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弊主-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俟众人谢恩落座,贞武瞥了一眼赵申乔,才从容道:“赵申乔在早朝上对士绅监督地方官员有所质疑,此事,朕与上书房大臣商议过,行使监督之权的士绅,将由本地士绅公举,名额是有限制的,最多也就三、五人。
自明以来,州县官员的主要职责已经变成了征收赋税、力役和维护地方统治秩序,在推行新政之后,因为利益的关系,士绅与官员必然形成对立的局面,由士绅监督地方官员,不仅提高了士绅的地位,也是出于保护士绅的利益的考虑,同时,也能防止地方官员贪贿害民,而且有利于宗族保护自身的权益。”
赵申乔没料到贞武一来就解释这事,更未想到这条新政背后还有如此多的益处,至少贞武所说的在表面上是立得住脚的,他忙躬身道:“皇上高瞻远瞩,微臣着实愚钝,浑未意识到这条新政竟是一举数得的利国利民之举。”
贞武点了点头,便看向在座的众人,沉吟着道:“春秋以来,影响甚巨的变法有四,即商鞅变法,王莽新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然而,除了商鞅变法堪称成功之外,余者皆是人亡政息,是何缘由?诸位皆是大清栋梁,议议这个中原因,诸位尽可畅所欲言,朕不以言罪人。”
众人一听这话,登时就明白过来,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废除耗羡、士绅监督地方官员等四条新政堪称是第五大变法,贞武这是要他们以史为鉴,吸取历代变法的经验教训,为顺利推行新政做准备,看来,新政可能在短期内就会推行。
在座众人中,胤祉、赵申乔、鄂尔泰、田从典四人皆是第一次被贞武召集参与如此重大事情的商议,老三诚亲王胤祉微微有些动容,老十四此举,无异是表明欲将他纳入核心圈子,赵申乔倒是颇为淡然,摊丁入亩一直就是他跟进的,鄂尔泰、田从典则大为激动,因为这无疑是贞武要重用他们的信号。
众人思忖了半晌,胤禩便率先开口道:“皇上,臣窃以为,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离不开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变法十八载,已足够在变法中获益阶层壮大到足以抗衡反对阶层的地步,而其他三次变法,王莽新法,王安石变法皆时间太短,无法培植得利阶层,张居正变法虽然时间稍长,却也不足以培植得利阶层,而且反对阶层实力太过强盛。”
听的这话,众人心里都是一紧,摊丁入亩实则就是张居正变法的延伸,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废除耗羡这二条甚至更狠,同样是得罪遍天下的官员士绅,这反对阶层同样强大,不过一想到贞武是皇帝,而且今年才二十七岁,众人便不由的松懈下来,只要这主子不中途变卦,就不存在任何风险,当然,对于事事都要革新,皇权高度一统的贞武,他们根本就不担心他会中途变卦。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含笑道:“说的在理,商鞅奖励军功,推行制定军功爵制不仅减小了变法的阻力,分化了旧有利益阶层,也壮大了变法获益阶层。”
见胤禩拔了头筹,胤祉亦跟着道:“臣窃以为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在于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而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是中途对变法产生动摇、张居正变法的明神宗则是最后变卦,使的变法难以彻底贯彻。至于王莽,虽然没有变卦,但其新法实是复古,不合时宜。”
贞武微微笑道:“朕极力推行新政,自不会有半途变卦之虑。”
张鹏翮一直没有吭声,心里却在琢磨贞武让他们讨论四大变法的用意,以史为鉴,这主子推行新政最想遵循哪一个经验?
见无人开口,萧永藻微微欠身道:“皇上,奴才窃以为,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乃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结果,商鞅变法实则是分为先后两个阶段。
初步阶段,商鞅是以奖励耕战为主,此阶段长达十年之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变法经验、也积攒了人脉,培养了支持变法的力量和阶层,为日后的深度变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商鞅推动秦王迁都咸阳,觉的时机成熟了,才进行第二阶段的深度变法,在极小的阻力下,顺利贯彻新法,一举彻底改变了整个秦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孝公死后,杀死商鞅的秦惠王为了国家的稳定,不得不继续执行商鞅之法,这一切皆得益于其深厚的基础。”
循序渐进?贞武眉头微微皱了皱,才沉吟着道:“摊丁入亩实则便是源于张居正的变法,在试行,以及江南全面推行摊丁入亩之时,不少州县实则已经实行多年,此时全面推行,亦算是循序渐进。”
听的这话,赵申乔一躬身道:“皇上,虽然如此,但在江南推行摊丁入亩亦是阻挠重重,士绅富户多有反对,各地署衙不时有刁民借故生事,讥讽怒骂之声不绝于耳,如今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废除耗羡,不少地方官员亦势必从中作梗,微臣恳祈在推行新政之时,加大对吏治的整饬力度。”
听的这话,张鹏翮登时明白过来,忙紧跟着道:“皇上,推行新政与整饬吏治不可混为一谈,推行新政首重竖立朝廷威信!必须言出如山,令行禁止,如此才能震慑地方官员、士绅豪强。商鞅立木,便是为了取信于民,亦正是基于此,商鞅变法才得以成功。”
贞武极为赞赏的看了他一眼,又扫了众人一眼,才道:“变法之成败,因素很多,但朝廷之威信,信誉至关重要,要让官绅士民相信朝廷,信任朝廷,新政才能得以彻底贯彻执行!朝廷能稳如磐石!
对于朝廷而言,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军事危机皆不足道,朕最怕的是信任危机,如果官绅士民对朝廷的政令皆不信任,朝廷分崩离析亦就为时不远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实则便是信任二字。”
第712章 变法实质
信任危机?在座众人不由皆是一愣,朝廷的信誉难道更重于军事?大清入关之时,天下百姓谁相信大清的朝廷?大清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依仗着战无不胜的八旗骑兵,大清朝廷的威信建立,完全是依靠血腥残酷的镇压,与信任何干?
众人心里对贞武这番话虽然很不以为然,却也不肯出声反驳,只是默然以对,商鞅徙木,取信于民,推动变法的事情那是明摆着的,这事即便是展开辩论,一时半会儿也分不出高下,与贞武争论,他们首先就处于下风,再说了,争论这事也毫无意义。
见众人皆是默然不语,贞武心知他们对此不以为然,略一琢磨,他便隐隐猜到众人心思,沉吟片刻,他便接着道:“打天下与治天下不可同日而语,元朝之时,蒙古铁骑天下无双,何以无百年国运?治理天下,岂能一味依仗武力?
朕为何要强调朝廷的信誉?民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商无信不兴,国无信则不稳,就以赈灾为例,大清每年皆有大小不等之天灾,百姓信任朝廷,灾民则会安心等待赈济安置,百姓若是不信任朝廷,将是何等情形?
灾民会恐慌,不及朝廷赈济,他们就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会攻击地方署衙以及缙绅富户,开仓放粮,继而出现大规模暴动,糜烂地方,福建灾民暴动,是朕带兵前往安抚的,虽然成功安抚暴动之灾民,但地方缙绅富户已是十室九空,地方县衙亦尽数被毁,不仅地方元气大伤,朝廷亦是劳师糜饷,若是年年如此,处处如此,大清即便兵锋鼎盛,又能支撑几年?
朕所例举者,仅是赈灾,实则朝廷信誉缺失,危害远不止与此,轻则政令不通,律法不公,民怨沸腾,社会秩序混乱,重则礼崩乐坏,民心尽失,地方糜烂,动摇国本。”
听的这番话,一众人等尽皆动容,张鹏翮率先躬身道:“皇上圣虑深远,洞彻秋毫,烛照万里,实是大清之福。”
一见这情形,贞武知道依着奏对格局众人定然是要进行一番称颂,他对这些个颂词早已经听的耳朵发腻,当下便伸手虚按了两下,止住了众人的称颂,然后才道:“朕最近对历代的变法多有查阅,朕发现,历代变法,其实质皆是愚民弱民损民以富国。”
听的这话,众人不由面面相觑,大为意外,贞武这是什么意思?历来变法皆是因为朝廷财政紧张,收入枯竭,变法的目的便是为了富国,这自然是要盘剥百姓以富国,否则谁吃饱了撑的没事去鼓捣变法,历来主张变法的大臣能有几个落的善终?主张变法的君主谁又不是声名狼藉?再说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难道不是盘剥百姓以保证朝廷的岁入稳定?
贞武扫了众人一眼,便接着侃侃而道:“商鞅变法是弱民愚民,他明确提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鞅变法不仅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将百姓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之上。
汉武帝改革则是明目张胆的对百姓进行掠夺,或许称之为抢劫更为妥当,卖官鬻爵、算缗与告缗、盐铁官营、统制货币等措施,可谓是不论贫富,不论农商,全方位的一场掠夺,手段之疯狂为历代变革之冠,堪称是开一代之先河。
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改革,是朝廷设计的一套从豪强地主手里抢夺百姓、抢夺赋税的变法方案,这是一个很温和的改革,利国利民利豪强地主,朝廷得以成功与豪强地主和平分享百姓的地租。
唐德宗宰相杨炎的‘两税法’,是公然为增加朝廷收入而进行的一场变法,不仅将苛捐杂税全部并入了两税法,变成了正规的赋税名目,而且废除了实物纳赋,首创以钱缴纳赋税的制度,导致钱贵物贱,物价暴跌,朝廷却因此钱粮满仓。
王安石变法亦不过是明里打着方田均税的幌子,暗里为国敛财,方田均税法不仅拖拖拉拉,时断时续,而且无疾而终,倒是能为国库敛财的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被执行得异常坚决和彻底。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同样是打着税负公平的幌子为国敛财,赋、役合并将一应苛捐杂税全部合并,丝毫没有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相反,这些苛捐杂税的名目,很快又在“一条鞭法”之外,再度出现,实是变相增加赋税。
说到这里,贞武停了下来,端起茶盅呷了口茶水,在座众人皆是满头雾水,这主子是什么意思?听他的语气是要推行惠民强民的变法?这四条新政里面,也仅只有废除耗羡这一条对百姓有益,难不成还有其他新政?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之时,贞武放下茶盅,又接着开口说道:“大清推行新政与历朝历代变法的目的不同,不是以增加朝廷收入为目的,也不以愚民弱民损民为富国手段,大清既要富国,亦要强民。这是大清推行新政与历代变法在本质上的区别。
这一点,必须要区分清楚,大清并非是因财政困难而推行新政,而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为了缓和百姓与官绅矛盾,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而推行新政,是以,要坚决彻底的丈量清理田地,以收税负公平之效,对于徇私舞弊之地方官吏,不必等旨,以十恶不赦之罪就地处决,家属发往美洲为奴。
其次,新政之后,要彻底杜绝再出现新的苛捐杂税,朝廷必须在京报上将征收的各种赋税名目汇总,并一一列明,并简化注明,不仅要让士绅看的懂,亦要让百姓清楚明白,以此杜绝地方官员再另行增加摊派各种杂费。
再则,取消户丁编审制,革除官户、宦户、儒户等名目,废除贱籍,一应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尽皆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大清境内,包括南洋澳洲,皆允许百姓自由流动。
总之一点,必须让百姓从新政中受益!以上几点,着上书房、内阁、六部九卿广为商议,新政四条亦当在京报宁报广泛辩论,不必藏着掖着,迟早是要公诸天下的。”
听的贞武这番话,在座众人不由暗暗松了口气,贞武仅仅只是添加了一条废除贱籍,允许百姓自由流动的提议,这事无关轻重,影响不大,而且贞武也还留有回旋余地,着他们商议,众人虽然明知只是走走过场,却也是暗自欣喜,贞武这次总算是给他们留了点情面,一众人忙躬身道:“臣等尊旨。”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又接着吩咐道:“上书房会同吏部、礼部商议一下如何保障、改善官员在离职期、致仕后的俸禄福利的事宜,这不仅关系到推行新政,亦关系到整饬吏治,必须切实保障官员无后顾之忧,才能谈及杜绝官员贪贿,朕希望所有官员皆清正廉洁,严于自律,不仅要养廉护廉,擢拔褒奖清官,更要保障清官活的体面,无后顾之忧,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清官,扭转官场贪贿之风。”
“臣等遵旨。”张鹏翮、萧永藻、嵩祝等人忙躬身应到。以清廉著称的赵申乔对此却是颇不以为然,不能甘于清贫,那能叫清官?当然,这话他不敢说,这话一出口必然是得罪遍天下所有官员,他虽不惧,却也得为正被审查的儿子赵凤诏考虑。
张鹏翮却是留意到贞武虽然点出了此事的重要性,却并无催促之意,亦未限定时间,立刻就明白贞武的意思不过是先放出风声以造势,这事怕是要拖到明后年,待他手头宽裕之后才有可能实施,当下就打定主意,贞武不主动问起,坚决不提这事。
贞武确实之报之吹风造势的想法,如今处处要银子,都比这事重要,短期内根本就没实施这事的可能,说完之后,他就将此事置于脑后,瞥了胤禩一眼,道:“工商杂税革新已经在京师、江宁试行了数年,胤禩、鄂尔泰尽快将这几年试行的情况总结具奏,具体的税率,收入对比,试行后各行业对此的反应,对物价对各行生意的影响以及工商杂税革新的利弊皆详细的列出来。”
胤禩、鄂尔泰忙躬身道:“臣等遵旨。”胤禩倒是无所谓,鄂尔泰却是心中大为欣喜,贞武总算要开始大力推广工商杂税革新了,这可是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逐一安排妥当,贞武才看向胤禑,道:“大清不因言罪人,京报作为朝廷的喉舌,层层审核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稍有疏忽。宁报是朕刻意为京报竖立的一个对手,独角戏自然没有对手戏有吸引力,京报宁报的辩论如今已经吸引全天下的目光,对于明亡原因的辩论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对新政的辩论才是正题,希望京报能够不负朕望,大放异彩!”
第713章 倭奴
沉寂了四日的京报终于开始了猛烈的反击,所有版面皆是剖析明亡缘由,论述缙绅的地位责任,阐述新政的文章,一应文章或是出自李光地、张鹏翮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士林中亦是声名卓著的大员之手,或是出自张伯行、戴名世、陈梦雷等文名、清名满天下的名士大儒手笔,就连剖析明亡缘由的明史馆一众官员在士林中亦是声名不菲。
这期京报一出,立刻就在京师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且不说朝廷的态度,仅是冲着这些名臣大儒的名头,就足够引得人人争相抢购传阅,京报很快便被一抢而空。
这段时间,摊丁入亩和山西试行的新政早就因京报和宁报的辩论闹是沸沸扬扬,作为新政的受害者,一众士绅对新政之事自然是格外关心,一见京报的这副架势,一众士绅皆是嘴里发苦,心里发凉,看了朝廷并不因天下士绅的强烈反对而有所妥协,这是准备新一轮的舆论宣扬了。
随后几日的京报证实了他们的这种猜想,大批朝廷大员撰写的文章也开始出现在京报之上,有满人也有汉人,而且汉人大员更多,不断传出来的消息更令士绅心寒,朝廷通过保障、改善官员在离职期、致仕后的俸禄福利等措施弥补官员的损失,将官员从官绅之中分离了出去。
宁报对此的反应自然是激烈无比,不仅是一众士绅商贾为了自身的利益大举聘请枪手在宁报上猛烈攻讦新政,一大批怀才不遇,梦想着一夜成名的秀才举人亦是挖空心思,不遗余力的撰文驳斥。
在京报宁报连续不断的辩论中,宁报的知名度一路上扬,很快就人尽皆知,输捐的、打广告的士绅商贾络绎不绝,两江总督郎延极自是乐不可支,迅速扩大宁报的规模,很快就将宁报发展成一日一刊的日报,质量亦不断得到提升。
见宁报如此公然攻讦朝廷的新政竟然没有一点事,南北各地不少小心谨慎处于观望之中的士子开始按捺不住,不断有人开始撰文加入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辩论,有持反对意见的,也有持支持意见的。
南北各地的士子皆是就近投稿,这使的宁报稍有变化,刊载文章一改以往一面倒的反对之声,开始出现支持新政的文章。然京报却根本就不刊载反对新政的文章,以至京师士绅抱怨不休,不少人赶往天津联合天津士绅恳请直隶总督施世纶创办津报。
不独是京师天津的士绅有这想法,广州、福州、杭州、西安的士绅也开始纷纷恳请地方官员仿效宁报,创办地方报纸,各地的总督巡抚也眼红宁报的收入,纷纷上折子恳请创建地方报纸。
朝野上下对新政争论的热火朝天之时,京师的王公勋贵的注意力却被倭国的奴隶吸引了,理藩院传出风声,倭国从今年起,向大清提供三十万熟练工匠和青壮农民。
消息一传开,一众王公勋贵大为动心,立时就迫不及待的赶往廉亲王府打听具体的情况,对他们来说,这批倭国的熟练农民实在是太重要了。
美洲封国地广人稀,最缺乏的就是开荒的奴隶,因为朝廷限制各封国旗人的数量,没有奴隶,封国根本就难以迅速发展,一众王公勋贵原本是等着非洲的黑奴,未料到倭国竟然会提供三十万熟练的农民和工匠。
这对他们而言,无异于一场及时雨,熟练的农民比起不熟悉农耕的黑奴可就强的太多了,美洲封国虽然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野物众多,但依靠狩猎或是放牧解决不了众多人口的生存问题,封国要快速发展,必须大规模种植,不解决粮食问题,一切皆是奢谈。
一众王公勋贵在廉亲王府西花厅一直等到下午申初时分,才听下人禀报廉亲王回府,简亲王雅尔江阿,显亲王衍潢,裕亲王保泰、康亲王崇安,多罗顺承郡王布穆巴,克勤平郡王纳尔苏,顺承郡王勒尔锦等纷纷起身相迎。
胤禩才从畅春园回来,略微洗漱,换了身常服就赶了过来,进门与众人叙了礼,他便径直在主座座下,待众人落座之后,他才含笑道:“各位皆是为倭国那三十万熟练工匠和青壮而来的吧。”
裕亲王保泰微微笑道:“八哥,别吊胃口了,倭国这批工匠和青壮是不是奴隶?多少银子一个?美洲封国对旗人数量有限制,对奴隶数量有没有限制?”
胤禩呷了口茶,斯条慢理的道:“倭国这批工匠和青壮是皇上同意三年之内不从倭国贩运金银铜等金属,并且用百五十万石稻米与倭国换来的,不是奴隶,只是十年的长工。”
一听不是奴隶,一众王公勋贵不由大失所望,奴隶和长工,这差别可就不是一般的大,最起码的一点,长工是要付工钱银的,而且死了还要赔偿,再说了,运去运来的,这开支可不小,雅尔江阿话头一转,便问道:“八弟,海军九月就远征非洲,明年六月之前,黑奴可能够抵达吕宋?再则,黑奴会否农耕?”
见众人一脸的失望,又听的雅尔江阿问起黑奴之事,胤禩不由微微笑了笑,才道:“非洲黑奴明年肯定会有,六月之前能否抵达吕宋,眼下谁也说不定,会否农耕,这也不好说,黑奴有会农耕的,也有不会的,再说,欧洲人也在非洲大肆的捕捉黑奴,如今一切尚言之过早,须得在非洲立住了脚,才能有个准信。”
听的欧洲人也在非洲捕捉黑奴,众人不由一阵无语,皆在心里犹豫,是否要倭国的这批长工,微微沉吟,显亲王衍潢才开口道:“皇上一直有心改变宗藩关系,对倭国更是素无好感,十年之后,谁知道是什么情形?”
听的这话,众人不由一喜,贞武素来好战,又一心要改变宗藩关系,从他对倭国的种种手段来看,不是好感的问题,而是憎恨,十年之后,海军会发展到什么规模?倭国怕是早已划入大清的版图了,长工又如何?
胤禩微微点了点头,才含笑道:“皇上有旨,倭国这批青壮,发卖的价格是二十四两银子一对。”
十二两银子一个?众人微微一怔,便大为欣喜,既是长工,就不可能发卖,贞武这明明就是将倭国这批青壮当奴隶来卖的,十二两银子一个熟练的青壮农工,这价钱并不贵,这买卖绝对合算。
胤禩望了众人一眼,仍是微笑道:“奴隶的事情,你们无须担忧,明年,非洲黑奴和莫卧尔的奴隶就能源源不断的大量供应,诸位不必争抢,根据各自的财力和运输能力量力而行便可。另外,海外封国是不限制奴隶数量的,旗人的数量亦会慢慢放宽,再则,皇上已经允准海外封国装备旧式火器,不过,不是白送,要银子买,新式火器在三年后亦将逐步放开。”
一听这话,众人不由暗自欣喜,不限制奴隶数量,又有足够的奴隶供应,那岂不是天高任鸟飞?对于火器,他们到是不太上心,既然新式火器三年后就开始放宽,何必花冤枉银子去买老式的火器,有那银子还不如买奴隶。
裕亲王保泰微微欠身道:“八哥,奴隶咱们都想买,可如今手头着实拮据,八哥能否跟皇上提一提,让‘四大恒’再借贷一批银子给咱们?”
“这点银子,你们也出不起?”胤禩含笑道:“即便是五千人,亦才六万两而已,何须借贷?”
“八弟分封在非洲,这可是节约了一大笔银子。”雅尔江阿颇有些酸溜溜的道:“买奴隶的银子只是小头,运输、粮食供应才是大头,即便是由横须贺登船直接奔赴美洲,也是近半年的航程,垦荒亦要半年才见收益,粮食和运费比身价银更贵,再则,人越来越多,船队规模亦的跟着扩大不是。”
原来是要扩大船队规模,胤禩点了点头,道:“皇上对海外封国历来是大力支持,下次觐见,我旁敲侧击一下试试。”
众人一听,皆是大喜,纷纷拱手道谢,胤禩回了一礼,才道:“有一点需的说明,倭国的工匠和青壮都是男女成对的,工匠更是允许携带一家老小,发卖亦是成对的发卖。”
一众王公勋贵听的不由一愣,女人算哪门子青壮?也十二两银子一个?这不是成心坑他们吗?还有工匠,一个工匠带一大家子,都按人头算,岂不是要亏死?
顺承郡王布穆巴瞥了众人一眼,才冷冷的道:“八叔,这样的奴隶咱们可买不起,非洲黑奴和那什么莫卧尔奴隶是不是都是这样成对的发卖?”
胤禩亦不着恼,仍是微笑着道:“非洲黑奴、莫卧尔奴隶只卖男的,价格也比倭国奴低,初步定价是十两,对于这三十万倭国青壮,皇上着实舍不得卖往美洲,规定每人每年最高只能买二千人。”
限购?众人不由大为疑惑,裕亲王保泰迟疑着道:“这是为何?”
“很简单。”胤禩也不卖关子,简洁的道:“倭国人勤劳肯干,一人顶得上两个非洲黑奴,女人亦是务农的好手,而且,成家有孩子的奴隶更易于管理,再说,这孩子不就是家生子儿?”
听的这一说,众人亦不觉释然,他们谁家不是一大堆奴才,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倭国女人既是务农的好手,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第714章 大局
次日早朝之后,贞武回到澹宁居前殿,便令包福全将密折匣子搬来,对于京报宁报的辩论,他并不上心,说白了,宁报不过是唱白脸的,作用只是烘托京报,他发起这场辩论,不过是为了宣传新政,让新政深入人心,为推广新政减小阻力。
之所以让宁报大肆攻讦朝廷政令,批驳新政,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不管什么年头,批驳朝廷政令都是最能勾起百姓的兴趣,吸引百姓的注意力,当然,这也是宣扬朝廷不以文罪人的一种手段,宁报上既能公然攻讦朝廷,著书立说自然也就无须太多顾忌。
自明至清,文字狱屡见不鲜,文人士子尽皆养成不言时事的风气,要扭转这种风气,非的下猛药不可,通过京报宁报的这次辩论,不仅要开一代风气之先,亦要以此鼓励士子关心国事,天下事。
对于各省督抚上折子恳请创办地方报纸一事,他尽皆留中不发,目前的大清还不具备全面放开言论的条件,一则读书人太少,二则如今正处于大变革之期,猛然全部放开,他心里也没底,缓上两年再说,要放也必须慢慢的放。
这几日贞武对密折十分上心,包福全也知道这段时间事情特别多,江南在推行摊丁入亩,山西在试行新政,西安在发卖满城,京师在扩充禁卫新军并且向直隶及周边各省征招民人,海军征伐非洲出兵的日子又就在最近,桩桩件件都不是小事,他自然不敢怠慢,早早就将收到的密折匣子准备妥当,听的贞武的吩咐,他立刻就从偏殿将一迭密折匣子抱了过来。
贞武最关心的还是海军远征之事,将包福全屏退之后,他便先翻看有无噶罗巴的,二十多个匣子翻遍了,也无南洋的,贞武眉头不由微微皱了起来,如今已是九月初四了,按理噶罗巴应该有消息了才是,总不会遇上大风暴吧,如今南洋海面应该已经过了风暴期才是。
自我安慰了一番,他便摒弃这些杂念,沉下心来批阅密折,包福全这时又匆匆进来禀报道:“皇上,诚亲王胤祉、恒亲王胤祺、淳郡王胤佑、履贝勒胤祹在外递牌子求见。”
贞武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心中一阵疑惑,老三、老五、老七、老十二咱们凑一块来了?微微沉吟,他便隐隐猜到,这几兄弟怕是为的海外分封一事而来,否则老五、老七、老十二是不可能与老三凑一起的,略一沉吟,他便道:“让他们进来,另外,将坤舆万国图取来。”
诚亲王胤祉、恒亲王胤祺、淳郡王胤佑、履贝勒胤祹几人确实是为了海外分封一事而来,自打首航美洲的船队返航之后,美洲的各种情形就在京师王公勋贵间被吹的天花乱坠,一众未曾得到分封的王公勋贵,谁个不是羡慕嫉妒的两眼发红,却又不敢主动恳请分封。
海军征伐非洲,老八、老十三等兄弟被分封非洲的消息传出之后,他们胤祉、胤祺、胤佑、胤祹他们心里都跟猫挠似的难受,好不容易这次推行新政,贞武提到了要加大对美洲的分封,他们不由的喜出望外,偏偏贞武说过之后就没了下文,这可急坏了一众人等。
倭国三十万熟练工匠和青壮发发卖的消息传出之后,一众未受到分封的王公勋贵更是眼馋不已,有广袤肥沃的土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奴隶,那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更别说还有让人想起就睡不安稳的金矿银矿了。
老五、老七终于按捺不住,拉了老三和老十二前来试探风声,四人进了殿,便恭敬的叩首道:“臣胤祉等恭请皇上圣安。”
贞武放下手中的折子,看了四人一眼,含笑道:“免礼,赐座。”
待的胤祉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