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大清皇家海军东征日本的计划早在万寿节前几日,就已经请示皇上。

日本虽然闭关锁国,但仍通过‘唐船风说书’制度随时严密的探听大清的举动,大清皇家海军创建之后,大胜西班牙舰队,攻占马尼拉,噶罗巴,占领整个南洋,日本这个曾经被蒙元大举入侵的岛国自然是一日三惊,惶惶如惊弓之鸟,对大清的举动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万寿节前,各地入京之士人、商贾、耆老、士绅众多,皇上为了保密,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这才下旨,命令严守出兵计划。万寿节之后的事情,诸臣工都清楚,本宫就不赘言了。”

见胤祯一推三六九,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康熙头上,谁还敢有意见,康熙明摆着是万寿节中风,忘了这事情,亦属正常,再说,即便有意见,敢去跟康熙较劲?

见胤祯自找台阶,嵩祝哪里还敢硬挺,也赶紧的就坡下驴,忙跪下叩头道:“奴才见事不明,虑事不周,出言无状,还望皇太子严罚。”

胤祯倒是真想狠狠罚他一番,却是强忍着冲动,道:“风闻奏事是都察院的职责,尔身为上书房大臣,不辨真伪,着罚俸半年。”

一听罚的如此之轻,胤祥、张鹏翮、噶敏图等一众十四党大员都不由暗松了一口气,心里都是暗笑,由康熙去背这黑锅是再好不过,谅谁也没胆子去康熙那里求证。

殷特布这时不觉有些尴尬,正在犹豫之时,胤祯已是再次开口,道:“殷特布,你所奏何事?”

一众大臣听的都是暗笑不已,殷特布亦是急中生智,躬身说道:“大清皇家海军创建不过三、五年时间,却是大捷连连,足见皇太子练兵有法,禁卫新军成立在即,奴才恳请能从八旗禁旅中抽调一部分精锐官兵,以便日后在八旗禁旅中推广。”

胤祯暗道这老家伙转弯转的快,微微点了点头,便道:“天下无亘古不变之法,兵法更应与时俱进,你能有此想法,很好,暂从满八旗抽调一千识字之官兵编外观摩习练。”

一听这话,殷特布不由长松了一口气,忙躬身道:“奴才尊命。”

上书房大臣富宁安兼着吏部尚书,原本是想上奏延缓对海军有功将领封赏的,见这情形,只的打消了主意,只能散朝后找时间单独禀报,这时节出头,被胤祯误以为别有用心,可就不合算了。

上书房大臣王掞历任工部、礼部、兵部、刑部尚书,对《江户条约》中的日本送公主和亲一事,也是极为疑惑,大清皇族历来重视血统,为何要日本送公主和亲?而且还要公然记在正约之上,不过,他也不敢在这时候发问,只能闷在肚子里。

见一众大臣没人再做声,胤祯不由暗松了一口气,立刻主动点名询问上有折子的各部院主官,化被动为主动,待问完之后,他便不动声色的看了包福全一眼,包福全也是一直捏着把汗,一见胤祯望来,立时便高声喝道:“散朝。”

刚回到毓庆宫,包福全就进来禀报道:“户部尚书噶敏图在外候见。”

胤祯不用想,也知道他是来询问那七千万战争赔款的事情,略微沉吟,便吩咐道:“让他进来。”

不一时,噶敏图便快步赶了过来,请安见礼之后,他起身便躬身道:“恭喜皇太子再建殊功。”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伸手让座,而后含笑道:“可是为那七千万巨款而来?”

“奴才这点小心思,难逃皇太子法眼。”噶敏图微微笑着道:“二百二十万两黄金,户部上下眼睛都是红的,奴才前来探问一下,心里也好有底。”

“你倒实在。”胤祯含笑道:“海军是朝廷经制之师,这批黄金按理是应该在户部落帐,不过,你也知道,现在要用银子的地方太多,海军建设、军费,天津、噶罗巴的开发,澳洲移民,低息放贷,各省建社学、义学,农学院,整顿旗务,这处处都要银子,你来的正好,帮着合理分配一下,将各项都做个预算。”

噶敏图一听,登时就觉的头大无比,经十四爷这一说,不仅一文钱落不下,还有倒贴的可能,他沉吟半晌,才道:“十四爷,您如今已是身为太子,奴才觉得不应再有公私之分,您看这样如何,在户部将您提倡经办的事情另立帐户,另辟部门,收入和开支都让专人负责,这负责的人就由您来指定,如此一来,所有的钱在名义上都从户部经手,说着也好听,也能有本明帐,大家也都能清清楚楚知道太子爷为朝廷做了些什么。”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这话实在,如今已是太子,连俸禄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再如之前那样公私分明,略一沉吟,他便道:“这事你安排,负责的人我考虑下,下面的人手必须要忠厚本分的,胆敢贪墨,就不是辞退那么简单,不仅要杀头,可能还要灭族,当然,我会另加俸禄,不让他们吃亏。”

噶敏图听的心里一惊,这主子看样子不是说着玩的,以后户部会不会也是如此?他忙含笑道:“太子爷放心,奴才一定千挑万选,优中选优。”

话音一落,包福全便在门口乘着话缝儿禀报道:“上书房王掞、富宁安二位大人在外求见。”

胤祯微一沉吟,便知二人有可能是为《江户条约》而来,当下便吩咐道:“请他们下午再来,就说我马上要去小汤山行宫给皇上请安。”

说着,他又转头对噶敏图说道:“各个项目都要有专人负责,不要混淆,以便于清查,再有,海关如今每年上缴的关税,都有一部分黄金,这些黄金不得外流,不得私自兑换银两,必须如数上缴国库。”

第521章 天下共主

小汤山行宫。

进入六月,天气已有些酷热,康熙也在太医的建议下将每日的行走锻炼改在早晚各一次,一大早起床后,在后院绕着花园行走半晌,沐浴后,又让太医推拿针灸,忙完之后,才开始练习左手写字,随着行动和精力的恢复,他已经不再听书休息,而是让李德全念一众大臣的密折,并亲笔进行回复,当然都是极简单的,诸如‘朕躬安,知道了,已阅’之类的。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熙不想因为自己的中风而导致各地人心不稳,通过对密折的回复,可以让地方一众封疆大吏安下心来,这事他不想让别人代劳,如今虽然恢复情况良好,但日后右手肯定是不能劳累的,左手字必须得让一众臣子熟悉起来。

就在康熙吃力的回复地方封疆大吏的密折之时,京城快马已将早朝的情况送了过来,康熙搁笔看了一阵,不由露出一丝微笑,老十四驾驭朝会的手段有长进,能够先发制人,及时的制止事态的扩大,看来还是要多经历一点风波,才能快速的成长起来,略一沉吟,他便吩咐道:“将这些都撤了。”

不出意料,老十四肯定马上就会赶过来,他可的好好休息一会,在太监的搀扶下来到院子里,康熙舒适的坐在躺椅里,微微的摇着,海军征日,瞒着朝廷上下,这事确实有些欠妥,不过,也怪不得老十四,真要将此事拿到朝堂上,定然是个争论不休的局面,太平年月,谁愿意打仗?

对这种事,他是深有感触的,平三藩、征台湾、抗击沙俄、三征准噶尔,哪次不是反对者众,不是他力排众议,乾坤独断,哪有今日大清之昌盛?

想到这里,他不由有些感叹,大清如关,鼎定中原之后,满蒙贵族就开始安于享乐,不思进取了,一众汉臣更是惧怕战争,好在老十四还算争气,不仅有野心,而且会赚钱,海军征日,不仅不花一文国帑,反而还给朝廷倒赚七千万两银子,这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从来未有过的战例。

通过此战,老十四可谓是给所有的王公勋贵、文武大臣开了眼界,战争,不再是劳民伤财,不再是穷兵黩武,而是能够给朝廷带来巨大财富和利益,能大力提升朝廷威望和实力!想来,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点,朝中众臣才会反应如此激烈,他们是担心日后老十四继续绕过朝廷而发动战争,将他们完全闲置起来。

正自想的出神,李德全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轻声禀报道:“皇上,太子来了,在外求见。”

恩,来的好快,难不成是骑马来的?康熙微微怔了一下,才道:“宣他进来。”

胤祯在外已经稍事洗漱,听得召他觐见,忙整理检查了下朝服朝冠,而后快步走进院子,请安之后,却未起身,而是摘下朝冠,躬身道:“今日早朝,群臣刻意攻讦儿臣秘密征日一事,群情汹汹,儿臣情急之下,诿过于皇阿玛,罪该万死,还请皇阿玛严责。”

康熙含笑道:“不是诿过,确系朕的疏忽,此事不必再提,平身,赐座。”

“皇阿玛宽厚仁慈,实乃儿臣的福分,儿臣谢皇阿玛不罪之恩。”胤祯叩首谢恩之后,才捡起朝冠,从容落座。

俟其坐定,康熙便道:“《江户条约》朕有两点不明,一是为何要日本禁神道教,二是日本和亲一事,你是如何想的?”

对于这两点,胤祯知道康熙是肯定要过问的,早就有准备,当下便从容回道:“回皇阿玛,儿臣在上海就曾听闻与日贸易的商人提及,日本在佛教没有传过去之前,信奉的是神道教,在儒学兴起之后,他们将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义与朱熹理学相结合,强调尊皇忠君,主张神道教独立,从而形成了一些学派,并得到大力发展,日本武士作战英勇,不惧死亡,便是受其影响。

全面禁止神道教,必然会极大促进佛教的发展,如此,一方面可以抹杀日本武士的血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遏止他们尊皇忠君的信念,将军幕府,其统治的力度和号召力都要远逊于日本的倭皇。

至于让日本派谴王室公主、将军府公主、各地藩主的姬前来和亲,则是受郑成功的影响。日本是一个极度崇拜强者的岛国,郑成功的母亲系日本人,日本也因此对郑成功极为崇拜,为此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国信爷合战》的戏剧,在日本广为演出。

另外,日本的天皇虽然号称万世一系,但是却曾经出现过多位女天皇,甚至有母女两代天皇的情况,足以说明他们皇室的血脉混乱。”

听到这里,康熙已是明白过来,老十四这是想通过有日本血脉的子孙彻底的统治日本,或者是分化日本,甚至是融合日本,不能不说老十四想的长远,但是,二十个日本女人,会不会多了点?老十四如今才多少女人?再有,大清历来重视血统,满汉尚且不能通婚,纳日本公主为妾,会不会招致物议?老十四可是皇太子,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口子一开,下面的王公勋贵如何去约束?

康熙自己的后宫虽然也有不少汉妃,象老十五、老十六两人的母妃就是汉人,可他毕竟没有大张旗鼓,反而是多加掩饰,抬了旗籍才纳入后宫的,老十四这二十个日本女人却是搞的轰轰烈烈,唯恐天下不知,这却有些难办。

康熙心里也清楚,老十四之所以要把这条堂而皇之的写在《江户条约》的正约之中,是为日后的子孙正名,便于日本朝野上下承认血脉的存在,便于日本人接受,也便于其子孙对日本的统治,可是这有必要吗?

日本才多大点地方?有多少人,何以老十四对日本如此重视?瞥了胤祯一眼,康熙才淡淡的道:“日本一蕞尔小国,偏居海外一隅,地不过弹丸大小,虽然素有野心,但所倚仗者,不过是海峡天险,否则,灭其国,易如反掌,如今,既有强盛之海军,举手投足间便能令其臣服,何以还要对其倍加重视?”

“回皇阿玛。”胤祯躬身道:“日本虽是蕞尔小国,仅占据弹丸之地,却拥有三千万人口,瞬间便能集结十数万敢死之士,如今虽已臣服,不过是无奈之举,儿臣窃以为,其对大清之威胁,远胜西北,想我大清,当年何尝不是偏居辽东,举族亦不过数十万之众,一旦风云际会,便席卷中原,鼎定天下。

日本有三千万之众,不仅多有敢死之士,而且极善学习,实不可掉以轻心,儿臣不仅要封死日本,断绝其与外界之联系,还准备将喇嘛教传入日本,双管其下,彻底弱化日本。”

听胤祯如此比说,康熙不由无语,这些年来,老十四的眼光越发显的长远独到,极少有失误之处,他既是如此严防日本,定然有他的道理,不过,这和亲之事,该如何处理?

略微沉吟,康熙才道:“日本如今是大清藩国,日本派遣公主和亲,那其他藩国,如朝鲜、安南、暹罗、苏禄、缅甸等一众藩国,会否亦要求派遣公主和亲?咱们是宗主国,即便分彼此,亦不可悬殊太大,如此一来,这后宫岂不成了一众藩属国女人的天下?

再有,即可纳藩属国女子入宫,那汉人,藏人、维人、回人这些女子纳不纳?不纳,于理不合,纳,我满族血统又如何保障?后宫会成何等光景?”

胤祯亦未料到康熙竟会由此及彼,由一个日本谴送公主和亲居然牵扯出如此大一篇文章来,未免有些猝不及防,略一思忖,便暗笑康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康熙自己后宫的汉人妃子就不下二十余人,却转头来问,该不该纳汉人?

略一沉吟,他便回道:“回皇阿玛,儿臣以为,各藩属国但凡请求,都不应该拒绝。”微微顿了一下,他又缓缓说道:“皇阿玛非一族一国之天子,乃是天下共主,统御华夏,抚有万方,岂能拒绝一心向往华夏文明的众藩属国联姻之请?

汉,藏、维、回各族皆是大清子民,何分彼此,允许这些女子抬旗入宫,有利于聚集民心,亦利于大清一统万年。

至于血统,可规定诸皇子不得擅自娶外族女子,再加上秘密立储制度,足以保障皇室的血统纯正,各王公勋贵爵位承袭,亦可沿袭此法。”

一口气说完,他便静静的等待康熙的反应,这番话,他并非有备而言,乃是被康熙问了个措手不及,情急之下,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他自知说的颇为大胆,也不敢看康熙的脸色。

康熙面上神情毫无变化,心里却是暗自不满,朕登基亲政数十年,所做所为,难道是一族一国之君的表现?微一沉吟,他不由瞥了胤祯一眼,老十四这番话与他上次说的民族融合暗暗相合,这小子是真的想来个民族大融合?

不过,他说的也有理,若是大清连纳几个藩属国的公主也畏首畏尾,又如何配称宗主国,又如何称得上是天下共主?

第522章 游说

想到这里,康熙微微松懈下来,端起茶杯,浅浅的啜了几口茶,老十四所说的保障皇室血统纯正的法子也算是行之有效,皇子如此,宗亲也可如此,允许娶外族女子,不过得以放弃皇位或者是爵位为代价,这倒是比强行禁止有效的多。

至于与藩国女子所生子嗣,公主自然是和亲,皇子只要不继承皇位,倒是没什么不妥的,按老十四的想法,这些皇子,他可能还要派上大用场,这倒不用他去操心了。

微微沉吟,康熙才含笑道:“如此多的女子,后宫如何安置?况且,仅日本一个藩国就谴二十人,是否多了点?”

见康熙竟然是默许了,胤祯不由大为欣喜,忙按捺住心里的兴奋,沉稳的回道:“回皇阿玛,儿臣窃以为,采取分院而居,身份等级限制等措施便可相安无事,况且,各藩国是否愿意,还在两可之间,即便愿意,也不会同时谴派多人,于后宫而言,无足轻重。

日本的人数确实多了点,但日本系被逼而为,儿臣令其多送,意在有挑选余地,不满意者,既可充当宫女,也可赏与宗室。”

原来老十四是这个想法,康熙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却是不再言语。

见康熙不再发问,胤祯微一沉吟,便道:“皇阿玛,关于旗人生计问题,儿臣近日有些想法。”

一听这话,康熙立时来了兴趣,旗人生计问题,他可是头痛不已,一直想不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而旗人生计又直接关系到旗人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旗人发展的瓶颈,虽然明知其重要性,却是苦无良法,能够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掉,不论是拔款,还限制旗产交易都只是权宜之计,他曾经还尝试过‘沿边驻防’,却是毫无成效。

老十四接手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如此长时间,才首次开口,想来不会是权宜之策,康熙登时就含笑道:“无妨,说来听听。”

胤祯微微沉吟,才从容开口,侃侃而道:“随着‘摊丁入亩’的推广,免除了人头税,种痘疫苗法的推广又消除了天花的传染,提高了小孩的存活率,北方各省推广高产抗旱作物,又将极大的提高粮食产量,台湾、南洋、澳洲的移民,保证了充足的土地,再加上对喇嘛教的逐步限制,可以肯定,未来十数年,大清将迎来人口爆炸似的增长。

但以上的所有措施,旗人却是受益不多,仅是海军的扩建,多了几千披甲名额,对于日益严重的旗人生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旗人的生计问题,如今已经严重的遏制了旗人的繁衍,我大清八旗子弟本就式微,此消彼长之下,这劣势就更为明显,因此,解决旗人生计已是朝廷当前首务。

对此,儿臣思虑多日,若是仅仅治标,朝廷如今财力可说富足,供养十数年,没一点问题,问题是十数年后,若是朝廷财政紧张,而旗人又大量的繁衍起来,势必出现不可逆转的冲突,因此,要解决旗人生计,必须得标本兼治,才能一劳永逸,才能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不给子孙增加负担。”

康熙听的微微点头,老十四看问题,果然是与众不同,竟从满汉的人口增长比较入手,确实眼光长远,待听到标本兼治,他更是有些急迫起来,老十四真是找到了标办兼治,两全齐美的办法?

微微顿了一顿,见康熙身子已是有些不自觉的前倾,胤祯不敢多吊胃口,接着说道:“旗人之所以会造成生计日艰,儿臣以为,不全是挥霍无度、安于游惰,聚众滥赌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生齿日繁、不善经营、限制从业造成的。”

听胤祯提到限制从业,康熙不由微皱了皱眉头,这个原因,他何尝不知,却是苦无两全齐美之法,老十四若是要求放开对旗人的从业限制,这番话,可就等于白说了,他不由的微觉失望。

见康熙皱眉头,胤祯仍是从容不迫的接着道:“朝廷必须要鼓励旗人大量繁衍,这是朝廷的长期利益所在,这一点不容置疑,更不能因为生计问题而限制旗人繁衍。

旗人不善经营,这是事实,但这不能怪旗人,是朝廷的从业限制导致他们不善经营,在限制旗人从事其它行业的情况下,要想旗人擅长经营之道,是完全不可能的。

儿臣以为,限制旗人从事其它行业才是导致旗人生计日艰的真正原因,因此,儿臣建议适当的放开对旗人从业的限制。”

康熙敏锐的注意到了胤祯所说的适当,老十四既然是如此说,则说明他对朝廷限制旗人生计的用意是有着充分的了解,微微沉吟,他才沉声问道:“适当?如何放开这限制才能两者兼顾?”

胤祯亦是沉声道:“回皇阿玛,随着海军和禁卫新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火器火药,冶炼钢铁、造船、铸造枪炮、制作火药、军工后勤等都需要建造大量作坊,不妨让旗人进作坊做工匠。”

让旗人成为工匠?康熙亦是大为惊讶,这就是老十四所说的标本兼治的法子?简直荒唐,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下来,老十四可不是信口开河之人。

见康熙不作声,胤祯赶紧解释道:“皇阿玛,这些军工作坊,民间是绝对禁止的,旗人同样脱离不了朝廷的掌控。而且,这些军工作坊都掌握在旗人手中,朝廷也更为放心,对火器的控制也更严密。再则,旗人皆有子弟在军中,他们负责军械的生产,更能保证军械的质量。

而且,有工可做,可以让旗人一改安于游惰,聚众赌博的习气,对于整顿旗务亦大有益处。”

听胤祯这一解释,康熙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这法子是真不错,既未放松对旗人的控制,又解决了旗人的生计问题,而且还益处多多,真是难为老十四,居然想出如此一个两全齐美的法子来。

不过,很快,康熙的眉头又微微皱了起来。

第523章 士农工商

见康熙皱眉,胤祯心里不由一紧,这法子难道还有不妥之处?自冒出这个想法之后,他可是前前后后反复思虑论证,要想彻底解决旗人生计问题,这是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康熙和一众王公勋贵能够接受的,难道还有什么疏漏之处?

就在胤祯忐忑不安之时,康熙已是缓缓开口说道:“这法子确实是别出心裁,堪称是当前解决旗人生计的最佳法子,不过,朕有几点不明,京师旗人有数十万之众,军工作坊能安排多少人?每年的开支又是多少?朝廷能否长久支撑?

再则,旗人做为大清的根本,其身份地位高于民人,高于士绅、农民,但作坊工匠的地位却是远逊于士绅和农民,若是让旗人尽为工匠,岂非将工匠地位骤然提升?如此,士绅会是何反应?会否引起混乱?导致礼崩乐坏?”

见康熙连礼崩乐坏都说出来了,胤祯神情登时一凝,士农工商的排位是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结果,旗人身份特殊,全部转为工人,势必会极大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农民且不说,没有话语权,但士绅阶层的反应却不能等闲视之,康熙这话倒不是杞人忧天,若是士绅阶层感觉自身地位受到威胁,定然会大肆抨击的。

胤祯之前是真没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人和商人的地位是必然要上升的,不说超过士绅,农民是铁定要超过的,但大清目前是以农耕为主,公然提出,是肯定不行的,将旗人转化为工人,无疑是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必须要支持。

稍稍沉吟,胤祯便欠身回道:“皇阿玛,随着手工作坊的兴盛,从事作坊劳作的工匠已是月滋日盛,这点在江南尤其明显,制铁业、绢织、造纸、印刷、造船、制衣、药行都是已形成劳工密集的作坊,作坊工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阶层。

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作坊将日趋繁盛,作坊工匠亦会越来越多,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是必然的,旗人转化为作坊工人,确实会极大的助长这股风潮,但是,作坊工匠的地位再提升,亦不至于危及到士绅的地位,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对此的反应不会过激。

农业为国之根本,是手工作坊兴盛的基础,朝廷鼓励农桑的政策不能变,皇阿玛若是觉得此举会予人一种重工轻农的错觉,不妨同时下旨分流一部分旗人前往辽东恳荒务农,至于有没有旗人愿意前往,相信没人会格外较真,朝廷要做的,不过是表明依然重视农桑的态度罢了,当然,对于士绅,皇阿玛亦可稍加抚慰,他们不可能有多大的反应。”

玩遮眼法?康熙略微沉吟,暗道这法子可行,辽东本就处于封闭状态,就是想较真,也难探虚实,让京报加以正确引导,想来不会有多大问题,不过,说不触及士绅利益,却是未必,从老十四重视上海虹港工匠的情形来看,旗人转为工匠,必然会大量授予官职,连带着现有的汉人工匠亦会跟着受益。

旗人尚且不说,汉人工匠的地位上升,特别是授予官身,读书的士人岂能没有意见?做工匠能授官身,何必十年苦读?而更为忧心的是,士子对此将是何看法,有辱斯文?离经叛道?他们会否对朝廷感到失望?

沉吟半晌,康熙才缓缓说道:“上海虹港的军工作坊,不少总管和技术工匠都授有官身,旗人再转为作坊工匠,会否予人以错觉?士农工商,自古皆然,骤失平衡,朕担忧会起波折。”

闻听这话,胤祯微微沉吟了片刻,解决旗人生计可说是当前朝廷首务,康熙明显已经动心,却又担心工匠授予官身会对士子形成冲击,造成士农工商的平衡,这是要他表态对工匠的身份地位进行遏制。

胤祯却是不想表这个态,大清要发展,要工业强国,就必须大力打破对工匠的束缚,如今有如此大好机会,他岂肯定轻易放过?略微思忖,他便道:“皇阿玛,所有的军工作坊,皆是以朝廷工部的名义筹办,工部的司匠是官身,纳捐的商人亦是官身,并无士绅就此攻击,儿臣窃以为,不妨先试行,同时以京报进行舆论引导。

火药火器的改良、战舰船舶的改进,都需要激发工匠的积极性,若是对工匠加以限制,使工匠没有前途,必然阻止有才有识之士进入工匠行列,以火器为列,火枪火炮的膛线缠角如今就没几个工匠能懂,因为这些东西必须要深研数学之士才能略知皮毛。

制铁业同样如此,如何才能大规模炼制出好铁好钢,这不是一般的铁匠能够鼓捣出来的,必须得大量有识有才之士深入的研究摸索,甚至可能一代人还解决不了,枪炮的铸造也同样如此。

欧洲各国之所以杂学兴盛,便是国家进行鼓励,不仅是奖励钱财,而且还赏赐爵位以刺激,征日一战,大清之所以能以微弱伤亡取得大胜,便在于火器之利,若如大清在火器研制和改良方面不大加发展,一旦被欧洲反超,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听得胤祯借题发挥,康熙不由一阵无语,不过,想到征日之战,如此悬殊的伤亡比,他不由一阵后怕,火器先进与否,如今已经完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了,确实不容轻忽,老十四既然死活不愿意限制工匠,也由的他,军工作坊毕竟是以朝廷名义筹办的,又多是旗人,真要招致物议,大不了将受封赏的抬入旗籍。

毕竟这法子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旗人生计问题,担点风险也是值得,先看看反应再说,想到这里,康熙微微点了点头,道:“此事,京报不要刊载,暂且试行,密切关注京畿、江南士林的动向,另外,凡事不可操之太急,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有耐心,循序渐进才是中庸之道。”说着,他又问道:“军工作坊能安排多少人?少了可不济事。”

见康熙终于松口,胤祯心里不由一松,忙躬身道:“儿臣谨尊皇阿玛训诲。”起身后,他略显轻松的道:“随着美洲的分封和澳洲的移民,海军这几年会逐步扩招,禁卫新军的训练略有成效之后,会迅速的在驻京禁旅中推广,火器火药的需求量将倍增,一应后勤装备,如军装、被服、帐篷、大车等等亦是需求激增。

儿臣初步估算了下,仅是天津一地军工作坊可吸纳二万人,若是在加上噶罗巴、上海以及日后的广州、澳洲等几地,容纳十万人,应是绰绰有余。

至于军工作坊的军费开支,前期自然是要垫付的,有日本这笔赔款,倒是无须担忧周转不过来,待得发展起来,部队也训练出来了,完全可以以战养战,至少军工作坊这块军费不用朝廷负担。”

康熙微微点了点头,道:“旗人这些年已经被惯坏了,上海富庶繁华,倒还好说,噶罗巴、澳洲之地,旗人愿意前往?再说,如此一分散,京师旗人数量岂不骤减?”

胤祯心里不由暗暗腹诽,什么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