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福全在时在门口躬身禀报道:“太子爷,方赞善在外候见。”

“请他进来。”胤祯随口吩咐道。

方苞刚刚从城里回来,进屋见礼后,便道:“禀皇太子,内城各条大街上的情形已经大为好转,聚集的旗人已经逐步散去。”稍一犹豫,他又道:“有句话,微臣不知该不该说。”

胤祯颇为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道:“有话但说无妨。”

“这话有挑拨嫌疑。”方苞沉声道:“太子爷与八爷、九爷谈及过旗人进军工作坊的目的和具体的待遇,但今日仍有如此多的旗人不明事情真象,而太子爷又是委任九爷前往天津负责旗人之事,微臣实在有些担心。”

胤祯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道:“你不了解八旗的情况,八旗对外虽然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各旗之间罕有往来,高层稍好点,底层基本是没有往来,要不,旗人也不会说隔旗如隔山了。八哥、九哥都在正蓝旗,能告之的也就限于一旗。

再说,天津可不比京师,九哥即便有心,在天津也不可能翻出多大的浪来,真若出了意外,随时可掐断天津至京城的驿道,不用为此担心,倒是京师的这些个旗主和王公勋贵,让人放心不下,此事,我担心被两面夹击。”

两面夹击?方苞转念间便明白,太子爷这是担心皇上借题发挥,略微沉吟,他才道:“皇上如今对京报基本是不再过问,能否通过京报将皇上推上前来?”

胤祯微微摇了摇头,道:“京报影响太大,旗人入军工作坊若是刊在京报上,立刻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可不能因小失大。”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我想顺势推出旗务整顿,你意如何?”

快速的思忖了片刻,方苞才沉声说道:“太子爷的旗务整顿在于加强皇权,削弱各旗旗主、统领、王公勋贵对旗人的掌控,眼下,皇上态度不明,微臣以为,暂且不宜竖敌太多,适当的敲打一番,或者是杀鸡儆猴,可能效果更好,再则,也要防着过河拆桥。”

康熙会过河拆桥吗?胤祯微微皱了皱眉头,康熙连送个顺水人情都不忘借机压缩自个的势力范围,若是有机会,他会放过吗?眼看康熙康复的情况越来越好,究竟该如何与康熙相处,也应该拿出个具体的方案来了,眼下,消停一下也好,先看看康熙是何章程?

“太子爷,王项龄在外求见。”包福全又在门口禀报道。

王项龄定然是接到康熙谕旨,前来请示的,胤祯微微点了点头,道:“请他进来。”说完,又看向方苞,道:“此事先放放也好,不过,皇上的情况日渐好转,这事咱们得有个准备,以免届时进退失据。”

这事,方苞也一直在想,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王项龄马上就进来了,不宜让他久等,略一沉吟,他才道:“容微臣先下去细细思虑一番,等下再出向太子爷回奏。”

第534章 意外收获

王项龄确实是一接到升迁谕旨后就匆匆进了宫,倒不为了谢恩表忠心,而是情知这节骨眼上的工部尚书就是个烫手山芋,上海、天津的军工作坊尽纳入工部名下,旗人又入天津的军工作坊,不仅事务繁多,而且还是火烧眉毛的事,他岂敢有丝毫怠慢?

接到谕旨后,他与一众同僚虚虚应酬了几句,便推掉宴请,赶进宫求见皇太子,一路行来,他是又喜又忧,吏部侍郎是从二品,迁升至从一品的尚书乃是实实在在的超迁,从二品到一品更是一道巨大的门槛,绝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不能突破这个槛。

京师的二品官员本身就不少,地方的二品官员诸如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漕运总督、河运总督、未加尚书衔的地方总督更是多如牛毛,但一品大员就那么几个位置,竞争之激烈,那是可想而知,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二,能在有生之年迁升一品大员,已是足慰平生。

而令他担忧的却是这一迁升,他在十四党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无异于将他一下推到了风口浪尖,皇太子如今虽是如日中天,却是有些锋芒毕露,康熙如今康复情况良好,一旦痊愈,这皇权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康熙春秋已高,再废太子的可能倒不大,届时,遭打压的可能就是他们这些十四党大员。

再则,所有的军工作坊纳入工部之后,工部虽然权势大增,但事务也必然更为繁忙,而且根本不可能指望满尚书满笃会为他分忧,他一上任就面临这么大的摊子,还真有些担心这把老骨头不知能否撑得过来,皇太子行事历来深谋远虑,既将旗人塞进军工作坊,不可能就此止步,应该还有后继动作,他可不能误了皇太子的事。

进了毓庆宫,王项龄急趋了几步向胤祯行了个跪安礼,道:“微臣王项龄叩见皇太子。”礼毕,他又恭敬的叩头道:“皇太子知遇之恩,微臣即便粉身碎骨也无以为报,唯有勤勉办差,以不负皇太子隆恩。”

胤祯静静的看了王项龄一眼,此人年轻时即负诗名,一生著作不断,堪称大清著名诗人,文学家,但其为人处事谨慎平和,年龄又偏大,实不适宜在此时出任工部尚书一职,不过,其人居官清廉,并不持才傲物,亦不居功自傲,善于提拔人才,奖掖后进,这却是一大长处。

微微沉吟,胤祯才沉稳的道:“颛士不必拘礼,起来,坐下谈。”

王项龄谢恩之后,才斜签着身子坐下,俟其坐定,胤祯才道:“工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必然让你忙的焦头烂额,瞧着你精神尚好,不过,却也不能太过劳累,我手头能用的人着实不多,可不希望你累倒了。

军工作坊,事关海军和禁卫新军的后勤供给,也关系到旗人的生计,你上任伊始,要作为首务来抓,日后,整个工部也必须坚持不懈,长期的将其视为首务。

军工作坊既是收归朝廷工部,即是官办作坊,但却不能因循守旧,沿袭官办手工业作坊那一套,让旗人入军工作坊,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旗人生计,也有探索革新官办作坊,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作坊管理体制,以达到引领私营作坊的目的。”

说到这里,胤祯有意的停顿了一下,端起茶盅缓缓的啜了几口茶,旗人进军工作坊对大清的日后发展必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旗人不仅身份特殊,受教育的普及率也高,组织纪律性强,而且有很强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大清的第一批产业工人,还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旗人进入军工作坊之后,便可尝试着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大量开发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自己的一些见识也可逐步的灌输给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又能及时引进新技术,再加上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愁吸引不来人才,也不可能落后于欧洲的发展。

听的胤祯最后一句话,王项龄心头不由一震,他怎么也没想到,皇太子鼓动旗人入军工作坊的背后,竟然是抱的这个目的!官办作坊如何革新?现有的管理难道有问题?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管理的,可没见出什么纰漏。

略略停顿,胤祯才接着道:“现有的官办作坊管理混乱,模式僵化,根本无法适用于军工作坊,因为军工作坊不仅要求质量,而且追求产量,这就要求必须极大的提高作坊工匠的积极性,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银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激励他们积极性的办法。

军工作坊的工种、劳作时间、产品的质量、数量、对原材料的消耗、残次品率的高低等等都必须与他们的工钱挂勾,也就是按劳计件支薪。

除此之外,还要将工匠分等级,工钱跟等级挂勾,就跟官员的品级和薪俸一样,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因为军工作坊长期需要熟练的工匠,培养一个熟练工匠不仅要花费时间,也需要消耗不少的原料,那种临时雇请散工的方式,不适宜于军工作坊。”

稍稍沉吟,胤祯才接着道:“旗人进作坊,一律先做三个月学徒,工钱按一两银子算,合格之后,工钱按二两银子一月算,以此为基数向上递增,允许最高级的工匠拿到一月十二两。学徒半年仍无法合格的,坚决辞退,咱们不养废物。

工匠的评级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必须公开,而且要公开考核,不允许有私相授受、买卖、送人情等丑恶现象,以免打击所有工匠的积极性。

军工作坊生产的都是军械,在管理方面要多下功夫,再则,旗人虽然有诸多忧点,却是不易管理,因此,必须制度详尽的管理制度,对不服从管理的,再高级别的工匠,都一律辞退。

你初次接触军工作坊,缺乏了解,可以亲往天津去了解一下,广泛征求意见,不仅要征求一众作坊总管、主管、司匠的意见,也要广泛征求工匠的意见,对于表现好的工匠,本宫届时给予他们抬籍的奖励。”

“给工匠抬籍?”王项龄忍不住惊讶的问道,前面高薪他都忍住了,听到抬籍却终是没能忍住。

“有何不可?工匠也是大清不可或却的人才。”胤祯沉声道:“制定的所有制度,都必须在军工作坊公告,并且组织工匠们学习,把抬籍的奖励也写进去,军工作坊要以优厚的待遇和破格的奖励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这制度还要在京报公开刊出。”

王项龄听的一阵发楞,皇太子那么大的手笔,这军工作坊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此时,他也不敢多想,赶紧的用心默记胤祯的方才说的这些要点。

停顿片刻,胤祯才接着道:“工部的满尚书满笃是镶黄旗人,由左都御史转任,其为人谨慎,不会为你分忧,亦不会掣肘,你只管放手施为,无须顾忌。不论是军工作坊还是工部,你都要着力发现人才,提拔人才,不要怕破格提拔,整个海军如今都是破格提拔,也不差工部这几个。

工部事务繁多,而且杂乱,你年纪大,精力有限,要格外注意身子,能放手的不妨让下面人去做,眼下,先将军工作坊理出头绪来,工部原有的作坊再慢慢借鉴军工作坊的成功之处。”

王项龄忙躬身道:“微臣谨尊皇太子钧令。”抬起身,略微犹豫,他才问道:“太子爷,军工作坊的开支是纳入工部,还是另行开支?”

“名不正,则言不顺,还是纳入工部。”胤祯略微沉吟,便道:“不过,与工部原有的帐目不要混在一起,找得力的信得过的人专门管理,军工作坊的收支数额巨大,帐目必须独立,而且需要保密。”

听到还要保密,王项龄心里不由一紧,太子难道还要设私帐?这事关系太大,他可不敢多问,忙躬身应承下来。

……

待王项龄躬身退出,胤祯起身活动了一下,而后在殿里缓缓的踱了起来,旗人入军工作坊,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工匠的社会地位,他们将不会再遭人轻贱鄙视,军工作坊对工匠的重视,特别是高薪和抬入旗籍,必将让越来越多没有出路的闲人转为工匠。

再则,与工匠息息相关的杂学、算学和西学亦会随之兴盛起来,如今人丁兴旺,文风昌盛,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入仕,无疑是越来越难,三年一次,数万人考试,能中进士的不过三百多人,相反,举人的队伍却是年年增加,不少人终其一生,仍是童生一个。

朝廷如今重视农业,重视工匠,不仅抬高其社会地位,而且有优厚的待遇,必然会吸引一部分士子转而攻读杂学、算学和西学,以图能在农业、手工业出人头地,至不济,也比在私塾教蒙童强上许多,如此一来,各地新建的西学必然大受欢迎,不担心遭受冷遇。

这些个益处和影响,还真是有些出乎胤祯的意料之外,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第535章 海军威武

得知王项龄辞了出去,方苞便赶了过来,见胤祯在房里背着手缓缓的踱着,他不觉迟疑了下,正待转身,过段时间再来,胤祯却是一眼瞥见了他,当即便含笑道:“进来吧。”

方苞进来见礼后,便笑道:“微臣担心搅乱了太子爷的思绪。”

“无妨。”胤祯含笑道,说着一伸手道:“别拘礼,坐吧。”说着,他便踱回自己的座位上,呷了口茶,才道:“将你的想法说来听听。”

微一沉吟,方苞便沉声道:“太子爷如今乃是一国之储君,自然不能如做皇子一样,轻易离京,皇上乃千古雄主,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擒鳌拜,独掌大权,数十年来,一直处于权力颠峰,指望皇上主动放权,无异于痴人说梦,别说是放权,就连分权亦无丝毫可能,以皇上的性格,是不可能允许皇权有丝毫的旁落。

太子爷最大的依仗是海军,在朝中的势力与皇上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皇上康复之后,与皇上争权,威胁皇权,那是极不明智之举,二爷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便是不理智,八爷当年一呼百应,却屡遭打压,也是因为威胁到皇权。

不能避,不能争,那便只能退让,如今的局势已是大利太子爷,有争储之心的四爷已经远去欧洲,三爷遭受二爷的牵连,已是有心无力,八爷如今已经倒向太子爷,即便不死心,也只能出暗招,不可能公然亮出旗号争储。

皇上春秋已高,又遭受中风之创,在这种情形下,皇上对身后事定然是要考虑的多一些,微臣窃以为,应该大步退让,彻底让皇上安心,即便是被削减羽翼也在所不惜,中风之后,皇上的龙体已经大不如前,而太子爷却是春华正茂,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退让等待虽然了无新意,却是正道,康熙这身体即便完全康复,那也是大不如前,还能活几年?略微沉吟,他才道:“我即便是大步退让,皇上也不会完全放心,毕竟海军在我手上,而且又能随时调动巨额银钱,这两样,却是不能交出去的,以皇上惯用的手段来看,他会不会扶持八哥来制衡我?”

方苞听的也是眉头一皱,这倒不是杞人忧天,太子手中握着海军,能调动的钱财比朝廷还多,要说康熙会完全放心,还真是难说,而这两样,太子也确实不能放弃,这可是他最大的倚仗,放弃了这两样,便等于是给其他皇子机会,他们的野心又会冒出来,说不定还会步二爷的后尘。

太子为拉拢八爷党很是费了番工夫,自然不愿意八爷再被扶持起来,这不仅是离间他们兄弟情分,而且也太危险了,八爷的威胁实在太大了,而偏偏又不能象打发四爷那样将八爷远远的打发出去,方苞一时间也是颇感棘手。

见方苞默然不语,胤祯不甘心的道:“若能出京避上一年半载,则最为理想,既表明了态度,又可自然过渡,届时再回京城,一切都已恢复原状,只是,这借口实在是难找。”

沉吟半晌,方苞才道:“太子是一国之储君,这个借口还真是难找,除非是发生威胁到大清安危的战事,您看南洋能否做点文章?”

南洋!胤祯眼睛不由一亮,前往澳洲,南洋是必经之路,南洋若是被攻,朝廷必然要倾力相救,只是,让谁来做这个替罪羊?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洋的满刺加紧靠暹罗,但暹罗不仅是大清的藩属国,而且一向较为软弱,再说,先打暹罗也不符合吞并整个东南亚的战略布局。

除了暹罗,就只有缅甸了,要让缅甸来打南洋,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康熙多半也不会相信,这事得好好筹划一下,康熙如今离完全康复还要段时间,南洋舰队远征也要到九月,时间还是很充足的。

微微沉吟,他才道:“这事先放一放,忙了一上午,你先下去歇息一下。”

……

朝阳门外。

隆科多远远的看到朝阳门高大的城楼,不由暗松了口气,终于平安的将这二百二十万两黄金押运到京城了,虽说一路有海军护送,又是在京畿之侧,不可能有蟊贼劫道,但他还是打起了十二分小心,二百二十万两黄金,这可是大清一年的岁入,又是海军的战利品,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还不把海军的脸给丢尽了?老十四不剥他的皮才怪。

回头望了一眼长达两里的大小马车,隆科多高声喝道:“到京城了,叫大伙儿都加把劲,进城了请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亲卫们立刻骑马将话传了下去,整个车队立刻就响起一片轰然叫好声。

这一车溜车队一进城,立刻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隆科多前后望了望,见海军和步兵统领衙门的兵丁将马车守的严严实实,便吩咐道:“谴人以红旗报捷的方式沿途喊话,海军大捷,日本首批赔款二百二十万两黄金解押进京!”

听的吩咐,两名亲卫立刻扬开早已备好的红旗,催马前行,沿途一路高喊:“海军东征日本,大捷!日本称臣纳贡,赔款七千万两白银,首批二百二十万两黄金押解进京。”

随着红旗报捷的呼声传开,整个京师内城都轰动起来,一时间万人空巷,纷纷都涌上朝阳门大街来观看这押解的二百二十万两黄金,整条朝阳门大街立刻就被挤的水泻不通,望着那一长溜遮盖的严严实实的马车,一众百姓都是兴奋莫明。

纷纷低声的议论着朝廷会怎么花这笔黄金,并不时指点着海军士兵的军装,火枪,大多都是羡慕的眼神和语气,唯一感到紧张的则是大首饰铺子的掌柜们,京城一下多出二百多万两黄金,这金价还不应声而跌?这下可是亏大了。

也不知谁带头高喊了一声,“大清万岁!海军威武!”

街上众人立刻就不由自主的跟着高喊起来,“大清万岁!海军威武!”

第536章 旗主担忧

口号最能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历来是军中常用的激励士气的手段,内城居住百姓又多是旗人,自然没能披甲入伍,但对军营的一切却是毫不陌生,“大清万岁!海军威武!”的口号声一传开,整条数里长的朝阳门大街立时便响起了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呼喝声。

听着接连不断恍如雷鸣般的呼喝声,隆科多亦是大觉意外,他还真未料到京师百姓竟然会爆发出如此疯狂的热情,想想也是,大清入主中原七十余年,虽然战事不少,却都是倾尽国力而战,劳师糜饷不说,百姓也跟着遭殃,与俄罗斯一战,虽然胜了,但最终却只是签了个《尼布楚条约》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还开了商禁,可说是虽胜犹败。

但海军征日却是既不扰民也不花国家一个大子儿,不仅胜得漂亮也胜的彻底,《江户条约》更是让人扬眉吐气,七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更是前所未有,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一战都是大清从未有过的辉煌战例。

隆科多骑在马上,望着沿街两旁热血沸腾高呼口号的百姓,心里也是颇为激动,难怪太子爷谴人吩咐他高调入城,这二百二十万两黄金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有什么能比真金白银更能动人心弦?太子爷此举,不仅仅是为了激励民心,应该是想籍此来展示海外征战所能带来的巨额财富,以此来刺激大清发动更多的海外征战。

想到这里,隆科多亦是一阵兴奋,登时就热血上涌,沉声喝道:“传令,车队原地停下,各车揭开上面档板,露出黄金。”

随着命令,整个车队缓缓的停了下来,大街两旁的百姓不知出了什么变故,登时就安静下来,待看到装载黄金的马车拆开罩篷,卸下顶板,露出了叠码的整整齐齐的金砖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在阳光的照射下,一车车的黄金闪耀着令人目眩的光芒,再没有比这更能刺激眼球的景象了,所有的人都呆呆的看着眼前这一车车黄金,大清历来最缺黄金,陡然看到如此多的黄金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所人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大人,会不会出现意外?”一名亲卫颇为担忧的问道。

隆科多摇了摇头,含笑道:“这内城大多都是我八旗子弟,能有什么意外?”说着,他扫了一众目不交睫的盯着金车,脸上皆是震惊之色的百姓的们一眼,扬声喝道:“海外有取之不尽的黄金白银,海外征战,征战就能获得数不清的黄金白银!”

“征战!征战!”早被一车车黄金刺激的眼睛发红的一众百姓立时就狂热的吼了起来。

车队又缓缓的动了起来,望着眼前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隆科多不由暗自得意,八旗子子弟还是血性尚在,嗜血好战的,并未完全丧失进取之心,所欠缺的不过是足够的利益驱使而已。

小汤山行宫。

康熙完成例行的晨练沐浴之后,便一直呆在大殿里,随时听取来自京城的快马汇报,京城到小汤山的快马二刻一报,源源不断将京城的情况传到康熙手里,即便在得知聚集在大街上的旗人都已经散去,他仍然是要求二刻一报,并且要求严密注意各旗旗主的举动。

老十四虽然在早朝以限制海军、禁卫新军的征招对象和海外封国的保护要挟逼迫一众旗主和王公勋贵低头,但康熙却是丝毫不敢松懈,允许旗人军工作坊务工,不仅是触动到八旗制度,也触及到了各旗旗主和王公勋贵的利益,这些个旗主和王公勋贵应该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老十四当初提议旗人入军工作坊时,绝口不提对八旗制度,他也乐的不问,大清皇权与旗主的权利冲突历来已久,能够加强皇权,削弱各旗旗主的权利,他自然是乐见其成。

这两日,他越琢磨越觉的老十四这步旗走的妙,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八旗生计问题,而且还可以逐步削减旗主对旗下的旗民掌控,想来,老十四是准备以这种办法逐步的架空各旗旗主和王公勋贵。

在接到隆科多解押二百二十万两黄金进京,并且开箱展示黄金在内城引起轰动的消息,康熙不由微微一笑,暗道这老十四会造势,这批黄金进城的时间也是恰到好处。如今就看各旗旗主会是什么反应,是忍气吞声,还是暗中捣鬼?也不知道老十四还有没有后手?

……

西直门,顺承郡王府的银安殿此时亦是热闹非常。

正红旗下的一众王公勋贵正为旗民入军工作坊一事争的不亦乐乎,旗主顺承郡王布穆巴闷闷不乐的端坐上首任由他们争论,他今日在早朝可谓是闹了灰头土脸,他实在没料到太子竟然当众以不保护海外分封来威胁,昨日八爷他们可没提起这茬。

限制旗人进入海军和禁卫新军,他倒是不怕,康熙素来讲究个平衡,朝中如此,八旗各旗间也是如此,康熙不可能让那一旗独大,但是海外的封国,康熙绝对不会多加过问,而且他也管不了,美洲封国,唯有太子能说了算,海军现在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康熙也难以插手。

现在看来,这海外分封倒象是个陷阱,可如今已经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去,即便明知是个陷阱,也得捏着鼻子往下跳,毕竟封国的诱惑太大了,谁也不愿意退出来,即便是因此而被太子要挟,估计也没人肯退出来。

听一众人争了半晌,都是反对旗人入军工作坊务工,却是想不出具体的办法来阻止,布穆巴不由更为烦闷,正在这时,却是闻报十阿哥胤誐到了,他忙亲自迎了出去。

胤誐昨日和老十三胤祥在顺义为禁卫新军勘察营房,这些事他纯粹就是个外行,到了顺义,他才知道,老十四把他塞进去是为了征地的事,因此,在顺义转了一圈,歇了一晚,今日一早他便径自回了京,岂料一回京,八哥就打发他过来探听虚实。

听闻布穆巴在朝会上吃了憋,胤誐心头不由暗乐,这家伙,与老十四对着干,能有好果子吃吗?一众兄弟中,就他属于正红旗,这事也就他最适合,问清楚情况之后,他便马不停蹄的赶了过来。

胤誐一进门,便见布穆巴带了一众人迎了上来,也不好打趣他,含笑与众人见了礼,进屋落座后,布穆巴便道:“敦郡王来的正好,你们有什么意见只管给敦郡王提。”

合着是想把我当枪使来着?胤誐微微一笑,暗忖正好摸摸底,当下便扫了众人一眼,含笑道:“诸位有何不满,尽管说出来,本王也是正红旗的人,断没有胳膊往外拐的道理。”

话一落音,二等公洛噶山便开口道:“十爷,这旗人入军工作坊也就罢了,可偏偏还要到天津去,这岂不是脱离了咱们的掌控?听说在天津还给他们安排房子,时日一长,这些个旗民还归咱们管吗?”

“就是这理,听说军工作坊要几万人,这不是成心削弱咱们的实力嘛?”另一人紧接着道。

“话可不能如此说。”胤誐沉吟着道:“军工作坊建在天津是早就决定下来的,海军的弹药消耗有多大,你们想必也知道,听闻海军征日,一战就消耗了五船的弹药,再则,天津也方便原料的运输,总不能将就旗人,将所有的军工作坊迁到京城来吧?这笔帐,可是怎么也算不通的。”

略一沉吟,他又接着道:“让旗人逐步的掌控军工作坊,皇太子这也是为大清的万世基业着想,咱们总不能盯着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不放,你们想想,皇太子这些年的做所为,那一件不是考虑长远之事?再说了,不就损失一部分旗民嘛,解决了旗民的生计,旗民就能快速繁衍,这人口十来年不就补回来了?何必斤斤计较于一时?”

“十爷,帐可不能这么算。”洛噶山一口就顶了回来,“这是此消彼长的事,旗民进入天津的军工作坊,各旗都是鞭长莫及,这批旗人究竟如何管理?会不会抬旗?又归属哪个旗?各旗的实力如何均衡?这都是大问题。”

听到这连珠炮似的问题,胤誐不由一阵头大,他本就没有急智,登时便不知该如何应对,微一沉吟,他便道:“入军工作坊的旗民不在少数,大清也没如此大规模抬旗的先例,再说,抬旗是大事,必然要皇上做主。”

皇上做主?一众人心里都不由暗自腹诽,皇上恨不得一口将八旗全部吞掉才好,从皇太极到顺治再到康熙,哪一个不是绞尽脑汁的削弱他们下五旗的实力?这几万旗人到了天津,康熙不想方设法的纳入他上三旗才怪,没有大规模抬旗的先例?多尔衮当年连混编两旗的事情都干过,大规模抬旗又算什么?

稍一犹豫,一等候胡什布欠身说道:“十爷,此事牵扯甚大,能否转告皇太子稍延时日,商议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第537章 进退之道

稍延时日?这可真是美得你,老十四这明显是要快刀斩乱麻,打你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会同意稍延时间?微一沉吟,胤誐便道:“我今日方从顺义回来,禁卫新军的营地已经勘察确定,从规划来看,是足以容纳三万人的军营,首批三千人的新军马上就要招募,如何可能拖延?”

一听顺义的军营初始规模就有那么大,一众人心里不由暗暗欣喜,这禁卫新军果然是走的海军扩张的路子,日后的规模定然大为可观,这凭空添出几万的兵额,旗人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可恼的是皇太子却偏偏打着解决旗人生计的问题将旗人塞进军工作坊,看来,解决旗人生计不过是皇太子的一个托词,以此为借口削弱下五旗的实力才是太子的主要目的。

可就算是看穿了太子的目的又能如何?禁卫新军的兵额如此之多,下五旗谁敢放弃这份兵额?而更要命的则是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