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克复骑上战马策马来到阵前,王仁恭与尉迟恭和秦琼这三位如今河东兵马的最高指挥官,早已经下马恭敬地站在那里。一见到陈克复过来,三人马上单膝跪下行礼:“臣等恭迎圣驾!”
“估计你们心里都在烦朕驾临,给你们添麻烦了吧!”
“臣等不敢!”
陈克复笑着上前拉起三人,仔细地打量了三人一眼。三将镇守河东数年,尤其是王仁恭在河东已经快有四年,如果再加上他在隋时就任的马邑太守,那王仁恭在河东呆的时间真的是很长了。王仁恭虽早年过花甲,可整个人却看起来面色红润,甚至比起当初第一次在洛阳时见到他还要精神抖擞。而秦琼和尉迟恭这两员年青一代的猛将,一隔两年多未见,则是成熟了许多。
“叔宝和敬德这胡子都这么长了,比朕的可长了一大截呢。”陈克复笑着上前亲热地拍打着两员心腹将领的肩膀。秦琼和尉迟敬德见陈克复如今身为九五之尊,居然还对他们这么的亲近,心下十分激动。
尉迟嘿嘿笑道:“还是陛下的胡须长的好,俺这胡须就和一把乱草一样,倒是陛下这龙须根根有神。”
秦叔宝也笑道:“王元帅与长孙总督大人已经在雁门城中备好了酒宴为陛下接风。”
“接风什么的就不必了,朕一路北上,又岂是为了来雁门喝酒的。王元帅,朕听说突厥人又在蠢蠢欲动了,前日在路上更是收到你的飞鸽传书说突厥人已经南下到了雁门附近了?具体情况,你马上和朕说说。”
一说到突厥人,陈克复的面上也没有了笑容。这次他千里迢迢北上,甚至还不顾朝中大臣们的反动,秘密北上。原因就是因为特勤司的密探报告,说突厥人蠢蠢欲动,已经开始在阴山下秘密集结兵马,欲有南下之意。陈克复听说之后,才会于先前提早结束了休养生息,并先突袭重创了南陈的沈法雁之后,马上就开始让王仁恭向刘武周进攻。
为此,他甚至没等王仁恭把兵马集结,就让他尽快发动攻击,提前准备收复河东,为的就是突厥人的原因。
一直以来,草原人游牧的部落习俗,使得这些草原部落总是能全民为兵。而且不同于中原,草原上的部族哪怕就是遭受到重创,恢复起来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先前东突厥南下中原失败,又遭遇陈克复的偷袭重创,再加上铁勒的兴起,东突厥算是彻底的败亡。
但西突厥却又趁机而起,虽然陈克复曾一度联合了统叶护,使得西突厥一分为二。但达罗可汗面对统叶护可汗,战败的速度还是让陈克复始料未及。原本陈克复以为,分裂后的西突厥最少也得打上个十年左右,才有可能统一。可事实上却是,在东突厥名存实亡之后,统叶护居然前后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已经彻底的击败了占有正统之名的侄子达罗可汗,彻底将达罗击溃,将其赶到了极西之地。
这几年陈克复一边忙于征伐中原,不得不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中原各地,不过对于草原各部族也依然还留有不少力量专门监视。草原人的一举一动陈克复都看在眼中,可又无力顾及。他原本以来,这样的局势最取码能维持到中原一统。
王仁恭面色沉重,声音低沉道:“陛下,突厥人确实已经南下了。前日我们没等府兵集结,以两万常备兵马向刘武周发起突袭,结果这家伙却早有预备,我们刚动身,他就已经从楼烦逃往马邑。幸亏我们也早有预备,叔宝与敬德在楼烦关外桑干河伏击刘武周成功。陛下派人送来的那些大炮果然威力惊人,拥有超远距离射程。我们一战就歼灭俘虏了刘武周近五万人马,刘武周逃回楼烦,欲从临泉过河,臣先一步抢占了临泉镇,可惜最后刘武周却又逃了,臣等一路追击,最后……”
“直说就是。”陈克复道。
王仁恭谨慎道:“最后派出去追击的兵马中有一支小队回报,他们在白龙山一带发现了刘武周,但与刘武周在一起的还有一支突厥人小队。他们击退了臣的追兵,掩护着刘武周过了黄河,回了陇上。”
“你的意思是刘武周已经暗中与突厥人勾结,甚至有可能是已经投降了突厥人?”陈克复有些震惊的道。
秦琼担忧地道:“臣等担心确实如此,因此臣请陛下马上返回太原。如果刘武周投降了突厥人,那么定襄、马邑就随时有可能会有突厥人南下。到时,雁门就会处于最前线。当初隋帝杨广就曾经被围雁门,臣等不能让陛下冒这个险。如今河东各府县府兵还未全面集结,而且就算集结,兵马也不过五万余数,加上陛下带来的三万兵马,也不过八万人马。而探马所报,突厥人在阴山一带就有过十万铁骑,如果再加上马邑、定襄、陇上的刘武周兵马,我寡敌众。”
陈青和陈雷也马上劝陈克复移驾太原,趁突厥人并不知道他已经到了雁门之前,马上再移驾太原。谁也不想再一次重演皇帝被围雁门的结果。陈克复沉吟良久,最后摇了摇头道:“突厥人这次南下肯定是谋划良久,而且虽然不知道刘武周是否已经投降突厥,但最起码他们已经勾结在了一起。越是如此,朕越是不能轻退。眼下马邑、定襄已经对突厥人打开了大门,雁门就是阻挡突厥人的最前线,也是最后一道坚固的关隘。我们不能再放突厥人入雁门关,不然好不容易休养两年的河东就会再次毁于战火。而且没了雁门关,突然铁骑大举南下,对我们将十分不利。朕已经考虑好了,我们得在雁门关好好打上一仗,彻底痛击突厥人。”
正说话间,又是数骑飞奔而来。陈克复望去,却是河东行省总督长孙无忌到了,长孙无忌虽是文官,此时却也穿着一身皮甲。他跳下马,迅速跑过来,一边大叫着:“陛下,马邑急报!”
陈克复接过信迅速打开阅读,旁边的王仁恭却都十分紧张,尉迟恭道:“陛下,是不是突厥人已经南下了。臣请率兵出西陉关主动迎敌,痛击突厥崽子们。”
陈克复大笑了几声,将信交给诸人,“不,这信是宋金刚的亲笔信。刘武周的宋王与燕王居然要向朕请降,你们觉得此事有几分可信?”
王仁恭等接过信仔细阅读,果然,只见上面宋金刚写道要与兄弟甄翟儿一起率定襄、马邑之兵降陈。说是刘武周前日突然从陇上传旨给他们,说是他已经归附了突厥人,已经被统叶护可汗封为定扬可汗。让他们马上集结定襄与马邑兵马集结,为突厥大军南下先锋,先一步抢攻雁门。宋金刚说他们兄弟乃是华夏汉人,不肯做出这种事情,故愿意率二郡兵马城池向陈军请降,望陈军接纳。
“宋金刚与甄翟儿原本都是河北马贼,是王须拔与魏刀儿的兄弟,当初乃是因窦建德起事杀了魏刀儿篡位才出逃投奔的刘武周。现在宋金刚才突然说什么华夷之防而不肯降突厥人,这事情却是有些不可相信。陛下,臣以为,宋金刚可能有诈,我们不能轻信他们。”老成的王仁恭谨慎道。
第806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众人都觉得宋金刚突然求降之举十分可疑,正议论之间,一名将领上前,报告说一名被俘虏的刘武周部下将领突然供出一个重要消息。三日前来接应刘武周的突厥人却是由一个汉人女子所率领,据那将领所供,那女子正是被俘虏斩杀的河北叛首窦建德之女窦红线,据说如今窦红线已经是统叶护可汗之可敦,刘武周就是她亲率一队突厥人过黄河接应走的。
尉迟敬德闻言一拍大腿:“狗日的我说宋金刚这个马贼怎么还口口声声说什么华夷大防,原来却是因为这窦红线之故。当初窦红线与她那个死不肯降的老爹先杀王须拔,后又杀魏刀儿,最后甚至对宋金刚与甄翟儿下手,两人逃到河东才算逃的一条命。如今窦红线成了统叶护的可敦,宋金刚自然是不敢再降突厥人了。”
有了这个最新消息,众人也开始乐观了起来。连秦琼也开始同意接受宋金刚等人的投降,并提议朝廷马上派兵马入定襄、马邑增援二人。唯独陈克复却是并无发言,他冷静的思索许久,突然道:“马上给宋金刚传话,告诉他们,朕接受他们的请降。并且让他们在三天之内集结所有兵马全部撤入雁门关内。”
诸人大吃一惊,尉迟敬备惊讶道:“陛下,这是为何?宋金刚既然愿意归降,那我们正是收复定襄和马邑的最佳时机。现在趁突厥人还未南下,派兵北上增援,就能将突厥人挡在塞外,这岂不是更好?”陈克复摇了摇头道:“宋金刚投降之事,虽然有八分可信,但毕竟还没有完全经过证实。眼下正是突厥人准备南下之时,我们这个时候冒然相信宋金刚,这是十分危险之事。其二,我们目前兵马还未集结,敌众我寡,这个时候我们更不能分兵,给敌可乘之机。我们要集中兵马,坚城固守,以我们的防守优势对付突厥人的铁骑机动力和野战优势。”
“那定襄和马邑怎么办?就这么白白让给突厥人了?这可是朝廷一举收复整个河东的大好时机,眼下错过这大好良机,以后可不一定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了。”河东行省的总督长孙无忌有些不甘心的道。他做了这河东总督二年了,可连河东全省都还未能收复,眼看着任期将满,他不愿意就这样离开。
陈克复道:“统叶护素有四海之志,我朝甫经大乱,天下还未一统,朕早就料定在这个机会面前他一定按捺不住的。”尉迟敬德一脸疑惑:“不会吧,统叶护打了那么多年仗,刚刚一统草原各部,总要喘上一口气才能再用兵,再说了,突厥人阴山一带集结兵马,这也只是有南下的可能,并不表示他们就一定会南下。更何况,如今东突厥草原被奚国、霫部、铁勒汗国等分割侵占,统叶护更迫切的应当是统一整个突厥部族才是。”陈克复摇摇头:“草原能填满统叶护的野心吗?你们想想看,统叶护明知窦红线是朕通缉的叛逆余孽,可他却偏偏立了这么一个女人为可敦。他明知道刘武周为我们的敌人,却还加封刘武周为定扬可汗,而且还派兵过黄河救走了刘武周。这一切只能有一种解释,他是想通过这个法子来向朕表达他的意思,而他的人马现在恐恐怕已经要南下了。”
陈克复决定继续留在雁门,不过暂时不打明旗号。他派使者往马邑给宋金刚传旨,称朝廷接受他们的请降,朝廷加封宋金刚为宋郡公,甄翟儿为燕郡公,令二人马上率部下立即撤回雁门关内。并且为了对付突厥人,使者带去了坚壁清野的旨意,让他们南下时,尽量带走所有的百姓,然后一路上将所有的城池村镇全部烧毁,水井填塞投毒,就连两郡的各处河流也投放动作死尸以污染水源。
另一面,陈克复让王仁恭将原先朝廷准备的那一百门大炮全都架上雁门关城头,并且将这次运来的一百门炮也全都架上雁门关上的勾柱山等各处峰上的堡垒上。除此外,陈克复还下紧急动员令,集结河东所有府兵,并开始征召河东的所有乡兵集结,准备备战。同时,又传旨洛阳,令元帅罗艺马上率军北上北京,镇守北京外军都关,调元帅于钦明坐镇东京辽阳,调元帅罗忠镇守临渝关。同时,又传旨给关外契丹、靺鞨两王国,让他们抽调兵马,准备在契丹草原西线一带布防。
在发布这些命令同时,陈克复飞鸽急令大陈最能征善战的元帅李靖从洛阳率十万精锐北上,并从京中带上程咬金等数十名悍将北上。
命令一发出,正在太原的李靖率先星夜赶到雁门。一到雁门,李靖就求见陈克复。这几年李靖作为兵部尚书也一直关注着突厥人,他告诉陈克复,以如今朝廷的实力,绝不是和突厥人决战的时机。面对突厥人的挑衅,朝廷应当忍耐,因为朝廷最主要的下一步目标是统一中原天下。唯有统一了天下之后,朝廷才能全心全力的腾出手来收拾突厥人。而现在如果就与突厥人硬拼,那么对有数百万之众的突厥人,朝廷就算胜也会是惨胜。因为突厥人全民皆兵,游牧出身的突厥人上马可战,且人人都可控弦,如果统叶护铁了心要大战,那么突厥人甚至能武装起四五十万的铁骑,这比当初始毕可汗的势力还要大。当初东突厥始毕可汗不过占有金山以东的东突厥,就已经拥有控弦骑兵四十万铁骑。而如今的统叶护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东西两部突厥,恢复到了突厥最强盛时期的突厥帝国时期的时力,这样的突厥是不能轻视的。
陈克复问李靖,突厥人如果故意挑衅来犯,那么朝廷除了应战,还能如何退兵?李靖犹豫许久之后,提出可以暂时隐忍,给突厥人和亲,及举府库之财以退之。
陈克复闻言大惊:“朕没有想到,药师兄居然也会出此之言。”
见到陈克复面色不善,李靖一脸惶恐道:“臣所言,句句为国。”
长叹了一口气,陈克复道:“朕尝读史书,汉虽强,可也有白马之围,和亲之耻。汉之后,北方草原部族屡有强者,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一个个强大的草原部族历来都是中原人的恶梦。甚至有晋末五胡乱华,汉人险遭灭族亡种之祸。晋、魏、北周、隋各朝,对北方部族向来都只能是和亲结好。”
“可是朕,朕不希望我大陈也是如此。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朕要留给我大陈子孙的训言。”
李靖惊讶地望着陈克复,目光中也不由为那话激昂,作为一名元帅,能听到皇帝如此硬气的话自然是十分的热血。可转眼,他又为眼前的事情担忧。他担心皇帝过于自负,当年杨广就是因东征西讨,大隋军队战无不胜,甚至连草原部族都得屈服于大隋的铁蹄之下。最后杨广才自信心无比彭胀,最后先是四次征高句丽,最后又准备征突厥,反被始毕可汗雁门之围,最后死在了太原城。
陈克复从李靖的目光中感受到他的想法,赞赏地拍了拍李靖的肩膀:“药师兄能有这份冷静朕十分欣慰,你没有因为朕话而狂热。他是一名优秀的元帅,时刻保持着指挥者的那份冷静,这是一件好事。不过,你刚才虽说了一句真话,但是这句话从今往后你不要再对任何人说。因为,你是朕最优秀的元帅,也是我大陈军队战无不胜的象征,朕必须替士兵们保住这面旗,否则军心就会动摇了。”
这番话让李靖又升出几分感动,陈克复告诉李靖,这一次他并没有做好与突厥人全面开战的准备。但是面对突厥人的挑衅,他必须还以颜色,不然一味的退让,反而会让突厥人得寸进尺。到时朝廷将会陷于突厥人与其它割据者的两难之中,进退不得。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朝廷才需要这次战争,以战止战。朝廷先是坚壁清野,主动让出定襄与马邑作为缓冲,然后集结兵马在雁门打一场防御反击战,痛击突厥人,让他们明白大陈的决心,才能逼突厥人自动退兵。
除了这个方法,面对统叶护的野心勃勃,他们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应对。为了此战的胜利,陈克复告诉李靖,这一次的雁门之战,并不止于雁门一地,将还包括着雁门到北京再到关外辽西、漠北的数千里长的塞外接壤边境。这次朝廷动员的兵马也将达到三十万上下。这整个战局的指挥权,陈克复将之全权交与李靖。由他来统一指挥这一场大战。
陈克复望着李靖真诚地道:“药师兄,这一战,关系到我们大陈朝的生死存亡。若败,也许朕就会如杨广一般结局,朕的大陈也许就会如隋朝一样轰然而塌。所以,此战,只许胜,不许败。从现在起,你早一日击败来犯突厥人,我们大陈的江山也就早一日得到保障,早一日得到安全。”
从陈克复期待的眼中,李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肩负的重担。
李靖萧然道:“臣誓死完成任务,定不负陛下重托!”
第807章 烽火狼烟
一切如陈克复所预测一样,宋金刚与甄翟儿两人各率本部兵马,及裹挟着雁门关外的定襄、马邑两郡百姓一路漫漫而行,拖家带口,并沿路烧毁村庄城池,填埋水井,污染河流。这支大队人马还只有半数左右进入了雁门关,还剩下大半还在关外之时,受陈克复之命率轻骑前去定襄草原一带侦察的秦琼就已经发回了飞鹰加情特信。
突厥可汗统叶护的兵马已经越过了草原边境,一支先锋铁骑已经进入了定襄郡内。其先锋部队已经占领此时已经是一座空城的大利县城,接到警讯,雁门关汇聚的诸将都明白突厥人南下之事确实已经是明摆着的了。
大利县城是定襄郡的唯一一座城池,大业初年,定襄作为大隋与东突厥的边界,就少有人烟。而经过大业末的那场东突厥始毕可汗南下之后,定襄更是越加的荒凉起来。到如今,定襄基本上都已经成了中原与草原的无人区。可虽说定襄就如同一片巨大的无人区,但定襄却一直以来都是属于中原的领土。如今突厥铁骑突然侵入大利县城,这其中意味已经不言而明了。
突厥人侵入大利县城,下一步就将是马邑城,再下一步就将是雁门关了。陈克复知道时间紧迫,带着诸将上城检查城防,经过多日来的准备,陈克复驾临雁门关的消息还没有走漏出去。朝廷的兵马接连调动,如今雁门关下已经汇聚了八万雄兵,另外还有河东本地紧急召集起来的五万乡兵与五万民团,守城做战,防守一方有天然优势,就算是那些装备不够精良,战士不够精锐的乡兵、民团也一样能发挥巨大作用。
站在重新又加高加固的雁门关城墙之上,陈克复望着城上那一门门被红色罩衣遮盖着的大炮,心生感慨。中原王朝数百年来,最大的连患始终来源于草原,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农耕民族的侵略性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当年杨广也算是很有眼光的君王,可他最后还是在这雁门关下被草原人重创,最后郁郁而归。
如今时隔不过数年,突厥人再次大举来犯,而且比之上次,这一次来的统叶护可汗,可是一个基本上统一了整个突厥汗国的前所未有强大的草原首领。当年一个东突厥都把杨广打的差点被俘,如今东西突厥统一后的首次来袭,陈克复明白自己身上的压力有多大。
不是没有臣子劝他暂避突厥人的锋芒,甚至有不少人也如李靖一般,提议如汉朝一般对突厥人和亲,行缓兵之计,等到将来统一中原之后,再与突厥人较量。
陈克复考虑良久,最后还是不肯避让。眼下的统叶护可汗只怕比当初的始毕可汗更加的意气风发,自信无比。此时的退让,只会被他认为是软弱可欺。
望着勾柱山绵绵群峰,陈克复感叹道:“河东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河东。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泊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棰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河东也。”
李靖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河东乃整个北方之枢纽。河东的这种地位得益于它在关中、河南与河北三者之间俯瞰三面的高峻地势。河东外有太行山、吕梁山及王屋、析城、中条等山构成其外围屏障,西面还有黄河环绕;内有恒山、五台山、管涔山、系舟山、太岳山、云中山、霍山、稷王山等山交错分布,构成其内圈险要;汾河、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流向不同的方向。河流在山地之间冲积,形成了一系列珠状盆地。”
“太行八陉为河东与河北、河南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河东的西部则有管涔山、吕梁山等层峦叠嶂,西南方有黄河渡口蒲津,是河东与关中之间往来必经之路。河东的山河形势使得河东形成了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形势有利,可以三面出击,不利则可凭险而守。河东如此山河之势,既是我们防范草原部族的最紧要关隘,也是草原部族南下的最重要突破口。”
老帅王仁恭久镇河东,对于河东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十分熟悉。这个时候也不无担忧地道:“突厥人正是明白河东之重要,才发兵侵入河东的。老臣以为,陛下退守雁门,据关而守,防御反击之策虽稳重。但还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提前考虑,我们据守雁门,虽然能阻止突厥人继续南下之脚步,防止突厥人趁机直攻京师洛阳。可是如此一来,我们也完全放弃了雁门以外的马邑与定襄二郡。定襄本就偏僻,放弃并无甚重要。但马邑一线有云内,神武,善阳,马邑、恒安诸重镇,又有长城等险要关隘,如此冒然放弃,只怕给了突厥人更多南下便利。”
“而且云内镇向来为军事重镇,其地位于管涔山、恒山与草原南侧之间。北面山地低口为突厥人的涌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桑干河源自管涔山,经云内、恒安这片盆地,流入河北。这样,突厥的铁骑一旦进入云内,便可沿桑干河河谷低地向东进入河北,直叩军都关前;还可由飞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北京的西南侧。北京作为大陈陪都,随时有可能会被突厥人侵袭。西汉初,冒顿单于即曾率匈奴大军由此涌入,围汉高祖刘邦于平城白登山,即是如今之云内恒安镇白登山。陛下,老臣以为,据雁门而守固然上策,但也不能就此轻易放弃马邑、神武、云内、恒安诸镇。老臣无能,愿意请命领兵前往马邑诸镇,据城节节抵抗突厥铁骑南下。”
王仁恭说的十分诚恳,陈克复当然也明白他话中的意思。河东与草原人真正的最前沿关隘确实应当是在马邑诸镇,雁门只不过是草原铁骑涌入中原腹地的最后一道关隘罢了。
事实上,如王仁恭所说的一样,定襄那一带,实际上不过是中原与草原人的无人区隔离带,自古就没有多少人居住。而马邑才是真正的边界,自汉时起,匈奴、鲜卑、柔然,到如今的突厥,无不曾数次侵入云内这一带的盆地,以此侵掠河东或者河北。
熟知历史的陈克复很清楚,西汉初,冒顿单于即曾率匈奴大军由此涌入,围汉高祖刘邦于平城白登山。汉初实行休养生息,在北方对匈奴实行战略防御,曾在此地屯兵,东连渔阳、上谷,西接云中、五原,屏护北方。
东汉衰微,代北之地渐成荒塞。塞外游牧民族次第涌入大同盆地,透入河东。“永嘉之乱”时,西晋并州牧刘琨为讨匈奴刘渊,请兵于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拓跋猗卢以功被封为代王。拓跋猗卢后更向刘琨求得代北之地,并建都于平城。拓跋部以此日渐强盛。十六国时,拓跋部所建代国虽一度被前秦所灭,但前秦瓦解后,拓跋珪很快复国,建立北魏。北魏立都平城,以代北为基础,东灭河北的后燕、辽东的北燕,西平关中的赫连夏、河西的北凉,北扫柔然,南夺刘宋河南之地,统一了北方。
此后,称雄塞北的便是突厥。突厥亦屡屡由此地入侵。北齐、北周、隋及现在的大陈都深受其患,北方国防压力很大。
陈克复现在打算放弃代北马邑一线,集结兵马以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门关据关防守,这个计划确实也算得上是明智之举。但如此一来,却等于是将代北马邑一线全面放弃,突厥人也就能不费吹灰之力的直接兵临雁门关下。王仁恭身为老帅,自然看的出如此布置对突厥人的好处,他们将全无后顾之忧,一路直下雁门。
他提议要领兵据守马邑诸镇,节节抵抗,实际确实是一个好的军事策略,一来可以延缓突厥铁蹄南下的脚步,给朝廷调动兵马赢得更多时间。二来也可以借此消耗突厥人的兵马,节节后退,从马邑到雁门形成一个巨大的梯次防御,为守军赢得更多的纵深。甚至王仁恭还可以在马邑诸城失守后,继续留在代北一带游击,以威胁突厥人的后勤补给线,威胁他们的后路。
这是一个十分好的提议,但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提议。雁门如今兵马有限,就算陈克复真给王仁恭三五万兵马,可单独出关外,面对着突厥人的数十万铁骑,他们依然是九死一生的可能。
望着满头花白头发的老帅王仁恭,他也不由为他的这股军人的勇气所打动。明知前途艰险,依然凛然不惧,这才是真正的勇将之风。陈克复上前重重拥抱着王仁恭,感激地道:“朕给老帅五万轻骑,不过朕不希望王帅去据马邑、云内等城坚守。你只需在代北一带游击即可,只要你们留在代北,那么突厥人就算南下,也必然得留不少兵力以应对你们,不敢全力南下。只要老帅在后面牵制住突厥人一部份兵力,适时之时狠狠的袭击他们一两次,朕相信,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战果了。”
王仁恭听到陈克复的交待,明白皇帝是担心将士们的安危,变据城节节抵抗为游击作战,这对抗突厥人的效果就要差了不少,但将士们却避免了必死的结局。这一刻,面对着皇帝的关心,他越发的感到此行的在肩重任。
第808章 突厥人的条件
大陈神龙三年九月初八,雁门城外。
陈克复率雁门关中诸官员为王仁恭率领的兵马送行,雁门城外,旌旗如海,刀枪如林。陈字大旗,王字帅旗,秦字将旗、张字将旗、程字将旗、罗字将旗,黑色飞鹰军旗,五爪黄龙国旗一面面迎风招展。
那一面面的旗帜之下,是一顶顶的盔缨,王仁恭的元帅黄缨盔,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张勇、张猛、张彪、沈光等诸将的将军红缨盔、士卒校尉们的白色盔缨,还有负责军纪督察宪兵及特勤司斥候们的黑色盔缨,无数闪着耀眼明光的顶顶头盔之上,一缕缕的盔缨随风舞动。
耀眼的元帅黄缨盔下,王仁恭那久经风霜的目光中丝毫看不到此去塞外的担忧,有的只是壮士如山,英雄无悔的气势。他轻摆了一下满是花白头发的头,目光如剑,神色如刀。
雁门关高高的城门楼上,一长排的号手开始吹响长长的牛角号,呜呜的雄壮号声连声响起。
就在这时,一身明黄铠甲的大陈皇帝陈克复现身城楼之上。只见在数万军士的注视之下,陈克复走到了城楼上最大的那面战鼓之前,从鼓手手中接过双槌,双臂后扬,然后将一对鼓槌重重的击打在那面牛皮大鼓之上。
军鼓擂起,渐强至震人心肺。
在皇帝的鼓声中,更多的战鼓开始擂响,一时如雷震响,咚咚的鼓声响彻整个雁门关上下。
关外整齐肃立的出征将士们,一个个不由的面色通红,如林的长矛被整齐的挥起,带着三军将士们齐声的呐喊:“万岁,万岁,万岁!”
马如龙,人如虎,五万出征的轻骑们一个个士气激昂,长枪如林,钢刀胜雪,旌旗如海,声吼震天。
阵阵激荡人心的吼声久久不绝,整个关城上下到处都是激昂如虎。
许久之后,陈克复从城楼之上走下,策马来到王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