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动作可真够快的,难道是为了阻止自己拉拢十三?

不多时,四阿哥胤禛便一如既往的冷着一张脸走了出来,见到胤祯,他微微露出个笑脸,对这个一心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四哥,胤祯自然没有好感,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还是很亲热的上去见礼,微笑着道:“四哥脸色瞧着有点难看,最近天气变幻莫测,四哥可要注意保重身体。”

脸色难看吗?胤禛心里纳闷,含笑点了下头,一语双关的道,“不碍事,多谢十四弟关心,倒是十四弟在江南呆久了,怕是不适应京城的气候,可得多注意一点。”

“呵呵,谢谢四哥关心。”胤祯微笑道:“到外面跑了二年,十四才发觉,最适应十四的地方,还是京城。”说完又道:“皇阿玛召见,十四先告辞了。”

“十四弟请便。”胤禛回头盯了一眼胤祯的背影,心里却甚是疑惑,老十四该不会知道是自己派人刺杀他吧?这话里话外怎么透着一股子挑衅的味道,他这时觐见,难道京城风声已经传开了?

养心殿东暖阁。

胤祯请安后,康熙照例赐座,俟其落座,康熙便道:“方才你四哥来朕这里为十三求情,恳请朕将十三胤祥谴去海军,免的他在京城惹祸,你怎么看?”

老四为十三求情?胤祯心里一惊,看来老四果然是察觉了自己拉拢十三,这才以退为进,先示恩于十三,一来取好十三,不让十三背叛他,二来,削弱十三对自己的感激之情,达到分化自己与十三的作用。三来,在康熙心里还能留下一个护全兄弟的仁义印象。端的是好手段。

只是不知道康熙是否也察觉了自己拉拢十三的事情?至少昨日去十三府上探望的事是瞒不了康熙的,胤祯快速的权衡着,揣摩着康熙的心意,若是满口答应,康熙会否有顾虑?再说,就此同意,这人情可全是老四的了,最好是拖上一拖。

想到这里,胤祯欠身道:“回皇阿玛,海军眼下虽然尚未成军,但迟早是国家经制之师,一应人事安排,皆由皇阿玛圣心默定,儿臣岂敢有异议,不过,儿臣昨日才去十三哥府上探望,十三哥目前行走尚不利索,此去上海,千里迢迢,儿臣怕引起十三哥的病情反复。”

老十四是什么意思?不愿意十三去海军?康熙闻言,不由微微一楞,瞅了一眼胤祯,难道自己判断错了?还是老四横插一脚,引起了老十四的警惕?不过,把老十三谴去海军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既可让十三脱离京城这个是非圈,又可在海军布下一着闲子。

沉吟了下,康熙才道:“你离京尚有段时日,届时,在视十三的情形而定。”

“儿臣一切尊循皇阿玛圣意。”胤祯躬身回道,而后又接着道:“儿臣今日觐见皇阿玛,乃是听闻京城流传关于儿臣在广州被刺的传闻,听闻九门提督隆科多正派人严查。”

康熙并未接到有关此事的汇报,听闻之后,神情登时峻然起来,胤祯遇刺,虽然还没有任何的证据,但极有可能是骨肉相残,这事要传扬出去,不仅是皇室的一大丑闻,连带着他也面上无光,更是对他所提倡的‘以孝治国’的极大讽刺,若是在史书上被记下一笔,他这个千古一帝的光环可要逊色不少。

联想到这事之前一直没有风声传出,怎得胤祯一回京,就起了传闻,康熙颇为严厉的盯了一眼胤祯,沉声道:“此风声,可是你手下亲卫漏传的?”

“回皇阿玛。”胤祯从容回道:“随同儿臣前往广州的亲卫,皆已留在上海,并未随儿臣回京,一听闻此风声,儿臣便已严查跟随回京之亲卫,并非儿臣这边走漏的风声。

此风声传出,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广州至京的商贾,捕风捉影。二是谋划刺杀的元凶,借机诬陷。”

康熙思忖片刻,亦觉大为有理,半晌才道:“京师人多口杂,仅凭步兵营,怕是难以禁绝,你有何良策?”

“回皇啊玛。”胤祯欠身回道:“儿臣以为堵不如疏,皇室传闻历来便为京师闲人津津乐道,越堵,越容易勾起人们兴趣,况且此事在广州闹的动静颇大,想完全封锁,殊为不易,不如善加引导,方是正途。”

“哦,如何引导?”康熙顿时来了兴趣,历来对传闻、谣言都是通过严加管制,以达到消除的目的,引导,也能消除谣言?

见康熙果然感兴趣,胤祯方沉吟着道:“皇阿玛,京报就是最好的引导舆论的工具,只需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便能起到转移百姓注意力,儿臣在广州遇刺,只要能够推出一个人们能够接受,又合乎情理的替罪羊,这事自然就遮掩过去了。”

一听这话,康熙是越发的感兴趣,微笑着道:“这替罪羊可不好找,天下的聪明人不少,一旦被人揭穿,反倒就弄巧成拙了。”

“回皇阿玛,儿臣也是被逼的,情急之下,才冒出这个想法,还望皇阿玛替儿臣把握其中的分寸。”胤祯抬头望了康熙一眼,小心翼翼的说道:“儿臣这两年经办的差事不少,但多是跟商人有关,而商人却是既无实力涕无此胆量,这替罪羊由商人来当,未免牵强了点。

不过,儿臣最主要的差事,却是建造远洋舰队,远洋舰队一旦形成规模,必然会引起周边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对我大清抱着敌视态度的国家警惕、恐慌。他们谴人刺杀儿臣,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康熙闻言,眉头不由一跳,这可玩的有点过火,微微沉吟,他才试探着问道:“你是想嫁祸给日本?”

“皇阿玛圣明烛照,日本确是最为理想的替罪羊。”胤祯恭维之后,便慷慨说道,“自前明江南被倭寇荼毒之后,国民便对倭寇恨之入骨,大清入主中原以来,日本又拒不归附,且对南明余孽及郑氏一族多有援助,对我大清抱着敌视的态度。”

康熙微微点了点头,才道:“什么情急之下,才冒出这个想法,朕看,你是自打建造远洋舰队,就有了这个想法吧?”

“儿臣一点小心思难逃圣鉴。”见康熙识破自己的心思,胤祯也不再藏着掖着,神情肃然的说道:“日本撮尔岛国,却侵略成性,自隋以来,屡犯朝鲜,朝鲜乃我大清藩属,直接关乎我大清龙兴之地的稳定,不可不重视。

再有,前明时,日本尚称臣纳贡,至我大清,虽屡加招抚,却置若罔闻,拒不归附,岂能听之任之?更为甚者,儿臣在上海,听闻往返日本海商者言,日本根据郑成功的事迹编写了一部歌舞伎剧《国姓爷合战》,在日本风靡一时。

儿臣详细查询,方才知,郑成功生母田川氏(郑氏家谱称翁氏)是日本人,他生在日本,七岁时才被接回大陆。由此可观,日本狼子野心,此等跳梁小丑,岂能任其猖狂?”

第198章 太子心思

对于日本,康熙亦无丝毫好感,清初立国,为了宣扬大清乃是天命所归的正统及合法政权,在入关前后就开始了新的藩属体制建设,在成功的将朝鲜纳入藩属后,曾多次谋求和平解决与日本建立宗藩关系,却是再三遭受拒绝。

对于朝鲜,朝廷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武力解决,但对日本,就连康熙亦是有心无力,一个台湾,前前后后就打了几十年,不仅劳民伤财,打下来后,亦是处于荒废的地步,更何况日本?

而元蒙三征日本,皆是损兵折将,亦让大清朝廷上下所有大臣皆视日本为畏途,日本不称臣不纳贡,上至康熙,下至群臣,皆是视而不见,绝口不提,实则更多的则是无奈。要说康熙对征服日本不感兴趣,那纯粹是开玩笑,不说其他的,仅是把日本纳入藩属国,就足够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胤祯提出以日本为替罪羊,康熙就敏锐的感觉到,老十四这是欲对日本动手,一俟胤祯说到歌舞伎剧《国姓爷合战》,康熙就警惕起来,难道日本会成为第二个台湾?成为反清复明的基地?

默然半晌,康熙才道:“你的远洋舰队有把握征服日本?”

一听康熙如此问,胤祯心里大喜,看样子康熙是动心了,他忙躬身回道:“回皇阿玛,远洋舰队的真正对手是西洋各国海军,剿海贼是练兵,征日本,同样亦只是练兵,别说战列舰了,就是次一级的快速风帆战舰亦足够征服日本。”

康熙对老十四可谓是知之甚深,他既然敢夸下如此海口,那就说明他早有筹划,而且对远洋舰队有十足的信心,他心里不由暗自嘀咕,平日里还真没看出,老十四竟然有如此大的野心,打了日本还要打西洋?

想到这里,他心里突然一动,问道:“你说的海外可能有大片陆地,是否指用远洋舰队去征服?”

见康熙突然问到这个问题,胤祯不由暗笑,他自然清楚康熙想问的是什么,忙躬身回道:“回皇阿玛,远洋舰队建成,自然不是做銮仪卫使用,远征大洋是肯定的,不过,儿臣经过多方的打探,越发确定那片空白大洋里有陆地存在,一俟远洋舰队形成规模,便率舰队前往打探,不出三年,定然会有喜讯禀报皇阿玛。”

见胤祯言之凿凿,康熙不由放下心来,心情亦不由激荡起来,大片海外陆地,可不比台湾弹丸之地,现在对蒙古年年减丁,确实是有伤天和,再说,眼下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他亦开始隐隐有些担忧。

康熙很快又把思绪拉了回来,思忖了片刻,他才道:“远洋舰队要形成规模,还需数年,你既是有心征日本,今以日本做替罪羊,不虑引起日本警觉?虽说大清无日本人,可京城就有朝鲜的使者,还有沿海的海商,京报一刊载,这消息必然会传到日本。”

胤祯掷地有声的道:“皇阿玛,儿臣就是要让日本有所警觉,儿臣要堂堂正正的与之宣战,让他集中举国兵力,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使其丧失抵抗的信心。”

没听说老十四跟日本有仇啊?康熙瞅着胤祯直嘀咕,这哪里是要什么藩属,这完全是要灭其国,也不知,老十四哪里来的这么大的信心?倒真要再下江南去看看这远洋舰队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想想反正还早,老十四既有如此雄心壮志,亦不能泄其士气,届时,远洋舰队若真是实力强横,老十四征日的战略亦不是不可行,能省不少事,再说,先宣扬一下也好,省的征日本时,有人叽叽歪歪的,说什么穷兵黩武。

定了心来,康熙便道:“既是如此,那就让日本人背这个黑锅吧。”

毓庆宫,后院。

皇太子胤礽一边欣赏着舞蹈,一边品着美酒,自托合齐会饮案之后,他就知道彻底的完了,每日里,除了上朝或者是递牌子请安,他便纵情声色,尽情的享受这短暂的欢娱。

他很清楚,他现在的一举一动,康熙都派有人在无时无刻的监视着,他不想给别人招祸,亦想给子孙留点念想,因此,每日里都窝在毓庆宫行乐,对此,康熙倒从来不过问。

朱天保在这场倒太子风波中却是安然无恙,进入毓庆宫,闻知太子在后院,他亦不避嫌,直趋后院,胤礽见他前来,挥手屏退了舞女,方才微笑道:“九如,来,坐下喝一杯。”

朱天保默默的在他面前坐下,望了眼满不在乎的胤礽,轻声道:“太子爷,既然没希望了,不如出走,何苦束手待毙?”

“走?能走到哪里去?”胤礽轻叹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其躲躲藏藏一辈子,还不如在大院里安安心心过一生。”

“太子爷,恕奴才直言。”朱天保低着头道,“历来废太子岂能有好下场?”

“呵呵,九如,这——你就错了。”胤礽轻笑道:“谁也没我更了解皇上,他才不会去背杀子的名声,最多是把我圈了。”一口将杯中酒饮了,他又接着说道:“除非是老八上位,否则,其他兄弟上位,我都不会有性命之忧,当然,老八根本就没机会。”

嘴上是如此说,其实胤礽内心深处隐隐还报有一丝希望,前两天,他怀疑康熙有立老三的意思,可怎么想,怎么看,亦不象那么回事,真要说,一众兄弟中,老十四可说是最佳的继承人,但从康熙的种种手段来看,并不似有意传位于他的意思,这就让他有了一丝盼头,康熙会不会学朱元璋,立皇孙?

而他的次子弘皙,乃是康熙的长孙,从小就格外的受康熙喜爱,一直养育在宫中,康熙时常的带在身边,他已经是废了,可无论如何也得给儿子留一线希望。

朱天保见太子胤礽如此笃定,亦是暗自敬服,他放低声音说道:“三爷托人转告,想见您,私下谈谈。”

老三?他倒还真动心了?胤礽心里暗笑,老三历来是有贼心,而无贼胆,典型的书生本色,倒不失为一个好帮手,但见面却是莽撞了,沉吟了半晌,他才道:“转告他,沉住气,不要妄动,我自有安排。”

第199章 风云变幻

十二月初五,逢五大朝。

近两个月时间,朝中是大案不断,江南科考案、《南山集》案、托合齐会饮案,三大案接踵而至,皆是悬而未决,党争亦是风云变幻,太子党与八爷党激情火拼,刚刚分出胜负,十四皇子胤祯却又及时赶回到京城,在康熙的扶持下,轻轻松松的将原本人少式微的十四党一举壮大到几与八爷党并肩的地步。

京师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要么是身陷其中,要么是看的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根本就无所适从,人人都意识到二废太子在即,皇子们经过重新洗牌,新一轮储位之争,已经拉开了序幕。

康熙此时春秋已高,已再经不起折腾,二废太子之后,必然会新立太子,这新太子则必然是未来的国君,对于所有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来说,这既是一次百年难遇的机会,又是一次极为痛苦的选择,选择对了,那自不用说,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年老者亦可安享尊荣,福萌后代,选择错了,则是抄家流放,丢官罢职,转眼间繁华散尽,惨淡落寞收场。

在此至关重要的时刻,康熙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至为关键,究竟是入八爷党,还是进十四党?一众尚处于观望之中的官员都时刻关注着康熙的态度,谁也不愿意放过朝会的机会,但凡有资格上朝的官员一个不拉的全部到齐。

在经过冗长的听政之后,康熙微微挪了挪身子,开口说道:“昨日已接到审理江南科考案的大学士张鹏翮、江苏巡抚张伯行的奏章,江南科考案令人触目惊心,为国朝罕见之巨案,着将两江总督噶礼、安徽巡抚梁世勋二人革职,一应涉案官员俱押解回京,着大学士、六部、九卿等详查严议具奏。”

对于此案,一众官员心里早就有底,倒也不觉意外,一个个心里却都只是盘算,江南一下空出这许多的位置,康熙会如何安排?怕是又有一番龙争虎斗。

康熙接着又道:“《南山集》一案,原刑部尚书齐世武,结党营私,肆意妄为,广为株连,影响甚恶,皇十四子胤祯接手之后,细心甄别,拨乱反正,深得人心,朕夙夜匪懈五十载,始有今日文治盛世景象,出此逆案,亦是痛心疾首,今仰体天心,俯顺民意,从宽处理《南山集》一案,自《南山集》后,再无禁书。”

听闻康熙前半句,一众官员都还在暗自腹诽,不是你放任不管,齐世武能有那么大的胆子?不是你默许,太子党与八爷党会如此火拼?现在倒是把罪名都推在齐世武头上了。

但听完康熙的后半句,一众官员立时就楞了,自《南山集》后,再无禁书!这可是谕旨,要通传全国的,这无异于宣布朝廷将全面放开,再不以文罪人!大清再无文逆案!

静了片刻,一众官员立时就活泛起来,站前面的不敢交头结耳,却也是眼珠乱转,后面的则低声议论,一个个心头皆是轰然狂喜,特别是一众汉族官员,欣喜之色更是溢于言表。

稍后,一众官员又寻思开了,康熙何以在短短时间内,对《南山集》一案的态度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稍一琢磨,便都明白过来,肯定是因为十四爷,十四爷接手《南山集》一案后,彻底扭转了康熙的态度。此时,不管是哪个阵营的汉族官员,对胤祯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光地却是很快就联想到了京报,有京报做正面的舆论引导,确实比文字狱要高明的多,他心里亦是禁不住的感叹,这京报不过是邸报的延伸而已,为什么这么多年就未注意到这点呢?十四爷这小小的一个改动,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此事一旦传扬开去,十四爷在士林中的声誉,将无人能够逾越。

两大案子说完了,康熙停歇了一阵,扫了一眼殿中一众大臣,最后又在一众皇子身上一一扫过,才收回眼光,轻咳了一声,殿中马上就一片寂静,他这才开口说道:“江南乃国家粮赋重地,唯稳至上,迁江西巡抚郎廷极总督江南江西,内阁学士李成龙巡抚安徽,升太仆寺卿戴梦麟为江西巡抚,升广西左江道李世仁为安徽布政使司。”

江南官员的任命,胤祯最为关心,原本以为康熙会在江南科考案结案以后才会考虑,却未料到,康熙竟然是雷厉风行,这才将噶礼、梁世勋二人革职,就立刻另行委任了。

李成龙和李世仁胤祯根本就不熟悉,但江西巡抚郎廷极他却是清楚,乃是老八的人,太仆寺卿戴梦麟,他也清楚,是才放出来的太子一党中人,江苏巡抚张伯行是他十四党的人,如此一来,江南可就三党聚齐了,不知道康熙如此安排有何深意,仅仅只是为了平衡?还是不放心他?

皇太子胤礽对官员熟悉程度可比胤祯强的远了,内阁学士李成龙乃是与老三一道编书的,是经老三推荐才升的内阁学士,江南这下可真是热闹,看来,康熙对老十四在江南亦是颇为的防范。

八阿哥胤禩则是大为兴奋,他怎么也未料想到,康熙竟然把郎廷极提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上,看来,康熙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老十四,而是在大玩平衡。

对于广西左江道李世仁,因为品秩太低,几个阿哥都不知道是谁的人,老臣李光地却是心里清楚,这是他的门生,康熙对江南的稳定确实比较重视,各系人马都相互交插,以相互牵制。

三阿哥胤祉心里却是一跳,皇阿玛竟然在提拔我的心腹,虽然说只是平级调动,但内阁学士与地方督抚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可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难道皇阿玛真是有意立我为太子?

待一众王公大臣稍稍消化掉江南的人事变动,康熙又接着说道:“升内大臣绰尔济为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宗令雅尔江阿转领侍卫内大臣,皇四子胤禛接任宗人府宗令一职。内务府总管事马齐,着仍回上书房,迁礼部尚书嵩祝为保和殿大学士,入值上书房。迁礼部尚书王掞为文渊阁大学士,入值上书房。升礼部侍郎瓦尔答为礼部尚书,升翰林院掌院学士陈元龙为礼部尚书。”

这道谕旨一下,满殿王公大臣皆是目瞪口呆,继而在心里便是破口大骂,这是唱的哪一出?怎得想起一出唱一出,这么个搞法,让他们如何适从?竟然一口气提了两个大学士,提了三个上书房大臣,康熙这是老糊涂了?

马齐原本就是老八一党的,康熙四十七年,在百官公推太子时,力挺八阿哥胤禩,被康熙斥责,不久就调任内务府总管事,现而今,又把他给调回上书房,这明摆着是扩充八阿哥的势力?

嵩祝、陈元龙二人就不说了,未参于派系,但王掞却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康熙把他提为大学士,上书房大臣,背后有没有其他含意?太子难道又要咸鱼翻身?

瓦尔答是三阿哥胤祉的门人,绰尔济也是三阿哥胤祉的人,因为害怕养不大,康熙从小就把胤祉寄养在绰尔济家里,胤祉与绰尔济一家的关系自小就格外不同。

更让人惊讶的是,四阿哥胤禛竟然直接出任宗人府宗令,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的机构。分别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

宗人府既管人丁户籍,也管祭祀礼仪,还包揽教育后勤,并且是位居内阁、六部之上,是真正的位高权重,一应宗室亲贵都得仰看其脸色。

这一道谕旨可以说主要提拔的是三阿哥和四阿哥,这两人之前可都是紧跟太子的,一众大臣都一阵迷糊,康熙这是不准备废太子?还是准备另外又扶持一个党出来?朝堂上本来就已经有了八党和十四党,这再加一个党,他们怎么站队?

一众大臣皆觉的莫名其妙,根本就揣摩不透康熙的真实用意,前两日还在大力扶持十四阿哥,今日又突然变了风向,转而支持八阿哥,扶持三阿哥、四阿哥来了,前两天风头最盛的十四阿哥,竟是一丁点好处亦位得到。

李光地亦是不自觉的皱了皱眉头,一时之间猜不透康熙背后的想法,除了三个保持中立的成年阿哥,有争储倾向的阿哥,康熙都给予了支持和扶持,他是什么意思?还没有确定新太子人选?还要再考较一下诸位阿哥?

皇太子胤礽却是大为兴奋,康熙把这局面搅的越乱,就越说明他没有传位给这几个兄弟的想法,他是越来越肯定,康熙有传位皇孙的意思了。

八阿哥胤禩心里却是一跳,康熙这是意图又扶持老三?老四的位置亦是至关重要,康熙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想把老三老四捏合成一党?好在这次也不亏,郎廷极提为了两江总督。马齐也回到上书房,八党的实力仍然是最强的。

三阿哥胤祉则是心里狂跳,皇阿玛果然是开始安插他的心腹,为他铺路了。

第200章 机会

听到这里,胤祯心里倒是明白康熙的意图了,康熙的这番布局,乃是为他的秘密建储做准备,把老三老四顶出来,不过是为了混淆视听,让一众王公大臣认为他心中还没有中意的太子人选而已。

给老八一点甜头,既是为了平衡的需要,也是为了给老八一点希望,让他继续顽强的进取而已。只是不知道康熙心中究竟有没有属意的太子人选?若有,又会是谁呢?

稍稍想了想,胤祯就放弃了这无谓的想法,争就争吧,看他们能折腾出什么局面来?胤祯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总的来说,康熙对他的扶持力度还是最大的,朝中有李光地和张鹏翮给他撑着,又有康熙在上面玩着平衡,他倒也不用太担心,完全可以放心的去江南建造远洋舰队。

散朝后,胤祯不敢耽搁,急忙赶往正阳门附近的西江米巷,郑世昌花高价盘下了碾儿胡同的一处院子,做为京报的办公地点。第一份京报出刊,胤祯还真有点不放心,毕竟郑世昌的品秩低了点,怕他压不住那些个六科的给事中。

进入大院,胤祯就发觉稍微有点忙乱,穿官服、便服的,长随打扮的等等各色人等都有,见他进来,满院子的人都忙跪下请安,郑世昌闻报也迎了出来。

胤祯摆手叫一众人等免礼,快步走进了大厅,结果,又是一群人磕头请安,他只好赶紧的进了房间,一落座,他就开口道:“多开几道门,另外把工种分细一点,各自隔开,否则一天见礼就要浪费不少时间。”

郑世昌躬身道:“王爷训诲的是,昨日才盘下,连夜搬了过来,有些忙乱,明日就叫人整改。”

“恩。”胤祯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按衙门的规格改,京报迟早要纳入朝廷的正规体制。”

闻听此言,郑世昌心头大喜,立即躬身道:“下官谨尊王爷钧旨。”

胤祯这才问道:“京报准备的如何?”

“回王爷,时间紧,下官是雇了一家刻书局代为印刷,其他版面皆已准备好了,只差首版的谕旨奏章。”郑世昌说着,对外招了招手,一个长随急忙拿了封密封的信封过来。

郑世昌看了看封口,才折开,抽出一张半成品的京报来,双手呈了上来,胤祯见他保密意识还不错,亦是甚为满意,接过京报仔细看了看。

这张京报约摸四开大小,纸张厚而洁白,字迹清楚整齐,看起来极为的清爽,胤祯看的极为满意,笑问道:“一张报纸的成本是多少?”

郑世昌陪着笑道:“回王爷,下官还真没来得及细算,不过,总在二十五文至三十文间。”

按一万份算,一年亏损就在二万两以上,足够吓退所有想打主意的人了,胤祯点了点头,道:“就按这标准办。”

养心殿,西暖房。

康熙在下朝后并未歇着,凝神冥想了一阵,提笔写道:“朕今春秋已高,听政年久,众亦谓朕事事经历,无不周知,但不闻不见之事甚多,虽有言官,却多是瞻顾缄默之辈,是以噶礼、梁世勋、托合齐等辈小人,乃敢上下勾结,构结党羽,贪赃枉法,胆大妄为,令人发指。尔等皆朕所信任,至任大臣,于请安折内将应奏之事,各罄所见,开列陈奏。

朕于诸事谨慎,举朝无不知之,凡有密奏,无或泄漏,一概奏折,不迟时刻,皆不留稿,阅后即手批发还。尔等果能凡事据实密陈,则大奸大贪之辈,自知畏惧,或有宵小诳主,窃卖恩威者,亦自此顾忌收敛。”

写完之后,他吩咐张廷玉道:“给在京及各省有密折之权的官员每人眷抄一份,用印之后寄发。”

张廷玉双手捧着密谕回到案桌,看了一遍,便开始抄了起来,他是天份极高之人,联想到今日朝堂上的情形,立时就明白过来,康熙这是不放心一众皇子,要京师、地方的大员随时随地密奏一众皇子的动静。

京城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散朝回到各自衙门、府邸,都在心里细心的揣摩康熙今日朝会上说的那几道谕旨,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雍亲王府。

四阿哥胤禛做梦也没想到康熙竟然让他出任宗人府宗令,在这个位置上,可是有大把的机会拉拢宗室亲贵,历来就没皇子担任过这么重要的职位,真不知康熙此举有何目的?而且他同时还大力的提拔老三的门人、心腹,老八也是获益不少,惟独老十四这次没得彩头。

琢磨不透康熙的想法,胤禛自然而然的来到了邬思道所在的南院。

邬思道正在看书,见胤禛微蹙着眉头进来,拱手揖了一礼,便微笑道:“今日逢五大朝,圣上可是有了异常的举动?”

胤禛点了点头,道:“非是一般异常,我一路回来,亦未琢磨透皇上此举是何意图。”说着,他便将朝堂上的详细情形细细的述说了一遍。

邬思道思忖了半晌,才道:“圣上这是放鹿于野。”

放鹿于野?胤禛一楞,脱口道:“皇上心中还未有中意的太子人选?”

“那倒未必。”邬思道摇了摇头道:“圣上此举,有两种可能,一是心目中还未确定太子。二是已经有属意的太子,以此办法来保全。”

“那究竟是哪种可能大一些?”胤禛急切的问道。

邬思道含笑道:“思道亦不清楚,不过——,不管是哪种可能,对四爷来说,都是机会。”

机会?如果康熙心目中已经有了属意的太子人选,还有什么机会可言?胤禛疑惑的瞅着邬思道。

“呵呵,人心是会变的。”邬思道笑道:“即便圣上心中已有所属,但只要不宣布出来,所有的皇子则皆有机会,人是会变的,人心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