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弊主-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才道:“朕三令五申不得挪用贪侵赈灾钱粮,晋陕两省却仍然是置若罔闻,擅自挪用克扣赈灾钱粮用于河道,地方亏空亦是骇人听闻,为免地方官员恶意盘剥百姓以填还亏空,才迫不得已提前清理山西亏空,试行新政,亦是顺势而为。如今朝野上下,官绅士民对摊丁入亩、山西新政皆是极力反对,诸位以为该如何应对?”
听的这话,几人皆是暗自腹诽,如何应对?你不是一手策划了宁报,京报的大辩论吗?总不至于虎头蛇尾或者是半途而废吧,张鹏翮躬身道:“回皇上,舆论正面引导,实为上策。”
胤祥却是接着道:“皇上,臣愚钝,宁报亦是朝廷在江南的舆论机构,何以不正面引导,却反其道而行之?”
第699章 自做孽
听的胤祥这话,几人皆是屏息静听,他们虽然都清楚京报宁报的辩论是出自贞武的授意,却不清楚贞武为何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舆论引导,很显然,贞武不仅是在丛恿鼓励宁报抨击新政,而且是未做任何限制的,这种不加以限制的辩论,风险着实有些大,以贞武一贯的风格来看,这背后定然是另有用意,不清楚这主子的用意,他们自然不敢妄言。
贞武瞥了一眼胤祥,才微微笑道:“朕之所以要郎延极创办宁报,为的便是给京报竖立一个对手,若是宁报亦跟京报一个口吻,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跟写文章是一个道理,一味的平铺直叙,勾不起人的兴趣,要有矛盾,有冲突,有辩论,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和注意。
朕之所以对宁报不加以限制,既是要营造出不以文罪人的宽松氛围,亦是要倡导官绅士民关心国事,天下事,积极监督议论国事,宁报就是朕为他们搭建的监督议政的一个平台。
再则,有如此一个平台,朝廷亦能受益不浅,不仅能够更多的了解民情下情,亦能从他们的挑刺和诘难中发现漏洞和不足之处,以收拾遗补缺之效。
此番借探讨明亡原因挑起京报宁报的辩论,并引起江南官员士绅对新政的抨击,一举奠定宁报的地位,并引起官员士绅商贾百姓对宁报的关注和兴趣,朕觉的效果甚好。”
让士绅监督议论国事,这又是唱的那一出?自古至今,就从未听闻过,听的贞武侃侃而谈,胤禩、胤祥、张鹏翮几人不由都是一呆,贞武的意思是让宁报畅所欲言,允许宁报对朝廷对官员肆意抨击,这岂不是乱套了?这纯粹就是自做孽,闲的没事,找骂!
微微沉吟,萧永藻才试探着道:“皇上,即便如此,奴才窃以为也不能不稍加限制,不能让他们攻击满洲,危及大清正统。”
贞武不以为意的道:“大清统御天下七十余载,荡平了西北边患,靖平了江南海患,天下一统,对内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各安其职,以致百业兴盛,商贸昌盛,国安民治、盗贼宁息。
对外则开疆拓土,诸番臣服,万国来朝,可谓是民康物埠,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大清子民早已视大清为正统,即便有心怀怨恨之士人偶有攻讦之言,又何能抹杀大清之正统?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是否正统,非是朝廷说了算,天下士绅百姓心中自有比较,大清不仅要媲美前明,更要超越前明,超越汉唐,大清需要的不仅是天下太平,民康物埠,更要开发民智,广拓言路,要让士绅百姓以大清为傲,以大清为荣,衷心拥护大清,维护大清的统治。”
听的这话,胤禩、胤祥不由心中恍然,难怪老十四一坐稳位置就开始革新八旗制度,又是逐步放宽对旗民的限制,又是解除了对地方驻防八旗的束缚,而且大力推行满汉一体,鼓励满汉联姻,原来竟有如此野心。
张鹏翮、萧永藻、嵩祝三人也为贞武的这番雄心震得不轻,贞武竟然跟康熙一个德行,也是想要做千古一帝,谁也没想到,他创办宁报的用意竟是要形成一个能够自由发表言论,甚至是抨击朝廷,抨击朝廷政策的平台,以此来鼓励士绅商贾监督议论朝政。
微微沉吟,张鹏翮便躬身道:“皇上,鼓励士绅商贾监督议论朝政,实是亘古未闻,此举无异于开一代之先河,唯有胸襟宽阔之明君方敢轻尝,微臣窃以为,此举有利于开发民智,广开言路,亦有利于对朝廷大员地方官员的监督,有利于朝廷及时发现施政的不足。
然而,此举亦无异于加大了朝廷施政的难度,加大了朝廷对舆论的引导难度,亦有可能形成清谈误国之不良风气,亦不利于稳定人心,不利于地方安定,微臣恳祈皇上三思。”
一见张鹏翮率先开炮,胤禩也紧跟着道:“皇上,江南乃文风鼎盛之地,人才倍出,不乏名家大儒,若是对宁报丝毫不加以限制,臣恐有太阿倒持之忧。另则,江南乃富庶繁华之地,富商巨贾如过江之鲫,臣亦担忧出现富商巨贾把持宁报之局面,江南乃国家赋税重地,臣亦恳祈皇上慎虑。”
胤祥亦跟着道:“皇上,臣窃以为鼓励士绅商贾监督议论朝政值得放手一试,不过,皇上刷新吏治,革新弊端正方兴未艾,能否延后数年,再行实施?”
眼见萧永藻亦准备张口,贞武伸手虚按了一下,道:“十五弟,你掌着京报,你说说京报刊载文章的程序。”
“臣弟尊旨。”胤禑忙躬身道,抬起身,他才侃侃说道:“京报,在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有专门的撰稿人,多是当地名望素著之士绅,一般州县一、二人,府以上则二、三人不等,皆是直接给京报撰稿,撰稿人撰写之人事并不局限于当地。
对于京报撰稿人之稿件,要经编辑总编审核,样报最后还要呈报皇上御览,才能排版刊发,对于非京报撰稿人投送的稿件,审查更严。”
“宁报对撰稿人的要求稍微松一点,稿件在宁报上刊发也较为容易。”贞武接过话头道:“虽说对宁报不加以限制,却也非是完全放任自流,新生事物,须得善加引导,完全自由,必须有一个过程,当然,宁报最终将会成为完全自由的民报。”
完全自由的民报?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几人不由微微一愣,不过这是后话,谁也不肯多嘴,贞武扫了几人一眼,才道:“为了宁报的名声计,亦为了给宁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朕已令郎延极对宁报不加限制,此番京报与宁报的辩论,京报必须完胜。
明亡之根由与摊丁入亩以及山西试行之新政的实施推行,关系甚为紧密。朕以为,明亡在于流民之祸,在于国库空虚,无力养兵,但有强大的兵力,就不会被流民攻陷京师,吴三桂亦不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拱手让出山海关。”
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传旨召王鸿绪回京,赏回原有品级,仍入明史馆负责《明史》编撰,国不可无史,对于《明史》之编撰,要敢于直书,要详查史料,无须刻意回避,美化本朝,亦不能刻意歪曲,大清刻意丑化明朝,后人亦会刻意丑化我大清,要刻意培养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
另命明史馆之官员为京报撰写文章,全面深刻的探析明亡之因由,不仅是为了辩论,亦要让朝野上下的官员士绅清楚,创造了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万中兴的大明朝是如何衰败灭亡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仅官员要学,士绅亦要学一学。
民为国之根,绅为国之本,大清天下,乃是朝廷与士绅共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明亡,士绅亦是广遭流民荼毒,身死族灭者不在少数,朝廷与士绅可谓是利益相连,命运与共,让士绅眼光都看远点,多为子孙后代着想一点。
着李光地、张鹏翮、方苞、戴名世、陈梦雷等人为京报撰文,详细阐述缙绅与朝廷的关系,阐述新政的必要性,另外,号召朝廷百官为京报撰文,凡被京报采纳的文章,朕皆有赏。”
乖乖,贞武这是发动朝廷所有的力量与宁报那些江南的士绅叫板了!这可真叫做是无事找事做,张鹏翮、萧永藻、嵩祝等上书房三人忙躬身道:“微臣等谨尊圣谕。”
胤禩、胤祥则是暗暗咂舌,看来京报与宁报的大辩论将更为激烈了,这段时间可有的热闹瞧了,胤禑却是暗暗叫苦,这下可是有的忙了,京报上上下下怕是都要忙的昏天黑地了。
贞武扫了几人一眼,又接着道:“另外,令各省府州县之学政、地方官员督促各省学、府学、州学、县学之生员,各书院、西学、社学、义学之生员,讨论学习近段时间的京报宁报,并广为宣传。”
“臣等遵旨。”胤禩等人忙躬身道,一个个都是暗暗咋舌,如此一来,这场辩论将会波及大清所有州县,宁报这下算是一炮而红了。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道:“胤禩、胤祥留下,其他的跪安吧。”
待的胤禑、张鹏翮几人退出,贞武呷了两口茶,才含笑道:“十哥在潼关便与朕分手,南下上海,然后经广州,赶赴南洋噶罗巴,征伐非洲的海军,已经整装待发,你们的人手可都安排妥当?”
一听胤誐已经南下噶罗巴,胤禩、胤祥忙躬身道:“回皇上,人手船只皆已经安排妥当,在七月便已经开始陆续南下。”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道:“这段时间,官员加俸,八旗绿营加饷,禁卫新军扩招,海军扩招,处处皆要银子,朕的内帑最多只能支持二年之久,非洲在二年之内必须见到银子。”微微一顿,他才看向胤禩道:“八哥跟新井君美谈的如何?”
第700章 金融控制
胤禩听的不由微微一愣,跟新井君美的会谈不是已经上折子禀报了?一转念,他已是明白过来,贞武这是想从倭国榨点黄金白银以弥补近期的开支,微微沉吟,他便躬身回道:“皇上,倭国同意割让横须贺,新井君美也同意高价购买火器弹药以及牛皮、生铁等军需物资,臣窃以为倭国短期无力再大量支付金银。
另据出使倭国册封倭王、将军的使团考察,倭国由于金银大量流失,已出现严重的物贱银贵之情形,币制亦相当混乱,如今正着手进行货币改制,短期内实无必要加大对倭商贸。”
货币改制?是金银短缺,还是刻意针对大清对倭商贸?贞武眉头不由微微扬了扬,这事他有点印象,倭国确实是金银流失太多,这可是个好机会,微微沉吟,他才看向胤禩,道:“‘四大恒’此时进驻倭国,推行银票,应是极好的机会,朕将倭国的战争赔款做为‘四大恒’进驻倭国的本金,你与郑世昌商议一下,看能否行的通,然后再与新井君美详谈。
另外,倭国虽然挤不出金银,但是人多,完全可以用稻米换人,美洲如今急需大量人手拓荒,一众王公勋贵对擅长农耕的倭国奴隶应该十分欢迎,卖个好价钱是不成问题的,可以从南洋诸藩调运稻米与倭国贸易。”
‘四大恒’进驻倭国?胤禩,胤祥听的都是一愣,贞武这是什么意思?以银票来掠夺倭国的金银?还是想以‘四大恒’间接控制倭国的财政?这倒真是好办法,有大清为后盾,又有横须贺据点,根本无须担忧安全问题,而且以倭国的战争赔款做为‘四大恒’进驻倭国的启动本钱,这纯粹就是空手套白狼,而以稻米换奴隶更是暴利,转手不知道是多少倍的利润。
“臣等遵旨。”胤禩忙躬身道,起身才微笑着道:“皇上圣睿天聪,见微知著,臣等实是自愧弗如,‘四大恒’进驻倭国能解倭国的燃眉之急,想来倭国的幕府不会拒绝,臣马上去跟郑世昌详谈。”
胤祥亦是含笑道:“皇上,横须贺不仅是战略要地,前往美洲船只亦可在横须贺补充淡水物质,如今再加上‘四大恒’进驻倭国,其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不知皇上预计在横须贺驻军多少?”
贞武含笑道:“十三哥既有此问,想是已经详细思虑过,不必藏着掖着,将你的想法说出来听听。”
“皇上。”胤祥微微欠身道:“江户一带多是平原,倭国的骑兵规模亦不小,臣窃以为应该在横须贺驻扎一支颇俱规模的骑兵,当然,海军更是缺不得,考虑到如今兵力吃紧以及补给问题,应控制在五千人左右,海军和禁卫新军最好是四六开。”
五千有些少了,不过眼下却已是极限,只有随后再慢慢增加了,贞武微微沉吟了下,才道:“具体的驻防将领,可有适合的人员举荐?”
涉及到人事,胤祥哪敢乱说,忙躬身道:“回皇上,驻防将领人选臣手中并无适宜人选,恳祈皇上圣心默定。”
见胤祥避嫌,贞武也不多言,驻防倭国的将领须的是心狠手辣,胆大包天的,擅长惹事的,如此才能制造摩擦,挑起事端,才能随时找到入侵的机会,贞武默想了片刻,才道:“暂且让年羹尧去,授予他总兵衔,领三千禁卫新军入驻横须贺,另授予天津海军王汤向副将衔,领二千海军,不配备战列舰,全部以辅助舰驻防横须贺。另外,在京报刊出大清皇家海军和禁卫新军驻防横须贺一事,鼓励商人前往横须贺商贸。”
“臣遵旨。”胤祥忙躬身道。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道:“如今十哥去了南洋,年羹尧去了倭国,岳钟琪也即将领一万人去西安,顺义大营亦快被掏空了,扩招二万,面对所有旗、民扩招,不必局限于直隶,周边各省皆可报考,兵员素质不能降低标准,一年后考核合格者,一应民人,尽数抬籍,这事由十三哥、十七弟揽总,着兵部全力配合。”
一听扩招二万,而且是面对周边各省的所有旗、民,胤祥心里不由一动,看来西北之战已是箭在弦上了,他忙躬身道:“臣胤祥谨尊圣谕。”
胤禩却是忧心忡忡,海军、禁卫新军如此不断扩招何时才是个头,扩招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增加兵饷,如此下去,朝廷每年的赋税收入连兵饷都支付不起,老十四难道没想道这个问题?
不可能,老十四若连这点也看不到,也坐不上这个位置,真不知道他有何依仗,难道非洲的黄金和贩卖奴隶的收入能够支撑十数万海军和禁卫新军的开支?那他们几个分封在非洲的兄弟岂不是要富的流油?这可未必是好事。
见胤禩、胤祥两人皆不再吭声,贞武略一沉吟,便道:“连日奔波,朕也乏透了,通传各部,明日不早朝,你们也跪安吧。”
“喳,臣等遵旨。”胤禩、胤祥忙躬身道。
待的胤禩、胤祥两人躬身退出,贞武亦起身舒适的伸了个懒腰,包福全躬身进来,见此情形,忙躬身道:“皇上连日奔波,身子劳乏,是否叫两名小太监进来按摩一番。”
贞武瞥了他一眼,微微笑了笑,他倒是有心,知道自个喜欢按摩,背地里竟然调教了两个小太监,只是这按摩太监哪能及的上妃嫔?
想到妃嫔,贞武便想到了选秀女,巡幸晋陕,一走两个月,不知道哪些个秀女进了宫没有?当下他便问道:“选中的秀女可都已入宫?”
听的贞武问到秀女,包福全忙哈腰回道:“回皇上,留牌子的秀女还须经过多次的复看,屡屡复看合格的,尚要通过留宫住宿考核,最快亦要到十月,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听的这话,贞武眉头不由微皱了皱,屡屡复看,能看出什么名堂来?此番留牌子的秀女并不多,而且有几个还是他在神武门外落选的秀女中挑出来的,这些个不开眼的奴才难道还想从中作梗?
微微沉吟,他才道:“复看了两个月时间,还未能定下来?选秀女是为朕挑选妃嫔,你们都是些什么眼光,朕看也不必浪费时间了,凡留牌子的,都留宿于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朕闲暇之时亲自考核。”
包福全听的脖子一缩,这如何使的,他忙跪下磕了个头,才轻声道:“皇上,秀女皆是八旗官宦家女子,选秀历来皆有一定之规,若是擅加更改,奴才担忧招致非议,有损皇上清誉。”
有损清誉?贞武盯了他一眼,不就是好色罢了,还能有什么?微微一顿,他才哂笑道:“身前身后名,自由人去评说,再说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选秀女朕改的也不少,不在乎这么一点。”说完,他便一路散了出去。
包福全不由呆了一下,这主子怎得如此看得开?历代能够开创盛世局面的帝皇又有几人不重视声誉的,这主子可真是让人看不透,微微愣了愣,他忙爬起身,吩咐小太监去传旨,而后一溜小跑追赶贞武去了。
贞武也未乘便舆,就这么一路闲散的往后园踱去,一众后宫妃嫔安排的太监宫女见他径往后园而来,纷纷飞快的赶回去给各自的主子报讯,一众妃嫔闻报后,皆赶往皇后海若处,贞武巡幸晋陕,一去两个月,按理,妃嫔是不能先于皇后之前见皇上的。
贞武一路穿过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在兰藻斋便见皇后海若带着一群后宫的莺莺燕燕,丫鬟婆子迎了上来,恭谨的见礼请安,贞武微笑着道:“免礼,平身。”
起身后,海若上下打量了贞武几眼,才微笑着道:“此番出巡,皇上轻减了不少,也晒黑了些许,皇上下次出巡,还是该带上太监的。”
“晒晒更健康。”贞武随意的笑道,面对一群妃嫔,他亦是轻松不少,边说他边看扫一众妃嫔一眼,众妃嫔皆是精心装扮过的,一个个皆是明艳动人,看着自然是赏心悦目,收回视线,他便微笑道:“西北口味甚重,菜多油腻,琪嫔去备置一桌清淡的菜肴。”
琪嫔张梦娇忙盈盈一福,笑靥如花的道:“奴婢遵旨。”
见张梦娇得了头彩,其他几名妃嫔无不暗暗羡慕,都在心里盘算着是否也要去学学厨艺,连生了三个女儿的珈宁忙殷勤的道:“皇上连日在马背上颠簸,想是乏极了的,不如让奴婢给皇上按摩一番解解乏。”
“甚好。”贞武轻笑道:“就在兰藻斋吧,朕陪皇后说说话。”
一听贞武要边按摩边聊天,海若不由轻声提醒道:“皇上,皇子们还要来请安呢。”
“无妨。”贞武摆了摆手,道:“用膳时再让他们过来。”说着,他又看了一众妃嫔一眼,微笑道:“都先散了,朕这几日轮流翻牌子。”
听的这话,一众妃嫔不由暗喜,忙蹲身行礼躬送贞武,贞武转身便陪着海若进了兰藻斋。
第701章 反对新政
明史馆,明史馆于顺治二年初开史馆,因政局未定,康熙四年又重开史馆,虽然两次开馆,却因三藩之乱以及当时反清复明的风气正盛,汉人参与者寥寥,以致收效甚微。康熙十八年,在平定三藩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康熙再开史馆,大规模组织学者修撰明史。
康熙十八年开设的博学鸿儒科,中试一等至二等的共五十人皆是分任编修、检讨各官,直接进入明史馆修史,主要有汤斌、毛奇龄、朱彝尊、潘耒、尤侗、施闰章、汪婉、倪粲、方象瑛、姜宸英、严绳荪等,皆是一时之名士大儒。
万斯同、黄百家等大儒则虽不入史馆受俸署衔,却以布衣参与其事,万斯同便是在王鸿绪府中参与编撰,老死于王鸿绪府中。充任明史馆监修和总裁相继有徐元文、叶方霭、张玉书、徐乾学、汤斌、陈廷敬、王鸿绪等人。
《明史》工程浩大,明史馆三次开馆,虽然集中了无数的饱学大儒,历经数十年,到贞武手上,却仍未成书,要说对明史的研究,对明亡原因的深刻认识,无疑是明史馆的一众编修、检讨官员。
贞武重视《明史》,并明确提出国不可无史,要求《明史》之编撰,敢于直书,无须刻意回避,美化本朝,刻意培养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的圣谕传到明史馆,一众饱学之士皆是大为欣喜,待听闻贞武有旨着明史馆官员为京报撰写文章全面深刻的探析明亡之因由,一个个大有得遇明君之感慨。
对于一众编撰《明史》的官员而言,经世致用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辛苦编撰《明史》何益?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应该是尺为史者,将以明朝一代兴亡治乱之故,垂训方来。
贞武令将明亡之原因刊载在京报之上,这便是经世致用,济时匡俗,让更多的人取鉴明朝的人物事迹,一众明史馆官员自然是欣然遵旨,研讨之后,一致决定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详加分析明亡的原因,弄出一个严谨系统的长篇。
相对于明史馆这些个清流官员的欣喜振奋,京师大小文官们则是愁眉苦脸,新政不仅侵害缙绅利益,也侵害他们官员的利益,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这是从他们腰包里抢银子,这且不说,更令他们深恶痛绝的是废除‘羡耗’的征收,断绝了‘羡耗’,无异于是掐断了官员层层孝敬的源头,州县官员不能收取‘羡耗’,也就没银子孝敬府道官员,一省之大员们的孝敬自然也没了,地方大员都没人孝敬,京官还有谁来孝敬?
虽说贞武已经开始给官员加俸,可官员不是指靠俸禄过日子的,收礼才是官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单纯靠俸禄,那只能保证吊着口气不饿死。
新政不仅是断了他们的财路,还要逼迫他们那粮当差,一众官员自然是愤恨不已,更可恼的是贞武竟然还要他们为京报撰写文章阐述新政的必要性,为新政叫好,这不是成心恶心人嘛,一众官员听的这道谕旨,一个个都跟吞了只苍蝇似的恶心不已,却是没人敢站出来哼一声。
大清的文官可比不上前明,明朝的文官集团除了皇帝无人能够制衡,而大清却有庞大的宗室、八旗勋贵等军功士族阶层,大清的文官们要依靠皇权才能争的朝堂的一席之地,因此,一众大臣是敢怒不敢言,谁要赶仗马嘶鸣,包你马上就能卷铺盖滚蛋,说不定还落得个抄家流放的下场。
明里不敢抗争,那便只能是消极怠工了,一众大小官员或是请人捉刀,或是捏着鼻子亲自上阵,皆将重点放在阐述缙绅与朝廷的关系上面,对于新政的种种举措,丝毫不敢轻涉,一个个要么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干脆敷衍了事,甚或是洋洋洒洒万言,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文官们固然是心怀怨愤,武将们同样是忿忿不平,虽然武将们靠的是吃空饷,喝兵血,与‘羡耗’没多大关系,可能在京师混的出人头地的武官哪个不是身家不菲,这年头有钱人家谁个不是地主?谁愿意跟平头百姓一样纳粮当差,年年交银子给朝廷?
一众皇族宗亲,王公勋贵们则更为不满了,当年康熙压着他们认可摊丁入亩,他们一个个便是天大的意见,如今贞武变本加厉,竟然又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不用想,肯定又要他们这些宗室勋贵带头响应了,这可不是摊丁入亩,如是按田亩缴纳赋税差役,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他们一个个圈占的田地可不是小数目,地方上挂千倾牌的地主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一众皇族宗亲,王公勋贵们可不象文官们那样敢怒不敢言,一个个也没心思去写什么狗屁文章,立刻便开始四下里走动起来,找旗主找当红的宗室勋贵。
要说京师里最红的宗室莫过于老八、老十三、老十五几人,不过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为禁卫新军扩军一事忙的脚不沾地,一天泡在兵部见不着人影,老十五胤禑为京报的事情在不停的见人说事,唯有老八胤禩不是太忙,一众能够与老八搭得上话的便都赶往廉亲王府侯着。
胤禩对此早有预料,但是回到府邸见到大门外一长溜的八抬大轿,他仍是禁不住暗暗叫苦,好在老十四对他并不见疑,否则这光景得罪的人就海了,瞧今儿这架势,颇有些群情激愤,怕是又得苦口婆心的劝解了,老十四如此可着劲的折腾,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下了轿,廉亲王府知客大太监阎进便匆匆迎了上来,亦步亦趋的禀报着道:“主子,多罗顺承郡王布穆巴、裕亲王保泰、郡王五德昭、平郡王纳尔苏,贝勒满都护,公鄂伦岱、阿尔松阿……”
胤禩摆了摆手,道:“不用一一报名了,今日人多,都请去银安殿,本王稍事洗漱,随后便到。”
待的胤禩洗漱更衣,一路踱到银安殿,大殿里已是一片嗡嗡的议论声,见的胤禩进来,一众人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不及寒暄,阿尔松阿便直接说道:“八爷,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可不是摊丁入亩,这要推行开来,每年上缴的银子可不是一星半点。”
胤禩朝众人微微点了点头,才道:“诸位随意。”转头又对阿尔松阿道:“坐下说,不着急。”说着便径直走到主位上落座,待众人落座,他才开口道:“皇族宗亲,八旗勋贵是大清根本,皇上的新政针对的不是你们。
京报宁报这几日辩论的明朝亡国的根本原因你们难道都没看?明朝之亡,就在于朝廷没钱,明未是什么情形?平乱、赈灾、救济、兴修水利等朝廷都拿不出钱,而江南的富商却能一掷千金,穷奢极欲。民富国弱,太平尙可,一遇灾荒,外敌入侵,不亡才是咄咄怪事。
皇上推行新政,是为了保证朝廷有稳定的岁入,大清入关才多少年?七十余年,官员缙绅士子的数目就翻了两番,挂在官员缙绅士子名下不纳粮不当差的田地数目更恐怖,你们想过没有,不执行新政,再过数十年是什么光景?
朝廷没钱,拿什么供养八旗兵丁?拿什么赈济灾民?大清要是没了,你们的田产商铺都是别人的,我就不明白了,试行新政,你们会有什么意见?”
一直赋闲在家的鄂伦岱不满的说道:“八爷,这话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朝廷这些年的赋税不是一直在稳定的增长吗?”
胤禩瞥了他一眼,道:“这些年朝廷的赋税是在增长,那是因为每年都有新开垦的荒地,经过这些年的开垦,如今已经没有可垦的荒地了,而八旗的数目却是在不断的扩大,况且……”
微微一顿,他才沉声道:“这些年,朝廷的岁入稳定增长的是账面的数字,究竟涨没涨,要看国库的库银,那才是最实在的。”
裕亲王保泰轻咳了一声,才道:“八哥,大清现在不缺土地,新建的南洋、澳洲等三个行省皆是荒芜的肥沃之地,不存在朝廷岁入减少的威胁。”
殿中众人听的保泰这话登时就兴奋起来,布穆巴紧接着就道:“八叔,以海军开拓海外领土的速度,大清永远不用担心没有可供开垦的荒地,皇上不是还要吞并南洋诸藩属国吗,根本不用担心朝廷的岁入不能稳步增长,何苦还要在咱们头上收刮?”
“此言甚是。”立刻就有几人随声附和。
见这情形,胤禩不由暗暗叫苦,这倒是实情,大清还真是不缺土地,海外的荒地多的是,这条道理还真是站不住脚,微一沉吟,他便道:“海外领地越多,亦需要更多的兵丁驻防,海军和禁卫新军不正在大规模扩军?如今仅是八旗绿营、海军禁卫新军的军饷开支就超出了朝廷的岁入。”
第702章 密谋
一众旗主和王公勋贵对禁卫新军可谓是相当的反感,因为禁卫新军取代了八旗兵丁的地位,破坏了八旗的统属,随着禁卫新军的迅速崛起,八旗各旗主和王公勋贵将永无可能再收回各旗的兵权,这无疑是彻底废除了八旗兵制,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