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弊主-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里,戴铎微微顿了下,瞥了胤禛一眼,见他面无表情,一脸冷峻,心下不由颇为忐忑,暗吸了口气,才壮着胆子接着说道:“王爷,丁银征收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从表面上看,十分严密,但实际上却是一片混乱,可以说从未认真执行过。
我朝立国七十余年,从未进行大规模地普查户口,‘人户以籍为定’、‘核实天下丁口,具载版籍’、‘平赋役,清隐匿,别老幼,均差徭’等等规定,根本无法实现,五年一次的编审徒具形式,不过以派费为事,丁口之增减、田亩之推收,因无从问也。编审册籍数十年而不一变,亦是寻常事,以至于鬼名累累,空缺纷纷,按册则姓名俱有,点丁则踪迹全无,可说是混乱已极。
尽管人丁难以核实,朝廷丁银税额却不能短少,于是各地州县只能拿在籍人丁开刀。自承平以来,有司谨守原额,如天经地义之不可移易。鸠形鹄面之人呼天抢地无所告诉,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删除,子初生而责其当差,沟中之瘠尤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入追呼之籍,苟无缺额而已,遑恤其他……
除此之外,更有编审滋扰,私征杂派之祸。每五年一举的人丁编审是各级地方官吏以及经承、里书们发财的大好机会。各种公费也都乘机向民间摊派,有里书里长之费,有州县造册之费,有院司道府吏书纸笔之费,有部册之费,有黄绫纸张解册诸费,悉向里户公派,追索甚于丁粮,种种摊派,不一定都与编审有关,且大都用一派十,没有一定之规。”
胤禛身为皇子,居于京师,偶有地方差务,亦是地方官员迎来送往,此次康熙固定全国丁数,引起南、北两派朝臣争辨不休,不过隐隐感觉丁银制度存在极大混乱,何曾想到竟然已经混乱到这种地步?
此时闻听戴铎粗粗一说,已觉心惊胆颤,立国不过七十余载,天下太平仅仅二十余年,吏治就已经腐败到了这个地步?实在是骇人听闻到了极点。
戴铎停顿了片刻,见胤禛凝神倾听,心里不由一松,暗道这几日工夫没白费,接着又侃侃而道:“王爷,以上还不是丁银制度最严重的问题,丁银制度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恶劣的是贫富负担严重不均。
因为是按人征丁,必然是由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丁税的大部分,缙绅富户虽然田地多,但却因人口少,所以负担的丁税反而极少,此乃一大弊端。此外,绅衿地主法定优免及编审不公,使的丁银负担更加不均,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负担不均,丁税愈重,自然迫使穷困人丁大量逃亡、漏籍,逃亡的人丁越多,则在籍人丁的丁税愈重,丁税愈重,则逃亡丁税愈多。如此,日累一日,年复一年,必然导致丁册严重失额,不足额必然影响朝廷的税收影响社会的安稳,但遇灾荒饥谨之年,极易催生隐患!
由此观之,丁银革新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听到这里,胤禛已是大概明白过来,缙绅田地多,丁税少,百姓地少丁税重,随着逃亡的人丁越来越多,丁税的征收已是日渐艰难,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丁银制度确实已到非革新不可的地步,说说丁银革新的具体章程。”
“摊丁入亩!丁从地起,地丁合一!”戴铎加重语气说道:“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则丁银成为固有之数,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对朝廷毫无影响,完全可将丁银分摊于地,更何况人口有生死迁移变化,地则永无变数,地丁合一,既有利于朝廷,亦有利于穷困百姓,可谓一举数得。”
摊丁入亩!丁从地起,地丁合一!胤禛思忖了片刻,不由一阵兴奋,此法可行!利国利民,唯损缙绅!他大为欣赏的瞅了戴铎一眼,此人不简单,考场失利,便马上另谋出路,短短时间,便能从盛世人丁永不加赋这点想到地丁合一,并能以此自荐,眼光、见识,才智都堪称上上之选,更难得的是堂堂正正,他身边可正缺一个以阳谋为主的谋士,登时便起了爱才之心。
稍稍沉吟,胤禛方含笑道:“此诚乃老成谋国之言!有此见识,何愁功名?”
戴铎一听此言,顿时大为欣喜,当下便起身一揖,道:“承蒙王爷赏识,学生不才,愿投入门下,供王爷驱使。”
胤禛点了点头,笑道:“无须多礼,这摊丁入亩还有何好处,瞧你言犹未尽,接着说。”
“回王爷,摊丁入亩实乃利国利民之举。”戴铎心情大好,更为从容的说道:“实行摊丁入亩,则变成按田地多少为征税的依据,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无田则无丁。极大的保障了朝廷的税收,减轻了少田、无田之穷困丁口之负担。
地丁合一,可以化繁为简,简化赋税的征收手续,可以有效防止官吏从中贪污舞弊,巧立名目,胡乱摊派。
摊丁入亩一旦推行,可以有效制止缙绅富户大规模兼并土地,不仅起到均赋税的作用,亦可避免穷困人丁大量逃亡,利与维持地方稳定。”
听到这里,胤禛已敢断定,这折子递上去,康熙一定会龙颜大悦,对他另眼相看,相比起摊丁入亩,老十四的什么海关革新、工商杂税革新,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次可是实实在在的大功一件。
……
天津卫濒临渤海,地处海河下游,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是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运的入京枢纽,并为粮、油、海盐等物资的集散地,因地理位置优越,使其成为北京的门户,加之水运渠道便利,使其成为北方重要的商埠。
上海距离天津,海路不过七百海里,‘南海一号’的航速,顺风可达十节,第五天一早,胤祯一行就在天津港登陆。
天津海关监督海善早早就闻报有三艘悬挂金龙旗的西洋战舰抵达天津,当听说有一艘艨艟巨舰,他便怀疑是胤祯到天津来了,急颠颠的就赶到码头候迎。
海军三艘战舰皆是一色的西洋战舰式样,一进港就引起了众多百姓围观,如此大的海船,天津卫的百姓已是多年未曾见过,更何况是西洋战舰,又悬挂着金龙旗,一时间码头上一众人等都议论纷纷,有上海的海商,则是自豪的指指点点的介绍,解说着。
胤祯厌烦官场虚礼,并未着人先行通知,码头上迎接的也就是天津海关的一众大小官吏,一见果然是胤祯亲身前来,海善喜颠颠的迎了上去,极漂亮的一个千儿扎下去,“天津海关监督海善,给恂亲王请安。”
起身后,他又微笑道:“十四爷,您来天津,怎得也不让人先招呼一声,我也好预先安排。”
“今日就不必了。”胤祯含笑说道:“马上准备快马五十,我要进京,回头再让你好好安排。”
一听胤祯说要马上进京,海善也不敢再油嘴,立刻就吩咐人前去准备,随后才回过身来,道:“十四爷,先用餐吧,明日一早准能赶到京城。”
胤祯略微沉吟,才点头道:“行,你叫人准备,这三艘战舰上的海军官兵,你也负责一并安排,都按十两一桌的标准,花费不用你管。”
“十四爷这不是打脸嘛。”海善陪笑道:“不就几百人,一顿饭,属下还请的起。”
“那你可走眼了,足足一千五百人。”胤祯轻笑道。
一听有一千五百人,海善一阵肉痛,却仍是强笑道:“十四爷也忒小瞧人了,别说一千五,就是一万五,属下也请得起。”
“行,爷就让你大方一次。”胤祯马上就接着道:“再过半月,还有一万海军过来,你可得一视同仁。”
还有一万海军过来?海善脚底一软,不带这么玩人的,那不得花上万两银子?
第261章 十四觐见
见海善被噎得半晌没出声,胤祯亦不为己甚,边走边轻笑道:“瞧你那点子出息,对外别说是爷的人,爷丢不起那人。”
“让十四爷见笑了。”海善紧紧跟在后面,赔笑道:“属下一年才二万进项,这一下去了大半,难免失态。”
“海军军纪森严,亦不缺钱,你便是有心,爷也不会让海军随便破例。”胤祯边说边回头扫了一眼。
一听这话,海善登时就放下心来,笑道:“谢十四爷体谅。”他也是成了精的人物,见了胤祯的动作,立刻就会心的示意手下一众官员不要跟的太紧。
坐了大半月的船,胤祯一下船,感觉犹如踩在棉花上一般,走了一段路才稍稍适应,他闲适随意的踱着,见众人已经远远落在后面,才含笑道:“别说爷不关照你,给你透个信,天津要大发展了,你手头有银子没?”
啊?海善未料到胤祯竟然会如此关照他,半晌才反应过来,立时就眉开眼笑,迭声道:“有有,谢十四爷提携。”
“不过,也别吃独食。”胤祯含笑自袖中抽出几张万两的银票,道:“这算是隆科多的本钱,一个月后将本钱还我,此事不要声张,你知,他知便可。”
海善一手接过银票,连连点头道:“十四爷放心,属下知道轻重。”心里却是又惊又喜,隆科多难道早就是十四爷的人?难怪他能做到九门提督!十四爷这手段,可真是没的说,送钱都能送的如此不着痕迹。
……
虽然大清已经正式对西班牙帝国宣战,可京城的大小官员却没有几个人关注此事,谁也没把大清当作海洋大国来看,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来自海上的威胁、侵略实在是微乎其微,前明的倭寇,台湾的郑氏,虽然也曾经掀起点浪花,可终究只是疥癣之患,无关大局。
西班牙舰队大败广东水师,侵扰东南沿海,对于北京城来说,亦是太过遥远,再说,康熙虽然下诏对西班牙帝国宣战,却并未有频繁的调动兵马,北京城一点也未感觉到有丝毫紧张的气氛。
有关西班牙舰队的情况,京师百姓挂在嘴边议论了两天,很快便淡忘了,一众大小官员亦是事不关己,漠然处之,几乎都要忘了,还有对西班牙宣战一事。
在京师百姓、官员的潜意识里,西洋实在太过遥远,比爪哇国还遥远,遥远到不值得关注的地步,而且西洋诸国来大清亦无非是要求开通贸易,对西班牙宣战,大家都抱着胜亦不喜,败亦无忧的心态,自然也就没人刻意关注。
唯有上书房众大臣及江南籍官员对此事颇为上心,不过,当胤祯、胤祥两位皇子率海军舰队前往福建迎战西班牙舰队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情形就为之一变。
一下子牵扯到两位皇子,而且其中一个还是眼下风头最盛的十四皇子,形势立刻就为之一变,不论是大小官员还是平头百姓都再次对西班牙舰队关注起来,每日里京师各大小酒楼、茶楼、会馆但凡人群汇聚之处,皆能听到种种议论,人们对西班牙舰队与大清海军舰队的规模大小、人数多寡,优劣长短,胜负机率皆是津津乐道。
文武大臣、王公亲贵,内城满族八旗可就没那么轻松,他们几乎家家都有子弟在海军中,双方力量如此悬殊,无异于以卵击石,怎不教人提心吊胆?
广东水师与西班牙舰队在万山群岛一战的情形早就已经传遍了京师,谁都知道西班牙舰队火炮厉害,据说有千五百门火炮,广东水师根本就没有近战的机会,仅是想想那上千门火炮齐发的光景,就足以让人肝胆俱裂了,那可真是弹如雨下。
炮弹又不长眼,一旦海军战败,万一这二位皇子有个什么不忍言之事,以康熙的性子,岂会善罢甘休?说不定会大造战船越洋征讨,那可真是国无宁日了。
一众王公大臣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是对胤祯腹诽不已,连带着对康熙亦有不少抱怨,胤祯才多大年纪,正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之时,让他独自掌着海军学院,没事都要找海盗打,更何况西班牙打上门来,他岂有不应战之理?只是苦了那些儿郎了,这一次,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只怕是满城恸敛挂白幡。
十四党一众大臣自然是忧心不已,八爷党一众大臣则是幸灾乐祸,等着看笑话,三阿哥胤祉亦是暗自偷着乐,即便老十四不死,此番战败,那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亦会一落千丈。
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二人却是没那么乐观,对于老十四的心计、手段,他们是深有感触,老十四可不会一时冲动,不顾大局,虽然年纪轻轻,但行事周密,虑事深远,与朝中几个老狐狸都有的一拼,他岂会陷自身于陷境,置费尽心血打造出来的海军于绝境?
只是西班牙舰队如此庞大,又有与广东水师一战的先例于前,二人都猜不透老十四亲率海军舰队迎战西班牙舰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老十四行事,历来出人意料,他不揭盖子,谁也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二人也只能静等着消息。
宗室亲贵中握有远洋贸易船队股份的则更是焦灼不安,这可是百万一分的股份,一旦海军战败,远洋贸易船队何时能开通美洲、西洋贸易?这股份何年何月才能见红利?找康熙退股,借他们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好在‘四大恒’及时的传出话来,以原价回收远洋贸易的股份,这才让他们大松了一口气,纷纷抛出手中股份,心里对胤祯大是感激,都暗赞胤祯做事厚道,为人仗义。
……
四月初一,散了早朝,康熙便回到乾清宫东暖阁,自胤祯率海军舰队出海后,一直就未有片言只语传来,他心里亦是焦虑不安。
海军中众多的宗室亲贵子弟可都是在他的授意、鼓动下进入海军的,八旗子弟在海军中的人数亦不是小数目,而且,远洋贸易船队亦是依附在海军身上的,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西班牙舰队如此庞大,火炮又是如此犀利,虽然极度相信老十四,可康熙实在不知道海军凭仗着什么能够取胜,庞大的舰队在海上对决,对大清对老十四来说都是首次,西班牙舰队不仅规模宏大,并且都是百战精兵,海军学院成立才二年,战舰既少,又从未经历海战,更别提如此大规模的海战,这胜负之数,可谓是一目了然,真琢磨不透老十四如何赢得这场海战。
海军若是亦如广东水师一般惨败,死伤惨重,可就难以收场,大清将再无能力钳制西班牙舰队,只怕又得迁界禁海,老十四即便能够安然回京,只怕亦要遭受一众王公大臣群起而攻之,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亦将全部退还,海军将无力再建,老十四亦会名声扫地,再无机会翻身。
想到这严重的后果,康熙不由长叹了口气,暗暗埋怨老十四此番有些孟浪,为何就不能避其锋芒,隐忍数年,待远洋舰队建成,再出海一决雌雄?
康熙正自想的出神,却听李德全禀报道:“皇上,四阿哥在外求见。”
老四来做什么?康熙微微沉吟,才道:“让他进来。”
胤禛进殿见礼后,便按例在白毡毯上跪下,奏道:“禀皇阿玛,自皇阿玛颁发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之后,朝中大臣为此争论不休,儿臣不忍皇阿玛为此劳神,遍查典籍,多方询问,偶有所得,还请皇阿玛指正。”说着,便双手呈上写好的折子。
康熙接过折子,翻开一看,仅是标题,摊丁入亩,就提起了他的兴趣,抬头瞅了一眼胤禛,才吩咐道:“李德全,赐座。”随后,便低头细看折子。
看完折子,康熙兴奋的道:“好,摊丁入亩,此法甚好,可谓是利国利民,一举数的,保障朝廷税入,均赋役,维护地方稳定,抑制土地兼并,得此一法,国之幸甚,推广开去,造福万民,好!赏老四……”
康熙正说得兴起,李德全却是满脸欣喜的进来禀报道:“皇上,十四爷在外递牌子求见!”
谁?老十四?康熙被打断话,本已满脸转阴,一听是老十四,脸色立刻就化为惊喜,不敢置信的问道:“是老十四?”
“回皇上,确实是十四爷。”李德全躬身欣喜的回道。
“还楞着干什么?宣!”康熙兴奋的催促道,而后,整个注意力都转到老十四身上去了,老十四回京了?怎么之前未听到丝毫消息?难道是海军大败?他封锁了消息,先行回来撞木钟?想到这里,他心里不由一沉。
胤禛则恨不得一脚踹死李德全,你迟来一步要死啊,这刚刚说到赏字,现在倒好,康熙没下文了,这老十四也是,真是命中克星,迟不来,早不来,偏偏这节骨眼上,他赶回京城觐见!
第262章 教训老四
暗自腹诽了一阵,胤禛亦反应过来,怎得没见任何军报,老十四就独自悄无声息的回京了,莫非是惨遭大败?老十四回来了,老十三呢?怎么未一同回京?十三该不会出事吧?
胤祯回来的突兀,之前又无任何军报传递,自然令康熙产生不好的预感,他也没心思再议论摊丁入亩,心里却在盘算着,这事该如何收场?西班牙帝国既然有如此庞大的舰队,那打败西班牙帝国的荷兰、英国,这两个国家的舰队会庞大到何种地步?
迁界禁海不过是权宜之计,总不能从此不再下海?海军必须重建,老十四是唯一能清醒认识西洋诸国的人,亦是倡建海军的第一人,该如何想法子保全他?康熙一时间颇有些心绪不宁。
胤禛也在暗自盘算,老十四真若大败,可是难得的良机,该如何落井下石,让他再无翻身的机会,这争储的局面也必然为之大变,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两人都默然不语,大殿里一时间落针可闻,胤祯来的极快,一进门,见老四也在,稍稍楞了一下,便沉稳的跪下给康熙请安见礼,康熙、胤禛两人都盯着胤祯,想从他表情上看出一点端倪来。
见胤祯动作沉稳、气度从容,康熙顿觉心里一松,待他起身,便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战情如何?”
胤祯刚刚起身,听的康熙发问,又待跪下回话,康熙已是摆手道:“免礼。”
“回皇阿玛,海军初战告捷。”胤祯躬身回道。
一听初战告捷,康熙心里一块大石总算放了下来,看来老十四回京,是遇上了麻烦,搬救兵来了,放下心来,他便微笑着吩咐道:“赐座,赏茶。”
胤禛心里顿时大为失落,海军竟然胜了?老十四是如何胜的?听的康熙又是赐座又是赏茶,心里不由暗妒,我上了份摊丁入亩的折子都未得赏茶,老十四一来就赐座赏茶,这未免有点太厚此薄彼了?
胤祯却并未就座,而是在白毡毯上跪下,朗声道:“恭喜皇阿玛,海军初战告捷,再战大捷,西班牙舰队大小战舰三十五艘,除击沉两艘辅助舰外,其余三十三艘战舰被我大清海军一举缴获,西班牙舰队所有官兵,包括舰队司令安赫尔在内,九千余人全部被俘,无一漏网!”
胤祯朗声说完,大殿里却是死一般寂静,康熙、胤禛都死死的盯着胤祯,这战果太惊人了,实在是让人无法置信,康熙原本以为是小胜一场,未料到竟然是如此完胜,心里不由甚是疑惑,半晌,他才沉声问道:“怎得未见战报?”
“回皇阿玛,儿臣乘海军战舰北上,速度堪比八百里加急,为免皇阿玛忧心,是以在上海稍做停留,便赶回京城报信。”胤祯自然清楚康熙此问的目的何在,说完之后,又补充了一句,“皇阿玛,儿臣已命海军学员将所有缴获战舰、俘虏押解来天津,准备在天津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以振我大清国威,恳请皇阿玛前往观礼,还祈望皇阿玛恩准。”
一听胤祯要在天津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康熙再无怀疑,纵使他涵养再好,闻听如此不可思议的大捷,亦是仅不住兴奋的站起身来,犹自追问了一句:“缴获了整个舰队,俘虏了九千余人?”
“回皇阿玛,千真万确!”胤祯沉稳的回道。
“好!好!打的好!”康熙畅快的大笑道:“打出了我泱泱天朝的威风,打出了大清海军的气势!”
胤禛心里却一片冰凉,老十四的圣眷本就浓厚,经此一战,更是无人能比,这储位之争,实为堪忧,不过,他很快就抛开这些杂念,跪奏道:“皇阿玛圣虑深远,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经此一战,大清威震天下,西洋宵小再不敢寇边,大清海疆无忧,江南半壁无忧!儿臣恭喜皇阿玛!”
“都起来吧。”康熙笑着点了点头。
胤禛起身,又是含笑对胤祯道:“恭喜十四弟,建此盖世奇功。”
一听老四加重了盖世奇功四字,胤祯不由暗骂了一句,竟敢当面给我上眼药,他先是一揖,微笑道:“见过四哥。”起身又才道:“海军的创建,乃是皇阿玛高瞻远瞩,远洋舰队的建造经费,亦是皇阿玛东挪西凑而来,海军将士亦是皇阿玛精心自宗室中挑选而出,海军出战,更得皇阿玛密旨授意,海军能有此大胜,全仗皇阿玛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我等身为臣子,为君父分忧,乃是本份,岂能出了一点力,便贪天之功?四哥以为然否?”
见胤祯并不因大胜而沾沾自喜,却是丝毫不肯上当,反过来顺手还教训他一番,胤禛顿时一阵气苦,谁不知道是你老十四倡议建海军,建远洋舰队的?所耗的银钱,也都是你老十四一手筹措的,至于什么密旨授意,那更是扯淡,难怪你老十四圣眷如此之浓,原来这拍马屁的工夫已经如此炉火纯青。
腹诽归腹诽,但老十四教训的光面堂皇,当着康熙的面,胤禛也不能驳斥,只得捏着鼻子陪着笑脸说道:“十四弟胜而不骄,时刻恪守臣子本分,实令为兄汗颜,为兄受教。”
如此大好机会,胤祯岂会轻易放弃,很是诚恳的道:“四哥谦恭谨慎,深悉明暗之道,门下更有无双国士邬先生,若是由您领军,定能胜十四数倍。”
一听这话,胤禛顿觉心惊肉跳,什么深悉明暗之道,什么无双国士,胤祯这话真可谓句句诛心,话里有话,更让他恐惧的是,邬思道隐藏府中,就连府里亦少有人知,胤祯怎会知道邬思道的存在?难道老十三无意中说漏了嘴?
康熙就在跟前,胤禛哪里敢辨说,心里暗暗后悔,没事去招惹老十四做什么,他忙笑道:“十四弟过谦了。”心里却在盘算如何赶紧的脱身,康熙不叫跪安,做臣子的是不能主动辞别的。
康熙见他两兄弟唇枪舌剑,老四竟然连连吃憋,亦不仅暗自好笑,老十四把海军大胜完全归功于他,他亦是有点脸红,但当着老四的面,又不能拆老十四的台,当下便转移话题道:“有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海军取的如此大捷,自身伤亡如何?”
胤祯心里不由暗自感激,康熙怕他海军伤亡过大,竟然先找好了托词,他忙躬身回道:“回皇阿玛,海军被重创了两艘战舰,伤亡人数六十有九。”
伤亡如此之轻?康熙不由大为诧异,跟这辉煌的战果比起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老十四这一仗是如何打的?难道是用计?康熙不由兴致高涨,“坐,坐下说,你既是亲临战阵,详细说说这一仗是如何打的。”
“是。”胤祯应了一声,伸手礼让了老四一下,对于老四,他也只打算点到为止,不能得理不饶人,不能给康熙留下胸襟狭隘的印象,也不能让康熙觉得他老十四容不下兄弟,这可是康熙的大忌。
海军与西班牙舰队一战,目睹的人太多,胤祯知道那些个大员都会有密折上报,也不敢有丝毫隐瞒,落座后,他便原原本本的将海军的火炮优势,以及交战的具体细节,细细说了一遍。
听闻海军是凭借着火炮优势完胜西班牙舰队,康熙半晌默然不语,火器是把双刃剑,用的好,是利器,用的不好,便会反伤了自己,满族虽是号称数百万,实则真正满族不过百万之众,却统御着近亿的汉人,火器一旦流传开来,对朝廷而言是祸非福。
不过,眼下老十四毕竟是凭借着火炮优势打赢了西班牙舰队,康熙不欲在这个问题上深究,叫跪安又显的过于突兀,便想转换话题,正好看到老四上的摊丁入亩的奏折,便含笑道:“澎湖一战,大清海军威震四海,亦正好借此机会怀柔四夷,天津献俘,朕亲率群臣、各藩使臣、西洋传教士等前往观礼,以扬我大清煌煌国威,以震慑诸藩四夷宵小之辈。”
康熙的沉吟,使胤祯极为担心,他可是深知康熙对火器的忌惮,此时见他开口允诺前去天津观礼,不由大松了一口气,忙躬身回道:“皇阿玛高瞻远瞩,圣虑深远,儿臣定将献俘仪式举办的肃穆威严以彰显我天朝威仪,为皇阿玛开创的盛世增添新气象。”
一听天津献俘能为盛世增添新气象,康熙不由露出一丝微笑,对西班牙帝国宣战,一举缴获西班牙整支远东舰队,天津献俘,必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胤禛已是彻底无语,这老十四可谓深悉康熙心意,时时处处都能讨得康熙欢心,难怪能得康熙如此宠信,自己的策略是不是该调整一下了,再孝顺的好有又什么用?能比的上老十四的奉承?
康熙却是接着话头说道:“如今虽说已经是一番盛世景象,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小民百姓仅能糊口而已,但遇灾荒饥谨,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者甚众,这是你四哥刚刚奏报上来的丁银制度革新——摊丁入亩,你倡导海关革新,工商杂税革新,经验颇丰,看看有何遗漏之处?”
第263章 当面陷害
一听到摊丁入亩,胤祯不由暗笑,戴铎这小子也算是个人才了,稍稍点拨,就把摊丁入亩给鼓捣出来了,老四也没让他失望,果然是迫不及待的提了出来。
推行摊丁入亩,对胤祯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首先便是人口,取消了人头税,人口便会如脱了缰的野马一般疯涨,近亿的人口基数,不过数十年,便能翻一翻。这对于他的扩张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取消了人头税,朝廷对户籍的控制也将逐步放松,无地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亦为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两点,唯有推行摊丁入亩才能实现,胤祯是早有此心,但是摊丁入亩的推行却是极大的损害了缙绅阶层的利益,胤祯却不敢冒此风险,他以后很多决策,可都需要缙绅阶层的支持,所以这个恶人仍然还是由老四来做最好。
恭谨的接过奏折,胤祯装模做样的翻看了一遍,才由衷的赞道:“摊丁入亩利国利民,实乃万世良法,此法推行得力,可保大清长治久安,一统万年。如今天下太平,内外安稳,正是大力推行此法的最佳时期,还祈望皇阿玛早做决断,早一日推行,朝廷则早一日受益。
儿臣在江南日久,早闻江南有州、县在试行丁从地起,既是有此基础,不若先在江南试行,两江乃赋税根本之地,可先在广东、浙江两省逐一试行。
四哥的摊丁入亩之法,已经十分周详,并无任何不妥之处,不过,在推行过程中,及推行之后,儿臣窃以为必须注意几点。”胤祯说着便望向康熙。
听闻老十四有提议,康熙亦甚是期待,老十四的眼光独到,见解往往异于常人,却又常常一矢中的,微微颌首,他便鼓励着道:“无妨,此法推行还须众议,你敞开说,不要有顾虑,集思广益嘛。”
胤禛却是不以为然,老十四这才粗粗一看,短短时间内,他能有什么好的建议?倒要防着他使坏,搅了自己这桩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