动出击,因此对他的态度也是十分冷淡。
周慎与韩遂的交锋,其实就是胡刀戎骑与大汉骑军的交锋。前者的战略方针很明确,就是依靠骑兵的骚扰、协助步兵打下一个个关键的驻点,也就是兵法中所说的争夺“争地”的战争,目的是为了日后的大战创造有利的地利条件。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大汉将领们普遍使用的方案,但问题是,周慎凭什么认为大汉骑兵能在与胡刀戎骑的比拼中获得优势?要知道北军中最擅此类战术的越骑营、长水营都被张煌打残了,虽然三河骑兵也算是名声赫赫,但是对上韩遂麾下胡骑兵与羌骑兵的混合队伍,说实话皇甫嵩、董卓、孙坚以及张煌都不看好,谁叫如今的大汉骑兵普遍逊色羌、胡、乌桓、鲜卑等外族的骑兵。
果不其然,韩遂麾下士气如虹、兵锋正盛的羌、胡两族骑兵展现出遭遇战方面的恐怖实力,周慎非但没有从韩遂手中顺利夺回关键的山、谷、涧、壁等险要地势,更是损失了七八千有余的骑兵。
恼羞成怒的周慎岂会轻易向皇甫嵩、董卓等小辈承认自己的失败,在消停了几日后再次出击。
因为他得知韩遂有一支运粮的军队从西凉来到美阳,因此想要截住这批粮食。
但遗憾的是,那竟是韩遂的诡计,他看穿了周慎迫切想要取得胜利的意图,因此故意叫运粮的队伍暴露在周慎麾下军队的斥候眼中,目的就是想要以这批军粮为诱饵,钓周慎这条大鱼。
在韩遂的重重埋伏下,荡寇将军周慎大败而退,三万军队竟险些全军覆没,只剩下寥寥数百人侥幸跟着他逃回美阳县城。
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败传到朝中,一直鼓噪着对张温施压,要求张温尽快杀退羌兵、擒杀韩遂的朝中大佬们顿时鸦雀无声,天子刘宏更是面如土色。
次日,政治立场中立的执金吾袁滂临危受命,匹马前往美阳,取代周慎担任主帅张温的副职。
对此,皇甫嵩、董卓以及张煌均表示喜闻乐见。
第一百九十八章 皇甫嵩:极具想象力的名将(一)
袁滂,字公熙,陈郡袁氏族人。
起初乍一听此人姓袁的时候,张煌不自觉地就有些反感,毕竟他曾经在雒阳时与袁术结怨,后者处心积虑想捉他下狱。
然而在经过董卓的介绍张煌这才惊讶地发现,袁滂与袁绍、袁术虽一样姓袁,但他们却并非亲戚关系。
可能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在数百上千年前同属一支,但是繁衍生息到当今,两支袁氏家族之间已无多大的瓜葛。
莫以为陈郡袁氏不如汝南袁氏,毕竟后者是东汉时期被誉为“四门三公”的大家族,自袁安一支担任司徒起,他的儿子袁敞担任司徒、孙子袁汤担任太尉、曾孙袁逢担任司空、袁隗为太傅,祖曾孙四代之间竟出了五位“三公”,名头一时无两,世间唯有华阴杨氏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华阴杨氏就是杨赐、杨彪、杨修那一支,自西汉丞相杨敞起、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官职太尉,因此与汝南袁氏同样冠名“四门三公”的美誉。可惜到杨修就被曹操给砍了。)
平心而论,汝南袁家在东汉末年的确是名声远播,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比起陈郡袁氏,到袁绍、袁术这一代就已步入灭亡的汝南袁氏就不够看了。
陈郡袁氏的兴旺,早在西汉初年便已开始,而陈郡袁氏的传奇,则正是由张煌面前那位如今担任执金吾的袁滂开启。
与素有野心的汝南袁氏不同,陈郡袁氏素来以“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闻名,袁滂以及他的子孙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鲜有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十三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六百年。
整整六百年!!
汉朝才传承多少年?!
与如此底蕴深厚的陈郡袁氏相比,汝南袁氏不过是暴发户而已,五代人的间隔不过百余年就随之消亡了,看看人家陈郡袁氏,六百年!
不得不说,陈郡袁氏之所以能兴旺繁衍六百年之久,与他们始终保持清心寡欲的家训与对继承人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而如今,张煌就面对着这样一位传奇式的大人物,可惜他并不清楚袁滂的底细,要不然恐怕多半会被惊地目瞪口呆。
虽然是传奇式的大人物,但是如今的袁滂也不过四旬而已,别说开创维持整整六百年不衰的家业,他自己尚还未达到仕途的巅峰。
“有劳上官与诸君远迎,滂愧不敢当。”
记得当张温领着董卓、孙坚等人在辕门迎接袁滂的时候,风尘仆仆赶来的袁滂远远瞧见这一幕,并未驾马来到辕门,而是在百步外就已下马,随后牵着马缓缓走到张温等人面前,拱手逊谢告罪。
不可否认,才升迁至执金吾不久的袁滂,目前在朝中的名望与地位不如张温,且官职也不如张温的司隶校尉高。但关键在于,这回袁滂前来身负着朝廷的寄托,朝廷希望他作为一名隐形的“监军”,协助并督促张温向韩遂用兵,尽快打赢这一场叛乱。
张温在朝中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岂会不清楚这一点?因此,尽管袁滂在官职的等级上不如他,但他还是领着董卓、孙坚等人亲自来辕门等候迎接。毕竟在这个时代,监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量绝对不会比主帅小。
不过让张温有些意外的是,素来不怎么合群的袁滂表现得十分谦逊守礼,这让他心情大好。
“哪里哪里。……此番劳烦袁大人这样的清党出马,张某心中有愧呐。”
张温一个劲地说着袁滂的好话。
但说起来,袁滂虽清心寡欲、为官清廉,仿佛是“清流”党人的典范,然而实际上,袁滂却从来未有对此表过态。
袁滂虽是文官,却不亲近文官圈子,更别说随这个时代大流、一门心思地钻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