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弊主-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胤祯没料到康熙张口就问这事,忙沉稳的道:“回皇阿玛,这是夺取南洋诸藩国的步骤,儿臣着重宣传此事,是准备勒令各沿海诸藩国纳币、押质、和亲,一步步逼反他们,以便师出有名。”
对于南洋诸藩,康熙也是垂涎不已,那可是大清的粮库,一听老十四果然是冲着南洋诸藩国去的,他不由微微点了点头,海军扩兵不过二、三年时间,是该未雨绸缪了,微微沉吟,他才道:“这些年,大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日渐亲密,也该留一个宗藩关系的典范,朝鲜就暂且免了吧。”
免朝鲜?胤祯一楞,他对朝鲜可没好感,周围都吞了,留个朝鲜做什么?那些个棒子,后世跟着日本侵华时,可是残杀了不少百姓,造的孽不比日本鬼子少,不过康熙既然开了口,就只能等康熙死了之后再取了,反正也不急于一时,收拾了东南亚,再回头北上,他忙躬身道:“儿臣尊旨。”
第540章 举荐将领
见胤祯微微有些迟疑,康熙知他对此有抵触,略微沉吟,才道:“朝鲜不过一蕞尔小国,历来奉行事大主义,对前明如此,对我大清亦是如此,自天聪元年签订兄弟之盟以来,累世恭敬,尽极臣礼,其国近百年来,尊照盟约,不修筑城池,不操练兵马,于大清而言,实属不设防,取之易入反掌,何须急于一时?”
稍做停顿,他才接着道:“对待藩国,无非是‘羁縻’二字,这些年大清征战不休,自顾不暇,于众藩国侧重于笼络,如今国泰民安,兵锋强盛,自然要转为束缚。
大清疆域越大,藩国亦必年盛一年,宗藩关系亦势必越发复杂,然终离不开羁縻之策,朝鲜藩国,乃大清立国以来,羁縻最为成功之典范,应令来京朝贡之新旧藩国使者多与之交流,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诸藩尤为见效。”
原来康熙是这么个想法,胤祯心里颇不以为意,要竖立典范,大可另找藩国,朝鲜这丫挺的必须得灭,这次他学乖了,毫不迟疑的就躬身道:“皇阿玛教诲,儿臣定当铭记于心。”
康熙微微颌首,却是不再言语,海军征日一战以微小代价大获全胜,又获巨额赔款,必然要助长老十四,助长海军和朝中好战的王公大臣向外扩张的野心,隆科多押解黄金招摇过市,京报上连篇累牍的宣传,便是为了造势。
有野心是好事,却不能再步元蒙的后尘,疆域再宽,无法有效的控制和治理也是枉然,徒耗国力。南洋和澳洲之地,地广人稀,又系无主之地,大举移民便可牢牢掌控,但南洋诸藩及朝鲜、日本却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再用移民来进行掌控则显然不实际,同化他们的难度也不小。
见康熙半晌不语,胤祯便开口道:“禀皇阿玛,各旗旗主和王公大臣恳请皇阿玛允准能够谴人到天津去管理各旗的旗务。”
一听这话,康熙登时就是一喜,这些个旗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居然敢提出派人到天津去管理旗务,不过这法子好,可以维持现状,谁也别打这几万旗民的主意,微微沉吟,他才不动声色的问道:“此事,你是何看法?”
见康熙并未直接反对,而是一脚将球踢了回来,胤祯心里暗道有戏,微一沉吟,便从容道:“朝廷有制度,宗室亲贵不奉旨不得离京,八旗也有制度,旗民不得擅离各旗驻地四十里。不过,正所谓时移势变,旗民既至天津入军工作坊,各旗谴人至天津管理旗务亦是顺理成章之举,儿臣赞同。”
康熙微觉诧异的瞥了胤祯一眼,老十四没打算吞并这几万旗人?这么好的机会,他就没动心?还是他另有打算?略微沉吟,他便道:“各旗旗主担忧天津的旗民脱离掌控乃是意料中事,若如不允,各旗必疑此乃刻意吞并削弱各旗实力之举,势必有所抵触。
旗人入天津军工作坊乃是为从根本上解决旗人生计,事关重大,岂能因小失大?事有轻急缓重,不可一例因循守旧,天津至京城,快马一日可至,朝廷亦不虑失控,允其所请,着各旗择一勋贵驻扎天津掌管各旗旗务。”
一听康熙如此痛快的应允下来,胤祯不由大感意外,当下便道:“儿臣尊旨。”
这事能如此解决,康熙亦是大感轻松,呷了口茶,他便转了话题,“禁卫新军组建在即,这将领,你可有推荐人选?”
这事胤祯早有准备,听闻康熙提及,却仍是沉吟了半晌,才道:“组建禁卫新军,目的有二,一则为拱卫京师,二则为横扫西北。拱卫京师将领人选还请皇阿玛圣决,进军西北的将领人选,儿臣窃以为应选熟悉了解西北情形之年青将领,儿臣举荐年羹尧、岳钟琪两人。”
年羹尧不用说,岳钟琪这名字,康熙也听老十四提及过,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没料想老十四对他如此赏识,此二人都在四川任过职,对西北也只能说有所了解,毕竟年青,阅历有限,略一沉吟,康熙才问道:“西北为何要挑年青将领?”
胤祯沉声回道:“回皇阿玛,儿臣窃以为西北不仅有野心不死的漠西蒙古各部,更有大清最强的对手沙俄,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甚至是大规模作战的准备,基于此点,必须挑选年青将领加以培养,如此,至少数十年内不用担心西北缺乏将才。”
听闻胤祯将俄罗斯做为大清日后最强的对手,康熙不觉微微动容,前两日胤祯在早朝就说过一次,他并未在意,以为那不过是胤祯危言耸听,为整顿旗务而刻意恐吓一众朝臣,如今看来,老十四并非是虚言恫吓。
略微沉吟,康熙才道:“沙俄扩张的矛头既然是欧洲,何以又会转向我大清西北?”
“不仅是西北,还有东北。”胤祯言之凿凿的说道:“随着新航线的开辟,美洲的发现,海贸已成为各国的主要商贸方式,沙俄却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这对于野心勃勃的沙俄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这些年极力向外扩张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夺取出海口。
沙俄在欧洲与北欧强国瑞典之战,为的便的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之所以说沙俄会掉转矛头指向我大清的西北和东北,也是因为这两个方向都存在出海口,其中处于西北方向的黑海,就地理位置而言,更优于波罗的海,沙俄必欲取之而后快。”
康熙的世界地理知道可是远远不及胤祯,拧眉想了半晌,才迟疑着道:“黑海那地方离在准噶尔应该还很远吧?”
“是远,不过沙俄在黑海立住了脚跟,自然就会向四面扩展,不排除他们会勾结漠西蒙古。”胤祯老神在在的说道,准噶尔叛乱的背后,可是有着沙俄的影子,微微一顿,他接着道:“一旦沙俄从欧洲抽出身来,奥斯曼帝国和我大清帝国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堪与我大清势均力敌的对手,必须彻底打痛他,才能确保大清西北、东北的安宁。”
第541章 允准出京
听的胤祯言之凿凿,康熙不由半晌无语,当年在雅克萨与沙俄两次交手,虽说是胜了,却是胜得分外艰难,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奏章来看,二次雅克萨之战分别是五比一和三比一的兵力优势,二千多人打八百人,却攻不下来,最后还是围了十个月之久,才得以取胜。
雅克萨之战之所以是惨胜,根本的原因便是火器的差距,如今大清拥有性能远超欧洲各国的优异火器,康熙是绝对不介意一雪前仇,让沙俄也尝尝火器落后的滋味。
略一沉吟,他便沉声道:“沙俄野心勃勃又实力强大,如此近邻实是大清的心头之患,海军远征欧洲,能否帮助瑞典拖住俄罗斯?禁卫新军的组建至少也得两年时间,能让俄罗斯腹背受敌,大清的胜算更大。”
帮助瑞典拖住俄罗斯?胤祯心里暗笑,俄罗斯的北方战争,不拖也会再打几年,根本不用操心,不过,他仍是神情肃然的点头道:“皇阿玛高瞻远瞩,儿臣立即写信给四哥,让海军大力支持瑞典,尽力将沙俄陷在欧洲。”
康熙瞥了他一眼,老十四对欧洲情况更为熟悉,又处心积虑的要对付俄罗斯,应该是早有此打算,倒是不用他来额外操心,微微点了点头,他便不再言语。
胤祯却是顺着话头说道:“时间紧迫,儿臣计划禁卫新军首批招收兵丁规模略做扩张,首招四千人,另外,旗人入天津军工作坊的协调安排事宜,儿臣欲让九哥前去,还望皇阿玛允准。”
多招一千人,康熙如今还有些嫌少,不过,老十四练兵自有一套,扩张的速度极快,他也不着急,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照准。”略一沉吟,他又道:“上海的军工作坊,你是何打算?”
胤祯心里一沉,康熙如此问是什么意思?准备裁撤上海的军工作坊?让天津垄断所有的军工?那可不行,上海虹港的基地现在可是块金字招牌,日后还要派上大用的,可不能让康熙有这念头,稍稍思忖,他便沉声道:“回皇阿玛,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又有海军基地,亦耗费了不少的财力物力,裁撤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他略做停顿,而后试探着道:“儿臣计划将上三旗的旗民分到上海的军工作坊,这法子是否可行?还请皇阿玛示下。”
上三旗没有旗主,乃是由康熙亲领,让上三旗的旗民进入上海的军工作坊,不存在隐患,而且也利于对上海军工作坊的掌控,康熙不由微微点了点头,稍一沉吟,才道:“派二个旗去上海,镶黄旗留在天津,另外,着镶红旗分去上海。”
康熙这是要留一旗在天津牵制其他四旗,镶红旗虽是下五旗,在两旗的下挟持下,在上海也不可能翻出多大的浪来,胤祯顿觉有些汗颜,康熙的平衡之术已是深入骨髓,与之相较,自个还是显的不成熟,可得多学着点儿。
想到这里,胤祯心里猛的一跳,不是一直找出京的机会吗?这可是个绝好的机会,他赶紧的躬身道:“皇阿玛圣虑深远,挥洒自如,儿臣实不及万一。”刻意奉承了一番,他才接着道:“上海军工作坊工匠繁多,又多系江南之人,三旗旗民进入,恐导致人心不稳,儿臣欲亲往上海一趟,顺道前往噶罗巴封赏海军,视察澳洲移民情况,恳请皇阿玛允准。”
康熙听的一楞,老十四要出京?他是见自己的康复情况良好,出京一趟以借机交权,避免出现冲突?这法子倒是不错,略微沉吟,他才道:“远征在即,上海军工作坊任务繁重,不能有丝毫波动,论及在上海的威望,朝中无人能及得上你,你亲去一趟也好。
海军征日大捷,听闻有不少朝臣抱怨海军将领升迁太快,无须理会,尽快将有功将士报上来,远征欧洲,事关朝廷百年大计,岂能自泄士气,扰乱军心?
另外,去年年底整顿,罚往澳洲、南洋历练的宗室子弟,你知会雅尔江阿一声,将他们全部黜出宗室,一并跟你前往噶罗巴,先去适应气候环境。”
说到这里,康熙微一沉吟,又问道:“禁卫新军的组建,你欲着何人负责?”
这事胤祯早有安排,当下便欠身回道:“新兵入伍,有半年时间的队列训练,押送黄金进京的海军士卒可以留下二百人充任教官,此事十三哥完全可以胜任。”微微一顿,他又接着道:“此番征日谈判,隆科多表现的可圈可点,日后与沙俄亦少不了各种谈判,是否让隆科多也进入禁卫新军,还请皇阿玛圣裁。”
对于《江户条约》,康熙确实大为满意,他亦未料想到隆科多还有这个天份,当下便微微笑道:“他品阶太高,暂时不宜进新军,着他暂去理藩院熟悉西北的情况。”顿了一顿,他又缓声说道:“这些年你一直在沿海各省转悠,漠南漠北你也曾随朕出巡过,但内陆各省,你却极少涉及,有机会要多了解各省的军情民情,一旦登基御极,便很难看到真实的东西。”
康熙这是什么意思?让自己不急着回京?胤祯心里登时一喜,忙躬身道:“儿臣尊旨。”
稍稍沉吟,康熙又叮嘱道:“你现在身为储君,不可轻涉险地,一应防护务必周全,每到一地,记的来信报平安。”
……
从小汤山行宫出来,胤祯顿觉浑身轻松,没想到出京竟然如此容易,看来康熙亦是力图避免与他起冲突,如此更好,这一出京,至少可以转上一年两年的,再回京城,安安分分的做几年太子,便可和平交接皇权,这自然是最为理想的局面,可谓是皆大欢喜。
胤祯纵马进城,守在城门口的各旗旗主眼线立即就各自飞奔回去报信,谁都急于知道康熙到底是否允准各旗谴人去天津管理旗务。
回到毓庆宫,胤祯稍事洗漱,换了身衣服,才步入书房,方苞便赶到门外求见,胤祯含笑道:“你来的正好,进来。”
方苞进来见礼之后,便试探着道:“皇上可是允了各旗谴人去天津管理旗务?”
胤祯微笑着点了点头,道:“允了,而且还允许我出京。”说着将与康熙后半段的交谈情形说了一遍。
方苞听完之后,微笑着道:“恭喜太子爷,皇上此举是为避免再度出现皇太子与皇上争权的局面,亦足以说明皇上对太子并无猜忌之心。”说到这里,他收敛了笑容,语气一转,道:“不过,太子这一离京,朝局必然为之一变,再回京,太子只能安心等待了。”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方苞这话倒是说的实在,不过,一年之后的变化谁能说的清楚?再说,他本就不欲与康熙争,康熙如今这身体,怕是没几年好活了,三年都等了,又何必在意多等六个月?
包福全此时在外躬身禀报道:“太子爷,简亲王雅尔江阿、庄亲王博果铎在外求见。”
这两人倒是动作快,胤祯微微一笑,道“请他们进来。”
雅尔江阿、博果铎两人来得很快,进来见礼后,胤祯便含笑道:“皇上已经允准各旗派勋贵前往天津管理各旗旗务。”
一听这话,雅尔江阿、博果铎两人不由大喜,正待起身感激,胤祯却是摆了摆手道:“此乃皇上恩典,不过,本宫先要声明,旗务管理必须服从军工作坊的管理,若是妄自干涉、影响到军工作坊的管理,本宫会毫不犹豫的奏请皇上撤回驻扎天津的各旗勋贵。”
两人忙躬身道:“皇太子放心,旗务管理绝不会与军工作坊有冲突。”
胤祯点了点头,看向博果铎,道:“博果铎的镶红旗不在天津,与正黄、正白两旗去上海,可有问题?”
去上海?博果铎不由微微一怔,略一沉吟,他才道:“上海却是有些远了,不知旗下的旗民是否愿意前往?”
“如今上海至天津走海路,往来便利,不过五、六日的航程。”胤祯沉吟着道:“上海的旗民一年可额外放假一月,并补给来回的车马费,当然,不愿意去的,坚决不勉强。”
一听这话,博果铎不由微笑着道:“皇太子如此体恤,他们可是没理由不去了。”
“恩,皇上刻意交代不能够勉强旗民,你回去做好宣传鼓动事宜。”胤祯说着,便看向雅尔江阿,起身道:“皇上有旨。”
一听这话,雅尔江阿、博果铎、都连忙起身跪下,方苞更是退后老远才跪下,胤祯肃然道:“着宗人府宗令雅尔江阿将一应犯过宗室子弟黜出宗室。”
一听这话,雅尔江阿忙叩首道:“奴才雅尔江阿恭领圣谕。”
胤祯含笑坐下,道:“起身吧,出去将消息通知各旗旗主和勋贵,省得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来问。”
第542章 刺激农业
待雅尔江阿、博果铎两人退了出去,胤祯浅浅的啜了口茶,马上要出京南下,而且时间还不短,手头的一些事情都必须处理好,天津军工作坊倒不用担心,经过天津再指导,日本、琉球两藩国肯定是要谴使来京请封,这要叮嘱八哥,西北的布局也要开始着手,至少要选定两个地方储存战备物资,京城的农学院也该去看一看,顺带点拔一下,高产抗旱作物的推广可耽搁不起。
强化宗藩关系、摊丁入亩推广、澳洲移民这些事都可以让张鹏翮奏请康熙去做,康熙对此自会不遗余力,倒不用操心。
还有什么?胤祯拧着眉头细想了想,天津到京城的驿道修筑,他一边想一边用笔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记完之后,他瞥了窗外一眼,见还不到午时,便搁笔起身,看了方苞一眼,道:“时日尚早,咱们去一趟京城农学院。”
去农学院?方苞不由微微一楞,太子怎得突然想到去农学院?他忙起身道:“是换便装还是……?”
“摆开仪仗去,让京城大小官员知道,皇太子很关心农学院。”胤祯含笑道:“早该去看看的,一直拖到现在。”说着,他又对外吩咐道:“包福全,着人通知十三哥,明日来一趟,另着人通知八哥、九哥、十哥、十五弟晚上去九哥的庄子聚一聚。”
京城农学院较为偏僻在外城的北城区,紧挨着陶然亭,胤祯的皇太子仪仗才进官菜园子街,农学院院使吴长浩就接到了快马急报,听闻是皇太子大张旗鼓的前来视察,他不由大为兴奋,老天开眼,皇太子总算还记得这农学院是他倡建的,他急忙召集一众官员、教员到门口恭迎。
大轿落地,胤祯自轿中一出来,吴长浩就带着一众人迎了上来,马蹄袖打的山响,齐刷刷跪了一片,“臣等恭迎皇太子大架光临。”
胤祯扫了众官员一眼,只见一片白瓷顶儿和铜溜金顶儿,都是六品以下的官,他不由含笑道:“诸臣工平身。”
吴长浩爬起身便躬身道:“皇太子日理万机,百忙之中能亲临农学院视察,微臣等荣幸万分。”
“本宫早就想来看看,一直抽不出身。”胤祯微微笑道。
“皇太子请。”吴长浩忙侧退一步,礼让道。
胤祯在一众官员的镞拥下将整个农学院逛了一遍,发现整个布局基本上与江宁农学院一致,最后,一行人才来到实验区,粗粗扫了一眼,他便微微皱起了眉头,整个实验区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的长势不可谓不好,不过,土壤却是没有多大的区别。
微微沉吟,他才道:“负责实验田的是谁?”
副院正唐顺谨慎的上前道:“回皇太子,实验田是微臣主抓的。”
胤祯瞥了他一眼,不过三十出头,长得甚是白净,蓄着长须,一副儒士派头,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将在实验田劳作的官员、教员、学生都召集过来。”
见胤祯脸色并无不快之色,吴长浩微微放下心来,立即就命人将与实验田有关系的一众人等都召集过来。
待人都集中起来,胤祯扫了众人一眼,才道:“实验田是做什么用的?谁能告诉我。”
听的这话,一众官员都暗道不妙,却是没人敢吭声,胤祯正待开口,一名生员鼓起勇气道:“实验一词出自王充《论衡?遭虎》等类众多,行事比肩,略举较著,以定实验。”
“说得好。”胤祯看了那名生员一眼,道:“等类众多,行事比肩,略举较著即为实验,实验田的用意便是要你们将农作物按不同的土壤、水分、肥力、温度等等进行栽培,比较农作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逐步摸索总结出最适宜的耕种方式。
实验田不是示范田,农学院是做什么的?就是研究农作物的习性,就以玉米为例,你们要研究它什么时间段播种最好,它的幼苗、成苗、开花、结果等各个阶段各要多少天,总的要多少天?它在各个阶段对水的需求有多大,大到什么具体的程度?
它会出现什么病害,该怎么防治,它是喜阳还是喜阴,每一颗苗要间隔多远才长的好,它适宜种在什么土地当中等等之类的问题,都是农学院研究的科目。
当然,我说的并不全面,农作物我懂的也不多,我只能给你们指出农学院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研究农作物最根本的东西。
再深一点,就是杂交,牲畜杂交能得到新品种,农作物同样也可以杂交得到新的品种,皇上这几年就培育出了一种御田胭脂米,色泽朱红、米粒细长,晶莹如玉。
京城农学院的最终任务就是培育上产量大,病害少,抗旱,适宜在北方各省推广的农作物,本宫郑重的给你们许诺,只要你们能够培育出这种新品种,不仅给农学院破格升级,对主要培育人亦破格授予男爵以上的爵位封赏!”
这话一出,所有的人登时都是一呆,培育出新的品种,授以男爵以上爵位?大清历来都是以战功封爵,文官能得爵位者都是凤毛麟角,更别提是男爵了,这可是正二品的爵位,这个封赏可是重得不能再重了!
微微一楞,吴长浩结结巴巴的道:“太子爷,封——男爵?”
“对,男爵!”胤祯索性好好的刺激他们一把,扬声道:“新品种性能优良者,封公爵亦有可能!本宫的这句话,将出现在下一刊的京报上。”
刊在京报上,那可是向全天下的承诺,以胤祯皇太子的身份,绝不可能是开玩笑,农学院的一众官员和生员登时都兴奋的涨红了脸,大多数人进农学院不过是以此为跳板晋身仕途,谁也未料到皇太子对农业竟然重视到了这个地步。
做官能够做到二品大员,那要熬多少年,能否熬到二品,还要看机遇,研究农作物就能够得到正二品男爵的封赏,那还有必要去做官?
方苞听的却是心头一颤,皇太子这话在京城又要引发地震了,这务农的都能够封爵,那些个已经封了爵的王公勋贵明日早朝怕是又要大闹一场了。
第543章 出大事了
对培育出杂交品种的有功人员给予高品爵位的封赏,并且晓喻全国,这并非是胤祯一时的心血来潮,旗人入天津军工作坊必然会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也容易导致人们误会朝廷开始改变一贯的重农政策,原本是计划让康熙发布圣谕,命一部分旗人进入辽东垦荒来显示朝廷并未改变重农的政策。
不过这个办法显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年头没有专家学者的称号,最吸引人的便是高官厚禄,以高品爵位刺激对农作物的杂交研究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可说明朝廷重视农业,又可以刺激促进对杂交品种的研究。
完全可以预见的是,京报一旦刊出这条消息,足以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农重农的风潮,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康熙绝对会大力支持。
京城农学院的一众官员、生员虽然都是振奋不已,却是没人敢在胤祯面前失态,一个个都强行压住心头的喜悦,满脸热切的盯着胤祯。
胤祯望了众人一眼,提高了声音,大声说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商贸的根本,是人口增长的保证,是商贸繁荣的基础,是大清国力强盛的保障,大清能否兴盛繁荣,能否开创亘古未有的盛世,首先必须看农业。
大清的农学才刚刚起步,继江宁农学院、京城农学院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农学院建立起来,你们是大清农学的先行者,不仅要从事农业研究,还要完善农学体系,你们不仅要学习前人的著作,还要进一步发扬,要勇于创新,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本宫很希望你们能够将农学发展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不仅是培育出好的杂交品种有封赏,能够否定前人著作,能够创立新观点,能够完善每一种主产农作物的体系,朝廷都会有封赏!”
听的这番话,农学院的一众官员、生员不由大为激动,真若按皇太子所说的,这务农升官的机会岂不是更大?一个个都是眼睛发亮,仿佛发现了一条仕途的捷径。
见此情形,胤祯不由暗自得意,不怕你们热衷名利,只要能拿得出研究成果,能将农学完善发展,朝廷有的是官封赏,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农业研究事关重大,稍有差池则可能影响农民一年的收成,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求真、务实、谨慎、精益求精。
举例说,玉米的花期,是七至十天,那就是七至十天,不能记录什么七天左右,一旬上下,农民们不识字,听不懂文言文,跟他们不能玩虚的,你们的研究记录,农学著作必须都用白话文,这不是文学,要力求精准,数据详实。
最后,本宫希望大清的农业能够在你们手中大放异彩,希望你们成为大清兴盛繁荣的功臣,希望诸位能够成为大清著名的农学大家。”
出了农学院,胤祯回首望了眼京城农学院的大门内的影壁,略微沉吟,才吩咐跟在后的吴长浩,道:“将‘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做为校训刻在影壁上面。”
一听这话,吴长浩立刻躬身道:“皇太子是农学院的倡建者,微臣斗胆恳请皇太子留下墨宝。”
胤祯微微笑了笑,道:“等本宫登基了,你再来索取。”
等称帝了再题字,这可是高度重视,吴长浩登时大为欣喜,忙躬身道:“微臣谨尊皇太子钧令。”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道:“农学院初建,官阶有些过低,对此,本宫心里有数,你们只馆安心教学研究,升格的问题,本宫会有考虑,另外,本宫赏你随时觐见的资格,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有了进展或者的有新的研究科目,经费紧张等情况,你都可以直接递牌子求见。
目前,朝廷在北方数省大力推广高产抗旱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三样农作物,农学院要大力摸索总结出这三样农作物的习性和耕种应注意事项,配合朝廷推广。”
给他这个六品官随时觐见的机会!吴长浩登时心花怒放,皇太子对农学院的关照果然是非同一般,他忙躬身道:“微臣必定竭心尽力办差,不敢辜负皇太子厚望。”
……
自农学院出来,已是日头西斜,胤祯着包福全带着仪仗队回宫,自个换了便装带着达春一行护卫从广渠门出了城,径往东郊关家庄而去。
胤祯之所以要召集老八几兄弟到老九的庄子聚会,而不是让他们进宫,一则是图个随意,不受礼法拘束,二则也是有意做给康熙和朝中官员看的,离京在即,刻意秀一秀与老八一党的亲密关系,省得有人动心思。
出的广渠门,一行人纵马急驰,不过两刻钟便赶到了关家庄,进入庄内,胤祯便勒马慢行,胤禩、胤禟、胤誐、胤禑几人听到动静都齐齐迎了出来。
“九哥,您这庄子怎得没取名字?”胤祯一边翻身下马,一边朗声问道。
胤禩几人抱拳半鞠,见礼之后,胤禟才微笑道:“都察院的一干御史鼻子比狗还灵,我可不想被他们盯上。”
“没名字,他们难道就不知道?”胤祯颇为诧异。
“九哥的算盘贼精。”胤誐含笑道:“九哥不常来这里,又没有名字,别人谁敢肯定这就是九哥的庄子?就算知道,没凭没证的事,谁吃饱了撑的?”
胤禩却是含笑将话题岔开,道:“十四弟今日陛见,可是有重要事情?”
“确实有大事。”胤祯点了点头,道:“进屋再谈。”说着他又看了胤禑一眼,道:“十五弟,我今日在京城农学院去了一趟,你明日跟方苞碰个头,将我的讲话整理出来,下期在京报上刊出来。”
“十五明日一早就去找方先生。”胤禑忙点头道。
胤誐好奇的问道:“十四弟又有新举措?”
“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