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待方苞退出去,胤祯起身略微活动了下,闲适的在殿里踱了几圈,他一手创建的海军这两年战功赫赫,东征、南征、打西班牙、打荷兰,发现澳洲、紧接着又要远征美洲、欧洲,推行海外分封,他的威望也是日益隆盛。

但是与康熙的威望相比,却是远远不及,就凭他现在的威望、根基、实力要单独挑起八旗制度革新,还真得好好掂量掂量,虽然通过‘四大恒’、远洋贸易船队、海外分封、利于海军吸纳宗室子弟等办法将一众王公大臣的利益与他紧紧绑在一起,但这些利益,在满族的根本利益前面,还真不能算什么。

必须得把康熙绕进来,在康熙有生之年,八旗制度革新必须有步骤的逐步推行,天知道康熙还能活多长时间,而自己御极登基之后也需要稳定几年,稍一拖延,便又是十几二十年,越拖延下去,革新的难度和阻力就越大。

况且,以大清现在的发展速度,十几二十年后,很可能就要开始推行工业革命,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那是无法想象的。

胤祯正自踱着圈子沉思,包福全却在门口躬身禀报道:“太子爷,顺天府府尹王懿,顺义县知县马明伦在外候见。”

胤祯停下脚步,转念便知二人是为禁卫新军的军营驻地一事而来,微微沉吟,才吩咐道:“让他们进来。”

王懿,马明伦两人进来便恭谨的跪下道:“微臣王懿给皇太子请安。”“奴才马明伦给皇太子请安。”

胤祯对二人不熟,但顺天府府尹虽然品级才三品,位置却极显要,是以我对王懿的履历还是清楚的,知道他是由大理寺少卿升为顺天府府尹的,之前也未参与到党争中来,这恐怕也是康熙提拔他的原因。

胤祯瞥了眼王懿,又看了眼马明伦,心里一动,问道:“你是旗人?哪个旗的?”

马明伦没想到胤祯会先跟他说话,而且语气还跟拉家常似的,透着一丝随和,忙欣喜的回道:“回皇太子,奴才是正蓝旗的。”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道:“能在京畿任知县,你走的哪个门路?”

一听这话,马明伦稍一迟疑,便道:“回皇太子,奴才是信郡王德昭的门下奴才,笔贴式选出来的。”

京城各部院的笔贴式皆是正七品,外放顺义知县,只能算是平调,不过顺义就在京城之侧,可谓是肥缺了,胤祯略一沉吟,便问道:“这些年旗人生齿日繁,生计日艰,听闻有不少怨言,抱怨朝廷限制旗人生计,可有此事?”

马明伦原本还沾沾自喜,没料到胤祯几句话便绕到这问题上来了,限制旗人生计乃是国策,他哪里敢信口开河,略一沉吟,才谨慎的道:“回皇太子,近二十余年,天下太平,旗人繁衍较快,一家七、八口乃是寻常事,但兵丁薪俸高,一人之俸禄足与七品知县平齐,即便京师物价稍高,但生计是不愁的。

但也有好饮滥赌之徒,不顾家中妻儿,恣意妄为,以至家无隔夜之粮,甚至是举债度日的亦大有人在,此等情形,岂能埋怨朝廷?还望皇太子明见。”

胤祯的听的笑了笑,自个也是糊涂,竟然指望从这些官油子嘴里套话,呷了口茶,他才看向王懿,道:“可是为顺义征地一事而来?”

王懿特意将顺义知县马明伦叫来,为的便是征地一事,按惯例,朝廷征地是不会出钱的,一般都是着落在顺天府头上,禁卫新军定额是三千,营地加上训练场地,还有跑马的,可不是个小数目,出银子还是小事,更为难的是顺义之地,多是宗亲勋贵圈的庄子,那些个王公勋贵他们可惹不起,而胤祯交代的差事情,他更不敢怠慢,是以才上门来探听口风。

一听胤祯开口相问,王懿心里暗自窃喜,忙躬身道:“回皇太子,正是为此而来,顺义之地,多是宗亲勋贵之地,禁卫新军驻地,占地非是小数,多方交涉,又恐延误了时日,误了差事。”

胤祯哪里知道他那么多弯弯拐拐,况且他也没想过让顺天府出银子,现在地价便宜,几万两征地酝酿,他也没当回事,他更担心的是这些官员惹不起那些个去王公勋贵,最后又转嫁到平民百姓头上,微微沉吟了片刻,才道:“顺义的地价是什么行情?”

“回皇太子,均价在八两一亩。”马明伦赶紧回道。

均价还在八两一亩?胤祯瞥了他一眼,道:“征地一事无须顺天府和顺义县出面,我会安排专人督办,你们协助便是,一应拆迁事宜,若是涉及民居,要提前做好安置事宜,本宫会抽空前去巡查。”

一听征地这个苦差不用他们官,两人都不由长松了一口气,忙不迭谢恩,辞了出来。

……

六月初一上午,胤祥、隆科多率领六艘快速武装帆船在天津卫登陆。

随着士兵们的刻意宣传,大清海军东征日本,大胜而还,日本称臣纳贡,赔款七千万,增开大坂、江户两地贸易港口,不得干涉商船贸易的消息马上就随之传开,整个天津为之轰动,百姓们是为大清强盛的兵锋感到自豪,所有的海商则是欣喜欲狂。

之前,大清海军打西班牙、征南洋,受益的是跑南洋的江南一带海商,而且也只是附带受益,他们北方海商只不过是间接受益而已,但这次可就不同了,日本可是北方海商的主要贸易地,而这次大清海军更是主动为他们争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开港、自由贸易!这可是所有赴日贸易的海商梦寐以求的事情,经此一战,他们再跑日本贸易,完全不再需要看日本人脸色,不用担心再遭受日本人盘剥,日本现在不过是大清的一个藩属国而已,还有什么好神气的?

海军靠岸之后,未多做停留,隆科多乘船押运二百二十万两黄金前往通洲,胤祥则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次日上午,胤祥便匆匆赶到毓庆宫。

胤祯闻报之后,立刻快步迎了出来,一见面就笑道:“恭贺十三哥,大胜而还!”

胤祥恭谨的抱拳半鞠道:“臣胤祥见过皇太子。”

“又没外人,不须拘礼。”胤祯一把将他拉起,轻笑道:“东征日本的机会生生让给了您,快给我说道说道。”说着,又对包福全道:“叫人准备些点心。”

“还是十四弟厚道,知道我没用过早点。”胤祥轻笑着道。

两人进屋落座,胤祥胡乱填了几块点心,才微笑着赞道:“十四弟挑选的主将,施世骠,还真是没走眼,小倭子也真是阴险狡诈,若是没有施世骠,咱们有可能会受点损失。”说着,他便从琉球说起,将整个征日的情况细细说了一遍。

听闻日本在短短几个时辰就聚集了十多万人马,胤祯也是暗道好玄,沉吟了一下,他才问道:“那一战杀了日本多少人?”

“战后没统计,施将军不允许出营去统计,怕染上疫病。”胤祥含笑道:“不过,确实是尸山血海,保守估计,应在二万以上,我这带有施世骠、林卫、付安定思念人各自写的战报,还有战后的讨论记录。”说着,他将几份信函递了过来,而后又接着道:“十四弟创立的战后得失讨论,真是个好办法,我在旁边听着都很受益,难怪海军的战力提升的如此之快。”

第511章 工人?

胤祯笑了笑,道:“战后得失讨论,不仅是林卫、付安定等高层将领,海军着的中层将领、基层将领都要进行讨论,而且讨论记录还要转发全军,组织全军上下学习,不仅便于高层将领了解下面的情况,也是给基层将领提供学习的机会,一支部队能不能打仗,武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各级将领。”

胤祥点了点头,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古皆然。”

见胤祥体会的不深,胤祯也懒得解释,海军重在培养将领是为日后迅速扩兵做准备的,不局限于海军,这些将领稍一转换,陆军同样能够胜任,微微沉吟,他才低头翻看了下手上的信函,第一封便是《江户条约》的正本和附约。

拆开细细了看了一遍,基本都是按照他的叮嘱签定的,仅是具体数目不同而已,他不由微微颌首,颇感满意,稍一沉吟,便道:“尽快安排船只将那五千战马转运澳洲,澳洲如今正是急需战马。”

胤祥点头道:“如今前往日本正是顺风顺水,我已经让施世骠通知上海沙船协会的汤德贵了。”说着,他颇为好奇的问道:“十四弟要让日本和亲?皇阿玛会同意吗?”

听到提及康熙,胤祯才想到康熙说过要见胤祥的,胤祥回京,先奔自己这里而来,天知道康熙会不会多心,当下便道:“您这一说,倒是提醒我了,皇阿玛身体已经大有好转,您先快马赶去小汤山行宫给皇阿玛请安,晚上,我为您接风洗尘。”

一听康熙身体大有好转,胤祥亦是一喜,追问道:“皇阿玛能够完全康复?”

“问题不大。”胤祯含笑道:“现在的恢复情况良好,应该能够完全康复。”

胤祥略略迟疑了一下,才道:“皇阿玛定然会问起征日的情形,该如何回奏?”

听的这话,胤祯不由心里暗喜,老十三现在是全心全意的替自己考虑了,略一沉吟,他便笑道:“海军如今乃是朝廷的经制之师,无须隐瞒,如实禀报,这些材料您都带去。”

胤祥微微点了点头,康熙恢复情况良好,自己回京,先到太子这里,可是大犯忌讳,当下,他便起身告辞。

胤祯起身相送,出了殿门,他才道:“不用洗漱,就这样快马前往,皇阿玛精力不济,要注意谈话时间。”

胤祥点了点头,抱拳半鞠一礼,便转身而去,才行的十余步,却正碰上方苞急步进来,他不由含笑驻足,见是胤祥,方苞连忙上前请安见礼,起身后又是一揖,道:“恭喜十三爷扬威海外!”

胤祥见他身着六品的补服,暗忖老十四应该是帮他补了詹事府的职位,便微笑着打趣道:“好嘛,几日不见,就是六品官身了,是不是该请客贺贺?”

“十三爷要喝酒,下官自当奉陪。”方苞微笑着道:“改日上府相请。”

胤祥要赶去见康熙,也不敢多耽搁,当下便笑道:“我赶去见皇上,不与你绕舌,记的要最好的酒,听说太子那里有好酒,你不妨去打打秋风。”说着点了点头,快步离去。

方苞却是楞了片刻,康熙为何急着见十三爷?稍一沉吟,他便快步进了毓庆宫。

胤祯啜了几口茶,待方苞见礼之后,便伸手让座,而后道:“胤祥既已回京,海军征日大胜的消息马上就会传开,调查旗人反应之事,可已完结?”

“回太子爷,已经调查完结。”方苞躬身道:“情形不容乐观,通过大量的私下走访,底层的旗人对于放开限制是较为赞同的,毕竟放开从业限制,他们可以自由筹谋生计,能够极大的改善窘困局面。但是稍为富足的旗人,却都是持反对态度。

反对的缘由很多,总的来说有几点,一则是认为旗人从事其它行业,有失身份,七十余载的恩养政策,他们坐享钱粮惯了,早已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他们认为从事农商,有失体面。

二则是旗人的整体荣誉感极强,多年的特权使他们处处高人一等,除了从军,其余皆视为贱业,让他们从事其他行业,他们心理上有受辱的感觉。

三则是担忧放开限制之后,朝廷会取消他们的种种特权。

这是通过广泛的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微臣这几日亦在思虑,旗人这些年来不事生产,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初一放开限制,他们能够从事的只能是贱业和出卖苦力,这是中上层旗人难以接受的,皇上恐也难以接受。

再则,旗人享有各种特权,入仕选官且不说,仅是律法特权就是一条巨大的鸿沟,普通民人商贾惧怕与旗人往来,这也极大的限制了旗人融入各个行业。”

说到这里,方苞不胜苦涩的轻叹了一声,道:“八旗制度革新,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有大决心大毅力,实难动摇分毫,即便是放开限制,一众王公大臣亦会极力反对,十四爷,是否稍稍延迟时日?”

听的这番话,胤祯心里也是一阵阵发凉,仅仅是放开对旗人的从业限制,都如此艰难,更遑论之后的革新了,延迟时日,延迟到什么时候?等自己登基,这要等多少年?难道那时候的反对力度就会小?

不能延迟,再难也得上,胤祯暗忖道,这颗毒瘤迟早得割,迟割不如早割,不乘着手头有钱,不乘着海外扩张之机彻底解决,日后根本无法解决。

旗人的律法特权,不可能马上取消,那会引起极大的反弹,只能逐步的加大惩罚力度,慢慢与大清律看齐。当前是如何才能放开对旗人的从业限制,这个口子必须先得撕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如何才能让旗人心甘情愿,甚至是踊跃接受这点?

沉吟把晌,胤祯才道:“八旗制度革新不仅是关系旗人的生计,国家的兵制,朝廷的财政,也关系到大清的长治久安,不能拖延,再难也必须知难而上。即便现在不能公开的提出放开旗人从业限制,咱们也要创造条件。”

创造条件?什么条件,放开旗人从业限制的条件?这条件如何创造?方苞微微一楞,他倒是未料到胤祯有如此大的决心,略一沉吟,他才试探着道:“放开旗人从业限制牵扯到旗人的各方特权,公开提出,必遭反对,太子爷是想绕过去?”

胤祯颇为赞赏的看了方苞一眼,道:“对!咱们不公开提出,先造成既成事实,引导旗人做事,待众多的旗人都要求出来做事,再顺理成章的提出放开从业限制,反对声就不会那么大了。”

“这法自子是好。”方苞微皱着眉头道:“不过,如何才能引导旗人出来做事,而又不致引起一众王公大臣的反对?”

“要让旗人心甘情愿的出来做事,而一众王公大臣又不横加干涉,必须考虑几点。”胤祯含笑说道:“首先要通过旗务整顿,加强皇权,逐步削弱各旗旗主、王公勋贵对旗民的人身管制,削弱他们干涉的权利,然后,通过体面的,有足够利益的工种引导旗人自主加入,时日一长,规模一大,便可水到渠成。”

方苞不由瞪大了眼睛,旗务整顿这事好说,什么工种又体面,又有钱,而且还规模庞大?在京的旗人着有数十万,人少了可不济事,达不到效果。

见方苞一脸疑惑,胤祯笑了笑,道:“旗人身无所长,既无务农,也无经商之经验,唯有大建作坊,让旗人都进作坊去做工,让他们做工人,将他们慢慢转化为产业工人。”

“作坊?”方苞失声道:“哪得多大的作坊才能安置那么多人?作坊可是苦力,旗人愿意进去?一众王公大臣能不反对?”

“有足够的利益,谁不愿意去?”胤祯微微笑道:“虹港为什么能够吸引人?就因为薪俸高,一个熟练工匠一个月的薪俸都在一两五钱左右,一人进厂,就足够养一家子人,谁不愿意去?想进去还得找门路。

为了吸引旗人进厂,咱们还可以把薪俸提高,跟步兵一个标准,二两银子一个月,不担心他们不来,至于王公大臣反对,可以用特殊的行业让他们闭口,诸如,火药、新式枪炮铸造、优质钢铁冶炼等等。”

这法子不错,火药、新式枪炮铸造、优质钢铁冶炼这些作坊都是军工,掌握在旗人手上,亦是天经地义,谁敢站出来反对?方苞不由微笑道:“太子爷真可谓是一步三计,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旗人生计,而且也为朝廷培养了大量的熟练枪械工匠,更为八旗制度革新奠定了基础,实乃一石三鸟。

不过,这些作坊都设在京师,却是不利于满足海军的需求,而且,这也有赔钱转吆喝之嫌。”

“哪能都在京城,让他们去天津,天津至京城的驿道明年就能完工,往返便利。”胤祯不以为意的道:“京城也要建,不过要建在城郊,至于赔钱,可能不大,军工这块,不仅是满足朝廷所需,还可向外贩卖,民用的就更不存在亏损了。”

……

小汤山行宫,康熙按例坚持在两名太监扶持下行走,最近,他恢复的不错,虽然还需人搀扶,但行走已经不很吃力了,为此,他增加了行走的次数,改为一日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

康熙恢复的情况良好,李德全亦是大感轻松,小心谨慎的跟在康熙身后,不时的奉承几句,眼见规定的锻炼时间到了,他正欲上前提醒康熙,却是一眼瞥见院子门口一个小太监探头探脑的,他忙急步赶了过去,轻声的呵斥道:“吩咐多少次了?皇上训练时间,任何人不得打搅,没长记性?”

那小太监躬身道:“禀大总管,十三爷在外候见,奴才见他一身风尘,担心是军国大事,是以前来禀报,还望大总管恕罪。”

听闻是十三爷到了,李德全不由微皱了皱眉头,康熙点名要叫十三爷,他是清楚的,沉吟了下,他才挥手,道:“先在院子外候着。”

/文!/康熙却是早瞥见这边的动静,见李德全回来,便停住了脚步,道:“何事?”

/人!/“回皇上,十三爷回京了,在外候着呢。”李德全躬身说道:“皇上散步的时间也到点了,该休息了。”

/书!/听闻是老十三在外候见,康熙也是一喜,仰脸看了看日头,便道:“将椅子就摆在这树荫下,宣他进来。”

/屋!/李德全也看了看日头,暗忖这主子一身的汗,坐在树荫下,着凉了可不是小事情,不过,见康熙在兴头上,他也不敢开口相劝,忙示意几个太监宫女将桌椅摆在接近太阳光的地方,待康熙坐定了,这才转身急步赶到院子门道:“宣十三爷觐见。”

胤祥一路上骑马刻意落在后面,五十里路下来,自然是显的风尘仆仆,听得宣他觐见,忙急步赶了进来,自康熙中风,他就一直未见到康熙,此时见康熙神态和煦的坐在椅子上,忙上前跪下请安,道:“儿臣胤祥,给皇阿玛请安,皇阿玛万福金安。”

见他一身风尘,康熙含笑道:“赐座,赏茶。”

胤祥却又叩头道:“皇阿玛圣体欠安,儿臣等日夜忧心,不能在跟前尽孝,还望皇阿玛恕罪。”

康熙是有意隐瞒病情,听这话,不由微微一笑道:“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尽忠,扬威国外,朕心甚慰,无须自责。”说完,又问道:“瞧你满面风尘,可是方才进京?”

胤祥不敢隐瞒,忙回道:“回皇阿玛,儿臣回京听闻皇太子告及皇阿玛龙体康复良好,便急急赶了过来。”

康熙点了点头,道:“与日本签订的《江户条约》文本可曾带来?”

胤祥急忙将条约及附约以及施世骠、林卫等人的折子、海军战后会议记录等双手呈了下去,道:“这些是条约文本、附约及海军将领的折子。”

康熙接过,微微翻看了下,便含笑道:“朕刚活动了下,一身大汗,你也是风尘满面,先去沐浴一番,再行详谈。”

第512章 意外反应

小汤山行宫后院,澡雪堂,康熙惬意的泡在汉白玉砌成的六边形浴池中,听着李德全朗读《江户条约》,这是一个巨大宽敞的池子,深却不过三尺,大股的泉水从上方的石洞中流入,转了一圈,又从下端的石洞流出,泉水比气温略高,出了一身透汗之后,泡在里面,浑身舒畅。

李德全读完了条约正本,又读附约,读完之后,抬头瞥了康熙一眼,见他若有所思,便停了下来,康熙听完《江户条约》之后,对最后的两条却是不得其解,不知胤祯为何要在日本取缔封禁神道教传播,为什么要令日本和亲?

琢磨了一阵,康熙也未想出其中缘由,只得做罢,瞅了李德全一眼,才道:“继续。”

李德全又开始逐一将一众将领上的折子念了一遍,最后连海军将领战后的讨论记录都无一遗漏的念了一遍。

康熙听完之后,已是肯定下来,海军在日本确实大胜了一仗,随后,他又将几人上的折子细细的比较应证了一番,又让李德全再将战后讨论记录重读了一遍,脸上不由露出赞许的神情,老十四这个法子不错,大战之后,细论得失,不仅能够及时的总结经验,而且利于将领的成长,也利于对将领的培养,这些战例,看来都将成为海军学院的范本。

沐浴之后,康熙才再次召见胤祥,照例赐座赏茶之后,他才含笑道:“琉球郡国,为何跟着出兵日本?”

胤祥忙欠身将琉球郡国与日本的恩怨细细说了一番,康熙也未料到琉球与日本竟然有如此大的仇怨,半晌才微微颌首道:“琉球地狭民寡,兵力微薄,又孤悬海外一隅,既有强大海军,还须多加照顾,可以适当考虑着海军半年一巡。”

胤祥哪里敢接这话,老十四可是曾经说过,要将琉球收归大清的,略微沉吟,他才道:“此任琉球郡王尚敬不日便将前来京城请封,届时可与之详谈。”

康熙微微点了点头,道:“江户一战,你亲历战阵,将详细情形说一说,如何以弱胜强的?”

胤祥含笑道:“皇阿玛,咱们人数虽少,却完全是持强凌弱,火炮和舰炮的威力实在太大了,日本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说着,便细细的将那日的夜战说了一遍。

康熙听的心惊不已,海军陆战队的战力实在太惊人了,仅凭借一个临时的营地,就能将数万人牢牢的挡在阵营之外,而且还能够射杀二万以上的人马,若是据坚城而守,谁能攻得下?难怪老十四不将蒙古各部放在眼里,原来他清楚海军的战力。

想到这里,康熙下意识的问道:“南洋舰队如今在哪里?”

听得这话,胤祥心里一惊,康熙该不是多心了吧,他也不敢多想,忙躬身回道:“回皇阿玛,施世骠率南洋舰队径直回了上海,休整几日补充给养之后,便准备返回南洋。”

听闻南洋舰队不在天津,康熙不由放下心来,老十四行事还是很谨慎的,丝毫也未僭越,微一停顿,他才接着问道:“那二百二十万两黄金呢?”

“黄金已由儿臣和隆科多运回天津,儿臣先行回京,黄金由隆科多随后押运。”胤祥谨慎的回道。

听说黄金已运回京,康熙彻底放下心来,沉吟半晌,才道:“此次征日,你对日本是何看法?”

胤祥沉吟片刻,才道:“日本自德川幕府建立以来,已经太平了百余年,江户的常备军仅仅只有二万二千余人,但是江户遇袭,他们却在大半天时间内,聚集起十数万大军,进行殊死的冲锋,这点令儿臣十分震惊。

儿臣一直在想,京城遇上这种情形,在除去驻京八旗的十万人之外,我们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十数万之众舍生忘死的向敌人冲锋?”

康熙听的心头一凛,放在京城,这种事情根本无放想象,便是调集十数万大军,非得几日也不能聚齐,然江户何以能够如此?

“儿臣在次日调查过。”胤祥接着道:“江户原有常备军二万余人,常驻江户的各地藩主有一百余人,他们的随从护卫兵丁加起来就有十万左右,另外,住在江户的武士也是踊跃投军,当日参战的十余万人中有四万是武士临时组建的。”

“武士?”康熙不由问了句,他对日本的情况了解一些,但也不全面,日本闭关锁国数十年,由外很难打探到他的具体情况,康熙又从未起过远征日本的念头,自然不是很清楚,当下便问道:“江户为何有如此多武士?”

胤祥详细的说道:“日本的社会构成,也是士农工商,但这个‘士’则是指的武士,日本之武士相当于我大清的八旗子弟,他们不从事农商,只尚武习文,唯一职业便是从军。

不过,日本武士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一家之中只能长子继承家业,其余的则成为浪人,必须自己出门闯荡,自谋生路,因为没有土地,这些浪人自然不可能成为农民,因此,他们都聚集在各大小城池寻找机会。”

这段时间,康熙心里也在盘旋着八旗制度革新,听着这番话,他甚是敏感的道:“如此说,日本的武士数目是固定的?”

胤祥未料到康熙对这事感兴趣,略一犹豫,才道:“具体的情形,儿臣亦不是很清楚,但应该是固定的。”

康熙沉吟了片刻,才道:“按你所说,日本的兵力全部集中在城池,若是要征日本,只须攻打他们的城池便可?”

“是的,日本德川幕府有个规定,一藩一城,每个藩只能建一座城池,所以他们的兵力全部都集中在城池内。”胤祥肯定的道。

日本既然已经称臣纳贡,康熙也无心再劳师远征,问过之后,便搁开了手,沉吟了阵,见胤祥没有进言,便道:“你也累了,先跪安吧。”

……

随着胤祥回京,海军东征日本大胜而还,日本称臣纳贡,赔款七千万,增开大坂、江户两地贸易港口,谴送二十名公主、姬来大清和亲的消息马上就在京城传扬开来,登时就一传十,十传百,传的沸沸扬扬。

由于之前未听闻朝廷出兵征日的消息,也未见有红旗报捷的信使招摇进京,所有人对此消息将信将疑,不过如此军国大事,估计也没人敢吃饱了撑的,拿这事开玩笑,一众人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议论纷纷。

京城这段时间,除了康熙中风并无大事,而康熙的病情连朝中大臣都是讳莫如深,京师一众闲人又岂敢妄议,因此,这个消息一传扬开来,所有的茶楼、酒楼、会馆、戏园都找到了新的话题,立时便引起了热议。

一众闲的蛋痛的旗人哪肯放过这个出风头的机会,纷纷用心打探消息的来源,很快,京城各大茶楼、酒楼、会馆、戏园就有旗人信誓旦旦的讲述开了大清皇家海军南洋舰队东征日本,大战江户的事情。

京城的一众王公勋贵、文武大臣在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忙着谴人四处打探消息的真伪,当听闻十三阿哥回京,见了皇太子之后又迅速的赶往小汤山行宫,所有的官员都是心知肚明,一个个不由又惊又喜。

喜的是海军威武,又大胜而还,日本称臣纳贡,大清又多了个藩属国,惊的是,如此大事,整个京城上下,居然连一丝风声都未透露出来,这大清皇家海军还是不是大清朝廷的经制之师?如此大的军国大事,皇太子居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自做主张,他们岂非都成了摆设?

兵部的几位部堂大员则最为愤慨,海军如此大的行动,他们竟然毫不知情,这让他们情何以堪?而户部的几名部堂大员则是窃喜不已,七千万两啊,这可是大清的两年财政总和!海军如今是朝廷的经制之师,这笔战争赔款就应该落入户部的帐上,有了这笔银子,户部日子就不止是好过,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过了!

八阿哥胤禩早就知道了消息,却是一直瞒着未透露,理藩院在闻知这个消息后,也是一片忙碌,多了个藩属国,那要多出很多事情来,而且又还牵扯到日本派公主和亲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先例的,一个个官员都忙着查找依据,这是个机会,受到皇太子赏识的机会。

都察院的一众御史也没闲着,拜章弹劾皇太子独断专行,绝对能够声震朝野,这可是博取名声的好机会,吏部的官员同样是没闲着,南洋舰队远征欧洲在即,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