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争大唐-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微臣有本上奏。”就在这难耐的沉寂之中,长孙无忌突地冒了出来,躬着身子高声说了一句。

“无忌有本只管奏便是,朕听着呢。”李世民眉头一扬,微露一丝好奇之意的样子道。

长孙无忌那张胖脸上此时满是难得的严肃表情,再无往日里常挂着的那种憨厚的笑容,一本正经地开口奏道:“陛下,而今储君已立,按我大唐体制,诸王当藩镇四方,以为屏障,老臣以为此事当速行为妥,望陛下明鉴。”

李世民尚未开口,下头已是闹哄了起来,无他,到了此时,谁还看不出这场戏压根儿就是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合起来演的,这一头刚立了太子,那一头就立马拿诸皇子作法,虽说合于体制,可排挤诸皇子之心却是明摆着的事情,一干子朝臣们此际虽都刚受了赏,可谁也不敢保证李世民不玩秋后算账那一套,这兔死狐悲之意自是大起,不过群臣们只是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却也无人有胆子站出来表示反对,即便如此,那嘤嘤嗡嗡的议论声也足以表达群臣们的不满之情了。

朝臣们的反对显然早就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此时见朝臣们私下议个不停,却无人敢出列言事,立时假咳了几声,试图阻止群臣们的议论,却不曾想,往日里累试不爽的招数不灵了,一起子大臣们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兀自在那儿议个没完,立时令李世民的脸色有些子难看了起来,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缓缓地开口道:“父子连心矣,朕岂无情之人乎?但为社稷故,不得不遣诸子于外,以保两全,朕意已决:迁吴王李恪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魏王李泰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刺史;蜀王李愔行事狂悖,削封邑及国官之半,贬为虢州刺史(今河南灵宝);纪王李慎为襄州刺史;越王李贞……”先前说到对各王的外放李世民都不曾有丝毫的犹豫,可一到了李贞这儿李世民却有些卡壳了,话说到这儿便顿了下来,脸色虽尚平静,可眼中却闪过一丝犹豫的神情,似不忍又似不安。

“陛下,越王殿下乃是我大唐之将星,勇冠三军,今巴州似有不稳,土著屡屡生事,若得越王殿下为刺史,当可保一方之安宁。”一见李世民似乎很犹豫,长孙无忌立马出言建议道。

哗然,一片哗然,若说前头群臣们对于老爷子的手段还有所忌惮,只敢以沉默或是小声议论为抗议的话,长孙无忌这番话一出,大殿里已是哗然了起来,无他,巴州(今四川奉节一带)乃是小州,又是满大唐最穷的州,又是苗蛮横行之所,自古就是发配犯官之地,李贞这半年来了连立了两次战功不说,兵部事务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就算是参与了夺嫡之争,可也没见李贞闹腾得太过火,如今其他诸皇子的封地全在内陆富庶之地,却把李贞整到巴州那么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谁都知道这是长孙无忌在公报私仇,文武百官中不服长孙无忌的大有人在,此时见长孙无忌如此不择手段,自是不会坐视不理,得,呼啦啦一大帮子朝臣全都站了出来,跑头一个的竟然是从来不理政务的前兵部尚书、新鲜出炉的吏部尚书苏定方老爷子。

“陛下,长孙司徒之言荒谬绝伦,恕老臣不敢苟同!越王殿下有功无过,不当受此折辱,倒是某些人居心叵测,其心不问自明!”苏定方与长孙无忌素来就不和,彼此间从来无甚好脸色,此时更是说得豪不容情。

苏定方话音刚落,程知节也站了出来道:“陛下,老臣亦不敢苟同长孙司徒之见,老臣以为越王殿下之勇武岂可用之于巴州那等小场所,即是要以其勇名威震外藩,幽州、燕云之地都是可选之处,如何能以巴州之地为限,此老臣之浅见,望陛下明察!”

有了苏、程两位大将军带头,后头一大帮子武将、文官自是纷纷跟上,秦怀玉、李戈等军中新锐将领自也不甘落后,就连江夏王李道宗也看不下去了,也站了出来表示支持苏、程两位大将军的看法,如此一来,原本就因立李治为太子而不满的朝臣们纷涌而起,借着此事不断上本言事,大有将长孙无忌当成公敌的架势,场面立时乱得有些子失控了起来……

第二百零二章  储君立,诸王出(中)

乱,好一阵大乱,满大殿都是为越王李贞抱不平之声,闹得好像李贞才该是“真命天子”一般,若不是李世民还高坐在上头,只怕有些个年轻将领早就忍不住出手将长孙无忌那张胖脸揍成个猪头了,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莫非这帮子文武百官都是李贞的铁杆不成?当然不是,这不过是群臣们借着李贞之事的由头在表达对李世民不经过朝议便草率地立李治为太子的不满之情罢了,这一条李世民自是心中有数,说到底,这一切不过是李世民的安排罢了——朝臣们未能在立储上发表看法,表面上是不敢说些什么,可内心里一准是不服气的,若是不给群臣们一个发泄出来的渠道,那将来还有没有人肯在朝议时进忠言就难说了,这可是素来以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所不愿承担之重,既如此,找个适当的缺憾让群臣们发泄一下不满情绪就成了李世民的唯一选择,只倒霉了长孙无忌这个奉旨进言的替罪羊。

长孙无忌虽是奉旨进言,可其内心深处其实并非不想将李贞一举整倒,无他,毕竟双方之间的矛盾几乎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故此,他先前所言将李贞发配到巴州未尝不是他真实的想法所在,为此而受群臣的围攻却也冤不了他,不过嘛,长孙无忌虽说心中早已有了提防,却还真没预想到这等围攻会是如此的凶狠,一时间那张胖脸上神色变幻个不定,却始终没敢出言为自己辩解一、二。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朕亦深以为然,越王之事便再议好了。”李世民见情况乱得有些子不受控制了,一来是不忍心让代他受过的长孙无忌过分难堪,二来也怕朝臣们扯来扯去最后又扯到太子之位的定夺上来,故此,趁着一个朝臣们声息稍弱的当口,起了身,压了压手,匆匆地交待了一句之后,也不待朝臣们再多说些什么,一转身便转入了后殿之中。新鲜出炉的太子李治见群臣气势汹汹,胆寒不已,也不敢留下跟群臣们套套近乎,一溜烟地紧跟在李世民身后也退入了后殿。

得,李世民父子都走了,这朝议自是议不下去了,满朝文武虽有不少人升了官、晋了爵,可却并没有人因此而开心的,大家伙全都气愤难平,倒不是为了李贞受屈之故,仅仅只是在于老爷子的独断专行上——谁让李世民往日总以从善如流而著称,可在立储这等大事上却一反常态,让一起子大臣们都很有些被愚弄的感觉,一帮子朝臣们议论着退出了太极殿,却浑然没人去理会那个兀自呆呆地立在大殿上的长孙无忌,即便有人看了过去,那眼神一准也满是不屑之意,纵或是往日与长孙无忌交好的诸遂良等人此刻也不敢冒着触犯众怒的危险前去安慰一下长孙无忌那受创的心神。

“唉……”待得群臣散尽,呆立了良久的长孙无忌总算是回过了神来,斜眼看了看前墀上的龙椅,面色复杂地叹了口气,满脸子都是无奈的寂寥,无他,从今日起,长孙世家的命运就彻底跟李治绑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就李治那个胆小而又无能的样子,长孙无忌实在没有十足的把握能顶住朝臣们可能提出的换储之压力,又怎不令长孙无忌忧虑在心的,只可惜如今已没有回头路可走了,长孙无忌轻轻地摇了摇头,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踱出了太极殿,径自出宫回府去了……

陪美人儿梳妆打扮算得上是件赏心悦目的事儿,倘若不是因被自家老爹坑了一把而心中郁闷的话,一切都显得极为完美,左右哪都去不了,李贞倒是静下了心来,索性懒洋洋地躺在榻上,低声地哼着小曲,看着裴嫣在那儿轻挑慢捻地对镜贴花黄,还别说,裴嫣原就是个绝色美人儿,人美,加之打小了起家教就严,动作优雅而又不失美感,一抬手一皱眉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李贞怎么也看不够。

三天了,住在这武德殿中已是整整三天了,李世民始终不曾召见过李贞,也不曾派人来通过消息,当然,吃用上倒是从没亏待过,起居也有一帮子宫女、太监们服侍着,说逍遥倒也挺逍遥的,只是不让李贞出殿,也不准外人来探望李贞,如今外头是甚情形李贞还真是两眼一摸黑,啥都不知道,不过嘛,李贞却也不急,甚至都不曾向那些个服侍的宫女们打探过,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呆着,啥也不管,啥也不做——外头的事儿李贞心中有数,看这个架势,一切必然都已成了定局,再怎么折腾都已是无济于事了,倒不如索性置之不理来得强,还别说,自打李贞来这个朝代后,还真没这么清闲过,这回倒是彻底放松了一把了。

“老奴给殿下请安了。”正当李贞心不在焉地哼着小曲之际,内侍监柳东河领着几名宫卫急匆匆地从房外走了进来,很是恭敬地站在房门口,客气地招呼了一声。

“哦,是柳公公来了,怎么?有事么?”李贞回头一看,见是柳东河道了,呵呵一笑,从床榻上一跃而起,笑容满面地看着柳东河,很是随意地问了一句。

“陛下口谕,宣殿下甘露殿觐见。”柳东河躬身行了个礼,恭恭敬敬地答道。

呵呵,看样子老爷子已将外头所有的反对派全都摆平了,这是要给咱找一条出路了罢!李贞心思动得飞快,早已猜出了老爷子召见自己的用意所在,不过却也不点破,笑呵呵地一整衣衫,摆了下手道:“柳公公先请,本王即刻便去。”柳东河自是知道李贞有话要跟裴嫣交待,也不敢催促,点了下头,领着那几名宫卫退出了卧房,自去殿外等候不提。

“殿下……”裴嫣早已停下了梳妆,待得柳东河一行退将出去之后,满脸子担忧之色地起了身,几步走到李贞身前,轻轻地叫了一声。

“傻嫣儿,没事的,父皇叫本王去,不外乎是交代之官的事情罢了,今日我俩必能出得这武德殿,呵呵,是该到了回家的时候了。”李贞伸出一只手,将裴嫣拥入了怀中,爱怜地刮了刮裴嫣的小瑶鼻,轻描淡写地说道。

“嗯。”裴嫣靠在李贞结实的胸膛上,轻轻地应了一声之后,顿了一下,有些子犹豫地开口道:“殿下,无论是天涯海角,嫣儿都陪着殿下去!”

裴嫣的话虽说得很隐晦,可意思却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在劝说李贞不要跟皇上去争辩,安心去之官便是了,这话李贞自是听得懂,也能理解得了裴嫣的一片苦心,心中感动不已,只不过事关重大,有些事情李贞还是无法对裴嫣明说,至少此时不适宜,故此,李贞并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点头笑了笑,伸嘴在裴嫣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将心一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卧房的门。望着李贞大步离去的背影,裴嫣咬着唇,一声不吭地呆立了良久,末了幽幽地叹了口气,慢慢地在床榻上坐了下来,心思重重地愣着神儿……

甘露殿还是那栋甘露殿,依旧是那么巍峨雄伟,可在李贞看来,这一切与往日却是大大不同了,那些个朱红色的雕梁画栋怎么看怎么像是浓血,每一根柱子都是那么的刺目而又令人生厌,当然,这不过是李贞的心情在作怪罢了,只不过也怨不得李贞,任是谁处在他此时的境地只怕都不免会有种待宰之羔羊的感觉,这等滋味着实难受得紧了些。

“殿下请稍候,容老奴进殿通禀一声。”才刚走到大殿前的台阶处,柳东河按着宫中的规矩,哈着腰,低着头对李贞说了一句。

“嗯。”李贞此际心情不爽,也懒得多开口,只是点了下头,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也不再往上走,就这么随意地背手立在了台阶之下。

“圣上有旨,宣越王李贞觐见!”柳东河去后不久,一名小宦官匆匆从殿内跑了出来,高声地宣道。

嘿,要开始了!老爷子啊老爷子,看您老给咱安排的是哪处宝地了。李贞定了定神,整了整身上的衣衫,一抬脚,踏上了殿前的台阶,稳步走了上去,径直进了殿门,刚转过一处屏风,却见殿中不只老爷子一人在,老九李治也在场,那一身朱衣竟然是东宫太子的装扮,李贞登时就愣了一下,不过很快便稳定了下来,急走数步,抢上前去,一头跪倒在前墀下,恭恭敬敬地磕头问安道:“儿臣李贞叩见父皇。”

一见着李贞那高大的身影,李世民脸色虽沉稳,可眼中却飞快地掠过了一丝异色,内里愧疚、失落、疑惑、期盼,甚至还有丝隐隐的嫉妒全都混杂在了一起,只不过这道异色闪得极快,并没有人注意得到,待得李贞叩礼已毕,李世民很是平和地一抬手道:“平身罢。”

“儿臣谢父皇隆恩。”李贞规规矩矩地再磕了个头,起了身,不过却并没有就此站定,而是朝向了手足无措地站在老爷子身边不远处的李治,一躬身,行了个参见半君的礼,口中道:“参见太子殿下。”

李治打小了起就是李贞的跟屁虫,一向是李贞在带着他耍的,仅仅只是到了年前李贞出征归来之后,兄弟俩才分开了,李治从小就佩服李贞,见了面都是“八哥、八哥”地叫着,如今冷不丁地见李贞参见自己,本就慌乱的心立时更加乱了几分,搓着手道:“八哥,您,您这是要折杀小弟么,小弟、小弟……”李治一着急,话都说不清楚了,没奈何地停了下来,满脸子尴尬之色地看着李贞。

“太子殿下过谦了,礼不可废,小王见了您,自是该请安在先。”李贞平淡地说了一句,脸上淡淡的,甚子表情都没有,那等生分的样子,更是令李治慌了神,可又不知该如何分说,呆立在那儿,微张着嘴,整个人都傻了。

眼瞅着李治那副失态的样子,李世民实在是有些子看不下去了,清了清嗓子,假咳了一声道:“雉奴,贞儿虽是尔之兄长,但如今尔已是太子,他给尔见礼是该当的,可尔也不能失礼不回罢。”

“啊,是,是,是。”呆头呆脑的李治到了这会儿才算是醒过了神来,忙虚抬了下手道:“八哥无须多礼,请起,请起。”

“谢太子殿下。”李贞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并不失礼,很是恭敬地应了一声,这才站直了身子,垂首而立,并不开口问老爷子召见的目的何在。

李贞素来就是个沉稳的性子,这一条李世民心中有数,此时见李贞不说话,却也不曾怪罪,飞快地皱了下眉头道:“贞儿,朕已于前两日昭告天下,册封尔八弟为储君,尔意如何?”

妈的,废话不是?狗屁的如何?您老都昭告天下了,还问老子意下如何?切,无聊!李贞暗自在心里头狠狠地鄙夷了老爷子一把,可脸上却平静如昔低道:“父皇圣明,八弟素性仁孝,自该是储君之望,儿臣并无异议。”

“那就好。”虽明知李贞这话铁定是言不由衷,可李世民却压根儿无法从李贞的神态、言谈、举止上找出丝毫的破绽来,也就装着糊涂地点了点头,表露出一副欣慰的样子,停了一下,这才看着李贞道:“贞儿,尔自接掌兵部以来,实心办事,朕心甚慰,然我大唐终归有体制在,亲王须之官外地,以为国家之屏障,尔该是知晓得罢。”

妈的,来了,嘿,看您老给咱安排了啥地盘儿?李贞心思一动,可脸上却无甚表情地躬身为礼道:“回禀父皇,这体制儿臣自是知晓,儿臣并无不可去之处,一切听凭父皇安排。”

李贞答的倒是干脆利落,态度端正得很,却令李世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说才好,面露为难之色地瞥了眼李治之后,皱着眉头道:“贞儿,苏、程二位老将军保举尔为幽州刺史,尔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嘿,咱倒是想去,可您老能同意不?哈,妈的,您老要真是想让老子去幽州,一早就宣布了,还用得着问老子意下如何?切,这不是欲盖弥彰么,老子要真是说愿去,没准您老手中的大板子可就要打将下来了,咱才不上这个当呢?李贞一眼便看透了老爷子这是不欲与之,故意问之,无他,一者幽州乃是上州,虽不富裕,可胜在人口众多,民风彪悍,招兵买马可是个好所在,二来幽州乃是边关重镇,边军数量不老少,三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真是让李贞到了幽州,以李贞的文才武略而言,这满天底下只怕没人能制得住李贞了,更何况李贞富可敌国,纵然李世民乃是一代马上皇帝,却也未必就一准能拿捏得了李贞,故此,这幽州之地是绝对轮不到李贞去的,连想都不必去想。

去是肯定去不成的,可麻烦的是真要说不去也得讲出个道道来不是?总不能就这么直通通地说不去吧?这也就是李贞了,若是换了个人,遇到这个难缠的问题,只怕想破了头也答不上来,可李贞却是胸有成竹的——李贞虽没算到老爷子会利用自个儿大婚之际将所有的皇子一网成擒,不过却早已意料到自己必然是被贬出京的下场,为此,李贞早已准备了几套不同的方案,由程咬金提议让李贞去出任幽州刺史便是出自李贞的安排,为了能求得程咬金出手相助,李贞好话说了几箩筐不说,还搭上了不老少“燕记商号”的股份,又由着秦怀玉一道作陪,死磨硬缠了好几天才算是做通了程老爷子的思想工作,其目的自然不是为了出镇幽州,仅仅只是拿来作为掩护的,李贞真实的目的地自有其他去处,此时听得老爷子发问,李贞不慌不忙地躬了下身子道:“回禀父皇,儿臣自幼习文练武,所幸略有小成,自是该报销朝廷,为父皇牧守一方,此儿臣平生之愿也,今幽州虽地处边陲,可城坚兵足,外敌不敢入寇,加之薛延陀部自年前溃败之后,其贼心已丧,十年内必不敢再妄动刀兵,此处看似兵危之地,其实稳若泰山,儿臣去得此处,实无所大用,去与不去同尔。”

李世民乃是马上皇帝,一身文韬武略自是不凡,此际一听李贞这分析便知此言是实,见李贞无意去幽州就任,并不见怪,反倒暗自松了口气,不过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沉默了一会儿,这才接着问道:“尔既不愿去幽州,欲往何地?”

嘿嘿,成了,看你老爷子如何个拒绝法!李贞一听老爷子再度发问,心中暗自一乐,可脸上却满是坚毅之色地道:“回禀父皇,儿臣愿去安西!”

“嗯?”李世民没想到李贞竟然会做出此等选择,一时间竟愣住了,一双眼锐利如刀地死盯着李贞,久久不发一言……

第二百零三章  储君立,诸王出(下)

安西,又名安西都护府,原本是高昌古国所在地,坐落在火焰山脚下,木头沟畔的哈拉和卓乡。自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辖安西四镇——唐灭高昌之后,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因其刚归入大唐版图之中不过年余,加之第一任都护乔师望能力有限以及唐军在此地的总数不过三千,此地并不安稳,不单西突厥时常来犯,便是号称与大唐友好的“邻邦”吐蕃也时常派兵侵袭此地,唐军只能困守四镇,并无反击之力,至贞观十六年为止,此地依旧算不得大唐的实际领土。

安西之地远离京师,中间还隔着大沙漠,地盘虽大,人烟却不算多,大体上以游牧之民为主,西域各国虽说都臣服于大唐,可其忠心却甚难保证,加之面临着吐蕃、薛延陀、西突厥三大势力的压迫,大战虽罕见,可战乱却始终就没停过,隔三岔五地便是小打一场,四方势力彼此为敌,互不相让,属百战之地,可因着丝绸之路的关系,此地又极为重要,大唐绝无放弃此地的可能性,即便再艰难也得紧守着——安西的重要性不单在于丝绸之路是目前大唐对外通商的主要通路,更要紧的是此地乃是关系到牵制吐蕃、薛延陀、西突厥的战略要地,只消此地掌控在大唐手中,那三方便绝无进一步强大起来的可能性,也就无法真正威胁到大唐的统治和强盛。

安西第一任都护统领乔师望,原本为李渊起兵大唐时的从龙之将,素得李渊之宠信,得尚庐陵公主,敢战之士也,然,并无将略之才,战功不显,官运也算不得顺,以驸马之身份,在大唐军队中混了几近二十五年,也就是因跟随侯君集灭高昌后,得了些功劳,这才当上了安西都护统领,一年多来仗倒是没少打,可却始终无法真正安定地方,屡屡被御史台弹劾,被调回内地早已是铁定的事情,李贞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时便已在筹备此事,若不是因侯君集造反,兵部相关事宜被耽搁了的话,此时乔师望早已该被替换回内地了。

李世民乃是一代雄主,如何不知道安西有多重要,也清楚乔师望绝非镇守安西的合格人选,自是早已准备换将,可当李贞提出自己要去守安西之时,李世民却着实被噎了一下——李贞的能耐李世民心中自是有数,倒是能信得过的,可问题是安西之地远离京师,让李贞去那儿之官,简直就跟流放无甚区别了,李世民爱面子,他可不想被朝臣们抨击说他妄自降罪于有功之皇子,再说了,安西之地远在塞外,天高皇帝远,若是李贞打算学学齐王的话,李世民还真未必能吃得消,其三,李贞素来是个打太极的高手,天晓得他说出要去安西的话头是不是打算以退为进,李世民着实不能不多想一些。

“八哥,那安西之地如何是去得之处,您可万万去不得啊!”李世民尚未开口,站一旁的李治反倒先急着叫了起来道:“父皇,您可不能让八哥去受那等苦。”

呵呵,瞧都急成这样了,老九这厮还算有点良心么。李贞见李治着急得汗都憋出来了,心中略有些子感动,不过脸上却依旧平静,对着李治躬了下身子道:“太子殿下明鉴,安西之地乃是我大唐边境能否安稳的关键所在,此地若能控于朝廷之手,外敌自是无患边之可能,哥哥虽不才,可自幼师从李、秦二位老将军,自该为国分忧,无甚吃不吃苦之言。”

李贞这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李治说的,其实却是说给李世民听的,那意思就是表达自个儿去安西并非以退为进来要挟老爷子,而是真的愿意去安西。李世民本就是精明人,又如何听不出这话里藏着的话,眼中飞快地闪过一丝精光,突地开口问道:“贞儿能心系朝廷,朕心甚慰,然安西事关边防安宁,贞儿打算如何着手,又需多长时日能平?”

嘿,老爷子动心了,咱就等着您老开口问了!李贞一听老爷子终于开了口,心中暗自得意了一把,知道大致有戏了,不过却并不敢带到脸上来,假作沉思的样子,轻皱了下眉头,沉吟地说道:“回禀父皇,安西各方实力缠杂,若是光靠战,则战不胜战,必定是永无宁日之状,儿臣以为要想绥靖安西,须得三分军事七分行政方可见效,若是能得朝廷襄助,则三年必可有小成,六年当可见奇效,若能持之以恒,则二十年内不单安西便是整个西域都将是我大唐的固有之疆土!”

“哦?”李世民轻咦了一声,扫了眼李贞,皱着眉头好生想了想之后,这才接着道:“贞儿能战而不好战,又能思及政治,朕实是开心,只是这个七分行政又该如何着手?”李世民这个话算是问到了点子上,无他,西域小国无数,各成体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想推广大唐之行政体系绝非易事,这可不是说着好玩的,换成李世民自个儿去安西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准能成事。

李贞素来不打无把握的战,既然早已料到自己将会被贬出京,又怎会不预先做些准备工作,说实话,李贞选择安西作为自己安身之场所,其实有着四重考虑:其一,安西虽小国无数,关系错综复杂,不过以唐军之善战及各种先进文化理念而言,统合起来其实并不算难,若是能将安西全盘掌控在手中,哪怕将来老爷子不再换太子,李贞要想发动“靖难之役”也容易得很。

其二,李贞所来自的时空里,那些个所谓的西域本就该是中国的领土,只是历朝历代对这些边陲之地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了边患不断,若是能成功地统合西域,并以西域为鉴去整合草原的话,或许有可能避免后世金、蒙元等少数民族侵掠中原的惨剧,尽管李贞也明白此事极难,不过不去试试,又怎能知道能不能成?

其三,李贞手下不缺武将,可在文官体系上却始终未曾取得甚突破,这一条固然是起步稍晚之故,可固有势力的存在未必不是根由之一——“立嫡不立长”这等观念在世家政治中始终是占有着稳固的地位,而今的朝臣,尤其是高层中基本上都是世家出身的人物,李贞这个庶出皇子要想拉拢他们,难度太大了,吴王李恪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既然如此,李贞也就只能走自己培养这条路,可问题是这条路也不好走,不单需要时间还需要契机,而经营安西将会是李贞培养文官人才最重要的一步——自打李贞推出了印刷术之后,算是彻底打破了世家子弟对知识的垄断,大唐百姓中知书达理者愈来愈多,每年科举中选者也越来越多,可问题是那些个出身微寒的学子即便中了进士,却依旧无法选上官,就算选上了,也只能是微末小官,正蓬勃兴起的仕林对此颇多非议,京师中不少饱读诗书之人时常感叹报国无门,李贞若是给他们一个出头的机会,再加上李贞手中有的是钱财,以利诱之,以大义说服之,要想拉拢起一大批失意的文人绝不成问题,如此一来,这文官体系不就顺理成章  地建立起来了么?

其四,李贞手中掌握着的秘密武器可不光仅有印刷术、造酒、家具这些个生活用品之类的玩意儿,更有火枪、新式火药等玩意儿,只不过因着有碍物议的缘故,虽已令人进行了些相关研究却始终没敢拿出来试验,安西那地儿远离朝廷,正是试验这些新奇玩意儿的最佳场所不是么?

当然,如此庞大的构思要想真儿个地执行起来却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为此李贞与两大谋士可没少琢磨此事,除了财物上的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准备如何说服老爷子,既不能将全盘计划和盘道出,又得能让老爷子信服,这难度可是不小的,好在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此时面对着李世民的问话,李贞丝毫也不慌乱,很是平和地回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乃是安息的根本,务必先行革新,将四国彻底并入我大唐,而后以战立威,联西域诸国及薛延陀之力,先拿强敌西突厥开刀,以竖大唐之威名,待得击败西突厥,趁势于葱岭一带筑新城以守之,只消葱岭在我大唐手中,西域之势便乱不起来了,而后将整个西域按区划分行政体系,分别设置州府,以大唐律法为准绳,以朝廷委任之官吏治理地方,同时以礼教化民众,进而实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